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颢《黄鹤楼》练习答案

合集下载

崔颢《黄鹤楼》阅读练习及答案(2019年广西梧州市中考题)

崔颢《黄鹤楼》阅读练习及答案(2019年广西梧州市中考题)

古诗赏析,完成下列各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A.诗歌从神话传说落笔,遥想“昔人”已乘鹤而去,既写出了黄鹤楼的历史悠久,又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

B.诗歌前四句三见“黄鹤”,二见“去”“空”,回环咏叹,抒发了诗人那种求而不得、待而不来的迷惘与惆怅之情。

C.诗人登高远眺,长江对岸汉阳城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的芳草长势喜人,此时他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D.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中偶句押“ou”韵,韵脚是“楼”“悠”“洲”“愁”,读起来朗朗上口,音调和谐,旋律优美。

《黄鹤楼》崔颢阅读练习与答案

《黄鹤楼》崔颢阅读练习与答案

《黄鹤楼》崔颢阅读练习与答案13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舍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萎萎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1.感慨古人不可见,世事茫茫难预料,具有伤感惆怅之情的句子: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2.诗人从怀古的,带有惆怅情感回到现实中来的诗句: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3.用来表达人们吊古思乡情怀的诗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4.崔颢的《黄鹤楼》:以写景出名的诗句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5.表现游子的悲苦心情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与此诗句有相同意境《天净沙?秋思》中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6.赏析颈联:颈联写登上黄鹤楼所见之实景:天气晴好,江北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的春草繁茂浓绿。

诗人登楼远眺异乡风景,引动日暮怀归之情。

7.“空余”一词表现了怎样的意境?“空悠悠”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答:“空余”突出黄鹤楼的清寥、孤寂感。

“空悠悠”突出白云的清浮飘荡。

联系上下联,两处“空”字表现写物写景,实则暗含对岁月悠悠、世事苍茫的感叹。

8.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表达作者叹人生以及乡关何处的思乡等复杂感情。

9.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答:“愁”字。

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

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10.想象“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展现的画面,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绘。

答: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树木郁郁葱葱,鹦鹉洲上芳草茂盛,这一切都清晰可见。

11.本诗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情感。

12.除“黄鹤楼”外,被称为江南三大名楼的还有哪两座?(岳阳楼、滕王阁)13.诗的一、二两联借今昔变化之大抒发了作者怎样感情?(寂寞、惆怅)14.体会尾联蕴涵诗人的情感。

崔颢《黄鹤楼》阅读训练及答案

崔颢《黄鹤楼》阅读训练及答案

崔颢《黄鹤楼》阅读训练及答案引导语:传言当初李白皆因崔颢的《黄鹤楼》而放弃了在黄鹤楼上题诗的想法,足可见这首诗的厉害之处,今天我们就来做一下《黄鹤楼》的阅读训练题。

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释1.黄鹤楼:三国吴黄武二年修建。

为古代名楼,旧址在湖北武昌黄鹤矶上,俯见大江,面对大江彼岸的龟山。

2.悠悠:飘荡的样子。

3.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

川,平原。

4.历历:清楚可数。

5.萋萋:形容草木茂盛。

6.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7.乡关:故乡家园。

8.烟波:暮霭沉沉的江面。

相关试题及答案1.想象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展现的画面,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绘。

(3分)答案: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树木郁郁葱葱,鹦鹉洲上芳草茂盛,这一切都清晰可见。

评分意见:本题共3分。

景物完整2分,语言生动1分。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情感。

(2分)3.除黄鹤楼外,被称为江南三大名楼的还有哪两座?答:岳阳楼、滕王阁(4)诗的一、二两联借今昔变化之大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寂寞、惆怅(5)体会尾联蕴涵的诗人的情感。

答:日近黄昏,长江上烟波浩淼,自然勾起诗人浓浓的思乡愁绪。

6.解释下面的词浯。

(2分)①历历:②乡关:7.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A.诗的前四句从传说入笔,写由黄鹤楼生发的联想。

( )B.诗的五六句写昔人乘着黄鹤见到的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的景致。

( )C.诗的七八句写出了诗人悲苦凄凉、日暮思归的哀怨愁绪。

( )D.传说崔颢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此诗而作罢,感慨道:眼前有景道不得,李白题诗在上头。

( )8、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黄鹤楼》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黄鹤楼》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黄鹤楼》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1.首联两句话是仙人骑鹤的传说,令人浮想联翩,为这诗增添了一种神秘色彩,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怅然若失的心情,为乡愁情结的抒发做了铺垫。

是虚写。

2.颔联这里也既含有岁月不再、世事茫茫的感慨,也为这诗增添了一种神秘色彩,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怅然若失的心情,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

3.颈联写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致,却反衬出清冷的思乡之情,是以荣景显伤情。

传达出诗人深刻的漂泊感和对归宿的向往。

这一联的景物描写不但烘托出登楼远眺的愁绪,也使文势因此波澜起伏。

是实写。

4.尾联既表现了作者丰富复杂的内心感受,又展示出黄鹤楼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色。

面对着沉沉暮色,浩淼烟波,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烟波与愁绪交融在一起,使这首诗又回到开头渺茫的境界。

【作者】崔颢,汴州(开封)人氏,(公元704?—754年)唐玄宗开元11年(公元723年)进士。

他才思敏捷,长于写诗,系盛唐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

历史上对他的记述不多,故里汴州也很少有关他的传说和故事流传下来,旧《唐书·崔颢传》里非常简略,连他文学上的成就也未提及。

以《黄鹤楼》诗,颇令李白折服。

从诗意看,崔颢还是思念故乡,并有回乡归隐、急流勇退之意的。

然终因他功名心切,仍然回到长安,死于唐天宝十三年(754年),未得返回故里。

这可能正是崔颢的故事在开封流传不多的主要原因。

【背景】唐代诗人崔颢的题咏,使黄鹤楼赢得“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誉。

《黄鹤楼》这首诗运用了优美的神话传说,写出黄鹤楼的来历、登楼所见以及触景生情引起的乡愁。

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3课《黄鹤楼》课后练习题(对比阅读+理解性默写)(附参考答案)

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3课《黄鹤楼》课后练习题(对比阅读+理解性默写)(附参考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黄鹤楼》课后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己卯上元①,予在儋州②,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

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③夷④杂糅,屠沽⑤纷然。

归舍已三鼓矣。

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

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⑥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

然亦笑韩退之⑦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苏轼《书上元夜游》)【注释】①上元:农历正月十五。

②儋州:地名,现在属于海南。

③民:指汉族人。

④夷:指当地少数民族。

⑤屠沽:泛指市井中做生意的人。

⑥过:苏轼的小儿子。

⑦韩退之:唐朝文学家韩愈。

5.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庭下如/积水空明B.盖竹柏/影也C.舍中/掩关熟睡D.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寻.向所志B.予欣然从之./天子之.怒,伏尸百万C.归.舍已三鼓矣/男有分,女有归.D.放杖而.笑/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7.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恰当的一项是()A.【甲】文运用夸张的修辞,描绘了月光澄澈、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月夜美景。

B.【乙】文寥寥数语就将人们带回了千年前海南岛的那个上元节之夜,韵味无穷。

C.【甲】【乙】两文都是苏轼被贬期间所作,都写了苏轼主动邀请友人月夜闲游之事。

D.【甲】文中“闲”字既有赏月的欣喜,也有自我排遣的达观和些许自嘲;【乙】文中“笑”字暗含嘲笑韩愈境遇不好,不得志之意。

8.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2)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二)【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黄鹤楼》练习题及答案

《黄鹤楼》练习题及答案

《黄鹤楼》练习题及答案1 试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词语完成译文。

首联: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译文: 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颔联: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译文: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

颈联: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译文: 晴日下汉阳的树木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尾联: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2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崔颢登临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创作了这首诗。

3 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慨?参考答案:对人去楼空,物是人非的强烈感情。

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

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4 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描绘了什么景色?诗人有何感叹?参考答案:描绘了黄鹤楼的远景,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

诗人感叹岁月难再、世事茫然,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

5 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写的是什么?参考答案:写诗人登黄鹤楼眼前所见的景色。

诗人由写虚幻的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转为实写眼前的所见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

6 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以一“愁”收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参考答案: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思乡的心情。

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然而故乡又在何处呢?江上的雾霭一片迷蒙,面对此情此景,思乡不见乡,诗人眼底也生出浓浓迷雾,那是一种隐隐的泪花和心系的乡愁。

精品 古诗《黄鹤楼》赏析题及答案

精品 古诗《黄鹤楼》赏析题及答案

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一.理解选择:1.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是唐代诗人崔颢.B.诗的首联借传说落笔,“空余”二字,令人心生遐思。

c.颔联中“空悠悠"的“空”字写的是黄鹤楼.D.这首诗的前四句与后四句相互映衬又联成一体,既烘托了诗人登楼远眺的愁绪,使全诗波澜起伏而又一气贯通。

2。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

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抒发了寂寞惆怅之感,气概雄浑,感情真挚。

B.后四句想象在天晴时登楼远眺,由渺不可知的感觉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文势波澜起伏。

C.尾联紧承前三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归思,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

D。

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3。

对《黄鹤楼》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崔颢的诗风历来雄浑奔放,风骨凛然。

B、诗中最后一句运用倒装的句式,使之读起来更显气势.C、这首诗情景交融,气势恢宏,令人读后回味无穷。

D、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漂泊异地,思念故乡的情怀。

4.下列关于诗歌《黄鹤楼》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吊古怀乡的诗歌,流露出作者对故乡的向往之情。

B、据说李白为此诗折服,当时发出这样的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C、诗中“萋”与“凄”意思相近,说的是凋零的草木叫人伤心。

D、“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写出了诗人对岁月不再的遗憾和世事茫茫的感慨。

5.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引述有关黄鹤楼的传说,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潜在的铺垫.B.颔联描绘黄鹤楼高耸的雄姿,也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C.颈联采用叠词描画江上美景,让诗作的思想品位显得更为高远。

D.尾联展现朦胧的江上暮色,表达出作者漠然无奈的思乡之情.6.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崔颢《黄鹤楼》阅读训练及答案(通用6篇)

崔颢《黄鹤楼》阅读训练及答案(通用6篇)

崔颢《黄鹤楼》阅读训练及答案崔颢《黄鹤楼》阅读训练及答案(通用6篇)传言当初李白皆因崔颢的《黄鹤楼》而放弃了在黄鹤楼上题诗的想法,足可见这首诗的厉害之处,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崔颢《黄鹤楼》阅读训练及答案,一起来看看吧!崔颢《黄鹤楼》阅读训练及答案篇1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释1.黄鹤楼:三国吴黄武二年修建。

为古代名楼,旧址在湖北武昌黄鹤矶上,俯见大江,面对大江彼岸的龟山。

2.悠悠:飘荡的样子。

3.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

川,平原。

4.历历:清楚可数。

5.萋萋:形容草木茂盛。

6.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7.乡关:故乡家园。

8.烟波:暮霭沉沉的江面。

相关试题及答案1.想象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展现的画面,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绘。

(3分)答案: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树木郁郁葱葱,鹦鹉洲上芳草茂盛,这一切都清晰可见。

评分意见:本题共3分。

景物完整2分,语言生动1分。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情感。

(2分)3.除黄鹤楼外,被称为江南三大名楼的还有哪两座?答:岳阳楼、滕王阁(4)诗的一、二两联借今昔变化之大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寂寞、惆怅(5)体会尾联蕴涵的诗人的情感。

答:日近黄昏,长江上烟波浩淼,自然勾起诗人浓浓的思乡愁绪。

6.解释下面的词浯。

(2分)①历历:②乡关:7.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A.诗的前四句从传说入笔,写由黄鹤楼生发的联想。

( )B.诗的五六句写昔人乘着黄鹤见到的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的景致。

( )C.诗的七八句写出了诗人悲苦凄凉、日暮思归的哀怨愁绪。

( )D.传说崔颢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此诗而作罢,感慨道:眼前有景道不得,李白题诗在上头。

( )8、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草一木的回想,触景生情,强烈的思乡之念也就
油然而生。(2分) (2)尾联情景交融,那弥漫在长江之上的浩浩烟 波,正是诗人无边乡愁的形象化表达,那越来越 深的暮色,也不断强化着诗人挥之不去的思乡之
情。
(2分)
李白用“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颖题诗在上 头”来评价该诗,难道这首诗仅在写景方面 有独到之处吗?请说说你的看法。(2分)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小结
• **前四句写仙人及仙鹤的传说.抒发世事茫茫的 感慨 。
• **后四句抒发日暮思归的情思.
写作背景:
唐代诗人崔颢游宦到了湖北武昌的黄鹤楼 有感而作。.
写景: 描写了在黄鹤楼头俯视长江两岸所见景色. 抒情: 作者感叹仙人骑鹤,人去楼空,悠悠千载,於 是抚今追昔,有世事沧桑 的感慨,并因日暮 而生思乡之情.。
答:抒发了诗人的 思乡之情。
5.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 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
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4分)
1.“愁”字。 2.全诗吊古伤今,意境开阔,情景交融。 3.尾联为主旨句,将“乡愁”之情与“日 暮”“烟波’’之景交融。
4.表达了诗人的忧思,乡愁。
6.诗歌中有两个“空”字,请结合诗意进行 赏析。(4分)
• (.1)该诗不仅写景,还有抒情。 • (2)前四句抒写了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 • (3)后四句描绘了登楼所见,烘托思乡之情。
• (答出“抒情”1分,分析1分,共2分。)
黄鹤楼
hào
崔 颢 (七言律诗)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zăi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思乡诗文知多少?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十五夜望月》)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渡荆门送别》)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 》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1.(3分)
• 示例: • 天气晴好,江北汉阳的树木清晰分
明,鹦鹉洲上的青草繁茂浓绿。
2. 全诗借景抒情,抒写了诗人漂泊异 地的伤感与思念故乡的情怀。
3.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答:对人去楼空、物是人 非的强烈感慨。
4.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 愁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1)第一个“空”有“只,只有”的意思,表达了好 友已离去,只剩下空空的黄鹤楼和诗人自己,重在写景;
• (2)第二个“空”有“空空的”“空荡荡”之意,表 达的是因友人的离去和自己漂泊在外,诗人内心的孤独, 寂寞和惆怅,重在抒情。
• (前后分析各2分,共4分。)
7.从
角度简要赏析
(4分)
(1)颈联写到楼上所见之景有晴空下奔涌 的大河,汉阳一带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 上茂盛的芳草。眼前的树木芳草勾起对家乡一
——高适
黄鹤楼
hào
崔 颢 (七言律诗)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zăi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