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浆型铜镍硫化物矿床
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岩浆通道系统的成矿模式

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岩浆通道系统的成矿模式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是中国重要的硫化铜镍矿床之一,位于四川盆地东缘和成都冲绳地体南缘交界处。
该矿床受到地壳演化和构造作用的影响,形成了一系列的岩浆通道系统。
本文将分析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岩浆通道系统的成矿模式。
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主要赋存于下白垩统呈山组内部结构较复杂的剪切带、破碎带和褶皱展开带等构造组成的“三带两穴”成矿区域。
这些构造是由岩浆侵入和区域构造作用而形成的。
其中,地处于盆地东缘的呈山组为一套由海相碳酸盐岩和粗粒砂质岩组成的构造压实体系,自西向东呈倾斜状,沿南北走向展开。
该构造压实体系在晚白垩世至始新世之间经历了一系列撕裂、破碎、拗拉、褶皱、逆冲等变形历史,形成了许多复杂的断层、褶皱和岩浆侵入通道。
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的岩浆通道系统主要分为三类:火成岩墙体、构造赋存岩体和断层岩体。
这些矿体都存在于区域岩体中的褶皱与断层带之中。
火成岩墙体一般具有沿构造的轻剪切,该轻剪切使火成岩墙体对成矿流体的富集和流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构造赋存岩体和断层岩体一般为构造裂隙带中混入的裂隙岩体,其与区域褶皱断层体系相交形成矿脉及流岩体。
在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成矿过程中,主要成矿流体为热水,深部岩浆侵入和地层变形产生的压力使热水向上移动,通过沿火成岩墙体和断层裂隙集中成矿。
热水中的金属元素通过与周围岩石的反应,形成了长条状的矿物化带。
这些带通常与褶皱和断层带的交界处相连接,并且向上下延伸,在不同岩性和构造特征的区域内形成了集中和分散的矿床和矿点。
总之,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的岩浆通道系统是矿床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岩浆侵入、构造变形和热水运移等途径形成了一系列的岩浆通道和成矿流体富集带。
该矿床不仅为地质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也为该地区的资源开发和经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为了进一步了解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的成矿特征,我们可以通过查阅相关数据来进行分析。
根据中国地质矿产部的数据,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包括地质储量为43.7万吨的铜、79.27万吨的镍和9.51万吨的钴。
吉林省红旗岭1号岩体铜镍硫化物矿床成矿模式与找矿意义

吉林省红旗岭1号岩体铜镍硫化物矿床成矿模式与找矿意义摘要:吉林省红旗岭属于古亚洲洋和环太平洋两大构造区域的交汇部位并发育大型铜镍硫化物矿床。
本区共发现30余个镁铁超镁铁质岩岩体, 其中1号岩体赋矿最多。
铜镍矿体呈似板状、上悬状、透镜状赋存于镁铁—超镁铁质岩体内,矿床属岩浆就地熔离和重力分异成因。
关键词:成矿模式找矿意义铜镍硫化物矿床镍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有色金属元素,在现代工业技术和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
而吉林红旗岭矿区1号岩体则位于红旗岭勘查区内,富含丰富的镍资源。
因此研究1号岩体的成矿模式和找矿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
1 矿区地质背景红旗岭位于吉林省中部磐石地区,地理坐标N47°55′,E126°30′。
大地构造位置属于古生代兴蒙造山带的一部分,南接华北地台北缘,北部与佳木斯地台相接,属于古亚洲洋和环太平洋两大构造区域的交汇部位。
1号岩体位于矿区第一岩带的中部,与围岩呈不整合接触。
岩体产状走向北25~50°,倾向北东50~65°。
1号岩体在平面上呈纺锤状,长980m。
宽150~280m,最大控制深度560m,长宽深之比为4:1:2[2]。
岩体主要由含矿岩石类型主要有斜方辉石岩、角闪辉石岩、辉石角闪岩、橄榄辉石岩、辉石橄榄岩,岩石的M/F值一般在2~5范围内,岩体具有多次脉动式侵位叠加的特点[3]。
矿体一般呈似层状、透镜状、脉状、漏斗状等产出。
2 岩石标本镜下特征及其成分特点2.1 围岩:二云母片岩岩石具鳞片变晶结构,片状构造。
岩石以片状矿物为主,为鳞片状的黑云母和白云母,呈平行定向排列形成片状构造。
岩石主要由黑云母、白云母、石英和中性酸斜长石组成。
黑云母,鳞片状,与白云母一同呈平行定向排列。
正交下干涉色可达III级绿,但基本被其本身的颜色假冒,平行消光,含量约28%。
白云母,鳞片状,与黑云母一同呈平行定向排列。
平行消光,含量约26%。
长英质矿物,主要为石英,含部分长石。
岩浆Cu-Ni-PGE硫化物矿床

岩浆Cu-Ni-PGE硫化物矿床岩浆Cu-Ni-PGE硫化物矿床是指与镁铁质—超镁铁质岩浆成矿作用有关的以硫化物为主的矿床(汤中立,1992;范育新等,1999)。
也有学者主张将与镁铁—超镁铁岩共生的矿床再细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在正常结晶过程中堆积成因的矿床(Bushveld)和从硅酸盐岩浆中融离出来的硫化物或氧化物不混熔体形成的矿床(金川)(李文渊,2007)。
这里叙述的Cu-Ni-PGE硫化物矿床指后者,是岩浆融离矿床中的一种,与岩浆分结矿床相区别。
该类型矿床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意义,它是金属镍的主要来源之一。
目前金属镍主要有两种工业矿床类型,一种是岩浆硫化物型,另一种是风化的红土型。
其中岩浆硫化物型矿床中镍金属资源占总资源量的40%(魏铁军等,2005),而又由于风化型红土镍矿开发利用较困难,因此目前岩浆硫化物型镍矿是镍金属资源的主要来源(申文环,2010)。
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有50%以上的镍和铂以及5.5%的铜来自该类型矿床(王瑞延等,2003)。
在我国,则有超过98%的铂族元素、86%的镍和7.5%的铜依赖该类矿床(梁有彬等,1998;Zhou et al,2002)。
1.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世界岩浆硫化物矿床的地质分布具有显著的特点,其主要形成于大陆地壳环境,除澳大利亚Rona、Acoje和中国扬子地块西北缘的煎茶岭外(汤中立等,2006),未见有洋壳环境重要矿床的报道。
1981年,Ross和Travis提出该类型矿床主要产于前寒武纪绿岩带、前寒武纪活动带、稳定地台和显生宙造山带4种成矿构造环境的认识,但实际上前三种都是我们一般概念中的稳定陆块的范畴,只是进一步细化了而已,因此概括起来就是陆块和造山带两种大的构造环境(李文渊,2007)。
2.矿床时空分布特征及规模该类型矿床在全球范围内的分布具有明显的不均匀性,主要限于少数几个国家和地区,如澳大利亚、加拿大、北欧、中国、南非、美国、俄罗斯和其他几个有限的国家,而西亚和南美没有具工业意义的矿床产出。
甘肃北山黑山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橄榄石特征及成因意义

甘肃北山黑山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橄榄石特征及成因意义甘肃北山黑山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是中国典型的橄榄石型硫化物矿床之一,其矿体赋存于克拉通橄榄岩中,矿体体积较大,矿石品位也比较高。
黑山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的成因十分复杂,很多因素共同作用使其形成,这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在地质岩石学中,橄榄石是一种镁铁硅酸盐矿物。
在黑山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中,橄榄石占据了特殊的地位。
这种矿床中的橄榄石普遍呈现出特殊的组成特征。
它们可能分为两个类型,一种是富铁橄榄石,另一种是富镁橄榄石。
这两种橄榄石的组成差异主要表现在铁、镁和钙的比例方面。
在单一的矿体中,两种类型的橄榄石是交替出现的,呈现出典型的层状结构。
在黑山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的成因方面,主要受到地幔推拉、岩浆脉注入和结晶、局部识别等因素的影响。
在地下地貌发生多次变化形成的构造构型层别中,岩浆被迫侵入占据了空隙,形成了垂直贯穿矿体的脉状岩体。
在矿体的形成过程中,岩浆经历了多次分异作用,最终形成了镍、铜、铁、硫等元素的富集体系。
脉状岩体和矿体之间存在很高的比例和物理连接性,这对矿石的富集和矿床的形成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总之,黑山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的橄榄石特征和成因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和研究价值,更为矿产勘查和地质资源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意义。
探索黑山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的形成及其成因,对于矿床的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相信未来将会有更多的矿产资源被发现。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分析甘肃北山黑山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的特征和成因,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和分析其相关数据。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数据及其分析:1. 矿体地质储量该矿床矿体地质储量达到1070万吨,其中铜储量为84.1万吨,镍储量为31.6万吨。
该数据显示该矿床的储量十分丰富,是中国及全球十分重要的铜、镍硫化物矿床之一。
2. 矿体赋存方式该矿床呈现出较为典型的脉状赋存方式,且与母岩脉裂相似。
矿体和脉体由些微可辨的界面分隔,和矿石品位有密切的联系。
岩浆熔离型铜镍硫化物矿床特征

岩浆熔离型铜镍硫化物矿床特征如下:
1.矿体形态。
矿体产状因成矿方式不同而有差别,岩浆就地分异
形成的矿体主要产于岩盆等缓倾斜岩体的底部,矿体形态受岩
体底部形态和岩相带的控制,呈似层状、透镜状。
由岩浆深部
熔离-贯入形成的矿体,产出特征与围岩构造条件关系密切,直
接贯入地层中者,受原生断裂构造控制,贯入未完全凝固的早
期侵入体中者,则受其软弱部位的控制,矿体呈脉状、透镜状。
2.矿石矿物。
矿石矿物为镍黄铁矿、紫硫镍铁矿和黄铜矿等。
3.分布地区。
一般产于与前寒武纪绿岩带及深断裂有关的基性-
超基性岩体中。
4.规模。
矿床规模以中型居多。
金川铜镍硫化物岩浆矿床前锋岩浆特征

矿床地质金川铜镍硫化物岩浆矿床前锋岩浆特征*闫海卿1,赵焕强1,胡彦强2,王强1,贺宝林1,谭雨婷1,范模春1(1 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陕西西安710054;2 安徽省地质矿产局312地质队,安徽巢湖238000)金川矿床是世界第三大镍、铜硫化物岩浆矿床;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以岩体小(出露1.34 km2),矿化率高(47.8%),岩相特征突出,长期以来倍受国内外矿床地质学家的关注。
近年来研究成果显著,多集中在成岩时代、成矿机制和地球化学方面,并取得广泛共识。
目前岩体的侵位机制和侵位过程的研究仍然存在较大争议。
金川Ⅳ矿区含矿岩体(后文称为Ⅳ号含矿岩体)前人一直认为由于断层影响,Ⅳ号含矿岩体与Ⅱ矿区②号含矿岩体是一个岩体。
本次研究表明Ⅳ号含矿岩体与②号含矿岩体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差异较大,经历了更为复杂的演化过程,具有前锋岩浆的演化特征。
本文是在前人勘查阶段的资料基础上,在“金川铜镍矿集区大陆科学钻探选址预研究”项目研究过程中,对金川IV号含矿岩体的详勘钻孔岩芯进行了系统的采样分析,获得了部分新认识供研究者参考。
图1 金川岩体平面(a)及剖面(b、c)地质略图(据汤中立等,1996)1—第四系;2—龙首山群白家嘴子组;3—龙首山群塌马子沟组;4—花岗岩;5—镁铁—超镁铁岩体;6—前寒武系;7—二辉橄榄岩;8—含斜二辉橄榄岩;9—橄榄二辉岩;10—二辉岩;11—浸染状矿体;12—海绵陨铁状矿体;13—氧化矿体;14—接触交代型矿体;15—块状矿;16—岩相界线;17—矿体编号;18—实测/推测断层;19—钻孔1 地质背景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位于金昌市区南部,岩体走向310°,产状220°∠50°~80°,长6 500 m,宽20~527 m,出露面积约1.34 km2,最大延深大于1 100 m,呈NW向不规则岩墙状产出,地表呈透镜状,与围岩呈侵入接触关系,接触边缘缺失冷凝边,多见接触交代蚀变和剪切变形。
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的岩浆质量平衡与成矿过程

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的岩浆质量平衡与成矿过程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位于四川省西昌市,是中国最大的镍硫化物矿床之一。
该矿床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一直是地球科学家和矿床学家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
岩浆质量平衡是研究矿床成因的重要方法之一。
本文将从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的岩浆质量平衡入手,探讨矿床的成矿过程。
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主要由辉石岩、辉绿岩和蛇纹岩组成。
根据矿床的构成和地质特征,研究人员提出了不同的成因假说。
其中,岩浆成因假说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这一假说认为,矿床的形成与镍、铜、铁等元素在深部岩浆中的富集和体系中的分配有关。
岩浆在地壳深处运移过程中,经历了多次分异和结晶过程,形成了具有不同组成和特征的岩石。
岩浆质量平衡是成因矿床形成和演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该方法通过岩浆中元素的运移和分配,进而推测出矿床成矿液的来源及其成矿环境。
具体地,岩浆质量平衡需要对矿床成矿元素的来源、运移和沉积进行综合考虑,并将其与岩石析出物相结合,从而推断出成矿热液的化学性质和来源。
在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的岩浆质量平衡研究中,主要集中在辉石、橄榄石和硫化物岩石的元素分配和比例推测上。
通过对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的元素分析及岩浆质量平衡计算,研究人员得出以下结论:矿床成矿液的主要来源是辉石和橄榄石晶体的溶解和蚀变产物,成矿热液中的硫化物与辉石、橄榄石存在较强的偏析关系,且均富集在铅、锶等元素中。
此外,在成矿热液中铜、镍、铁等元素的分配比例与硫化物岩石中的含量和分布有密切关系。
这表明,在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的矿化过程中,硫化物的生成和沉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总体来说,岩浆质量平衡法是解决矿床成因问题的一种有效手段。
在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研究中,通过对岩石样品的分析和计算,揭示了一系列成矿元素的来源、分配和运移路径,为揭示矿床成因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当前,矿床成因研究面临多重挑战,如新技术的推广、原位元素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等,这些挑战的克服,将有助于更深入地探讨和理解矿床成因的奥秘,为矿产资源的勘查和利用提供更可靠的科学依据。
新疆哈密黄山东铜镍硫化物矿床成岩成矿作用

新疆哈密黄山东铜镍硫化物矿床成岩成矿作用新疆哈密黄山东铜镍硫化物矿床是新疆地区的一种典型的硫化物矿床,是一种低温热液成因床状矿床。
该矿床的成因过程和矿物化特征一直是地球科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之一。
本文着重探讨哈密黄山东铜镍硫化物矿床的成岩成矿作用过程。
哈密黄山东铜镍硫化物矿床位于新疆哈密市东南部,是一种与地层岩石密切相关的低温热液成因床状矿床。
该矿床主要产出的矿物为黄铜矿和辉锑铜矿等硫化物矿物。
研究表明,该矿床的成岩成矿作用主要由古近纪到晚新元古界的花岗岩浆和后期的热液活动共同作用所致。
哈密黄山东铜镍硫化物矿床成岩成矿作用的首要因素是地区岩浆。
研究表明,该地区岩浆主要来自于新元古代的岩浆活动。
这些岩浆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构造变形和变质作用之后,形成了广泛的岩浆侵入体。
侵入体主要由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等组成,这些岩石中含有大量的铜、铁、镍等金属元素,并存在多种硫化物矿物。
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岩浆的上升并不是一种平稳的过程,而是经历了多次的喷发和渗透作用。
当岩浆穿过地表后,其热液成分就会释放出来,与周围地层岩石进行反应。
好比是士兵缴获了敌军的武器装备,这些硫化物矿物就在接触区生成了。
同时,由于硫化物矿物具有很高的密度,加上地下热液作用的推动下,这些成矿物质就慢慢地沉积到了深处,形成了矿床。
因此,哈密黄山东铜镍硫化物矿床成岩成矿作用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步:首先是岩浆源。
在新元古代的岩浆活动中,形成了大量的岩浆侵入体,这些侵入体中富含有铜、铁、镍等金属元素,并含有多种硫化物矿物。
然后是反应区域。
当岩浆穿过地表后,其热液成分就会释放出来,与周围地层岩石进行反应,于是硫化物矿物就在接触区生成了。
最后是矿床形成。
由于硫化物矿物具有很高的密度,加上地下热液作用的推动下,这些成矿物质就慢慢地沉积到了深处,形成了矿床。
综上所述,哈密黄山东铜镍硫化物矿床成岩成矿作用是一个复杂的热液作用过程。
在该矿床的形成过程中,岩浆源、反应区域和矿床形成都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岩浆型铜镍硫化物矿床
摘要:岩浆型铜镍硫化物矿床是典型的岩浆熔离矿床,是赋存镍、铜和铂族元素的主要矿床类型。
本文主要从铜镍硫化物矿床的分类及成矿地质背景方面对该类型矿床的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同时也对铜镍硫化物矿床国内外勘探成果及研究新进展,成矿机理,成矿作用等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并根据典型矿床研究建立矿床地质概念模型。
关键词:岩浆型铜镍硫化物矿床地质背景成矿规律地质概念模型
岩浆型铜镍硫化物矿床作为典型的岩浆熔离矿床,是赋存铜、镍及铂族元素的重要矿床类型,无论从工业意义上的矿产开发,还是从矿床理论上的成矿研究和找矿预测方面,它都一直受到国内外矿业界及学术界的普遍关注。
加强对该类型矿床成矿特征、成矿规律的研究, 为成矿预测和找矿勘探工作提供理论基础, 并有效地指导地质找矿, 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经济意义。
1、岩浆型铜镍硫化物矿床的研究现状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随着地球科学及相关学科的深入发展,人们对该类矿床的研究己经开始走向了多学科的联合探索,并在逐步走向宏观扩大、微观细化的深入研究。
以下几个方面反映了其研究现状和进展。
1)岩浆型铜镍硫化物矿床的分类
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的分类很多,但现今影响较广的分类,其分
类依据多为“构造岩石组合”,代表性的分类有AnthonyJ.Naldrett 的分类方法。
汤中立对我国的岩浆硫化物矿床划分4 类,简单介绍如下:
(1)古大陆内的小侵入体矿床
这类矿床一般发育在古大陆边缘,形成于古大陆裂解时期,我国的这类矿床主要形成于元古代。
与小侵入体有关的成矿作用,即为小侵入体成矿,这是侵入岩体的主要成矿方式,如金川、赤柏松、铜硐子、小南山等。
(2)与大陆溢流玄武岩有关的侵入体矿床
与大陆溢流玄武岩有关的侵入体矿床是指地史时期与大规模大陆溢流玄武岩喷出相关的岩浆侵入成岩成矿,这种方式的特点之一就是它们通常侵入到溢流玄武岩内或溢流玄武岩附近的围岩中,如白马寨、大坡岭等。
(3)造山带内小侵入体矿床
这类矿床发育在造山带内,一般形成于碰撞造山后的驰张时期,我国的这类矿床主要形成于华力西期。
其成矿机制和古大陆内小岩体矿床基本相似。
如喀拉通克矿床。
(4)蛇绿岩型矿床
蛇绿岩岩石组合由下而上一般包括超镁铁杂岩、辉长质堆积杂岩、镁铁质席状岩墙杂岩和镁铁质火山杂岩(含枕状构造)4 部分,不同部位的成矿作用不尽相同,通常成矿是在洋壳的生成和迁移阶段,由于构造侵位而以残片被保留于造山带中。
该类矿床包含元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