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的区位选择(含答案)

农业的区位选择(含答案)
农业的区位选择(含答案)

农业的区位选择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下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大城市郊区土地利用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影响当地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A.气候B.水源

C.地形D.土壤【来源:全品,

2.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郊区的农业结构将发生变化。下列土地利用类型在该地农业用地中的比重

最可能降低的是()

A.稻田B.鱼塘C.果园D.菜地花圃

中&高*考*网】

我国某边防站(海拔4900米)的驻防官兵在艰苦的条件下,为改善生活试种蔬菜。他们先盖起简易阳光房,

但种的蔬菜仍不能生长。后来,他们又在简易阳光房中搭架,架上盆栽,终于有了收获。回答3~4题。

3.盖简易阳光房改造的自然条件主要是()

A.热量B.水分C.土壤D.光照

4.在简易阳光房中再搭架盆栽,蔬菜才能生长,解决的问题是()

A.蒸发量大B.多虫害C.地温低D.太阳辐射强

2011年我国某脐橙主产区脐橙喜获丰收,但市场销售情况迥异。普通脐橙价格低,滞销。经过改良

的精品优质脐橙价格高,却供不应求。据此完成:

5.该地普通脐橙滞销的主要原因有()

①品种退化②产量过大③品质较差④销售渠道不畅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6.为提高该地脐橙种植业的整体竞争力,亟需()

A.提高产量

B.改善运输条件

C.推广良种

D.扩大销售渠道下图为我国某地区农业土地利用变迁过程图。读图,回答:

7.该地区位于()

A.珠江三角洲B.江淮平原C.黄河三角洲D.三江平原

8.该地区土地利用变迁的最主要原因是()

A.市场需求的变化B.劳动力素质的提升

C.灌溉技术的提高D.农作物品种的改良

9.发展到第Ⅲ阶段时,该地区最有可能()

A.自然灾害多发B.农业人口比重上升

C.农业投入不足D.商品率大幅度提高

读下列四幅图,完成10~11题。

10.四幅图所表示的发展农业生产时分别改造的区位因素是()

A.温度、地形、水源、土壤B.光照、土壤、地形、水源

C.湿度、土壤、地形、水源D.通风、地形、水源、土壤

11.图①的农业生产方式所出现的地区最可能是()

A.北京市郊区B.河西走廊

C.三江平原D.南疆盆地

新疆自治区统计局2012年1月30日消息2011年新疆棉花产量289.8万吨,增长16.9%。据此结合“我国新疆棉花分布示意图”和“澳大利亚棉花分布示意图”,完成12~13题。

12.新疆与澳大利亚棉花生长共同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①光热充足②水热组合好③有灌溉水源④土壤肥沃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

13.与澳大利亚相比,新疆发展棉花生产的不利条件是()【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①交通不便②劳动力价格

低③政策扶持力度小④科技水平低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

下面是“某农场土地利用示意图”,该农场放牧地主要用于牧羊,据此回答14~15题。

14.这种类型的农业分布区最典型的是()

A.北美五大湖周围地区B.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C.我国成都平原D.阿根廷潘帕斯草原

15.与该农场属于同类农业地域类型的我国农业地区是()

A.内蒙古草原放牧业B.长江中下游平原季风水田农业【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C.珠江三角洲基塘生产D.海南岛橡胶园

下表为四种农作物产销资料,假如该地区是一个地势平坦的平原,可种植花卉、蔬菜、稻米和香蕉等四种

农作物,其产品全部提供某一市场消费,且地价相同,回答16~17题。

16.根据种植结构判断,这地区可能位于我国的()

A.东北平原B.华北平原C.塔里木盆地D.珠江三角洲17.根据该表格提供的信息可知,如果土地距离城市(消费市场)为1千米,则从经济效益看,最适宜种植哪两种作物()

A.水稻香蕉B.花卉蔬菜C.花卉香蕉D.蔬菜香蕉

下图是我国东部某地区土地利用状况的变化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

18影响该地Ⅲ阶段到Ⅳ阶段农业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政策与市场B.技术与交

通C.劳力与地

D.气候与水源

近几年来,云南凭借自身的优势条件和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西部大开发契机,已逐渐成为我国花

卉产业带。据此回答19~21题。

19.云南发展花卉产业的优势自然条件是()

A.气候B.地形C.土壤D.生物多样性

20.与世界主要花卉生产国相比,云南发展花卉的人文因素优势是()

A.劳动力B.科技C.交通D.市场

21.制约云南花卉走向国内和国际市场的主要因素是()

A.经营理

B.交通运输C.劳动力D.土地租金

22.下列气候区不属于水稻生产主要分布区的是(

A.温带季风区B.热带季风区

C.亚热带季风区D.地中海气候

读“世界咖啡主要产地分布图”,回答23~24题。

)

23.由图中咖啡地的分布可知,影响其分布的主导因素

()

A.热量B.地形C.水分D.土壤

24.在人类的影响下,美国咖啡种植的最北界线已经比图中的标注北移了,造成此现象的原因是() A.交通B.科技C.政策D.市场

读“中国农作物分布上限高度示意图”,回答。

25.①②③④分别对应的农作物是()

A.①甘蔗②春小麦③单季稻④双季稻

B.①单季稻②春小麦③双季稻④甘蔗

C.①春小麦②单季稻③双季稻④甘蔗

D.①春小麦②单季稻③甘蔗④双季稻

二、综合题

26.结合图文材料,分析完成下列各题。

2014年4月20日,第15届中国(寿光)国际蔬菜博览会在山东寿光隆重开幕。享有“中国蔬菜之乡”盛

誉的寿光市,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传承悠久的历史背景。寿光地区有适合蔬菜种植的自然条

件,又是冬暖式蔬菜大棚的发祥地。在这里国际领先的一流技术高密度集聚,世界最先进的蔬菜培

育、种植、贮运、园艺等方面技术的逐渐引进,使这个地区成为农业高技术的角逐平台。寿光农民

引进国外蔬菜品种,引种南方蔬菜品种,改变蔬菜生长周期,改变蔬菜生长状态,使产品的独特性

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

(1)寿光发展蔬菜生产的有利区位条件是什么?

(2)寿光蔬菜行销全国,甚至出口日本、韩国,其得益于哪些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3)下列措施不适合寿光蔬菜发展道路的是()

A.扩大经营规模,降低生产成本

B.提高技术含量,培养新品种

C.禁用化肥、农药,发展绿色有机蔬菜

D.种养结合,形成混合农业模式

27.下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中等城市及周边地区略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l)准备在A、B、C、D四处安排甘蔗、荔枝、乳牛、花卉四种农业类型,合理的区位选择是:A为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B为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C为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D为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地区河流汛期是____季节,应防止的灾害性天气是_____,该地区的E处植树造林,其主要作用是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

28.读右图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表示的内容是:

A ;

B ;

C ;

D ;

E 。

(2)如对A、B因素利用不当,容易产生哪些生态环境问

题?对A因素进行改造要注意什么问题?

(3)C、D、E因素中,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类型和规模的是。

(4)分析形成下列各地农业类型最主要的区位因素:

①横断山区的立体农业。

②东北平原一年一熟,华北平原大多两年三熟。

③江南丘陵种植茶树。

④宁夏平原的灌溉农业。

29.读我国北方某城市周围分布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城市拟发展优质高效粮食生产、乳畜业、水果和蔬菜种植业,按照合理布局原则,Ⅰ处应发展,Ⅱ处应发展,Ⅲ处应发

展。

(2)、其中乳畜业考虑的主要区位因素是。现在在该城市市场上,同时能

见到南方甚至国外的水果、蔬菜和乳制品,这说明了因素对农业区位影响在地

域上扩大,而这只有在条件改善和保鲜、冷藏等技术发展的条件下,才能得以

实现。

30.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水稻主要分布区的名称:

A B C

(2)A、B、C 三地均为气候区,资源丰富,从地形上看,水稻田主要分布在和地区。

(3)本地区稠密,丰富,为发展水稻种植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是本地区人们喜爱的主要食粮。

(4)亚洲水稻生产单产高但商品率低的主要原因是(5)亚洲水稻种植业今后的发展方向是。。

32.读图“美国小麦、玉米带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美国商品谷物农业主要分布在,其中 A 为带,B 为带,这里发展商品谷物农业优越的自然条件是

(2)商品谷物农业属于 ( )

A.粗放农业B.密集农业C.种植业D.混合农业

(3)商品谷物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是:

3.下图为美国和中国东北地区农业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东北部和美国东北部地区农业结构的共同之处是。两个地区从农业地域类型来看,都属于,不同之处

是。

(2)影响两个地区小麦种植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3)我国东北地区种植水稻主要的不利条件有。

(4)美国东北部乳畜带形成的原因是。

(5)下表是美国和我国东北玉米带的比较:

项目美国玉米带中国玉米带

纬度37°N~ 45°N 42°N~46°N

地形平原平原

土壤有机质(%)3~62

降水量(mm)500~700450~650

无霜期(天)160~200130~145

玉米面积比重(%)5050~60

玉米单产(kg/公顷)7500 6750

从表中可以看出,两地玉米带的单产为美国高于我国,原因有哪些?

从自然条件看:

从社会经济条件看:

17.新中国成立前著名的“三大荒”,如今已经变成了“三大仓”:“北大荒”变成粮仓,“西大荒”变成棉仓、粮仓,“南大荒”变成橡胶和热带经济作物仓。读我国“三大荒”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农业发展限制性条件看,“北大荒”主要是________,“西大荒”主要是________。“南大荒”橡胶种植北界从17°N扩大至24°N,其主要影响因素是________。

(2)分析“南大荒”发展橡胶生产、“西大荒”发展棉花生产的有利气候条件,填在表格中。

南大荒

西大荒

(3)简要说明目前“北大荒”粮食生产的特点和有利条件。

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C A A C B C A A D A

题号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C C B C D B A A A

题号21 22 23 24 25

答案 B D A B C

26【答案】(1)自然因素: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秋季日照充足;平原地形,土层深厚肥沃。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广阔、交通便捷,科技水平高、劳动力丰富、政策支持等。(2)交通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冷藏、保鲜技术的发展。(3)D

27答案:(1)花卉靠近河流,能满足其生长用水,且离城市近,便于

外运荔枝丘陵地区种果树,既有利于保持水土,又可获得较高的经济效

甘蔗地势平坦,土地面积大

乳牛离城较近,且靠近主要公路,交通便利

(2)夏汛台风保护海岸,减少海浪对海岸的侵蚀

解析:(1)本题要求在小地域范围内进行农业区位的合理选择,甘蔗宜在平原上种植,荔枝在山丘上

种植,乳牛也要靠近城市便于及时销售,花卉要靠近交通线和河流。

(2)假设本地区在三江平原沼泽区,由于地下有永冻层分布,地表水和表层地下水不能下渗,

故其地下水位过高,要发展种植业需想方设法降低地下水位。

(3)由于本地区在我国东南沿海,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秋季节多有台风发生

28.1.(1)地形土壤政策交通市场(2)水土流失,土壤盐渍化;陡坡过大不易开垦

为耕地(3)E (4)地形气候土壤水源

29(1)乳畜业蔬菜种植业粮食生产(2)市场市场交通运输(3)高科技对不适宜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进行利用改造。

30(1)南亚东南亚东亚(2)季风水河流中下游米(4)精耕细作;耕地规模小,受传统观念及经济水平的制约(

河口三角洲(3)人口劳动力

5)扩大经营规模,提高机械化水平和

技水平,提高商品率

31.(1)中央大平原小麦玉米地势平坦广阔;土壤深厚肥沃;水源充足;气候温和,降水丰富,夏季潮湿(2)BC (3)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

32.(1)都有大面积的小麦和玉米种植商品谷物农业面积的乳

畜业分布,我国东北地区则是有大面积的水稻分布。

美国东北部除有小麦和玉米生产外,还有大(2)地势平坦,夏季温暖多雨,土壤肥沃,均为黑土分布区,水源充足

(3)热量不足,水源不足(4)工业发达,城市众多,市场需求量大

(5)美国玉米带纬度位置比我国稍低,热量条件优于我国东

北;无霜期长,降水略多美国农业科技水平高于我国

美国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我国东北,

33

【答案】(1)热

量水

农业技

(2)热带季风气候,水热充足,雨热同

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高

温,光照强,温差大(3)特点: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有利条件: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平原面积广大;黑土肥沃,有利于作物生长;地广人稀,有利于机械化耕作;国家政策扶持。

高中地理《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1(新人教版必修2)

农业的区位选择 三维目标: 1.通过活动和案例说明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2.运用“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等基础知识,综合分析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和主导因素,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基 本观念。 教学重点: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分析和应用 教学难点: 结合事例分析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 教具准备:有关世界地图、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启发式讲述法 教学过程: [读图]读教材第42页图3.1和图3.2,分析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和澳大利亚牧场为什么不同?并思考什么是“区位”。 一、区位的含义 学生讨论: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和澳大利亚牧场两地的农业景观不同,主要是它们所处的位置和自然条件不同所造成的。这也说明两者的区位不同。 国的水稻种植业分布在湄南河平原等地,澳大利亚的牧羊业分布在东南部等地;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这些因素就是农业的区位因素(图3.3)。 农业的区位选择,实质就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那么哪些因素影响着农业的区位选择呢? 二、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指导学生读图]根据教材第42页图3.3,思考以下问题: ①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②除图中列出的各种因素外,影响农民决策的因素还有哪些? 学生讨论回答: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气候、地形、土壤、市场、交通运输、政策等。除以上因素外,农民的文化素质,农民自身的资金情况,当地的科技情况等等对农民自身决策都是有影响的。 教师评价:对,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就是这六点。 1、气候2、地形3、土壤4、市场5、交通运输6、政策 [教学反馈]根据刚讲的农业区位因素完成第43页“活动题”。 学生讨论回答:略 【合作探究】 下列农业生产的布局和变化主要受哪些区位因素的影响?为什么? 1.结合水稻生长需要的热量和水分条件,分析为什么水稻生产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季风气候区,而不包括地中海气候区?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设计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景观图) 活动:分析亚洲水田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 水稻好暖喜湿,播种期日均温度需要稳定在10-12℃以上,齐穗期的候均温要求高于20-22℃。水稻需水量大,一般要求雨热同期。 (1)据图3.7分析亚洲季风气候区有利于水稻生产的热量和水分条件。 亚洲季风区的农业以水稻种植为主,所产稻米占世界稻米总产量的绝大部分,在这里形成了水田农业(图3.8)。 (2)指出亚洲水田农业主要分布的地形区,并简述原因。 (3)水稻的单位面积产量高,种植所投入的劳动量大。说明亚洲

水稻种植与人口分布的关系。 (4)亚洲水田农业的形成还可能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思考:为什么千烟洲要采取这样的农业布局模式呢? 小结:因此,农业的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不同地区、不同时期,考虑的主导因素往往不同,要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利用土地。 3.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一般情况下,一个地区的自然因素可以看作是相对稳定的,而农业生产的人文因素则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因此,对农业区位的选择,要更多地考虑人文因素的发展变化。 创设情境三: 在洞庭湖平原上种植了多 年水稻的你,发现你的邻居, 在这十几年把耕地改了几次: “水稻田-甘蔗地-鱼塘-花 卉棚”,是哪些因素影响的? 作 物花卉 蔬 菜 稻米甘蔗 市场价 格(元 /kg) 5 3 2 1 生产成 本(元 /kg) 2.5 2 0.8 0.4 运费率 (元 /kg/km ) 0.5 0.3 0.01 0.01 单位面 积产量 20 15 4 10 影响农 业区位选择 的因素不是 一成不变的, 尤其是社会 经济因素。 学生 自由发言, 总结规律: 由社会经 济因素变 化导致的 变迁。 充分 调动学生 的积极性 和获取知 识的主动 性;培养学 生分析图 表,对比归 纳的能力; 理论联系 实际。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一轮复习《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新洲二中高红梅 【教学目标分析】: 一、课标要求: 1、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2、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了解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及变化;掌握分析农业区位选择的思路与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观察景观图认识区域农业生产活动的差异,理解农业区位的影响因素; (2)对图3、3的阅读与讨论了解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并认识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 (3)通过“活动”与“案例”分析探究,熟悉并掌握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方法与农业地域形成的分析思路与方法。 (4)通过体验高考题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与动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帮助学生树立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思想。 (3)培养学生科学的地理思维与探究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分析与应用,明确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农业的区位选择产生影响 (2)、学会运用所学的原理方法分析具体的案例 2、教学难点: 正确应用农业区位理论结合事例分析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以教材为平台,以新理念为指导,依照新课标,活用教材,利用乡土资源,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主导,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工具,运用情境教学法、比较法、启发式讲授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法探究与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重视学生学法的指导,以探究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与正确的价值观为目的,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完整版)农业的区位选择习题及答案

第一讲农业的区位选择 基础题组 读北美洲五大湖附近地区部分农业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题。 1.(2017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期中)若乙地大量种植玉米,则乙地附近湖泊对该地玉米生长的有利影响最可能是( ) A.夏季降水增多 B.夏季气温降低 C.冬季降水增多 D.冬季气温升高 “花果同树”是指果农用“留树保鲜”技术,使鲜花和果实同时出现的一种奇观。下图是某旅游爱好者在成都平原拍摄的柑橘照片。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2.该照片拍摄的季节最可能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3.“花果同树”景观产生的主导因素是( ) A.气候和水源 B.市场和技术 C.地形和土壤 D.政策和交通 河西走廊是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要道,也是我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近年来,该地制种业结构发生变化,蔬菜、瓜果、花卉等制种规模迅速扩大。下图示意河西走廊地区,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4.(2017安徽淮北二模)与黄淮海平原制种基地相比,该地成为“种子繁育黄金走廊”最明显的优势是( ) A.交通便利、距离市场较近 B.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C.海拔高、气温低,病虫害少 D.经济发达、科技水平高 5.(2017安徽淮北二模)该地制种业结构发生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水源 B.机械 C.土壤 D.市场 第十二届昌平区苹果文化节上,市民们见到树体矮小、幼童伸手可摘的苹果树。“矮化密植”技术使果树树冠缩小,结果更早、更多、含糖量更高。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6.(2018吉林长春普通高中质量检测一)与传统种植方式相比,“矮化密植”技术( ) ①充分利用了光热条件②提高了土壤肥力 ③降低了科技投入④改良了作物品种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2018吉林长春普通高中质量检测一)本届苹果文化节上还引入“互联网+”的形式,大量苹果微店的开通( ) A.拓展了销售市场,提高了经济收益 B.宣传了苹果文化,提升了市民素质 C.应用了网络技术,提升了政府业绩 D.便利了产销沟通,提高了产品价格 提升题组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

:3.1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系统地分析了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从而使学生了解农业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地利用农业土地。本节第一次接触到区位的概念,理解区位的概念,是学习“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基础,将有利于高中人文地理部分工业区位等内容的学习。教材无论是阐述基本原理,还是分析具体案例,都是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 (二)学情分析:具有一定的人文地理知识和人文素养。生活在小城镇以及乡村,对农业生产不仅限于耳闻目睹,而且有一定知识储备。 (三)教学思路设计 一、设计指导思想。 区位理论是高中地理教材的核心理论之一。农业区位选择是区位理论的开篇。通过对区位理论的探究,借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逐步形成客观的地理思维。 二、教学思路。 为了顺利完成本节教学,需要从以下环节做起: 1、组织学生进行课外调查,了解家乡农业生产情况的第一手资料。首先使学生对农业区位有前期的感性认识,为其后的理论分析作出铺垫。 2、运用学生调查所获得的资料加以推理,将感性的现象转化为理论,同时结合本地区案例探讨农业区位因素的可变化性,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层层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 3、将分析所得的理论转换反馈于实际案例中,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

高,区位理论思想得到升华。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和区位选择的影响,对不同的农业部门进行区位选择。识记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2、能力目标:结合本地区案例探讨农业区位因素,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见闻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层层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树立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人地协调发展观念,培养理智客观的地理思维。通过对家乡农业区位的分析,增强爱家乡的情感和热爱科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区位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五、教学难点: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六、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 七、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八、课时:1课时(40分钟) 九、教学程序。 导入新课:(时间分配:3分钟。其中歌曲2分钟) 播放MTV,阳春组歌之甜甜的马水桔(部分)。 【教师】歌曲赞美了我们家乡的哪种特色水果? 【学生】马水桔。 【教师】我们家乡阳春在2003年被中国经济林协会评为“中国马水桔之乡”。请大家回忆初

高中地理《农业区位的选择》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二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农业是国民经济最主要的物质生产部门之一,它和工业、城市、人口等都是《必修二》的主要内容,《区位选择》是农业的第一节,是学习农业的基础。也是本章第二、第三节进一步分析世界典型的农业地域类型所必备的基础知识。本节涉及的区位论是人文地理的核心内容之一,而“农业的区位选择”是农业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通过对农业区位的探究让学生了解农业的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来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体现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特征;同时还阐述了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揭示区位理论的基本学习和研究方法,为今后工业、交通等区位理论的学习奠定基础。 本教学设计从“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等理念出发,充分考虑新课标要求,通过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各种素材,完成对地理原理的学习,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授之予渔”;同时还选取本地的一些典型素材进行扩展分析,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在教学过程中设计课堂活动让学生参与到其中,体现新课改“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的新教育理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学情分析:我校高一学生地理基础知识薄弱,地理空间分析和思维能力比较差,但他们对感兴 趣的知识有较高的热情和探究的意愿,联系已有的地理知识来解决问题的习惯。农业生产活动 对我校学生是比较熟悉的一个内容,但学生没有充分探究过,并且内容也不是他们感兴趣的。 综合学生的这些认知特点、心理特点和知识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多谈感兴趣的现象,老师有意识的让学生们从自己所谈的现象中总结规律,对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可让学生自 主合作学习,共同讨论行成知识体系,从而锻炼学生的小组协作能力;对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可以从哲学高度讨论,与政治学科的学习形成学科综合,体现地理学习的综合性特征,对学生 进行世界观的熏陶。 课标分析: 课标要求: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的区位因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区位的含义 (2)理解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布局与变化的影响选择的主要因素 (3)通过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农业区位的含义。(2)理解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3)农业地域的形成。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培养学生分析案例及读图能力,理解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并学会运用这一理论知识合理进行农业选择。(2)根据本地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学习,增强爱家乡的情感和热爱科学的兴趣。(2)通过对乡土地理与抽象理论的结合,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二、教材分析 《农业的区位选择》是人教版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中的第一节,是农业生产知识的开始,对培养和提高学生区位分析的意识和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农业区位分析综合性强,依托于丰富的地理背景知识,涉及多学科内容,是人文地理学学科发展中最有生命力的部分,运用区位分析理论能解决现实生活中很多的实际问题,应用价值很高。同时区位分析问题的命题素材非常丰富,往容易出能有效考查出学生识记性知识的掌握情况,稍复杂一点能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信息,描述与阐述问题等多种能力,难一些则能考查出学生综合运用所掌握地理知识,并在分析的基础上将知识进行迁移,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地理素养,容易达到一定的信度和较高的区分度,同时又符合“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地理新课改理念。 三、学情分析 新授课阶段,学生对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等识记性知识关注较多,缺乏从整体上对某一地区农业区位进行综合分析的意识与习惯,应用区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本校学生大多住在城郊结合地带,对农业生产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四、教学重点、难点 影响农业选择的区位因素以及农业区位因素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运用所学原理合理地进行农业区位选择。 五、教学方法与教具 读图法、问题探究法与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等

2018年步步高大一轮复习地理题库第1讲农业的区位选择

第1讲农业的区位选择 一、选择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通过大量技术投入和大规模专业化生产,成为世界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巴西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种植大豆,在积极培育优良品种的同时,鼓励农民组建农场联合体,实现了大豆的规模化生产与经营。目前,巴西的大豆产量、出口量仅次于美国。中国曾是世界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近些年大豆的质量下降(品种退化,出油率低),生产成本较高,成为世界最大的大豆进口国。据此完成1~3题。 1.巴西大豆总产量增加的潜力大于美国,主要是因为巴西()。 A.技术力量较雄厚 B.气候条件较优越 C.可开垦的土地资源较丰富 D.劳动力较充足 2.在国际市场上,巴西大豆价格低于美国的主要原因是巴西()。 A.专业化水平较高B.科技投入较大 C.劳动生产率较高D.劳动力价格较低 3.中国要提高大豆质量亟需()。 A.加大科技投入B.扩大种植面积 C.增加劳动力投入D.加大化肥使用量 解析第1题,巴西为发展中国家,技术条件逊于美国;巴西地形以高原和平原为主,可开垦的土地资源丰富,大豆增产潜力大。第2题,和美国比较,巴西的科技水平、劳动生产率和专业化水平较低,巴西大豆价格低的主要原因应是劳动力成本低。第3题,依据材料可知,我国大豆生产面临的主要问

题是大豆的品质下降,因此应加大科技投入,培育优良品种。 答案 1.C 2.D 3.A 下图表示三种农业部门单位面积纯收入的空间变化。读图回答4~6题。 4.各农业部门对市场的依赖程度由小到大的排列是() A.xyz B.xzy C.zxy D.zyx 5.造成各农业部门单位面积纯收入随空间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A.市场价格B.交通成本 C.国家政策D.技术水平 6.代表农业部门分界线的字母是() A.oq B.pq C.mp D.np 解析第4题,从图中可看出,随着距市场距离的增加,三类农业部门的收益下降速度从快到慢依次为xyz,因此各农业部门对市场的依赖程度由小到大的排列是zyx。第5题,距市场越远,运费越高,因此各农业部门单位面积纯收入随空间发生变化。第6题,在m以内,x农业部门的收益最高;在mp间,y农业部门的收益最高,在p以外,z农业部门的收益最高。 答案 4.D 5.B 6.C 张某承包了0.5公顷耕地,种植结构变化如下图,当年1月平均温度是3 ℃。据此完成7~8题。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及反思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区位的含义和农业地域的概念。 2.通过活动和案例说明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二)过程和方法 1.培养学生运用示意图、地理图片、生活实例分析归纳结论的技能。 2.运用所学原理,综合分析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原因,合理评价农业区位选择。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基本观念。 【重点】 影响农业的主要自然区位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难点】 运用所学原理,合理评价选择农业区位。 【教学方法】 导学法、讨论法。 【教具】 自制PowerPoin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问题导入:什么是农业?你知道南京街上卖的甘蔗来自哪儿?南京为什么不种甘蔗?(学生讨论回答。) 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这就是农业。由于生物及自然环境的关系密切,因而农业是受自然环境影响最大的产业。农业又是发展历史悠久的产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社会环境对农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农业地域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究竟自然环境

和社会环境因素如何影响农业区位和农业地域的形成,本节我们共同探讨。 (二)教授新课 1.提问:观察、对比图3.1和图3.2,思考两地农业生产活动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提示:从两地地理位置、自然和社会因素的差异思考。) 学生观察、讨论,教师点拨。 2.再观察我国“三江平原的种植业”和“青藏高原的畜牧业”两幅图,请说明农业区位的含义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区位包含两层含义:一方面指绝对区位(即不同农业生产有特定的地理位置);另一方面指相对区位(即农业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 3.提问: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农业的区位选择其实质是什么?学生思考回答,教师通过课件动画展示。 4.教师提供“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各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相关图片、资料等,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并帮助学生归纳总结。 (1)农业区位受气候因素的影响。 你知道为什么《晏子使楚》中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吗?(气候)学生回答后,教师追问:气候是影响农业生产最重要的自然因素之一,大米一直以来都是我们这儿居民的主食,你知道水稻喜欢什么样的气候吗?(引导学生读下列气候类型的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训练气温和降水统计图的读图分析能力。) 学生回答:水稻是好暖喜湿的短日照作物,它生长在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区。教师提醒学生从地图上查找有关的地名,平时注意多积累,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拓展思考:从水稻的生长习性看,我国南方和北方相比哪里更合适种植水稻,为什么? 主要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温度 农作物的需水量 (2)地形、土壤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读图3.7,让学生分析我国江西省泰和县千烟洲的丘陵地区为什么采取“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鱼果粮”的立体农业布局模式? 我国杭州的“明前龙井茶”世界驰名,日本茶道研究者曾经把茶种带到日本栽培,但效果始终不好,请问其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得出结论:土壤是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的土壤类型适宜生

农业的区位选择(课程教案)

:3.1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系统地分析了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从而使学生了解农业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地利用农业土地。本节第一次接触到区位的概念,理解区位的概念,是学习“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基础,将有利于高中人文地理部分工业区位等内容的学习。教材无论是阐述基本原理,还是分析具体案例,都是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 (二)学情分析:具有一定的人文地理知识和人文素养。生活在小城镇以及乡村,对农业生产不仅限于耳闻目睹,而且有一定知识储备。 (三)教学思路设计 一、设计指导思想。 区位理论是高中地理教材的核心理论之一。农业区位选择是区位理论的开篇。通过对区位理论的探究,借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逐步形成客观的地理思维。 二、教学思路。 为了顺利完成本节教学,需要从以下环节做起: 1、组织学生进行课外调查,了解家乡农业生产情况的第一手资料。首先使学生对农业区位有前期的感性认识,为其后的理论分析作出铺垫。

2、运用学生调查所获得的资料加以推理,将感性的现象转化为理论,同时结合本地区案例探讨农业区位因素的可变化性,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层层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 3、将分析所得的理论转换反馈于实际案例中,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区位理论思想得到升华。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和区位选择的影响,对不同的农业部门进行区位选择。识记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2、能力目标:结合本地区案例探讨农业区位因素,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见闻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层层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树立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人地协调发展观念,培养理智客观的地理思维。通过对家乡农业区位的分析,增强爱家乡的情感和热爱科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区位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五、教学难点: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六、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 七、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九章 第1讲 农业的区位选择练习

第1讲农业的区位选择 一、单项选择题 下图为某设计师设计的“蓄水菜棚”工作原理示意图。“蓄水菜棚”和普通大棚相比,可以将地面蒸发掉的水分收集再次利用。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1.(2019扬州模拟,13)设计师设计“蓄水菜棚”的理念是( ) A.回收利用污染物 B.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C.减少废弃物排放 D.保护生态系统平衡 答案 B 据题意分析可知,“蓄水菜棚”可以将地面蒸发掉的水分收集再次利用,合理利用水资源。 2.(2019扬州模拟,14)蓄水菜棚主要改变农业生产条件中的( ) A.光照和水源 B.热量和水源 C.热量和土壤 D.光照和土壤 答案 B 据题意分析可知,蓄水菜棚主要改变农业生产条件中的热量和水源。 规模优势指数(SAI)是指某一地区某种农作物的播种面积占该地区所有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例与全国该比例的比值。下表为“2006、2015两年我国某农作物规模优势指数表”。读表完成以下两题。 规模优势指数2006年2015年SAI>2.0 吉、辽吉、辽、黑 1.5

0.52.0的省级行政区种植该农作物最具优势的自然条件是( ) A.地形更平坦 B.土壤更肥沃 C.热量更丰富 D.水源更充足 答案 B SAI>2.0的省级行政区有吉、辽、黑,土壤主要是黑土,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0

高中地理3《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2《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三亚市第一中学麦萍 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分析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是:分析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形成条件。 由此可以看出,地理新课程标准在本节着重引导学生理解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农业的区位选择是受多种因素制约的结果,以利于学生形成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倡导在活动中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从而培养学生掌握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是第三章的其它内容的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对于整章内容的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 教材通过两种不同农业景观图的对比,引出农业区位的概念以及农业不同区位选择的原因。通过教材p43的活动1和2,培养学生学会分析具体某一农业生产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及它们是如何影响的。通过课本p43活动3,引导学生分析说明农业区位的选择受市场因素的影响变化较大,使学生掌握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一知识点。案例1的目的在于说明农业的区位选择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农业地域的形成,教材中以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地域的形成过程为例说明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的结果。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已具有一定的问题研究能力、分析能力及表达能力,但对人文地理知识还不是很熟悉,对复杂问题,认识上还存在着局限性,同时,学生的兴奋点主要集中在多媒体教具或有趣的地理事例教学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利用身边的事例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激起他们对人文地理学习的兴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农业区位的含义 (2)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3)农业地域的形成原因。 2、过程与方法: (1)根据材料分析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2)根据本地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农业区位的学习,增强爱家乡的情感和热爱科学的兴趣。 (2)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影响农业选择的区位因素以及农业区位因素变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第三章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分析了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通过各种活动的设计,使学生了解农业的区位选择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发展农业生产时,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才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土地。 教材通过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和澳大利亚牧场的对比,引出区位的概念以及农业不同区位选择的原因。 图是本单元核心原理的概念图,是本节教材内容的基础,教学过程中需反复运用,培养学生达到熟练应用的目的。 P43的三个活动的设计意图为帮助学生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影响,以提高对学生探究能力和读图分析能力的培养。 P44案例1的运用在于说明农业的区位选择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对法国和西班牙两国的农业区位差异的比较,使学生学会进行地理区域比较的方法和思想。 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结果。教材中以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的形成过程为例来说明这一问题,充分利用教材中多图综合,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同时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课标要求】: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2.理解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 3.根据相关资料,运用农业区位理论,进行农业区位选择。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不同农业地域景观图的比较,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让学生掌握地理的综合分析方法。 2.利用图表分析法、比较法帮助学生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影响。 3.通过法国和西班牙两国农业区位差异的对比让学生学会区域比较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思想,培养学生充分、合理利用资源,保护自然资源的观念? 2.通过对农业区位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和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1.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学会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分析和应用,明确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农业的区位选择产生影响。 3.学会运用所学的原理方法分析具体的案例。 【教学难点】: 1.正确应用农业区位理论、结合事例分析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 2.通过对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分析,培养读图分析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搜集的资料和图片 【学情分析与学法指导】: 对城市学生来说,农业是他们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的事物,本节课教材中所展现的图片和材料,如湄南河的水稻种植业、澳大利亚牧场,对多数学生都是比较陌生的,为了使这节课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可以从乡土地理入手,根据课程标准,对教材知识进行整合,设计本节课。立足于学生活动和案例分析,着

农业区位因素教案Word版

3.2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第一课时农业区位因素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农业的概念和特点 (2)理解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2 过程与方法 (1)结合实例,学会分析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的主要方法 (2)通过案例分析,学会归纳、总结和综合分析问题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农业区位因素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树立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发展农业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 1 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2 农业区位的合理选择 三、教学难点 1 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因素分析 2 农业区位的综合分析与区位选择 四、主要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启发式谈话法 五、教学环节 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的内容。想一想人类主要从事哪些生产活动?(农业、工业、第三产业)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三大产业活动中农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是我们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农业相关知识。 讲授新课: 一、农业的区位因素 【师】什么是农业?农业生产活动有什么特点呢? 【板书】1、农业的概念和特点 【PPT】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 【师】农业生产的对象是什么?(动植物)动植物生长受什么条件影响最大(自然因素)【PPT】景观图片:我国农业的空间格局体现出南稻北麦,冬耕西牧的特点,反映出农业有什么特点?(地域性)农民一年当中春播、夏锄、秋收、冬藏反映出农业生产还具有什么特点?(季节性和周期性) 【过渡】了解了农业的概念和特点以后,大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国家的农业格局能不能调换一下?(不能)为什么?(农业生长受自然因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板书】2、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过城市区位因素的分析方法,类比这个方法我们想一想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从大的方面有哪些?(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技术经济因素)这三大类因素具体如何影响农业生产活动,我们接下来重点分析。 首先学习自然因素对农业的影响。提起自然因素,大家说自然因素包括哪些方面呢?(地形、气候、水源、土壤)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相关内容熟悉自然因素各个方面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PPT】新疆民谣: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库尔勒的香梨人人夸,叶城的石榴顶呱呱。为

必修2 第三章 第1讲 农业的区位选择剖析

第1讲 农业的区位选择 1.农业区位 (1)含义:一是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2)实质: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2.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3.(1)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风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气候因素)。 (2)千烟洲立体农业、横断山区垂直农业(地形因素)。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水稻田——甘蔗地——鱼塘——花卉棚”的变迁(市场因素)。 1.自然因素对农业生产区位选择的影响 自然因素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决定某地区

适宜发展的农业类型,分析时可依据其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去分析,具体总结如下: 2.社会经济因素、农业技术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在现代农业中,市场、交通、科技、政策等决定农业生产的方式、水平、效率,所以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是决定性因素,图析如下: 3.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在农业区位因素中,自然因素比较稳定,但可利用科学技术对不利因素进行改造;社会经济因素(如交通运输条件、技术、市场、政策等)发展变化较快,对农业区位影响较大。 [方法技巧]农业生产特点的分析方法 (1)商品率高低——区域人口与土地的对比关系(人多地少,农业生产商品率低;地广人 稀,农业商品率高);市场(市场距离的远近影响农业生产的商品经营)、交通运输条件(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扩展农产品的销售区域,促进农业的商品经营)等。 (2)机械化程度——地形平坦,土地集中,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如美国的小麦 区、玉米带,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地势起伏大,地块小,生产规模小,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案例

基于“三元课堂”理念下的《课堂有效提问设计 及效果反思》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案例 庄文发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课堂提问是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它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促使他们参与学习,帮助他们理解和应用知识, 可以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而为广大教师所提倡和运用。在目前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成为了推进新课程向纵深发展、切实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传统教学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传统教学课堂提问目标不明确,忽视对问题的精心设计和组织,随心所欲地提问;不重视创设问题情境,缺少置疑和认知冲突的激发;问题欠思考力或太过玄奥;以简单的集体应答取代学生深入的思维活动;问题提出后,急于求答,不善于启发答问的思路;提问的技巧、时机掌握不够好;忽视学生的提问,课堂教学中严重存在低效提问、无效提问的现象,甚至出现不良提问和失误提问等等;严重的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因此,针对传统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本人通过对课堂问题的设计及课堂问题回答方式并结合本人的实践及课堂记录来提升课堂提问的价值。 二、课堂问题设置的思考 ①、精心设计,目的明确

教师在设计教学问题时必须明确:目标是否明确,是否符合教学进程。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教学目标细化成教学问题,通过教学问题来解决教学的重难点,克服学生的思维障碍。因此教师必须很好的研究教学目标,即三维目标: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时还需要吃透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以及学生可能出现的思维障碍等。 如人教版必修2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中,从教学安排来看,一节课是很难完成教学目标的,但如果教师能合理的配合教学目标设计有机组合教学问题,教学就能非常紧凑。 《农业的区位选择》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从地理位置、自然和社会因素等方面,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影响,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通过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训练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不同农业地域景观图的比较,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利用图表分析法、比较法帮助学生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影响 3、以具体案例引导学生理解法国和西班牙两个国家农业区位差异,学会进行区域比较多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高考地理总复习考点知识解析与训练19---农业的区位选择

高考地理总复习考点知识解析与训练 第19讲 农业的区位选择 [ 考纲呈现] 1 .农业区位因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 其形成条件。 2.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考纲解读 ] 1 .综合思维:通过对区域农业生产现状、农作 物生长习性的分析,说明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原因。 2.区域认知:通过对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影响 的分析,探讨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思维导图] 1.农业区位因素 (1)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特点 区位因素 主要方面 变化特点 自然因素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 比较稳定 社会经济因素 市场、劳动力、交通运输、政策、科技等 变化较快

(2)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决策者对农业土地合理利用的选择。 2.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气候 光照 ①光照强,有利于农作物的光合作用; ②光照弱,不利于作物的生长; ③光照时间长,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热量 ①热量充足则生长期长、复种指数高; ②热量不足只能一年一熟甚至无法生长 温差 ①日较差大,利于营养物质的积累; ②日较差小,农作物的品质较差 降水 ①降水适中且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②降水过多易造成洪涝灾害,降水过少易造成旱灾,均影响农作物生长 地形 ①地势平坦有利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提高劳动生产率; ②地形崎岖,地块狭小,只能使用小型机械; ③水热条件好的地区,如果地势起伏较大,可发展立体农业; ④发展渔业需考虑水域面积,发展畜牧业需考虑草场、饲料,发展林业需考虑山地、丘陵的分布 水源 水源是作物高产稳产的关键,有时会成为限制性条件 土壤 ①南方酸性土壤适合茶树,西北碱性土壤适合碱蓬、枸杞; ②土壤肥力包括水、肥、气、热等,如黑土有机质丰富,紫色土富含磷、钾 3.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4.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3.1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3.1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河南省太康县第二高级中学王庆华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较为详细地分析了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农业的区位选择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因此在发展农业生产时,要因地制宜,才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土地,提高经济和环境效益。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结果。教材中以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的形成过程为例来说明这一问题,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多图综合,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同时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区位的概念。 2.理解农业区位因素及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对不同的农业部门能进行合理的区位选择 4了解农业地域的概念 【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课本案例,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2.结合本地区农业生产具体事例,能分析影响农业区位因素的利与弊,并找出利用和改造的措施。 【德育目标】

1.认识人类的生产活动应因地制宜,协调人地关系,注意保护环境,走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2.认识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因素是可以改造的,从而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1.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2.农业区位的社会经济因素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我们应以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 教学难点 如何对农业生产进行区位选择,做到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教学方法 1.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并结合实际生活,了解农业区位的自然因素是稳定的,社会经济因素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并且这些因素可以改造,向更有利于人地关系协调的方向发展。 2.具体分析一些事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 通过多媒体手段做一些农业景观的课件,并收集新闻、图片资料,了解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课时安排 两课时课时

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片断教学 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晋江二中林建国 一、课标 1、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2、结合所学知识同,判断本地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其形成条件 二、课标分解 1、了解农业区位的概念、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2、理解农业地域的概念及成因 3、运用农业区位因素分析、评价某一地区的农业选择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从地理位置、自然和社会因素等方面,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掌握农业区位各因素及其影响 (3)掌握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区位原因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会从材料中收集提取信息,学习综合分析以解决问题的方法。 (2)对不同农业地域景观图分析比较,得出农业区位的影响因素; (3)尝试从本地农业生产实际出发,发现问题、分析情况。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影响的学习,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分析问题。 (2)认识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因素是可以改造的,从而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教育. 四、教学方法:本课内容和实际生活很贴切,对学生而言并不是很陌生,他们对农业问题其实有一定的认识,所以要充分运用活动、案例、图文进行形象、生动、直接的启发。教学方法以案例分析法和启发式讨论法,再辅以多媒体教学,一来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有问题可想;二来可以培养学生通过思考和与他人合作获取知识的能力,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本课的特点就在于运用案例、实例、图文进行形象、生动、直接的启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分析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同时通过学习,树立学生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人地协调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五、教学设计思想 本教学内容有两部分,一为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二为农业地域的形成。我认为,第一部分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应使学生深刻认识各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以及当其中某些易变因素发生变化后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为达到这个目的,除了要向学生讲清各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影响外,更重要的是通过组织学生探究案例,深化学生对农业区位选择各因素及其影响的理解。就此,我以安溪茶业为例,让学生分析影响安溪茶业形成的区位因素。 教学过程:本课内容的实施分为三个阶段: 六、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及影响因素(2)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区位原因 2、难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