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天净沙·秋思》中考阅读练习合集及答案

《黄鹤楼》《天净沙·秋思》中考阅读练习合集及答案
《黄鹤楼》《天净沙·秋思》中考阅读练习合集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和曲,完成第6-7题。(4分)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6、以上两首诗(曲),都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2分)

黄鹤楼习题及答案

黄鹤楼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 班级:姓名: 资料:【原诗】【翻译】【精品习题及答案】 习题:【理解性默写】【选择题】【赏析简答题】 黄鹤楼唐·崔颢 【原诗】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 1.首联两句话是仙人骑鹤的传说,令人浮想联翩,为这诗增添了一种神秘色彩,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怅然若失的心情,为乡愁情结的抒发做了铺垫。是虚写。 2.颔联这里也既含有岁月不再、世事茫茫的感慨,也为这诗增添了一种神秘色彩,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怅然若失的心情,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 3.颈联写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致,却反衬出清冷的思乡之情,是以荣景显伤情。传达出诗人深刻的漂泊感和对归宿的向往。这一联的景物描写不但烘托出登楼远眺的愁绪,也使文势因此波澜起伏。是实写。 4.尾联既表现了作者丰富复杂的内心感受,又展示出黄鹤楼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色。面对着沉沉暮色,浩淼烟波,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烟波与愁绪交融在一起,使这首诗又回到开头渺茫的境界。 【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唐代诗人崔颢在《黄鹤楼》中记述神话传说,抒发诗人对于岁月流逝,世事沧桑的感慨的句子: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2、崔颢用对偶的描写在黄鹤楼上所见之景的句子: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3、崔颢在《黄鹤楼》一诗中情景交融,抒发了游子悲苦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二、选择题: 1、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A.首联引述有关黄鹤楼的传说,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潜在的铺垫。 B.颔联描绘黄鹤楼高耸的雄姿,也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C.颈联采用叠词描画江上美景,让诗作的思想品位显得更为高远。 D.尾联展现朦胧的江上暮色,表达出作者漠然无奈的思乡之情。 【解析】B 颔联没有描绘高耸的雄姿,表达了诗人怅然若失的心情,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 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A.这是一首体现诗人满怀乡愁的思乡作品。 B.这是一首抒发作者有志报国却无门的作品。 C.这是一首思念友人,赞美友情的作品。 D.这是一首赞美黄鹤楼风光优美的作品。 【解析】A这是一首体现诗人满怀乡愁的思乡作品。 3、对这首诗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写出了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表达了诗人心中的怅然若失之情。 B.“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将历史传说与眼前景色相映衬,流露出物在人非、鹤去楼空之感,表达出诗人心中的悠悠乡情。 C.“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写了眼前所见的江上美景:阳光、树木、芳草、汉水、沙洲,借景抒情,使诗的意境更为高远。 D.“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一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词语“乡关”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思念故乡之情。 【解析】D选项中“词语‘乡关’”应该改成“愁”字。

《黄鹤楼》崔颢阅读练习与答案

12-2《黄鹤楼》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舍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萎萎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1.感慨古人不可见,世事茫茫难预料,具有伤感惆怅之情的句子: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2.诗人从怀古的,带有惆怅的情感回到现实中来的诗句: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3.用来表达人们吊古思乡情怀的诗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4.崔颢的《黄鹤楼》:以写景出名的诗句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5.表现游子的悲苦心情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与此诗句有相同意境的《天净沙?秋思》中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6.赏析颈联:颈联写登上黄鹤楼所见之实景:天气晴好,江北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的春草繁茂浓绿。诗人登楼远眺异乡风景,引动日暮怀归之情。 7.“空余”一词表现了怎样的意境?“空悠悠”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空余”突出黄鹤楼的清寥、孤寂感。“空悠悠”突出白云的清浮飘荡。联系上下联,两处“空”字表现写物写景,实则暗含对岁月悠悠、世事苍茫的感叹。 8.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表达作者叹人生以及乡关何处的思乡等复杂感情。 9.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答:“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10.想象“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展现的画面,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绘。 答: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树木郁郁葱葱,鹦鹉洲上芳草茂盛,这一切都清晰可见。 11.本诗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情感。 12.除“黄鹤楼”外,被称为江南三大名楼的还有哪两座?(岳阳楼、滕王阁) 13.诗的一、二两联借今昔变化之大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寂寞、惆怅) 14.体会尾联蕴涵的诗人的情感。 答:日近黄昏,长江上烟波浩淼,自然勾起诗人浓浓的思乡愁绪。 15.解释下面的词浯。 ①历历:指(汉阳林木)清晰可数(或“分明的样子”)。②乡关:故乡 16.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A.诗的前四句从传说入笔,写由黄鹤楼生发的联想。 B.诗的五六句写昔人乘着黄鹤见到的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的景致。 C.诗的七八句写出了诗人悲苦凄凉、日暮思归的哀怨愁绪。 D.传说崔颢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此诗而作罢,感慨道:“眼前有景道不得,李白题诗在上头。” 17.“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18.“此地空余黄鹤楼”和“白云千载空悠悠”中都有一个“空”字,试比较这两个“空”字的意义作用有何不同。 答:第一个“空”可理解为“空空荡荡”,强调空间上的虚无。仙人驾鹤离去之后,兀立于苍茫宇宙之下的黄鹤楼似乎已无所凭依,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感。第二个“空”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渺远。千载白云,空自飘荡,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19.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第三、第四联。 答:颈联写到的楼上所见之景有晴空下奔涌的大河,汉阳一带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茂盛的芳草。眼前的“树木”“芳草”勾起对家乡“一草一木”的回想,由景生情,强烈的思乡之念也就油然而生。尾联情景水乳交融,那弥漫在长江之上的浩浩烟波,正是诗人无边乡愁的形象化表达,那越来越深的暮色,也不断强化着诗人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

《黄鹤楼》复习题及答案

《黄鹤楼》复习题 一.根据拼音写汉字。 《黄鹤楼》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yi)_____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观其耸构巍峨,高标(lóng zōng )_______,上(yǐ)___河汉,下临江流;重檐(yì guǎn )_______,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jīng wú_______之最也。 二.解释词义。 1.释下列加点的字。 (1)州.()城西南隅.()(2)费讳登仙 ..()(3)尝.()驾.()黄鹤返 憩.()于此(4)遂.()以名.()楼。”(5)观其耸构 ..()(6) ..()巍峨 高标巃嵸 ..()翼馆(9)四闼.()..()(7)上倚.()河汉 ..()(8)重檐 霞敞 ..()之最( )也 ..()(10)坐窥井邑 ..()(11)亦荆吴形胜 2.比较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的意思有什么不同。(一词多义) (1)【于】①尝驾黄鹤返憩于此()②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2)【其】①观其耸构巍峨()②坐其中,颓然碧窈() (3)【以】①遂以名楼()②以实奇() ③一儿以日初远()④瓜州诸园亭,俱以假山显() ⑤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隅】①州城西南隅()②乘隅下垒石() (5)【之】①事列《神仙》之传()②亦荆吴形胜之最()③主人处处款之()3.词类活用。 (1)遂以名.楼() (2)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3)重檐翼.馆() 三.翻译下列的句子。 (1)事例《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 译文: (2)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上倚河汉,下临江流。

译文: (3)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 译文: (4)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译文: 四.阅读理解。 1.课文节选自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代人。黄鹤楼与、,并称江南三大名楼。这篇短文介绍了的特点,描述了,交代了,表达了。2.古代许多文人墨客写过有关黄鹤楼的诗,请默写其中的两首中的名句。 (1) (2) 3.用原文语句填空。 (1)《黄鹤楼》一文用了8句对偶句,或铺陈,或夸张,或比喻,对黄鹤楼进行多角度的描写。如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组对偶句,强调了黄鹤楼名称由来之证据充足。又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组对偶,极力铺陈黄鹤楼高大雄伟之能事。又如“”一组对偶,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登楼观赏景物之情态。(2)《黄鹤楼》中具体描写黄鹤楼的位置、外观以及登楼所见的句是:,,,;,,,。 (3)《黄鹤楼》中直接赞美黄鹤楼景色的句子是: (4)对黄鹤楼景物的描写,是写远景,是写近景。 4.文章介绍了黄鹤楼的哪些方面的内容?答: 5.仙人跨鹤,本属虚无,而作者却以无作有,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2分)答: 6.本文语言优美而极具感染力,试赏析“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一句。 答: 7。崔颢的诗《黄鹤楼》和本文在内容上有哪些异同? 答:

《黄鹤楼》简答题及答案

《黄鹤楼》简答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 【原诗】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 1.首联两句话是仙人骑鹤的传说,令人浮想联翩,为这诗增添了一种神秘色彩,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怅然若失的心情,为乡愁情结的抒发做了铺垫。是虚写。 2.颔联这里也既含有岁月不再、世事茫茫的感慨,也为这诗增添了一种神秘色彩,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怅然若失的心情,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 3.颈联写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致,却反衬出清冷的思乡之情,是以荣景显伤情。传达出诗人深刻的漂泊感和对归宿的向往。这一联的景物描写不但烘托出登楼远眺的愁绪,也使文势因此波澜起伏。是实写。 4.尾联既表现了作者丰富复杂的内心感受,又展示出黄鹤楼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色。面对着沉沉暮色,浩淼烟波,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烟波与愁绪交融在一起,使这首诗又回到开头渺茫的境界。 赏析简答题: 1、“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一、二两联表达的是寂寞、惆怅,尾联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4、李白用“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颖题诗在上头”来评价该诗,难道这首诗仅在写景方面有独到之处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答:该诗不仅写景,还有抒情。前四句抒写了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后四

答:本联描绘了作者晴日在黄鹤楼所观之景:汉阳一带的树木历历在目,鹦鹉洲上的芳草一片繁茂,展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自然美景。 6、“此地空余黄鹤楼”和“白云千载空悠悠”中都有一个“空”字,试比较这两个“空”字的意义作用有何不同。 答:第一个“空”可理解为“空空荡荡”,强调空间上的虚无。仙人驾鹤离去之后,兀立于苍茫宇宙之下的黄鹤楼似乎已无所凭依,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感。第二个“空”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渺远。千载白云,空自飘荡,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13《黄鹤楼》崔颢阅读练习与答案

13黄鹤楼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舍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萎萎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1.感慨古人不可见,世事茫茫难预料,具有伤感惆怅之情的句子: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2.诗人从怀古的,带有惆怅的情感回到现实中来的诗句: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3.用来表达人们吊古思乡情怀的诗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4.崔颢的《黄鹤楼》:以写景出名的诗句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5.表现游子的悲苦心情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与此诗句有相同意境的《天净沙?秋思》中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6.赏析颈联:颈联写登上黄鹤楼所见之实景:天气晴好,江北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的春草繁茂浓绿。诗人登楼远眺异乡风景,引动日暮怀归之情。 7.“空余”一词表现了怎样的意境?“空悠悠”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空余”突出黄鹤楼的清寥、孤寂感。“空悠悠”突出白云的清浮飘荡。联系上下联,两处“空”字表现写物写景,实则暗含对岁月悠悠、世事苍茫的感叹。 8.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表达作者叹人生以及乡关何处的思乡等复杂感情。 9.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答:“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10.想象“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展现的画面,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绘。 答: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树木郁郁葱葱,鹦鹉洲上芳草茂盛,这一切都清晰可见。 11.本诗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情感。 12.除“黄鹤楼”外,被称为江南三大名楼的还有哪两座?(岳阳楼、滕王阁) 13.诗的一、二两联借今昔变化之大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寂寞、惆怅) 14.体会尾联蕴涵的诗人的情感。 答:日近黄昏,长江上烟波浩淼,自然勾起诗人浓浓的思乡愁绪。 15.解释下面的词浯。 ①历历:指(汉阳林木)清晰可数(或“分明的样子”)。②乡关:故乡 16.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A.诗的前四句从传说入笔,写由黄鹤楼生发的联想。 B.诗的五六句写昔人乘着黄鹤见到的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的景致。 C.诗的七八句写出了诗人悲苦凄凉、日暮思归的哀怨愁绪。 D.传说崔颢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此诗而作罢,感慨道:“眼前有景道不得,李白题诗在上头。” 17.“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18.“此地空余黄鹤楼”和“白云千载空悠悠”中都有一个“空”字,试比较这两个“空”字的意义作用有何不同。 答:第一个“空”可理解为“空空荡荡”,强调空间上的虚无。仙人驾鹤离去之后,兀立于苍茫宇宙之下的黄鹤楼似乎已无所凭依,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感。第二个“空”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渺远。千载白云,空自飘荡,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19.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第三、第四联。 答:颈联写到的楼上所见之景有晴空下奔涌的大河,汉阳一带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茂盛的芳草。眼前的“树木”“芳草”勾起对家乡“一草一木”的回想,由景生情,强烈的思乡之念也就油然而生。尾联情景水乳交融,那弥漫在长江之上的浩浩烟波,正是诗人无边乡愁的形象化表达,那越来越深的暮色,也不断强化着诗人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

《黄鹤楼》崔颢阅读练习与答案

《黄鹤楼》崔颢阅读练习与答案 13黄鹤楼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舍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萎萎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1.感慨古人不可见,世事茫茫难预料,具有伤感惆怅之情的句子: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2.诗人从怀古的,带有惆怅情感回到现实中来的诗句: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3.用来表达人们吊古思乡情怀的诗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4.崔颢的《黄鹤楼》:以写景出名的诗句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5.表现游子的悲苦心情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与此诗句有相同意境《天净沙?秋思》中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6.赏析颈联:颈联写登上黄鹤楼所见之实景:天气晴好,江北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的春草繁茂浓绿。诗人登楼远眺异乡风景,引动日暮怀归之情。 7.“空余”一词表现了怎样的意境?“空悠悠”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空余”突出黄鹤楼的清寥、孤寂感。“空悠悠”突出白云的清浮飘荡。联系上下联,两处“空”字表现写物写景,实则暗含对岁月悠悠、世事苍茫的感叹。 8.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表达作者叹人生以及乡关何处的思乡等复杂感情。 9.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答:“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10.想象“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展现的画面,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绘。 答: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树木郁郁葱葱,鹦鹉洲上芳草茂盛,这一切都清晰可见。 11.本诗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情感。 12.除“黄鹤楼”外,被称为江南三大名楼的还有哪两座?(岳阳楼、滕王阁) 13.诗的一、二两联借今昔变化之大抒发了作者怎样感情?(寂寞、惆怅) 14.体会尾联蕴涵诗人的情感。 答:日近黄昏,长江上烟波浩淼,自然勾起诗人浓浓的思乡愁绪。 15.解释下面的词浯。 ①历历:指(汉阳林木)清晰可数(或“分明的样子”)。②乡关:故乡 16.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A.诗的前四句从传说入笔,写由黄鹤楼生发的联想。 B.诗的五六句写昔人乘着黄鹤见到的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的景致。 C.诗的七八句写出了诗人悲苦凄凉、日暮思归的哀怨愁绪。 D.传说崔颢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此诗而作罢,感慨道:“眼前有景道不得,李白题诗在上头。” 17.“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18.“此地空余黄鹤楼”和“白云千载空悠悠”中都有一个“空”字,试比较这两个“空”字意义作用有何不同。 答:第一个“空”可理解为“空空荡荡”,强调空间上的虚无。仙人驾鹤离去之后,兀立于苍茫宇宙之下的黄鹤楼似乎已无所凭依,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感。第二个“空”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渺远。千载白云,空自飘荡,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19.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第三、第四联。 答:颈联写到的楼上所见之景有晴空下奔涌的大河,汉阳一带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茂盛的芳草。眼前的“树木”“芳草”勾起对家乡“一草一木”的回想,由景生情,强烈的思乡之念也就油然而生。尾联情景水乳交融,那弥漫在长江之上的浩浩烟波,正是诗人无边乡愁的形象化表达,那越来越深的暮色,也不断强化着诗人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

《黄鹤楼》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黄鹤楼》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 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 【原诗】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 1.首联两句话是仙人骑鹤的传说,令人浮想联翩,为这诗增添了一种神秘色彩,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怅然若失的心情,为乡愁情结的抒发做了铺垫。是虚写。 2.颔联这里也既含有岁月不再、世事茫茫的感慨,也为这诗增添了一种神秘色彩,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怅然若失的心情,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 3.颈联写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致,却反衬出清冷的思乡之情,是以荣景显伤情。传达出诗人深刻的漂泊感和对归宿的向往。这一联的景物描写不但烘托出登楼远眺的愁绪,也使文势因此波澜起伏。是实写。 4.尾联既表现了作者丰富复杂的内心感受,又展示出黄鹤楼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色。面对着沉沉暮色,浩淼烟波,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烟波与愁绪交融在一起,使这首诗又回到开头渺茫的境界。 【作者】 崔颢,汴州(开封)人氏,(公元704?—754年)唐玄宗开元11年(公元723年)进士。他才思敏捷,长于写诗,系盛唐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历史上对他的记述不多,故里汴州也很少有关他的传说和故事流传下来,旧《唐书·崔颢传》里非常简略,连他文学上的成就也未提及。以《黄鹤楼》诗,颇令李白折服。从诗意看,崔颢还是思念故乡,并有回乡归隐、急流勇退之意的。然终因他功名心切,仍然回到长安,死于唐天宝十三年(754年),未得返回故里。这可能正是崔颢的故事在开封流传不多的主要原因。

2017年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12黄鹤楼练习题及答案

《黄鹤楼》同步练习 一、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悠悠: 2.晴川: 3.历历: 4.萋萋: 5.鹦鹉洲: 6.乡关: 7.烟波: 二、根据诗歌,回答下列问题。 1.想象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展现的画面,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绘。 2.除黄鹤楼外,被称为江南三大名楼的还有哪两座? 3.诗的一、二两联借今昔变化之大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体会尾联蕴涵的诗人的情感。 5.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A.诗的前四句从传说入笔,写由黄鹤楼生发的联想。 ( ) B.诗的五六句写昔人乘着黄鹤见到的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的景致。 ( ) C.诗的七八句写出了诗人悲苦凄凉、日暮思归的哀怨愁绪。 ( ) D.传说崔颢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此诗而作罢,感慨道:眼前有景道不得,李白题诗在上头。 ( ) 6.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三、赏析诗歌,回答问题。 1.崔颢在《黄鹤楼》中融情于景,表达物是人非感慨的诗句

是:。表达吊古思乡情怀的诗句是:。 2.以写景出名的诗句是:。 3.表现游子的悲苦心情的诗句是:。与此诗句有相同意境的《天净沙·秋思》中的句子是:。 4.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5.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所展现的景象。 6.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7.“此地空余黄鹤楼”和“白云千载空悠悠”中都有一个“空”字,试比较这两个空字的意义作用有何不同。 8.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第三、第四联。

《黄鹤楼》选择题、简答题及答案

《黄鹤楼》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 题型:【选择题】【简答题】 【原诗】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 1.首联两句话是仙人骑鹤的传说,令人浮想联翩,为这诗增添了一种神秘色彩,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怅然若失的心情,为乡愁情结的抒发做了铺垫。是虚写。 2.颔联这里也既含有岁月不再、世事茫茫的感慨,也为这诗增添了一种神秘色彩,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怅然若失的心情,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 3.颈联写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致,却反衬出清冷的思乡之情,是以荣景显伤情。传达出诗人深刻的漂泊感和对归宿的向往。这一联的景物描写不但烘托出登楼远眺的愁绪,也使文势因此波澜起伏。是实写。 4.尾联既表现了作者丰富复杂的内心感受,又展示出黄鹤楼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色。面对着沉沉暮色,浩淼烟波,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烟波与愁绪交融在一起,使这首诗又回到开头渺茫的境界。 【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A.首联引述有关黄鹤楼的传说,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潜在的铺垫。 B.颔联描绘黄鹤楼高耸的雄姿,也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C.颈联采用叠词描画江上美景,让诗作的思想品位显得更为高远。 D.尾联展现朦胧的江上暮色,表达出作者漠然无奈的思乡之情。 【解析】B 颔联没有描绘高耸的雄姿,表达了诗人怅然若失的心情,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 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A.这是一首体现诗人满怀乡愁的思乡作品。

B.这是一首抒发作者有志报国却无门的作品。 C.这是一首思念友人,赞美友情的作品。 D.这是一首赞美黄鹤楼风光优美的作品。 【解析】A这是一首体现诗人满怀乡愁的思乡作品。 3、对这首诗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写出了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表达了诗人心中的怅然若失之情。 B.“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将历史传说与眼前景色相映衬,流露出物在人非、鹤去楼空之感,表达出诗人心中的悠悠乡情。 C.“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写了眼前所见的江上美景:阳光、树木、芳草、汉水、沙洲,借景抒情,使诗的意境更为高远。 D.“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一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词语“乡关”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思念故乡之情。 【解析】D选项中“词语‘乡关’”应该改成“愁”字。 4、对这首诗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这首诗是作者在还乡途中逗留岳阳,登临黄鹤楼时所作。 B.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登楼远眺的所见所思,抒发了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与思念故乡的情怀。 C.这首诗在取景上颇具绘画美,首联写近景,颔联写远景,颈联写日景,尾联写晚景。 D.诗中多处运用双声词、叠韵词和叠音词,在诵读时声音铿锵,晴朗和谐,有音韵美。 【解析】A选项应该是作者还乡途中逗留武昌。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C )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是唐代诗人崔颢。 B.诗的首联借传说落笔,“空余”二字,令人心生遐思。 C.颔联中“空悠悠”的“空”字写的是黄鹤楼。 D.这首诗的前四句与后四句相互映衬又联成一体,既烘托了诗人登楼远眺的愁绪,使全诗波澜起伏而又一气贯通.

《黄鹤楼》选择题及答案

《黄鹤楼》选择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 【原诗】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 1.首联两句话是仙人骑鹤的传说,令人浮想联翩,为这诗增添了一种神秘色彩,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怅然若失的心情,为乡愁情结的抒发做了铺垫。是虚写。 2.颔联这里也既含有岁月不再、世事茫茫的感慨,也为这诗增添了一种神秘色彩,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怅然若失的心情,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 3.颈联写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致,却反衬出清冷的思乡之情,是以荣景显伤情。传达出诗人深刻的漂泊感和对归宿的向往。这一联的景物描写不但烘托出登楼远眺的愁绪,也使文势因此波澜起伏。是实写。 4.尾联既表现了作者丰富复杂的内心感受,又展示出黄鹤楼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色。面对着沉沉暮色,浩淼烟波,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烟波与愁绪交融在一起,使这首诗又回到开头渺茫的境界。 选择题: 1、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A.首联引述有关黄鹤楼的传说,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潜在的铺垫。 B.颔联描绘黄鹤楼高耸的雄姿,也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C.颈联采用叠词描画江上美景,让诗作的思想品位显得更为高远。 D.尾联展现朦胧的江上暮色,表达出作者漠然无奈的思乡之情。 【解析】B 颔联没有描绘高耸的雄姿,表达了诗人怅然若失的心情,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 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A.这是一首体现诗人满怀乡愁的思乡作品。 B.这是一首抒发作者有志报国却无门的作品。 C.这是一首思念友人,赞美友情的作品。

2019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精炼古诗词曲鉴赏13黄鹤楼(含答案解析)

13. 黄鹤楼 (唐·崔颢) 版本导航:◎统编八上第12课;◎语文九下第15课;◎苏教七下第六单元诵读欣赏。 【主旨: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登黄鹤楼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诗人吊古怀乡之情。】 金题演练 1. 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 前两联四句以神话传说起笔,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抒发了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两个“空”字分别突出空间的虚无和时间的邈远。 B.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两句写登上黄鹤楼远望之景:汉阳川上的树木历历可见,而江 中鹦鹉洲上长满了凄清荒芜的杂草,令人伤感。 C. 尾联借景抒情,以夕阳西下江面烟波浩渺之景,寄寓诗人远离故土、羁旅他乡的凄苦思乡之情,而自 问自答的方式更强烈地表达了诗人的孤独空寂之情。 D.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登黄鹤楼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吊古怀乡之情。全诗视野开阔,写景自然,抒情真 挚,为咏黄鹤楼诗作之绝唱,历来为人传诵。 2.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 这首诗描写的景象前后三变,先是明丽如画,接下来神异渺茫,最后归于朦胧凄迷,风貌有别,诗意 也生波澜。 B. 诗作以“愁”字收篇,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照应开头,以起伏辗转的文笔 表现缠绵的乡愁。 C. 颈联写登高所见,境界阔大,色彩鲜明。两句对仗工整,各用一个叠词,声调铿锵,音韵清朗,富于 音乐美。 D. 该诗不仅写景,还有抒情。前四句抒写了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后四句描绘了登楼所见,烘托

思乡之情。

13. 黄鹤楼 1.(2分)B 【解析】“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诗人登上黄鹤楼看到江中鹦鹉洲上长满了茂盛的草木, 心情应是愉快的。B项中“而江中鹦鹉洲上长满了凄清荒芜的杂草,令人伤感”赏析有误。 2.(2分)A 【解析】这首诗首联、颔联写黄鹤楼的悠久历史和神异色彩,颈联写登楼所见的明丽景色, 尾联写傍晚时分朦胧凄迷的江面景色。A项中“先是明丽如画,接下来神异渺茫”赏析有误。

精品 古诗《黄鹤楼》赏析题及答案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一.理解选择: 1.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是唐代诗人崔颢。 B.诗的首联借传说落笔,“空余”二字,令人心生遐思。 c.颔联中“空悠悠”的“空”字写的是黄鹤楼。 D.这首诗的前四句与后四句相互映衬又联成一体,既烘托了诗人登楼远眺的愁绪,使全诗波澜起伏而又一气贯通.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抒发了寂寞惆怅之感,气概雄浑,感情真挚。 B.后四句想象在天晴时登楼远眺,由渺不可知的感觉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文势波澜起伏。 C.尾联紧承前三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归思,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 D.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3.对《黄鹤楼》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崔颢的诗风历来雄浑奔放,风骨凛然。 B、诗中最后一句运用倒装的句式,使之读起来更显气势。 C、这首诗情景交融,气势恢宏,令人读后回味无穷。 D、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漂泊异地,思念故乡的情怀。 4.下列关于诗歌《黄鹤楼》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吊古怀乡的诗歌,流露出作者对故乡的向往之情。 B、据说李白为此诗折服,当时发出这样的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C、诗中“萋”与“凄”意思相近,说的是凋零的草木叫人伤心。 D、“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写出了诗人对岁月不再的遗憾和世事茫茫的感慨。 5.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引述有关黄鹤楼的传说,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潜在的铺垫。 B.颔联描绘黄鹤楼高耸的雄姿,也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C.颈联采用叠词描画江上美景,让诗作的思想品位显得更为高远。 D.尾联展现朦胧的江上暮色,表达出作者漠然无奈的思乡之情。 6.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写出了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表达了诗人心中的怅然若失之情。 B.“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将历史传说与眼前景色相映衬,流露出物在人非、鹤去楼空之感,表达出诗人心中的悠悠乡情。 C.“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写了眼前所见的江上美景:阳光、树木、芳草、汉水、沙洲,借景抒情,使诗的意境更为高远。 D.“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一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词语“乡关”准确

黄鹤楼小题带答案

《黄鹤楼》有关小题 一.选择题(共2小题) 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抒发了寂寞惆怅之感,气概雄浑,感情真挚B.后四句想象在天晴时登楼远眺,由渺不可知的感觉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文势波澜起伏C.尾联紧承前三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归思,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D.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2.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前四句抒写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两个“空”字分别突出空间的虚无和时间的邈远。 B.颈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天地之间阳光朗照,远远望去,连天的衰草凄清荒芜。 C.尾联借景抒情,以夕阳西下江面烟波浩渺之景,寄寓诗人远离故土、羁旅他乡的凄苦思乡之情,而自问自答的方式更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孤独空寂之情。 D.全诗视野开阔,写景自然,抒情真挚,为咏黄鹤楼诗作之绝唱,历来为人传诵。二.默写 3.(1)唐代诗人崔颢在《黄鹤楼》中记述神话传说,抒发诗人对于岁月流逝,世事沧桑的感慨的句子:,。 (2)崔颢用对偶的描写在黄鹤楼上所见之景的句子:,。 (3)崔颢在《黄鹤楼》一诗中情景交融,抒发了游子悲苦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4)唐代诗人崔颢在《黄鹤楼》中直抒胸臆,表现乡愁的诗句是:?。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意境相仿。 4.崔颢的《黄鹤楼》:以写景出名的诗句是:,。5.《黄鹤楼》中表现游子的悲苦心情的诗句是:,;与此诗句有相同意境的《天净沙?秋思》中的句子是:,。 6.《黄鹤楼》中,感慨古人不可见,世事茫茫难预料,具有伤感惆怅之情的句子:,。 7.《黄鹤楼》中,诗人从怀古的,带有惆怅的情感回到现实中来的诗

《黄鹤楼》赏析习题及答案

《黄鹤楼》赏析习题及答案 内容:【原诗】【翻译】【作者】【主题思想】【赏析】 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 【原诗】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 1.首联两句话是仙人骑鹤的传说,令人浮想联翩,为这诗增添了一种神秘色彩,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怅然若失的心情,为乡愁情结的抒发做了铺垫。是虚写。 2.颔联这里也既含有岁月不再、世事茫茫的感慨,也为这诗增添了一种神秘色彩,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怅然若失的心情,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 3.颈联写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致,却反衬出清冷的思乡之情,是以荣景显伤情。传达出诗人深刻的漂泊感和对归宿的向往。这一联的景物描写不但烘托出登楼远眺的愁绪,也使文势因此波澜起伏。是实写。 4.尾联既表现了作者丰富复杂的内心感受,又展示出黄鹤楼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色。面对着沉沉暮色,浩淼烟波,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烟波与愁绪交融在一起,使这首诗又回到开头渺茫的境界。 【作者】 崔颢,汴州(开封)人氏,(公元704?—754年)唐玄宗开元11年(公元723年)进士。他才思敏捷,长于写诗,系盛唐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历史上对他的记述不多,故里汴州也很少有关他的传说和故事流传下来,旧《唐书·崔颢传》里非常简略,连他文学上的成就也未提及。以《黄鹤楼》诗,颇令李白折服。从诗意看,崔颢还是思念故乡,并有回乡归隐、急流勇退之意的。然终因他功名心切,仍然回到长安,死于唐天宝十三年(754年),未得返回故里。这可能正是崔颢的故事在开封流传不多的主要原因。 【主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黄鹤楼》练习题(含答案)

三、练习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A.诗的前两句从传说入笔,写由黄鹤楼生发的联想。() B.诗的五六句写昔人乘着黄鹤见到的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的景致。() C.诗的七八句写出了诗人悲苦凄凉,日暮思归的哀怨愁绪。() D.传说崔颢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此诗而作罢,感慨道:“眼前有景道不得,李白题诗在上头。”A 2、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答:“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3、这首诗的前四句中,“黄鹤”三见,“突”字重出,是否有重复之嫌,为什么? 不重复。由于气势贯通,自然天成,读来并不感到重复。 4、五、六句写登楼所见的实景,请用自己的语言将画面描述出来。 答案:天气晴好,江北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上的青草繁茂浓绿。 5、诗歌首联和颔联借两个“空”字抒发了之感。(1分)寂寞孤独(失落惆怅、岁月易逝等) 解析:本题考查诗词赏析中的炼字。第一个“空”可理解为“空空荡荡”,强调空间上的虚无,仙人驾鹤离去之后,兀立于苍茫宇宙之下的黄鹤楼似乎已无所凭依,这个“空”字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感。第二个“空”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渺远。千载白云,空自飘荡,“空”字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据此概括即可。 6、李白登临黄鹤楼曾言: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细读全诗,简析此诗在写景方面的精妙之处。(2分) ①全诗情景交融(融情于景),如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更增添了浓浓的乡愁。 ②本诗写景意境深远壮阔,诗中所用的“白云”“晴川”“芳草”“烟波”“江”等意象,给人以愁而不怨之感。 ③本诗写景抓住景物特征,如颈联描写草木丰茂,抓住其生机勃勃的特点。 ④本诗写景层次分明,远近结合,俯仰结合,虚实结合。 7、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A.诗歌从神话传说落笔,遥想“昔人”已乘鹤而去,既写出了黄鹤楼的历史悠久,又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 B.诗歌前四句三见“黄鹤”,二见“去”“空”,回环咏叹,抒发了诗人那种求而不得、待而不来的迷惘与惆怅之情。 C.诗人登高远眺,长江对岸汉阳城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的芳草长势喜人,此时他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黄鹤楼》《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及答案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⑴诗歌首联和颔联借两个“空”字抒发了之感。 ⑵李白登临黄鹤楼曾言: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细读全诗,简析此诗在写景方面的精妙之处。 答案:(1)寂寞孤独(失落惆怅、岁月易逝等) 解析:本题考查诗词赏析中的炼字。第一个“空”可理解为“空空荡荡”,强调空间上的虚无,仙人驾鹤离去之后,兀立于苍茫宇宙之下的黄鹤楼似乎已无所凭依,这个“空”字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感。第二个“空”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渺远。千载白云,空自飘荡,“空”字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据此概括即可。 (2)①全诗情景交融(融情于景),如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更增添了浓浓的乡愁。②本诗写景意境深远壮阔,诗中所用的“白云”“晴川”“芳草”“烟波”“江”等意象,给人以愁而不怨之感。③本诗写景抓住景物特征,如颈联描写草木丰茂,抓住其生机勃勃的特点。④本诗写景层次分明,远近结合,俯仰结合,虚实结合。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赏析中的写作手法赏析。在写景上,首联在融入仙人乘鹤的传说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隐含着此楼枕山临江,峥嵘缥缈之形势;颔联在感叹“黄鹤一去不复返”的抒情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远景,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颈联游目骋怀,直接勾勒出黄鹤楼外江上明朗的日景;尾联徘徊低吟,间接呈现出黄鹤楼下江上朦胧的晚景。诗篇所展现的整幅画面上,交替出现的有黄鹤楼的近景、远景、日景、晚景,变化奇妙,气象恢宏;相互映衬的则有仙人黄鹤、名楼胜地、蓝天白云、晴川沙洲、绿树芳草、落日暮江,形象鲜明,色彩缤纷。全诗在诗情之中充满了画意,富于绘画美。在感情表达上,本诗意境壮阔,采用黄鹤、汉阳树、鹦鹉洲、烟波等营造意境,抒发了诗人愁而不怨的思乡之情。颈联写到的楼上所见之景有晴空下汉阳一带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茂盛的芳草。眼前的“树”“芳草”勾起对家乡一草一木的回想,由景生情,强烈的思乡之情也就油然而生。尾联情景交融,那弥漫在长江之上的浩渺烟波,正是诗人乡愁的形象化表达,那越来越深的暮色,也不断强化着诗人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任选角度对其稍作阐述即可。

《黄鹤楼》巩固练习题(答案)

中考复习之诗词鉴赏:《黄鹤楼》巩固练习参考答案 四、习题: 【第一组】 (答案:1.故乡 2.D 分析:错在“旅途劳顿”,应是“思乡”) 【第二组】 (答案:1.清楚可数 2.D 分析:A错在“直接表明”;B错在“近景”,颔联的画面开阔,不是近景;C错在“凄美”和“伤感”,这里的景色比较温暖动人) 【第三组】 (答案:1. 形容草木长得很茂盛 2. D 分析:应是七言律诗) 五、考题链接: 2011届黄浦二模卷 (答案:1.故乡 2.C 分析:错在“凄凉稀疏”,“萋萋”是“茂盛”而非“凄凉”,“历历”是“清楚可数”而非“稀疏”,河岸景色应是温暖动人的) 2011届嘉定二模卷 (答案:1.故乡 2.C 分析:错在“抒发诗人对黄鹤楼的神往”,应是“对故乡的思念”) 2011届闸北二模卷 (答案:1.故乡 2.D 分析:A错在“凸显眼前黄鹤楼的美好”,应是在落差中引起诗人怅然若失的情感;B错在“也表达了对黄鹤归来的期盼”;C错在“想象之景”,应是眼前所见的实景) 2011届虹口二模卷 (答案:1. 形容草木长得很茂盛 2.B 分析:错在“见昔人乘鹤远去之景”,这只是传说,不可能眼见) 2012届闵行二模卷 (答案:1.清楚可数;形容草木长得很茂盛 2. C 分析:错在“传达诗人内心喜悦之情”) 2013届一模卷C卷 (答案:1.清楚可数 2.D 分析:A错在传说不能表明楼是临江而建的;B错在颔联是写立于黄鹤楼上远眺所见的江景,并非近景,也并非写楼之壮观;C错在“凄美”和“伤感”,颈联的景色是温暖动人的) 2014届松江二模卷 (答案:1.D 2.晴空下草木茂盛) 2014届浦东二模卷 (答案:1.(2分)清楚可数的样子 2.(2分)C 分析:A错在“昔人”指传说中驾鹤登仙的费祎。 B 错在“晴川”和“汉阳”并非地名。 D错在诗人于暮色中所见并非“乡关”之景。) 2014届闵行二模卷 (答案:1.故乡(1分) 2.(3分)C 分析:错在颈联描绘之景美丽明亮。) 2015届黄浦一模卷 (答案:1.(2分)A 2.(2分)B 分析:A是怀才不遇,报国无门;B是游子思乡;C是乐观积极;D 是送别友人的不舍) 2017届奉贤一模 答案:6. 思念故乡(家乡)(2分) 7.A (2分) 2017届二模C卷 (答案:1.(2分)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与思念故乡的情怀 2.(2分)C) 2017届静安二模卷 (答案:1.C(2分) 2.乡愁(2分)) 2017届崇明二模卷 (答案:61、人去楼空(2分) 2、C(2分)) 2017届普陀二模卷 (答案:6. 汉水的北岸(2分) 7. C(2分)) 1/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