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护理常规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护理常规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护理常规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护理常规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前护理常规】

1.执行神经外科术前护理常规。

2. 保持病室的安静,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

3. 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减少探视,避免各种刺激,使患者保持情绪稳定。

4. 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特别是血压变化情况。

5. 遵医嘱药物控制血压、监测用药效果,使血压维持在适当水平;并防止血压过低造成脑供血不足而引起脑缺血性损害。

6. 避免诱发颅内压(血压)升高的因素,必要时给予镇静剂。

7. 预防、治疗癫痫发作,遵医嘱给予抗癫痫药物治疗。

8. 术前遵医嘱给予抗凝药物,指导患者要按时服药,用药期间严密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征兆,遵医嘱行相关化验检查,监测凝血功能。 9. 指导患者练习床上排便、伸髋平卧翻身法。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护理常规】

1.执行脑血管造影术后护理常规。

2.术后保留动脉鞘管者,严密观察免鞘管脱出,手术侧下肢严格制动,做好患者及家属的指导。

3.术后8小时拔除鞘管,拔管后穿刺部位局部手压30分钟,后用加压袋压迫6h,予术侧下肢制动24h,24小时后可进行床上活动,术后48小时可适当下床活动,动作应缓慢,避免突然用力;术后一周内避免重体力劳动,防止伤口出血。

4.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特别注意血压的动态变化,控制血压在70-80/110-130mmHg,预防介入手术后相关的并发症(血管痉挛)5.严密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淤血及血肿,每小时监测患肢皮肤颜色、温度、感觉,足背动脉搏动等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6.做好相应的健康指导:

6.1 指导患者多饮水,有利于造影剂排出

6.2 遵医嘱按时服用抗凝药,一般术后需用药六个月。应用抗凝药期间注意观察有无出血倾向(牙龈、皮下出血点等)。

6.3 定期复查及监测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1个月监测血常规、凝血功能一次;3个月监测肝肾功能一次)。

6.4 如因其他疾病就诊时应向医生讲明正在服用抗凝药的名称、剂量、服用时间等。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护理常规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护理常规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前护理常规】 1.执行神经外科术前护理常规。 2. 保持病室的安静,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 3. 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减少探视,避免各种刺激,使患者保持情绪稳定。 4. 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特别是血压变化情况。 5. 遵医嘱药物控制血压、监测用药效果,使血压维持在适当水平;并防止血压过低造成脑供血不足而引起脑缺血性损害。 6. 避免诱发颅内压(血压)升高的因素,必要时给予镇静剂。 7. 预防、治疗癫痫发作,遵医嘱给予抗癫痫药物治疗。 8. 术前遵医嘱给予抗凝药物,指导患者要按时服药,用药期间严密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征兆,遵医嘱行相关化验检查,监测凝血功能。 9. 指导患者练习床上排便、伸髋平卧翻身法。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护理常规】 1.执行脑血管造影术后护理常规。 2.术后保留动脉鞘管者,严密观察免鞘管脱出,手术侧下肢严格制动,做好患者及家属的指导。 3.术后8小时拔除鞘管,拔管后穿刺部位局部手压30分钟,后用加压袋压迫6h,予术侧下肢制动24h,24小时后可进行床上活动,术后48小时可适当下床活动,动作应缓慢,避免突然用力;术后一周内避免重体力劳动,防止伤口出血。

4.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特别注意血压的动态变化,控制血压在70-80/110-130mmHg,预防介入手术后相关的并发症(血管痉挛)5.严密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淤血及血肿,每小时监测患肢皮肤颜色、温度、感觉,足背动脉搏动等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6.做好相应的健康指导: 6.1 指导患者多饮水,有利于造影剂排出 6.2 遵医嘱按时服用抗凝药,一般术后需用药六个月。应用抗凝药期间注意观察有无出血倾向(牙龈、皮下出血点等)。 6.3 定期复查及监测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1个月监测血常规、凝血功能一次;3个月监测肝肾功能一次)。 6.4 如因其他疾病就诊时应向医生讲明正在服用抗凝药的名称、剂量、服用时间等。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临床护理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临床护理 发表时间:2017-05-09T15:24:46.077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7年2月第4期作者:于英杰王甜甜迟月沈鑫李月[导读] 早期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黑龙江省鸡西矿业集团总医院神经外科 158100 【摘要】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的围手术护理。方法对我科2016年1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术前,术后护理。结果 15例患者均未发生护理并发症,术后均痊愈出院。结论早期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关键词】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护理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壁的局限性异常突起。颅内动脉瘤按位置分为前循环动脉瘤和后循环动脉瘤,一般动脉瘤在破裂出血前无症状,少数病例可因体积大压迫周围神经结构而出现相应的神经症状,出现出血,脑血管痉挛,癫痫,进行性神经障碍等。介入治疗以其微创、安全、并发症少,恢复期短等优点被广泛应有。 1、临床资料 本组15例中,男性7例,女性8例,年龄在35岁-78岁,在全麻下行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后,术后无一例并发症的发生,经过提供相应的治疗及护理干预,在短时间内患者得以康复出院。 2、临床观察与护理干预 2.1术前护理 2.1.1基础护理:病房环境整洁清新,室内光线柔和,定时通风换气,调节室内温度在18℃一20℃,避免因冷热刺激而致血压升高,有吸烟史者戒烟,取得家属配合减少探视,饮食宜进低盐,低脂,低胆固醇,清淡易消化软食,少食多餐,不可暴饮暴食,鼓励饮水,多食新鲜蔬菜,水果,粗纤维食物。 2.1.2心理护理:病人术前常有恐惧、无助、焦虑等现象发生,护士应耐心解释,安慰,介绍手术的重要性、注意事项以及手术中可能出现的异常感觉,如注入造影剂时病人可能感受到头部发热、发胀,这是可耐受的,术中要保持平卧,不可晃动头部,配合医生的指令,以免影响效果,向患者介绍成功的病例,消除顾虑,增强信心。 2.1.3 完善相关检查:术前了解血常规、尿常规、出凝血时间、肝肾功能及血糖等情况,行TCD、颈部超声、CT、MRI、心电图、X胸片及全脑DSA等检查,评价病变部位与临床症状体征是否吻合。 2.1.4 术前三日遵医嘱给予氯吡格雷75 mg,拜阿斯匹林100 mg每日1次联合口服,术前12 h遵医嘱给予尼莫通5mL/h微量泵维持。目前术前术后未联合应用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影像学上则出现了颈动脉支架内血栓的形成。 2.1.5 术前1天常规行双侧腹股沟备皮,禁食12h,禁饮6h。按医嘱做碘剂、青霉素或普鲁卡因过敏试验。术前记录肌力及足背动脉博动情况,作为术后观察对照,便于及早发现并发症。 2.1.6 术前体位训练:因手术时要采取平卧位,并且必须保持不动,术后术侧肢体要伸直制动12h,术前指导患者练习伸胯平卧24h,直腿抬高、直腿翻身和床上排便,教会患者术后咳嗽、排便时用手紧压伤口,避免腹压增加,减少手术并发症。 2.2术后护理 2.2.1 术后需绝对卧床休息,对患者进行24h监护,严密观察神志、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以及有无颅内出血的发生,如患者出现呼吸变慢、深,脉搏慢而有力,应警惕颅内出血。 2.2.2、观察穿刺点敷料是否清洁干燥,有无渗血,沙袋压迫穿刺点6-8 h,右下肢制动8-12h,避免弯曲,咳嗽,大小便时也要避免用力,24 h后方可下床活动。 2.2.3观察术侧足背动脉搏动情况,皮肤的颜色、温度、有无疼痛、麻木、刺痛,以防过度加压造成下肢动脉血栓。如果出现动脉搏动减弱、皮肤紫绀、发凉及肢体麻木等情况,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 2.2.4术后患者多饮水利于造影剂的排出,术后4h进食低盐、低脂、易消化、不含高维生素k的食物。不能经口进食者静脉补充液体,促进造影剂排除。 2.2.5术后微泵输入尼莫地平可以预防脑血管痉挛,但药物对血管有刺激性,有发生静脉炎的可能,要注意观察及时处理。 3、结果 1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经介入治疗及有效的护理干预,均在短时间内治愈出院,无一例并发症的发生。 4、讨论 颅内动脉瘤具有病情变化快、死亡率高的特点,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是目前最先进、创伤小、恢复快的治疗方法,要求我们护士必须掌握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理论知识,通过对本组患者的护理干预,使我们体会到,围手术期的护理质量是影响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不仅增加手术的安全性,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患者的预后。参考文献: [1] 刘华华,上海护理,2009年1月9卷1期, [2] 刘美玲,现代护理与临床,2000年12月1版, [3] 杨燕,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年第巧卷第67,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护理常规-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告知程序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护理常规 欧阳学文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前护理常规】 1.执行神经外科术前护理常规。 2. 保持病室的安静,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 3. 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减少探视,避免各种刺激,使患者保持情绪稳定。 4. 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特别是血压变化情况。 5. 遵医嘱药物控制血压、监测用药效果,使血压维持在适当水平;并防止血压过低造成脑供血不足而引起脑缺血性损害。 6. 避免诱发颅内压(血压)升高的因素,必要时给予镇静剂。 7. 预防、治疗癫痫发作,遵医嘱给予抗癫痫药物治疗。 8. 术前遵医嘱给予抗凝药物,指导患者要按时服药,用药期间严密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征兆,遵医嘱行相关化验检查,监测凝血功能。9. 指导患者练习床上排便、伸髋平卧翻身

法。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护理常规】 1.执行脑血管造影术后护理常规。 2.术后保留动脉鞘管者,严密观察免鞘管脱出,手术侧下肢严格制动,做好患者及家属的指导。 3.术后8小时拔除鞘管,拔管后穿刺部位局部手压30分钟,后用加压袋压迫6h,予术侧下肢制动24h,24小时后可进行床上活动,术后48小时可适当下床活动,动作应缓慢,避免突然用力;术后一周内避免重体力劳动,防止伤口出血。 4.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特别注意血压的动态变化,控制血压在7080/110130mmHg,预防介入手术后相关的并发症(血管痉挛)5.严密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淤血及血肿,每小时监测患肢皮肤颜色、温度、感觉,足背动脉搏动等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6.做好相应的健康指导: 6.1 指导患者多饮水,有利于造影剂排出 6.2 遵医嘱按时服用抗凝药,一般术后需用药六个月。应用

三维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中的应用

三维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 疗中的应用 作者:王伟,马泽,孙涛,李宗正 【摘要】为评价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中的指导意义及其局限性,收集我院2006年1月—2008年6月收治的6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检查。3D-CTA图像重建时分别采用表面阴影显示法(SSD)、最大强度投影法(MIP)、体积透视图法(VR)以及仿真血管内镜技术法(VRT)分别重建颅内血管三维图像。DSA常规进行双侧颈内动脉及左侧椎动脉造影,必要时进行右侧椎动脉造影。结果本组68例患者,DSA检查和3D-CTA检查各发现动脉瘤76个,3D-CTA的诊断准确率为100%。动脉瘤最大直径平均(4.7±3.0)mm;3D-CTA检查MIP法测为(4.8±3.0)mm,SSD法检测为(5.0±3.0)mm。三者间所测得的动脉瘤最大直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D-CTA能够避免常规DSA检查时产生的影像重叠,但是三维重建后的影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制定合理的检查方案可有效提高诊断符合率,对动脉瘤的栓塞治疗提供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栓塞;三维CT血管造影 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s,AN)破裂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神经内、外科常见的疾病[1]。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治疗手段越来越多,从创伤性手术发展到微创的神经介入血管内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治疗水平在不断提高。目

前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栓塞治疗已经在许多大中型综合性医院开展,但许多医院不具备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imension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3D-DSA)设备。栓塞治疗时,单纯依靠普通DSA检查了解动脉瘤颈、载瘤动脉和邻近动脉分支的结构和相互关系有较大的难度。三维CT血管造影(3-dimensional CT angiography,3D-CTA)因其无创、快速的优点广泛用于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中[2]。栓塞术前3D-CTA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中的指导意义及其局限性进行评价。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收集我院2006年1月—2008年6月共68例患者,男30例,女38例,年龄36~68岁,平均49.3岁。本组所有患者均在介入栓塞治疗前先进行3D-CTA检查,对适合栓塞手术的患者再进行DSA 检查。 1.2 检查方法 患者检查时首先在GE公司LIGHTSPEED多排螺旋CT机进行头部直接增强扫描,图像减薄后传输到计算机SUN ULTRA SPARC-80工作站。应用SGI图形加速卡和GE专有图像处理器等软件,选用表面阴影显示法(SSD)、最大强度投影法(MIP)、体积透视图法(VR)以及仿真血管内镜技术法(VRT)进行三维图像重建;CT扫描层厚为2.5 mm,螺距为1mm。图像重建时,将图像层厚减薄图像为1.25mm。造影剂注入速度为2.5~3.0 mL/s,注入总量100mL,图像采集延时17~21s。DSA检查及动脉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的术中配合及观察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的术中配合及观察 发表时间:2019-05-15T17:16:07.373Z 来源:《医师在线》2019年3月5期作者:许琼谭玉婷黄燕飞王君廷陈河辉 [导读] 探讨颅内动脉瘤采取栓塞术术中配合及护理措施。 许琼谭玉婷黄燕飞王君廷陈河辉 (阳江市人民医院;广东阳江529500) 【摘要】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采取栓塞术术中配合及护理措施。方法: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实施心电监护,对患者自身血压变化、心率及氧饱和度的变化进行密切观察。结果:共1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实施栓塞手术,9例患者手术成功,1例患者出现神经功能缺失。结论:颅内动脉瘤栓塞术配合积极的术中护理,能够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栓塞手术;术中护理 [ 中图分类号 ]R2 [ 文献标号 ]A [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9)05-0236-01 导致出现颅内动脉瘤的原因是颅内动脉管壁发生局限性扩大,从而引起一系列脑血管疾病,40岁~60岁的女性患者是该病的高发人群[1]。颅内动脉瘤栓塞术的主要过程是:首先对脑血管实施造影,确定动脉瘤的类型,然后借助微导管技术在瘤体内放入弹簧圈,从而将动脉瘤实施闭塞,起到治疗效果。本文对我科10例脑动脉瘤患者采用栓塞治疗并配合积极的术中护理,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科2018年1月~2018年6月收治10例脑动脉瘤患者,其中3例男,7例女,平均年龄为53岁,全部患者手术前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出血,检查确诊为颅内动脉瘤。 1.2 临床症状与病因脑动脉瘤通常出现在脑底Willis动脉环的分叉处,导致出现的过程目前不清楚,通常可分为由于动脉管壁出现局部缺陷的先天性原因和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以及外伤等导致的后天性原因。 1.3 护理方法 1.3.1 患者准备 (1)调整心态手术前,护理人员要将栓塞手术的目的、手术方法及注意事项详细告知患者,对患者进行心理安慰,防止患者出现精神紧张,指导患者保持休息,避免过度的活动以及情绪激动,从而防止血压出现升高导致动脉瘤发生破裂[2]。 (2)常规准备对患者腹股沟以及会阴部皮肤进行备皮,手术前4h禁止饮食,进行过敏试验。协助患者处于仰卧位,对患者四肢及尿袋采取固定。开放静脉通路,确保手术过程中以及并发症出现时将急救药品通过静脉给药,在穿刺过程中要避免导管插入人体。 (4)药物准备准备好安定、解痉药物以及甘露醇、硝普钠和鱼精蛋白等药物。手术过程中,患者由于受到微导管以及栓塞剂的刺激,会引起脑血管发生痉挛,此时要根据医嘱使用安定或解痉药物;手术过程中一旦发生出血,要使用鱼精蛋白进行止血[3];由于患者血管受到高渗性造影剂影响导致颅内压出现升高,要使用甘露醇、硝普钠迅速降低颅内压,防止并发症的出现。 1.3.2 术中观察与配合 (1)血压栓塞手术发生失败和患者致死的重要原因是手术过程中动脉瘤发生破裂出血,因此为了保证手术能够安全进行要运用控制性低血压[4]。患者在术中实施气管插管的同时对血压进行控制,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血压进行严密监测,当血压升高时选择控制性低血压,从而防止动脉瘤因血压过高导致破裂出血。通常收缩压的控制范围在100mmHg~110mmHg,舒张压的控制范围在60mmHg~80mmHg,每隔5min要对患者血压测量1次。 (2)心电监护手术过程中要对患者心率变化、氧饱和度及呼吸变化情况进行严密监测,维持患者的心率和呼吸正常,维持氧饱和度在95%以上。 3.3 术中密切观察患者的情况观察患者是否对造影剂产生不良反应,由于术中采用高压注射器将造影剂注射进患者体内,注入速度快、注入量比较大,因此要对患者是否出现不良反应进行严密观察。 3.5 手术结束后帮助医生对穿刺部位进行包扎,患者要保持卧床24h,4h后才能进食,患者穿刺部位要采用沙袋进行压迫,并对出血和渗血情况进行严密观察。要对患者手术一侧足背动脉搏动及皮肤颜色进行观察,如果观察到足背动脉搏动出现减弱,皮肤颜色呈现发绀,说明患者下肢出现栓塞。 2 结果 2.1 手术治疗效果全部患者通过对脑血管造影实施栓塞手术,术后观察持续1周,其中1例患者神经功能出现缺损,原因是弹簧圈放置部位不当导致相应部位出现功能障碍,其余9例手术取得成功,术后1周出院。 2.2 术中并发症 2.2.1 颅内出血主要原因有:动脉瘤发生破裂;血管内导管的存留时间过长以及造影剂刺激均会导致脑血管发生痉挛,都可以导致血管发生破裂出血[5]。 2.2.2 脑栓塞由于弹簧圈发生移动导致相应部位的神经功能出现缺失。 3 讨论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在临床中应用广泛,用于颅内动脉瘤优点是创伤比较小、患者痛苦程度轻、身体恢复快。手术前,护理人员要对该病的致病原因、手术方法以及普遍出现的并发症进行了解,要将手术目的、手术操作方法及常见并发症详细告知患者,使患者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消除不良情绪,积极配合治疗,同时,手术过程中要严密监测患者的身体情况,一旦出现异常情况要向医生及时报告[6],并做好相应的记录。本次研究,1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除1例由于弹簧圈放置不当导致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外,其余9例患者手术均取得成功,临床疗效显著,并且配合积极有效的手术护理也对手术成功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值得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陈颖.李虹彦,韩洁.腔内血管成形及支架植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围手术期观察及护理[J].现代护理,2017,13(8):765-766. [2]高秀兰,范渡胜,朱继人.电解可脱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的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2(20):46-4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