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新教材七年级下黄鹤楼崔颢
崔颢《黄鹤楼》课文(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歌鉴赏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传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
然李白确曾两次作诗拟此诗格调。
其《鹦鹉洲》诗前四句说:“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与崔诗如出一辙。
又有《登金陵凤凰台》诗亦是明显地摹学此诗。
为此,说诗者众口交誉,如严羽《沧浪诗话》谓:“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这一来,崔颢的《黄鹤楼》的名气就更大了。
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
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志》);又云费文伟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引《图经》)。
诗即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
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
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
前人有“文以气为主”之说,此诗前四句看似随口说出,一气旋转,顺势而下,绝无半点滞碍。
“黄鹤”二字再三出现,却因其气势奔腾直下,使读者“手挥五弦,目送飞鸿”,急忙读下去,无暇觉察到它的重叠出现,而这是律诗格律上之大忌,诗人好象忘记了是在写“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字字皆有定声的七律。
试看:首联的五、六字同出“黄鹤”;第三句几乎全用仄声;第四句又用“空悠悠”这样的三平调煞尾;亦不顾什么对仗,用的全是古体诗的句法。
这是因为七律在当时尚未定型吗?不是的,规范的七律早就有了,崔颢自己也曾写过。
是诗人有意在写拗律吗?也未必。
他跟后来杜甫的律诗有意自创别调的情况也不同。
看来还是知之而不顾,如《红楼梦》中林黛玉教人做诗时所说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崔颢黄鹤楼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崔颢黄鹤楼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崔颢黄鹤楼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优)《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具体创作时间已无从考证。
以下是本店铺精心整理的崔颢黄鹤楼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优),欢迎阅读与收藏。
原文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注释1、黄鹤楼:故址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民国初年被火焚毁,1985年重建,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2、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子安。
因其曾驾鹤过黄鹤山〔又名蛇山〕,遂建楼。
3、乘:驾。
4、去:离开。
5、空:只。
6、返:通返,返回。
7、空悠悠:深,大的意思8、悠悠:飘荡的样子。
9、川:平原。
10、历历:清楚可数。
11、汉阳:,现在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12、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
13、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唐朝时在汉阳西南中,后逐渐被水冲没。
14、乡关:故乡。
全文赏析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
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
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
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
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传说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
说:“眼前有景道不得,题诗在上头。
”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
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
写黄鹤楼的诗很多,但崔颢的一首七律,人称最佳,请看他是怎样写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崔颢《黄鹤楼》鉴赏《黄鹤楼》译文及赏析答案

崔颢《黄鹤楼》鉴赏《黄鹤楼》译文及赏析答案《黄鹤楼》唐代: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译文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悠悠。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
《黄鹤楼》注释黄鹤楼:故址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民国初年被火焚毁,1985年重建,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子安。
因其曾驾鹤过黄鹤山〔又名蛇山〕,遂建楼。
乘:驾。
去:离开。
空:只。
返:通返,返回。
空悠悠:深,大的意思悠悠:飘荡的样子。
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
川:平原。
历历:清楚可数。
汉阳:地名,现在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
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唐朝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中,后逐渐被水冲没。
乡关:故乡。
《黄鹤楼》译文及注释二《黄鹤楼》译文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黄鹤楼》注释1.黄鹤楼:三国吴黄武二年修建。
为古代名楼,旧址在湖北武昌黄鹤矶上,俯见大江,面对大江彼岸的龟山。
2.悠悠:飘荡的样子。
3.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
川,平原。
4.历历:清楚可数。
5.萋萋:形容草木茂盛。
6.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7.乡关:故乡家园。
8.烟波:暮霭沉沉的江面。
《黄鹤楼》分联详析首联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
苏教七下《短文两篇黄鹤楼、于园》

人物形象塑造手法比较
共同点
两篇文章都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人物活动来塑造人物形象,都注重通过环境和氛围的渲 染来烘托人物性格和内心世界。
不同点
《黄鹤楼》更多运用传说和想象来塑造人物形象,强调人物的神秘性和超脱世俗的特质;而《于园》则更多 通过实景描写和人物行为来表现人物形象,强调人物的高雅品味和隐逸情怀。同时,《黄鹤楼》中的人物形 象较为单一,主要围绕仙人展开;而《于园》中的人物形象则更为丰富多样,包括园林主人、游客等多个角
张岱其他作品推荐阅读
《陶庵梦忆》
这是张岱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 通过对往日生活的追忆,展现了 晚明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文人生活。
《西湖梦寻》
此书是张岱对西湖的描绘与追忆, 通过对西湖山水、园林、寺观、古 迹的细致刻画,表达了作者对西湖 的深厚感情。
《夜航船》
这是一部文化常识类著作,涵盖了 天文、地理、历史、文学等多个领 域的知识,展现了张岱渊博的学识 和广泛的兴趣。
06
知识拓展与延伸阅读建议
崔颢其他作品推荐阅读
《长干行·君家何处住》
这首诗通过描绘船家少女与青年男子的对话 ,展现了江南水乡青年男女之间纯真美好的 爱情。
《行路难·君不见吴中张翰称 达生》
此诗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和对世事的洞察,以 吴中张翰自比,抒发了怀才不遇之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这是崔颢的又一著名送别诗,诗中描绘了长 江的壮阔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 谊。
03
抒发登楼远眺的感慨
最后,文章抒发了作者登上黄鹤楼远眺的感慨,赞美了祖国山河的壮丽
和自然的神奇。
《于园》内容概述
介绍于园的地理位置和布局
文章首先介绍了于园位于江苏扬州瘦西湖畔,是一座以湖石著称的园林。接着描述了于园 的总体布局和各个景点的特色。
苏教版初一语文下册《黄鹤楼》教案

苏教版初一语文下册《黄鹤楼》教案苏教版初一语文下册《黄鹤楼》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并掌握昔、鹤、萋等生字;2、读悟结合,理解诗歌大意,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愁。
3、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大意,感悟作者思乡之愁。
教学过程:一、讲述故事,导入新课:课前播放《烟花三月》这首歌,学生欣赏。
师问:这首歌让你想起哪位诗人的哪首诗?(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学生背诵李白的其他诗歌或者别人写李白的诗歌,说说对李白的印象。
师:是啊,后人都称李白为诗仙,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就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狂放不羁的李白,却有一个人让他钦佩不已。
想知道这个人是谁吗?听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
话说李白离开京城,准备游遍祖国的名山大川。
有一天,他来到了武昌的黄鹤楼。
他登上了黄鹤楼,只见浩浩荡荡的长江水,从天边奔来,又向天边流去,江上白帆点点,空中沙鸥成群,远山林木葱茏,岸边繁花似锦此情此景,不由诗兴大发,于是拿起毛笔准备在墙上题诗一首。
(这点古人和我们现代人一样,就是爱在墙上画。
不过,现代人画的都是某某到此一游,古人更诗情画意,人家画的是诗。
所以你将来想画的时候,先想想自己是不是能画出一首诗来再说。
)李白他正想写的时候,旁边的一首诗吸引住了他。
他仔细看了一下,还捻着胡子吟诵了一遍。
李白念完这一遍后,顿时,满腔的诗情仿佛被兜头一盆冷水给浇灭了。
他扔下笔,大喊一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郁郁地转身走了听了故事,知道是谁让他佩服不已了吗?(崔颢)对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让李白自愧不如的诗《黄鹤楼》。
(学生读题。
指导写好鹤字)谁来说说你对黄鹤楼的了解?学生畅谈,课件出示黄鹤楼的资料及图片。
黄鹤楼,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的黄鹤楼,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黄鹤楼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很自然就成了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
历代名士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
崔颢古诗黄鹤楼及赏析

崔颢古诗黄鹤楼及赏析崔颢黄鹤楼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
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
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
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
下面整理了崔颢古诗黄鹤楼及赏析,欢迎阅读。
黄鹤楼 / 登黄鹤楼唐代: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碧绿的芳草覆盖着鹦鹉洲。
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作者介绍】崔颢(ho)(704年-754年),汴州(今河南省开封市)人。
开元十一年(723)进士,曾任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天宝十三年卒。
崔颢是盛唐著名诗人,现存作品四十多首。
【赏析】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
前四句写登临怀古,后四句写站在黄鹤楼上的所见所思。
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
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
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
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
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
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
登上今天的黄鹤楼想起昔日的传说,岁月流逝,人去楼空;惟一还像昨天的,只有那悠悠的白云。
世事茫茫,真令人有无限的感慨!诗人触景抒怀,一发不可收,一气呵成,气贯长虹。
刚刚抒发了对古人的感慨,又看到了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于是又勾起了一怀乡愁。
这正是先放后收,完全合乎格律上「起、承、转、合」的要求,文势波澜起伏,而末句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又重回开篇的渺茫境界,全诗浑然一体,意境天成。
看完了崔颢古诗黄鹤楼及赏析,下面一起来练练阅读题,提高下我们的也读能力吧。
七年级语文下册《黄鹤楼》原文及译文苏教版

苏教版七下《黄鹤楼》原文及译文
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讳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
”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
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宠苁,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何必濑乡九柱①、东阳八咏②,乃可赏观时物、会集灵仙者哉。
译文:
鄂州城的西南角上,有—座黄鹤楼。
《图经》上说:“三国时代蜀汉大将费讳成了仙人,曾经骑着黄鹤返回到这里休息,于是就用‘黄鹤’命名这座楼。
”有关这件事记载在《神仙传》上,有关事迹还保存在《述异志》上。
观看这矗立着的楼宇,高高耸立,十分雄伟。
它顶端靠着银河,底部临近大江:两层屋檐,飞檐像鸟翼高翘在房舍之上。
四面的大门高大宽敞,坐在楼上,可以远眺城乡景色,低下头可以拍击云气和烟雾:这里也是楚地吴地山川胜迹中的最美的地方。
七年级语文下册《黄鹤楼》课件9苏教版

秋落 水霞 共与 长孤 天鹜 一齐 色飞
江西 南昌 滕王阁
万四 家面 忧湖 乐山 到归 心眼 头底
湖南 岳阳 岳阳楼
黄鹤楼,始建于公元223年,濒临万里长江, 雄据蛇山之巅。历代名士崔颢、李白、白居易、
贾岛、陆游、张居正等,都先后来到这里吟诗
作赋。1700年来七建七毁,最后一次毁于1884
“事列《神仙》之传,迹存《 述异》之志。 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上倚河汉,下临江 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 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1 2 3 4 5
0
高耸 标构 巃巍 嵸峨
0
上倚河汉
下临江流
0
重檐翼馆
四闼霞敞
0
坐窥井邑
俯拍云烟
读透课文:
1、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黄鹤 楼? 2、黄鹤楼有什么特征?这5年6月落成,主楼
高51米,分五层,飞檐画栋,翘角凌空。从三
楼到五楼的环楼走廊向外看,闹市、江流、大
桥
等风光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浮想连翩。
唐 阎伯理
读准课文:
1、读准字音 2、读准节奏
yú
州城/西南隅, 有黄鹤楼者。《图经》云:
“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
楼。”事列/《神仙》之传,迹存/《 述异》 之志。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上倚河汉,
yī
qì
yán
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 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tà
kuī yì
读懂课文:
1、掌握重要实词和虚 词的用法。 2、会翻译全文。
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图经》云:
“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
黄 鹤 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接着的两句诗人在楼上向下眺望 ,见到隔江 一派大好景色:晴朗的江面,汉阳地区的绿树分 明可数,鹦鹉洲上的青草,生长得十分茂盛。是 实景、摹象。
末两句诗人在日暮时分,不禁想起了遥遥不 知何处的故乡,顿生出离愁别绪。情景交融—— 景随情动,情由景生。
黄鹤楼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
煌瑰丽,很自然就成了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历代名士 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 陆游、杨慎、张居正等, 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
现今的“黄鹤楼”景区,时逢盛 世,规制超前,是由主楼、白云阁、岳 飞广场、千禧吉祥钟、古乐宫、诗碑廊、 南楼等大小50余处景点组成的融人文与 自然景观为一体的风景名胜区,为“全 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
诗词中的黄鹤楼
Ø 唐代诗人崔颢的题咏,使黄鹤楼赢得 “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誉。《黄鹤楼》 这首诗运用了优美的神话传说,写出黄 鹤楼的来历、登楼所见以及触景生情引 起的乡愁。宋代人把这首诗推为唐人七 律第一。
诗词中的黄鹤楼
Ø唐朝大诗人李白经过武昌,也登上黄鹤楼,放 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正要提笔写诗时, 却见到崔颢的诗,自愧不如,只好说:“眼前有 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崔颢题诗,使李 白搁笔,崔颢从此名气大盛。大约黄鹤楼边的 “搁笔亭”就是因此而建的。
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仙人乘鹤一去不复返,只余下白云朵朵漂浮 不定。作者多想像仙人一样能骑上黄鹤,腾 云驾雾,即刻回故乡。承上联进一步写岁月 不再,以白云悠悠反衬人生短促,世事茫茫。
诗人在前四句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 情?
黄鹤楼是著名古迹,且有费祎在此登仙的传说,因 此登上黄鹤楼就不能不令人首先想起这一美丽而凄伤的 神话。昔人即指费祎。昔人已乘黄鹤登仙而去,而且是 一去不复返了,这里只留下了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以 及那楼的上空终日飘浮无所依归的白云, 何等凄冷!昔人登仙,固是幸事,然今日 之凄凉,则不能不令人感伤不已。前四句 两用“去”字,意在借那已逝的往昔,以衬 托自身之孤独凄凉,四句一气呵成,纯用 古调,既写出甫一登楼自然而生的感受, 又借传说为诗境涂上神奇的色调。
诗词中的黄鹤楼
▲贾岛《黄鹤楼》“青山万古长如旧, 黄鹤何年去不归? ”
▲陆游 “苍龙阙角归何晚,黄鹤楼中 醉不知。”
▲刘禹锡 “梦觉疑连榻,舟行忽千里。 不见黄鹤楼,寒沙雪相似。 ”
黄鹤楼的地理位置
《黄鹤楼》图片欣赏
《黄鹤楼》图片欣赏
美
据《报恩录》记载,黄鹤
丽
楼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
的 传
黄 鹤
颔联——远景、虚景(遗憾)
变情 化景
楼 颈联——日景、实景(欣赏) 丰 交
》 尾联——晚景、实景(思乡) 富 融
小结
诗由传说入笔,写由黄鹤楼而生发的联 想,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无限渺 然的感觉,表现人们登黄鹤楼常有的感受, 气势苍莽。后四句转而实写楼上所见所感, 并由此引起乡愁。尾联以烟波江上日暮思归 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的境 界。这首诗意境开阔,虚实相映,情景交融, 情味悠长。
岳 阳 楼
位于湖南岳阳,以范仲淹的名 篇《岳阳楼记》而名闻天下。
滕 王 阁
位于江西南昌,因王勃的《滕 王阁序》而著名。
崔颢
黄 鹤 楼
位于湖北武汉,历代名士崔颢、李白、 白居易、孟浩然、王维、杜牧、贾岛、陆游、 杨慎、张居正等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 赋。
黄鹤楼,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名楼之一,一百年前被大 火焚毁;1985 年它又重新屹立在长江之滨。昔日的黄 鹤楼有“天下绝景”之称,今日的黄鹤楼更雄伟、壮 丽。据史料记载,黄鹤楼始建于三国。1700多年来, 屡建屡毁,仅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 次。有“国运昌则 楼运盛 ”之说。
诗词中的黄鹤楼
▲孟浩然的《鹦鹅洲送王九之江左》,就是一首写 站在黄鹤楼上遥望鹦鹅洲景色的诗。
▲杜牧写黄鹤楼一诗的最后两句是:“黄鹤楼前春 水阔,一杯还忆故人无?”这是诗人为送友人去 夏口(今武昌)而作的。他提醒友人到了夏口登 临黄鹤楼,面对满江春水畅饮时,别忘了他这位 旧友。
▲唐开元九年(721年),状元王维在他的《送康 太守》一诗中最早直接出现了黄鹤楼3字。“城下 沧江水,江边黄鹤楼。”
写作背景:
唐代诗人崔颢游宦到了湖北武昌的黄鹤楼 有感而作.
写景: 描写了在黄鹤楼头俯视长江两岸所见景色. 抒情: 作者感叹仙人骑鹤,人去楼空,悠悠千载, 於是抚今追昔,有世事沧桑 的感慨,并因 日暮而生思乡之情.
昔人已乘黄鹤去,昔空人::空传荡说的中。的仙人。
此地空余黄鹤楼。空:白白地,徒然。 黄鹤一去不复返,悠悠:浮荡的样子。
• 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游憩,凤凰飞走后 只剩下凤凰台,但长江依然奔流不息。吴国 王宫里,野花杂草埋没了僻静的小路,东晋 时代的王公贵族们都死去了,只留了一座座 荒凉的坟墓。从凤凰台上远望,三山隐没于 烟雾之中,似有似无,位于江心的白鹭洲把 水分开来。天上的浮云遮蔽了太阳的光辉, 望不见长安,使人心中无限忧愁。
Ø李白十几首诗里都涉及到黄鹤楼。《黄鹤楼送 孟浩然之广陵 》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 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的千古绝唱,感情真挚,自然流畅,景色绚 丽,神姿昂然,风流天下,传之久远。
诗词中的黄鹤楼
此外,李白还有“黄鹤西楼月,长江万里情”, “一忝青云客,三登黄鹤楼”,“黄鹤楼中吹玉 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仙人有待乘黄鹤,海 客无心随白鸥”等诗句,都反映了诗人对黄鹤楼 的眷恋之情。不过,他专写黄鹤楼的诗确实没有。 这大约正是由于崔颢的诗写的太好的缘故吧。据 说李白受崔颢这首诗的影响,写了一首《登金陵 凤凰台》,以同《黄鹤楼》一较胜负。 这两首诗在唐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朝描写景物的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诗里,的确可 三山半落晴天外,二水中分白鸳洲。 以互相媲美,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也都堪称佳作。
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 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 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
说
门,生意兴隆。过了10年,道
士复来,取笛吹奏,并跨上黄
鹤直上云天。辛氏为了纪念这
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
起楼,取名“黄鹤楼”。
另一说是有一位名叫费祎 的人,在黄鹤山中修炼成仙, 然后乘黄鹤升天。后来人们为 怀念费祎,便在这黄鹤山上建 造了一座黄鹤楼。
崔颢的《黄鹤楼》究竟写得好在哪里?——
2.气象恢宏、色彩缤纷的绘画美: 首联写黄鹤楼本身,是近景。 颔联写仙人驾鹤而去的悠悠白云间 ,是远景。
颈联写晴空朗日下的黄鹤楼周边的自然美景, 是日景。
尾联写夕阳西下之时渺茫的烟波牵连出的思 乡之情,是晚景。
崔颢的《黄鹤楼》究竟写得好在哪里?——
《 首联——近景、虚景(神往)
下空空的黄鹤楼。
黄鹤飞去不会再回来了,而千百年来白云却 依旧悠然自得地飘来飘去。
登楼隔江相望,汉阳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 洲上的春草长得茂盛喜人。
可是日近黄昏,极目远眺,我的故乡在哪儿 呢?凝视长江上面浩渺的烟波,真使人发愁 啊!
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从眼前的黄鹤楼阐发联想、想像。昔日仙人乘 黄鹤过此,如今人去楼空,令人惆怅。借传说 落笔,感叹物是人非。
诗人在诗的末尾两句抒发了怎样的 情感?
诗人在最后两句写到日暮时分, 江上烟波浩渺,暮霭苍茫,视线阻 隔,家乡不见,更增旅人思乡
情怀,诗境亦被推至极 度苍莽空阔,抒发了诗 人世事苍茫、怀土思 乡的浓烈情怀。
崔颢的《黄鹤楼》究竟写得好在哪里?——
1.意中有象,虚实结合的意境美: 诗的前四句从神话传说写起,是诗人登楼向
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太阳快下山了,在黄鹤楼上哪里能望到故乡。 只觉得眼前的汉水滚滚,烟波浩渺,使人更 生思乡之愁。本句点题--愁。借景抒情,以日 暮途远抒发漂泊怀乡愁苦之情。
本诗的5、6句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变化,这两 句诗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五、六句描写登楼所见实景,意思是: 晴天里,汉阳一带川旁的树木清晰可见, 鹦鹉洲上也长满茂盛的芳草.汉阳与黄鹤楼 隔江相望,所以景物历历在目,鹦鹉洲在 汉阳西南长江之中,因此这两句不是单纯 的写景,而是为下文抒发思乡之情作铺垫。
• •
•
著以滕 记以岳 留黄
称王王 》范阳 下鹤
勃阁 著仲楼 千楼
的 《
滕 王 阁 序 》
位 于 江 西 南 昌 ,
称淹 。的
《 岳 阳 楼
在 湖 南 岳 阳 ,
古 名 篇
崔 颢
李
白
都
曾
中 国 三 大 名 楼
黄 鹤 楼
位于湖北武汉,历代名士崔颢、李 白、白居易、贾岛、陆游、杨慎、张居 正等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
晴川:阳光照耀下的平原。
白云千载空悠悠。历历:清楚可数。
汉阳:地名,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美好的草。
芳草萋萋鹦鹉洲。萋萋:形容草木长得很茂盛。
鹦鹉洲:黄鹤楼东北长江中的小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日暮:傍晚的时候。
烟波江上使人愁。乡关:故乡。关,门。
烟波江上:江上的烟雾波涛。
译文:传说仙人已乘黄鹤飞去,这里只留
主旨
诗人描写了登黄鹤楼的所见 所感,作者从仙人乘黄鹤来此游 憩的美丽神话,点出黄鹤楼,接 着由仙人已离去,永远不再回来, 只留下黄鹤楼及晴川、芳草、汉 阳树、鹦鹉洲,与白云共悠悠千 载,抒发了怀念家乡的愁思。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山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黄鹤楼唐--崔颢来自(七言律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