实验四

实验四
实验四

HUBEIUNIVERSITY OF AUTOMOTIVE TECHNOLOGY

数据结构

实验报告

实验四二维数组基本操作的编程实现

【实验目的】

二维数组基本操作的编程实现

要求:

二维数组基本操作的编程实现(2学时,验证型),掌握数组的建立、读取数据、压缩存储等基本操作的编程实现,存储结构可以在顺序结构或链接结构中任选,也可以全部实现。也鼓励学生利用基本操作进行一些应用的程序设计。

【实验性质】

验证性实验(学时数:2H)

【实验内容】

设计一个可容纳40位数的求n!的程序。设计一个将稀疏数组压缩的程序。

【实验分析、说明过程】

【思考问题】

实验四-排序-实验报告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实验四排序 学生姓名: 班级: 班内序号: 学号: 日期:2012年12月21日 1、实验要求 题目2 使用链表实现下面各种排序算法,并进行比较。 排序算法: 1、插入排序 2、冒泡排序 3、快速排序 4、简单选择排序 5、其他 要求: 1、测试数据分成三类:正序、逆序、随机数据。 2、对于这三类数据,比较上述排序算法中关键字的比较次数和移动次数(其中关键字交换计为3次移动)。 3、对于这三类数据,比较上述排序算法中不同算法的执行时间,精确到微秒(选作)。

4、对2和3的结果进行分析,验证上述各种算法的时间复杂度。编写测试main()函数测试线性表的正确性。 2、程序分析 存储结构 说明:本程序排序序列的存储由链表来完成。 其存储结构如下图所示。 (1)单链表存储结构: (2)结点结构 struct Node { int data;

Node * next; }; 示意图: 关键算法分析 一:关键算法 (一)直接插入排序 void LinkSort::InsertSort() 直接插入排序是插入排序中最简单的排序方法,其基本思想是:依次将待排序序列中的每一个记录插入到一个已排好的序列中,直到全部记录都排好序。 (1)算法自然语言 1.将整个待排序的记录序列划分成有序区和无序区,初始时有序区为待排序记录序列中的第一个记录,无序区包括所有剩余待排序的记录; 2.将无须去的第一个记录插入到有序区的合适位置中,从而使无序区减少一个记录,有序区增加一个记录; 3.重复执行2,直到无序区中没有记录为止。 (2)源代码 void 2. 3. 4.重复执行2和3 直接插入排序过程

模电实验教案实验

课程教案 课程名称:模拟电子技术实验 任课教师:何淑珍 所属院部: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教学班级:自动化1301-02 教学时间:2014 —2015学年第二学期 湖南工学院 课程基本信息

实验一单管共射放大电路的研究 一、本次实验主要内容 按要求连接实验电路,调试静态工作点,测量电压放大倍数、输入电阻、输出电阻,分析静态工作点对输出波形失真的影响。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学会放大器静态工作点的调试方法,分析静态工作点对放大器性能的影响;掌握放大器各性能指标及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的测试方法;熟悉常用电子仪器及模拟电路实验设备的使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静态工作点调试; 2、输入电阻、输出电阻的测量。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课堂讲授、操作、讨论; 五、作业与习题布置 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一单管共射放大电路的研究(验证性) 1. 实验目的 (1)学会放大器静态工作点的调试方法,分析静态工作点对放大器性能的影响; (2)掌握放大器电压放大倍数、输入电阻、输出电阻及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的测试方法; (3)熟悉常用电子仪器及模拟电路实验设备的使用。 2. 实验设备与器材 实验所用设备与器材见表。 表实验1的设备与器材 序号名称型号与规格数量备注 1实验台1台 2双踪示波器1台 3交流毫伏表1只 4万用表1只 5晶体管1只 6电阻若干 7电容若干 3. 实验电路与说明 实验电路如图所示,为电阻分压式工作点稳定单管放大器实验电路图。它的偏置电路采用R B1和R B2组成的分压电路,并在发射极中接有电阻R E,以稳定放大器的静态工作点。当在放大器的输入端加入输入信号u i后,在放大器的输出端便可得到一个与u i 相位相反,幅值被放大了的输出信号u0,从而实现了电压放大。安装电路时,要注意电解电容极性、直流电源正负极和信号源的极性。

排序操作实验报告

数据结构与算法设计 实验报告 (2016 — 2017 学年第1 学期) 实验名称: 年级: 专业: 班级: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通信工程学院

一、实验目的 验证各种简单的排序算法。在调试中体会排序过程。 二、实验要求 (1)从键盘读入一组无序数据,按输入顺序先创建一个线性表。 (2)用带菜单的主函数任意选择一种排序算法将该表进行递增排序,并显示出每一趟排序过程。 三、实验步骤 1、创建工程(附带截图说明) 2、根据算法编写程序(参见第六部分源代码) 3、编译 4、调试 四、实验结果图 图1-直接输入排序

图2-冒泡排序 图3-直接选择排序 五、心得体会 与哈希表的操作实验相比,本次实验遇到的问题较大。由于此次实验中设计了三种排序方法导致我在设计算法时混淆了一些概念,设计思路特别混乱。虽然在理清思路后成功解决了直接输入和直接选择两种算法,但冒泡

排序的算法仍未设计成功。虽然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完成了冒泡排序的算法,但还需要多练习这方面的习题,平时也应多思考这方面的问题。而且,在直接输入和直接选择的算法设计上也有较为复杂的地方,对照书本做了精简纠正。 本次实验让我发现自己在算法设计上存在一些思虑不周的地方,思考问题过于片面,逻辑思维能力太过单薄,还需要继续练习。 六、源代码 要求:粘贴个人代码,以便检查。 #include #define MAXSIZE 100 typedef int KeyType; typedef int DataType; typedef struct{ KeyType key; DataType data; }SortItem,SqList[MAXSIZE]; /*******直接插入顺序表*******/ void InsertSort(SqList L,int n) { int i,j,x; SortItem p; for(i=1;i

四年级实验报告单

表4: 实验报告单 年级:四年级学生姓名:时间:2017年月 日 科目科学实验名称做手臂活动模型 实验目的:体会肌肉和关节的运动 实验器材:绳子、硬纸板、铆钉(细铁丝) 实验步骤:1、剪两条硬纸板,其中一条是另一条的两倍宽。把宽的硬纸板沿长边对折,窄的一端剪圆后夹在对折纸板中间,用铆钉固定。 2、剪下两段一样长的绳子,分别粘在两侧的纸板上。 3、拉动绳子,活动手臂模型。 观察到的现象:1、拉动绳子,手臂就会弯曲 2、手臂打直,绳子就变直了。 实验结论: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带动骨骼运动

指导教师:雷政江 表4: 实验报告单 年级:四年级学生姓名:时间:2017年月 日 科目科学实验名称物体的运动方式 实验目的:了解运动特点,说出运动方式并分类 实验器材:课件 实验步骤:1、课件出示一位小朋友玩滑梯,分析这位小朋友的运动有什么特点?运动轨迹是什么样的?并用画图的方式表示。 2、课件出示蛙跳,分析青蛙跳跃的轨迹是什么样的?用画图的方式表示。 3、青蛙跳的轨迹和下滑的小朋友运动的轨迹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表4: 实验报告单 年级:四年级学生姓名:时间:2017年月日

指导教师:雷政江 实验报告单 实验器材:不同长度的线、钩码

实验步骤:1、做一个摆,并明白一个来回算一次; 2、用摆线30厘米的摆实验,测量15秒可摆动多少次? 3、用摆线15厘米的摆实验,测量15秒可摆动多少次? 4、记录、比较摆的次数; 5、整理实验材料,保持整洁。 观察到的现象:摆的快慢与摆重、摆角无关,与摆线长度有关实验结论:摆的快慢与摆重、摆角无关,与摆线长度有关 指导教师:雷政江 实验报告单

4模电实验四思考题答案(模电B)

实验指导书思考题及答案 实验2.6 电压比较器电压比较器、、波形发生电路 实验实验预习预习 1)理论计算图2-23电路中,上限门电压U T+= 0.73V ;下限门电压U T—= -0.73V 。答:112OH T RU U R R +=+, 112 OL T RU U R R ?=+,其中U OH =8V ,U OL = - 8V 2)计算 RC 正弦波发生器(图2-24)的输出振荡频率fo= 159Hz 。 答:12f RC π=,其中R=10K ,C=0.1μF 。 实验总结 1、总结电压比较器的工作原理。 答:比较器是一种用来比较输入信号ui 和参考信号U REF 的电路。这时运放处于开环状态,具有很高的开环电压增益,当ui 在参考电压U REF 附近有微小的变化时,运放输出电压将会从一个饱和值跳变到另一个饱和值。 2、将滞回比较器的门限电压理论值和实测值进行比较 ,并分析误差原因。 答:门限电压理论值为112OH T RU U R R += +,112 OL T RU U R R ?=+。稳压二极管稳压值不是正好±8V ,电阻R 1和R 2阻值的误差。 3、思考题:当滞回比较器输入交流信号U im 值小于门限电压U T 时,比较器输出会出现什么情况? 答:比较器的输出不会发生跳变,输出为保持为-8V 或者+8V 。 表2-20 选定正确的操作方法(正确的在方框内画√,错误的在方框内画×) 项 目 操作方法 运算放大器使用 运算放大器使用时须提供直流电源(±12V 和地)(√) 运算放大器须检测好坏,方法是开环过零(√) 电压比较器仍须要调零(╳) 滞回比较器 利用滞回比较器将输入的正弦波转换为输出的矩型波,对输入信号幅值大小没有要求(╳)

北京理工大学数据结构实验报告4

《数据结构与算法统计》 实验报告 ——实验四 学院: 班级: 学号: 姓名:

一、实验目的 1、熟悉VC 环境,学会使用C 语言利用顺序表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上机、编程调试,加强对线性表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 3、锻炼动手编程,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实验内容 从键盘输入10个数,编程实现分别用插入排序、交换排序、选择排序算法进行排序,输出排序后的序列。 三、程序设计 1、概要设计 为了实现排序的功能,需要将输入的数字放入线性表中,进行进一步的排序操作。 (1)抽象数据类型: ADT SqList{ 数据对象:D={|,1,2,,,0}i i a a Elem Set i n n ∈=≥ 数据关系:R1=11{,|,,1,2,,}i i i i a a a a D i n --<>∈= 基本操作: InPut(SqList &L) 操作结果:构造一个线性表L 。 OutPut(SqList L) 初始条件:线性表L 已存在。 操作结果:按顺序在屏幕上输出L 的数据元素。 InsertSort(SqList &L) 初始条件:线性表L 已存在。 操作结果:对L 的数据元素进行插入排序。 QuickSort(SqList &L) 初始条件:线性表L 已存在。 操作结果:对L 的数据元素进行快速排序。 SelectSort(SqList &L) 初始条件:线性表L 已存在。 操作结果:对L 的数据元素进行选择排序。 }ADT SqList ⑵主程序流程 由主程序首先调用InPut(L)函数创建顺序表,调用InsertSort(L)函数进行插入排序,调用OutPut(L)函数显示排序结果。 再由主程序首先调用InPut(L)函数创建顺序表,调用QuickSort(L)函数进行交换排序,调用OutPut(L)函数显示排序结果。 再由主程序首先调用InPut(L)函数创建顺序表,调用SelectSort(L)函数进行选择排序,调用OutPut(L)函数显示排序结果。 ⑶模块调用关系

模电实验(附答案)

实验一 晶体管共射极单管放大器 一、实验目的 1.学会放大器静态工作点的调式方法和测量方法。 2.掌握放大器电压放大倍数的测试方法及放大器参数对放大倍数的影 响。 3.熟悉常用电子仪器及模拟电路实验设备的使用。 二、实验原理 图2—1为电阻分压式工作点稳定单管放大器实验电路图。偏置电阻R B1、R B2组成分压电路,并在发射极中接有电阻R E ,以稳定放大器的静态工作点。当在放大器的输入端加入输入信号后,在放大器的输出端便可得到一个与输入信号相位相反、幅值被放大了的输出信号,从而实现了电压放大。 三、实验设备 1、 信号发生器 2、 双踪示波器 3、 交流毫伏表 4、 模拟电路实验箱 5、 万用表 四、实验内容 1.测量静态工作点 实验电路如图1所示,它的静态工作点估算方法为: U B ≈ 2 11B B CC B R R U R +? 图1 共射极单管放大器实验电路图

I E = E BE B R U U -≈Ic U CE = U C C -I C (R C +R E ) 实验中测量放大器的静态工作点,应在输入信号为零的情况下进行。 1)没通电前,将放大器输入端与地端短接,接好电源线(注意12V 电源位置)。 2)检查接线无误后,接通电源。 3)用万用表的直流10V 挡测量U E = 2V 左右,如果偏差太大可调节静态工作点(电位器RP )。然后测量U B 、U C ,记入表1中。 表1 B2所有测量结果记入表2—1中。 5)根据实验结果可用:I C ≈I E =E E R U 或I C =C C CC R U U - U BE =U B -U E U CE =U C -U E 计算出放大器的静态工作点。 2.测量电压放大倍数 各仪器与放大器之间的连接图 关掉电源,各电子仪器可按上图连接,为防止干扰,各仪器的公共端必须连在一起后接在公共接地端上。 1)检查线路无误后,接通电源。从信号发生器输出一个频率为1KHz 、幅值为10mv (用毫伏表测量u i )的正弦信号加入到放大器输入端。 2)用示波器观察放大器输出电压的波形,在波形不失真的条件下用交流毫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实验报告单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实验 一、实验名称:让小灯泡发光 实验目的:利用电来点亮小灯泡 实验器材:导线1根、电池1节、小电珠1个。 实验步骤:选择连接方式使小灯泡发光。 1、导线连接小灯泡的螺纹与电池底部的锌壳,电池铜帽与小灯泡的锡粒接触,观察现象。 2、导线连接小灯泡的锡粒与电池底部的锌壳,电池铜帽与小灯泡螺纹接触,观察现象。 3、导线连接电池铜帽与小灯泡螺纹,小灯泡的锡粒与电池底部的锌壳接触,观察现象。 4、整理器材。实验结论:小灯泡亮了。 二、实验名称:简单电路 实验目的:连接带灯座的电路,让小灯泡亮起来 实验材料:小灯泡、小灯座、电池、电池盒各1个、导线2根。 实验步骤:组装电路 1、在电池盒的两端各连接好一根导线,把电池正确安装在电池盒里。 2、用连接电池的两根导线的另一端接触小灯泡,确定能使小灯泡发光。 3、将小灯泡安装在灯座上,再连接上导线,小灯泡亮了。 4、拆分器材。 5、整理器材。 实验结论:一段导线和一节电池能点亮一个小灯泡。

三、实验名称:电路检测器 实验目的:制作一个电路检测器,并且排除电路中的故障 实验器材:一个由2个灯泡、灯座、1节电池、电池盒连接组成的出故障的电路,一个“电路检测器”。 操作步骤:1、组装一个“电路检测器”。用电池、小电珠、导线制作一个电路检测器;2、先预测再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电路中所发生的故障,3、说出故障原因,并且采用替换法把电路重新接亮。 实验结论:电路检测器能检测出电路故障。 四、实验名称:检测导体和绝缘体 实验目的:检测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绝缘体 实验材料:木片、塑料片、回形针、钥匙、纸板、橡皮、布、丝绸、玻璃、铅笔、铜丝、铁钉、铝片、陶瓷……,1个电路检测器。 实验步骤: 1、从以上物品中选择6种检测。 2、检查电路检测器。 3、检测每种物品,观察现象:使小灯泡发光,说明被鉴别的材料容易导电;小灯泡不发光,说明被鉴别的材料不容易导电(注意要重复检测)。 4、能说出导体、绝缘体的概念,并将被检测物品正确的分为导体和绝缘体两组。 5、整理器材。 实验结论:在我们选取的材料中,铜片、钥匙…是导体;纸条、木片…是绝缘体。

模电实验教案实验

模电实验教案实验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课程教案 课程名称:模拟电子技术实验 任课教师:何淑珍 所属院部: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教学班级:自动化1301-02 教学时间:2014 —2015学年第二学期

湖南工学院课程基本信息

实验一单管共射放大电路的研究 一、本次实验主要内容 按要求连接实验电路,调试静态工作点,测量电压放大倍数、输入电阻、输出电阻,分析静态工作点对输出波形失真的影响。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学会放大器静态工作点的调试方法,分析静态工作点对放大器性能的影响;掌握放大器各性能指标及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的测试方法;熟悉常用电子仪器及模拟电路实验设备的使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静态工作点调试; 2、输入电阻、输出电阻的测量。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课堂讲授、操作、讨论; 五、作业与习题布置 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一单管共射放大电路的研究(验证性) 1. 实验目的 (1)学会放大器静态工作点的调试方法,分析静态工作点对放大器性能的影响; (2)掌握放大器电压放大倍数、输入电阻、输出电阻及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的测试方法; (3)熟悉常用电子仪器及模拟电路实验设备的使用。 2. 实验设备与器材 实验所用设备与器材见表1.1。 3. 实验电路与说明 实验电路如图1.1所示,为电阻分压式工作点稳定单管放大器实验电路图。它的偏置电路采用R B1和R B2组成的分压电路,并在发射极中接有电阻R E,以稳定放大器的静态工作点。当在放大器的输入端加入输入信号u i后,在放大器的输出端便可得到一个与u i相位相反,幅值被放大了的输出信号u0,从而实现了电压放大。安装电路时,要注意电解电容极性、直流电源正负极和信号源的极性。

四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温度计的秘密 实验名称:液体热胀冷缩实验 实验器材:保温杯(内装热水)、小烧杯(一个装有冷水)、水胀缩实验小瓶(由带塞针剂小药瓶、红色水、细饮料管构成,在管外套一个小胶圈,用来标记管内液面高度)、用与上面相同的方法组装的煤油胀缩实验小瓶、酒精胀缩实验小瓶。 实验结论:根据水、煤油、酒精有热胀冷缩性质,归纳出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注意事项:小药瓶要贴上标签,不要混用。 实验记录单

实验名称:气体热胀冷缩实验 实验器材:锥形烧瓶、大烧杯、小气球、细线、盛开水的保温瓶 试验方法:用细线把小气球扎于锥形瓶口。把锥形瓶放入烧杯后,灌进开水加热,由于瓶内空气受热膨胀,原来垂下的气球就会竖立胀大。把锥形瓶取出,随着瓶内空气冷却收缩,气球又逐渐变小。 实验结论: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注意事项:1.锥形瓶与气球的连接处不能漏气。为使现象明显,可预先向瓶内吹一些气。 2.锥形瓶可用开口较小、容量较大的其他薄壁玻璃瓶代替。如果能找到壁很薄的气球,光靠手掌提供的热量(双手握瓶),也能使气球竖立起来。 实验记录单

实验名称:固体热胀冷缩实验 实验材料:铁垫圈一个,木板、小钉两个,酒精灯、镊子、冷水、烧杯 实验方法:1.在木板上钉两个钉,便两钉间的距离正好通过铁垫圈 2.加热前,观察铁垫圈确能从铁钉间通过 3.将铁垫圈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 4.观察加热后铁垫圈能不能从两钉间通过 5.将铁垫圈在冷水里浸一下,观察能不能从两钉间通过。 实验结论: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注意事项:1.垫圈最好是铜的,直径要大一些。 2.两钉间距要恰好通过铁垫圈,缝隙越小越好。 实验记录单

(完整word版)查找、排序的应用 实验报告

实验七查找、排序的应用 一、实验目的 1、本实验可以使学生更进一步巩固各种查找和排序的基本知识。 2、学会比较各种排序与查找算法的优劣。 3、学会针对所给问题选用最适合的算法。 4、掌握利用常用的排序与选择算法的思想来解决一般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二、实验内容 [问题描述] 对学生的基本信息进行管理。 [基本要求] 设计一个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学生对象至少要包含:学号、姓名、性别、成绩1、成绩2、总成绩等信息。要求实现以下功能:1.总成绩要求自动计算; 2.查询:分别给定学生学号、姓名、性别,能够查找到学生的基本信息(要求至少用两种查找算法实现); 3.排序:分别按学生的学号、成绩1、成绩2、总成绩进行排序(要求至少用两种排序算法实现)。 [测试数据] 由学生依据软件工程的测试技术自己确定。 三、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1、掌握哈希表的定义,哈希函数的构造方法。 2、掌握一些常用的查找方法。 1、掌握几种常用的排序方法。 2、掌握直接排序方法。

四、实验报告要求 1、实验报告要按照实验报告格式规范书写。 2、实验上要写出多批测试数据的运行结果。 3、结合运行结果,对程序进行分析。 五、算法设计 a、折半查找 设表长为n,low、high和mid分别指向待查元素所在区间的下界、上界和中点,key为给定值。初始时,令low=1,high=n,mid=(low+high)/2,让key与mid指向的记录比较, 若key==r[mid].key,查找成功 若keyr[mid].key,则low=mid+1 重复上述操作,直至low>high时,查找失败 b、顺序查找 从表的一端开始逐个进行记录的关键字和给定值的比较。在这里从表尾开始并把下标为0的作为哨兵。 void chaxun(SqList &ST) //查询信息 { cout<<"\n************************"<=1;j--) if(ST.r[j].xuehao

模电实验四思考题答案(模电A)

实验指导书思考题及答案 实验2.4 电压比较器 四、实验总结报告分析提示 1、将迟滞比较器的门限电压理论值和实测值进行比较 ,并分析误差原因。 答:门限电压理论值为112OH T RU U R R += +,112OL T RU U R R ?=+。稳压二极管稳压值不是正好±8V ,电阻R1和R2阻值的误差。 五、预习要求 阅读本实验内容,了解由运算放大器组成电压比较器的工作原理。填写表2-4-1中的内容。 理论计算图2-4-2(a )电路中,上限门电压U T+= 0.73V ;下限门电压U T—= -0.73V 。(112OH T RU U R R += +, 112OL T RU U R R ?=+,U OH =8V ,U OL = - 8V) 实验2.5 波形发生器 四、实验总结报告分析提示 1、整理实验数据,将波形周期的实测值和理论值进行比较,并分析误差原因。 答:正弦波频率为12f RC π=,主要是10K 电阻和0.1μF 电容不是标称值。 方波周期表达式为周期为122ln (12 )F R T R C R =+,可见R F 、C 、R 1和R 2的精度都影响周期。 2、RC 正弦波发生器图2-5-1中, 电位器R P 的作用是调节正弦波的频率吗?它的作用是什么? 表2-4-1 选定正确的操作方法(正确的在方框内画√,错误的在方框内画×) 项 目 操作方法 运算放大器使用 运算放大器使用时须提供直流电源(±12V 和地)(√) 运算放大器须检测好坏,方法是开环过零(√) 电压比较器仍须要调零(╳) 迟滞比较器 利用迟滞比较器将输入的正弦波转换为输出的矩型波, 对输入信号幅值大小没有要求(╳)

算法排序问题实验报告

《排序问题求解》实验报告 一、算法的基本思想 1、直接插入排序算法思想 直接插入排序的基本思想是将一个记录插入到已排好序的序列中,从而得到一个新的,记录数增1 的有序序列。 直接插入排序算法的伪代码称为InsertionSort,它的参数是一个数组A[1..n],包含了n 个待排序的数。用伪代码表示直接插入排序算法如下: InsertionSort (A) for i←2 to n do key←A[i] //key 表示待插入数 //Insert A[i] into the sorted sequence A[1..i-1] j←i-1 while j>0 and A[j]>key do A[j+1]←A[j] j←j-1 A[j+1]←key 2、快速排序算法思想 快速排序算法的基本思想是,通过一趟排序将待排序序列分割成独立的两部分,其中一部分记录的关键字均比另一部分记录的关键字小,则可对这两部分记录继续进行排序,以达到整个序列有序。 假设待排序序列为数组A[1..n],首先选取第一个数A[0],作为枢轴(pivot),然后按照下述原则重新排列其余数:将所有比A[0]大的数都排在它的位置之前,将所有比A[0] 小的数都排在它的位置之后,由此以A[0]最后所在的位置i 作为分界线,将数组A[1..n]分成两个子数组A[1..i-1]和A[i+1..n]。这个过程称作一趟快速排序。通过递归调用快速排序,对子数组A[1..i-1]和A[i+1..n]排序。 一趟快速排序算法的伪代码称为Partition,它的参数是一个数组A[1..n]和两个指针low、high,设枢轴为pivotkey,则首先从high 所指位置起向前搜索,找到第一个小于pivotkey 的数,并将其移到低端,然后从low 所指位置起向后搜索,找到第一个大于pivotkey 的数,并将其移到高端,重复这两步直至low=high。最后,将枢轴移到正确的位置上。用伪代码表示一趟快速排序算法如下: Partition ( A, low, high) A[0]←A[low] //用数组的第一个记录做枢轴记录 privotkey←A[low] //枢轴记录关键字 while low=privotkey do high←high-1 A[low]←A[high] //将比枢轴记录小的记录移到低端 while low

实验四(模电实验报告)

实验四负反馈放大电路 一.实验目的 1.加深理解负反馈对放大电路各项性能参数的影响。 2.掌握反馈放大器性能指标的测试方法。 二实验仪器 1.双踪示波器 2.信号发生器 3.数字多用表 4.直流稳压电源 三实验原理与电路图 原理图如下: 原理如下: 该电路是由两级阻容耦合放大器构成的电压串联负反馈电路。反馈放大器是由多级放大器(或单级放大器)加上负反馈网络组成。放大电路引入负反馈后,虽然放大能力降低了,但其它性能指标得到改善,而且放大电路的工作更加稳定。表现如下: 1.负反馈放大电路的放大倍数 A为基本放大器的放大倍数(开环)。 F为反馈网络的反馈系数。 A f为负反馈放大器的放大倍数(闭环)。 2.引入负反馈可以扩展放大器的通频带 放大器的管子确定后,其增益与带宽之积为一常数。因此引入负反馈后,带宽扩展了1+AF 倍。 3. 负反馈可以提高放大倍数的稳定性

4. 负反馈对输入(输出)电阻的影响 输入电阻(输出电阻)的变化与反馈网络在输入端(输出端)的连接方式有关。串联负反馈使输入电阻提高(1+AF)倍,并联负反馈使输入电阻减小1+AF倍;电压负反馈使输出电阻减小1+AF倍,电流负反馈使输出电阻提高1+AF倍。 5.引入负反馈可以减小非线性失真,抑制干扰和噪声等。 仿真结果如下: 1.静态工作点测量如下: 2.闭环电路

3、负反馈对非线性失真的改善 开环时:时, 闭环时: 负反馈对电路有所改善 当反馈接入VT1基极,电路接入正反馈,出现震荡。 4、负反馈对输入电阻的影响 当时 5、放大器的频率特性 闭环: 开环:

三实验内容 1.负反馈放大器开环和闭环放大倍数的测试 (1)开环电路测试 ①按图电路接线,反馈电阻R F和负载电阻先不接入。 ②在放大电路的输入端A接入U S=10mV、f=1kHz的正弦波,用示波器观察放大器的输出波形,使输出不失真且无振荡。 ③测量电路的输入U S、U i和输出电压U O值,记录在表中。 ④接入负载电阻R L,重复③实验步骤。 ⑤根据实测值计算开环电压放大倍数、输入电阻和输出电阻值。 (2)闭环电路测试 ①接通R F,调整输入信号幅值,使电路输出不失真且无振荡。 ②测量空载(R L=∞)和有载(R L=3kΩ)时,电路的输入U S、U i,输出U O、U OL的值,并记录。 ③根据实测值计算闭环电压放大倍数、输入电阻和输出电阻值。 2.负反馈对失真的改善作用 ①将电路中的R F断开,形成开环,调节信号发生器的输出幅度,使之逐步加大u i ,用示波器观察放大器的输出信号波形,使出现适当失真(注意不要过份失真)并记录失真波形幅度

微机原理实验报告冒泡排序

一、实验目的 (1)学习汇编语言循环结构语句的特点,重点掌握冒泡排序的方法。 (2)理解并掌握各种指令的功能,编写完整的汇编源程序。 (3)进一步熟悉DEBUG的调试命令,运用DEBUG进行调试汇编语言程序。 二、实验内容及要求 (1)实验内容:从键盘输入五个有符号数,用冒泡排序法将其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序。 (2)实验要求: ①编制程序,对这组数进行排序并输出原数据及排序后的数据; ②利用DEBUG调试工具,用D0命令,查瞧排序前后内存数据的变化; ③去掉最大值与最小值,求出其余值的平均值,输出最大值、最小值与平均值; ④用压栈PUSH与出栈POP指令,将平均值按位逐个输出; ⑤将平均值转化为二进制串,并将这组二进制串输出; ⑥所有数据输出前要用字符串的输出指令进行输出提示,所有数据结果能清晰显示。 三、程序流程图Array (1)主程序:MAIN

(2)

就是 NAME BUBBLE_SORT DATA SEGMENT ARRAY DW 5 DUP(?) ;输入数据的存储单元 COUNT DW 5 TWO DW 2 FLAG1 DW 0 ;判断符号标志 FLAG2 DB 0 ;判断首位就是否为零的标志FAULT DW -1 ;判断出错标志 CR DB 0DH,0AH,'$' STR1 DB 'Please input five numbers seperated with space and finished with Enter:','$' STR2 DB 'The original numbers:','$' STR3 DB 'The sorted numbers:','$' STR4 DB 'The Min:','$' STR5 DB 'The Max:','$' STR6 DB 'The Average:','$' STR7 DB 'The binary system of the average :','$' STR8 DB 'Input error!Please input again!''$' DATA ENDS CODE SEGMENT MAIN PROC FAR ASSUME CS:CODE,DS:DATA,ES:DATA START: PUSH DS AND AX,0 PUSH AX MOV AX,DATA MOV DS,AX LEA DX,STR1 MOV AH,09H ;9号DOS功能调用,提示输入数据 INT 21H CALL CRLF ;回车换行 REIN: CALL INPUT ;调用INPUT子程序,输入原始数据CMP AX,FAULT ;判断就是否出错, JE REIN ;出错则重新输入

模电实验指导书

实验一、常用仪器的使用及常用器件的认识、检测一、实验目的 1.学习电子电路实验中常用的电子仪器——示波器、函数信号发生器、直流稳压电源、交流毫伏表、频率计等的技术指标、性能及正确使用方法。 2.初步掌握双踪示波器观察正弦信号波形和读书波形参数的方法。 3.认识常见的电子元器件及其检测方法。 二、实验原理 在模拟电子电路实验中,经常使用的电子仪器有示波器、函数信号发生器、直流稳压电源、交流毫伏表、频率计等。它们和万用电表在一起,可以完成对模拟电子电路的静态与动态工作情况的测试。 实验中要对各中电子仪器进行综合使用,可按照信号流向,一连先简捷,调节顺手,观察与读数方便等原则进行合理布局,个仪器与被册实验装置之间的布局与连线如图1——1所示。接线是应注意,为了防止外界的干扰,各仪器的公共接地端应连接在一起,称共地。信号源和交流伏安表的引线通常用屏蔽线或专用电缆线,示波器接线使用专用电缆线,直流电源的接线用普通导线。 1.示波器 在本书实验附录中已对常用的GOS-620型双踪示波器的原理和使用做了较详细的说明,先着重指出下列几点: 1)寻找扫描光迹点 在开机半分钟后,如还找不到光点,可调节亮度旋钮,并按下“寻迹”键,从中判断光点的位置,然后适当调节垂直(↑↓)和水平()移位旋钮,将光点移至荧光屏的中心位置。 2)为了显示稳定的波形,需注意示波器面板上的下列几个控制开关(或旋钮)的位置。 a、“扫描速率”开关(t/div)——它的位置应根据被观察信号的周期来确定。 b、“触发源的选择”开关(内、外)——通常选为内触发。 c、“内触发源的选择”开关(拉YB)——通常至于常态(推进位置)。此时对单一从 YA或YB输入的信号均能同步,仅在作双路同时显示时,为比较两个波形的相对位置,才将其置于拉出(拉YB )位置,此时触发信号仅取自YB,故仅对YB输入的信号同

离散数学实验报告--四个实验!!!

《离散数学》 课程设计 学院计算机学院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评阅意见 提交日期 2011 年 11 月 25 日

引言 《离散数学》是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的核心基础课程。它是研究离散量(如整数、有理数、有限字母表等)的数学结构、性质及关系的学问。它一方面充分地描述了计算机科学离散性的特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算法与数据结构、程序设计语言、操作系统、编译原理、电路设计、软件工程与方法学、数据库与信息检索系统、人工智能、网络、计算机图形学等专业课打好数学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学习离散数学课程,学生在获得离散问题建模、离散数学理论、计算机求解方法和技术知识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和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为今后爱念族皮及用计算机处理大量的日常事务和科研项目、从事计算机科学和应用打下坚实基础。特别是对于那些从事计算机科学与理论研究的高层次计算机人员来说,离散数学更是必不可少的基础理论工具。 实验一、编程判断一个二元关系的性质(是否具有自反性、反自反性、对称性、反对称性和传递性) 一、前言引语:二元关系是离散数学中重要的内容。因为事物之间总是可以 根据需要确定相应的关系。从数学的角度来看,这类联系就是某个集合中元素之间存在的关系。 二、数学原理:自反、对称、传递关系 设A和B都是已知的集合,R是A到B的一个确定的二元关系,那么集合R 就是A×B的一个合于R={(x,y)∈A×B|xRy}的子集合 设R是集合A上的二元关系: 自反关系:对任意的x∈A,都满足∈R,则称R是自反的,或称R具有自反性,即R在A上是自反的?(?x)((x∈A)→(∈R))=1 对称关系:对任意的x,y∈A,如果∈R,那么∈R,则称关系R是对称的,或称R具有对称性,即R在A上是对称的? (?x)(?y)((x∈A)∧(y∈A)∧(∈R)→(∈R))=1 传递关系:对任意的x,y,z∈A,如果∈R且∈R,那么∈R,则称关系R是传递的,或称R具有传递性,即R在A上是传递的? (?x)(?y)(?z)[(x∈A)∧(y∈A)∧(z∈A)∧((∈R)∧(∈R)→(∈R))]=1 三、实验原理:通过二元关系与关系矩阵的联系,可以引入N维数组,以数 组的运算来实现二元关系的判断。 图示:

四年级科学实验报告单

四年级科学实验报告单

4课.小吊车 活动1:做小吊车(分组实验) 制作目的:做小吊车并研究小吊车原理 制作材料及工具:小纸盒吊车臂吊臂支架线绳两个铁丝钩一个剪刀锥子胶水钩码 制作过程: 1.小组分工合作 2.观察小吊车模型组装各部分 ①四个点要对称,固定牢固; ②绳子要从前往后穿,不要穿反了; 3.调试小吊车分别拉动两根线,看看小吊车的臂能否灵活运动. 实验现象:小吊车能提起或放下钩码 实验原理:放松上牵引绳,拉紧下牵引绳,吊臂向下运动;拉紧上牵引绳,放松下牵引绳,吊臂向上运动。 8课.快与慢 实验目的:研究小车运动的快慢(分组实验) 实验材料:秒表(或电子手表)、长尺、玩具车(学生自带),橡皮泥,马达、电池等(学生自带) 实验过程: 1.小组做好分工:赛车手、计时员、测量员、记录员。 2.找好起点(必要时确定好终点); 3.秒表做好归零; 4.在相同时间内必须进行多次测量(不少于3次),并做好记

录 5. .在相同距离内必须进行多次测量(不少于3次),并做好记录 实验原理: 1:相同时间内经过的距离越长,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快 2:相同距离下所用的时间越短,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快 9推和拉 实验目的:能够用实验体验探究出力有大小和方向,推和拉都是力。(分组实验) 实验过程: (1)三人一组,两人活动,另一人裁判,交替进行。 (2)活动前,要做好准备工作,推手掌双方要站在相距100厘米的位置,手掌放在中间位置,在准备过程中,不允许用力推或拉对方。 (3)裁判员下达命令后,双方用力推或拉,力争战胜对方。 (4 ) 同一规则再做拉手臂游戏。 实验现象:两个同学同时推,力气大的一方会将力气小的一方推出界线,要想赢,就要增大脚与地面的摩擦力,发现力有大小。用力推时,必须对正方向,方向偏了,也会输,发现了力有方向。 实验原理:推和拉的用力,方向和结果是不同的。推和拉会使物体移动位置或变形,推和拉是一种力,方向不同,大小不同,使物体移动的位置远近也不同。 6课.做沙盘(分组实验)

大数据结构实验四题目一排序实验报告材料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实验四——排序 学生姓名:XX 班级: 班内序号: 学号: 日期: 1.实验要求 实验目的: 通过选择实验内容中的两个题目之一,学习、实现、对比、各种排序的算法,掌握各种排序算法的优劣,以及各种算法使用的情况。 题目1: 使用简单数组实现下面各种排序算法,并进行比较。 排序算法如下: 1、插入排序; 2、希尔排序; 3、冒泡排序; 4、快速排序; 5、简单选择排序; 6、堆排序; 7、归并排序; 8、基数排序(选作); 9、其他。 具体要求如下: 1、测试数据分成三类:正序、逆序、随机数据。 2、对于这三类数据,比较上述排序算法中关键字的比较次数和移动次数(其中关 键字交换记为3次移动)。 3、对于这三类数据,比较上述排序算法中不同算法的执行时间,精确到微妙。 4、对2和3的结果进行分析,验证上述各种算法的时间复杂度。 5、编写main()函数测试各种排序算法的正确性。 2. 程序分析 2.1 存储结构

存储结构:数组 2.2 关键算法分析 一、关键算法: 1、插入排序 a、取排序的第二个数据与前一个比较 b、若比前一个小,则赋值给哨兵 c、从后向前比较,将其插入在比其小的元素后 d、循环排序 2、希尔排序 a、将数组分成两份 b、将第一份数组的元素与哨兵比较 c、若其大与哨兵,其值赋给哨兵 d、哨兵与第二份数组元素比较,将较大的值赋给第二份数组 e、循环进行数组拆分 3、对数据进行编码 a、取数组元素与下一个元素比较 b、若比下一个元素大,则与其交换 c、后移,重复 d、改变总元素值,并重复上述代码 4、快速排序 a、选取标准值 b、比较高低指针指向元素,若指针保持前后顺序,且后指针元素大于标准值,后 指针前移,重新比较 c、否则后面元素赋给前面元素 d、若后指针元素小于标准值,前指针后移,重新比较 e、否则前面元素赋给后面元素 5、简单选择排序 a、从数组中选择出最小元素 b、若不为当前元素,则交换 c、后移将当前元素设为下一个元素 6、堆排序 a、生成小顶堆 b、将堆的根节点移至数组的最后 c、去掉已做过根节点的元素继续生成小顶堆

[整理]东南大学信息学院 模电实验四.

实验四 差分放大器 实验目的: 1、掌握差分放大器偏置电路的分析和设计方法; 2、掌握差分放大器差模增益和共模增益特性,熟悉共模增益概念; 3、掌握差分放大器差模传输特性。 实验内容: 一、实验预习 根据图4-1所示电路,计算该电路的性能参数。已知晶体管的导通电压)(on BE V =0.55,β=500,|V |A =150V ,试求该电路中晶体管的静态电流CQ I ,节点1和2的直流电压1V 、2V ,晶体管跨导m g ,差模输入阻抗id R ,差模电压增益d A v ,共模电压增益vc A 和共模抑制比 CMR K ,请写出详细的计算过程,并完成表4-1。 图4-1. 差分放大器实验电路 表4-1: CQ I (mA ) 1V (V ) 2V (V ) m g (mS ) id R (k Ω) d A v vc A CMR K 1.03 2.94 2.94 39.62 11.16 -79.24 -2 19.81 计算过程如下:

58 178 5.0255.010?+= ?++BQ BQ I I β 所以,≈BQ I 2.06μA mA 03.1≈=BQ CQ I I β V I V V Q 94.22521=-== S V I g T CQ m m 62.39≈= Ω≈==k R g R r R e b id 16.11//2//27m 7)()(,β 24.79g //-g 2m 2m v -≈-≈=R r R A ce d ) ( 22- 1 2 vc -==R R A 81.19|2 /| vd ==vc CMR A A K 二、仿真实验 1、在Multisim 中设计差分放大器,电路结构和参数如图4-1所示,进行直流工作点分析(DC 分析),得到电路的工作点和电压,完成表4-2,并与计算结果对照。 表4-2: CQ I (mA ) 1V (V ) 2V (V ) 3V (V ) 5V (V ) 6V (V ) 1.00125 2.99750 2.99750 1.00341 1.57651 1.55492 仿真设置:Simulate--Analyses--DC Operating Point ,设置需要输出的电压或者电流。 2、在图4-1所示电路中,固定输入信号频率为2kHz ,输入不同信号幅度时,测量电路的差模增益。采用Agilent 示波器(Agilent Oscilloscope )观察输出波形,测量输出电压的峰峰值(peak-peak ),通过“差模输出电压峰峰值/差模输入电压峰峰值”计算差模增益d A v ,用频谱仪器观察节点1的基波功率和谐波功率,并完成表4-3。 表4-3: 输入信号单端幅度 (mV ) 1 10 20 d A v 145.89 140.5 12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