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浆型铜镍硫化物矿床的研究进展
新疆黄山东铜镍硫化物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探讨

新疆黄山东铜镍硫化物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探讨展新忠;张晓帆;陈川;柴凤梅;赵同阳;徐仕琪【摘要】新疆黄山东铜镍矿床成矿类型属于岩浆熔离—贯入型硫化物铜镍矿床,矿床赋存于镁铁—超镁铁质岩体中.成矿岩体微量元素明显具有Nb、Ta的负异常,指示岩浆源区经历过地壳物质的混染;δ18O同位素值显示出岩浆经过混染作用.矿床的成矿模式可概括为:来源于亏损地幔的原始岩浆,遭受了地壳俯冲物质的混染,经后期熔融、结晶分离成上轻下重的熔体,经多次上侵—贯入,形成不同的岩相带和稀疏浸染状、致密浸染状以及块状矿石,即现在出露的富含铜镍的镁铁—超镁铁质矿体.这一模式的建立希望能为该区进—步寻找和深入研究与镁铁—超镁铁质岩有关的矿床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期刊名称】《矿产勘查》【年(卷),期】2015(006)006【总页数】9页(P652-660)【关键词】铜镍矿;混染作用;成矿模式;黄山东;新疆【作者】展新忠;张晓帆;陈川;柴凤梅;赵同阳;徐仕琪【作者单位】新疆大学,乌鲁木齐830047;新疆中亚造山带大陆动力学与成矿预测重点实验室,乌鲁木齐830047;新疆大学,乌鲁木齐830047;新疆中亚造山带大陆动力学与成矿预测重点实验室,乌鲁木齐830047;新疆大学,乌鲁木齐830047;新疆中亚造山带大陆动力学与成矿预测重点实验室,乌鲁木齐830047;新疆大学,乌鲁木齐830047;新疆中亚造山带大陆动力学与成矿预测重点实验室,乌鲁木齐830047;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调查院,乌鲁木齐830000;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调查院,乌鲁木齐8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41;P618.63新疆是我国岩浆型铜镍硫化物矿床的重要产地,主要集中在阿尔泰山的喀拉通克和东天山的黄山—镜儿泉镁铁—超镁铁质杂岩体之中,其中大型铜镍硫化物矿床产出在喀拉通克岩体群和黄山东岩体。
黄山东岩体因含有重要的铜镍硫化物矿床而备受瞩目,已有多位学者对黄山东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体进行过研究[1-20]。
吉林省红旗岭1号岩体铜镍硫化物矿床成矿模式与找矿意义

吉林省红旗岭1号岩体铜镍硫化物矿床成矿模式与找矿意义摘要:吉林省红旗岭属于古亚洲洋和环太平洋两大构造区域的交汇部位并发育大型铜镍硫化物矿床。
本区共发现30余个镁铁超镁铁质岩岩体, 其中1号岩体赋矿最多。
铜镍矿体呈似板状、上悬状、透镜状赋存于镁铁—超镁铁质岩体内,矿床属岩浆就地熔离和重力分异成因。
关键词:成矿模式找矿意义铜镍硫化物矿床镍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有色金属元素,在现代工业技术和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
而吉林红旗岭矿区1号岩体则位于红旗岭勘查区内,富含丰富的镍资源。
因此研究1号岩体的成矿模式和找矿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
1 矿区地质背景红旗岭位于吉林省中部磐石地区,地理坐标N47°55′,E126°30′。
大地构造位置属于古生代兴蒙造山带的一部分,南接华北地台北缘,北部与佳木斯地台相接,属于古亚洲洋和环太平洋两大构造区域的交汇部位。
1号岩体位于矿区第一岩带的中部,与围岩呈不整合接触。
岩体产状走向北25~50°,倾向北东50~65°。
1号岩体在平面上呈纺锤状,长980m。
宽150~280m,最大控制深度560m,长宽深之比为4:1:2[2]。
岩体主要由含矿岩石类型主要有斜方辉石岩、角闪辉石岩、辉石角闪岩、橄榄辉石岩、辉石橄榄岩,岩石的M/F值一般在2~5范围内,岩体具有多次脉动式侵位叠加的特点[3]。
矿体一般呈似层状、透镜状、脉状、漏斗状等产出。
2 岩石标本镜下特征及其成分特点2.1 围岩:二云母片岩岩石具鳞片变晶结构,片状构造。
岩石以片状矿物为主,为鳞片状的黑云母和白云母,呈平行定向排列形成片状构造。
岩石主要由黑云母、白云母、石英和中性酸斜长石组成。
黑云母,鳞片状,与白云母一同呈平行定向排列。
正交下干涉色可达III级绿,但基本被其本身的颜色假冒,平行消光,含量约28%。
白云母,鳞片状,与黑云母一同呈平行定向排列。
平行消光,含量约26%。
长英质矿物,主要为石英,含部分长石。
东昆仑夏日哈木超大型岩浆镍钴硫化物矿床成矿特征

东昆仑夏日哈木超大型岩浆镍钴硫化物矿床成矿特征一、矿床的地质背景及地质构造特征1.1 地质背景东昆仑哈木矿区位于新疆北部,属于东昆仑造山带的一部分。
该地区地质复杂,岩性丰富,具有丰富的岩浆活动史和成矿历史。
在该地区,岩浆活动主要发生在早古生代晚期至二叠纪早期,形成了大量的岩浆岩体和火山活动。
1.2 地质构造特征东昆仑哈木矿区位于东昆仑山脉的北部,地质构造复杂多样。
主要构造特征包括弧后盆地、逆冲断层、推覆构造等。
该地区存在较为发育的古生代造山带构造,其中以双向俯冲为主。
逆冲断层和推覆构造的形成为矿床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构造条件。
二、矿床岩浆岩特征2.1 岩浆岩类型东昆仑哈木矿区主要出露了斑岩、花岗岩、闪长岩等岩浆岩。
其中,斑岩与岩浆镍钴硫化物矿床的关系密切,有明显的矿化迹象。
2.2 岩浆岩化学成分岩浆岩的化学成分以高镍、高铜、高硫为主,其中镍、铜、硫的含量较高。
此外,岩浆岩还富含镍铜硫化物矿物,为岩浆岩中岩浆镍钴硫化物的来源提供了物质基础。
三、矿床成矿特征3.1 矿体类型东昆仑哈木矿区的镍钴硫化物矿床主要以岩浆岩型为主,产出了大量的硫化镍矿和硫化钴矿。
其中硫化镍矿主要以磁黄铜矿和戊矿为主要矿石类型。
3.2 成矿矿物特征东昆仑哈木矿区的镍钴硫化物矿床在矿石矿石中主要出现硫化镍矿物(如磁黄铜矿、闪硫铜矿等)和硫化钴矿物(如蓝铜矿)。
3.3 成矿控制因素东昆仑哈木矿区的镍钴硫化物矿床与岩浆活动、构造演化密切相关。
岩浆活动为矿床的成矿提供了物质来源和能量条件,构造演化则控制了矿床的形成和分布。
此外,地球化学条件、地质条件等也对矿床的形成和分布起到重要影响。
四、矿床形成过程4.1 岩浆活动东昆仑哈木矿区的岩浆活动主要发生在早古生代晚期至二叠纪早期,形成了大量的岩浆岩体和火山活动。
4.2 成岩过程岩浆活动提供了物质来源,形成了硫化镍和硫化钴等矿物。
在岩浆岩体中,岩浆熔液逐渐冷却结晶,形成了硫化镍钴矿床。
4.3 矿床演化矿床的形成与构造演化过程密切相关,逆冲断层和推覆构造的形成为矿床的形成提供了构造环境。
国外岩浆热液成矿理论研究现状与进展 文档

国外岩浆热液成矿理论研究现状与进展1994,13(2)地质科技情报75-81刘凤山石准立本世纪以来热液成矿理论发生了显著变化,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30—50年代的岩浆期后热液说;70年代的多源热液说(地表水、地层水、变质水、深源水等);80年代以来的热液对流、循环、离层流说以及近年来盆地演化对流热液成矿控制论等。
进入80年代以来,岩浆热液成矿理论取得重大进展。
与基性超基性岩有关的成矿作用过去一直视为典型的正岩浆成矿作用,但目前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热液成矿作用的重要性。
Gupta(1992)认为印度Rasthan的铜镍硫化物矿床是构造期一变质期后多阶段热液作用的产物;Belkin(1992)认为美国东部高钛石英拉斑玄武岩中PGE、Au、Cu和Fe硫化物是热液作用的结果;Barker(1992)也认为与碳酸岩伴生的许多矿化作用表现了明显的热液活动迹象。
我们曾就热液作用对铜镍硫化物成矿的影响进行过略述(刘凤山,1993)。
,因此本文仅对80年代以来国外与花岗岩类有关的热液成矿理论研究现状与进展作一概述。
1 热液体系热液体系的现代解释是花岗岩类成矿规律内核,是高度经验和专门化的研究领域(Laznicka,1985a)。
目前得到最好证明的热液体系是由变冷的侵入体驱动的雨水、海水或原生水(即非岩浆的、外花岗质)的对流体系(Cathles,1981) 。
这样的热液体系活动期一般认为在地质时期内是短的(几万到几十万年),大多依靠岩石的浸透性。
但是如果地热体系顶部是非浸透性的,那么热液体系也是可以较长时间活动的。
热液流体在地壳中的运动形式基本上可分为3类,即下渗(渗流)、上升流、近水平方向的平流,组合形式基本也是三类,即循环、对流、离层流。
Cathles(1981)指出不同构造背景下的运动形式是不同的,洋壳中海水在热岩中下渗和被加热的上升运动为循环热水系统,过渡型地壳沉积盆地中同生水受异常地热加热发生的为对流热水系统,而克拉通盆地中则存在离层流系统。
岩浆Cu-Ni-PGE硫化物矿床

岩浆Cu-Ni-PGE硫化物矿床岩浆Cu-Ni-PGE硫化物矿床是指与镁铁质—超镁铁质岩浆成矿作用有关的以硫化物为主的矿床(汤中立,1992;范育新等,1999)。
也有学者主张将与镁铁—超镁铁岩共生的矿床再细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在正常结晶过程中堆积成因的矿床(Bushveld)和从硅酸盐岩浆中融离出来的硫化物或氧化物不混熔体形成的矿床(金川)(李文渊,2007)。
这里叙述的Cu-Ni-PGE硫化物矿床指后者,是岩浆融离矿床中的一种,与岩浆分结矿床相区别。
该类型矿床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意义,它是金属镍的主要来源之一。
目前金属镍主要有两种工业矿床类型,一种是岩浆硫化物型,另一种是风化的红土型。
其中岩浆硫化物型矿床中镍金属资源占总资源量的40%(魏铁军等,2005),而又由于风化型红土镍矿开发利用较困难,因此目前岩浆硫化物型镍矿是镍金属资源的主要来源(申文环,2010)。
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有50%以上的镍和铂以及5.5%的铜来自该类型矿床(王瑞延等,2003)。
在我国,则有超过98%的铂族元素、86%的镍和7.5%的铜依赖该类矿床(梁有彬等,1998;Zhou et al,2002)。
1.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世界岩浆硫化物矿床的地质分布具有显著的特点,其主要形成于大陆地壳环境,除澳大利亚Rona、Acoje和中国扬子地块西北缘的煎茶岭外(汤中立等,2006),未见有洋壳环境重要矿床的报道。
1981年,Ross和Travis提出该类型矿床主要产于前寒武纪绿岩带、前寒武纪活动带、稳定地台和显生宙造山带4种成矿构造环境的认识,但实际上前三种都是我们一般概念中的稳定陆块的范畴,只是进一步细化了而已,因此概括起来就是陆块和造山带两种大的构造环境(李文渊,2007)。
2.矿床时空分布特征及规模该类型矿床在全球范围内的分布具有明显的不均匀性,主要限于少数几个国家和地区,如澳大利亚、加拿大、北欧、中国、南非、美国、俄罗斯和其他几个有限的国家,而西亚和南美没有具工业意义的矿床产出。
中国岩浆铜镍矿床的形成特点与找矿方向

中国岩浆铜镍矿床的形成特点与找矿方向张照伟;李侃;张江伟;钱兵;王亚磊;尤敏鑫【摘要】与幔源镁铁-超镁铁质岩浆密切相关的铜镍硫化物矿床,因深部地幔动力学机制不同在地球表壳的分布极不均衡.中国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分布不均匀,主要产出于板块内部或其边缘.为认识中国铜镍矿床的形成特点,进一步明确找矿方向,通过综合分析已有典型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发现该类矿床基本形成于新元古代晚期、早古生代晚期及晚古生代晚期,且均无一例外地就位于板块内部或其边缘的造山带中,是硫化物熔离后的岩浆多期侵位的结果.通过系统研究岩浆铜镍矿床深部过程及地质、物探、化探、遥感有利成矿信息,结合找矿突破的最新勘查进展,指出中国西北部是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的重要成矿潜力地区,稳定地块边缘仍是主要的找矿方向.【期刊名称】《中国地质调查》【年(卷),期】2016(000)003【总页数】9页(P7-15)【关键词】镁铁-超镁铁质岩;岩浆铜镍矿床;岩浆成矿作用;找矿方向【作者】张照伟;李侃;张江伟;钱兵;王亚磊;尤敏鑫【作者单位】国土资源部岩浆作用成矿与找矿重点实验室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西安71005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1引用格式:张照伟,李侃,张江伟,等.中国岩浆铜镍矿床的形成特点与找矿方向[J].中国地质调查,2016,3(3):7-15.镁铁-超镁铁质岩是不同岩相和化学组成的幔源岩浆岩组合,对探讨岩浆岩成因模式及地幔演化过程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1-3]。
近年来,对中国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的成矿过程认识取得了重要进展,如小岩体成大矿、深部熔离预富集等[4-6];但对地块边缘造山带背景的岩浆成矿作用研究较少,限制了铜镍矿床的找矿方向。
东昆仑造山带夏日哈木超大型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的发现,初步展现了该区具有较好的成矿潜力和找矿前景[7]。
与镁铁-超镁铁质岩体密切相关的岩浆Ni-Cu-(PGE)硫化物矿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构造-岩浆背景、岩浆源区性质、硫化物熔离机制、地壳混染与岩浆混合及岩浆成矿作用等方面。
岩浆型铜镍硫化物矿床

岩浆型铜镍硫化物矿床摘要:岩浆型铜镍硫化物矿床是典型的岩浆熔离矿床,是赋存镍、铜和铂族元素的主要矿床类型。
本文主要从铜镍硫化物矿床的分类及成矿地质背景方面对该类型矿床的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同时也对铜镍硫化物矿床国内外勘探成果及研究新进展,成矿机理,成矿作用等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并根据典型矿床研究建立矿床地质概念模型。
关键词:岩浆型铜镍硫化物矿床地质背景成矿规律地质概念模型岩浆型铜镍硫化物矿床作为典型的岩浆熔离矿床,是赋存铜、镍及铂族元素的重要矿床类型,无论从工业意义上的矿产开发,还是从矿床理论上的成矿研究和找矿预测方面,它都一直受到国内外矿业界及学术界的普遍关注。
加强对该类型矿床成矿特征、成矿规律的研究, 为成矿预测和找矿勘探工作提供理论基础, 并有效地指导地质找矿, 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经济意义。
1、岩浆型铜镍硫化物矿床的研究现状20 世纪90 年代以来,随着地球科学及相关学科的深入发展,人们对该类矿床的研究己经开始走向了多学科的联合探索,并在逐步走向宏观扩大、微观细化的深入研究。
以下几个方面反映了其研究现状和进展。
1)岩浆型铜镍硫化物矿床的分类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的分类很多,但现今影响较广的分类,其分类依据多为“构造岩石组合”,代表性的分类有AnthonyJ.Naldrett 的分类方法。
汤中立对我国的岩浆硫化物矿床划分4 类,简单介绍如下:(1)古大陆内的小侵入体矿床这类矿床一般发育在古大陆边缘,形成于古大陆裂解时期,我国的这类矿床主要形成于元古代。
与小侵入体有关的成矿作用,即为小侵入体成矿,这是侵入岩体的主要成矿方式,如金川、赤柏松、铜硐子、小南山等。
(2)与大陆溢流玄武岩有关的侵入体矿床与大陆溢流玄武岩有关的侵入体矿床是指地史时期与大规模大陆溢流玄武岩喷出相关的岩浆侵入成岩成矿,这种方式的特点之一就是它们通常侵入到溢流玄武岩内或溢流玄武岩附近的围岩中,如白马寨、大坡岭等。
(3)造山带内小侵入体矿床这类矿床发育在造山带内,一般形成于碰撞造山后的驰张时期,我国的这类矿床主要形成于华力西期。
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的岩浆质量平衡与成矿过程

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的岩浆质量平衡与成矿过程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位于四川省西昌市,是中国最大的镍硫化物矿床之一。
该矿床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一直是地球科学家和矿床学家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
岩浆质量平衡是研究矿床成因的重要方法之一。
本文将从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的岩浆质量平衡入手,探讨矿床的成矿过程。
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主要由辉石岩、辉绿岩和蛇纹岩组成。
根据矿床的构成和地质特征,研究人员提出了不同的成因假说。
其中,岩浆成因假说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这一假说认为,矿床的形成与镍、铜、铁等元素在深部岩浆中的富集和体系中的分配有关。
岩浆在地壳深处运移过程中,经历了多次分异和结晶过程,形成了具有不同组成和特征的岩石。
岩浆质量平衡是成因矿床形成和演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该方法通过岩浆中元素的运移和分配,进而推测出矿床成矿液的来源及其成矿环境。
具体地,岩浆质量平衡需要对矿床成矿元素的来源、运移和沉积进行综合考虑,并将其与岩石析出物相结合,从而推断出成矿热液的化学性质和来源。
在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的岩浆质量平衡研究中,主要集中在辉石、橄榄石和硫化物岩石的元素分配和比例推测上。
通过对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的元素分析及岩浆质量平衡计算,研究人员得出以下结论:矿床成矿液的主要来源是辉石和橄榄石晶体的溶解和蚀变产物,成矿热液中的硫化物与辉石、橄榄石存在较强的偏析关系,且均富集在铅、锶等元素中。
此外,在成矿热液中铜、镍、铁等元素的分配比例与硫化物岩石中的含量和分布有密切关系。
这表明,在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的矿化过程中,硫化物的生成和沉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总体来说,岩浆质量平衡法是解决矿床成因问题的一种有效手段。
在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研究中,通过对岩石样品的分析和计算,揭示了一系列成矿元素的来源、分配和运移路径,为揭示矿床成因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当前,矿床成因研究面临多重挑战,如新技术的推广、原位元素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等,这些挑战的克服,将有助于更深入地探讨和理解矿床成因的奥秘,为矿产资源的勘查和利用提供更可靠的科学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岩浆型铜镍硫化物矿床的研究进展
摘要岩浆型铜镍硫化物矿床是典型的岩浆熔离矿床,是目前镍矿床的主要来源。
本文主要从铜镍硫化物矿床的分类及成矿地质背景方面对该类型矿床的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同时也对铜镍硫化物矿床国内外勘探成果及研究新进展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岩浆型铜镍硫化物矿床;地质背景;玄武岩;地幔柱
镍是重要的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之一。
镍矿床的形成虽然有多种成矿作用,但以岩浆型铜镍硫化物矿床和红土型镍矿床为主。
红土型镍矿床由于其冶炼技术复杂,能耗大,一直未能充分开采利用,因此硫化物型镍矿床仍是目前镍金属的主要来源。
岩浆型铜镍硫化物矿床作为典型的岩浆熔离矿床,是赋存铜、镍及铂族元素的重要矿床类型,无论从工业意义上的矿产开发,还是从矿床理论上的成矿研究和找矿预测方面,它都一直受到国内外矿业界及学术界的普遍关注。
铜镍硫化物矿床引起了国际地质界和矿业界的广泛关注并成为了地球科学界的热点。
1 岩浆型铜镍硫化物矿床的研究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地球科学及相关学科的深入发展,人们对该类矿床的研究己经开始走向了多学科的联合探索,并在逐步走向宏观扩大、微观细化的深入研究。
以下几个方面反映了其研究现状和进展。
1)岩浆型铜镍硫化物矿床的分类
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的分类很多,但现今影响较广的分类,其分类依据多为“构造岩石组合”,代表性的分类有AnthonyJ. Naldrett[1]的分类方法,具体描述如表1。
汤中立[2]对我国的岩浆硫化物矿床划分4类,简单介绍如下:
(1)古大陆内的小侵入体矿床
这类矿床一般发育在古大陆边缘,形成于古大陆裂解时期,我国的这类矿床主要形成于元古代。
与小侵入体有关的成矿作用,即为小侵入体成矿,这是侵入岩体的主要成矿方式,如金川、赤柏松、铜硐子、小南山等。
(2)与大陆溢流玄武岩有关的侵入体矿床
与大陆溢流玄武岩有关的侵入体矿床是指地史时期与大规模大陆溢流玄武岩喷出相关的岩浆侵入成岩成矿,这种方式的特点之一就是它们通常侵入到溢流
玄武岩内或溢流玄武岩附近的围岩中,如白马寨、大坡岭等。
(3)造山带内小侵入体矿床
这类矿床发育在造山带内,一般形成于碰撞造山后的驰张时期,我国的这类矿床主要形成于华力西期。
其成矿机制和古大陆内小岩体矿床基本相似。
如喀拉通克矿床。
(4)蛇绿岩型矿床
蛇绿岩岩石组合由下而上一般包括超镁铁杂岩、辉长质堆积杂岩、镁铁质席状岩墙杂岩和镁铁质火山杂岩(含枕状构造)4部分,不同部位的成矿作用不尽相同,通常成矿是在洋壳的生成和迁移阶段,由于构造侵位而以残片被保留于造山带中。
该类矿床包含元古代的煎茶岭式、古生代的石居里式、德尔尼式几种不同部位形成的矿床。
2)岩浆型铜镍硫化物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
硫化物铜镍矿床分布在大陆地块中的4类地区,即(1)古陆块(克拉通或微陆块)内部;(2)古陆块边缘;(3)陆块增生褶皱带靠近古陆块的边缘;(4)陆块增生褶皱带中。
其中以(2)及(3)两类地区为主,也就是说中国硫化镍矿床主要分布在不同古陆块的边缘及其外侧增生褶皱带中,如金川、红旗岭等矿床。
2 矿产勘查取得新的重大突破
2.1 国内外勘探成果
1)国外勘探成果
在加拿大拉布拉多半岛发现并勘测了沃依塞湾硫化镍铜钴矿,该矿呈西头细东头粗的岩墙状侵入体,岩石为橄榄斜长岩。
在坦桑尼亚勘测了卡半加硫化镍矿,由两个透镜状橄榄岩-苏长岩体组成,串珠状产出。
这两个超大型和大型铜镍矿床的发现是近10年来的国际上铜镍矿床勘探重大的突破。
2)国内勘探进展
在我国,金川外围(甘肃北山)和新疆坡北地区分别发现了中型和小型镍矿床。
此外,在金川矿床和喀拉通克矿区二号矿床的深部均发现了新的矿体。
2.2 矿床成因研究新进展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地幔柱学说兴起,大火成岩省(LIPS)或大陆溢流玄武岩(CFB)以及洋岛玄武岩(OIB)都被认为是由地幔柱引起的,其中前者是指在地史上一个较短的时期内发生的巨量喷发的产物,是一次重大地质事件[3-4]。
地幔柱
岩浆活动常伴随着强烈的成矿作用[5-6]。
例如,诺里尔斯克-塔尔纳赫(俄罗斯)是世界最大的Ni-Cu-Co-Pt岩浆矿床,成矿母岩为辉长辉绿岩体,它就是西伯利亚暗色岩(CFB)的席状侵入相。
世界上这种由地幔柱活动产生的大火成岩省较多,但是伴随强烈成矿作用的并不多,如印度德干、加拿大纽芬兰等大火成岩省至今尚未发现重要矿化。
参考文献
[1]AnthonyJ.Naldrett.Magmatic sulfide deposits: geology, geochemistry, and exploration[M].Springer,2004:8.
[2]汤中立,闫海卿,焦建刚,等.中国岩浆硫化物矿床新分类与小岩体成矿作用[J].矿床地质,2006,l24(1):2-7.
[3]徐学义,杨军录.地幔柱理论研究概述[J].西安地质学院学报,1997,19(2):46-51.
[4]李荫亭.地幔柱假说及发展[J].地球科学进展,1997,12(5):484-487.
[5]李红阳,候增谦.初论幔柱构造成矿体系[J].矿床地质,1998,17(3):247-255.
[6]高振敏,张乾,陶琰,等.峨眉山地幔柱成矿作用分析[J].矿物学报,2004,24(2):99-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