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分类编码模板

药品分类编码模板
药品分类编码模板

药品编码参考

目录

第1章编码结构说明 (3)

第2章编码大类划分 (4)

2.1.一级编码代表商品大类,1—9分别代表 (4)

2.2.二级编码代表商品亚分类 (4)

第3章化学药物制剂细类划分 (7)

3.1.第一大类1(化学制剂口服类) (7)

3.2.第一大类2(化学制剂注射剂) (14)

3.3.第一大类3(化学制剂其他给药途径剂型) (23)

3.4.第一大类4(学制剂材料) (25)

3.5.第一大类5(其他) (25)

第4章中成药细类划分 (26)

4.1.第二大类1(中成药片剂、胶囊、口服液类) (26)

4.2.第二大类2(中成药注射液类) (27)

4.3.第二大类3(中成药其他给药途径类) (28)

4.4.第二大类4(中成药丸剂类) (28)

第5章中药类细分 (30)

5.1.第三大类1 (30)

5.2.第三大类2 (31)

5.3.第三大类3 (32)

5.4.第三大类4 (32)

第6章其他大类划分 (33)

6.1.第四大类1 (33)

6.2.第四大类2 (33)

6.3.第四大类3 (33)

6.4.第四大类4 (34)

6.5.第五大类 (34)

6.6.第六大类 (34)

6.7.第七大类 (34)

6.8.第八大类 (34)

6.9.第九大类 (35)

第7章关于第四级编码 (36)

第1章编码结构说明

该编码方案级次为四级, 级长为1144,总长度为十位, 结构为树型(准)网状。用“数字1~9”表示各级每位,分别代表不同的商品

如下图:

序号.规格.厂牌(产地)

疗效

亚分类

大类

第2章编码大类划分

2.1. 一级编码代表商品大类,1—9分别代表

●1化学药物制剂

●2中成药

●3中药材

●4保健品

●5家庭卫生用品

●6医疗器械

●7化学试剂

●8玻璃仪器

●9其它

2.2. 二级编码代表商品亚分类

其表示方法为商品亚分类的“类别[-细类]”即

●化学药物制剂(1)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岱岳区第二人民医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 度 2015年,卫生部就出台《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要求各医疗机构根据抗菌药物特点、临床疗效、细菌耐药、不良反应以及当地社会经济状况、药品价格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与特殊使用三类进行分级管理,明确各级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权限。 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是指:经临床长期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限制使用抗菌药物是指:在疗效、安全性、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药品价格等某方面存在局限性,不宜作为非限制药物使用的抗菌药物。特殊使用抗菌药物是指:不良反应明显,不宜随意使用或临床需要倍加保护以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而导致严重后果的抗菌药物;新上市的抗菌药物;其疗效或安全性任何一方面的临床资料尚较少,或并不优于现用药物者;药品价格昂贵。 一般对轻度与局部感染患者应首先选用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严重感染、免疫功能低下者合并感染或病原菌只对限制使用抗菌药物敏感时,可选用限制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特殊使用抗菌药物的选用应从严控制。 临床医师可根据诊断和患者病情开具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处方。患者需要应用限制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时,应经具有主治医师以上专业

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同意并签名。患者病情需要应用特殊使用抗菌药物,应具有严格临床用药指征或确凿依据,经由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委员会认定、具有抗感染临床经验的感染或相关专业专家会诊同意,由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开具处方后方可使用。紧急情况下未经会诊同意或需越级使用的,处方量不得超过1日用量,并做好相关病历记录。“特殊使用”抗菌药物主要为:第四代头孢菌素:头孢吡肟、头孢匹罗、头孢噻利等;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美罗培南、帕尼培南/倍他米隆、比阿培南等;多肽类与其他抗菌药物: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等;抗真菌药物:卡泊芬净,米卡芬净,伊曲康唑,伏立康唑,两性霉素B含脂制剂等。 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一)医院将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工作纳入医疗质量与综合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明确各级责任人和各项责任内容,切实将各项管理要求落在实处。 (二)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药事管理委员会下设“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小组”。 (三)抗菌药物管理小组的职责和任务 1、根据情况,参照我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制订我院抗菌药处方集,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分级管理实施情况,并根据临床需要,定期调整。

药品分类编码及管理

药品编码:将各种药品特征信息按一定的顺序和规律,用一组代码来表示的过程和形式,用于计算机系统识别和处理,实现药品信息的交换和资源共享。药品编码是药品管理与信息化的生命之码,它必须具有科学的分类方法。 药品编码分为三类:标识型代码,分类型代码,描述型代码。 标识型代码:药品的唯一代号,要求保证编码的唯一性。 发展过程:1973年,北美统一代码委员会(UCC)的UPC代码(12位);1977年,欧洲物品编码协会(EAN):EAN13位条形码,药品编码9位;1981年,国际物品编码协会GS1(中国物品编码协会1991年加入GS1) 分类型代码:主要用于对物品统计、分析,对分类目录要求保持唯一性,但对物品分类并不要求唯一性。例如一个药品有多种功能,可以在不同的分类目录下重复出现。一个分类目录下也可以包含多个药品。 分类型代码:国际:国际医学统计协会的AC代码,世界卫生组织的ACT代码 国内:没有明确采用WHO的药品分类代码ACT。北京协和医院的药品编码;北京军区总医院的药品编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军用标准》YY0252 描述性代码,又称特征型代码,主要是对物品的某些属性(特征)进行描述,在科学研究中使用较多。

解剖学治疗学及化学分类系统,简称ATC(Anatomical Therapeutic Chemical)系统,是世界卫生组织对药品的官方分类系统。 ATC系统由世界卫生组织药物统计方法整合中心(The WHO Collaborating Centre for Drug Statistics Methodology)所制定,第一版在1976年发布。1996年,ATC系统成为国际标准。现在ATC 系统已经发布2006版。 ATC代码共有7位,其中第1、4、5位为字母,第2、3、6、7位为数字。 ATC系统将药物分为5个级别 第一级 ATC代码第一级为一位字母,表示解剖学上的分类,共有14个组别。 A:消化系统B:血液系统C:心血管系统D:皮肤科用药G:泌尿生殖系统及性激素 H:体激素J:抗感染药L:抗肿瘤药及免疫用药M:肌骨骼系统N:神经系统 P:抗寄生虫药R:呼吸系统S:感觉器V:其它 第二级 ATC代码第二级为两位数字,表示治疗学上的分类。 第三级 ATC代码第三级为一位字母,表示药理学上的分类。 第四级

最新国际疾病分类及手术与操作编码指导原则

国际疾病分类及手术与操作编码指导原则 疾病分类 (一)编码查找方法、主导词查找方法 第一步:确定主导词; 第二步:在索引中查找编码; 第三步:核对编码。 确定主导词有九种方法: 1.主要是由疾病诊断中的临床表现担任,常被置于诊断术语尾部; 2.疾病的病因常可作为主导词,不过细菌、病毒虽然是病因,但不 能作为主导词,因此要以临床表现作为主导词; 3.以人名、地名命名的疾病(包括综合症)可以直接查找 4.寄生虫病直接查“侵染”; 5.“综合症”可以直接作为主导词,但以下的修饰词不含有人名、 地名; 6.以“病”结尾的诊断,首先要按全名称查找(去除明显的修饰词), 如果查不到可以将“病”作为主导词; 7.第15章妊娠、分娩、产褥期是对其并发症的分类,从时间上可分 为三个阶段,妊娠阶段的并发症主要以“妊娠”作为主导词,分娩阶段的主导词主要以“妊娠”为主导词,产后阶段的并发症主要以“产褥期”为主导词; 8.损伤如果指出了类型如:脱位、撕裂,就要以损伤的类型为主导 词,如果指出的是砍伤、穿刺伤等具有开放性的损伤,要以“伤

口”为主导词,没有指出任何情况的以“损伤”为主导词; 9.解剖部位一般不做主导词,但部位作为被修饰词时,可作主导词。 10.ICD—10三部分索引常见主导词: 疾病和损伤性质索引:常采用医学术语、名词或形容词、疾病的临床表现词汇为主导词。 药物和化学制剂表索引:采用药物和化学制剂的名称为主导词。(二)基本编码规则 1、单一编码与多数编码:统计报表只要求一个主要编码,三级医院 至少采用5个疾病诊断编码和3个手术操作名称编码才可以满足各方面的需要。 2、编码级别:有亚目的必须编码至亚目。统计报表只要求编码到亚 目。ICD-10中有一些类目没有亚目编码,如:新生儿破伤风(A33),这时只有编码至类目。对三级医院要求编6位数扩展码,对于手册中没有的疾病编码各医院可以采用临时增加六位数编码。 3、慢性病急性发作:原则上按急性病编码,但对于一些在治疗中没 有其他特异性治疗的,仍将按慢性病编码。例如: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加重要编码于:J44.1(未特指的慢性支气管炎中)。 4、怀疑诊断:在病人出院后仍不能做出肯定诊断时,按下列方法处 理: ①只有一个怀疑诊断,要假定为实际情况编码,如可疑肝炎,按 肝炎编码。 ②当一个症状或体征后面跟随一个和多个怀疑诊断时,只编症状

药品分类与分类编码

药品类别药品亚类药品序号药品剂型商品名称 2位2位3位2位1位 例如: 0101001IJ0 注射用青霉素纳(80wu),剂型为针剂 其中第一、二位01代表抗生素类抗感染药物(来自药品类别字典,见附表1) 其中前四位0101(药品类别+药品亚类)代表青霉素类抗生素(来自药品类别字典,见附表1) 其中第五到第七位001是药品序号为递增 其中第八、九位IJ为药品剂型(来自药品剂型字典,见附表2) 最后一位为商品名称 表1 药品类别字典 01 抗生素类抗感染药物 0101 青霉素类抗生素 0102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0103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0104 酰胺醇类抗生素 0105 四环素类抗生素 0106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0107 多肽类抗生素 0108 β-内酰胺酶抑制剂 0109 林可胺类抗生素 0110 利福霉素类抗生素 0111 多烯类抗生素 0120 其它抗生素类抗感染药 02 非抗生素类抗感染药物 201 磺胺类药及增效剂 0202 喹诺酮类抗感染药 0203 抗结核麻风分枝杆菌类药 0204 抗真菌类药 0205 抗病毒类药 0206 抗螺旋体类药 0207 天然来源抗感染药 0208 硝基呋喃类抗感染药 0209 消毒防腐药 0299 其它非抗生素类抗感染药 03 抗寄生虫病药物 0301 抗吸虫病药 0302 抗疟药 0303 驱肠虫药 0304 抗丝虫病及抗黑热病药

0305 抗阿米巴及抗滴虫病药 0399 其它抗寄生虫病药 04 解热镇痛药物 0401 解热镇痛药 0402 非成瘾性镇痛药 0403 抗炎镇痛药 0404 抗痛风药 0405 抗偏头痛药 0499 其它解热镇痛药 05 麻醉用药物 0501 全身麻醉药 0502 局部麻醉药 0503 麻醉辅助药 0599 其它麻醉用药 06 维生素类与矿物质类药物 0601 维生素AD属 0602 维生素B属 0603 维生素C属及其它属 0604 复合维生素类 0605 微量元素与矿物质 0606 滋补营养药 0699 其它营养类药 07 酶类及其它生化药物 0701 酶及辅酶类药 0702 氨基酸及蛋白质类药 0703 复方氨基酸类药 0704 多糖及脂类药 0705 核酸类药 0799 其它生化药 08 激素及调节内分泌功能类药物0801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 0802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 0803 雄激素及同化激素类药 0804 雌激素及孕激素类药 0805 促性激素类药 0806 避孕药 0807 子宫收缩药及抗生育药 0808 胰腺激素及其它调节血糖药0809 甲状腺激素及抗甲状腺药 0810 前列腺素类药 0899 其它激素及调节内分泌功能类药09 调节免疫功能药物 0901 免疫抑制剂 0902 生物反应调节剂

医院药房实施药品精细分类的管理

医院药房实施药品精细分类的管理 提要:制定有效期药品管理制度,借助信息化手段,合理储存,保证供应,遵循“先产先用,先进先用,近期先用,易变先用,按批号发药”的原则,加强有效期药品的管理。在每月盘点时,统计近效期药品制成一览表,通知相关临床科室优先使用,加“近期先用”提示标签,防止过期失效造成浪费。 药品管理是药房的重要工作,随着品种的增加,简单的药品分类不能体现药品的特殊性,管理工作没有重点。 根据药房布局和工作需要,确定工作流程,分区分类,确定货位编号,然后根据确定的药品类别定位存放。根据药品的不同特性,对药品进行了以下分类。 1 按ATC(解剖治疗化学分类)分类 以此为基础分类,根据使用频率,常用的药品放在方便取用的位置,质量重的药品放在药架下层。但此分类法不能体现不同药品的特殊性。 2 特殊药品管理 按照国家公布的《麻醉药品品种目录》、《精神药品品种目录》和《医疗用毒性药品目录》,确定医院供应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及第二类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目录,严格按相关规定执行。为了规范特殊药品的管理,与信息科配合开发了基于HIS系统的住院医嘱电子处方系统,直接提取医嘱打印麻、精一电子处方,自动产生处方编号,并形成处方登记表,不仅减少了手工登记的工作量,而且管理更严格规范。 3 高危药品或高警讯药品 高危药品或高警讯药品(high-alert medication),若使用不当,会对患者造成严重伤害甚至死亡。在2008年美国医疗安全协会(institute for safe medication practices,ISMP)确定的高警讯药物目录中,排在前5位的高危药物分别是:胰岛素、阿片类麻醉药、注射用浓氯化钾或磷酸钾、静脉用抗凝药、高浓度氯化钠注射液。为了避免使用不当对患者造成伤害,经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讨论,确定了笔者所在医院的高危药品目录,制定了高危药物管理制度,设专区存放,在药名字典加括号提示医护人员,并设计了醒目的“高危药品”警示标志,发药时当面清点特别交待。 4 贵重药品

医疗保障定点医疗机构等10项信息业务编码规则和方法

医疗保障定点医疗机构等10项信息业务 编码规则和方法 一、定点医疗机构编码规则和方法 定点医疗机构编码分3个部分共12位,通过大写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数字按特定顺序排列表示。其中,第1部分是定点医疗机构标识码,第2部分是行政区划代码,第3部分是定点医疗机构顺序码。定点医疗机构编码结构见图1: 图1 定点医疗机构编码结构 第1部分:定点医疗机构标识码,用1位大写英文字母“H”表示。 第2部分:行政区划代码,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2260),用6位阿拉伯数字表示。其中,前两位代码表示省级行政区(省、自治区、直辖市),中间两位代码表示市级行政区(市、地区、自治州、盟),后两位代码表示县级行政区(县、自治县、县级市、旗、自治旗、市辖区、林区、特区)。 第3部分:定点医疗机构顺序码,对同一市级行政区(市、地区、自治州、盟)下的定点医疗机构赋予的顺序码,用5

位阿拉伯数字表示。 二、医保医师编码规则和方法 医保医师编码分3部分共13位,通过大写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数字按特定顺序排列表示。其中,第1部分是医保医师标识码,第2部分是行政区划代码,第3部分是医保医师顺序码。医保医师编码结构见图2: 图2 医保医师编码结构 第1部分:医保医师标识码,用1位大写英文字母“D”表示。 第2部分:行政区划代码,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2260),用6位阿拉伯数字表示。其中,前两位代码表示省级行政区(省、自治区、直辖市),中间两位代码表示市级行政区(市、地区、自治州、盟),后两位代码表示县级行政区(县、自治县、县级市、旗、自治旗、市辖区、林区、特区)。 第3部分:医保医师顺序码,对同一市级行政区(市、地区、自治州、盟)下的医保医师赋予的顺序码,用6位阿拉伯数字表示。 三、医保护士编码规则和方法

2018版医院短缺药品管理制度

南安市海都医院短缺药品管理制度 为规范我院短缺药品管理、促进短缺药品供应,保障临床诊疗需求,制定本制度。 一、短缺药品的分类: 短缺药品是指临床必需且不可替代或者不可完全替代,因生产、流通、使用 环节及其他因素导致的,在一定区域内不能满足临床当前或者预期用量需求,存在短缺风险的药品。 根据短缺药品的供应情况,将其分成三类:一类短缺药品是指连续 6 个月及以上不能正常供应的药品类短缺药品;二类短缺药品指连续 3 个月及以上不能正常供应的药品;三类短缺药品是指连续 1 个月及以上不能正常供应的药品。 二、成立短缺药品管理工作小组: 1.成员名单: 组长: xxx 副组长: xxx 成员: xxx 工作组办公室设在药剂科,日常工作由药剂科负责。我院统一负责辖区内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短缺药品相关管理工作。 三、短缺药品管理组织的职责: 短缺药品管理工作组负责制订我院短缺药品管理的相关管理制度与工作流程,组织我院短缺药品识别、确认与处置,包括:收集与确认、分析与评估、上报与内部通报短缺药品信息,遴选替代药品,预防药品短缺发生及处理伦理学相关问题等。 四、短缺药品管理组织的成员职责:

xxx负责短缺药品相关工作的沟通和协调; xxx 负责收集、上报短缺药品信息,内部通报短缺药品和替代药品相关信息; xxx 及各临床科室主任共同负责分析评估短缺药品信息、遴选替代药品;叶峰负责提供信息相关技术支持。 五、短缺药品信息收集 1、短缺药品信息来源短缺药品的信息来源包括但不限于我院、药品流通企 业、药品生产企业(或进口代理商)、省级药品集中采购平台、国家药品供应保 障相关业务系统、有关行业学(协)会和患者等。 2、短缺药品信息收集内容应当详细收集短缺药品相关信息,包括但不限于 以下主要内容: ①药品基本信息:包括通用名、商品名、剂型、规格、给药途径、批准文号、 价格;药品流通企业名称;药品生产企业(或进口代理商)名称; ②药品分类信息:按适应证、药品价格、是否为处方药、是否属于国家基本 药品、是否为抢救药品、是否属于特殊管理药品等进行分类; ③短缺信息:短缺原因和预计短缺时间、短缺影响的地理范围和相关临床科 室,以及我院内该药品目前剩余库存、有效期、历史用量和预计可以维持使用的 时间。 3、短缺药品信息收集方法可通过但不限于电话告知、电子邮件、纸质表 单、在线数据查询和业内、同行信息资源共享等方式收集短缺药品信息。 六、短缺药品信息确认与分析评估 1、短缺药品信息确认与分析评估人员在收集到短缺药品信息后,短缺药品 管理工作组应当指定药剂科人员及时组织确认与分析评估。 2、短缺药品信息的确认 短缺药品信息确认与分析评估人员对我院药品短缺相关信息进行确认,包括但不限于:短缺原因,受影响的主要患者群体,该药品现有库存、采购历史和实

三甲医院药品分类情况

1.自主神经系统药物 1.1胆碱能受体激动药 1.2胆碱酯酶抑制药 1.3胆碱能受体阻断药 1.4肾上腺受体激动药 1.5β受体阻断药 1.6α受体阻断药 2.生物制品及生化药物 2.1菌苗 2.2疫苗 2.3毒素 2.4抗血清 2.5血液制品 2.6细胞因子 2.7体内诊断用生物制品 2.8酶类药物 2.9多糖类药 2.10蛋白类 2.11核酸类药 2.12生化药品 3.循环系统用药物 3.1强心药 3.2抗心律失常药 3.3防治心绞痛药 3.4抗高血压病药 3.5抗休克血管活性药 3.6周围血管扩张药 3.7毛细血管保护药 3.8调节血脂药 3.9其它循环系统用药 4.消化系统用药物 4.1抗酸药 4.2胃肠粘膜保护药 4.3抗溃疡病药 4.4健胃助消化药 4.5胃肠动力药 4.6肠道微生态制剂 4.7胃肠解痉药 4.8止吐药 4.9催吐药 4.10泻药 4.11止泻药 4.12治疗胰腺疾病药 4.13减肥药 4.14肝病辅助药 4.15利胆药 4.16治疗慢性炎症性肠病药 4.17治痔药 4.18其它消化系统用药 5.钙通道阻滞剂(钙拮抗剂) 5.1选择性地作用于L型钙通道钙拮抗剂5.2选择性地作用于其它电压依赖性Ca2+选择性通道的药物 5.3非选择性通道调节药 5.4其它钙拮抗剂 6.影响生长代谢机能药物 6.1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 6.2雄激素类药物 6.3雌激素类药物 6.4孕激素类药物 6.5雌激素/孕激素复合剂 6.6促性激素类药 6.7避孕药 6.8子宫收缩药 6.9胰岛素 6.10降血糖药 6.11糖尿病辅助用药 6.12升血糖药 6.13甲状腺激素 6.14抗甲状腺药 6.15甲状旁腺素类药物 6.16前列腺素类药物 6.17垂体激素类药物 6.18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 6.19退乳药 6.20生长激素类药物 6.21抗早孕药 7.血液系统用药物 7.1止血药 7.2促凝血药 7.3抗凝血药 7.4抗血栓药 7.5抗血小板药 7.6血容量扩充剂 7.7抗贫血药 7.8促白细胞增生药 7.9促血小板增生药 7.10其它血液系统用药 8.抗感染药物 8.1青霉素类抗生素

医院药品各管理制度

药品储存管理制度 1、为保证对药品仓库实行科学、规范的管理,正确、合理地储存,保证药品储存质量,根据《药品管理法》,特制定本制度。 2、按照安全、方便、节约、高效的原则,正确选择仓位,合理使用仓容,“五距”适当,堆码规范、合理。 3、应按照经营规范的需要,配备符合规定要求的底垫、货架等储存设施,配置必要的库房温湿度监测和调控设施。 4、应设置温湿度条件适宜的恒温库。常温库在0~30℃之间,阴凉库温度≤20℃已冷库温度在2~10℃之间,各库房相对湿度控制在45%~75%之间。根据药品储存条件要求,应将药品分别存放在常温库、阴凉库、冷库。对有特殊温湿度储存条件要求的药品,应设定相应的库房温湿度条件,保证药品的储存质量。 5、按照药品性能,对药品应实行分区、分类储存管理。具体要求:药品与非药品、内服药与外用药分区存放;性能相互影响、易串味的药品要分库存放;中药饮片应设专库;危险药品应专库存放并有安全消防设施。 6、库存药品应按药品批号及效期远近依序集中码放,不同批号药品不得混垛。 7、根据季节、气候变化,做好库房温湿度管理工作,每日上午、下午定时各一次观测并记录“库房温湿度记录表”,并根据库房条件及时调节温湿度,确保药品储存安全。 8、药品存放应实行色标管理。待验品、退货药品区一黄色;合格品

区、待发药品区一绿色;不合格药品区——红色。 9、医疗用毒性药品、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应专人保管、专库或专柜存放,专帐管理。 10、对不合格药品实行控制性管理,不合格药品应单独存放,专帐记录,并有明显标志。 11、实行药品的效期储存管理,对效期不足6个月的药品应按月进行催销。 12、储存中发现有质量问题的药品,应立即将药房和库存的药品集中控制,报质量管理机构处理。 13、做好库存药品的帐、货管理工作,按季盘存,确保帐、票、货相符。 14、保持库内环境、货架的清洁卫生,定期进行清理和消毒,做好防盗、防火、防潮、防虫、防鼠、防尘、防污染等工作。

医院药品分类管理

医院药品分类管理 陈列原则 GSP陈列原则 药品与非药品分开 内服药与外用药分开 一般性药品与性能互相影响,易串味品种分开 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开 拆零药品专柜,闭柜陈列,并保留原包装标签 中药片装斗前应做质量复核,不得错斗、串斗,防止混药,斗前应写正名正字 处方药按单轨制与双轨制分开,单轨制处方药不得开架陈列,设立专柜摆放柜台内,双轨制处方药闭架陈列 危险品不应陈列,如因需要必须陈列时,只能陈列代用品或包装 按用途和疗效分类摆放 按货架陈列位置分区落实到人进行管理 易见易取原则 面向顾客:商品的正面(品名清晰、图案、色彩丰富的一面)应正立或根据不同高度调整,使正向面向顾客。

朝向一致,分界成线:同种商品的各陈列面朝向应一致,相邻两种商品之间的分界线应一目了然,严禁交叉混放,陈列商品的前端及左右的分界处应成直线。 先进先出原则 按药品批号先后顺序排列,先出厂的排前面,药品都有一定的效期,如果补货时不按先产先出的原则,那么陈列在后面的药品永远卖不出去,这是防止过期、变质商品流入顾客手中的最有效的办法 补货的时候,先把原有的商品取出来—做好商品卫生—先将要补充的商品从后面开始陈列—将原有的商品陈列在前; 关联性原则 按使用目的、用途、卖给谁等关联关系,使商品组合起到互补和延伸的作用。关联性商品陈列在通道的两侧,或同一通道、同一方向、同一侧的不同组货架上,如:糖尿病用药旁摆放无糖食品,钙片旁边摆放维生素等 同一品牌垂直陈列原则 主辅结合陈列原则 根据陈列要求陈列原则 分区:

?注射剂(大输液,小针剂,粉针剂) ?口服制剂 心脑血管药——抗心律失常药,抗心律衰竭药,抗心绞痛药,抗高血压药,调血脂药,利尿药,脱水药 抗微生物药——抗菌药,抗真菌药,抗病毒药,抗结核病药 呼吸系统药——平喘药,镇咳药,祛痰药 消化系统药——抗消化性溃疡药药,助消化药,止吐药和促胃肠运动药,泻药和止泻药 血液系统药——抗凝血药和促凝血药,抗血小板药 内分泌系统药——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甲状腺素类药,降血糖药 神经系统药——镇静催眠药,抗癫痫药,抗惊厥药,抗精神失常药,镇痛药,解热镇痛抗炎药 儿科用药 妇科用药 维生素与矿物质 其他——抗过敏等 ?外用药品 ?精麻药品 ?冷藏药品 ?终止妊娠药品、促排卵药品 ?医用耗材

药品编码规则

药品编码规则 一、编码首个字母表示剂型和分类,后面数字按先后顺序自动生成,工6位数。 二、字母表示的剂型和分类。 1、片剂(P) 片剂细分为:咀嚼片;分散片;泡腾片;控释片;速释片;缓释片;肠溶片;口腔崩解片;含片、口腔贴片、舌下片合并;素片、多层片、糖衣片、薄膜衣片、异形片、划痕片合并。 2、胶囊剂 (J) 胶囊剂细分为:胶囊剂;软胶囊(胶丸);缓释胶囊;肠溶缓释胶囊;微囊(微丸)胶囊;控释胶囊、双释放肠溶胶囊合并;肠溶胶囊、肠溶软胶囊(肠溶胶丸)。 3、颗粒剂 (C) 颗粒剂细分为:缓释颗粒剂;颗粒剂、细粒剂、茶剂、混悬颗粒剂、泡腾颗粒剂合并。 4、散剂(C) 8、注射剂 (Z) 注射剂细分为:粉针剂;冻干粉针剂;溶媒结晶粉针剂;注射用混悬剂;注射用乳剂;注射液。 25、油针剂 (Z) 27、注射溶媒(Z) 5、口服溶液剂 (K)

口服溶液剂细分为:口服溶液剂;糖浆剂;合剂(口服液);露剂;酏剂;胶浆剂(口服);滴剂;流浸膏剂;内服酊剂(既可内服又可外用的归内服)、内服酒剂(既可内服又可外用的归内服)合并;缓释混悬剂;口服混悬剂(包括干混悬剂或浓混悬液)、口服乳液、混悬型凝胶剂合并。 7、丸剂 (O) 丸剂细分为:滴丸;浓缩丸;丸剂;糊丸;微丸;糖丸;蜜丸、大蜜丸、小蜜丸合并;水丸、水蜜丸合并。 4、气雾剂与吸入剂(W) 气雾剂与吸入剂细分为:气雾剂;喷雾剂;粉雾剂;鼻用喷雾剂;吸入剂;吸入溶液剂。 6、外用溶液剂(W) 外用溶液剂细分为:搽剂;涂膜剂;洗剂、冲洗剂、外用混悬剂合并;外用酒剂、外用酊剂合并;油剂;含漱剂;灌肠剂;泡沫剂;胶浆剂(外用)。 9、软膏剂 (W) 软膏剂细分为:软膏剂;乳膏剂;凝胶剂;乳胶剂。 10、贴剂 (W) 贴剂细分为:贴剂;贴膏剂;橡胶膏剂;巴布膏剂;膏药剂;贴片;贴脐片剂;敷剂;缓释透皮贴剂。 11、膜剂 (W) 12、栓剂 (W)

医院药品分类编码规则

医院药品分类编码规则 药品编码是将各种药品特征信息按一定顺序和规律用一组代码来表示的过程和形式,用于计算机识别和处理,实现药品信息交换或资源共享。 一、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西药)、中成药的分类和编码 1、本规则的分类编码对象为本院所有使用的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西药)、中成药。 2、本规则的分类编码原则为采用一物一码的原则,对某些具有多用途的一种药品,本规则只赋予唯一代码,在医院的信息系统中收载的品种中不会出现重码。 3、本院所有的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西药)是以药品的用途为主,兼顾药理作用、药物化学、来源等特点而进行分类编码,共分25大类、140小类,具体分类参见表1化学药品(含生物制品)分类与代码表。 4、本院所有的中成药是以中成药的主要功效进行分类编码,共分成24大类、95小类,具体分类编码参见表2中成药分类与代码表。 5、编码的方法与结构 5.1、编码的总体介绍 本规则的药品编码为层次代码结构,共6层11个代码构成。每层用英文字母或阿拉伯数字表示,每个代码层中均留有适当的空码,以备扩充和调整类目用。 5.2、西药、中成药的编码 ×××××××××××①②③④⑤⑥西药或中成药代码药品大分类码药品小分类药品的名称码剂型码剂量码第一层(第1位):是中西区别码,用“X”代表西药,“Z”代表中成药,“C”代表中药饮片。 第二层(第2、第3位):是药品大分类码,用数字01~99表示。 第三层(第4、第5位):是药品小分类码,用数字01~99表示。 第四层(第6、第7第8位):药品的名称码,按每一类药品先后顺序生成编码,用数字001~999表示。 第五层(第9、第10位):是药品的剂型码,用数字01~99表示。 第六层(第11位):是药品的剂量码,有数字1~9表示。 第二层至第六层,一般均从01开始,按升序排列,最多编到999,其中“99”的代码均表示“其他”。 5.3、化学药品(含生物制品)分类与代码表:

医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医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根据抗菌药物特点、临床疗效、细菌耐药、不良反应、当地经济状况、药品价格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与特殊使用三类进行分级管理。 (一)分级原则 1.非限制使用:经临床长期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 2.限制使用:与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相比较,这类药物在疗效、安全性、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药品价格等某方面存在局限性,不宜作为非限制药物使用。 3.特殊使用:不良反应明显,不宜随意使用或临床需要倍加保护以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而导致严重后果的抗菌药物;新上市的抗菌药物;其疗效或安全性任何一方面的临床资料尚较少,或并不优于现用药物者;药品价格昂贵。 抗菌药物分级具体见附件二抗菌药物分级表。 (二)分级管理 1.“限制使用”的抗菌药物,须由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开具处方(医嘱)。 2.“特殊使用”的抗菌药物,须经抗感染或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认定

的专家会诊同意后,由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医师开具处方(医嘱)。. 3.临床选用抗菌药物应遵循《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根据感染部位、严重程度、致病菌种类以及细菌耐药情况、患者病理生理特点、药物价格等因素加以综合分析考虑,参照“各类细菌性感染的治疗原则”,一般对轻度与局部感染患者应首先选用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严重感染、免疫功能低下者合并感染或病原菌只对限制使用抗菌药物敏感时,可选用限制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特殊使用抗菌药物的选用应从严控制。 4.紧急情况下临床医师可以越级使用高于权限的抗菌药物,但仅限于1天用量,并做好相关病历记录。 汝城县中医医院

《药品生产许可证》编号方法及代码

附件2:《药品生产许可证》编号方法及代码 一、编号方法 省汉字简称+大写字母+小写字母+年号+四位数字顺序号。 大写字母为生产企业类别代码,按H、Z、S、T、Y、Q、F、J、C、X顺序填写;小写字母为原料药、制剂代码,按a、b顺序填写。对每个生产企业,填写一个类别代码及相应原料药或制剂代码后,再填写另一个类别代码及相应原料药或制剂代码。 二、代码释义 (一)大写字母代码 H:化学药 Z:中成药 S:生物制品 T:体外诊断试剂 Y:中药饮片 Q:医用氧等 F:药用辅料 J:空心胶囊 C:特殊药品 X:其他(如中药提取物,中药配方颗粒等) (二)小写字母代码 a:原料药 b:制剂 例如:*HabZab20050001 HabZb20050002 附件3:《药品生产许可证》中生产范围分类及填写规则 一、《药品生产许可证》的生产范围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制剂通则及国家药品标准填写,主要有以下剂型: 大容量注射剂、小容量注射剂、粉针剂、冻干粉针剂、片剂、硬胶囊剂、软胶囊剂、颗粒剂、散剂、丸剂(蜜丸、水蜜丸、水丸、浓缩丸、微丸、糊丸、蜡丸)、滴丸剂、干混悬剂、混悬剂、合剂、口服液、口服溶液剂、乳剂、糖浆剂、酒剂、酊剂、茶剂、露剂、搽剂、洗剂、栓剂、涂剂、软膏剂、乳膏剂、眼膏剂、凝胶剂、透皮贴剂、巴布膏剂、橡胶膏剂、膏药、锭剂、流浸膏剂、浸膏剂、煎膏剂(膏滋)、胶剂、膜剂、滴眼剂、滴耳剂、滴鼻剂、气雾剂、喷雾剂、鼻喷剂、甘油剂、海绵剂、进口药品分包装(注明剂型)。 其中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激素类、抗肿瘤药、避孕药应同时在

括弧内注明。一种剂型既有类别品种也有其它普通品种,应在类别前加“含”字;外用制剂应在制剂后加括弧注明外用,既有口服也有外用的制剂,应在制剂后括弧内注明含外用。 例如:片剂(头孢菌素类),片剂(头孢菌素类、抗肿瘤类),小容量注射剂(含激素类),颗粒剂,胶囊剂(含头孢菌素类),冻干粉针剂,片剂(含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酊剂(外用),酊剂(含外用)。 二、原料药、无菌原料药、中药提取物的填写,正本上只注明类别,副本上在类别后括弧内注明其国家药品标准规定的产品通用名称。 例如:正本生产范围:原料药。 副本生产范围:原料药(***、***)。 三、生物制品应在正本上按疫苗、血液制品、血清抗毒素、生物工程产品、免疫制剂、体内诊断试剂、过敏原制剂、体细胞及基因治疗制剂等分类填写,副本上在类别后括弧内注明产品名称。 例如:正本生产范围:疫苗。 副本生产范围:疫苗(****、****)。 四、体外诊断试剂的正本上只填写类别,副本上在类别后括弧内注明产品名称。 例如:正本生产范围:体外诊断试剂。 副本生产范围:体外诊断试制(****、****)。 五、医疗用毒性药品、麻醉药品、精神药品、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等特殊药品,应在正本上填写类别,副本上在类别后括弧内注明产品名称。 例如:正本生产范围:医疗用毒性药品。 副本生产范围:医疗用毒性药品(****、****)。 六、药用辅料在正本上只填写类别,副本上在括弧内注明产品名称。中药饮片在正本上括弧内注明含毒性饮片,副本上应除括弧内注明含毒性饮片外,还应括弧内注明含直接服用饮片及相应的炮制范围,包括净制、切制、炒制、炙制、煅制、蒸制等。医用氧等应在正本上填写类别,副本上在类别后括弧内注明产品名称。空心胶囊直接填写。以上类别之外的药品可直接填写通用名称。

医院药品各管理规定

医院药品各管理规定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药品储存管理制度 1、为保证对药品仓库实行科学、规范的管理,正确、合理地储存,保证药品储存质量,根据《药品管理法》,特制定本制度。 2、按照安全、方便、节约、高效的原则,正确选择仓位,合理使用仓容,“五距”适当,堆码规范、合理。 3、应按照经营规范的需要,配备符合规定要求的底垫、货架等储存设施,配置必要的库房温湿度监测和调控设施。 4、应设置温湿度条件适宜的恒温库。常温库在0~30℃之间,阴凉库温度≤20℃已冷库温度在2~10℃之间,各库房相对湿度控制在45%~75%之间。根据药品储存条件要求,应将药品分别存放在常温库、阴凉库、冷库。对有特殊温湿度储存条件要求的药品,应设定相应的库房温湿度条件,保证药品的储存质量。 5、按照药品性能,对药品应实行分区、分类储存管理。具体要求:药品与非药品、内服药与外用药分区存放;性能相互影响、易串味的药品要分库存放;中药饮片应设专库;危险药品应专库存放并有安全消防设施。 6、库存药品应按药品批号及效期远近依序集中码放,不同批号药品不得混垛。 7、根据季节、气候变化,做好库房温湿度管理工作,每日上午、下午定时各一次观测并记录“库房温湿度记录表”,并根据库房条件及时调节温湿度,确保药品储存安全。

8、药品存放应实行色标管理。待验品、退货药品区一黄色;合格品区、待发药品区一绿色;不合格药品区——红色。 9、医疗用毒性药品、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应专人保管、专库或专柜存放,专帐管理。 10、对不合格药品实行控制性管理,不合格药品应单独存放,专帐记录,并有明显标志。 11、实行药品的效期储存管理,对效期不足6个月的药品应按月进行催销。 12、储存中发现有质量问题的药品,应立即将药房和库存的药品集中控制,报质量管理机构处理。 13、做好库存药品的帐、货管理工作,按季盘存,确保帐、票、货相符。 14、保持库内环境、货架的清洁卫生,定期进行清理和消毒,做好防盗、防火、防潮、防虫、防鼠、防尘、防污染等工作。

医院药品管理需分类

医院药品管理需分类 导语:医院药品库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国家药品管理法努力管理好药品的质量,用最低成本,最佳方法来贮存药品,控制好药品的数额,使库存量既能满足医院各科室良好的运行需要,又要避免药品积压和过期失效。不同的药品要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保障药品的质量和有效,下面就医院的不同几大类的药品及其管理做一个分析和介绍。 一、医院药库管理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药品仓库的管理作为药事管理的一部分,一直被摆在医院药剂科工作的重要位置,它的运作好坏直接影响到医院的医疗秩序。怎样管理好药库是一个值得不断探讨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注意。 1 合理计划,统筹安排 在采购药品的过程中,做好采购计划是非常关键的一环。近年来,我院结合本院实际,将以往进行药品计划以月为频率的程式,改为每周进行一次药品采购。为避免有计划不周的情况,采取了药品计划讨论制,既计划由仓库保管员作出,采购及各药房负责人参与药品采购的讨论,对药品用量的多少,质量的好坏等达成共识,避免了一些药品计划的盲目性、不可知性,这一点非常切实可行。对化学试剂,各使用科室提前一周向药库提交计划,做到用多少进多少,减少了经费的积压。如此操作,盘活了资金,减少了浪费,减轻了仓储压力。 2 突出重点,进行效期药品管理 管理好效期药品是一项既需要责任心又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的工作,以前都是将效期药品制成卡片按失效时间进行排序,但在现在这种药品进出频繁的情况下,如此管理效期药品是与药品发放工作不相适应的。为了不致因工作繁忙而疏忽对效期药品的管理,又可解决新形势下的效期药品的管理问题,我们对效期药

品采用黄底红字标签,以示与其它非效期药品标签(白底红字)的区别,吸引我们的注意力,以警示我们经常定期对具有特殊标签的效期药品进行检查,将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 3 积极主动,处理好近效期药品和积压药品 对已积压和近效期药品,是采取一些积极主动的措施对其进行处理。我们通过请求科室使用、提前通知商家退换和请兄弟医院调济的办法,尽量用完。药库对积压和近效期药品是通过书面通知及在院内网上通告,与临床科室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在各方面的积极配合下,尽快将积压药品用于临床,避免了医院的经济损失。 4 加强药品出入库帐目核对 药品出入库的帐目核对,我院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出入库模式,具体有这样几种做法。 4.1 药品入库药品入库时,先由电脑员根据随货同行单进行电脑入库,打印入库单后,由仓库保管员按入库单核对入库药品的数量,有疑问和错误可及时修改入库记录,如此即可避免因入库输入错误而造成的帐物不符。 4.2 药品出库药品出库时,由电脑员先根据各领药单位填写的领药单进行电脑出库,打印出库单后,由仓库保管员按出库单进行药品发放工作,领药单位再根据出库单对所发药品进行核对,有疑问和错误可及时修改出库记录,如此即可避免因出库输入错误而造成的帐物不符。 4.3 清点库存随着药品品种的不断增加库存药品也相应增加,用药量的增加及领发药频率的加快,都在一定程度上给药品的帐物相符率带来困难。我们为了尽量达到工作指标,采取了每月进行月结的方法,即每月的最后一天打印出月结库存单,根据月结库存单对库存药品进行清点,如有帐物不符时,在规定的工作日内(3天)查出原因,进行纠正,避免了错误的累计和因时

药品分类管理

药品分类管理 SFDA Fengxian 张磊 bifxzl@https://www.360docs.net/doc/c74691924.html, 什么是药品分类管理?为何要实施药品分类管理? 简单地说,药品分类管理就是根据药品品种、规格、剂型、适应症、剂量及给药途径的不同,对药品储存和陈列等分别按处方药与非处方药进行分类的管理。 实施药品分类管理是保障人民用药安全、有效、方便,同时也是药品经营企业通过GSP认证的重要一步。 那究竟该如何进行药品分类管理呢? 首先药品经营企业要明确本店经营范围都有哪些。国家规定药品有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和诊断药品等11类。如果药店经营范围中只有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素等,就不能经营生物制品等其他各类药品,否则就形成超范围经营。 其次,药店在对药品进行分类时要把握8大原则:1.药品与非药品分开;2.处方药(Rx)与非处方药(OTC)分开;3.内服药与外用药分开;4.易串味药品与一般药品分开;5.拆零药品要集中存放;6.危险品不能陈列;7.药品包装相近的或不同批号的要分开;8.特殊药品要单独存放。

药店在执行这些原则时要注意原则相互兼顾。 在实际操作中,药店分类时首先要将药品和非药品分开,然后再将药品分为处方药和非处方药。 处方药与非处方药的区别 项 目 处方药 非处方药 疾病诊断者 医生 患者自我诊断 疾病类型 病情较重,需经医生诊断治疗 小伤小病解除症状,慢性病维持治疗 取药凭据 医生处方 不需处方 取药地点 医院调剂室、药店(凭医生处方) 医院调剂室、药店、超市(乙类) 服药天数 长 短 给药途径 根据病情和医嘱执行 口服、外用为主 品牌保护方 式 新药保护、专利保护期 品牌 宣传对象 医生 消费者 广告范围 专业性医药报刊 大众传播媒介 专有标示 无 有 非处方药在常见的药店中品种数量要占到80%左右。这些药品分类也是关乎一个药店实施GSP 的关键所在。从国家局1999年公布第一批非处药目录到现在共公布了7批非处药目录共涵盖3000余种 非处方药。具体品种可登陆 网址为https://www.360docs.net/doc/c74691924.html, 查询。要做好非处方药分类首先要研究制定出本店的非处方药目录,然后将非处方药分为化学药及中成药也就是有OTC 标识的国药准字H 和国药准字Z 。 国药准字Z 是按照科别分的,分为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科、骨伤科7类,而占数量最大是内科用药,几乎达到70%以上,所以对内科用药要再向下相对集中存放,以甲类非处方药标识 乙类非处方药标识

药品分类管理制度

药品分类管理制度 我国从2000年1月1日开始施行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制度。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定,本着“积极稳妥、分步实施、注重实效、不断完善”的原则开始实施。这是一项涉及国家、企业和每个公民利益的重大改革。随着这一制度的实施,买药、卖药、管药的行为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指出药品是一种特殊商品,是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用法和用量的物质。本世纪50-6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出于用药安全和对毒性、成瘾性药品的销售、使用进行管理和控制,将药品分为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制定了相应的法规。随着这些国家对药品分类管理法规和监管的日趋完善,世界医药工业和卫生保健的不断发展,目前,各国都认识到实行药品分类管理对人们用药安全有效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世界卫生组织也向发展中国家推荐这一管理模式,并在1989年建议各国将这一管理制度作为药品立法议题。 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统计了近几年26家医院的717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结果表明:抗感染类(以抗生素为主)的药品不良反应构成比例最高,占发病总数41.28%;在引起不良反应的全部47种药品中,以目前已公布的《国家非处方药目录》划分,处方药为42种,占89.4%,非处方药为5种,占10.6%,处方药的不良反应远远高于非处方药。这些统计报告是医院用药中发现的不良反应,而且是在医药专业人员指导下使用的。可以设想,在没有医药专业人员监督指导的情况下,消费者自行使用这些药品后果的严重性。 药品分类管理前,我国社会零售药店销售药品时,除对毒、麻、精、放和戒毒药品实行特殊限制外,其他药品基本上处于自由销售状态。这种状况将会带来消费群体的药品滥用,危及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同时,由于消费者用药不当导致产生机体耐药性,用药剂量越来越大,造成药品资源浪费,更严重的后果是将直接影响我国的人口素质。 随着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民群众的医疗保健观念开始由“健康由国家负责”向“自我健康、自我负责”转变,消费者将注意力和消费转向对自我保健的投入。从加强药品监督管理的核心出发,为确保人民用药安全有效,建立并实施药品分类管理制度势在必行。 分类管理中严格的划分了处方药与非处方药界限。处方药需要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方可够购买、调配合使用的药品。非处方药需要由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公布的,不需要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消费者可以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随着这一制度的出台更加确保了人们用药的安全。 实施分类管理这项决定后,加快医药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完善药品监督管理体制,保障人民用药安全有效的实际需要;是推动医疗卫生改革、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增强人们自我保健、自我药疗意识,降低国家和个人医药费用支出,满足人们在不同层次上对医疗保健消费需求的客观要求;是充分发挥和合理利用社会医疗卫生资源与药品资源,实现我国“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总体目标的重要保证;是加快我国医药工业调整产品结构,提高药品质量,促进医药产业和扩大药品市场发展与繁荣的良好机遇。 分类管理还规范了处方药广告的管理。为保证药品的合理使用,国家药品监管部门加强了对药品广告的监管,特别对处方药在大众媒体发布广告进行了规范。2001年2月1日,停止受理和审查粉针剂、大输液类、抗生素处方药的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