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论述题

中国文化史论述题
中国文化史论述题

1.何谓文化,其本质内涵是什么?

文化由“文”与“化”组合而成,是“人文化成”、“文治教化”的省称。

广义: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社会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中,文化是阶级斗争的武器。一定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狭义: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

文化的本质内蕴是自然的人化,是人的价值观念在社会实践中对象化的过程与结果,包括外在文化产品的创制和内在心智、德性的塑造。

2.中国文化的特质

一、人文传统敬鬼神而远之重人性,人生,人世

二、伦理中心产生于氏族社会,在文明社会中得到发展的宗法传统高度重视伦常规范、道德教化

三、尊君重民农业宗法社会的必然产物

四、中庸协和崇尚中庸,是安居一处、以稳定平和为旨趣的农业自然经济和宗法社会培育的人群心态

五、延绵坚韧农业宗法社会提供一种坚韧的传统力量,伦理性范式造成顽强的习惯定势

而先秦已经形成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使中国文化的认同力和适应力双强

3.试述夏商周三代天命观(夏商周三代文化之异同)

“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殷人尊神,先鬼而后礼尊神重鬼的风尚在甲骨卜辞中得到明确的反映祭祀范围广(祖先神、自然崇拜、鬼),祭祀频繁

周人祭祖佑民,敬天保民周人以德为本,德配天命

周人以“蕞尔小邦”一举灭掉“大邑商”,政权的转变,带来文化的变革。

德是周人得到天命,得到人民拥护的理由,是周人政权合法性的重要理据

朝代更替中意识到命运无常,对鬼神世界保持一种审慎、疏离的态度,认识到人民是决定政权存亡的重要因素

4.宗法制度及其实质

所谓宗法制度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家族组织与国家制度相结合,以保证血缘贵族世袭统治的政治形式。宗法制度从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发展起来,经夏商两代至西周时期达到完备的程度

核心内容:嫡长子继承制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血缘与政治结合

目的: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固

实质:按照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是一种等级制度

作用:保证贵族特权和地位

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巩固了分封制

有利于统治集团的稳定和团结

5.谈谈你对于先秦时期礼乐制度的认识(礼乐的起源以及春秋战国时期的变化情况)

礼、乐起源于原始时代的社会习俗和祭祀仪规,到中国文明的初期,尤其是西周时代,统治者“人为”地将礼和乐结合起来,形成礼乐制度。

史实是,从以周公为首的周初统治集团开始,历成、康、昭、穆几朝,用近百年时间,建立了西周礼乐制度。而周代的礼乐制度,又是承袭和损益夏人、殷人甚至远古部族礼乐文化的产物。

礼乐制度与宗法制和分封制相表里,通过具体的行为规范、典礼仪式,以及表示身份差别的舆服殅旗、宫室器用等,体现宗法等级制度。

周礼包括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等,礼乐共举,繁复细琐,无所不至地浸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一般说来,礼更盛于贵族内部,对庶人则用刑加以约束。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孔子试图恢复礼乐制度

6.试述我国历史上士最初的来源

在殷商西周本指贵族的最低等级,由卿大夫封予食地,士以下便是平民和奴隶。春秋时,作为贵族下层、庶人之上的士,多为卿大夫家臣,有的保留封地,所谓“大夫食邑,士食田”,不脱贵族余韵;有的打破铁饭碗,以俸禄为生,成为自由职业者。他们多受过礼、乐、

射、御、书、数等六艺之教。

春秋末期以后,士逐渐成为知识阶层的通称,人们不再追究其在宗法等级中的身份。

7.试述春秋战国时期士人的品格

1.胸襟博大,以天下为己任超越自身经济地位的狭隘限制,有坚定执著的志向

士不以个人生活安逸为念,其怀抱开阔,以弘道为务

2.政治参与意识强烈孔子三年有成孟子舍我其谁庄子“应帝王”策

3.道德自律严格

8.先秦时期孔子、荀子、孟子儒家大师对于“仁”与“礼”有何论说(对儒家关于仁与礼的有关言论予以简单阐述)

孔子: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礼指宗法制度下的行为规范,孔子要求人们以礼约束自己,并自我克制,以达到礼的要求,此即“克己复礼”。

人而不仁,如礼何?

如果说,礼是外在的规范,仁便是思想内核,只有礼的外形,而无仁的实质,则毫无意义。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些道理与行为规范,是检验一个人是否有仁慈博爱之心的根本所在。从思想深处强化宗法血缘纽带,是“仁”的精义所在。

孟子:

仁者爱人

仁者是充满慈爱之心,满怀爱意的人;仁者是具有大智慧,人格魅力,善良的人。

“仁”一是以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旨归;二是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人的内在道德修养。

孟子侧重发展孔子的仁学,力主“法先王”,阐扬“王道”、“仁政”理想,并以人性善作为仁政说的人性论基础。孟子还发挥《尚书》“民为邦本”及《左传》的重民轻神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倡言“民贵君轻”,将民本主义推向高峰。

荀子:

荀子侧重发展孔子的礼学,力主“法后王”,通过礼与法规范社会,达到“一天下”目的,人性恶则是其礼学的人性论基础。

始乎诵经,终乎读礼

学习的方法,应当以诵读经文为起始,以研究礼法为目的。荀子是先秦思想、学术的综汇者,其礼治思想成为秦代法治的直接源头,其儒经传授成为两汉经学的直接源头,二者不唯奠定秦汉帝国文化的基石,而且对2000年来中国文化都造成影响。

9.试述墨家“兼爱”与“尚同”思想

“天下兼相爱则治”所谓兼爱,包含平等与博爱的意思,与儒家的别爱(“亲亲有术,尊贤有等”)相反。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友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天下人不相爱所致。

实现兼爱的前提是“尚同”。尚同是要求百姓与天子皆上同于天志,上下一心,实行义政。墨子要求上面了解下情,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赏善罚暴。

10.试阐述几条道家“无为”与“自然”的言论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道永远是顺应自然规律办事的,没有什么事情是它办不成的。

无为而治,是老子的一个基本的重要的思想。他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为、不乱为。其强调的是要顺应自然规律办事,这样就可以无不为。如果认为无为而治是无所事事,那就错了。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效法大地,地效法上天,天效法道,道效法着整个的大自然

法是效法、学习的意思,自然便是自在的本身,道的本身就是绝对性的,道是“自然”如此,“自然”便是道,它根本不需要效法谁,道是本来如是.。

告诉我们做人做事的法则,如何修道,如何行道。

11.何谓“和而不同”

“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

表现在学术风气上,便是承认差异,既不封闭,也不盲从,对前人和外人的思想加以扬弃、综合。诸子百家各有性格,如儒的醇厚、墨的严谨、道的超逸、法的冷峻、名的致密、阴阳的流转,绝无雷同,各自独步千古;然而,诸子又并非各不相及、自闭门户,它们遵循“和而不同”路线,广采博纳,在通融的基础上攀登新的学术高度。如荀子以孔子儒学为主宗,又济纳法家思想,批判诸子各派,礼、法兼治,王霸并用,成为古代思想的综合者。韩非子师承荀子,改造老子学说,统合前期法家思想,而集其大成。

和而不同是诸子竞存的晚周学术的精义所在。

12.试述先秦时期民本思想的基本内涵

一、肯定民的地位和作用天道远,人道迩敬德保民为政以德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国将兴,听于民

二、认识到君依赖民、民制约君的君民关系民足则国富,民逆则政亡荀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三、提出处理君民关系的理论框架取道于民使民以时视民如子实行仁政、王道

13.试述历史上民本思想言论

《左传》“夫民,神之主也”“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摆脱“神”的桎梏,肯定“民”的作用,关注民心向背,不再留意上苍的恩宠与惩罚。

《孟子》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这里提出“民为国本”的思想,社稷(政权)为民而立,君主又系于民和社稷的存亡,由此引出“政得其民”的结论。这是站在君本位立场上,肯定“民”的重要性。

14.试述秦朝郡县制之影响

作用:

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这套从中央到地方金字塔般统治机构的建立,把全国的每个地方、每户人家都纳入国家政体之中。

影响:

积极从长远: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15.试述两汉时期今文经学家与古文经学之差别

一、经书的文字、版本、篇目不同汉隶、春秋公羊传;六国古文、周礼

二、二者的学术取向不同主张合时|复古视角政治、微言大义|历史、经文本义

三、二者所尊崇的圣贤对象不同孔子周公

四、二者学风不同微言大义、活泼、流于空疏荒诞;典章考据、朴实、失之繁琐

16.魏晋玄学三个阶段及各自特点

第一,正始时期。玄学伏流于两汉,而其正式创始人则是曹魏正始年间的何晏与王弼。有无之争不仅是此一时期的争辩内容,而且为此后其他玄学主题的展开设定了理论平台。

第二,西晋“竹林七贤”时期。向秀和郭象主张“崇有独化”,即认为“有”是自然存在,并不生于“无”,因而名教不仅本之自然,而且名教即是自然,论证现存社会关系和政治制度合乎天道自然。

第三,东晋、南朝时期。玄学转向探索佛理,玄佛合流,统治者和社会名流谈玄崇佛,而佛教各宗也大都以玄学语言解说佛经。玄学愈益成为高门贵胄相互矜炫的文化风尚,由此走向衰落。

17.试述隋唐时期三教共弘

与秦汉帝国的文化垄断、意识独尊不同,隋唐帝国是一个文化政策相对宽容的时代,其君主虽对儒、佛、道三教各有偏好,如唐武宗时甚至还有灭佛之举,但就总体而言,三教鼎立、三教共弘是其文化大势。

秦汉帝国末期,外来的佛教入华,本土的道教初兴,经过六七百年的历史演变,到隋唐帝国时终于形成三教鼎立,并行不悖的局面。三教共弘不仅有力地促使儒、佛、道相互吸收,而且造成一种开放的文化心态,给中国文化带来一些新气象、新内涵,儒家思想受到挑战,其神圣独尊地位遭到动摇,人们不以一教为尊,亦不必以自己的信仰去屈从一尊意志。

18.试述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之发展变化

先秦时期(世卿世禄制)——秦代(军功爵制、客卿制、征士、荐举)——两汉(征辟制、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及以后(科举制)

19.试述你对于科举制度的认识

自隋唐始兴至晚清诏废,科举制实行约1300年

兴盛条件:一、经济前提是北魏始行的均田制在隋唐间得以推行

二、反映了山东士族和江南士族之利益,这是他们在北方政权中获取政治地位的重要途径

三、书写、印刷等物质条件大有进步,有利于考试的实施

四、隋唐时代的经学大统一为应考士人提供了必备的教科书,规定了法定的经义文本

影响:科举制度以封闭考试录取,具有公正性和法定性,又因不计生员出身,唯才是举,从而较广泛地从社会各阶层选拔人才,扩大了政权的统治基础。官员和候补官员基本上都是知识阶层的精英,无疑普遍提高了官僚队伍的人文素质。

削弱了对中央集权官僚政治体制的批判意识和抗争力量

师生关系强化君臣纲常

带动了学校教育的发展,选官制度又是一种教育制度

思想同化和僵化,并不能真正造成知识分子的开放性和流动性

20.魏晋时期文史自觉之表现

一、这一时期出现大量的文论、诗论、画论、书论、乐论,它们对艺术家和艺术作品进行梳列分类,品评裁量,对文学和艺术的审美趣味、概念范畴、技法规则等,都作了系统的理论探索。

二、此一时期士人注重人格理想和人生体验的追求,个人主观精神和情感意向的表现成为文艺主旨,使得文艺对精神境界的开掘远甚前代,这是文艺本体论的一大进展。

文学:“情缘”说和“神思”说脱颖而出

绘画:出现“传神写照”、“以形写神”、“千想妙得”、“澄怀味象”等理论主张,后来中国绘画摒弃“形似”的写实而走“神似”的意象之路,在此一历史时期已埋下伏笔

书法:超越缮写眷抄的实用功能,转而以赏心悦目为一大能事,艺术家们更注重的是个人的主体精神

三、在创作上,文艺和艺术的各门类都格外讲求形式,磨砺技法,形成许多规律性的原则,影响后代的文艺进程

四、魏晋以来的文艺创作实践极其丰富,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远超前代。

21.试述唐朝中叶所发生的社会变化

唐中叶以降,汉唐时代的雄浑气象已不复现,雅文化层面走向精致内敛,俗文化层面则呈现市井式的热闹与繁华。此一时期最重要的文化动向,一是形成了禅宗等中国化的佛学;二是传统儒学融通佛学,衍生出体系宏大、影响深远的新儒学——理学。

土地制度角度:“安史之乱”后,以人丁为本位的租庸调制在中央直属的京兆和各州府被其他形式的赋税制所取代。

商品经济角度:隋唐仍承袭魏晋南北朝“钱币兼用”的传统,到宋代,钱币已经排斥布帛,成为唯一的一般等价物。城市商业功能扩大。

唐中叶的文化领军人物韩愈,排斥佛老,倡言道统

22.周敦颐、邵雍在理学开创时期有何言论并简要解说

周敦颐:“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是立焉。”唯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并自注“无语故静”。发挥了《易传》的观念,再用道教的图式加以表达,并切入精神修养的方法论。如何成为圣人(儒)是理学要回答的主要问题。“无欲则静虚动直。静虚则明,明则通。动直则公,公则溥。明通公溥,庶矣乎!”

邵雍提出“理(性)”与“情”相对应的命题,“以物观物,性也,以我观物,情也。性公而明,性偏而暗。”又说:“夫所以谓之观物者,非以目观之也,非观之目而观之以心也,非观之以心而观之以理也。天下之物莫不有理焉,莫不有性焉,莫不有命焉。所以谓之理者,穷之而后可知也;所以谓之性者,尽之而后可知也;所似谓之命者,至之而后可知也。此三知者,天下之真知也,虽圣人无以过之也。而过之者非所以谓之圣人也。”开启了后来理学家关于“天理”、“人欲”相对立的门径,影响可谓深远。

23.张载、程颢、程颐在理学奠基时期有何言论并简要解说

张载:

“气聚,则离明得施而有形;不聚,则离明不得施而无形。方其聚也,安得不谓之客;方其散也,安得遽谓之无!”又说:“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聚而为太虚。循是出入,是皆不得已而然也。”

张载在“易传”的基础上提出宇宙发生论,不过他更强调“气”,认为太极就是气。他指出,太和(气)的浮、升、动之性都是阳性,沉、降、静之性都是阴性。收到阳性的影响,气就浮、升;受到阴性的影响,气就沉、降。以故气永远在聚散中。气聚,万物形成;气散,万物消亡。

二程:

“在天为命,在义为理,在人为性,主于身为心,其实一也……性即是理,理则自尧舜至于途人一也。”人类认知世界的一切活动都可归结到对“理”的认知上,因为它是社会生活赖以运作的伦理本体。许多哲学范畴均可统于“理”的范畴予以诠释,它们服从于“理”,并体现了“理”的存在。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二程之“理”即形而上之“道”

“这上头更怎生说得存亡加减。是它元无少欠,百理具备”

二程认为形而上的“理”的世界是“冲漠无朕”的,因为其中没有具体的事物;又是“万象森然”的,因为其中充满全部的“理”。无论人们是否意识到他们的存在,全部的“理”永恒地存在那里,渗透万物之中又超乎万物之上。

24.朱熹、陆九渊在理学集大成时期有何言论并予以简单阐述

朱熹:

“形而上者,无形无影是此理。形而下者,有情有状是此器。”不仅理在器上,而且理在物先,即是说在具体的事物存在之前,已经有理的存在了。理就是宇宙本源。世间万物不过是理的具象。

朱熹将“理”推向极致,与“太极”相呼应,表明“太极”是万物之理的总和,是万物之理的最高概括。他说:“事事物物,皆有个极,是道理极至。......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又说:“在天地言,则天地中有太极;在万物言,则万物中各有太极。”

他用“气”来说明与“理”相对应的物质世界。“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理在气先,气在理中,这才是一个完整的世界。

朱熹充分肯定二程“性即理也”的观点;将性与心区别开来:心是具体的,性是抽象的;心有活动,性则不能。

陆九渊:

认为“心即理”,指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强调只有一个世界,即个人之心或宇宙之心。

25.宋代雅文化的表现

重要标志:主意主理的宋诗,婉约见长的宋词,雅致精美的宋画,声气相求的书院,清幽脱俗的文房清玩

26.宋代俗文化的表现

瓦舍是大众文化娱乐场所,勾栏上演杂剧、杂技、讲史、说书、皮影、傀儡、散乐、诸宫调、角抵、舞旋、花鼓、武术等节目,充分展示了市民多元的文化追求和审美情趣。

“说话”是宋代民间艺术中颇具影响力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分小说、讲史、讲经、合生(说浑话)四大家。

严格而论,宋人的杂剧不过是与唐代参军戏一脉相承的滑稽剧。在程式上大体可分为艳段、正杂剧、杂拌三部分。

27.中国古代文化中心为什么会出现南移

东晋永嘉之乱已揭开文化中心南移的序幕。诸多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长期的军事争斗,使得黄河流域政治、经济、文化的形势日趋衰败。安史之乱,更加快了这种衰败的进程。

南方的社会经济因为相对安定的环境以及人口的大量迁移而得到开发。

经济中心的南移为文化中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靖康之难,宋室被迫南迁,偏安江南。以此为标识,中国文化的中心也发生了位移。

28试述辽金元主动汉化的表现及其影响

辽:“大略采用唐制”

制度—官制对唐制三省六部等多有吸纳仿照汉制,设立学校设国子监、府学等开科举

思想—尊孔崇儒

文学—汉文化经典如《五经传疏》、《史记》、《汉书》等广为颁行,《贞观政要》、《五代史》及白居易《讽谏集》等被译成契丹文字。唐诗宋词深受契丹人的喜爱。

音乐—浸染汉调

金:文化政策以汉文化为指归

采纳汉人的科举制

金国的国学十分重视经学,诸子学和史学,在文学创作方面则推崇韩愈、欧阳修和苏轼。

元:行政建制上多仿照唐宋之制,推崇孔子,科举取士,理学兴盛成为官方儒学。

影响:宋辽元时期的文化大整合,使少数民族的汉化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在此过程中,汉民族也经历了一次新能量的扩充,汉文化的生命力得以提升和完善。被征服者最终征服了征服者。

29.试述元帝国时期中西文化交流情况

1.穆斯林进入中国境内,带来伊斯兰教文明,形成回回族,促进了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基督教也大举进入中国,由于没有完成自身中国化的改造,没能像伊斯兰教那样融入中国文化传统中。

2.马可·波罗在元廷为官近17年,所写的游记点燃了探险家们对东方古国的热情。马可·波罗历史成为元代中西文化交流的象征。继他之后,非洲旅行家伊本·贝图达也来到中国。中国的旅行家也踏访外域,写下游记。

3.阿拉伯的天文学、数学,医术、建筑艺术在元代流行,中国的科学技术如四大发明也传至阿拉伯世界和欧洲大陆。此外,中国的历法、数学、文学、绘画以及瓷器、茶叶、丝绸等也大量西传,使中国文化声名远播。

30.试述宋元时期所取得的科技成就

宋:指南针、活字印刷术、火药武器

宋代在天文学、数学(秦九韶程序)、地理学、地质学、医药学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

科学昌盛,人才辈出(沈括)

元:在农学(司农司《农桑辑要》《农书》)水利(疏浚京杭大运河)纺织(棉花广泛种植,纺织业发达)天文历学(《授时历》郭守敬王恂)医学(中医十三科,金元四大医家)等方面,元代都有骄人的成就

31.试述明清时期所编撰的重大典籍

《永乐大典》(类书)编撰于明永乐年间,全书目录60卷,正文22877卷,这一古代文化宝库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是中国的百科全书式的文献集,。

《古今图书集成》(类书)全书共10000卷,目录40卷,是清朝康熙时期由福建侯官人陈梦雷(1650-1741)所编辑的大型类书。是现存规模最大、资料最丰富的类书。

《四库全书》(丛书)是乾隆皇帝亲自组织的中国历史上一部规模最大的丛书。丛书分经(10)史(15)子(14)集(5)四部,故名四库。它本上囊括了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体例不同,但它们的文化价值及某些编纂特点却是相似的。

1.穷搜博征各种著作,汇成庞大的书籍世界,对文化遗产的保存具有重大意义

2.以较为精密的分类体例布勒群籍,使之有秩序地构成一个知识体系

32.明代理学家王阳明“心即理”和“致良知”说有哪些言论并予以必要阐述

心即理: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

王守仁把“心”(人的意识)视作第一性的、本原的东西。

王守仁“心学”的主旨是“心即理”说和“致良知”说,其实行路径是“知行合一”。

“夫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遗物理而求吾心,吾心又何物邪?心之体,性也,性即理也。故有孝亲之心,即有孝之理,无孝亲之心,即无孝之理矣。有忠君之心,即有忠之理,无忠君之心,即无忠之理矣。理岂外于吾心邪?”

王守仁认为世上事理皆具于“吾心”之中,故他主张求理于“吾心”。他还把外物的存在说成是心灵的感应。

致良知:

“天理在人心,亘古亘今无有终始。天理即是良知,千思万虑,只是要致良知。”

他把良知和天理结合。他认为“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但惟圣人能致其良知,而愚夫愚妇不能致,此圣愚之所由分也。”王守仁“致良知”的终极目标与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别无二致。然而,王学所强调愚夫愚妇与圣人同有良知,这就带有反传统和人性觉醒的意味。他还规定了致良知的步骤,即“诚意-致知-格物”。

33.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启蒙思想之表现

黄宗羲(1)批判君主专制;

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

呼吁废除君主专制下的“一家之法”,建立“天下之法”

(2)提出君臣平等思想;

(3)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学校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

(4)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认为工商皆本

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顾炎武(1)强烈地批判君主专制和官僚士大夫的腐败

(2)提出了“众治”的主张

(3)梁启超把其观点归结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4)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

王夫之主旨是“循天下之公”,深刻揭露了历代帝王把天下当作私产的作法,进而提出,若君主肆行私欲,危害民众利益,则君王“可禅、可继、可革”,对传统的君主神圣提出了挑战。

34.清朝道光、咸丰年间经世实学的主要内容

道咸间的经世学者都以匡济天下自命,以挽救民族危机为己任。他们或者被时人推尊为"国医",或者以"医国手"自期,注目于"人畜悲痛,鬼神思变置"的现实,去议政、论世、探学。

第一,讥切时政,诋排专制,倡言变法。

第二、研讨漕运、海运、盐法、河工、农事等"大政"。

第三、探究边疆史地以筹边防,"谈瀛海故实"以谋御外。

第四、变一味考辨古史为"写当前的活的历史"。

35.中体西用产生历史背景及其作用

背景:19世纪90年代,中国内忧日甚,外患日迫。中西文化在军事、政治、经济等各种领域全面交锋。国人对中西文化关系的思考,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一阶段的最大思想成果,便是中体西用说的正式出现和广为流传。

意义:一方面,它是一种价值观念,具有鲜明而独特的风骨,凝聚着几代中国人对西学东渐以来的中国文化主体性(人格)建构的苦苦思索。另一方面,它是一种应世方略,具有强烈而激越的实践性格,既是儒家治国平天下理想的近代转型,又是以洋务派为代表的较为开明的士大夫阶层对如何走向近代化的艰难探索;既是对康、梁鼓吹的“民权说”的猛烈反击,又是对清王朝最高决策集团的尖锐规谏。仅从应世方略的角度看,似乎可以说中体西用论对西学东渐引起的冲击压力起到了缓解的作用,从而使这种压力不超出当时的社会所能承受的限度,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整体的稳定。缺陷:它仍狭隘,仍有“华夷”等级秩序、文化中心主义等传统心理定势的沉淀的影响。

36.中国现代时尚的文化论争的主要议题是什么?有何重要影响?

1、“问题与主义”之争

资产阶级学者多以胡适的言论攻击马克思主义,而马克思主义者沿着李大钊的方向,继续努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使之在中国迅速传播2、东西方文化之争

在回归传统论(梁启超、梁漱溟)与全盘西化论(胡适、张东荪)的两极对立之上,初步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新一代文化都是如霍秋白等人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口号。而力主回归传统的“东方文化派“以此为开端,终于形成”现代新儒家”

3、科学与玄学之争

从当时的社会反响看,玄学派处于下风,屡遭嘲讽。而科学派却在青年学生、只是分子群体中赢得广泛共鸣。实际上,20世纪中国文化发展中的诸多问题,如科学社会主义与人文主义、科学的社会功效与人生意义的科学检讨等,都在此次论争中显露出来

4、中国社会性质论战

20世纪30年代的这场大论战,既是学术的,又是政治的。它最重要的成果是在意识领域,历史唯物主义得到前所未有的宣传和普及。在论战过程中,郭沫若、王亚南、陈翰笙、王学文、吴黎平等学者自觉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方法引入各自的学术研究之中,取得了成果。尤其是,这批学者翻译了大批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有力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而且,论战各方都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若干概念、方法及理论,表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已经产生了重要影响。

5、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大讨论

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文化论争主要限于相关概念和命题之争,包括文化的性质、形态、类别以及文化史的具体问题。从80年代中期以降,学者们的视野转向理性反思的阶段,注重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研究近代以来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复杂关系,探索中国文化的现代化道路,并对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文化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鲁壁:故宅井东侧一段子然独立的红色的墙壁,是为纪念孔子第九代孙孔鲋藏书而建的,孔鲋时期正赶秦朝,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孔鲋将《尚书》、《论语》、《诗经》、《仪礼》等儒家经典书籍藏于孔子故宅墙壁内,自己就到嵩山隐居去了,到死也没有回来,汉景帝三

年(公元前154年),鲁恭王在扩建王宫拆除孔子故宅时,发现了这些经书,孔子经典方才留传于世,人们称之为“孔壁古书”,所以后人在此建鲁壁,以纪念孔鲋藏书。

金声玉振:孟子对孔子有过这样的评价:“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金声”、“玉振”表示奏乐的全过程,以击钟(金声)开始,以击磐(玉振)告终。以此象征孔子思想集古圣先贤之大成,赞颂孔子对文化的巨大贡献。因此,后人把孔庙门前的第一座石坊命名为“金声玉振”。

二重证据法:王国维在《古史新证》中提出以“地下之新材料”印证“纸上之材料”的“二重证据法”。(地下出土文献和传统文献)“二重证据法”一直为学者所遵信,成为其后古典学重建工作的基本原则,他提出“二重证据法”以对传世文献作重新判断,是一次重要的古典学重建活动。

万仞宫墙:其意出自《论语》子贡语。鲁大夫叔孙武叔曾经对大夫们说:“子贡的学问很深,比孔子还要强些。”子贡听说后就给叔孙武叔说:“人的学问好比宫墙,我的这道墙不足肩头高,别人很容易看到里面有多少东西,我老师这道墙有好几仞高(仞:丈量单位,一仞约等于八尺),别人是看不到里面的东西的,只有找到门,走进去,才能看到这墙内雄伟的建筑,可找到门的人太少了!”后世用这个万仞宫墙形容孔子的学问博大高深。

三纲五常:“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五常即五典,谓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三纲五常”思想在最初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之后,逐步僵化演变为栓桔人性的枷锁,成为剥夺个体独立的价值和尊严的封建伦理工具。

四书五经:四书《论语》、《大学》、《孟子》、《中庸》;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庄周梦蝶: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其大意就是庄子一天做梦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梦醒之后发现自己还是庄子,于是他不知道自己到底是梦到庄子的蝴蝶呢,还是梦到蝴蝶的庄子。在这里,庄子提出一个哲学问题——人如何认识真实。如果梦足够真实,人没有任何能力知道自己是在做梦。庄子认为人们如果能打破生死、物我的界限,则无往而不快乐。简述玄学的内容:1、名教与自然,名教指整个人伦秩序而言,其中君臣与父子两伦更被看作全部秩序的基础2、本末有无,儒家的本是仁义,所以礼的作用是和,道家的本是虚无,其作用是以自然为用3、言意之辨,言意之辨以本体界与现象界之区分为其理论出发点。

简述董仲舒天人三策的建议:建立明堂礼制,约束贵族行为;建立培养官吏的国家太学,从民间选贤良,为平民知识分子开辟通仕之途;提出一套天人学说,用于约束警策皇帝;限制豪民占田,节约土地兼并;以儒家经典统一整治思想,建立国家主流意识形态。

简述老子道的理解:老子第一个把道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老子的道是一切存在的根本和最终依据,是万物之所以生之总原理。有以下特点1、道生万物。道是宇宙道德本原,是创造多样性世界的本质。2、“道”不可名。道无时空之限,无始无终,无形无象。《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真正的道是不可言说的,无法用概念来表达的。现在勉强地用“道”字来称呼它,只是为方便起见。3、道是实在的。它的本身是永久长存的,不会随着万物的变化而消失。4、道是万物存在和运动的依据。“道者,物之所由也”,章安说:“万物始终出入,未始不由此,故谓之道。”王弼说:“凡物之所以生,功之所以成,皆有所由焉,则莫不由乎道也。

简述孟子思想:性善论、仁政、天人观。孟子说:“仁义礼智根于心”,“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其理由是人人都有“善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称为“四端”。1、重民,民心向背是取得政权和社会安定的基础。2、与民同乐,君与民同乐,实际是对国君腐朽生活的一种限制,从而达到缓和日益光锐的阶级于质。3、注重发展生产,孟子主张“制民之产”,减刑薄赋,让百姓能够活下去,以保持小生产者的相对稳定。4、反对名义战争,他对兼并战争给社会和人民造成的灾难寄以同情,认为凡是战争都是不仁的。5、注重道德教化,在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后,使之受到良好的道德教育和人论教化,使之懂得“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天人观是存心——养性——事天

简述玄学兴起的原因:魏晋时期,社会长期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满腹才华的士人得不到实现人生价值的机会,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还稍不注意就成为牺牲品。朝代的频繁更替使传统的儒学思想体系崩溃,温良恭俭让的儒家思想已经不能挽救时代的危机,于是他们由关注社会转向对自我的认识,自然的企慕,开始重新审视人生,对宇宙、人生和人的思维进行思考。司马氏政权“以孝治天下”,但却是擅权弑君登上宝座,“忠”“仁”践踏殆尽,统治者的自我举动推倒了人们心中的精神支柱,士人们心中产生严重的信仰危机。

论述佛学的流派及思想:1、三论宗:吉藏以《三论》(即《中论》、《十二门论》、《百论》)为自己的佛教理论支撑经典,传递的是印度佛教大乘空宗的说教,着重阐明“中道观”。2、唯识宗:重在一个“识”字,他们把“识”分为八种,前五识为眼、耳、鼻、舌、身,属于固有的视、听、嗅、味、触五种感觉器官,第六识为“意识”,其功能是整理杂乱无章的前五识3、华严宗:“十宗”包括我法俱有宗,法有我无宗,法无去来宗,现通假实宗。俗妄真实宗,诸法但名宗,一切皆空宗,真德不空宗,相想俱绝宗,圆明具德宗。4、禅宗:禅宗不赞成繁琐的读经修佛方法,而主张“不立文字”、“以心传心”,且由“渐修”过度到“顿悟”,提出“一念相应,便成正觉”的“顿悟成佛”说,“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禅宗之根本宗旨。

3、对中西文化的交汇,我们应持怎样的态度?

①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中西方

文化均源远流长、气象万千,两种文明都经历了几千年历史的发展演化才成型,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有机整体。

②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文化的中心,并形成了以“谦、恭、信、敏、慧”为核心的文化思想观、

以“学而优则仕”的文化价值观。总的来说,中国文化就是细节服务于整体、突出整体效果的文化模式。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西方文化形成了以“争”为核心的文化思想观、以自然科学和科研为核心的文化发展观。总的来说,西方文化就是突出细节、突出个体效果的文化模式。

③中西文化在伦理观念、文化价值观、文化结构、思维方式等诸方面存在差异,对待西方文化我们应该尊重世界的多样化,在多样性

中和谐共生,在差异性中谋求发展,求同存异,优势互补,同时我们也应该培养大国心态和大国胸怀,倡导文化共融,兼收并蓄,收为己用,不必盲目排外,要先深入了解学习西方文化,领悟到精髓后,再做选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才能真正为我所用,创造出更加灿烂的中华文化。

中国文化史考试题

一、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素称“以农业立国”的国家,各朝统治者都是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究其原因,地理环境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以农业立国”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古代文化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文化。 中国有极为广袤的疆土,其内部平原广阔,特别是黄河,长江两流域平原毗连,没有明显的天然的屏障,因此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上都易于统一,所以历史上强悍的游牧民族南侵,中国纵使丧失了首当其冲的黄河流域,仍有广大的退路可供周旋。其他古文明地区沦亡于外族的入侵,即一蹶不振,独中国能对边族潜移默化,始终保持着自己文化的独特风格和完整系统,并使之绵延不绝。 2、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中国复杂的地形和多样的气候,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缘文化和区域思想观念。早在先秦时代就形成了各具特色、对后世影响深远的齐鲁文化、燕赵文化、三秦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及岭南文化等。中原地区由于对农业的重视而养成重土安迁的观念;东南沿海一带由于耕地有限,重视海外贸易,思想观念开放,西北的绿洲地区因土地限制和地处交通要道,商业发达较早;北方游牧民族由于环境恶劣,不得不以频繁的迁徙和战争来对付环境的压力。中国的区域文化虽然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但又并存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体多元结构。随着中国农耕经济向周边的扩张,中国传统文化固有的包容性又促使区域文化的相辅相成、渐趋合一。儒、道、佛三教的并行而立,盛唐时的胡汉交融,都充分的说明了这一点。正是由于这种多样性及包容性,中国传统文化始终保持着生机与活力。 3、地理环境对开放和封闭的影响 地理环境的开放与封闭是相对的,不能一概而论,不同生产力对环境有不同要求,也会产生不同结果。中国有较易于隔离的地理环境。东面临海,西北横亘漫漫沙漠,西南有世界上最大的青藏高原。这些都是地理上的阻绝地带,给予农业民族无法突破的限制。这种一面临海,其它三面陆路交通极不便利,而内部回旋余地又相当开阔的环境,形成一种与外部世界半隔绝的状态,使中国没有向外部拓展的野心,养成了独自经营,和平温顺的国民性格。所以,中国文化大体上是在本土独自酝酿成长,虽偶有外来文化成分由西域或海上传入,皆能雍容消纳,使中国文化的发展稳定而富于自信。 二、以《清明上河图》为例说明宋代市民文化的勃兴 从空间上来看,宋代商业街成批涌现,如在开封忭河两岸,皇城东华门外,一度从宣德门向南到朱雀门的御街两旁都准许行人进行买卖;南宋的临安,有3个商业区位于御街上。不仅临安城内如此,就是城外郊区也极其繁华,出现了15个商业繁荣、居民集中的镇市。另外,出现了周期性的市场,有庙会集市和专项商品交易会,也都是宋代商业发展的新特点。 从时间上来看,宋代大都市的夜市能够持续到四更,距离早市开市仅仅一个时辰,还不受气候和季节的影响,寒冬大雨雪中,也有夜市盘卖。 这样的空间和时间布局,是与市民的生活相适应的。市民阶层的主体,是从事商业和手工业为主的。因此,市民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农民有着明显的不同。从个人来说,市民不须像农民那样一年遵守严格的农时,在工作与休息的时间分配上,有比较大的自主性,因而空闲时间也比较多;从整体来说,市民从事的行业多种多样,忙与闲的时间也各自不同,不想农民那样有整齐明确的农忙与农闲的区分。这样,在时间上,无论是在一天中还是一年中,市民都要求城市的工商业能够为他们提供几乎是不间断的服务;在空间上,市民分散地居住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也要求工商业能够根据他们的分布而灵活地分布,而不是根据统治者的规定分布。市民能够有这样的权利正是城市发展、尤其是城市经济发展并日益重要、以至于

中国文化史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中國文化史期末考試題 班級座號姓名: 範圍:中國文化史全冊 一?單一選擇題:(40題,每題1分) 1.自印刷術發明以後,雕版刻印經典皆採用印刷用標準字體,使用達千餘年至今不變,請問這種漢字的書 體是(A)小篆(B)隸書(C)楷書(D)草書。 2.十九世紀末,田賦在清政府財政收入中比例大為下降,而關稅,釐金,鹽稅三項收入大增,佔財政收入 百分之六十。請問關稅大增應始自於何時?(A)康熙年間(B)雍正年間(C)乾隆年間(D)光緒年間。 3.西晉的「世兵制」為了確保兵源,士兵及其眷屬均納入軍戶中,與民戶分離,並且世代為兵。請問歷代 兵制中與「世兵制」規定最吻合的是:(A)唐朝府兵制(B)中唐募兵制(C)宋代禁兵(D)明代衛所制4.隋及唐初「山東」及「關隴」世族勢力仍強,哪一事件之後,世族衣冠蕩然無存,宗族力量大為萎縮? (A)武后刻意催折(B)科舉的盛行(C)安史之亂(D)黃巢之亂。 5.後漢書記載:「光武皇帝搵數世之失權,忿彊臣之竊命,矯枉過直,政不任下,雖置三公,事歸臺閣。自 此以來,三公之職,備員而已。」這種「人治色彩」濃厚,又破壞體制的作為是始自何時?(A)漢高祖(B)呂后(C)漢武帝(D)王莽。 6.金屬貨幣出現後,銅錢長期以來皆為中國之主要貨幣,但何時卻因銅錢缺乏,而出現何種新品?(A)王 莽時,廢五銖錢(B)唐憲宗時的飛錢(C)宋代發行紙幣(D)明清時發行銀碇。 7.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有一在山西省夏縣西陰村出土的蠶繭,此蠶繭經研究乃經過人工切割。其意義為何? (A)證明當時蠶已由人類養殖,並有相當數量(B)表示當時的鐵器文明相當發達(C)證明當時先民普遍穿著絲衣(D)證明西陰村為夏代文化遺址。 8.小說中「李四平時是篤實敬業的農民,日子倒也過的其樂融融。這日女兒巧嬌將遠嫁百里外的陳家,卻 因為被巡檢司盤查到沒有路引而送官嚴辦,一場喜事也因此耽擱了,讓張三後悔不已。」請問哪一制度實施後,李四就不會有此困擾了?(A)租庸調法(B)兩稅法(C)一條鞭法(D)攤丁入地。 9.在茶會上,一面討論茗品理論,一面以宜興紫砂茶壺品茗,小宗讚嘆道:『《茶經》問世以後,民間或官 方都很重視,歷代一再刊行,已有數種刻本。難怪名詩人梅堯臣會說:「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新茶。」』請問小宗應是哪一朝代的人?(A)唐代(B)宋代(C)元代(D)明代。 10.飲食是傳統中國文化的內涵之一,除滿足口腹之慾外,下列哪一項食物展現中國文化出兼容並蓄的特質? (A)漢代以大豆製成豆腐(B)諸葛亮征南蠻時發明的饅頭(C)唐人發明的餛飩及餃子(D)漢代的燒餅及清代的薩其瑪。 11.明代中期以後,經濟發達的江南出現許多構築精巧的私家林園,奠下中國園林建築基礎的應是何時的中 國士人?又與何種學術思想有關?(A)兩漢時代,經學(B)魏晉南北朝,玄學(C)隋唐時代,佛學(D)宋元時代,理學。 12.漢族服飾由「上衣下裳」轉變為「上衣下褲」,男子從此在袍衫內多著褲,婦女除穿裙之外也喜歡穿褲, 這種風氣始自於何時?(A)漢代(B)魏晉南北朝(C)唐代(D)宋代。 13.小文想瞭解當代農業上精耕細作的理論與經驗,也想知道先秦雜家代表性著作,他應該閱讀哪一本著作? (A)呂氏春秋(B)管子(C)戰國策(D)漢書藝文志 14.古代中國以農立國,歷代農學著作甚豐,哪一本書中不但記載蕃薯、棉花等農作物的栽培方法,並收錄 如筒車、翻車農具資料,提出相關農政措施,是當代農政體系最完備的一本書?(A)賈思勰《齊民要術》(B)王禎《農書》(C)徐光啟《農政全書》(D)氾勝之《氾勝之書》。 15.中國傳統觀念中,人可以與天相感通,經由體驗而加以認識,即所謂「盡心知性以知天」顯現傳統中國 文化哪一特色?(A)強調人的尊嚴(B)重視家庭倫理(C)注重以人文本的人文精神(D)注重內心修養。 16.近代中國在追求富強的過程中,「商務」、「商戰」、「招商」等重商思想流行,當代學者薛福成指出:「論 一國之貧富強弱,必以商務為衡。」學者王韜也強調:「今日中國欲至西人而自強,亦莫如由商務始;欲商務興旺,莫如設立商務局始。」請問這一思潮何時開始在社會上廣為流行?(A)鴉片戰爭(B)英法聯軍(C)甲午戰爭(D)八國聯軍 17.蘇轍上書言:「金飾之取人,送文書,習課程,未有不可為吏者。若求知不難,而得之甚樂,是以群起而

中国文化史考题

【中国文化史】 一、选择题(15×1')(出自PPT) 二、名词解释 ①三武一宗 分别指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三武灭佛”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这三次事件的合称,这些皇帝的谥号或庙号都带有“武”字,加上后周世宗时的限佛运动,则合称为“三武一宗之厄”。这四位皇帝先后掀起大规模的排斥打击佛教的运动,使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受到很大打击,在佛教史上被称为“法难”。 ②经和经学 在春秋战国时期,经指的是官府重要典籍和各学派的重要著述的称谓。到汉武帝时设立五经博士,经变成了儒家学派尊崇的所谓孔子亲授的五类或六类著述的专称。经学原泛指注解各家学说要义的学问,后特指训解、阐述“法定”的十三部儒家经典的学问。 ③宗法 宗法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在家族内区分尊卑长幼、规定成员权利与义务、调整内部关系的法则。它源于氏族社会末期的家长制,依血缘关系分大宗和小宗,强调前者支配后者、后者服从前者。中国君主制国家产生之后,宗法制与君主制、官僚制相结合,成为古代中国的基本体制和法律维护的主体。宗法制在西周时候是重要政治制度,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起着维护西周政治等级制度和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 ④家国同构 “家国同构”指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由于古代中国的经济基础一直处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状况,所以与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家族制度也深深根植于数千年中国社会结构之中,使国家结构打上家族结构的印记,家与国的组织系统和权力配置都是严格的父家长制。 ⑤古文经学 是指经学中研究古文经籍的学术流派,兴起于西汉末年,盛行于东汉,与“今文经学”相对。古文经,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儒家经书。今文经学为朝廷所承认,处于正统的官学地位;古文经学则未设立学官,处于非正统的私学地位。 (始皇焚书期间,民间儒生将一些古文经书埋藏起来,至汉代前期,相继发现,被先后献给朝廷、藏于秘府,这就是古文经的来历。今文经,指汉初由老儒背诵的经文与解释,由弟子用当时的隶书记录下来的经典。) 三、简答题(3×10') ①法律伦理化的过程 中国法律的伦理化经历了德治、礼治、法治三个阶段。 中国法律伦理化的萌芽时期是原始公社时期,人们依照效法天地的自然法而活动,形成了自节自律的伦理精神。这一时期孕育了中国伦理法律的核心“礼”和思想渊源。 中国法律伦理化的第一次飞跃在西周时期,统治者吸收夏商两朝的教训,将“礼”重新纳入法律体系当中,发掘出伦理精神,形成了刑礼并举的治世之道。 封建社会是法律伦理化的第二次飞跃时期,以汉代法律儒家化的开启为起点,以三国两晋南北朝法律的发展为继续,以隋唐伦理法律的完善为标志。

中国文化史选择题

、文化结构,基本可用四个层面来概括,即: A、物质文化层面、心态文化层面、行为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 B、精神文化层面、物质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风俗习惯层面 C、精神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风俗习惯层面、思想与价值层面 D、物质文化层面、社会关系层面、精神文化层面、艺术语言符号层面。 2、下列是对物质文化层的一种解释,哪个选择是正确的? ①物质文化层包括人类加工制造的生产、生活的器具及其相关的技术。即“物化的知识力量” 。 ②物质文化层以满足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衣食住行——为目标,直接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 ③物质文化层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把握、利用、改造的深入程度,反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④物质文化层面,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期新产品的总和,中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构成整个文化创造的基础。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3、下列哪些内容是东亚文化圈的主要特色? ①“汉字” ②“儒学” ③ “华夏礼仪” ④佛教 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4、中国文化的一般特征,包括它的 及独特的价值取向等。 ①广泛性 ②连续性 ③平和性 ④坚韧性 A、①②③ B 、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5、 《易传》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在这里提出了高度关注和积极倡导的思想。 A、万物和谐 B、刚强不息 C、以人为本 D、天人合一 6 、 《正蒙·太和篇》提出: “太和所谓道,中涵浮沉、升降、动静相感之性,是生氤氲相荡胜负屈伸之始”。揭示了“太和”之道包含多 样性,启示人们要 A、胸怀宽阔,广纳百川,在和谐的自然、社会环境和心态下奋发进取。

中国现代文学史试题及答案

全国2004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现代文学史试题课程代码:00537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沈从文《长河》中的女性形象是(C)。 A.翠翠 B.贞贞 C.夭夭 D.香香 2.以《抗战文艺》为会刊的社团是(B)。 A.“左联” B.“文协” C.中国诗歌会 D.九叶诗派 3.《平民文学》一文的作者是(C)。 A.陈独秀 B.胡适 C.周作人 D.刘半农 4.晚清文坛“诗界革命”的代表人物是(B)。 A.梁启超 B.黄遵宪 C.裘廷梁 D.谭嗣同 5.“鸳鸯蝴蝶派”通常又称(D)。 A.“才子佳人”派 B.言情派 C.游戏消遣派 D.“礼拜六”派 6.郭沫若的自叙传小说是(B)。 A.《瓶》 B.《漂流三部曲》 C.《爱情三部曲》 D.《南冠草》 7.二十年代中期与冰心齐名的“闺秀派”女作家是(D)。 A.庐隐 B.凌叔华 C.苏雪林 D.白薇 8.巴金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D)。 A.《还魂草》 B.《火》第三部 C.《第四病室》 D.《寒夜》 9.“汉园三诗人”得名于(A)。 A.三位诗人合出的一部诗集名《汉园集》 B.三位诗人共同的书斋名“汉园” C.三位诗人经常在名为“汉园”的公园里聚会吟诗 D.三位诗人都来自“汉园”地区 10.《毁灭》是朱自清的一部(A)。 A.抒情长诗 B.叙事长诗 C.抒情散文 D.写景散文 11.吕纬甫这一人物,出自鲁迅小说(C)。 A.《风波》 B.《离婚》 C.《在酒楼上》 D.《孤独者》 12.鲁迅收入《野草》一集中,为纪念“三?一八”惨案而作的文章是(B)。 A.《淡淡的血痕中》 B.《纪念刘和珍君》 C.《为了忘却的纪念》 D.《铸剑》 13.《猫城记》是(B)。 A.老舍的童话体小说 B.老舍的寓言体小说 C.张天翼的童话故事 D.张天翼的讽刺小说

《中国古代文学史(四)》练习题

《中国古代文学史(四)》练习题一 一、知识填空 1.王禹偁是宋初文学创作成绩最为突出的人物,其自编文集名(《》)。2.宋初影响最大的文学流派是西昆体,代表人物为:()、()和刘筠。 3.欧阳修字永叔,号(),晚年又号()。 4.“唐宋八大家”中的宋代六家是: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5.李清照,号(),其词被称为()。 6.中兴四大诗人是指:()、()、范成大、尤袤。7.元好问字裕之,号(),编有金代历史文化文献总集(《》)。 8.马致远号东篱,被称为“曲状元”。现存杂剧七种,以历史剧(《》)为代表。 9.王实甫(《》)的基本故事情节本于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但多有发展。体制长达五本二十一折。 10.王国维的《宋元戏曲考》认为()的杂剧成就“当为元人第一”。11.宋初最早起来反对五代体,并以恢复韩愈、柳宗元古文传统为己任的人是()。 12.()被称为“梅妻鹤子”,他的代表作是(《》)。13.西昆体诗人师法的对象是晚唐的()。 14.苏轼字(),号(),眉山(今四川眉山)人。15.陈师道的诗歌被称为(“”),与黄庭坚的(“”)并称,是典型的宋诗。 16.辛弃疾字(),号(),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17.元好问28岁时作的(《》),是唐宋以来最系统、最全面的一组论诗绝句。 18.白朴的《墙头马上》的主人公是()和()的故事 19.王实甫现存杂剧三种:(《》)、(《》)、(《》)。 20.《窦娥冤》全名(《》),是元杂剧中最著名的悲剧。 21.()、()父子当时称“大小晏”或称“二晏”。 22.苏轼与其父()、其弟()合称“三苏”。 23.秦观其词集名()。 24.张炎有词集()八卷及论集《词源》二卷行世。 25.曾巩,字子固,著作今传()50卷。 26.诸宫调:产生于(),主要流行于宋金时期。是一种有说有唱而以()为主的文艺样式。 27.关汉卿一生创作杂剧六十多种,现存的有()、()、()等十三种。

中国文学史试题2前三篇

中国文学史试题 第一编先秦文学 一、单项选择题 1、《弹歌》是一首原始猎歌,歌词载于() ①《吕氏春秋》②《吴越春秋》③《礼记》④《淮南子》 2、《女娲补天》原载于() ①《山海经》②《淮南子》③《庄子》④《列子》 3、最早提出删诗说的是() ①《左传》②《史记》③《汉书》④《礼记》 4、《诗经》分风、雅、颂是依据() ①乐调不同②作者不同③产生地域不同④产生时代不同 5、《毛诗传笺》的作者是() ①郑玄②朱熹③王逸④孔颖达 6、风、雅、颂的"雅"意为() ①雅观②文雅③典雅④读音同夏 7、琼瑶的《在水一方》歌词的内容、意境完全脱胎于() ①《静女》②《蒹葭》③《汉广》④《泽陂》 8、中国诗歌史上最古老的弃妇诗是() ①《汉广》②《氓》③《将仲子》④《狡童》 9、被王夫之誉为"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的诗篇是() ①《东山》②《采薇》③《黍离》④《蒹葭》 10、控诉秦穆公以人殉葬暴行的诗篇是() ①《黄鸟》②《正月》③《小弁》④《雨无正》 1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一语出自() ①《离骚》②《远游》③《涉江》④《哀郢》 12、《东君》祭祀的是() ①天之尊神②云神③太阳神④主宰寿命之神 13、屈原的第二个长篇诗作是() ①《九歌》②《九章》③《天问》④《招魂》 14、清人刘熙载《艺概o赋概》说:"情人绵邈,莫如宋玉'悲秋'。"宋玉的"悲秋"之作是() ①《九辩》②《高唐赋》③《神女赋》④《风赋》 15、"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一语出自() ①《春秋》②《左传》③《国语》④《战国策》 16、代表先秦历史散文最高成就的作品是() ①《春秋》②《左传》③《国语》④《战国策》 17、善用比喻寓言进行说理的先秦历史散文是 ①《春秋》②《左传》③《国语》④《战国策》 18"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一语出自() ①《论语》②《孟子》③《战国策》④《墨子》 19、鲁迅誉之为"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的著作是()

中国古代文学史选择题1(1)

36.“赋”作为一种文体,最早见于(A )。 A.荀子的文章B.屈原的文章 C.宋玉的文章D.贾谊的文章 37.《七发》的作者是(C )。 A.王褒B.东方朔 C.枚乘D.贾谊 38.最早奠定汉大赋体式的作品是(A )。 A.枚乘的《七发》B.司马相如的《天子游猎赋》 C.扬雄的《长杨赋》D.班固的《归田赋》 39.开创汉大赋写作体式的人是( A )。 A.枚乘B.司马相如 C.贾谊D.扬雄 40.把汉大赋推向高峰的人是(C )。 A.班固B.张衡 C.司马相如D.扬雄 41.“劝百讽一”说的是(C )。 A.西汉初年的政论文B.汉代骚体赋 C.汉大赋D.汉代后期的抒情小赋 42.《两都赋》的作者是(A )。 A.班固B.班彪 C.张衡D.扬雄 43.张衡创作的抒情小赋是(A )。 A.《归田赋》B.《鹦鹉赋》 C.《二京赋》D.《刺世疾邪赋》 44.赵壹创作的抒情小赋是( D )。 A.《归田赋》B.《鹦鹉赋》 C.《二京赋》D.《刺世疾邪赋》 45.祢衡创作的抒情小赋是( B )。 A.《归田赋》B.《鹦鹉赋》 C.《二京赋》D.《刺世疾邪赋》 46.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C )。 A.《左传》B.《国语》 C.《史记》D.《汉书》 47.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D )。 A.《左传》B.《国语》 C.《史记》D.《汉书》 48.目的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著作是( B )。A.《楚辞》B.《史记》 C.《汉帛》D.《新书》 49.《史记》属于(B )。 A.断代史B.纪传体 C.国别体D.编年体 50.《汉书》的作者是( D )。 A.范晔B.张衡

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七)

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七) 第七编明代文学 第一章 《三国志演义》 一、解释:1、《三国志演义》2、历史演义 二、填空 1、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历史小说是 。现存最早的刊本是 ,后世最通行的版本是清代康熙年间 的评点本。 2、《三国志演义》塑造人物是特征化的典型,有 、 、 “三绝”之称。 3、《三国志演义》处理历史真实与文学虚构的关系是。

4、《三国志演义》的语言风格是 。 5、继《三国志演义》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历史演义小说是 著的 ,这部书在清代乾隆年间以 的名义刊印,更名为 。 6. 标志着说唐故事由历史演义向英雄传奇转化。 三、简答 1、简述《三国志演义》的成书过程和主要版本。 2、怎样认识“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 四、论述 1、以曹操、诸葛亮、关羽为例分析《三国志演义》的人物塑造。 2、分析《三国志演义》的艺术成就。 3、《三国志演义》为什么被称为“全景式战争小说”?

第二章 《水浒传》 一、解释:1、《水浒传》2、英雄传奇 二、填空 1、现存讲说水浒故事的最早话本见于宋元之际的 。 2、宋元之际画家 的《宋江三十六人画赞》最早完整地披露了宋江等36人的姓名绰号。 3、《水浒传》的版本主要有 回、 回、 回三种。 腰斩《水浒传》,删掉大聚义以后的内容,成为最流行的版本。 4、将杨家将故事定型化的英雄传奇小说是 ,叙岳飞抗金故事的英雄传奇小说是

。 三、简答 1、简述《水浒传》的成书过程和主要版本。 2、怎样认识《水浒传》的“忠义”思想与招安结局? 四、论述 1、分析《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2、以宋江、林冲、鲁智深、武松、李逵为例分析《水浒传》的人物塑造方法。 第三章明代前期诗文 一、解释:1、“吴中四杰”2、《郁离子》 3、台阁体 4、茶陵派 5、八股文 二、填空 1、“吴中四杰”是指 、 、 和 四位诗人,他们在明初诗坛上颇具代表性。

中国文化史 复习题

中国文化史 一、名词解释(1) 1、文化的概念 广义: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社会意识形态。 狭义: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 2、汉语史的历史分期 上古期:从公元前18世纪到公园3世纪,即商、周、秦、汉时期。其中商是上古前期,周秦是上古中期,两汉是上古后期; 中古期:从公元4世纪到公元12世纪左右,即六朝、唐、宋时期; 近代期:从公元13世纪到公元20世纪初,即元,明、清时期。元代是近代前期,明清是近代中期,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是近代后期; 现代期:从“五四”运动到现在。以北京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最后形成。 3、北方文化区特征: 这一地带是区系类型理论运用于实践的重点试点。广义的北方三大块:西北、北方、东北。狭义的北方则东以辽河为界,辽东、辽西各成区系,内蒙古中南部的河套地区和河曲地区也各为区系,西部以陇山为界,陇西属北方区系,陇东属中原区系。又以辽西和内蒙古中南部为中心区系。这一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宜农宜牧地区,既是农牧分界区,又是农牧交错地带。这里文化发展的规律性突出表现在:同一时代有不同文化群体在这里交错。如两种新石器文化(红山文化和富河文化)、两种青铜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和夏家店上层文化)曾交错存在。这一地区是中原与北方草原地区的中间环节,在中国古文明缔造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一连串问题,似乎最集中地反映在这里,不仅秦以前如此,就是以后,从五胡乱华到辽、金、元、明、清,许多重头戏都是在这个舞台上演出的。 4、“五礼”的所指及内容 传统的观点认为礼分“五礼”,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见《周礼大伯宗》章) 五礼分述如下: ①吉礼,就是祭祀的典礼。祭祀是国之大事,所以列为五礼之首。祭祀的对象可以是上帝祖先,也可以是日月星辰、山川林泽、风雨雷电、神鬼怪魔等等。

中国文化史题目集

第一章史前文化 1、_______开天辟地,_______抟土造人。 2、不论那种说法,_______、_______一定会占去三皇的两个名额。 3、《史记·五帝本纪》中,五帝是? 4、_______不是禅让? A、尧与舜; B、舜与禹; C、禹与启; D、汉献帝与曹丕; E、宋徽宗与宋钦宗; 5、三江之名,出自_______。 6、顾颉刚是那个学派的领军人物? 7、谁不相信尧舜禅让是历史事实? A、墨子 B、孟子 C、荀子 8、层累的造成中国古史 9、由“文化”而“文明”的衡量标准: 10、二里头文化遗址可能是_______ A、夏代王都; B、周代王都; C、黄帝陵; D、外星人的弹坑 11、汤因比对文明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的看法。 12、里安·艾斯勒的著作:_______ 第二章殷商文化 1、殷是一位英明的商王,所以商代也称殷代。 2、商代女性与军事绝缘。 3、商代人普遍对鬼神已十分不迷信。 4、唐宋学者通过对甲骨文的研究,对商代历史的了解已达相当的水平。 5、祭祀的过程,体现了商代王族已有贵民厚失的思想。 6、解释:伊霍之事 7、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其中的书特指__________ 8、甲骨文字中,贞字最常用的意思是:__________ 9、解释六书:

第三章西周文化 1、西周初年,制礼作乐者是_____________。 2、根据时代特点,选出同类的一个: A、成康 B、文景 C、桓灵 D、康雍乾 3、我国的历史明确纪年,从周召共和元年,即___________开始。 4、传统上,封建一词是“封疆土,建诸侯”的意思。这个意义上,___________即已标志着封建社会在中国历史上正式结束。 A、周公平管蔡之乱 B、秦始皇统一天下 C、汉武帝推恩令 D、辛亥革命 5、请举出三个与周天子同姓的国家: 6、“盖以诸侯归殷者三千焉,盗以黜夏,汤不得而废;旧周者八百焉,资以胜殷,武不得而易,询以为安,仍之以为俗,汤、武之所不得也。”柳宗元的这段论述,是说封建制度仍是天子与诸侯之间的一种_____________。 7、判断:王子是指天子的嫡长子。 8、不是任何时代的家族都必然具备的特点: A、大家族 B、父系 C、族权强势 D、与封建制度相结合 9、大宗有什么样的特权? 10、五服: 11、《周礼》中的六官: 12、五等爵: 13、三《礼》: 14、五礼: 15、新获得天命推翻原来统治者,这个过程传统上称之为:_________ 16、以下哪种礼仪是天子的特权: A、封禅 B、祭祀祖先 C、乡射礼 D、士家礼 17、“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七庙是指_______________,这句话实际上是说____________ 18、待字闺中:

中国文学史专题期末复习题

中国文学史专题(一)期末复习题 一、填空题 1、先秦历史散文除《尚书》外,重要的还有《左传》,《国语》,《战国策》。 2、《韩非子》的寓言故事主要汇集在《内外储说》,《说林上下》等篇中。 3、荀子是__儒家学派的学者,庄子是___道家___学派的代表人物。 4、《史记·屈原列传》认为:“《离骚》者,犹__离忧____也。” 5、汉代骚体赋的代表作有《_吊屈原赋__》和《___服鸟赋___》等。 6、《诗经?小雅?采薇》第六章中情景交融的诗句是:“__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__雨雪霏霏“。 7、保存乐府诗最完备的一部总集是宋代__郭茂倩____编的《__乐府诗集__》。 8、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小说,以晋干宝的《__搜神记__》为代表;志人小说以南朝宋___刘义庆__的《__世说新语__》为代表。 9、赋、比、兴与风、雅、颂旧时合称“六诗”或“六义”。 10、《诗经》中的“二雅”指大雅、小雅。 11、庄子思想秉承老子而有所发展、有所变异,但在核心学说“道”的认识上完全是一脉相承的。 12、庄子名周,生卒年不详,战国时宋国蒙(今河南省商丘市东北)人,曾为蒙地漆园吏。 13、《逍遥游》篇是庄子的代表作。 14、“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句话出自《论语》。 15、《春秋》三传分别是:《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16、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17、《有所思》是《汉铙歌十八曲》之一。铙歌本为“建威扬德,劝士讽敌”的军乐,内容庞杂,叙战阵、纪祥瑞、表武功、写爱情者皆有。 18、汉初传授《诗经》学的共有鲁、齐、韩、毛四家,也就是四个学派,鲁、齐、韩三家诗都先后失传,我们今天读的《诗经》,就是毛诗一派的传本,所以后人又称《诗经》为《毛诗》。 19、《尚书》在汉代被尊为经,故又称书经

中国文学史第二卷试题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绪论 一.解释:1、文学的自觉2、文笔之分3、生死主题4、游仙主题5、隐逸主题6、文学家族 二.填空 1、魏晋南北朝文学是从汉末开始的,其终结应以隋文帝统一中国为标志。其时间断限是公元年到公元年,它共经历了年。 2、魏晋南北朝文学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是( );第二期是( );第三期是( )。魏晋南北朝诗歌经历了( )、( )、( )的变化过程。 3、魏晋南北朝是“文学的自觉时期”。文学自觉有3个标志:第一,( )。第二,( )。第三,( )。 4、魏晋南北朝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出现了一大批著作,自曹丕的《( )》始,有陆机的《》、刘勰的《》、钟嵘的《》等,再加上肖统的《( )》、徐陵的《( )》等文学总集的出现,形成了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高峰。 5、魏晋南北朝是典型的乱世文学,文人多遭杀戮的命运,使文学创作形成了一些共同主题,它们是( )、( )、 ( )。 6、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儒学禁锢的崩溃,形成了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其理论形态就是魏晋( )。 三.简答 1、简述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繁荣情况。 2、魏晋南北朝的新的文学思潮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意义何在? 3、简述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四.论述 1、动乱的社会对文学的主题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谈谈你对当时文人风尚的理解与认识。 2、门阀制度与门阀观念是如何影响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创作的? 3、试述佛学对文学的影响。 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一.背诵默写篇目:《蒿里行》、《短歌行》、《燕歌行》、《白马篇》、《美女篇》、《咏怀诗》(夜中不能寐)。 二.解释:1、三曹2、七子3、建安风骨4、正始风力5、嵇阮6、《咏怀诗》 三.填空 1、建安时期的重要作家有“三曹”、“七子”和女诗人,“三曹”是指、和;“七子”是指、、、、、和。 2、建安文学的倡导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杰出的诗人( )。 3、曹操的诗歌其中一部分诗反映了汉末战乱和人民遭受的苦难,如《( )》写“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另一部分描写他本人的政治主张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如《( )》(“对酒当歌”)和《步出夏门行》的《( )》。曹操的诗学习汉乐府,他采用( )写时事。 4、《( )》是我国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 5、曹植的创作以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其前期诗歌主要是歌唱( ),代

中国文化概论选择题及答案

[13] 《周礼》、《仪礼》、()是记录与阐释先秦礼仪制度的三大礼书,俗称“三礼”。 A 鲁礼 B 礼记 C 夏礼 D 问礼 答:B 答案:B 【题型:单选】【分数:1分】得分:1分 [14] 中国古代关于知行关系方面,提出“知行合一”说的代表人物为()。 A 王阳明 B 王夫之 C 二程 D 荀子 答:A 答案:A 【题型:单选】【分数:1分】得分:0分 [15] 下列不属于我国传统的市商贸易的模式有()。 A 市 B 集 C 墟 D 镇 答:C 答案:D 【题型:单选】【分数:1分】得分:1分 [16] 元朝把它统治下的人民分为四等人,其中第三等是()。 A 蒙古人 B 色目人 C 汉人 D 南人 答:C 答案:C 【题型:单选】【分数:1分】得分:0分 [17] 下列不属于通过字形进行避讳的有()? A 缺笔 B 拆字 C 删字 D 添字 答: 答案:D 【题型:单选】【分数:1分】得分:0分 [18] 科举制度创始于 ( ),其最大的优越处是 公平,读书人都可以经由科 举考试进入官僚阶层,而不 是像过去那样决定于出身 门第。 A 秦 B 汉 C 隋 D 明 答:B 答案:C 【题型:单选】【分数:1分】 得分:0分 [19] 公元134年,汉武帝 接受董仲舒的()建议, 罢黜黄老百家之言,独尊儒 术,自此儒家思想正式上升 为国家的统治思想,一直延 续了两千年。 A 天人之策 B 天人三策 C 天人六论 D 天人九策 答: D 答案:B 【题型:单选】【分数:1分】 得分:0分 [20] 中国文化的发祥地是 ( ) A 黄河流域 B 高原地域 C 南海流域 D 沙漠地狱 答:C 答案:A 【题型:单选】【分数:1分】 得分:0分 [21] 古代利用自然的成就: 一是土地的开垦,二是水利 的兴修,三是()。 A 桑蚕业的兴起 B 森林的利用与保护 C 冶铁业的兴起 D 运河的开凿 答:C 答案:D 【题型:单选】【分数:1分】 得分:0分 [22] 在丧礼中,因为死者 的身份等级不同,其言语表 达的方式也显示着区别,士 人死曰()? A 崩 B 薨 C 不禄 D 卒 答: 答案:D 【题型:单选】【分数:1分】 得分:0分 [23] 元朝把它统治下的人 民分为四等人,其中第四等 是()。 A 蒙古人 B 色目人 C 汉人 D 南人 答: 答案:D 【题型:单选】【分数:1分】 得分:0分 [24] 宋明理学当中的“存 天理,灭人欲”是()提出 来的。 A 张载 B 朱熹 C 二程 D 王阳明 答: 答案:B 【题型:单选】【分数:1分】 得分:0分 [25] 下列不属于天神祭祀 的是()? A 天帝祭祀 B 气象神祭祀 C 日月星辰祭祀 D 山川祭祀 答: 答案:D 【题型:单选】【分数:1分】 得分:0分 [26] 佛教的创始人是 ( )。 A 孔子 B 释迦摩尼 C 基督 D 耶稣 答: 答案:B 【题型:单选】【分数:1分】 得分:0分 [27] 在动荡之后,()时期 建立了一套较察举严格的 选官制度,即“九品中正制”。 A 秦 B 汉 C 曹魏 D 唐 答: 答案:C 【题型:单选】【分数:1分】 得分:0分 [28] 唐朝()在《原道》 等一系列文章中,揭出了一 个从尧、舜禹、汤以迄孔子、 孟子的“道统”,体现了强 烈的历史文化的主体意识。 A 韩愈 B 柳宗元 C 刘禹锡 D 李商隐 答: 答案:A 【题型:单选】【分数:1分】 得分:0分 [29]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 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形成 了典型的中国化的佛教,它 是()。 A 道教 B 儒教 C 祆教 D 禅宗 答: 答案:D 【题型:单选】【分数:1分】 得分:0分 [30] 从西汉武帝派()出 使西域到东汉明帝派班超 出使西域,汉朝共用200余 年的时间,打通了通往西域 各国的“丝绸之路”。 A 张骞 B 卫青 C 李广 D 霍去病 答: 答案:A 【题型:单选】【分数:1分】 得分:0分 [31] 《诗经》现存305篇, 依据不同的()分为风、 雅、颂三部分。风、雅、颂

中国古代文学史试题与答案3

中国古代文学史试题及答案(三)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尚书》中 关于原始初民模仿动物而歌唱的记载是( ) A.贲如,皤如,白马翰如 B.士刲羊,无血 C.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D.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阀 2.《诗经·七月》是( ) A.爱情诗 B.战争诗 C.农事诗 D.怨刺诗 3.《春秋》的编纂体例是( ) A.国别体 B.纪传体 C.编年体 D.纪事本末体 4.《左传》的风格特色是( ) A.佶屈聱牙 B.情韵并美 C.辩丽恣肆 D.质朴平实 5.下列寓言出自《战国策》的是( ) A.处女遇盗 B.郢书燕读 C.刻舟求剑 D.狡兔三窟 6.《九章》大多数作品的体式是( ) A.论体 B.赋体 C.骚体 D.七体

7.晁错主张劝农务本的名篇,一篇是《守边劝农疏》,另一篇是( ) A.《论贵粟疏》 B.《论积贮疏》 C.《至言》 D.《陈政事疏》 8.造成《汉书》、《史记》写作思想和特色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作者的思想差异和具体写作环境的不同 B.作者对历史著作性质功能的认识不同 C.作者具有“颂世”和“刺世”的不同主张 D.作者对历史著作“实录”标准的认识不同 9.最早以“赋”作为文体名称的作品是( ) A.《高唐赋》 B.《吊屈原赋》 C.《柳赋》 D.《赋篇》 10.东汉赋体文学创作的发展趋势是( ) A.由骚体赋向大赋转变 B.由小赋向京都赋转变 C.由大赋向抒情小赋转变 D.由大赋向骚体赋转变 11.在《乐府诗集》的以下类目中,保存两汉乐府民歌最多的是( ) A.《鼓吹曲辞》 B.《杂曲歌辞》 C.《相和歌辞》 D.《杂歌谣辞》 12.最早载录《古诗十九首》的古代典籍是( ) A.《玉台新咏》 B.《文选》 C.《乐府诗集》 D.《古诗纪》

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整理版本)

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整理版本 先秦 1、围绕着文学创作文学史研究的内容有几个层面一是时代背景 二是作家第三个层面为核心内容即。 2、传说时期的文学包括和它们 是中国文学的源头。 3、《诗经》、《楚辞》、《左传》、《穆天子传》、《庄子》等著作都保留 了一些神话但保留神话最宏富的还要 数和。 4、《鲧禹治水》属于洪水神话《黄帝擒蚩尤》属于战争神话《后羿发明弓箭》、《仓颉造字》属于发明创造神话。那么《盘古开天地》属于《女娲补天》属于始祖神话。 5、古代神话中那些风神、雨神属于自然神类那些长得奇形怪状如 贯胸国、羽民国、长臂国、不死国、大人国、小人国的神话属于异人异物类那么《精卫填海》、《女娲补天》、《黄帝擒蚩尤》等等属 于。 6、我国最早的记言记事的文字是和 它们是我国散文的源头。 7、被称为我国记言、叙事文之祖的作品分别 是、。 8、《诗经》按音乐与地域的特点分为风、雅、颂三类十五国风是

指雅是周王畿的乐调颂是宗庙祭祀的 乐曲。 9、《诗经·大雅》中有五篇反映西周历史的史诗它们 是、《公刘》、《绵》、《皇矣》和《大明》。 10、相传《左传》是左丘明为传述《春秋》而作。《左传》按鲁国君 在位的顺序编年记事起于鲁公元年迄于鲁公二十七年。 11、《国语》是一部国别史全书二十一卷分别记载周、鲁、齐、晋、郑、楚、、八国史事。 12、《战国策》纪事时代上接春秋下迄秦并六国主要记载战国后 期纵横家、谋臣策士的谋略。西汉末由编校整理成书定名为《战国策》。 13、《战国策》凡卷杂记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军政大事纪事时代上 接下迄秦并六国。 14、先秦说理散文经历了一个由萌芽到成熟的过程。创立了语录体《孟子》也是语录体但已是对话式论辩文《庄子》文章则显示出由语录体向专论体过渡的迹象 而和中的专题论文论点明确长篇大论标志着我国古代说理文体制的完全成熟。 15、"以韵文为主韵散结合"、"言近旨远词约义丰含蓄隽永"分 别概括、的风格而"长于辩论气

中国文化史》试题一

《中国文化史》试题一 一、填空题 1.文化三现象包括__、__和__。 2.中国多元文化的形成经历了____、____、____和____四个时期。 3.宗法制形成于__代,__代以后名存实亡。 4.古代世界中比较完善的选官制度是中国的____。 5.思维是_____________。 6.中国文化以汉为界,前为利用“____”拓疆期,后为利用“____”交流期。 7.秦以后,中国国家体制的“法治”主要表现在:⑴_______──以国家之法的形式确定统治秩序;⑵______──考试选官。 8.古代世界中较为完善的“官僚制”是中国____朝的_____制。 9.周易揭示了___________________。 10.在中国哲学发展的高峰期,即宋明时期,哲学已进入探讨哲学____,即“______”时期。 11.人性论是中国______的主要理论之一。 12.古代人性论中,影响较大的有____的“性善论”、____的“性恶论”及______的“性三品说”。 13. 把世界本原当作哲学问题进行系统讨论的起始者是北宋的_____。 14.名家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说,前一个“马”指的是____,后一个“马”指的是____。 15.宗教历史可分为______和______两个阶段。 16.中国传统宗教观包括_____、_____和_____。 17.佛教汉化的原因及表现在⑴____、⑵_________、⑶______、⑷______。 18.道教信仰的基本特征有⑴______;⑵______;⑶______。 19.中国古代文学的特色有⑴______;⑵_______;⑶________; ⑷________。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选择题知识点

1、“断竹续竹,飞土逐肉”的《古弹歌》记载在《吴越春秋》 2、“葛天氏,操牛尾,歌八阕”记载于《吕氏春秋》 3、“鸿渐于陆,夫征不复,妇孕不育”这句歌谣见于《周易》 4、原始抒情诗《候人歌》,一般认为产生于大禹时代 5、较详细地记载后羿射日神话的古代文献是《淮南子》 6、《诗经》“风、雅、颂”中,“颂”的本意是舞容 7、《诗经》作品中,与“野合”的原始婚俗有关的是《野有蔓草》 8、下列《诗经》作品中,不属于婚恋题材的有《桑柔》 9、据文献记载,我国有典有册的历史起于殷商时期 10、“若网在钢,有条而不紊”的比喻出自《尚书》中的《盘庚》 11、《春秋》的记事止于鲁哀公十四年 12、《左传》的记事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 13、将神话形象西王母改造为雍容文雅的女性形象的作品是《穆天子传》 14、今天我们见到的《论语》是在鲁《论语》的基础上,参照其它本子形成的 15、“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出自《论语》中的《子罕》 16、战国时期与儒家并称为显学的是墨家 17、最早提出“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文艺批评方法的是孟子 18、提出“通天下者一气”观点的先秦思想家是庄子 19、曾游学稷下的学者是荀子 20、晚周诸子中,对儒家经典传授起过重要作用的人物是荀子 21、为古代议论文基本样式奠定了基础的是《荀子》 22、被清人喻为“后世弹词之祖”的作品是《成相》 23、据文献记载,“楚辞”这一名称最早出现在汉武帝时 24、“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出自于《九歌》 25、“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出自屈原的《招魂》 26、宋玉的《九辩》保存在《楚辞章句》 27、下列艺术表现手法不属于汉大赋特征的是比喻象征 28、西汉作品《士不遇赋》的作者是董仲舒 29、指出“赋家之心,包括宇宙”说法的是司马相如 30、扬雄指责汉武帝“游观侈糜,穷妙极丽”的作品是《羽猎赋》 31、扬雄《太玄赋》属于骚体赋 32、西汉时被认为作赋是“童子雕重”小技、“壮夫不为”的作家是扬雄 33、下列抒情小赋的先驱是《归田赋》 34、与《服鸟赋》同属一个作者的作品是《治安策》

中国古代文学史1考试试题及答案

《诗经》“六义”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神话:由人民集体口头创作,表现对超能力的崇拜、斗争及对理想追求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属民间文学的范畴,具有较高的哲学性、艺术性。千百年来一直是文人墨客与民间艺人进行创作的不朽源泉,对后世影响深远。 楚辞:又称“楚词”,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诗歌题材。刘向辑集屈原、宋玉、东方朔及汉人的楚辞作品名为《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散体大赋:是汉代辞赋的代表,它师承屈原、宋玉及《诗经》的“雅颂”与战国时期的纵横游说之风。内容多属为统治者扬威颂圣,思想空泛。普遍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篇幅巨大,文字排铺堆砌,对事物进行铺陈描写。直接继承了先秦散文。代表作有枚乘《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扬雄《长杨赋》《羽猎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两京赋》等。 汉赋:在汉朝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后世往往把它看成是汉代文学的代表。 乐府诗:汉武帝时重建乐府,采集汉族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乐府诗集:是继《诗经·风》之后,一部总括中国古代乐府歌辞总集,由北宋郭茂倩所编,是现存收集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 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诸子百家之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兵家、医家。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鉴赏:这首诗通过一个男子在河边遇到一个采摘荇菜的姑娘,并为姑娘的勤劳、美貌而动心,随之引起了强烈的爱慕之情,在梦里也会梦见那位姑娘的一系列追求过程,充分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本篇是诗经的首篇,更加表明了《关雎》在古代人们心中的地位。这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兴”,即先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这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优点在于寄托深远,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还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如“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用这类词修饰动作,如“辗转反侧”;描写景物,如“参差荇菜”,无不活泼逼真,声情并茂。用韵方面,这诗采取偶句入韵的方式,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就诗义而言,它是“民俗歌谣”,就是把古代男女恋情作为社会风俗习尚描写出来的。就乐调而言,全诗重章叠句都是为了合乐而形成的。《关雎》重章叠句的运用,说明它是可歌的,是活在人们口中的诗歌。 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七月鸣鵙,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八月其获,十月陨萚。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豵,献豣于公。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