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数(1)》优质教学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3.1实数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 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以及实数的分类;

② 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在数的开方的基础上引进无理数的概念,并将数从有理数的范围扩充到实数的范围,从而总结出实数的分类,接着把无理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从而得到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 通过了解数系扩充体会数系扩充对人类发展的作用;

② 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并能有意识地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 教学重点:

① 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

② 对实数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对无理数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无理数: 利用计算器把下列有理数9

5,119,847,53,3-写成小数的形式,它们有什么特征?

发现上面的有理数都可以写成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的形式 即:5.09

5,18.0119,875.5847,6.053,0.33 ===-=-= 归纳:任何一个有理数(整数或分数)都可以写成有限小数或者无限循环小数的形式,

反过来,任何有限小数或者无限循环小数也都是有理数。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有很多数的平方根或立方根都是无限不循环小数,

把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 比如33,5,2-等都是无理数。14159265.3=π…也是无理数。

二、实数及其分类:

1、实数的概念: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为实数。

2、实数的分类:

按照定义分类如下:

实数⎪⎩⎪⎨⎧⎩⎨⎧数)

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小数)(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分数

整数有理数 按照正负分类如下:

实数⎪⎪⎪⎩

⎪⎪⎪⎨⎧⎩⎨⎧⎩⎨⎧负无理数负有理数负实数零负无理数正有理数正实数

3、实数与数轴上点的关系:

我们知道每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物理是合乎是否也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吗?

活动1:直径为1个单位长度的圆其周长为π,把这个圆放在数轴上,圆从原点沿数轴向右滚动一周,圆上的一点由原点到达另一个点,这个点的坐标就是π,由此我们把无理数π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了出来。

活动2:在数轴上,以一个单位长度为边长画一个正方形,则其对角线的长度就是2以原点为圆心,正方形的对角线为半径画弧,与正半轴的交点就表示2,与负半轴的交点就是2-。事实上通过这种做法,我们可以把每一个无理数都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即数轴上有些点表示无理数。

归纳:①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即没一个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

反过来,数轴上的每一个点都表示一个实数。

②对于数轴上的任意两个点,右边的点所表示的实数总比左边的点表示的实

数大。

三、应用:

例1、下列实数中,无理数有哪些?

2,17

2,37.0 -,14.3,35,0,⋅⋅⋅11121211211121.10,π,2)4(-。 解:无理数有:2,35,π

注:①带根号的数不一定是无理数,比如2)4(-,它其实是有理数4; ②无限小数不一定是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一定是无理数。

比如⋅⋅⋅11121211211121.10。

例2、把无理数5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分析:类比2的表示方法,我们需要构造出长度为5的线段,从而以它为解:如图所示,,1,2==AB OA 由勾股定理可知:5=OB ,以原点O 为圆心,以OB 长度为半径画弧, 与数轴的正半轴交于点C ,则点C 就表示5。

四、随堂练习: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⑴无限小数都是无理数;

⑵无理数都是无限小数;

⑶带根号的数都是无理数;

⑷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反过来,数轴上所有的点都表示有理数;

⑸所有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反过来,数轴上的所有的点都表示实数。

有理数集合 无理数集合 2、把下列各数分别填在相应的集合里:

,722 1415926.3,7,8-,32,6.0,0,36,3

π,⋅⋅⋅313113111.0。 3、比较下列各组实数的大小:

(1)4,15 (2)π,1416.3 (3)23,23-

- (4)3

3,22 五、课堂小结

1、无理数、实数的意义及实数的分类.

2、实数与数轴的对应关系 .

六、布置作业

P57习题6.3第1、2、3题;

教学反思:

关于无理数的认识是非常抽象的,只要求学生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意义即可,学生对实数的认识是逐步加深的,以后还要讨论,所以本节课不易过难,教师要把握好难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