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应处理好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中应处理好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关系

新课程标准,突出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目标,并力求将人的发展、社会需求和学科知识三者达到有机的辨证统一与整合。作为政治教师,必须根据新课程标准来调整教学导向,使政治课能够适应学生的要求,促进学生的发展。因而每个老师都在着手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但同时也出现了滥用、误用探究学习或不能正确处理传统学习方式与现代学习方式关系的倾向。下面我就以在实际工作中的实例,来谈谈在新课程教学中应处理好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关系。

一、消除错误认识,正确理解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的价值含义

在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对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的价值含义认识有误,存在着重探究学习、轻接受学习,甚至以探究学习否定接受学习的倾向。为了突出从接受学习到研究性学习转变的重要性,常常对接受学习进行丑化性的定义,同时对探究又百般美化,认为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完全自主独立的学习活动,它不受教材和大纲的限制,研究内容五花八门,学生确定内容,教师提出建议。却丝毫没有提及它的不足和适用条件。这种做法在实践中容易导致从接受学习到研究性学习的极端化,无助于新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事实上,真正有效的探究性教学都有着明确的认识、能力和思维等方面的目的要求,因而必定是一种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它不可能完全是不受教材和大纲限制的、学生完全自主独立的学习活动。比如,在分析“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时,学生从各自的特长和关切点出发,结合书本知识,对我国当前的GDP值、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的现状、社会生态问题、资源的开发状况与人口问题等进行调查,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在经历了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的过程,在教师及时提供的“支架”的帮助下,学生能够围绕科学发展观“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产生富有个性的见解,并通过学生的发言、教师的总结达成共识。这种探究学习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正确理解探究学习的价值含义。如果教师只懂得要“开放和自主”,而不精心设计出好的探究活动让课堂活而不乱、学生动手动脑动心,其结果就只能是“放羊”。此外,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往往认为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必须进行课堂讨论和探究,不管什么教学内容,都要安排讨论和动手,从而使课堂教学处于形式主义的探究学习状态之中。其实,强调课堂教学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机会,并不是要否定知识传授的独特作用,也不是说每节课的所有知识都必须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前人的科学知识都靠学生主动探究、自我构建是不现实的。接受学习运用得好,也可以让学生学得主动有效,而探究学习运用不当也可能使课堂杂乱无章,离题万里。因此,为了提高新课程改革实施的有效性,首先必须消除对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的各种错误认识,正确理解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的价值含义。

二、处理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的关系,有机地整合各类学习方式

转变学习方式的关键是正确处理各类学习方式尤其是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之间的关系,根据知识类型、学生基础、课时计划等实际情况,整合运用各类学习方式。

(1)优势互补,正确运用各类学习方式。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是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二者在知识获得方式、心理机制、思维过程、师生作用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正是这些差异决定了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和互相补充的关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达到不同学习方式之间的整合、平衡和最佳结合状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差异性和选择性等特点,在接受学习中引入探究方法,在探究过程中融进接受学习,从而使传统的演讲法、实验法、启发分析法、讲练结合法、模仿记忆法等常用的“接受性”教学方法与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有机、高效地结合起来,优势互补,取长补短,以求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比如,我在讲授“消费及其类型”时,关于“影响消费的因素”,我采用传统的“接受性”教学方法。而在讲解“消费类型”时,我则是先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中国老太太一生省吃俭用,到了60岁终于存了足够的钱,购买了一套属于自己的住房;美国老太太在20岁时就贷款购买了一套住房,以后逐月还贷,到了60岁还清了住房债务。接着我以“贷款购房和攒钱购房究竟哪种消费观点好”为主题组织学生辩论,让学生自主探究。两种教学方法交替使用,学生既掌握了知识,也锻炼了能力。

(2)形神兼备,谋求探究学习与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在怎样处理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的关系问题上,存在着探究学习游离于学科教学的倾向,或者虽然注意到了探究学习在学科教学中的运用,却只有形式少有实质,形似神不似。因此,探究性学习在学科教学中的运用,既要形似更要神似。教学中既要关注探究的过程步骤,体现出“形”似,更要注重学生探究学习的质量,体现出探究过程中活动形式和方法的多样化、灵活化,不为固定的程序和模式所限,做到“神”似。例如,我在高三复习《生活与哲学》辩证法内容后,以乡土人情组织学生探究,收集沭阳花乡的相关材料,结果学生根据材料总结出一道探究题:

沭阳新河镇是全国有名的花木之乡,花卉种植历史悠久,近年来镇委镇政府从镇情出发,巧做花木大文章,挖掘花木种植独特的历史、自然、品种、技术等资源优势,放大花木的观赏价值,引导农民向深层次转变,已形成一个集休闲、垂钓、旅游观光于一体,具有花乡特色的旅游生态观光带。在此基础上抓好典型——周圈花园,做好示范带动作用,花木远销海内外。县委、县政府为了打造我县花木的特色品牌,还成功地举办了两届中国·沭阳花木节,通过“花木搭台,经济唱戏”的方式,有力地推动了我县花木产业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1)请你为沭阳利用花木招商引资设计一条广告语。

(2)请你分析上述材料体现哪些辨证法道理?

既体现出探究的形式,又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把哲学深奥难懂的哲理在不经意间被轻松掌握,提高学生探究的质量,做到形神兼备。

总之,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自主合作学习方式已经被广大教师广泛接受和重视。作为我们一线教师在实践中不能一味追求教学的探究性,而忽视其传统的讲授性,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