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参考题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一、单项选择题
1、法律不是从来就有的,是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法律区别于道德规范、宗教规范、风俗习惯、社会礼仪、职业规范等其他社会规范的首要之处在于( )
A.它详细的条文条款 B.它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基本手段
C.它有广泛的适用范围 D.它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
2、法律体系是由各个法律部门所构成的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在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中,国家的根本大法是( )
A.宪法 B.民法
C.刑法 D.程序法
3、法律运行是一个从创制、实施到实现的过程。在法律运行中,最大量、最经常的工作是
( )
A.法律制定 B.法律遵守
C.行政执法 D.法律适用
4、在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环节中,法律实施和实现的基本途径是( )
A.立法 B.守法
C.执法 D.司法
5、根据宪法和立法法的规定,行使国家立法权的部门是( )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B.国务院
C.省级人大及其常委会 D.特别行政区立法机关
DACBA
6、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从制度和法律上保证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的贯彻实施。
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是( )
A.依法执政 B.建设法治政府
C.科学立法 D.党的领导
7、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领导力量是( )
A.人民群众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中国共产党 D.国务院
8、马克思指出,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这说明( )
A.法律义务是法律权利的先决条件 B.法律权利是法律义务的先决条件
C.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是相互对立的 D.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是相互依存的
9、法律思维方式是按照法律的规定、原理和精神,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习惯与取向。以法律思维方式思考和处理法律问题首先要依据的准绳是( )
A.法律 B.证据
C.程序 D.法理
10、正确地分析与处理案件,要抓住两个关键问题:一是查清案件事实,二是正确运用法律。因此,以法律思维方式思考和处理法律问题的根据是( )
A.法律 B.证据
C.程序 D.法理
DCDAB
11、所谓法律权威是就国家和社会管理过程中法律的地位和作用而言的,是指法律的内在说服力和外在强制力得到普遍的支持和服从。它是指( )
A.法的崇高性 B.法的广泛性
C.法的不可违抗性 D.法的严肃性
12、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的根本要

求是( )
A.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B.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C.立法公开、执法公开、司法公开
D.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民主化
13、根据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涵,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是( )
A.依法治国 B.执法为民
C.公平正义 D.服务大局
14、人们进行法律行为所必须遵循或履行的法定时间或空间上的步骤和形式,称为( )
A.法律程序 B.法律适用
C.法律执行 D.法律运行
15、在下列各种规范中,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规范是( )
A.法律规范 B.政策规范
C.道德规范 D.宗教规范
CACAA
16、根据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划分的一国同类法律规范的总称,称为( )
A.法律体系 B.法律渊源
C.法律部门 D.法律规范体系
17、按照规定的内容、法律地位和制定的程序不同,法律可以划分为根本法和普通法。其中,根本法又称 ( )
A.宪法 B.民法
C.刑法 D.行政法
18、证据只有与案件事实有实质性联系的,才能对案件事实具有证明作用。这说明了证据的( )
A.客观性 B.关联性
C.合法性 D.合理性
19、维护正义是法律的重要使命。在司法实践中,经常被称为“看得见的正义”的是( )
A.实体正义 B.程序正义
C.分配正义 D.结果正义
20、在保存或收集证据的时候应当注意证据的特性,不能“捕风捉影”,更不能“主观臆断”。这强调的是证据的( )
A.客观性 B.关联性
C.合法性 D.完整性
CABBA
21、我国清末法学家沈家本说:“法立而不行,与无法等。”这句话强调了( )
A.立法的重要性 B.学法的重要性
C.守法的重要性 D.护法的重要性
22、法通过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和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关系来维护统治秩序。这体现了法的( )
A.社会作用 B.规范作用
C.指引作用 D.制裁作用
23、一个国家的全部法律规范可以按照一定标准分类组合为不同的法律部门,在此基础上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称为( )
A.实体法 B.程序法
C.法律渊源 D.法律体系
24、法律部门有实体法与程序法之分。下列属于程序法的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
25、在民主政治建设领域,规范

人们行为的标准首先是( )
A.道德 B.政策
C.法律 D.纪律
CADCC
26、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 )
A.以德治国 B.依法治国
C.人民当家作主 D.生产资料公有制
27、国家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按照法律规定的职权和程序运用法律规范处理具体案件的活动,称为( )
A.法律适用 B.法律执行
C.法律遵守 D.法律制裁
28、《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是( )
A.党的领导 B.人民政协
C.人民当家作主 D.人民代表大会
29、“法是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社会规范”。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统治阶级的所有意志都是法
B.法是国家最高统治者意志的体现
C.法是统治阶级所有成员意志的总和
D.法是通过国家意志表现出来的统治阶级的意志
30、法受多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决定法的本质、内容和发展方向的是( )
A.党的意志 B.传统习俗
C.人民的意志 D.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CCADD
31、我国法律体系由具有内在联系的法律部门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所属的法律部门是( )
A.行政法 B.经济法
C.民商法 D.程序法
32、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依照法律规定行使权力和权利以及履行职责和义务的活动,称为( )
A.法律实施 B.法律适用
C.法律执行 D.法律遵守
BD
二、多项选择题
1、法律制定,又称立法。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就全国人大的立法程序而言,一般包括( ABCD )
A.法律案的提出 B.法律案的审议
C.法律案的表决 D.法律公布
2、法律思维方式的特征包括( ABCD )
A.讲法律 B.讲证据
C.讲程序 D.讲法理
3、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是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以正义为其存在的基础,以国家的强制力为其实施的手段者。在阶级社会,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这表明( AC )
A.法律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
B.法律所体现的是统治者的个人意志
C.法律所体现的统治阶级意志是上升为国家意志的那部分意志
D.法律所体现的统治阶级意志是统治阶级意志的全部
4、法律区别于道德规范、宗教规范、风俗习惯、社会礼仪、职业规范等其他社会规范的首要之处在于,它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方式主要有( CD )
A.补充 B.修改
C.制定 D.认可
5、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包括( AD )
A.公民在守法上一律平等 B.公民在执法上一律平等
C.公民在运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D.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6、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治之间的关系表现在( AD )
A.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前提和基础
B.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的体现和保障
C.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前提和基础
D.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和保障
7、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是人类历史上最高类型的民主法治。下列对民主法治分析正确的有( ABCD )
A.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治
B.没有民主法治就没有社会主义
C.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属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范畴
D.没有民主法治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8、依法治国的根本要求是( ABCD )
A.有法可依 B.有法必依
C.执法必严 D.违法必究
9、从法律的历史和实践来看,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之间存在着多方面的复杂关系。一般来说,可以把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概括为( ABC )
A.结构上的相关关系 B.总量上的等值关系
C.功能上的互补关系 D.法条上的等量关系
10、追求公平正义一直被认为是法律的主要价值目标。从法律运行环节来看,法律公正包括( CD )
A.实体公正 B.程序公正
C.立法公正 D.执法公正
11、执法公正的要求主要包括( BCD )
A.坚持公平正义原则 B.坚持合法合理原则
C.坚持及时高效原则 D.坚持程序公正原则
12、一般来说,证据就是以法律规定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事实。法律上的证据不同于一般的事实。证据具有( BCD )
A.公开性 B.合法性
C.客观性 D.关联性
13、国家安全一般是指一个国家不受内部和外部的威胁、破坏而保持稳定有序的状态。传统的国家安全观将国家安全理解为( CD )
A.经济安全 B.科技安全
C.政治安全 D.国防安全
14、下列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解正确的是( ABCD )
A.它反映和指导着社会主义法治的性质、功能、目标方向、价值取向和实现途径
B.它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精髓和灵魂
C.它是立法、执法、司法和法律监督的指导思想
D.它包含“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的基本内涵
15、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其基本要点有( ACD )
A.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行依法治国
B.形成一套比较完备的法律制度
C.对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的管理工作都要依法进行
D.依法治国的最重要依据是宪法和法律
16、传统的国家安全观将国家安全理解为政治安全和国防

安全。除此之外,全新的国家安全观还应当包括( BCD )
A.人身安全 B.经济安全
C.科技安全 D.文化安全
17、下列叙述中,正确揭示了法律本质和特征的有( ACD )
A.法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社会规范
B.法是体现全体社会成员意志的社会规范
C.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社会规范
D.法是受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社会规范
18、法律实施是指通过一定的方式使法律规范的要求和规定在社会生活中得以贯彻和实现的活动。下列活动中属于法律实施的有( BC )
A.法律制定 B.法律适用
C.法律执行 D.法律解释
19、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要实现法治的公平正义,必须坚持( ABC )
A.实体公正 B.程序公正
C.及时高效 D.效率优先
20、自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便产生了国家,相应地也产生了法。法的产生方式有( AB )
A.国家制定 B.国家认可
C.法律移植 D.约定俗成
三、简答题
1、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由哪些主要法律部门构成的。
(1)宪法
(2)行政法
(3)民商法
(4)经济法
(5)刑法
(6)程序法
(7)社会法
2、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环节。
(1)法律制定(立法)
(2)法律遵守(守法)
(3)法律执行(执法)
(4)法律适用(司法)
3、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
(1)从法律所体现的意志看,是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体现了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2)从法律的实质内容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3)从法律的社会作用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法律保障。
4、如何理解法律的一般涵义?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
(1)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2)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3)法律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
5、法律思维方式的含义及特征。
含义:法律思维:按照法律的规定、原理和精神,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习惯与取向。
特征:
(1)讲法律。法律思维首先要讲法律,以法律为准绳思考与处理法律问题。
(2)讲证据。法律思维要讲证据,以证据为根据思考与处理法律问题。
(3)讲程序。法律思维要讲程序,从程序出发思考与处理法律问题。
(4)讲法理。法律思维要讲法理,为法律结论提供充分的法律论证与法律理由。
6、培养法律思维方式的途径


(1)学习法律知识
(2)掌握法律方法
(3)参与法律实践
7、简述依法治国的内涵与基本要求。
(1)依法治国就是广大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2)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包括:维护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树立宪法和法律的权威
四、论述题
1、谈谈应该如何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答:1、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观念
(1)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
(2)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根本保证
(3)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2、自由平等观念
(1)依法享有和行使自由的观念
(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观念
3、公平正义观念
(1)坚持立法公正与执法公正并重
(2)坚持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并重
4、权利义务观念
(1)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性质
从来源来看: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一般都来源于法律的明文规定,或者法律虽未明文规定,但可以从法律的规定中推导出来
从基本内容来看:法律权利意味着人们可以依法作或不作一定行为,可以依法要求他人作或不作一定行为。法律义务是依法必须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约束或负担。
从范围来看: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都有明确的界限。
(2)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
结构上的相关关系:权利和义务的对立统一(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
总量上的等值关系:权利和义务之间是社会的权利总量与义务总量的等式。
功能上的互补关系:权利义务关系是价值的一致性与功能的互补性。
2、法律权威的含义及如何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答:法律权威:是就国家和社会管理过程中法律的地位和作用而言的,是指法律的内在说服力和外在强制力得到普遍的支持和服从。 其含义为
(1)法律至上
(2)法律至圣
(3)法律至贵
(4)法律至信
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1)努力树立法律信仰。一个人只有从内心深处真正认同、信任和信仰法律,才会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
(2)积极宣传法律知识。使人们了解、熟悉和认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从而推动全社会形成尊重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良好风尚。
(3)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既包括事前采取有效措施预防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也包括事中和事后制止、检举、揭发违法犯罪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