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与新闻专业理念的形成

《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与新闻专业理念的形成
《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与新闻专业理念的形成

《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与新闻专业理念的形成-

从默会知识到公共知识:

《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与新闻专业理念的形成

《新闻记者》杂志供稿

打印

网摘

纠错

分享

推荐

微博

字号推荐阅读更多

首家国家级移动互联网创新中心成立

百度兑现"三日内清空"承诺

网上墓园靠"偷菜"赚钱收费

新浪停止与谷歌搜索合作

《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新闻从业者须知和公众的期待》是近年来美国新闻研究领域的一本力作,①自2001年一问世,其贴近实践、生动活泼的风格便令其成为新闻界的畅销书,并于2007年出了修订版。本书的中文译本由笔者与连晓东共同翻译,近期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为了让读者了解此书,兹撰文介绍。本书缘起于1997年6月在哈佛大学召开的一次由25位新闻从业人员参加的小型研讨会。与会者提出了相同的忧虑——新闻的职业标准正在受到商

业力量的冲击,新闻正在变成娱乐或者娱乐化的新闻。用新闻学者詹姆斯·凯瑞的话来说,就是“新闻事业正消失在更大的传播的世界里”。为此,本书的两位作者比尔·科瓦齐(Bill Kovach)和汤姆·罗森斯蒂尔(Tom Rosenstiel)分别创建了“热心新闻工作者委员会”(Committee of Concerned Journalists,CCJ)和“卓越新闻项目”,对全美新闻工作者进行了调查,并在《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中归纳出新闻界公认的符合时代要求的十个职业标准(最后一个标准是2007年修订版新加入的)。 1.新闻工作首先必须做到对真相负责。

2.新闻工作首先必须忠于公民。

3.新闻工作的本质是用核实加以约束。

4.新闻从业人员必须独立于被报道对象

5.新闻必须成为权力的独立监督者。

6.新闻必须成为公众批评和妥协的论坛。

7.新闻必须努力使重要的信息有趣并且和公众息息相关。

8.新闻必须做到全面均衡。

9.新闻从业人员有义务根据个人良心行事。10.公民对新闻也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作为实践智慧的新闻学

为了更全面地理解这十个基本原则,有必要先把它放回写作的语境中,然后再来思考它对于中国新闻界的启示。首先值得注意的是,中美新闻研究和新闻教育存在一个明显的差异:在中国被奉为显学,从业者必修的新闻理论,在美国几乎找不到踪影。这并不是说美国的新闻教育中没有理论成份,而是他们认为新闻工作作为一种实践,具有知行合一的特点,新闻精神已经融入到了采写编评等实务课程之中,不需要单独开设一门理论课来传授。此外,对于崇尚言论自由的美国人来说,写新闻是一个中立的技术活,毋需加上太多条条框框。正因为如此,journalism才既有中文里的“新闻学”的意思,又有“新闻工作”的意思。②从广义上来讲,新闻研究也是新闻工作的一部分,在实践与理论之间,新闻学离前者更近,离后者较远。当然,学者们也大可不必一听到“新闻无学”便着急上火。这里的“学”指的是学院派尊崇的以发现新知识为取向的智力游戏。这就像法国哲学家德里达访问中国时曾说过的“中国没有哲学,只有思想”

一样,他所说的“哲学”特指源于古希腊的理性智慧,并不含有贬低中国人的意思。③同样,这种学术取向的“学”对于新闻工作来说有用,但很间接。新闻工作需要的是能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践智慧。尽管看上去,理论取向的新闻学术研究和实践取向的新闻学(journalism)讨论的是同一个对象,但是二者的旨趣和方法却存在着很大差异。就在美国的新闻研究者内部,这个分歧也十分明显。芭比?泽丽泽(Barbie Zelizer)依据研究主体的不同,把新闻研究分成了新闻工作者、新闻教育者和新闻学者三个诠释共同体(interpretive community)。她形象地把这三者之间的分歧做了如下描述:新闻工作者说新闻研究者和教育者无权把他们的脏衣服晾出来给人参观;新闻研究者说新闻工作者和新闻教育者不够理论化;新闻教育说新闻工作者把头埋在沙子里,新闻研究者把头伸进云里。④按照这个划分,《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应当属于新闻教育者的话语,对过于现实的新闻工作者来说,可能嫌它太理想化,而对学院派的新闻学者来说,则会嫌它陷于新闻专业主义的意识形态不能自拔。在中国,新闻教育者和研究者的分化还不明显,导致了对“新闻理论”的理解与美国不大相同。回溯历史,中国的新闻理论研究一开始也沿袭了美国的风格。在早期翻译的松本君平的《新闻学》和休曼(Edwin Shuman)的《实用新闻学》(Practical Journalism),以及徐宝

璜的《新闻学》、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等中国新闻学的源头中,都沿袭了美国式新闻研究的这种追求实用智慧的精神,基本属于泽丽泽划分的三类诠释共同体中的新闻教育者的传统。中国式新闻理论的出现可追溯到陆定一的《我们对新闻学的基本观点》,这篇破中有立的文章把唯物主义思想引入新闻研究,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新闻学结合在一起,开创了中国新闻学研究的哲学传统。20世纪50年代通过学习苏联新闻教育模式,这套新闻理论得到进一步完善。从产生的语境来看,建国初的新闻理论是对当时新闻体制的正当化过程(legitimation),其主要目的不是指导实践,而是试图通过唯物主义哲学回答社会主义新闻体制是否具

有合理性的问题。这个知识体系偏重学理,在实践维度上并无独特的贡献,这一缺失直接导致了1978年以后在新闻教育的课堂上“西方的”(主要是“美国的”)新闻实践方法和唯物主义新闻理论表面上“和平共处”的特殊局面。中国新闻理论产生的语境对今天的中国新闻理论研究影响深远。由于路径依赖和体制限制,哲学(包括非唯物主义的哲学)成为中国新闻理论的主要背景学科,追求学术化、理论化成为新闻理论研究的主流。但另一方面,由于部分研究者没有意识到学术理论与实践知识的区别,缺乏研究规范,一批打着学术研究之名,既无理论建树,又无实践价值的所谓学术成果充斥着新闻理

论研究领域。当这种“学术研究”与海外对接时,发现自己和美国的新闻教育者的研究相比过于理论化;与美国的新闻学术研究相比,又缺乏规范。于是它把前者划入新闻业务和技巧的范畴,把后者划入“传播学

”范畴?。这便出现了前面提到的中国新闻理论学者在美国的新闻教育中找不到对应的“新闻理论”的现象。这里对中国新闻理论产生背景的简单回顾,目的并不是否定它,而是为了更深刻地理解中西新闻理论的差异。正如笔者在另一篇论述传播学本土化的文章中提出的,我们要正视中国特色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前进,而不是采取一种鸵鸟式的回避态度或非此即彼的否定态度。?但是如果意识不到这一点,仍然抱着寻找中国式新闻理论的心态来看这本《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肯定会失望而归,因为它大多是一些经验的总结,谈不上多高深。在美国的书店里,如果碰巧没有“新闻”这一分类的话,这本书多半会被放到“语言”或“写作”的书架上。作为手艺的新闻工作《新闻的基本原则》不是一本纯学术著作。正如副标题“新闻工作者应该了解的和公众应该期待的”所提示的,这是一本针对新闻工作者和普通公民的普及性读物。科瓦齐先生在给笔者的信中强调,这本书的主旨是找出合格的新闻工作者所应具备的最基本

的个人品质,也就是书中总结的新闻的十大要素或原则。

在本书的修订版里,增加了初版没有的第十条原则,对公民也提出了要求。不论这些原则的细节如何变化,其道一以贯之,就是作者们在导言里提出的“新闻工作的目标是向人民提供获得自由和自治所需的信息”。自由是个人权利的核心,自治(self-governing)是民主的精髓。与中国的新闻理论倚重哲学不同,美国的“新闻理论

”把政治学作为最重要的背景学科。新闻与民主的关系是本书十大主题背后的复调。细心的读者还会注意到,上述规范理论(normative theory)并不是逻辑思辨的结果,而是通过大量的调查与访谈,对新闻工作者共识的描述。用研究实然世界的经验方法,完成了对应然原则的建构。换句话说,这些原则不是客观的法则(law),而是新闻工作者们约定俗成的行业规则(rules)。这一点也体现出美国新闻研究注重实践智慧的特征。近年来,不少研究者不再把新闻工作看成是一个专业(profession),而是把它看成是一门手艺(craft)。⑦因为和更具有专业性的医生、律师、会计等职业相比,新闻工作中能够被规范化、标准化的部分实在有限。多数新闻工作者是在实践中,在师傅的言传身教中摸索、试错、领悟而成为熟练匠人的。在一代又一代新闻工作者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共同体接受的行业规则。因此,作者们认为,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必须在传统内寻找,而不是通过逻辑推导植入。但是,或许是出于谨慎,或许是出于对宪法

第一修正案中不得为言论立法的敬畏,新闻工作者流传下来的这些原则从未被清晰地阐明过。此书的重要贡献,不在于它提出了什么全新的见解,而是首次把美国新闻传统中这些默会的知识(tacit knowledge)转换成了用语言表述的公共知识(public knowledge),让它们接受来自不同媒体和文化的新闻工作者的实践检验。“默会的知识”

是由匈牙利学者卡尔?波兰尼提出的概念,他认为人类的知识除了可以言说的知识(articulated knowledge)外,还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默会的知识。后者来自长期经验积累,是主观的、个人化的知识。⑧之前提到的“新闻无学”所包含的另一层含义,正是指新闻工作的这种无法通过语言把握、只能通过师傅带徒弟、依靠每个实践者体会顿悟的特征。波兰尼有一句名言,“我们知道的比我们说出的要多”,然而语言的吸引力如此之大,老子明知“道可道,非常道”仍要矛盾地花上五千言来解释他所谓的“道”。本书的两位作者也固执地想通过自己的调研,把这些被新闻工作者当作理所当然的直觉变成能够被讨论的公共知识。美国新闻业的危机

为什么作者们要选择在这个时间点上做这个总结性的工作呢?按照他们的说法,是因为美国的新闻界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折点上。如果更直白一些,就是随着产业和技术的发展,美国的新闻界出现了价值危机。在令人不知所措的新形势

下,新闻工作的标准是与时俱进,还是坚守传统?如果坚守传统,哪些传统是时代的产物,哪些传统是永恒的?这本《新闻的基本原则》正是对上述问题的回应。本书之所以被称为新闻的“新保守主义”的代表,就是因为它在主张适应变化的同时,更强调坚守新闻工作的传统,提倡通过修炼内功,应对来自不同方向的挑战。美国新闻业面临的危机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一是集团化公司化带来的价值危机和经济危机。非新闻行业的大公司经营新闻媒体带来的新闻质量下降、新闻标准的滑坡和对多元观点的压制已经不是新鲜话题。本书提出:高质量的新闻也会赢得市场。那些认为严肃新闻不赚钱而将其娱乐化甚至取消的做法会

导致自证预言的恶性循环:新闻做得不够专业,把原因归结为新闻本身缺乏市场价值,降低新闻专业标准,市场继续萎缩,进一步认为新闻会亏本,削减新闻制作成本,新闻质量继续下滑……第二个危机是客观中立的价

值正受到挑战。受市场萎缩的影响,为博得眼球,近年来美国一些媒体放弃了客观中立的信条,以言论类谈话节目和福克斯新闻为代表,走上了一条言论化新闻的道路。发表见解本身没有错,但是作者们认为如果在观众不知情的情况下,以观点剪裁事实,甚至歪曲事实,则违背了新闻的基本准则。这一危机暴露了传统客观性原则固有的缺陷,这一点早为学界所诟病。⑨言论化新闻的支持者提出,因为谁也不能宣称

自己是客观的,不如放弃它。比如保守派媒体就指责美国的主流媒体具有“自由主义偏见”,两者是五十步笑百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作者们在这本书里提出了一个新的原则——透明性(transparency)。他们认为,既然谁也无法保证自己不偏不倚,索性放弃这种自我标榜,老老实实地把调查和判断过程、立场和预设向受众公开,让他们来评判、选择和监督,以方法和程序的客观来代替结果的客观。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作者们完全放弃了传统的客观性概念,而是提醒新闻工作者放弃传统的武断,重新建立一种透明的客观性或受监督的客观性。第三个危机是新闻的娱乐化。新闻娱乐化是商业逻辑影响新闻价值观的后果之一,如果把新闻仅仅看成吸引受众注意力的信息产品,新闻与娱乐的区别就会荡然无存。按照传统的看法,这样做会导致新闻的目标由为公众服务转向俘获更多的消费者。新闻的公共性将遭到破坏。但是在严肃新闻的受众日益萎缩以及老龄化的条件下,以乔?斯图尔特(Jon Stewart)的《每日秀》(Daily Show)为代表的“伪新闻节目”给这种传统的划分提出了挑战。《每日秀》恶搞调侃严肃时事和新闻,在某种程度上复兴了美国建国前后讽刺性新闻的风格。尽管它愤世嫉俗的虚无主义基调引来不少学者的批评,但却把大量青少年观众重新吸引到了新闻节目面前。主持人斯图尔特播报风格虽然夸张,然而他机智的评论却延续了传统新闻工作中

的监督精神。本书第七章便列举了他在《交锋》节目中仗义执言,导致该节目被停的事例。类似的节目使不少人重新思考新闻与娱乐的关系。比如扎勒(Zaller)把传统的新闻称之为全能新闻(Full News)。他把这种新闻比做是巡逻,要为公民提供能够形成意见的所有事物的信息,巨细无遗地关注所有事情。但是他发现,全能新闻的标准越高,信息越专业,选民获得的信息就越少。由于普通民众注意力有限,这种严肃的高级新闻标准实际上把他们拒之于千里之外。出于现实的考虑,扎勒提出了一个新标准——报警新闻(The Burglar Alarm News),这种新闻平时可以降低标准,采用戏剧性的、娱乐化的方式报道日常事件,吸引受众,但是到了关键时刻,便全力以赴关注重大事件。⑩扎勒的看法引来学界的讨论?,但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实用主义方案。目前学术界和实践界也有不少人开始转换思路,提出不要简单地排斥娱乐,而要研究如何让娱乐更好地为严肃的新闻服务。这本书正好可以帮助我们重新思考新闻的定义:哪些原则可以妥协,哪些原则是丝毫不能动摇的。第四个危机是新媒体对新闻工作的影响。新媒体抢夺了传统媒体的市场份额,这已经是毋庸置疑的现实。本书作者更担心的则是新媒体会动摇新闻工作的基本标准和原则。随着博客、推特等可自由发表信息的互联网应用的出现,许多人认为专业的新闻工作已经不再重要。比如《草根媒体》的作者丹?吉尔

摩(Dan Gilmor)就提出,现有的新闻是大公司生产的单向性的新闻(Corporate journalism),Web 2.0则为创造双向对话的新闻(conversational mode of journalism)提供了条件。前者的经营模式使其无法为公共利益服务,后者则可以承担起这个责任。本书的“保守主义”立场在这个问题上也体现得比较明显。作者们承认不能忽视公民的参与,并在2007年的修订版里特地加入了一个新的原则

(“公民对新闻与享有权利、承担义务”),但是他们仍然认为专业的新闻工作是其他信息传播方式无法替代的。例如网民虽然可以提供有价值的内幕信息或者进行监督,但是由于其身份处于流动状态,受众无法快速地判断信息的可信性,一些别有用心的网络推手和“水军

”甚至会使受众无所适从。更重要的是,网络的信息良莠不齐,业余作者所生产的内容数量庞杂,造成受众获取信息的效率下降,甚至冲击了严肃、优质的内容生产机构。?作者们在数字时代强调新闻的基本原则,正是要用更严格的标准,将优质、可靠的新闻与劣质、不可信的信息区别开,重建专业新闻的权威性。裸体和吉他社会在大变革时期,往往会产生一股回到传统的思潮。这既是社会有机体本能的保护机制,也为变革时期的人们提供了一个重估传统价值的契机。尽管中国和美国的社会环境存在巨大差异,上面介绍的美国新闻界面临的危机与中国新闻界所面临的问

题也不尽相同,但是两者面临的核心问题都是如何更好地让新闻为民主服务。在这个意义上,本书论述的观念与中国的新闻实践有了重合的可能。美国新闻界长期以来形成的基本原则可以为我们思考相似的问题提供重要的参考,尤其是结合案例对新闻实际操作规范的介绍,对中国的新闻工作者尤其具有启发。中国过去执行的媒体宣传工具论,剥夺了新闻工作者独立判断的权利,没有形成真正深入人心的新闻价值观。媒体市场化带来了专业主义理念,但同时研究者也观察到,中国的新闻专业理念呈现一种碎片化的状态。由于缺乏清晰的新闻价值观,当媒体有条件做出自由选择时,经常会把服务公民简单地等同于服务消费者,做出错误的决定。

正如本书的作者们所提出的那样,在新闻界遇到经营危机的时刻,首先要明确的是自己真正服务的对象是谁。在信息纷繁复杂的今天,只有公众意识到媒体的价值,才会与媒体之间建立起长期的信任和契约关系。作者们在本书中提出了一个“裸体和吉他”原理。如果你想吸引受众,你可以到街角表演脱衣舞,直到一丝不挂。在短时间里你或许会吸引一群看客。但问题是你如何才能让他们一直观看?如何避免观众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情上?还有另一

种方法。假设你回到同一个街角,演奏吉他。第一天听的人很少。但是第二天可能更多。这取决于你的吉他弹得如何,你演奏的曲目丰富多彩、引人入胜,观众很可能会与日俱增。

如果你弹得不好,就很难继续吸引涣散的人群,吸引新观众以取代那些听厌了的老观众。本书所提出的大部分原则,正是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形成的维系公众的措施。作者们使用了大量案例论证了优质的新闻才会最终获得市场。这对于同样处于转型之中的中国媒体来说,不无借鉴意义。尽管目前中国公众对新闻品质的要求还不算高,权利意识还有限,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公众媒介素养的提高,他们迟早会对新闻工作者提出更高的要求。近些年公众对于新闻伦理和新闻法制方面的关注增加,公民还行动起来,通过自发的调查揭露虚假的宣传和报道。这些现象发出了一个信号:如果媒体轻视受众,把一些重要的原则看成是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媒体一定会为自己的自负买单。当然,如何做到更好地为公众服务,还需要中国新闻工作者与研究者共同探索。排斥全球的经验、闭门造车固然不可取,简单地将西方理论照搬到中国或者仅仅为了验证西方理论的正确性更不可取。自信开放的立场应该是把中国看成是全球新闻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借鉴他国经验,再通过中国的实践,为新闻与民主关系的研究提供新理论,丰富全球新闻界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回到新闻-民主关系的基本问题在新闻与民主关系的问题上,本书提出了一个“连锁公众

”(interlocking public)的理论,赞成詹姆士·杜威的民主目的论,反对沃尔特·李普曼的民主工具

论。李普曼与杜威之争是美国传媒学者詹姆斯·凯瑞(James Carey)建构起来的一段叙事。李普曼认为新闻无法“正确”反映现实、公众无法形成“正确”民意、民主无法做出“正确”的决策,凯瑞认为这种看法存在不足。他以杜威的看法反驳李普曼。杜威提出,民主的目标不是有效地管理公众事务,而是让人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追求人的自由。换句话说,民主本身即是目的。因此新闻乃至于其他传播形式,其目的是为人们提供相互交流的机会,形成具有共同文化的共同体。

有学者认为这种看法将小城镇的对话式交流过度浪漫化。然而关键的问题在于这些论述并没有给出一个关于民主的清晰的、操作性的定义。英国学者赫尔德认为,“民主”有多种模式,它不是单数,而是复数。不同的民主模式对于新闻的功能、标准乃至形式都可能存在不同的看法。比如程序民主可能更强调新闻的监督和揭丑作用,竞争性民主强调新闻对政治候选人的充分报道,参与式民主强调新闻对公共问题的深入分析和公民动员,协商民主则强调新闻要成为理性意见交流的平台。?尽管不同民主模式对于新闻的要求有不少部分重叠,但是不同政治意识形态对新闻的规范性要求还是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不一定在于民族国家之间,就是在同一个文化内,也存在对民主的不同理解。在深度报道和解释性报道、新新闻、精确新闻、公民新闻等新

闻标准的背后,都存在着关于新闻-民主关系的争论。因此,对于中国的新闻工作者而言,建立什么样的新闻标准的问题,其实也等于选择追寻什么样的民主的问题。正如凯瑞所说:“每个政治的概念和实践,同时也是新闻事业的概念;每种新闻事业的概念,同时也是政治的概念。”这并不意味着必须先找到中国式的民主观念,才能确立中国的新闻标准。这两者之间相互作用,民主模式的选择,约束着中国新闻工作者的实践,新闻实践本身,也影响着中国的民主模式。要对上述问题有深刻的认识,既需要大智慧,也需要借鉴其他文化的成果。眼前的这本《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将为我们思考这一问题提供重要的参考。■(□刘海龙连晓东作者分别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新闻传播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电子报》信息通信版主编。本文为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中国的政治传播与政治民主”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10XNJ029)

房产经纪人必备基础知识

房产经纪人必备基础知识 1、什么叫房屋产权,产权包括什么 答:房屋产权指的是房屋所有对房屋所拥有的完全所有权,主要包括对房屋的占有,使用,处分和收益权。 2、房地产市场的分类 (1)房地产一级市场:是土地交易市场,是土地所有者与使用者间的纵向交流,由***直接控制和垄断经营。 (2)房地产二级市场:是增量房地产交易市场,指房地产经营者与房地产使用者的纵向流通市场。 (3)房地产三级市场:即存量房地产交易市场,是房地产所有者将房地产使用权或所有权再转让的市场,是消费者间的横向交易,属于消费市场的重新配置。 3、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获得方式有哪些 出让、划拨 4、房地产登记的种类有哪些 房地产登记的种类分为初始登记、转移登记、抵押登记、变更登记、其它登记。 5、住宅按建筑层数分类: 低层住宅为一层至三层; 多层住宅为四层至六层; 中高层住宅为七层至九层;

高层住宅为十层以上(小高层、高层、超高层)。 6、什么是层高、净高 层高:上下两层楼面或楼面与地面之间的垂直距离。 净高:楼面或地面至上部楼板底面或吊顶底面之间的垂直距离。净高=层高-楼板厚度 7、不计算建筑面积的范围: 1、层高米以下; 2、突出墙面的构件; 3、挑台、平台等。 8、公共维修基金缴交比例 购房款的3%或每年每平米2元9、购房人缴存的维修基金什么时间返还 在房屋正常使用年限内不予退还;业主转让房屋所有权时结余维修基金不予退还,随房屋所有权同时过户;因房屋拆迁或其他原因造成房屋灭失的退还基金余额。 10、以买卖方式转让房地产时,同等条件下什么人有优先购买权答:(1)房地产共有人;(2)房地产承租人;(3)一项房地产买卖合同同时具有上列当事人时,按上述次序依次享有优先购买权。 11、什么是容积率 是反映和衡量建筑用地使用强度的一项重要指标,是指地块内建筑物的总建筑面积与地块面积的比值,即:容积率=总建筑面积÷建筑用地面积。其中,总建筑面积是地上所有建筑面积之和。这个比值越小,意味着小区容纳的建筑总量越小,居住生活质量就会越高。 12、商品房销售须具备以下五证:

论网络新闻传播和传统新闻传播的异同

论网络新闻传播和传统新闻传播的异同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国网民的数量不断发展,网络媒体作为一种新的新闻传播的载体,发展势头令人惊叹。对于传统媒体来说,既有冲击,又有互补。 一、网络传媒和传统媒体的相同点 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的相同之处,他们都是通过舆论对社会进行监督,并且这种监督属于软监督,只能给当事人以强大的精神压力,迫使当事人采取符合民意的行为或是促使有关部门介入,对当事人进行制裁。这种软监督和行政监督以及法律监督不一样,不能采取强制手段迫使当事人作为或是不作为。 在新闻传播方式上,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一样,也是对社会上突发的事件进行报道,然后对事件引起的后果进行追踪报道和评论,利用舆论力量对事件当事人进行监督。 二、网络传媒和传统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差异 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在传播新闻中都各有所长,也都有自己的局限性。 (一)网络媒体在传播新闻时的优点.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在传播新闻相比,在时间上具有优势。早在上世纪,互联网刚刚兴起时,就发挥出了传统媒体难以企及的优势。 早在1999年5月8日凌晨5时45分,北约的三枚导弹落在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造成20人受伤,3名记者身亡的惨剧。仅仅42分钟,我国人民就得知了这一不幸消息。而报道这一消息的正是刚刚兴起的互联网。而我国传统媒体中最快的广播,则是在当天上午9时进行报道的,电视是在中午的午间新闻中播出,而报纸报道这则消息除了当天的晚报,一般都是次日才报道,整整迟了24小时。 作为新闻传播,时效性是新闻报道的唯一优势,而互联网正好发挥了这一优势。也是这次事件中,在发生的当天和次日,新浪网上关于这件事的评论和后续报道,就有400多条,如果每条400字,就有16万字,加上200多幅图片,这些详尽的内容是国内报纸总和也达不到的。 美国的传统媒体在世界上是最发达的,但在互联网面前还是难以企及。早在上世纪的1998年9月11日,美国众议院经过辩论和投票,决定下午两点将斯塔尔关于克林顿和莱温斯基的绯闻调查报告发到因特网。但白宫法律顾问办公室却在下午一点将长达78页的反驳报告发到因特网,斯塔尔那份长达445页的调查报告在随后的下午两点20分才发到因特网。结果网民的访问量排山倒海般,甚至造成网络堵塞。由于网民先看到反驳报告,后看到调查报告,因而对克林顿的看法就不同,同情的占多数,许多人反而认为斯塔尔有些多事。这就是新闻时效性产生的后果。 和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除了具有时效性之外,在内容上比传统媒体更丰富,更详尽。以克林顿绯闻为例,传统媒体无法刊登78业的反驳报告,更无法刊登445页的调查报告,只有互联网才有如此大的空间来容纳。 造成网络和传统媒体如此巨大差异的原因在于,传统媒体中的报纸在报道新闻时有版面限制,广播和电视有时间限制。同时,作为传统媒体,在发布新闻报道时并不能由记者个人做主来播发新闻,还要经过几道关卡的审核,所以在时间上和空间中都有所限制。 但作为互联网新闻,首先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其次发布新闻的都是网民个人,也不用通过审查,鼠标一点,新闻就发出去了。 (三)网络传媒在反腐中的优势。传统媒体对腐败案的报道,一般都是在腐败分子被查出之后,针对腐败分子的作为给予报道传播。而网络则不同,它通过一些迹象,经过不断挖掘,就能将一个潜在的腐败分子暴露出来。例如对于腐败分子的房产,穿着打扮的奢华,就能牵扯出一个腐败分子的经济问题。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对于表哥杨达才的揭露。还有就是那些房姐房妹房叔房婶的新闻传播,以及在景区、在娱乐场所、在学校门口拍到的公车私用,都为反腐工作作出了贡献。

新闻专业实习报告

新闻专业实习报告 2006年3月至5月底三个月时间,我在招远市委宣传部新闻科实习。18虽然领导没有给我安排很具体的工作,但这是第一次正式与社会接轨踏上工作岗位,开始与以往完全不一样的生活。每天在规定的时间上下班,上班期间要认真准时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不能草率敷衍了事,凡事得谨慎小心。 “天下英雄皆我辈,一入江湖立马催。” 从学校到社会的大环境的转变,身边接触的人也完全换了角色,老师变成领导,同学变成同事,相处之道完全不同。在这巨大的转变中,我们可能彷徨,迷茫,无法马上适应新的环境。我们也许看不惯同行之间残酷的竞争,无法忍受同事之间漠不关心的眼神和言语。很多时候觉得自己没有受到领导重用,所干的只是一些无关重要的杂活,自己的提议或工作不能得到领导的肯定。做不出成绩时,会有来自各方面的压力,领导的眼色同事的嘲讽。而在学校,有同学老师的关心和支持,每日只是上上课,很轻松。 实习过程中有两件事对我触动挺大的。 一件是当我满怀信心第一天上班,我刚坐在办公室的椅子上,一个同事就问我:“你学什么专业的?”答曰公共事业管理。“后这个专业啊,你会写稿子吗?” 看着他那一脸茫然与不屑,任何解释都是多余的,我决定用实际行动证明给他看看。 另一件事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我总是不失时机地展现自己,工作中领导安排给我的写稿和改稿的任务,我都认认真真的完成,从来不敢马虎,当我将自己辛辛苦苦写的稿子一下,必恭必敬地递到领导桌前时。领导接过说了一句:“好,有时间我会看的。”便随手丢在了桌子的一角,继续他的工作了,而且事后他竟然把这事给忘了。 常言道:工作一两年胜过十多年的读。三个月的实习时间虽然不长,但是我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关于做人,做事,做学问。

高考志愿填报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新闻传播学类专业解读

高考志愿填报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新闻传播学类专业解读文学类专业包括:中国语言文学类、外国语言文学类、新闻传播学类三大类。 中国语言文学类包括: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汉语国际教育、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古典文献学 汉语言文学 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具有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人才,本专业需结合写作技能的训练及相关文化现象的研讨。 就目前我国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分布来看,大致可分为师范类和非师范类两大类,它们在培养方式和方向上有所不同,但专业课程上是相近的,主要有文学概论、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文学史等等。师范类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更重视教师职业素养的培育和教学能力训练。 总体上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就业形势一直比较平稳,不那么热门,但就业面宽。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到新闻文艺出版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传方面的实际工作,还可以考取教师资格证成为教师。 汉语言 “汉语言”比“汉语言文学”少了“文学”二字,说明其研究重点不在“文学”,而在“语言”,其学习特点不是“浪漫”,而是“严谨”。 本专业培养具备汉语及语言学、中国文学等方面的系统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在高校、科

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相关部门从事汉语言文字的教学科研、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文字管理及语言应用方面实际工作的语言学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汉语发展史、实验语音学、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汉语方言学、语言调查、语言逻辑等等,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汉语言专业与汉语言文学专业,虽然只差两个字,但其主要课程研究方向是不一样的。汉语言所学习的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都是研究语言文字规律的,而汉语言文学,它更多的是研究文学现象及文学作品。这一点大家要注意。 汉语国际教育 本专业培养既具有系统、扎实的汉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又具有跨文化交际理论,同时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及较宽厚的相关学科知识,能用双语进行交流、教学,对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及中外文化交往有较全面的了解的人才。说得通俗一点,就是教授外国人学习汉语及中国文化等知识。 汉语国际教育虽然设在中文系,但对学生的外语水平要求较高,通常需要达到专业水平,学生不仅要将传统的中国文化和专业知识融会贯通,还应当对国外的历史、文学和文化有着充分的了解,才能够拥有传授中国语言的资本。 学生毕业就业 1、可以报考语言文字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国际汉语教育硕士研究生,经继续深造可在大学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 2、经国家汉办的考试和选拔可以志愿者和汉语教师的身份去国外比如孔子学院等从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工作。

2019年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055200)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考试大纲

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 《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考试大纲 一、考试性质 《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代码440》(以下简称《专业基础》)是2019年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四门科目之一。《专业基础》考试要力求反映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科学、公平、准确、客观地测评考生在新闻与传播学的基本知识素养,以有利于选拔出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入学,为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与传媒产业的发展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法治观念和国际视野、具有较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新闻传播专业人才。 二、考试要求 测试考生对新闻传播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 三、考试内容 第一部分中外新闻事业史 (一)中国新闻事业史 1、《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2、《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3、第一批中文近代报刊 4、《字林西报》 5、《万国公报》 6、《申报》 7、对外国人早期在华办报的分析与评价 8、国人早期的办报主张和办报活动 9、王韬和《循环日报》 10、康有为与强学会报刊 11、梁启超和《时务报》

12、维新派办报活动、办报思想及对近代新闻事业的贡献 13、戊戌政变后的改良派报刊 14、《苏报》和“苏报案” 15、《民报》 16、革命派与保皇派报刊的论战 17、章太炎的报刊活动 18、资产阶级革命派办报活动及其办报思想 19、辛亥革命时期报刊业务的发展 20、民国初期新闻事业的短期繁荣 21、民国初期政党报刊的堕落 22、癸丑报灾 23、民初著名记者 24、《新青年》及其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 25、《每周评论》 26、《共产党》月刊 27、五四时期报刊业务的改革 28、《向导》周报 30、国共合作后的统一战线报刊 31、五卅运动中新闻界的斗争 32、工农运动高潮中的工农报刊 33、北洋政府统治地区私营大报的发展 34、中国境内第一批广播电台及国人自办广播电台的出现 35、国统区国民党新闻事业网的形成 36、民营广播事业的发展 37、国民党对新闻事业的控制 38、红色中华通讯社和《红色中华》 39、抗日救亡运动中的新闻界 40、《申报》的改革 41、邹韬奋的报刊活动 42、斯诺与《西行漫记》

2020考研专业课新闻传播学核心考点:网络新闻编辑

2020考研专业课新闻传播学核心考点:网络新闻编辑 编辑工作:新闻传播和出版机构中以他人原稿及材料为对象,依照实际需求和构想,汇集稿件,加以鉴别、整理和组织,使之符合传播目的的专业工作。 编辑职业:从事编辑工作的人员。 一、网络编辑的特性: 1、非线性编辑:以数字化为基础的、多媒体和超文本的、网状的编辑; 2、高技术编辑:数字化技术、超文本技术、多媒体技术。 二、网络新闻编辑的职能: 1、强大的信息汇总职能;(要广泛搜集信息;要精心选择信息;要认真加工信息) 2、艰难的把关职能; 3、更巧妙的舆论导向职能; 网络新闻把关面临巨大的挑战: 1)网络是一个高度开放的信息空间,因其传播主体的多元化和隐蔽性,使得把关者难辨真假,难辨是非; 2)从游戏规则来看,网络是信息的自由流动,本质上是排斥把关的; 3)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的信息无限丰富,要对其把关十分困难; 4)网络传播信息的路径十分广泛,难以控制; 5)信息在网络上的流动基本上是无序的,而把关则是为了有序,二者之间就产生了矛盾。

网络新闻传播必然存有着把关现象: 1)传受互动机制导致把关:信息爆炸使人们希望得到最有价值的信息,而网络新闻真实性和公信力较低,这些问题要由把关人来解决; 2)政治经济机制要求把关:符合法律、符合经济利益原则; 3)媒介自律机制导致把关: 网络新闻编辑应成为信息提供者、信息引路人、信息规范者和监督者。 如何在网络新闻传播中引导舆论: 1) 利用各种适合网络特点的编辑手段引导舆论:使用时间和空间手段来评价新闻事件(刷新和编排);使用稿件集合的合力指向表达编辑意图;使用多媒体形式凸显编辑意图;在网页中以特殊手段形成强势(图片、字体颜色) 2) 利用言论功能来引导舆论:配发评论等 3) 利用交互式手段来引导舆论:论坛、聊天等 三、网络新闻编辑的原则: 1、整合性原则; 2、策划性原则; 3、美学性原则。 网络新闻编辑如何把握整合性原则: 1)处理好质和量、长和短、快和慢、抢和压的关系; 2)从真实性、新鲜性、全面性和平衡性几个方面对新闻实行筛选; 3)对新闻实行纠错; 4)对同类事件、某一时段的新闻、同一时间的新闻实行综合; 5)标题必须是一行实题,简洁明了,求新求活,富有内涵,当日最重要的新闻标题要做特殊处理,网页内的标题比主页标题标出更多更完整的信息。

新闻的定义及要素

定义: 新闻,是指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经常使用的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新闻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就其广义而言,除了发表于报刊、广播、电视上的评论与专文外的常用文本都属于新闻之列,包括消息、通讯、特写、速写(有的将速写纳入特写之列)等等;狭义的新闻则专指消息,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比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的事实。 两原则: 一、真实性:是新闻采访的基本原则,是新闻的生命线。 新闻真实性指的是在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即表现在新闻报道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原因和经过都经得起核对。 新闻的真实性原则:1.对新闻事实的表述准确;①新闻报道中用词忌讳不准确②避免虚构情节,添枝加叶,合理想象。2.对新闻内容材料的选择准确。3.对新闻事实的认识准确。 二、时效性:时效性是新闻采访的生命 从理论上来说,时效性指事实发生与作为新闻事实发生之间的时间差(时距),同新闻面世以后激起的社会效果的相关量,即新闻产生应有社会效果的时距限度。 简单地说就是“新鲜、快速、简短”。 结构: 每则新闻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标题一般包括引标题、正标题和副标题;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阅读新闻,要注意它的六要素(也就是记叙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六要素: 新闻作为一种以叙事为主的文体,它的基本要素和我们语文界常用的记叙文的六要素是一致的。教材把它们概括为“6W”,即:谁(Who)、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事(What)为何(Why)、结果如何(How),换一种说法就是人物、时间、地点、经过、原因、结果。如果把这六要素串起来,概括成一句话,就是一句通俗易懂的句子: 某人某时在某地做了某事出现了某种结果。 通讯社:新闻服务机构,即向其他新闻媒介提供新闻服务的机构。 四大通讯社:美联社、合众国际社、路透社、法新社。 其他:塔斯社、新华社

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考试科目代码:440 考试科目名称: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 一、考试内容及要点:《传播学教程》《中国新闻传播史》 《传播学教程》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如何把握传播的概念 二、传播与信息 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 第三节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 二、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 三、学习传播学,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第一节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 一、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 二、动物传播的局限性 三、劳动创造了人类的语言 四、人类语言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第二节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一、口语传播时代 二、文字传播时代 三、印刷传播时代 四、电子传播时代 第三节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 一、传播媒介的进化与社会发展 二、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 三、高度信息化社会的到来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 第一节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 一、符号的定义 二、信号与象征符 三、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

四、符号的基本功能 第二节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 一、什么是意义 二、符号意义的分类 三、符号意义的暧昧性 四、传播过程中的意义 第三节象征性社会互动 一、人类的象征行为 二、象征性社会互动与传播 三、象征性文化与现代社会 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 一、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二、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 三、传播过程的特点 第二节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 一、传播过程研究与传播系统研究 二、系统模式下的社会传播结构 三、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 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第一节人内传播 一、人内传播的过程与结构 二、作为能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人内传播 三、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 四、个人信息处理的基模理论 第二节人际传播 一、人际传播的动机 二、人际传播的特点和社会功能 三、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 第六章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第一节群体传播 一、群体的概念及其类型 二、群体的社会功能和意义 三、群体传播与群体意识 四、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的作用 五、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 第二节集合行为及其传播机制 一、集合行为的定义和发生条件 二、集合行为中的特殊传播机制 三、流言传播与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 第三节组织传播

新闻与报道的关系

浅析新闻与报道的关系 新闻学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的重点是新闻事业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探索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使用“新闻报道”这个词。但实际上新闻学中新闻与报道实际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分属于不同的范畴,它们有着各自的特点,又不乏千丝万缕的联系。下面本文将浅析新闻与报道的区别与联系。 首先,从定义上看,1943年陆定一先生提出“新闻的定义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至今对我国新闻事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但这里的“新闻”其实包含了“新闻”和“报道”两个概念。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则是报道者对客观事实进行主观反映之后形成的观念性的信息。从两者的定义可知,新闻侧重于客观事实,属于社会存在的范畴,而报道侧重于表象和描述,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新闻来自已存在的事实,而报道是对存在事实的整理、加工和发布,是新闻的表现形式,两者分属于不同环节。 其次,从两者的发展历程上看,新闻是长久存在于客观世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在人类诞生前就存在。而新闻报道则是人类意识加工的产物,是一种普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和社会基础上的普遍的社会现象,伴随人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慢慢壮大、成熟。人类的社会性生产和社会性生活决定了人类从事新闻活动的需要。而人们从事新闻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了解客观世界的变动。 最后,是否具有主观色彩是两者的本质区别。同样的新闻可以有截然不同的报道,同样的内容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在于不同的报道者站在不同的角度上审视这个“新闻”,有着不同的选择和判断。但如果我们究其根源就会发现,报道者的主观态度只是一个表层的原因,真正的关键在于“作为‘经验事实’‘社会意识’的报道本身就是直接性和间接性、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①。报道反映了新闻,但又不完全等同于新闻,主观意识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普遍性即能为社会大众所接收,特殊性在于受报道者自身条件的制约,报道可能千差万别。 虽然有如此多的差别,与此同时新闻与报道又是紧密联系、相互依存的。首先,新闻与报道的关系即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两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构成哲学上的“矛盾”。其次,新闻的存在是报道诞生的前提和基础,报道则是使新闻得以传播的必要条件。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今天,新闻一直是人们生存的“必需品”。社会条件变化引起人类社会交往密切程度的提高,带来对新闻需求的增加,又迫使人们不得不扩大新闻活动的规模、方式和内容。最后,新闻与报道其实不存在直接联系,而是一种间接联系,可以用“新闻—人—报道”来表示。从新闻到报道要经历两个阶段,一是新闻工作者接收新闻形成主观意识阶段,二是报道新闻阶段。前者是基础,后者是条件,缺一不可。 新闻报道与生俱来的两个基本特点,一是真实,二是新鲜。需要引起注意的是,新闻报道的特点是用事实说话,尽量真实的提供信息,有一定的准确性、真实性、简明性与及时性。虽然报道是人对新闻的主观反映,但报道必须始终坚持“真实”这个原则。如果失去这个原则,新闻将失去它存在的价值,甚至引起社会的混乱和动荡,后果不堪设想。 ①摘自齐齐哈尔电视台刘波《探讨新闻与新闻报道之间的关系》 数字出版01班 周晓语

浅谈实践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现实意义

浅谈实践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现实意义 2010年08月09日17:22 全看杂志赏析【大中小】【打印】共有评 论0条 【摘要】本文认为新闻专业主义理念从西方引入我国后,之所以受到了学术界和业界的欢迎,成为研究热点是由于我国新闻界存在的新闻真实性要求的降低,记者社会责任感的缺失,报道有失公正等问题。而要在中国实践新闻专业主义还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做很多努力。 【关键词】新闻专业主义;真实;客观 近年来,新闻专业主义理念从西方引入我国,并在国内新闻学界引起了一股研究热潮。大部分学者都认为应该在中国大力提倡新闻专业主义理念,努力实践新闻专业主义。何以新闻专业主义在我国受到欢迎,我们该如何实践新闻专业主义?笔者将就这两个问题进行探讨。 一、新闻专业主义的涵义、由来 新闻专业主义是新闻媒介和新闻从业者所追求的一种职业理想和操作理念,包括真实、客观、公正地报道新闻,以服务公众为中心目标,独立于政府、公众、财团之外,担负独特地社会责任等一系列规范和行业标准。 在美国政党报纸解体后,新闻界中发展起来一种“公共服务”信念,目标是服务于全体人民,而不是某一利益团体;并以传播真实、真相或真理为最高理想;其最主要的两个特征是:中立性和客观性。学者把这种信念称为“新闻专业主义”。在新闻实践中具体要求把关人在作必不可少的抉择时,按照“新闻价值”的中立标准进行取舍,当批评社会和国家时,它们是人民的代言人;同时,它们又是人民的教化者。在报道争议问题时,他们采取不偏不倚的态度。而“客观性”则要求新闻报道者抛弃个人的任何偏见、情感和观点,这种客观性新闻学理论要求事实和意见的分离,要求事实的准确和报道方式的冷静。由于公众已经对党派新闻和黄色新闻泛滥很反感,这种在新闻报道上强调客观性的论调受到新闻界和受众的欢迎。 二、中国应大力提倡新闻专业主义的原因 新闻专业主义理念把传播真实、真相作为最高理想,这和我们所说的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是相一致的。而客观、公正地报道事实也是我国新闻工作者一直致力追求的,在中国新闻史上曾书写过辉煌一页的“新记”《大公报》提出了“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办报方针,较早体现了对客观公正的追求。可以说新闻专业主义理念里很多理论对我们来说并不新

新闻传播学名词解释

新闻学——名词解释1、全球化——某个场所发生的事物受到遥远地方发生的食物的制约和影响,或者反过来某个场所发生的食物对遥远地方发生的事物具有指向意义,此种关系将远隔两地的地区相互联结,并在全世界范围内不断加强这种关系。(吉登斯提出) 2、新闻专业主义——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新闻从业者必须持有的新闻职业精神或职业规范。 3、新新闻主义——主张运用文学创作的手法来写新闻。(指运用记者自己的感受和访问手法从人物的内心获得对某一事件的观点,而不是依靠一般采集材料,提出老一类问题的手法,它把重点放在写作风格和描绘方面。 4、公共新闻理论——主张新闻媒介应积极介入与公众切身利益相关的公共事务,由公众而非新闻从业者设置新闻报道的议程。 5、报刊的集权主义理论——主张“报刊是国家的公仆,任何时候它的主要内容都要对当权者负责”。 6、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就是新闻自由理论,主张社会的主体公民都享有言论和出版自由。 7、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主张报刊在享有新闻自由权利的同时,应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8、新新闻自由主义理论——是报刊的社会责任论对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所作的一种新的解释。它摒弃了“自由是一种自认权利”的先验论观点,强调自由的后验性或社会性,并主张新闻从业者所享有的自由即新闻自由既是一种道德权利,又是一种法律权利。 9、新闻理论范畴——它是对新闻现象进行理论思维时所使用的最基本的概念,它反映和表现出新闻现象最本质的特性,最根本的方面和最一般的关系。 10、“陆氏定义”(01、04考)——它是陆定一于1943年9月1日发表在《解放日报》的《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中所提出来的新闻观念,即认为“新闻是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此观念在清除新闻理论中诸如“性质说”等唯心主义观点的同时,科学回答了“新闻是什么”的问题。 11、新闻——新闻就是及时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 12、新闻背景——指新闻事实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条件和动因,以及它与周围事物的联系。 13、新闻事实(00、01考)——指被报道的新近发生的事实。 14、新闻真实——新闻完全符合现实中相对应的客观事实,也就是通过新闻媒介所报道的内容与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那件对应着的事实完全一致。 15、新闻真实性(98、00、05考)——指新闻具有的最基本的特性,即与现实中对应着的事实相符合的那种本质特性。 16、现象真实——指新闻事实与现实原型在外部形态上完全相符。 本质真实——指新闻事实与现实原型在内在本质上完全一致。 现实真实——指新闻事实真是再现了现实中新近发生的事实。 历史真实——指新闻事实的真实性为历史所肯定。 17、客观报道——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不偏不倚、公正平衡地报道新闻事实,而不发表任何意见。 18、新闻客观性——指新闻事实在本质上是一种打上了传播者思想烙印的客观事实,但它不

房地产经纪人考试 专业基础试题

1.经纪的产生和发展是( )的产物。 A.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 B.社会分工 C.物物交换 D.制度改革 [答案]A [解析]经纪的产生和发展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的产物。 2.经纪是( )和( )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以( )和( )为其产生和发展的前提。 A.生产力,社会,生产力,经济 B.工业,农业,工业,农业 C.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商品生产,商品交换 D.商业,工业,商业,工业 [答案]C [解析]经纪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其产生和发展的前提。 3.佣金的支付方式为( )。 A.由委托人支付给经办业务的经纪人 B.由委托人支付给经办业务的经纪机构,再由经纪机构支付其中的部分给具体经办业务的经纪人 C.由委托人支付给经办业务的经纪机构主管部门后,转给经纪机构 D.由委托人支付给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后,转给经纪人 [答案]B [解析]佣金的支付方式为由委托人支付给经办业务的经纪机构,再由经纪机构支付其中的部分给具体经办业务的经纪人。 4.在中国古代,从事经纪活动的人叫( )。 A.牙郎 B.商人 C.经纪人 D.货郎 [答案]A [解析]在中国古代,从事经纪活动的人叫牙郎。 5.经纪活动是一种( )服务活动,主要是提供信息和专业服务来促成他人交易。 A.经济 B.经纪 C.社会 D.中介 [答案]D [解析]经纪活动是一种中介服务活动,主要是提供信息和专业服务来促成他人交易。 6.房地产经纪是指以( )为目的,为促成他人房地产交易而从事居间、代理等活动的( )行为。 A.收取佣金商业 B.中介服务经营 C.中介服务商业 D.收取佣金经济

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考试大纲(更新)

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入学统一考试 《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考试大纲 一、考试性质 《综合能力》是新闻与传播硕士(MJC)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科目之一。《综合能力》考试要力求反映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科学、公平、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以利用选拔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入学,为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与媒介产业的发展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法制观念和国际视野、具有较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新闻传播专业人才。 二、考试要求 测试考生对新闻传播专业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 三、考试内容 第一章媒介与社会 第一节理解传播媒介 一、传播的含义与类型 二、传播的过程与要素 1. 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 2. 传播的五个关键要素 三、传播媒介的界定与分类 1. 传播媒介的界定 2. 传播媒介的类型 第二节媒介的社会功能

一、守望与预警的功能 二、协调与商讨的功能 三、传承与教化的功能 四、娱乐与商业的功能 第三节媒介的社会影响 一、媒介与政治舆论 二、媒介与经济发展 三、媒介与社会文化 四、媒介与国际关系 五、媒介的效果与效果理论 1. 效果与效果研究 2. 媒介与说服 3. 媒介与议程 4. 媒介与教养 第四节社会中的媒介 一、社会制度与媒介环境 二、科学技术与媒介发展 第二章媒介的形态与发展 第一节媒介形态的历史沿革 一、口语传播 二、书写传播 三、印刷传播 三、电子传播 四、数字多媒体传播 五、媒介形态沿革的规律与特征第二节传统媒介及其传播特征 一、报纸及其传播特点 二、广播及其传播特点 三、电视及其传播特点

(完整版)事业单位考试网络新闻写作知识系列之新闻相关概念

事业单位考试网络新闻写作知识系列之新闻相关概念 (一)什么是新闻 在日常生活中“新闻”一词有两种用法,一种是广义的,广义的新闻就是“新近 发生的事实报道”,泛指报纸、广播、电视中常用的各种报道文章,包括消息、通讯、 特写、报告文学、调查报告、评论等。 一种是狭义的,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除了评论等少数议论文,绝大多数新闻都是记 叙性文体。 这里的定义强调三点: 一是“事实” ,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先有事实,后有新闻; 二是“新近发生” ,这是说新闻不是隔年的老黄历,不是旧闻,强调的是变化中的“新”; 三是“报道” ,即指新闻反映的是有意义的事实,重要的事实,值得报道的事实,是经 过新闻工作者加工裁剪的事实。 (二)新闻的特点 概括地说,新闻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真实性 新闻必须真实,这是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新闻报道的一项根本原则。这是由新闻 的内涵和特性所决定的。新闻所表现的必须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发生、客观存在的事物。 2.新鲜性 作为一种信息,新闻是事实的反映,但并非任何事实、任何信息都能成为新闻。新 闻必须是新鲜的所见所闻。新闻的“新”包含内容的“新”和时间的“新”两方面。内容 的“新”即要有新意;时间的“新”就是要及时。 3.倾向性 一切新闻机构都是某一阶级、某一集团的喉舌,都是根据本阶级的利益进行新闻宣传 的,这就给新闻带上了无以争辩的政治倾向。 4.选择性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是无疑的,但由于新闻同时又有凭借事实传播一定 的思想观点和影响舆论的作用,各种政治力量和社会集团往往利用新闻作为宣传手段。因 此, 对新闻事实总会有所选择。我们的新闻报道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围绕国家局的 中心工作和指导思想来报道。 (三)新闻的五要素 新闻的五要素,即五个“ W ”。什么事( What ,何事)?谁被牵连到这个事件之中(Who ,何人)?这个事件是什么时候发生的( When ,何时)?是在什么地方发生的(Where,何地)?为什么发生这个事件( Why ,何故)?有的还要加上一个 H (How ,怎 么样)? (四)新闻的体裁(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 新闻包括多种体裁,大致有以下几种:消息(简讯)、通讯、报告文学等。 消息即是狭义的新闻,它是以简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新闻事实的一种最广泛、最经常 采用的新闻体裁。消息必须具备上面新闻的五要素,即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 一则消息只有具备这五个要素,才能让读者对所报道的事情有一个清楚的了解。 因为消息是新闻写作的主要形式,也是大家动笔写稿件的主要形式,也是大家接触最多 的形式,,由于时间的关系,下面重点只讲一下怎样写好消息稿件的问题。其他文体就不在 赘述了。新闻写作是安徽省合肥市等地区事业单位考试新闻中心及文秘等相关岗位笔试考试 的主要内容之一,为助广大考生备考一臂之力,华图教育提供了新闻写作训练习题及答案 系列资料。本篇为事业单位招聘考试新闻写作训练习题答案——填空题。

2018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考研复试通知复试时间复试分数线复试经验

2018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考研复试通知复试时间复试 分数线复试经验 启道考研网快讯:2018年考研复试即将开始,启道教育小编根据根据考生需要,整理2017年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考研复试细则,仅供参考: 一、复试科目(启道考研复试辅导班) 二、复试通知(启道考研复试辅导班) (一)我院2017年各专业复试具体要求 1.复试差额比例

各专业复试差额比例保持在1:6至1:2之间,详情参见各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复试安排表》。 2.单独划线 民俗学,在达到国家线基础上,民俗学专业课成绩不低于130,按照1:2的比例,以总分从高分到低分顺序选拔进入复试。 3.笔试加试 2017我院进行笔试加试的专业有:文艺学、汉语言文字学、新闻学。具体复试安排详见“复试的程序及时间、地点安排” 4.复试名单查询 具体的招生名额、参加复试的考生名单(包括一志愿过线考生、民族骨干计划考生、其他考生)可到研究生院网站查询。 (二)复试成绩和初试成绩按权重相加,得出考生入学考试的最终成绩。 1.一志愿过线考生(含民族骨干计划考生)、调剂考生的复试权重值 一志愿过线考生(含民族骨干计划考生)最终成绩中初试成绩的权重 复试进行笔试加试的专业,考生初试成绩占最终成绩的50%,复试成绩占最终成绩的50%(其中复试面试、笔试成绩各占25%); 复试没有笔试加试的专业,考生初试成绩占最终成绩的60%,复试成绩占最终成绩的40%。 调剂考生的复试成绩占最终成绩权重的100%(其中复试面试、笔试成绩各占50%)。 2.一志愿过线考生(含民族骨干计划考生)、调剂考生最终成绩的计算办法 一志愿过线考生(含民族骨干计划考生)最终成绩的计算 进行笔试加试的考生最终成绩(百分制)=初试总分÷5×0.5+复试总分(换算成百分制)×0.5 没有笔试加试的考生最终成绩(百分制)=初试总分÷5×0.6+复试总分(换算成百分制)×0.4 调剂考生最终成绩的计算: 调剂考生最终成绩(百分制)=复试面试分(换算成百分制)×0.5 + 复试笔试分(换算成百分制)×0.5 (三)考生各复试项目的任一项得分(面试、笔试)如达不到60分(百分制)者,不予录取。 (四)考生报考资格的审核 1.审验原则 重点检查考生的学历情况是否符合报考条件、是否与网上报名时填写的信息一致、

440 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

2019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 《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考试大纲 (代码:440) 第一部分考试说明 一、考试性质 《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是新闻与传播硕士(MJC)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科目之一,旨在反映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科学、公平、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 考试对象为报考我校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准考考生。 二、考察学科范围 传播学中外新闻传播史媒介经营管理媒介伦理与法制 三、考试形式和答题时间 (一)考试形式:闭卷、笔试 (二)答题时间:180分钟 四、题型 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 五、参考书目 暂无 第二部分考察要点 第一章媒介与社会 第一节理解传播媒介

一、传播的含义与类型 二、传播的学术流派形成与发展 三、传播的过程与要素 1. 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 2. 传播的五个关键要素 四、传播媒介的界定与分类 1. 传播媒介的界定 2. 传播媒介的类型 第二节媒介的社会功能 一、守望与预警的功能 二、协调与商讨的功能 三、传承与教化的功能 四、娱乐与商业的功能 第三节媒介的社会影响 一、媒介与政治舆论 二、媒介与经济发展 三、媒介与社会文化 四、媒介与国际关系 五、媒介的效果与效果理论 1. 效果与效果研究 2. 媒介与说服 3. 媒介与议程 4. 媒介与教养 第四节社会中的媒介 一、社会制度与媒介环境 二、科学技术与媒介发展 第二章新闻传播史 第一节中国近代以来的新闻传播活动一、近代报刊的产生

二、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 三、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 四、北洋时期的新闻事业 五、《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 第二节共产党新闻事业的发展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党的报刊 二、十年内战时期革命根据地的新闻事业 三、抗日战争时期延安等根据地的新闻事业 四、人民战争时期解放区新闻事业的发展 五、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创建与初步发展 六、60年代初期新闻工作的主要经验和教训 七、改革开放过程中的中国新闻事业 第三节近代以来世界新闻事业的发展 一、近代报业的萌芽和发展 二、大众化报刊的产生和发展 三、马克思恩格斯的报业生涯与报刊思想 四、黄色新闻与报业垄断化 五、建立世界新闻新秩序的斗争 六、20世纪末苏联及东欧剧变中的新闻传播 第三章媒介内容生产 第一节媒介内容生产的外部环境 一、媒介制度 1. 媒介制度及其功能 2. 媒介制度的类型 二、媒介产业 1. 作为产业的媒介业 2. 媒介产业的特点

房地产经纪人房地产经纪专业基础历年真题与模拟试题

房地产经纪人《房地产经纪专业基础》历年真题与模拟试题,益星学习 提供全套资源 第一部分复习指南 目录 封面 第一部分历年真题及详解 2012年房地产经纪人《房地产经纪相关知识》真题及详解 2011年房地产经纪人《房地产经纪相关知识》真题及详解 2010年房地产经纪人《房地产经纪相关知识》真题及详解 2009年房地产经纪人《房地产经纪相关知识》真题及详解 2008年房地产经纪人《房地产经纪相关知识》真题及详解 2007年房地产经纪人《房地产经纪相关知识》真题及详解 2006年房地产经纪人《房地产经纪相关知识》真题及详解 注:自2015年起,《房地产经纪相关知识》更改为《房地产经纪专业基础》。 第二部分模拟试题及详解 房地产经纪人《房地产经纪专业基础》模拟试题及详解(一) 房地产经纪人《房地产经纪专业基础》模拟试题及详解(二) 房地产经纪人《房地产经纪专业基础》模拟试题及详解(三) 第二部分考试真题 2012年房地产经纪人《房地产经纪相关知识》真题及详解 一、单项选择题(共50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张某拟以100万元出售一套住宅,李某有意购买,并且双方口头达成买卖意向。之后张某得知李某是因为结婚急需购房,故将售价提高15%,并最终与李某成交。张某的这种行为违反了《民法通则》中的()原则。

A.平等 B.自愿 C.公平 D.公序良俗 【答案】C查看答案 【解析】公平原则,是指在民事活动中当事人相互之间应公平对待。以下行为均是违反公平原则的:①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利益;②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对方;③霸王条款;④利用他人急需而进行的显失公平的民事行为。 2.下列自然人中,目前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是()。 A.张某;1995年4月出生,某大学一年级学生 B.唐某;1996年12月出生,孤儿,靠网络撰稿为生 C.肖某;1993年8月出生,某聋哑学校老师,双腿已残废 D.段某;1994年1月出生,某工厂工人,患有轻度精神分裂症 【答案】C查看答案 【解析】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是指能以自己的行为独立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自然人。在中国,18周岁以上的自然人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16周岁以上不满l8周岁的自然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A项,张某在2012年10月份17岁半未满18周岁,并且不是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不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B项,唐某虽然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但在2012年10月份未满16周岁,不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D项,段某年满18周岁,但患有轻度精神分裂症,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人。 3.某房地产开发企业在繁华地段向行人派发商品住宅价目表的行为,属于()。A.要约 B.要约邀请 C.承诺 D.诺成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要约邀请是希望他人向自己发出要约的意思表示,是当事人订立合同的预备行为。要约邀请内容往往不明确、不具体,其相对人不特定。寄送的价目表、商业广告、拍卖公告、

新闻价值观

新闻记者与新闻价值观 新闻价值观是新闻记者用以衡量客观事实是否能构成新闻的标准,是记者对新闻价值的基本认识。它形成于新闻传播实践之中,是贯穿于新闻写作以及整个新闻传播过程中的重要规律,是记者、编辑、受众判断构成新闻的事实和材料所具有的价值要素的总称,决定着记者采写新闻的基本价值取向。社会转型发展所带来的巨大的社会变革在深刻地影响着记者的新闻价值观,一名职业记者能否在新闻战线真正体现于国、于民的社会责任,关键在于他能否自觉地、坚持不懈地审视、塑造和发展自己的新闻价值观。 每一名新闻从业人员在新闻采写实践中都会形成个体的新闻价值观,它直接影响记者采写新闻的价值判断与取向,新闻记者可以选择自己的报道角度,也可以选择自己报道的题材。 而在这里就体现出记者的新闻价值取向,它是指实践主体在进行新闻的采访、制作、编辑等活动中遵循的以相应价值为衡量标准的判断和决策方向。也就是说,是对重要性、接近性、及时性、趣味性等标准之间的侧重与取舍。处于不同新闻传播体系的新闻工作者,受到新闻传播体系的性质、构成、变化过程的制约,其采取的新闻价值取向是有差别的。同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差异也为新闻价值取向的不同提供了宏观而深刻的内在依据。 在我国,长期以来主要强调新闻媒体的宣传作用,在新闻价值取向上更强调新闻的社会引导功能,对于新闻的重要性、权威性显著性更为关注,并将新闻的重要性置于国计民生、国富民强、国之安定等以“国”为主、以“国”为重的政治伦理判断之中。 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面对市场和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我们可以发现由此带来的对新闻规律的关注和向“受众本位”的回归。在新闻价值取向上,则呈现出对以大众趣味为目标的接近性、趣味性的追求。由于媒介种类的迅速增加,信息节奏急剧加快,信息量骤然增长,独家信息的获得越来越难,为了争夺受众的“注意力”,一些媒体竞相在新奇性、时效性方面加大力度,导致了新闻价值取向上误区的出现。 而对于新闻的新奇性的追求,则是媒体更加的偏好于通过报道与传统观念不一致的新思想、新观点,或者通过强调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反常、奇异和骇人听闻现象来激发大众的阅读欲望与快感,吸引受众的目光。在新思想、新观念没有得到确认的情况下,有可能形成对受众的误导。这种过度报道和渲染,其实容易形成误解,不利于在社会上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帮助受众树立三观,可能还会诱发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而且在这样一个讲求快速消费的信息时代,媒体会盲目地急于追求及时性,使部分记者满足于别人提供的现成材料和数据,甚至把流言蜚语、道听途说当成了事实来报道,形成不认真核查的风气。追求极端的时效性,还会使新闻媒介和新闻记者长年累月沉溺于各种表面的新奇怪异的、昙花一现的突发事件中,而造成对关系到社会发展、人类福祉的深层次的、根本的问题的忽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