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肿瘤影像诊断
合集下载
脊柱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及临床相关性研究

s u i t s :I n t h e 1 1 c a s e s , 2 we r e l o c a t e d i n t h e c e r v i c a l v e te r b r a , 4 i n t h e t h o r a c i c v e r t e b r a , 2 i n t h e l u mb a r v e r t e b r a , 3 i n t h e s a c r a l v e r t e — b r a . T h r e e o f t h e p o s t o p e r a t i v e c a s e s we r e r e c u r r e n c e a n d t h r e e h a d a n e u r y s m b o n e c y s t . On X— r a y a n d c o mp u t e d t o mo g r a p h y i ma g e s ,
t h e um o t r s s h o we d e x p a n d i n g b o n e d e s t r u c t i o n a n d u n i f o r m d e n s i t y i n l e s i o n. Pa t h o l o g i c a l f r a c t u r e o c c a s e s . I ma g i n g
s t u d y . Me t h o d s : We r e t r o s p e c t i v e l y a n a l y z e d t h e i ma g i n g f e a t u r e s o f 1 1 c a s e s g i a n t c e l l u mo t r o f t h e s p i n e c o n i f r me d b y p a t h o l o g y .Re -
椎管内肿瘤影像学诊断(2018新)

① MS脊髓病变通常不超过2个椎体节段 ② 病灶多在脊髓的后方或侧后方 ③ 病灶的最大横截面小于脊髓的1/2 ④ 且通常不伴脊髓肿胀或萎缩
许贤豪.多发性硬化研究进展[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4,37(1):3-6.
脊髓型MS
增强
髓外硬膜下肿瘤
• 髓外硬膜下肿瘤占椎管内肿瘤60% ,绝大部分为良性, 以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和脊膜瘤最常见。多见于20— 60岁。 • 典型症状为神经根性疼痛,以后出现肢体麻木、酸胀感或 感觉减退。
肿瘤MRI特征:
a b c d 膨胀性或浸润性生长方式; 与正常脊髓分界不清; 近50%病例可囊变; 发生脊髓空洞几率及范围均小于室管膜瘤。
女,60岁,左下肢感觉减退4年
T6-7毛细胞星形细胞瘤
增强
星形细胞瘤与室管膜瘤鉴别要点
①年龄:室管膜瘤多发生于30岁以后;星形细胞瘤多 发生于儿童及青少年。 ②部位:室管膜瘤多见于中下段脊髓、圆锥及终丝; 星形细胞瘤多见于颈髓及上部胸髓。 ③增强:室管膜瘤边缘锐利、境界清楚,横断面多累 及整个脊髓;星形细胞瘤不规则强化,境界欠清晰, 多位于脊髓后部。
2 感觉障碍:
• 早: 感觉过敏、异常。麻木,蚁行感。 • 中:感觉减退。髓外肿瘤由下向上发展,髓内由上向下。 • 晚:感觉消失。平面以下消失。
3 运动障碍:
• 无力,持物不紧,肌肉萎缩,肌肉痉挛
• 先在病变同侧,反射均消失。
• 病变平面以下:浅反射减退或消失,深反射亢进,病理反 射+
• 2.按解剖部位分类
①颈段肿瘤,占13%~26%; ②胸段肿瘤,占42%~67%;
③腰骶段肿瘤,占12%~28%。
• 3.按解剖层次分类
髓内肿瘤
髓外硬脊膜下肿瘤
许贤豪.多发性硬化研究进展[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4,37(1):3-6.
脊髓型MS
增强
髓外硬膜下肿瘤
• 髓外硬膜下肿瘤占椎管内肿瘤60% ,绝大部分为良性, 以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和脊膜瘤最常见。多见于20— 60岁。 • 典型症状为神经根性疼痛,以后出现肢体麻木、酸胀感或 感觉减退。
肿瘤MRI特征:
a b c d 膨胀性或浸润性生长方式; 与正常脊髓分界不清; 近50%病例可囊变; 发生脊髓空洞几率及范围均小于室管膜瘤。
女,60岁,左下肢感觉减退4年
T6-7毛细胞星形细胞瘤
增强
星形细胞瘤与室管膜瘤鉴别要点
①年龄:室管膜瘤多发生于30岁以后;星形细胞瘤多 发生于儿童及青少年。 ②部位:室管膜瘤多见于中下段脊髓、圆锥及终丝; 星形细胞瘤多见于颈髓及上部胸髓。 ③增强:室管膜瘤边缘锐利、境界清楚,横断面多累 及整个脊髓;星形细胞瘤不规则强化,境界欠清晰, 多位于脊髓后部。
2 感觉障碍:
• 早: 感觉过敏、异常。麻木,蚁行感。 • 中:感觉减退。髓外肿瘤由下向上发展,髓内由上向下。 • 晚:感觉消失。平面以下消失。
3 运动障碍:
• 无力,持物不紧,肌肉萎缩,肌肉痉挛
• 先在病变同侧,反射均消失。
• 病变平面以下:浅反射减退或消失,深反射亢进,病理反 射+
• 2.按解剖部位分类
①颈段肿瘤,占13%~26%; ②胸段肿瘤,占42%~67%;
③腰骶段肿瘤,占12%~28%。
• 3.按解剖层次分类
髓内肿瘤
髓外硬脊膜下肿瘤
脊柱转移瘤的X线与CT诊断

好 发 部 位 。 识 其 影 像 学表 现 , 悉 其诊 断 与 鉴 别诊 断 具 有 重 要 的 临 床 意 义 。 认 熟
[ 键 词 ]脊 柱 ; 移 瘤 ; 线摄 影 ; 算 机 体 层 摄 影 关 转 X 计 [ 中图 分 类 号 ]R 1 . ; 8 4 4 [ 献 标 识 码 ]A 868 R 1.2 文 [ 章 编 号 ]1 7 —0 8 2 0 )43 90 文 6 15 9 (0 20 — 2 —2
维普资讯
20 年 5 第 9 第 5 02 月 卷 期
塞旦匡堇盘查 』 旦
!
兰
脊 柱 转 移 瘤 的 X 线 与 C 诊 断 T
高 雪梅 , 周 鹏
( 川 省德 阳市人 民 医院 , 川 德 阳 68 0 ) 四 四 1 0 0
[ 摘 要 ] 目的 : 讨 脊 柱 转 移 瘤 的 X 线 与 C 表 现 及 临 床 意 义 。 方 法 : 探 T 回顾 分 析 脊 柱 转移 瘤 2 8例 的 X 线 与 C 影 像 资 料 并 T
Ab t a t Pu p s t d h r y a d CT n f s a i n n l ia i n f a c f e a t tc t mo s o p n .Me h d s r c : r o e To s u y t e X— a n ma ie t to s a d c i c lsg i c n e o t s a i u r f i e n i m s to s A e r s e tv n l ss a d a s mma y we e ma e o h r y a d CT ma e f me a t t u rto p cie a ay i n u r r d n t e X— a n i g s o t sa i t mo s o p n n 2 a i n s c r fs i e i 8 p te t . Re ut ft e 2 a e s l O h 8 c s s.2 r ig o e s o t o y i me a t tc t mo s ( 9 2 s 5 we e d a n s d a s e l t t s a i u c r 8 .9 ) n x d me a t tc t mo s ( 0 7 。a d 3 mi e t s a i u r 1.1
脊柱转移瘤的MRI影像学诊断分析

收稿 E t 期: 2 0 1 2— 0 9— 1 2
1 O例 , 为2 0 %, 无效 2例 , 为4 %, 总有 效率 9 6 %。对 照组 5 0
脊 柱转 移 瘤 的 M R I 影 像 学诊 断分 析
邵 建文 刘 斌
黑龙江 牡丹江 1 5 7 0 9 9 )
( 中国人 民解放 军第 2 0 9医院放射科
3 . 1 疗效标 准 参照 国家 中医药管理局 发布 的《 中医病症 诊 断疗效标 准》 拟定如下 : 治愈 : 临床 主要症状 消失 , 次要症 状 消失 , 胃镜复查慢性炎症 好转达轻 度 , 活检组 织病理 证实 胃镜所 见 , 腺体萎缩消失 ; 好转 : 临床 主要症 状好 转 , 次症减 轻, 胃镜复查慢性炎症好转 , 活检组织证实 胃镜所见 , 腺体萎 缩减轻 ; 无效 : 达不到好转 之病 例。 3 . 2 治 疗结果 治 疗组 5 0例 中治 愈 3 8例 , 为7 6 %, 好 转
缓 急止痛 , 乌药 、 桂枝 、 丁香 温 中散寒 止痛 , 柴胡 、 厚朴、 大黄
具有降气 、 行气 止痛作用 , 莪术 、 三七活血止痛 。诸药从 不 同
的方面共 同达到治胃痛 的作用 。 ,
本 文结果证 明 : 慢性萎缩性 胃炎的基本 病因病机脾 胃虚
芍、 乌药 、 北沙参 、 地榆 、 莪术 、 苦参 、 枸 杞子 、 厚朴、 三七、 柴
【 摘
要】 目的 : 探讨脊 柱转移瘤的 M R I 影像 学特点、 诊断及鉴别诊 断价值 。方法 : 对4 0 例椎体 转移瘤分 别进 行 C T 、 X线及
M R I 检 查。MR I 采用S E序列 T 1 WI 及T 2 WI 及脂肪抑制技术 ( S T I R) , 其中3 2例 行 G A—D T P A增 强扫描 。结果 : 4 0例病 灶均
1 O例 , 为2 0 %, 无效 2例 , 为4 %, 总有 效率 9 6 %。对 照组 5 0
脊 柱转 移 瘤 的 M R I 影 像 学诊 断分 析
邵 建文 刘 斌
黑龙江 牡丹江 1 5 7 0 9 9 )
( 中国人 民解放 军第 2 0 9医院放射科
3 . 1 疗效标 准 参照 国家 中医药管理局 发布 的《 中医病症 诊 断疗效标 准》 拟定如下 : 治愈 : 临床 主要症状 消失 , 次要症 状 消失 , 胃镜复查慢性炎症 好转达轻 度 , 活检组 织病理 证实 胃镜所 见 , 腺体萎缩消失 ; 好转 : 临床 主要症 状好 转 , 次症减 轻, 胃镜复查慢性炎症好转 , 活检组织证实 胃镜所见 , 腺体萎 缩减轻 ; 无效 : 达不到好转 之病 例。 3 . 2 治 疗结果 治 疗组 5 0例 中治 愈 3 8例 , 为7 6 %, 好 转
缓 急止痛 , 乌药 、 桂枝 、 丁香 温 中散寒 止痛 , 柴胡 、 厚朴、 大黄
具有降气 、 行气 止痛作用 , 莪术 、 三七活血止痛 。诸药从 不 同
的方面共 同达到治胃痛 的作用 。 ,
本 文结果证 明 : 慢性萎缩性 胃炎的基本 病因病机脾 胃虚
芍、 乌药 、 北沙参 、 地榆 、 莪术 、 苦参 、 枸 杞子 、 厚朴、 三七、 柴
【 摘
要】 目的 : 探讨脊 柱转移瘤的 M R I 影像 学特点、 诊断及鉴别诊 断价值 。方法 : 对4 0 例椎体 转移瘤分 别进 行 C T 、 X线及
M R I 检 查。MR I 采用S E序列 T 1 WI 及T 2 WI 及脂肪抑制技术 ( S T I R) , 其中3 2例 行 G A—D T P A增 强扫描 。结果 : 4 0例病 灶均
磁共振成像在脊柱转移性肿瘤中的诊断价值

楚 的曲带状低密度或“ ” 这一征 象主要是 由于胆囊壁 水肿 或 晕 ,
胆 囊 周 围积 脓 所 致 , 在 胆 囊癌 无 此 “ ” 。 而 晕 征 总 之 , T对 早 期 胆 囊 癌 的诊 断 有 一 定 的限 制 。 如 胆 囊 明 显 C
( 06—1 0 收稿 ) 周济桂 20 2— 8 (
[ ] 卢 延 ,L 5 孑 庆文 , 田宗 皎, 胆囊癌 的 C 等. T诊断 [ ] 中华放射学杂 J.
志 ,9 4 2 ( ):7 19 ,8 2 9
[ ] 袁友红. 6 胆囊癌的 c T诊断 ( l 例分 析) J . 附 1 [ ] 实用放 射学杂 志 ,
19 ,5 4 2 3 9 7 1 ( ):8
移性肿 瘤患者的 MR 表现。③结果 I
化 。④ 结 论
5 6例共侵犯 19个椎体 ,5例 为多个椎体 受侵犯 , 中3 3 4 其 6例表现为“ 跳跃征 ” 3 ,3例 同时累及椎 体附
件 ,0例 伴 软 组 织 肿 块 。 受侵 犯 椎 体 中均 可 见 长 T 2 1信 号 改 变 , 2 信 号 不 一 , 以 长 T T wl 但 ,信 号 为 多 见 , d—D P G T A增 强 扫 描 病 灶 均 可 见 强
脊柱 是转 移性 骨肿瘤 的最常 见部位 , 近年来 , 有发病率逐 渐 呈增 高趋势 , 临床上本病 的检查方法有 X线 、T、C M I , C E T、 R 等
而 磁 共振 成像 ( I 在 脊 柱 转 移 性 肿 瘤 的 诊 断 上 具 有 其 它 检 查 MR ) 无 法 比拟 的 优 势 。我 们 回 顾 分 析 2 0 0 3年 1月 ~ 06年 月 8 20 月 , 院 5 经 病 理 证 实 的转 移 性 脊 柱 肿 瘤 患 者 的 MR 表 现 , 本 6例 I
脊柱疾病MRI诊断ppt课件

详细描述
MRI可以检测出脊柱肿瘤的存在,并评估其大小、位置和浸润程度。通过观察肿瘤的形态、边缘、信号强度等特点,医生可以初步判断肿瘤的性质,为后续的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脊柱感染是一种紧急的医疗状况,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MRI在诊断脊柱感染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总结词
MRI可以清晰地显示出脊柱感染的部位和范围,以及是否累及脊髓和软组织。同时,MRI还可以检测出感染引起的骨髓水肿和脓肿形成等情况。这些信息有助于医生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尽快控制感染并减轻患者的症状。
颈椎病和颈椎管狭窄都可能导致颈部疼痛、僵硬和活动受限。MRI可以清晰显示颈椎间盘突出的位置和程度,以及颈椎管狭窄的程度和范围,有助于鉴别诊断。
颈椎病与颈椎管狭窄的鉴别
腰椎退行性疾病和腰椎间盘突出都可能导致腰部疼痛和活动受限。MRI可以清晰显示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程度,以及腰椎间盘突出的位置和程度,有助于鉴别诊断。
脊柱疾病MRI诊断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录
引言MRI基本原理常见脊柱疾病及MRI表现脊柱疾病的MRI鉴别诊断MRI在脊柱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结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01
CHAPTER
引言
01
02
MRI作为一种无创、无痛、无辐射的检查方法,在脊柱疾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脊柱疾病是常见的临床问题,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
如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等。
检测脊柱退行性疾病
确定肿瘤的性质、位置和范围,为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评估脊柱肿瘤
如脊柱结核等,有助于早期发现和治疗。
诊断脊柱感染
如骨折、脱位等,为治疗和康复提供指导。
监测脊柱损伤
02
CHAPTER
MRI可以检测出脊柱肿瘤的存在,并评估其大小、位置和浸润程度。通过观察肿瘤的形态、边缘、信号强度等特点,医生可以初步判断肿瘤的性质,为后续的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脊柱感染是一种紧急的医疗状况,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MRI在诊断脊柱感染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总结词
MRI可以清晰地显示出脊柱感染的部位和范围,以及是否累及脊髓和软组织。同时,MRI还可以检测出感染引起的骨髓水肿和脓肿形成等情况。这些信息有助于医生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尽快控制感染并减轻患者的症状。
颈椎病和颈椎管狭窄都可能导致颈部疼痛、僵硬和活动受限。MRI可以清晰显示颈椎间盘突出的位置和程度,以及颈椎管狭窄的程度和范围,有助于鉴别诊断。
颈椎病与颈椎管狭窄的鉴别
腰椎退行性疾病和腰椎间盘突出都可能导致腰部疼痛和活动受限。MRI可以清晰显示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程度,以及腰椎间盘突出的位置和程度,有助于鉴别诊断。
脊柱疾病MRI诊断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录
引言MRI基本原理常见脊柱疾病及MRI表现脊柱疾病的MRI鉴别诊断MRI在脊柱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结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01
CHAPTER
引言
01
02
MRI作为一种无创、无痛、无辐射的检查方法,在脊柱疾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脊柱疾病是常见的临床问题,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
如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等。
检测脊柱退行性疾病
确定肿瘤的性质、位置和范围,为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评估脊柱肿瘤
如脊柱结核等,有助于早期发现和治疗。
诊断脊柱感染
如骨折、脱位等,为治疗和康复提供指导。
监测脊柱损伤
02
CHAPTER
脊柱结核影像诊断与评价

于 瘤 栓 生 长 , 易 于 转 移 J 故 。前 列 腺 癌 骨 转 移 常 见 于腰 椎 、 骨 盆 、 骨等处 , 股 以成 骨 型 转 移 最 为 多 见 。成 骨转 移 由 生 长 缓 慢 的 肿 瘤 引 起 , 移 瘤 的 成 骨 不是 肿瘤 细 胞 直 接 成 骨 , 是 肿 瘤 转 而
脉瓣 , 盆 腔 静 脉 丛 与 脊 柱 静 脉 丛 在 每 一 脊 椎 相 交 通 、 接 , 腹 连 该 静 脉 系 称 “ 柱 静 脉 系统 ” 脊 。脊 柱 静 脉 丛 元 静 瓣 , 流 缓 慢 , 血 当胸 腹腔 压 力 ( 嗽 、 嚏 等 运 动 ) 高 时 , 使 该 部 静 脉 血 中 咳 喷 升 可 瘤 栓 不 经 肺 、 , 直 接 逆 人 脊 柱 静 脉 系 发 生 转 移 ; 子 与 土 肝 而 种
x 线平 片是 检查 骨转 移 瘤 的常 用 方 法 , 与 C 其 T主 要 根 据 骨 质 破 坏 引 起 的 密 度 差 来 显 示 病 灶 , X线 平 片 对 转 移 瘤 敏 但 感 性 低 , 异 性 高 。而 c 特 T对 转 移 瘤 破 坏 骨 质 较 敏 感 , 骨 髓 对
病 灶 不 敏感 , 别 是 老 年 前 列 腺 癌 患 者 , 骨 质 疏 松 的 情 况 特 在
5 参 考 文 献
灶 , 皮 质 多 完 整 , 有 病 变 累 及 大 部 分 或 整 个 骨 , 棉 絮 状 骨 也 呈
密 度 增 高 影 。少 数 晚 期 患 者 累 及 多 骨 , 弥 漫 转 移 。发 生 在 呈
脊柱 的病 变 , 可呈 均 匀 一 致 的 高 密 度 影 , 似 石 骨 症 , 体 形 颇 椎 态 不 变 。 本组 有 5例 病 灶 符合 上 述 改 变 。溶 骨 型 转 移 者 表 现 为 普 遍 骨 质疏 松 , 质 中 多 发 或 单 发 斑 片 状 低 密 度 影 . 度 均 骨 密 匀 , 缘 较 清 晰 , 分 痫 灶 融 合 、 大 形 成 大 片状 骨 质破 坏 区 , 边 部 扩
脉瓣 , 盆 腔 静 脉 丛 与 脊 柱 静 脉 丛 在 每 一 脊 椎 相 交 通 、 接 , 腹 连 该 静 脉 系 称 “ 柱 静 脉 系统 ” 脊 。脊 柱 静 脉 丛 元 静 瓣 , 流 缓 慢 , 血 当胸 腹腔 压 力 ( 嗽 、 嚏 等 运 动 ) 高 时 , 使 该 部 静 脉 血 中 咳 喷 升 可 瘤 栓 不 经 肺 、 , 直 接 逆 人 脊 柱 静 脉 系 发 生 转 移 ; 子 与 土 肝 而 种
x 线平 片是 检查 骨转 移 瘤 的常 用 方 法 , 与 C 其 T主 要 根 据 骨 质 破 坏 引 起 的 密 度 差 来 显 示 病 灶 , X线 平 片 对 转 移 瘤 敏 但 感 性 低 , 异 性 高 。而 c 特 T对 转 移 瘤 破 坏 骨 质 较 敏 感 , 骨 髓 对
病 灶 不 敏感 , 别 是 老 年 前 列 腺 癌 患 者 , 骨 质 疏 松 的 情 况 特 在
5 参 考 文 献
灶 , 皮 质 多 完 整 , 有 病 变 累 及 大 部 分 或 整 个 骨 , 棉 絮 状 骨 也 呈
密 度 增 高 影 。少 数 晚 期 患 者 累 及 多 骨 , 弥 漫 转 移 。发 生 在 呈
脊柱 的病 变 , 可呈 均 匀 一 致 的 高 密 度 影 , 似 石 骨 症 , 体 形 颇 椎 态 不 变 。 本组 有 5例 病 灶 符合 上 述 改 变 。溶 骨 型 转 移 者 表 现 为 普 遍 骨 质疏 松 , 质 中 多 发 或 单 发 斑 片 状 低 密 度 影 . 度 均 骨 密 匀 , 缘 较 清 晰 , 分 痫 灶 融 合 、 大 形 成 大 片状 骨 质破 坏 区 , 边 部 扩
脊柱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分析

【摘要 l 目的 探讨 脊柱血管瘤影像学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 12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 的脊柱血管瘤患者的临床及 影像学检查 资料 ,并将各种影像学检查进行 了对照。结果 X 线片可见椎体呈典型的栅栏样改变 ,C T可见网眼状影像 中夹杂 着低密度脂肪 ,在 M R I T 1加权像上呈等或高低混杂信号 ,T 2加权像上呈均匀 高信号 ,并见随 回波时间延长信号逐渐变 亮这一典 型血管瘤信号特征 ,M R I可发现脊髓受压变性程度。结论 :脊椎血管瘤的 x 线 、C T、M R I均有特征性 表现 , M R I在鉴别诊断方面优 于 X 线 、C T,M R I显示范围广 ,软组织分辨率 高,显示椎管狭窄及脊髓的受压 、变性程 度 ,特别 是对血管瘤 的侵袭性的诊断 明显优于 C T;
【Abstract】 purpose:To investigate the 131 ng diagnostic value of vertebra lhemarjgiomas.Methodos:Relrosopectively ana lyse the
clinical and imaging data of 12 vertebral hemangiomas patients who arc confirm ed by operation an d pathology,and compare the various kinds of Ima ng check—up.Results:The eentm m of x—ray is typical change of bars,the computed tomography is the reticulation image
【关键词 】 脊柱血管瘤 ;侵袭性 ;影像学诊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1/2在腰椎椎板,关节突,椎 弓。
X线表 现:
病灶周边硬化,增生,瘤巢被
掩盖。 脊柱型“C”弯曲。 青少年+腰痛+侧弯+增生。
CT表现:
瘤巢呈低密度,伴钙化。 病巢周边骨硬化。 小关节增生。 MRI:病巢偏高信号,周边硬化
呈低信号。
骨母细胞瘤:
年龄:20岁以下。 部位:41%在脊椎,椎板,
脊柱表现:
脊柱广泛性骨质疏松。 单个或多个压缩性骨折。 椎体溶骨性破坏,可累及附件。或
呈皂泡样。 椎旁软组织肿。 椎间隙正常。
骨质疏松 型
脊椎普遍性疏松,有赖于临床和
实验室及骨穿确诊。
单发 型
单个椎体破坏,膨胀,压缩
骨折。 早期累及附件。 易伴发软组织肿块。
changs)
脊椎骨髓瘤与转移瘤 鉴别:
椎体破坏+软组织肿块倾向骨髓瘤。 椎体破坏+广泛性骨质疏松倾向骨
髓瘤。 椎体破坏伴椎弓及附件早期破坏 倾向转移瘤。
骨髓瘤MRI表现:
T1w呈灶性或弥漫性低信号。 T2w呈灶性或弥漫性高信号。 T2w敏感性高于T1w 增强T1w病灶强化,可作疗效观察。
软组织肿块T1w低信号,T2w高信
号。 STIR序列敏感性高于SE序列。
脊索瘤:
起源:残留或异位脊索组织,属低
度恶性肿瘤。 发病年龄:多见于40--70岁。 发病部位:颅底(35%),骶尾椎 (55%)和脊柱(10%)。
临床症 状:
早期无症状或表现为疼痛。 颅底肿瘤有神经压迫症状。 骶尾病变向后生长出现软组织肿快;
脊突。 病灶大小:骨样骨瘤<1厘米,骨母 细胞瘤>2厘米, 1—2厘米间为两者 并发。
影像学表 现:
X线及CT表现: 脊椎附件偏性膨胀病灶。 病灶易累及软组织。 50%有钙化,骨化。
病灶周围骨增生不甚明显。
MRI:T1W中低信号。 T2W不均匀混杂高信号。
骨巨细胞 瘤:
化,可侵及邻近椎体。 椎间隙狭窄或正常。 椎前软组织肿块。
脊椎转移性肿瘤:
原发病灶成人依次为:乳房,前列
腺,肺和甲状腺肿瘤。儿童见于神 经母细胞瘤。 播散途径:血行,淋巴。 部位:胸腰椎多见。
转移性肿瘤的分 型:
溶骨型 成骨型 混合型
溶骨型转移瘤的影像学 表现:
脊椎动脉瘤样骨 囊肿:
一.原发性 二.继发性—发生在其它骨病变
(巨细胞瘤、骨囊肿等)基础上 或与之共存
发病年龄及部 位:
发病年龄:30岁以下,80%在20岁以
下。 发病部位:脊椎占20%,颈胸椎多见, 好发于附件,向椎体累及。
X线表现:
病变起源于附件并向椎体发展,
病灶呈囊性膨胀性,单房或多房 改变,与正常骨分界清晰,周边 无硬化,病灶破入软组织形成软 组织肿块。
颅底脊索瘤:
好发于枕骨斜坡,可累及蝶骨。 斜坡骨质破坏,伴有不规则钙化、骨 化。 软组织肿快累及蝶窦、筛窦或突向咽 喉。 压迫脑干、桥脑及导水管导致脑积水。
上海市远程医学网继续医学教育——脊柱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主讲人:杨世埙
脊椎脊索 瘤
椎体和椎弓骨破坏,伴有骨化、钙
MRI表现:
病灶与正常分界清晰。 T1W等低信号,T2W等高信号。 有或无软组织肿块。 继发出血或并发ABC有液—液平面。
骨髓瘤:
发病年龄:45岁以上。 部位:扁骨,脊椎,骨干。 发病率:占恶性骨肿瘤4.5%。
临床症 状:
疼痛—持续性疼痛、放射性疼痛。 软组织肿块—易见于浅表部位的骨骼: 肋骨、颅骨。 病理骨折—脊柱压缩性骨折。 肾功能损害—蛋白尿、血尿、肾功能 衰竭。 实验室检查—血沉加快、尿本周氏蛋 白、贫血等。
脊柱肿瘤影像学诊断
脊椎肿瘤发生部位
胸椎 骶椎 腰椎 颈椎
40.2% 30,5% 22.0% 7.3%
肿瘤在脊椎的分布
椎体/附件约2:1 椎体良性/恶性约1:3 附件良性/恶性约2:1
脊优点:简便,价廉,观察全面. 缺点:重叠,密度分辨率低,早期或小
影像学检查比 较:
X线
敏感性 特异性
CT 低 较高 高 较高
MRI 高 高
同位素 高 低
X线表现:
椎体横行骨小梁吸收,纵行骨小梁增
厚.呈栅栏状,蜂窝状,皂泡状。
CT表现:
椎体呈圆点状、花纹状改变—病灶呈
低密度溶骨区,境界清晰,增厚的 骨小梁呈多数圆点状高密度,骨皮 质完整,周围无软组织肿块。
MRI表现:
病灶T1w,T2w呈斑点或条状高信号或
等信号,增粗的骨小梁T1w,T2w均呈 低信号。
起源:脊髓间充质。 病理分级:1—4级或侵袭性和非侵
袭性两类。 发病年龄:88.5% 20岁以上。 发病部位:脊椎占16.7%,腰骶椎 多见,病变起源于椎体。
X线及CT表 现:
病变呈偏心性溶骨性破坏,可侵及邻 近椎体,无成骨现象。 与正常骨分界清晰。 有或无硬化带。 有或无分房结构。 突破皮质+软组织肿块—侵袭性。 多房+骨壳完整+边缘硬化—非侵袭性。
椎体呈虫蚀样破坏伴压缩性骨折,
早期累及附件。 椎间隙保持正常。 MRIT1w偏低信号,T2w偏高信号,转移 灶强化显著.正常椎体信号T1w略高于 椎间盘,如:椎体信号低于椎间盘提示 转移可能。
成骨型转移瘤的影像学 表现:
多见于前列腺癌,恶性淋巴瘤,乳
房癌。 椎体,松质骨斑点状高密度硬化灶, 相互融合。 椎间隙正常,无压缩骨折。 T1w,T2w均呈低信号。 溶骨性转移放疗后也可呈硬化。
向后生长出现膀胱、直肠受压。 脊柱病变为腰背痛。
影像学表 现:
病灶呈溶骨性,伴骶孔,中央管扩大。 边缘较清,可有硬化,分房及钙化。向 骨盆内突出软组织肿块。 其它部位的肿瘤呈单个椎体不对称破坏, 伴软组织肿块。 MRIT1w中等低不均信号,T2w高信号,70% 分房伴包膜,与周围分界清晰。
病变易遗漏.
CT检查:
优点:密度分辨率高,无重叠,易发现
微 小病变。 缺点:整体观不如平片,价高。
MRI检查:
优点:软组织分辨率高,多平面成像
易发
现骨髓早期改变. 缺点:对皮质破坏,钙化骨化检出不 如CT 敏感
同位素检 查:
同位素Tc99m扫描: 敏感性高,特异性差.
脊椎血管瘤:
依X线表现 分类:
骨质疏松型。 单发型。 多发型。 硬化型。
X线表 现:
病变早期X线无异常改变,约占10%。 骨质疏松,以中轴骨为显著:常见
于脊柱、肋骨、颅骨、骨盆等。 多发性骨质破坏:虫蚀样、穿凿样, 少数呈皂泡样。 骨破坏区伴软组织肿块。 骨质硬化少见。
CT表现:
囊性,膨胀性病灶内可见液—液
平,为本病特征。(血浆,血细胞 分离)
MRI表 现:
膨胀分叶状多房或单房性改变,病
灶具有多信号特征,由于血细胞和 血浆的分离可以出现液—液平 (T1w上低下高、T2w则相反。)
骨样骨瘤:
好发年龄:25岁以下。 发病部位:长骨皮质多见,脊椎占
发病率 部位
临床 0.6%—1% 尸解 10% 头颅,脊椎占50% 90%脊椎血管瘤 位于胸腰椎。
病理学:
病理学:骨血管瘤由毛细血管,海绵
状血管,静脉窦组成。 组织学:血管瘤的血窦大小不一,周 围为水肿区及胶冻样脂肪性骨髓.病 变处骨小梁吸收,残存小梁代偿性增 厚,病灶内有血栓形成。
多发 型
颅骨,肋骨,脊椎等多骨,多发破
坏溶骨性病变。 境界模糊,无硬化。
硬化型(POEMS)
多发性神经病变(polyneuropaphy) 肝,脾肿大(organomegally) 内分泌障碍(endocrinopathy) 血清电泳M蛋白升高(M-protein) 皮肤色素沉着(sk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