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病变影像表现
强直性脊柱炎的影像学表现

强直性脊柱炎的影像学表现以上是正常腰椎的X线图⽚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正侧位X光⽚(患者,男性,45岁,强脊炎15年余)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简称强直,英⽂缩写为AS。
是⼀种慢性全⾝免疫系统紊乱导致的疾病,以脊柱和骶骼部位炎症及⾻化为主要表现。
由于1963才命名此病,因此中医历史上不存在此病名,总体上看中医认为本病属于痹证范畴内的⾻痹、肾痹、历节风、⽵节风等。
强直性脊柱炎的男⼥差别:发病⾼峰期为男性为13岁—30岁左右,⼥性⼀般要晚于男性6岁左右。
强直多见于男性,据统计数据,之前男⼥发病率⽐例约为10:1。
但随着近年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认识的提⾼,有许多症状⽐男性患者轻的⼥性患者被发现,使得发病的男⼥⽐例提⾼到3:1—5:1。
男性强直患者相对来说起病急、症状重、进展快,伴有发热、乏⼒、消瘦等全⾝症状,但是早期发病后有⼀段⽐较短的时间感觉不到任何症状;⽽⼥性患者相对来说症状较轻,⽆症状缓解期有时达数年,但⽐男性增加了产褥期感染因素。
所以早期强直性脊柱炎具有很强的隐匿性,难以被发现和重视,这也是强直性脊柱炎的危害之⼀。
强直性脊柱炎的X线检查(1)骶髂关节改变:这是诊断本病的主要依据。
可以这样说,⼀张正常的骶髂关节X线⽚⼏乎可以排除本病的诊断。
早期骶髂关节的X线⽚改变⽐腰椎更具有特点,更容易识别。
⼀般地说,骶髂关节可有三期改变:①早期:关节边缘模糊,并稍致密,关节间隙加宽。
②中期:关节间隙狭窄,关节边缘⾻质腐蚀与致密增⽣交错,呈锯齿状。
③晚期:关节间隙消失,有⾻⼩梁通过,呈⾻性融合。
但⽬前仍有学者沿⽤1966年纽约放射学标准,将强直性脊柱炎的骶髂关节炎分为五级:0级为正常;Ⅰ级为可疑;Ⅱ级为轻度异常;Ⅲ级为明显异常;Ⅳ级为严重异常,关节完全强直。
(2)脊柱改变:病变发展到中、晚期可见到:①韧带⾻赘(即椎间盘纤维环⾻化)形成,甚⾄呈⽵节状脊柱融合。
②⽅形椎。
③普遍⾻质疏松。
脊柱的影像学诊断

颈曲阶梯状错位的测量线
显示上一椎体前移4mm
常规正位片双侧钩椎关节对称,无侧弯
钩突关节不对称 (正位相显示颈3-4间双侧钩突关节不对称)
双边双突征
(颈椎侧位片,可见颈2、3、4小关节呈双突影(双边),说明颈4以上轴向旋转。)
双边双突征 侧位片自颈5以上及颈7以下均为纯侧位相,但颈6下关节突呈清晰之 双突影。说明颈6单个轴向旋转。
参照表2。
表2 颈腰椎曲分级标准
级别 Ⅰ(正常) Ⅱ(尚可)
Ⅲ(尚存)
Ⅳ(消失) Ⅴ(差)
颈曲
弓形面积 (㎝2)
形态
11~16
正常
6~10
减小
显著减小或 1~5 上弓下曲或
下弓上曲
0
变直
负数或 >16
反弓
腰曲
弓形面积 (㎝2) 28~39 16~27
1~15
0
形态
正常 减小 显著减小 或 上弓下曲 变直
颈后弓VII型(上曲下直)
颈后弓VIII型(上曲下弓)
腰曲I型(全直)
腰曲II型(全弓)
腰曲III型(上弓下直)
腰曲IV型(上弓下曲)
腰曲V型(上直下曲)
腰曲VI型(全曲)
颈曲呈阶梯状改变 ,颈3-6诸椎体后缘不能构成连续弧线, 而呈前后错位之阶梯状改变,上一椎体后移。以颈4-5之间最 明显
颈后弓III型(全弓严重) (即Risser征),可将髂分成四等分,骨化由髂前上嵴逐渐移向髂后上嵴,骨骺移动25%为I度,50%为II度,75%为III度,移动髂后上嵴为IV 度,骨骺与髂骨融合为V度,此时骨骼发育停止。 颈后弓II型(全弓重) 7、正在骨化尚未愈合的椎体环状骺) 上位颈椎X光片,张口位 10、右总髂骨动脉及静脉; 腰曲自第12胸椎后下缘(A点)到第1骶椎后上缘(B点),正常此线中点在第3腰椎中间(C点)(图b)。 腰曲V型(上直下曲) 梯度回波脉冲序列(脊髓信号中等,脑脊液与椎间盘高信号) 腰椎骨髓炎,椎骨钙化,椎间隙存在 正常腰椎横断位MR T1 WI表现 正常腰椎横断位MR T1 WI表现 腰曲变小也按此测量法。 颈前曲III型(上正下曲) 说明颈6单个轴向旋转。 颈椎双侧斜位片:45度斜位片,观察椎间孔 女性,24岁,腰椎间盘突出症 表2 颈腰椎曲分级标准 腰椎弓顶距离及前突指数(Seze测量法) 男,45岁,腰痛、步行困难、双下肢无力1年半,伴有低热、出汗、X线片正侧位显示L4椎体上缘软骨面消失,骨质破坏、椎体变扁、椎间隙 变窄。
脊柱退行性变的常见影像学表现

基本解剖
脊柱包括椎骨、椎间盘、脊椎及韧带。
椎体:颈椎(7)、胸椎(12)、腰椎(5)、
骶骨(由5个骶椎汇合而成髓核和纤维环组成。髓核是退化脊索细胞和 一些纤维软骨组成的黏液胶冻样物质。髓核外的纤 维环由纤维软骨和多层胶原纤维组成。髓核位于椎 间盘中心稍后。髓核和纤维环上下面由薄的透明软 骨及终板覆盖,周围由环状骨突围绕,纤维环内层 与软骨融合,外层插入环状骨突。椎间盘高度不一, 颈椎为3~5mm,而腰椎可达15mm。
腰椎间盘退变是LDH的基本发病机制。腰椎间盘是人体中退变最早的器 官之一,其退变大约开始于20岁,是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不可逆的自然 过程。退变的椎间盘由于髓核蛋白多糖降解,聚合水减少,其抵抗压力 的能力降低;纤维环胶原成分改变使其抵抗张力的能力减弱。二者共同 作用使椎间盘降低或丧失吸收负荷、分散应力的力学功能。 在生化组成退变的基础上,生物力学功能降低或丧失导致纤维环发生诸 如出现裂隙、断裂甚至破裂等一系列变化,最终导致髓核突出,压迫刺 激脊髓、神经根,产生腰腿痛症状和体征。
许莫氏结节(Schmorl's nodes)
一:形成原因:椎体的软骨板破裂,髓核可经裂 隙突入椎体内,造成椎体内出现半圆形缺损 阴影,称为许莫氏结节。 多见于胸腰段。 二:主要影像学表现: 自椎体上缘或下缘向椎体 内突入的弧形或半月形切迹。
椎间盘突出(LDH)
椎间盘组织局限性移位超过椎间隙。移位椎
中央型椎间盘疝出物位于椎管中部主要对硬膜外脂肪间隙和硬膜囊形成 压迫; 外侧型椎间盘疝出物位于椎管内一侧,未超过椎间孔内口,主要对硬膜 外脂肪间隙、硬膜囊和神经根形成压迫; 远外侧型椎间盘疝出物位于椎管以外,主要引起椎间孔狭窄和一侧根神 经受压; 侧前型椎间盘疝出物本身不引起压迫症状,但由于椎间盘的外1/3有神经 分布,亦是腰痛的原因之一,所以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脊柱的影像学诊断

高出坠落,脊柱骨折
脊柱良性肿瘤和 肿瘤样病变
Benign Spinal Tumor and Tumorlike Lesion
脊柱良性肿瘤和肿瘤样病变
骨血管瘤 骨软骨瘤 骨巨细胞瘤 骨样骨瘤 骨母细胞瘤 动脉瘤样骨囊肿 内生骨疣 其它:软骨黏液样纤维瘤、纤维骨瘤、血管外皮细胞瘤和血管内皮细胞瘤等
环椎:前后弓及两侧块 枢椎:齿状突、椎体及棘突 第3至第7椎体:逐渐增大,椎孔三角形,椎间关节面近呈水平位,钩椎关节 (Luscka 关节)
胸椎:逐渐增大,椎孔心形,关节突关节面呈冠状位 腰椎:椎体逐渐增大,椎孔呈三角形,关节突关节面呈矢状位 骶骨:骶骨倒立扁三角形,5个骶椎融合而成 尾骨: 4个尾椎融合而成
环枢关节半脱位 齿状突骨折
骨质疏松骨折 L1压缩骨折
脊髓损伤
脊髓震荡: 单纯脊髓功能损伤,可出现轻微脊髓水肿,愈后良好。
脊髓挫伤: 脊髓水肿、出血、脊髓广泛破碎出血、乃至脊髓横断;
脊髓受压: 骨折脱位或髓外血肿等原因导致的椎管变窄压迫脊髓;
MRI表现
1、脊髓形态改变 梭形膨大,灶性水肿;脊髓弯曲;完全或不完全横断,伴
elements of T-3
and T-4 and the
posterior soft
tissues
(arrowheads).
The lesion
enhances
markedly with the
contrast agent.
FigC the lesion
C
has only
intermediate
38, yr, M of C
Hereditary multiple exostosis with several spinal osteochondromas 遗传性多发骨软骨瘤
常见脊柱MRI的异常征象及临床意义

常见脊柱MRI的异常征象及临床意义xxxx人民医院骨科xxMRI是脊柱脊髓疾病非常灵敏的检查方法,临床应用广泛,现收集了八种常见脊柱的MRI异常征象,就其MRI表现及临床意义分述如下:(一)Romanus病灶(又称椎角炎或椎缘炎)Romanus病灶是由Romanus 和Yden于1952年率先提出并命名的,是AS常见的MRI表现,其病理基础是发生于前后纵韧带在椎体和纤维环交界区附着点处的炎症所致的骨髓水肿和随后发生的一系列修复反应,发生在椎体四角中的一角或多角,呈边界清楚的三角形或圆形,不累及整个终板,影像学上可分为急性和慢性病变。
(1)急性Romanus病灶:急性炎症表现为韧带附着点周围的骨髓水肿,在T1WI上呈低或略低信号,在T2FS及STIR上呈高信号。
增强造影后脂肪抑制T1WI相应区域明显强化。
(2)慢性Romanus病灶:可因脂肪沉积,在T1WI、T2WI均为高信号,T2FS及STIR呈低信号,或因骨质硬化于T1WI、T2WI均为低信号(此时X片或CT上表现为椎角密度增高,成为亮角征)。
Romanus病灶可导致椎体前方韧带骨赘形成,并可使两个邻近椎体间形成骨桥。
是晚期AS特征性改变。
Romanus病灶常见于AS,亦可以出现于脊柱退行变患者,甚至无任何症状的患者,但AS患者发生率明显高于机械性腰痛患者,且为多发病灶,好发生于胸腰椎交界处,而机械性腰腿痛患者Romanus病灶常为单发,且好发生于下腰椎,并且随年龄增加而发生率高。
脊柱各段中,以下胸椎的Romanus病灶有相对较高的诊断意义,急性Romanus病灶的诊断意义高于慢性Romanus病灶,以脊柱急性Romanus诊断中轴SPA时有较高的特异性,但以脊柱Romanus病灶诊断中轴SPA时的敏感性及阳性似然比尙不足以将之定为诊断标准,下胸段的急性Romanus病灶对SPA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有报道Romanus病灶≥2个作为标准,其诊断AS的敏感性为52.9%(),特异性为94.1%(),当Romanus病灶≥3个作为标准,诊断AS的敏感性为43.1%(),特异性为98.0%(),所以Romanus病灶对脊柱关节炎不足以定为标准,但当Romanus病灶数≥2个时,诊断SPA有较高的特异性。
脊柱结核影像学表现

C4椎体结核
精品文档
正常颈椎X线
T7、8椎体结核
L2、3椎体结核
精品文档
5、死骨
较少见,表现为 砂粒状死骨
精品文档 L3、4椎体结核
脊柱结核的CT影像
能更清楚显示隐蔽的较小的骨质破坏, 更容易发现死骨以及病理骨折的碎片; 帮助了解脓肿的位置、大小以及周围组
织的境界。 显示椎管内断
化脓性脊柱炎 多单节或双节发病,破坏 进展快,骨质增生硬化明显,骨赘或骨 桥形成。 脊柱转移瘤 椎弓根破坏是其特征,很少 累积椎间盘。 椎体压缩骨折 病人有明确外伤史,多累 积一个椎体,无侵蚀性骨破坏及椎间隙 狭窄。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况。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脊柱结核MRI检查
显示早期破坏区内的水肿范围和破坏区内的情况; 软组织内脓肿的蔓延情况。 被破坏的椎体、椎间盘T1WI
呈较低信号,T2WI多呈混 杂高信号,增强扫描不均匀 强化。脓肿、肉芽肿T1WI 呈低信号,T2WI呈混杂高信号, 增强检查呈不均匀、均匀或环状 强化,脓肿壁薄且均匀的强化是特点。
精品文档
基本病理改变
➢渗出性病变 骨内渗出病变以大量巨噬细胞或 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常伴有较多的纤维蛋白 渗出;
➢变质性病变 主要为干酪样坏死,坏死灶中常 有死骨或钙化,坏死物亦可液化形成脓肿;
➢增殖性病变 以形成结核结节为特征,由多 量上皮细胞形成,并见Langhans巨细胞,外周 有淋巴细胞浸润和成纤维细胞包围。
骨关节结核
精品文档
骨
概述
关
脊椎结核
节
结
关节结核
核
骨结核
精品文档
概述
骨关节结核(tuberculosis of bone and joint)好发于儿童和青年,95%继发于肺结核, 结核杆菌经过血行到骨或关节,停留在血管丰 富的骨松质(如椎体、短管状骨、骨骺与干骺 端)和负重大、活动较多的关节(髋、膝)滑 膜内而发病。
常见脊柱骨骼系统病变的影像诊断

成骨型转移X线表现
成骨型转移CT表现
成骨型转移MRI表现
THANK YOU
脊椎峡部不连:脊椎关节突间部的缺损, 原因可能为先天性缺损或后天性骨折所 致,慢性疲劳性骨折更为多见。
峡部断裂显示的检查方法为X线斜位片, CT断层扫描可作为辅助检查。
椎弓峡部又称“苏格兰狗的颈”。
腰椎椎弓峡部崩裂症
病因
先天性 外伤性 劳损性
滑脱分度
1度:滑脱<1/4 2度:滑脱<2/4 3度:滑脱<3/4 4度:滑脱>3/4
硬膜囊、神经根、突出椎间盘
椎间盘突出
又称椎间盘疝: 包括膨出、脱出、髓核游离、施莫尔结节
椎间盘突出分型
正常
突出
游离
脱出
病理(椎间盘突出)
在一定压力作用下髓核破裂, 沿纤维环裂隙突出。突出之髓核 大小形态不一,程度和部位各异, 可压迫脊膜囊,也可压迫神经根 鞘和椎管内静脉,造成局部肿胀 或渗出,引起硬膜外纤维化。
椎间盘突出MRI表现
颈椎间盘扫描定位片
正常颈椎间盘
正常颈椎间盘(1)
正常颈椎间盘
病理(椎间盘膨隆)
椎间盘退变导致纤维环松 弛,横断面上表现为超过椎 体边缘均匀光滑对称的软组 织影,并产生环状或横行的 裂隙,髓核水分减少,弹性 降低趋玻璃样变性
椎间盘膨隆CT表现
横断面上表 现为超过椎 体边缘均匀 光滑对称的 软组织影
颈椎间盘突出发生 依次为:
颈5-6—颈4-5—颈6-7— 颈3-4—颈2-3。
颈3-4椎间盘突出
MRI在椎间盘病变中的 诊断价值
增加空间分辩率:多平面,多角度。 扩大检查范围:不易遗漏其他病变。 在颈部可提高椎间盘病变的显示率。 腰椎间盘病变的诊断准确率MRI和CT大
脊柱常见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影像学表现

Case22: M,49y;??。
Case23: F,66y;腰痛,右下肢放射痛 。
Case24: M,77y;腰背痛1年,加重1月 。
神经鞘瘤
• 不属于原发椎体的肿瘤,多数为椎管内病变,压迫周围骨 质,或者恶性变引起周围骨质破坏
Case25:M,45y;颈痛4年,加重伴四肢麻木无力、头晕1年 。
Case26:F,47y;腰背痛4年,加重5月 。
谢谢观赏
Chordoma 脊索瘤
• • •
• •
起源于胚胎脊索残余或迷走脊索组织
好发于30~60y,骶尾部最多见(骶骨3~5节),中轴线 X/CT:溶骨性/膨胀性破坏,瘤内斑片状钙化,边缘硬 化边 可穿破椎间盘累及相邻椎体,伴椎间隙变窄
MRI:T2WI显著高信号(黏液基质);中等度强化,不
均匀
Case6: M,61y;骶尾椎疼痛2年 。
Case7: M,62y;8月前前列腺手术发现骶尾部肿物,无不适,现肿物逐渐
增大,2月前伴局部疼痛。
Case8: M,73y;右臀部疼痛伴右下肢放射痛2月 。
中间性肿瘤
动脉瘤样骨囊肿 嗜酸性肉芽肿 骨巨细胞瘤 骨母细胞瘤 软骨母细胞瘤
ABC (Aneurysmal bone cyst) 动脉瘤样骨囊肿
Case12: F,4y;患儿颈部活动受限1个月 。
Case13: F,4y;腰痛1月余,加重半月 。
Case14: M,6y;双侧髋部疼痛1月余,加重伴不能行走半月 。
Giant cell tumor of bone 骨巨细胞瘤
• 好发于20~40y,起于椎体,向附件发展
• 单纯溶骨性骨质破坏,有偏心性,膨胀明显;椎体变扁时 肿瘤呈前后哑铃状膨胀(较有特征) • 有骨包壳形成,可伴骨皮质中断,无周围硬化及基质钙化。 • 在骶骨者,好发于上部骶椎(脊索瘤:S3-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韧带下型(椎旁型)
继发于椎旁韧带下脓液的侵蚀 多开始于腹侧的椎旁韧带或前纵韧带
以胸椎多见
男,30岁,腰背痛伴双下肢乏力20多天
(胸椎病灶)慢性肉芽肿性炎症伴干酪样坏死及郎罕氏巨 细胞反应,符合结核改变。
附件结核
甚少见,可局限于椎弓棘突或横突。受累部位骨质破坏可伴脓肿,椎 体和椎间盘无明显改变。
1个月后复查
女,63岁,左侧腰腿痛并左下肢麻木10天
病理:(L5-S1)送检破碎组织部分为髓 核组织,部分纤维组织增生并多量炎细胞 浸润;另见少量碎骨及死骨组织,部分钙 化,请结合临床。
化脓性椎间盘炎
化脓性椎间盘炎
化脓性椎间盘炎
化脓性椎间盘炎
手术后椎间盘炎
化脓性椎间盘炎与结核
脊柱病变影像诊断
影像检查方法
X线平片 CT MRI ECT
先天性病变 退行性病变 外伤性病变 炎症性病变 肿瘤及肿瘤样病变
先天畸形
椎体融合:完全融合或部分融合 环枕融合 脊椎裂 侧向半椎体及矢状椎体裂(“蝴蝶椎”) 移行椎 脊椎侧弯
椎体融合
环枕融合
脊椎裂 :隐性脊柱裂—常见 显性脊柱裂
脊膜膨出 脊髓脊膜膨出
脊 膜 膨 出
脊髓脊膜膨出,脊髓栓系综合征
脊髓低位:12岁以后脊髓圆锥低于L2水平或6岁以前脊髓圆锥低于L3水平 终丝增粗伴脂肪变性:直径超过2mm。
脊髓纵裂,半椎畸形/蝴蝶椎
半椎畸形、蝴蝶椎
移 行 椎 : 腰 椎 骶 化
骶 椎 腰 化
脊椎退行性变
从椎间盘退行性变 关节异常活动、失稳 椎间小关节退行性变(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
质增生、硬化)
韧带退行性变
带钙化、骨化 ) 边缘骨质增生)
( 前、后纵韧带、黄韧
脊椎骨骼改变 (骨髓水肿、脂肪沉积、
继发性改变
隐窝狭窄)
( 椎管、椎间孔及侧
椎间盘突出
后正中型 后外侧型 外侧型 韧带下型
游离型
L3-4正常
女,41岁,外伤后颈部活动受限伴上肢无力麻木1天
女,45岁,疼痛20余天
T8、 L1
女,69岁,跌倒,腰部疼痛,活动动受限2天
炎症性病变
结核 化脓性脊椎炎
脊椎结核
以腰椎为最多 胸椎次之
发病部位
(胸腰椎交界部最多,其次是腰骶部交界部)
侧隐窝及椎间孔:小于2mm为狭窄
女,76岁
女,77岁
女,59岁
L4-5椎管狭窄
L5-S1椎管狭窄
女,52岁,双下肢麻木无力2月余,加重10余天
T10椎体小关节骨质增 生、黄韧带钙化
L1椎体后缘骨质增生
男,65岁,颈痛伴右上肢麻木半月
男,53岁,颈背部疼痛5年,加重1年
颈椎较少见
骶尾部很少见
影像学分型
根据骨质最先破坏的部位分型: 中心型 边缘型 韧带下型 附件型
中心型
多见于儿童,病灶易向上下两方扩展, 可连续侵犯多个椎体及椎间盘,椎体塌 陷后造成脊柱后凸畸形。
男,2.5岁,胸背部疼痛伴后突2月。
边缘型(椎间型)
最常见的类型,尤其是腰椎内,多见于成人,病灶出现在椎体上下缘 , 有局限于两个椎体的倾向,常使椎间盘破坏,椎间隙狭窄,破坏的椎体相 互嵌顿,宛如一个椎体。
结核造成的椎体骨质破坏明显,常楔形变,而椎间盘炎不造成椎体的楔形变, 骨质破坏周围常伴骨质硬化
结核的椎旁脓肿范围较大,而椎间盘炎常较小。
肿瘤及肿瘤样病变
男,7岁,胸背痛20多天
男,6岁,下腰部疼痛1月
09/11/27
09/12/18
09/12/13
09/12/30
L3-4突出
L4-5正常
L5-S1正常
L5-S1突出
男,6岁
男,16岁
男,23岁
男,23岁,左腰腿痛1年
男,15岁,双侧腰腿痛2个月
椎管狭窄
先天性
获得性:退行性变、创伤、炎症、肿瘤、肿瘤样
病
变等
混合性
中心型椎管狭窄 侧隐窝狭窄
神经孔狭窄
诊断标准:
颈椎:10-13mm相对狭窄,小于10mm为狭窄 腰椎:15-18mm相对狭窄,小于15mm为狭窄
脊椎滑脱
椎弓崩裂性脊椎滑脱 退变性脊椎滑脱
前滑脱 后滑脱 侧方滑脱 以下位椎体为参照标准
脊椎滑脱
女,55岁,腰腿痛1年
女,63岁,腰腿痛1年。
脊柱外伤
枢椎齿状突骨折
男,32岁,颈部外伤伴四肢无力1月
男,59岁,外伤后腰痛伴双下肢无力9小时
结核起病缓慢,病程长,以月、年计算;而椎间盘炎在2-4周 内即出现典型的椎间隙变窄。 脊柱结核引起的局部疼痛和叩击痛一般较轻,甚至没有明显疼 痛,仅感不适,而椎间盘炎均有明显的疼痛和叩击痛。 椎间盘炎临床症状较急,全身症状明显,可有高热、恶寒。如 有椎间盘外科操作史、泌尿系感染更支持椎间盘炎诊断。 椎间盘炎常有自限性,而结核为进行性的骨质破坏。
脊柱结核的主要特征
骨质破坏 椎间隙狭窄或消失 脊柱曲度的改变 椎旁及硬膜外冷脓肿 死骨、窦道形成 椎体融合 骨赘及骨桥形成
脊柱结核的影像学特征
相邻椎体骨破坏伴椎间隙狭窄是脊柱结核 的主要特征
碎骨和椎旁脓肿是脊柱结核与其他病变鉴 别的要点
化脓性脊椎炎
脊椎骨髓炎
椎间盘炎
女,83岁,腰背痛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