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名楼“黄鹤楼”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 学习并领会崔颢的《黄鹤楼》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歌。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诗歌欣赏水平。
二、教学内容:1. 介绍黄鹤楼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 解读和分析崔颢的《黄鹤楼》。
3. 进行多种形式的诗歌创作活动。
三、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用图片或PPT展示黄鹤楼的照片,引发学生对黄鹤楼的兴趣,并进行简单的提问,了解学生对黄鹤楼的初步了解。
第一部分:介绍黄鹤楼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1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黄鹤楼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包括建筑风格、历史事件等。
2. 学生们自由讨论黄鹤楼带给他们的印象和感受,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第二部分:解读和分析崔颢的《黄鹤楼》。
(30分钟)1. 教师朗读《黄鹤楼》。
2. 学生们自主阅读并思考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3. 学生们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分享对诗意的理解和感受。
4. 教师指导学生解读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加深对崔颢创作意图的理解。
第三部分:进行多种形式的诗歌创作活动。
(40分钟)1. 学生们分组进行小诗创作,要求以黄鹤楼为主题,表达自己对黄鹤楼的感受和想象。
2. 学生们可以选择不同的形式,如绝句、七绝、五言律诗等进行创作。
3. 学生们分享自己的作品,并进行互相欣赏和评价。
第四部分:总结与拓展(20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学生们的学习收获。
2. 学生们展示自己的诗歌作品,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
3. 教师提供相关参考书目和资源,鼓励学生继续了解和探索黄鹤楼的历史和文化。
四、教学评价:1.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表现情况。
2. 学生对黄鹤楼和《黄鹤楼》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3. 学生创作的诗歌作品的质量和创新程度。
4. 针对学生的评价,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和反馈。
五、教学资源1. 黄鹤楼的图片和PPT素材。
2. 崔颢的《黄鹤楼》的诗歌文本。
《黄鹤楼》崔颢教案设计育教学反思

《黄鹤楼》崔颢教案设计育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黄鹤楼》这首诗。
能够分析并解释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能够了解诗人崔颢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引导学生从诗中汲取启示,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黄鹤楼》诗文的背诵与理解。
诗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2. 教学难点:诗中某些生僻词汇的解释。
对诗中深层意境的理解和感受。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黄鹤楼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对黄鹤楼的形象产生联想。
简要介绍诗人崔颢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朗读与理解:学生朗读《黄鹤楼》诗,感受诗的韵律和节奏。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字面意思,解释生僻词汇。
3. 分析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中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四、教学评价1. 评价方法: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测验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来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
2. 评价内容:学生对《黄鹤楼》诗文的背诵和理解程度。
学生对诗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表达能力的运用。
五、教学反思1. 教学设计:教师反思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反思教学过程是否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 教学方法:教师反思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能够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合作学习。
教师反思是否能够充分运用多媒体等教学资源,增强学生对诗中景象的感知和联想。
3. 学生学习:教师反思学生的学习状况,是否能够积极投入到课堂讨论和写作活动中。
教师反思是否能够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适当的指导和支持。
《黄鹤楼》崔颢教案设计育教学反思

《黄鹤楼》崔颢优秀教案设计育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黄鹤楼》全诗;(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3)了解崔颢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2)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3)通过写作、演讲等方式,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黄鹤楼的美景,领略古代诗歌的魅力;(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3)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句理解;2.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3. 诗歌的鉴赏和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意象的理解和描绘;2. 诗歌情感的把握和体会;3. 诗歌创作背景的掌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图片展示:黄鹤楼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黄鹤楼的美景;(2)简介崔颢:引导学生了解崔颢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导入诗歌:《黄鹤楼》的朗读,引起学生兴趣。
2. 诗歌学习:(1)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翻译诗歌,理解诗意;(2)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情感;(3)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和指导。
3. 诗歌鉴赏:(1)朗读比赛: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读比赛,提高朗读水平;(2)诗歌仿写: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仿写诗歌;(3)诗歌欣赏:欣赏历代诗人对黄鹤楼的描写,拓宽视野。
4. 情感体验:(1)小组讨论:让学生谈谈对黄鹤楼美景的感悟;(2)写作练习:以“我眼中的黄鹤楼”为主题,进行写作练习;(3)分享交流: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心得,互相借鉴。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2)总结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3)强调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培养审美情趣。
五、课后作业:1. 背诵《黄鹤楼》全文;2. 了解崔颢的其他作品,进行自主学习;3. 以“我眼中的黄鹤楼”为主题,进行绘画或摄影创作。
《黄鹤楼》教案

《黄鹤楼》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诗人崔颢及其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培养学生诵读和赏析古诗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中描绘的景象和表达的情感。
(2)掌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能够有感情地诵读。
2、难点(1)体会诗人在诗中蕴含的复杂情感。
(2)领悟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赏析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黄鹤楼的图片或视频,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崔颢的《黄鹤楼》。
提问学生对黄鹤楼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要介绍诗人崔颢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
(2)讲述诗歌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3、朗读诗歌(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纠正读音和节奏错误。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4、诗歌赏析(1)逐句解读诗歌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描绘的景象。
例如:“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这句诗中,“昔人”指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诗人开篇就营造出一种神秘的氛围,引发读者的遐想。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这两句描绘了黄鹤离去不再归来,只有悠悠白云长久飘荡的景象,给人以岁月悠悠、世事茫茫之感。
(2)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对仗工整、意境开阔等。
如“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对仗极为工整,“晴川”对“芳草”,“历历”对“萋萋”,“汉阳树”对“鹦鹉洲”,读来朗朗上口。
同时,通过描绘清晰可见的汉阳树和繁茂的芳草,展现出一幅美丽的画面。
(3)探讨诗歌所表达的情感,让学生体会诗人思乡的愁绪和对人生的感慨。
诗的最后两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在傍晚时分,诗人望着江上的烟波,不禁涌起思乡之情,这种愁绪不仅是对家乡的思念,也包含了对人生漂泊不定的感慨。
5、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1)你认为这首诗中哪一句最能打动你?为什么?(2)诗歌中的景象与诗人的情感是如何相互交融的?6、课堂总结(1)回顾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黄鹤楼 崔颢 教案

黄鹤楼崔颢教案教案标题:黄鹤楼崔颢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黄鹤楼》这首诗的作者崔颢以及他的背景和作品特点;2. 理解诗中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3. 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和韵律;4.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案步骤:Step 1: 课前导入通过展示一幅描绘黄鹤楼的图片或播放相关视频,激发学生对黄鹤楼的兴趣,并引导学生谈谈他们对黄鹤楼的了解和感受。
Step 2: 介绍崔颢向学生介绍崔颢这位唐代诗人的背景和作品特点。
可以通过PPT、图片或简短的讲解来呈现相关信息,并引导学生思考崔颢的诗歌风格和主题。
Step 3: 诗歌分析将《黄鹤楼》的诗歌内容呈现给学生,并帮助他们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主题,并与崔颢的作品特点做对比。
Step 4: 朗读技巧训练通过示范和指导,教授学生朗读《黄鹤楼》的技巧。
重点训练学生的语调、停顿和节奏感,使他们能够准确地传达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Step 5: 文学鉴赏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文学鉴赏活动,让他们以小组或个人形式分享对《黄鹤楼》的理解和感受。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与他人进行讨论和交流。
Step 6: 创作活动鼓励学生以《黄鹤楼》为灵感,进行创作活动。
可以要求学生写一篇与黄鹤楼相关的短文或创作一首与诗意相近的诗歌,以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Step 7: 总结和评价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评价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和成果。
可以通过小测验、口头评价或书面评价的方式进行。
Step 8: 课后延伸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阅读崔颢的其他作品,并写下自己的读后感。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相关文学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或阅读分享会。
教学资源:1. 黄鹤楼的图片或视频素材;2. 崔颢的相关资料和作品;3. 课堂展示工具,如PPT或投影仪;4. 学生的课本和笔记。
教学评估:1.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2. 学生对《黄鹤楼》和崔颢的理解和表达能力;3. 学生的创作作品和阅读反思。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优秀5篇)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优秀5篇)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学会并掌握“昔、鹤、萋”等生字;2、读悟结合,理解诗歌大意,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愁。
3、品味感受诗歌所体现的物是人非、归思难禁的思想感情,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大意,感悟作者思乡之愁。
教学过程:一、讲述故事,导入新课:课前播放《烟花三月》这首歌,学生欣赏。
师问:这首歌让你想起哪位诗人的哪首诗?(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学生背诵李白的其他诗歌或者别人写李白的诗歌,说说对李白的印象。
师:是啊,后人都称李白为“诗仙”,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就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狂放不羁的李白,却有一个人让他钦佩不已。
想知道这个人是谁吗?听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
(出示课件)听了故事,知道是谁让他佩服不已了吗?(崔颢)对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让李白自愧不如的诗——《黄鹤楼》。
(学生读题。
指导写好“鹤”字)谁来说说你对黄鹤楼的了解?学生畅谈,课件出示黄鹤楼的资料及图片。
“黄鹤楼,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的黄鹤楼,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黄鹤楼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很自然就成了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
历代名士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
”二、初读古诗,感知大意。
1、(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把古诗读熟。
2、指名学生读,注意“昔、载”的读音。
3、高明的朗读者不仅能够读出诗歌的节奏,还能带上一定的感情,谁再来读读?并相机评点学生的朗读;如这是深沉的崔颢、这是忧愁的崔颢……4、学生结合注释,默读弄懂诗歌大意,并同桌互相说说。
三、读悟结合,感受忧愁。
1:在一个晴好的日子里,诗人崔颢来到了黄鹤楼。
望着巍峨瑰丽的黄鹤楼,他有什么感受呢?(课件出示:“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学生读。
(课件出示关于黄鹤楼来历的传说。
)古代武昌蛇山上有一座酒楼,老板姓辛。
关于崔颢黄鹤楼教案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关于崔颢《黄鹤楼》教案优秀范文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黄鹤楼》的诗意和诗韵。
2.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黄鹤楼》的诗意和诗韵。
2. 古诗词的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1. 《黄鹤楼》的意境理解。
2. 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黄鹤楼》的原文及其注释。
2. 准备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资源。
二、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崔颢和《黄鹤楼》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原文诵读(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诵读《黄鹤楼》,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诗意解析(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黄鹤楼》的诗意,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
4. 鉴赏指导(10分钟)教师教授古诗词鉴赏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诗词。
5. 实践练习(5分钟)学生运用所学的鉴赏方法,自由欣赏《黄鹤楼》,并分享自己的感受。
三、教学评价本节课通过学生对《黄鹤楼》的理解和鉴赏,以及对古诗词鉴赏方法的掌握,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师还应注意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合作精神,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提高课堂氛围。
四、课后作业1. 背诵《黄鹤楼》。
2. 运用所学的古诗词鉴赏方法,欣赏其他古诗词,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应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黄鹤楼》的诗意和诗韵,以及古诗词鉴赏方法。
教师还应考虑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黄鹤楼的图片和风光,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诗歌中的黄鹤楼,增强学生的感受。
2.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3. 引导发现: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黄鹤楼》中的意象和意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七、教学内容1. 崔颢的生平简介2. 《黄鹤楼》的诗歌背景3. 《黄鹤楼》的诗意和诗韵4. 古诗词鉴赏的方法八、教学评价1. 学生对《黄鹤楼》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黄鹤楼》崔颢优秀教案设计育教学反思

《黄鹤楼》崔颢优秀教案设计育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黄鹤楼》诗歌;(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的主题思想;(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表现手法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黄鹤楼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2)体会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离愁别绪;(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释义和句子翻译;2. 诗歌中的意象分析和表现手法;3. 诗歌的韵律特点和审美价值。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意境的感悟和情感的表达;2. 古典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崔颢及其作品《黄鹤楼》;(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的字词释义和句子翻译;(2)分析诗歌的韵律特点和审美价值;(3)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的情感。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体验诗人在黄鹤楼的美好时光;(2)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离愁别绪。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审美价值和情感体验。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设计:(1)是否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2)教学环节是否紧凑,教学方法是否得当;(3)教学内容是否难易适中,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2. 反思教学效果:(1)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2)学生对诗人情感的体验是否真实深刻;(3)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是否得到激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这首诗的的内容,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背诵默写这首诗,积累表达思乡之情的名句――烟波江上使人愁。
3、学习诗歌赏析的基本方法,掌握“意象”“意境”等专业术语,学会欣赏写景抒情的诗歌。
(二)过程与方法
1、展示交流。
学生就古诗词相关的常识进行交流,为接下来的赏析做铺垫。
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补充。
2、朗读感知
(1)学生反复朗读全诗,要求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2)学生谈谈自己初步的阅读体验。
3、精读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