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_崔颢黄鹤楼教案优秀范文
《黄鹤楼》崔颢教案设计育教学反思2

《黄鹤楼》崔颢优秀教案设计育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黄鹤楼》诗歌;(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的意境;(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黄鹤楼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2)体会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离愁别绪;(3)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2)诗歌意境的感悟和分析;(3)诗歌的审美价值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诗歌意境的深入领会;(3)诗歌鉴赏方法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崔颢及其作品《黄鹤楼》;(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学生自行查阅资料,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简介;(3)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并总结,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 诗歌欣赏:(1)让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美,提高审美情趣;(2)学会比较不同诗歌的艺术特色;(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2)强调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3)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民族自豪感。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黄鹤楼》诗歌;3. 推荐一位古代诗人,并简要介绍其生平及其代表作品。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是否全面覆盖了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2. 反思教学过程是否流畅,学生参与度如何;3.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用于学生,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4. 反思作业布置是否合理,能否巩固所学知识;5. 总结经验教训,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优秀5篇)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优秀5篇)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学会并掌握“昔、鹤、萋”等生字;2、读悟结合,理解诗歌大意,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愁。
3、品味感受诗歌所体现的物是人非、归思难禁的思想感情,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大意,感悟作者思乡之愁。
教学过程:一、讲述故事,导入新课:课前播放《烟花三月》这首歌,学生欣赏。
师问:这首歌让你想起哪位诗人的哪首诗?(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学生背诵李白的其他诗歌或者别人写李白的诗歌,说说对李白的印象。
师:是啊,后人都称李白为“诗仙”,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就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狂放不羁的李白,却有一个人让他钦佩不已。
想知道这个人是谁吗?听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
(出示课件)听了故事,知道是谁让他佩服不已了吗?(崔颢)对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让李白自愧不如的诗——《黄鹤楼》。
(学生读题。
指导写好“鹤”字)谁来说说你对黄鹤楼的了解?学生畅谈,课件出示黄鹤楼的资料及图片。
“黄鹤楼,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的黄鹤楼,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黄鹤楼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很自然就成了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
历代名士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
”二、初读古诗,感知大意。
1、(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把古诗读熟。
2、指名学生读,注意“昔、载”的读音。
3、高明的朗读者不仅能够读出诗歌的节奏,还能带上一定的感情,谁再来读读?并相机评点学生的朗读;如这是深沉的崔颢、这是忧愁的崔颢……4、学生结合注释,默读弄懂诗歌大意,并同桌互相说说。
三、读悟结合,感受忧愁。
1:在一个晴好的日子里,诗人崔颢来到了黄鹤楼。
望着巍峨瑰丽的黄鹤楼,他有什么感受呢?(课件出示:“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学生读。
(课件出示关于黄鹤楼来历的传说。
)古代武昌蛇山上有一座酒楼,老板姓辛。
关于崔颢黄鹤楼教案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关于崔颢《黄鹤楼》教案优秀范文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黄鹤楼》的诗意和诗韵。
2.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黄鹤楼》的诗意和诗韵。
2. 古诗词的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1. 《黄鹤楼》的意境理解。
2. 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黄鹤楼》的原文及其注释。
2. 准备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资源。
二、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崔颢和《黄鹤楼》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原文诵读(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诵读《黄鹤楼》,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诗意解析(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黄鹤楼》的诗意,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
4. 鉴赏指导(10分钟)教师教授古诗词鉴赏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诗词。
5. 实践练习(5分钟)学生运用所学的鉴赏方法,自由欣赏《黄鹤楼》,并分享自己的感受。
三、教学评价本节课通过学生对《黄鹤楼》的理解和鉴赏,以及对古诗词鉴赏方法的掌握,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师还应注意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合作精神,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提高课堂氛围。
四、课后作业1. 背诵《黄鹤楼》。
2. 运用所学的古诗词鉴赏方法,欣赏其他古诗词,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应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黄鹤楼》的诗意和诗韵,以及古诗词鉴赏方法。
教师还应考虑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黄鹤楼的图片和风光,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诗歌中的黄鹤楼,增强学生的感受。
2.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3. 引导发现: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黄鹤楼》中的意象和意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七、教学内容1. 崔颢的生平简介2. 《黄鹤楼》的诗歌背景3. 《黄鹤楼》的诗意和诗韵4. 古诗词鉴赏的方法八、教学评价1. 学生对《黄鹤楼》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一等奖2篇

4、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25课《黄鹤楼送别》教材简析《黄河楼送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课文。
本课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
故事是诗歌的拓展和诠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互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课文和体会情感的好教材。
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难点: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准备:收录机、配乐录音、幻灯片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了(齐读课题)25黄鹤楼送别(师板书:黄鹤楼送别)2.首先我想请同学把时间.人物.和事情放到题目中去,把题目更具体化。
(指名说)3.在李白为孟浩然送别的过程中诞生了一首千古传诵的古诗。
(出示诗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请同学们读一读这首诗,看看针对这首古诗你有哪些问题要问?交流二、精读课文过渡: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去听课文录音,听的时候注意力集中,老师相信大家能在课文中寻找到答案。
1.听课文录音,思考刚才提出的疑问?2.同学们刚才我们听了一遍课文,现在拿起手中的笔,把与这些问题有关的课文内容圈画出来。
(学生动手圈画)3.以小组为单位,把你找到的答案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小组讨论,师巡回指导)4.针对第一句诗句,你解决了哪几个问题?(1)故人“指的是谁?为什么称为“故人”?(2)“烟花三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板书:景你从哪里知道的?(幻灯出示画面及第2段内容)景色美不美?你能把这种美的感觉读出来吗?(3)“下”是什么意思?(4)自己把诗意说一下。
共3页,当前第1页1235.在美丽的春景中,老朋友要分离了,也许以后再也见不着了,此时此刻他们的心情如何呢?6.指名回答板书:依依惜别随机出示第2节7.自己试着读一读,看看谁能把他们当时这种依依惜别的感情读出来。
《黄鹤楼》崔颢优秀教案设计育教学反思

《黄鹤楼》崔颢优秀教案设计育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黄鹤楼》诗歌;(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的主题思想;(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表现手法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黄鹤楼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2)体会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离愁别绪;(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释义和句子翻译;2. 诗歌中的意象分析和表现手法;3. 诗歌的韵律特点和审美价值。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意境的感悟和情感的表达;2. 古典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崔颢及其作品《黄鹤楼》;(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的字词释义和句子翻译;(2)分析诗歌的韵律特点和审美价值;(3)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的情感。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体验诗人在黄鹤楼的美好时光;(2)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离愁别绪。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审美价值和情感体验。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设计:(1)是否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2)教学环节是否紧凑,教学方法是否得当;(3)教学内容是否难易适中,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2. 反思教学效果:(1)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2)学生对诗人情感的体验是否真实深刻;(3)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是否得到激发。
初中语文《黄鹤楼》教案两篇

初中语文《黄鹤楼》教案两篇第一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黄鹤楼》全文;(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3)了解唐代诗人崔颢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黄鹤楼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2. 诗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3. 诗人崔颢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意象和表达技巧的分析;2. 古典诗歌的欣赏。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展示诗文和相关的图片、资料;2. 学生准备课本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崔颢和《黄鹤楼》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诗文,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韵味。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讲解诗文中的难点和重点。
5. 欣赏与感悟学生欣赏诗文,体会诗人对黄鹤楼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重要知识点。
7. 课后作业学生背诵诗文,完成练习题,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第二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黄鹤楼》全文;(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3)了解唐代诗人崔颢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黄鹤楼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2. 诗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3. 诗人崔颢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黄鹤楼》优秀教案(精选12篇)

•••••••••••••••••《黄鹤楼》优秀教案(精选12篇)《黄鹤楼》优秀教案(精选12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黄鹤楼》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黄鹤楼》优秀教案篇1一、导入。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提问解题。
黄鹤楼在哪里?(位于湖北武汉长江江畔,名胜之一。
)谁送别谁?(李白送别孟浩然。
)教师板书:李白孟浩然3、教师介绍背景。
李白年轻的时候住在湖北一代,和同住在那里的大诗人孟浩然结成了忘年交。
【教师在课堂上启发学生理解:什么是“忘年交”,并板书该词,目的有二:一,与课文表达的情感呼应;二,让学生多了解点儿知识。
】出示诗句:“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教师解释。
有一天,孟浩然决定“顺江东下,前往扬州”,李白就在黄鹤楼上为他“饯行”,并写下了这首著名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出示诗句“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的用意与上面的相同。
王恒老师上课就是这样,常常在不经意间向学生“灌输”点儿东西,以丰富学生的内存。
我是很喜欢的。
】4、出示诗句,请学生质疑,并提醒学生:这篇课文是“文包诗”,大多数问题都能在课文中找到答案。
【这就是告诉学生文包诗的特点,也是告诉学习的方法】二、初读。
1、提出要求。
大声朗读,读通顺,难读的地方要反复读。
2、检查。
出示容易读错的词:饯行伫立凌空远眺按捺不住脍炙人口指名读,齐读。
请学生选择难读的句子互相读,互相纠正。
三、再读课文,质疑解答。
1、提出要求。
圈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并提出来。
2、指名逐节朗读,学生质疑,教师注意采用各种方法指导理解,相机进行朗读,加深理解。
重点指导:“饯行”,提醒学生注意形旁理解;【从字形,汉字的独有的特点出发,教学生理解】“俯临”,比较黄鹤楼和长江的高低理解;【结合实际,理解关键字“俯”】“飞檐”,看图理解;【看图理解,既形象有快捷。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精选7篇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精选7篇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篇一一、复习导入,初步设疑。
1、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今天是哪位小老师为我们板书的,请我们的一日之师带领大家读一下课题。
谢谢2、出示古诗,指名读诗。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李白在黄鹤楼上设宴为好朋友孟浩然饯行。
李白目送友人,心情非常激动,吟出了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课件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⑴自读古诗。
请同学们读一读这首诗,看看针对这首古诗你有哪些问题要问?⑴指名交流自己的问题。
谈话激趣:下面让我们交流一下……同学们有很多疑问,学贵有疑。
我想通过认真学习课文后,你们的这些问题一定会迎刃而解。
4、过渡:1)、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去读读课文。
(自由读)2)、现在拿起手中的笔,把与这些问题有关的课文内容圈画出来。
(学生动手圈画)3)、以小组为单位,把你找到的答案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小组讨论,师巡回指导)5、针对第一句诗句,你解决了哪几个问题?故人“指的是谁?为什么称为“故人”?师:“烟花三月”是怎样的三月呢?你从哪里知道的?(幻灯出示画面及第2段内容)生:繁花似锦的三月。
生:鸟语花香的三月。
生:百花怒放、景色艳丽的三月。
师:同学们知道吗?自从李白写下这句诗后,原本著名的城市扬州更有名了,一直到今天,尤其到了三月,人们纷纷赶往扬州,欣赏那里的美景。
而“烟花三月下扬州”被后人称为“千古丽句”。
一起美美地读这句诗。
二、朗读话别,感悟话别。
1、过渡:送君千里终须一别。
这藏在心里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让我们一起去目睹那感人的一幕吧!指名读第二小节2、一对好朋友就要在这里分别了。
他俩此时的心情怎样呢?3、学生交流,出示句子1:“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⑴你是怎样理解“依依惜别”这种感情的?(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
)⑴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他们的行为与心情吗?(因为他俩都不愿意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所以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_崔颢黄鹤楼教案优秀范文黄鹤楼是/ 崔颢写的这首诗是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送别诗,描写了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孟浩然也是唐代诗人,和李白是好朋友,彼此之间情谊深厚。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依依惜别的情感,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下面是为大家带来以下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关于/崔颢黄鹤楼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采取多种朗读形式,感受诗中的气韵。
2、品味感受诗歌所体现的物是人非、归思难禁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了解诗中涉及的传说,感受作者对物是人非的感慨。
教学课时:1 课时教学过程:、导入从《唐才子传》中记载的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李白曾登黄鹤楼想题诗纪念,但当他看到崔颢的《黄鹤楼》后,自认无法超越,就此收手。
只在崔诗下面题了行字,“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飘然离去。
事后对崔颢的这首诗念念不忘,曾两次作诗模仿此诗的格调。
如:在金陵凤凰台时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山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二、作者简介崔颢(704-754),汴州(开封)人,盛唐诗人。
开元十年进士及第,曾出使河东节度使军幕,天宝时历任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等职。
足迹遍及江南塞北,诗歌内容广阔,风格多样。
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后来的边塞生活使他的诗风大变,风骨凛然,雄浑奔放。
有《崔颢集》。
三、黄鹤楼简介黄鹤楼,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名楼之一,一百年前被大火焚毁;1985?年它又重新屹立在长江之滨。
昔日的黄鹤楼有“天下绝景”之称,今日的黄鹤楼更雄伟、壮丽。
据史料记载,黄鹤楼始建于三国。
1700多年来,?屡建屡毁,仅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
有“国运昌则?楼运盛?”之说。
黄鹤楼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很自然就成了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
历代名士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陆游、杨慎、张居正等,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
而崔颢的《黄鹤楼》诗,一直被认为是千古佳作,很多人都能背育。
因这首诗,使很多人产生了对黄鹤楼的怀念,当黄鹤新楼落成之后,它的丰姿令人振奋,是很自然的事。
关于黄鹤楼有许多动人的传说。
据《报恩录》记载,黄鹤楼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
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拢过了10 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并跨上黄鹤直上云天。
辛氏为了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
另一说是有一位名叫费炜的人,在黄鹤山中修炼成仙,然后乘黄鹤升天。
后来人们为怀念费炜,便在这黄鹤山上建造了一座黄鹤楼。
崔颢的诗与此有关。
四、朗读古诗,理解诗意。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关于/崔颢黄鹤楼教案优秀范文二学习目标初步了解一些诗歌的常识。
了解诗歌朗读的一些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通过品读诗歌的语言理解其内容,体会其情味,领悟其意境。
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通过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加强修养,陶冶情操。
学习重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联系诗歌意境,进行创新写作。
板书设计14、黄鹤楼崔颢空悠悠孤寂苦闷历历萋萋触景生情愁思乡之愁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从《唐才子传》中记载的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1、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各名文? 湖北:黄鹤楼崔颢《黄鹤楼》湖南:岳阳楼范仲淹《岳阳楼记》江西:滕王阁王勃《滕王阁序》2、李白曾登黄鹤楼想题诗纪念,但当他看到崔颢的《黄鹤楼》后,自认无法超越,就此收手。
只在崔颢的诗下面题写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离去了。
事后对崔颢的该诗念念不忘,曾两次作诗模仿此诗的格调。
如《登金陵凤凰台》《鹦鹉洲》。
众多古人称崔颢的这首诗是“第一”、“千古之奇”。
这究竟是一首怎样的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二、回忆以往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本诗。
今天我们再来和大家一起学习崔颢的《黄鹤楼》。
1、听读——划分节奏2、译读——理解内容3、说读——体味情感4、背读——积累词语三、听读--划分节奏学会朗读1、听读诗文,划分节奏播放课件,要求学生边听边用笔在课本上划分节奏,可以小声跟读,注意诗的节奏划分规律。
2、学生回答,总结规律教师引导,诗歌从内容上可划分为为叙事诗和抒情诗、写景诗等。
从体裁上可分为律诗和绝句,而律诗有八句,绝句四句。
划分节奏的规律分别为“二二一或二一二”、“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
”3、学生齐读,体会诗歌节奏,掌握读诗的方法。
四、译读--理解内容领会意境关于/ 崔颢黄鹤楼教案优秀范文三教学目的:1. 通过讨论学习,自读自悟读懂诗歌含义,体会诗歌意境。
2. 了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生平,积累李白的古诗。
3. 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欲望和诵读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教学准备: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教学时数:1 课时基础知识:生字:鹤黄鹤仙鹤丹顶鹤陵广陵陵墓陵替丘陵陵谷陵园辞字义:告别。
辞别拜辞告辞说辞文辞唯字义:同惟,单单,只唯物论唯心论唯唯诺诺唯美主义区别字:词——辞唯——维——惟释词:孟浩然:李白的朋友。
之:往。
广陵:即扬州。
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烟花:指艳丽的春景。
尽:消失。
唯见:只见。
天际:天边。
教学设计(A 案)一、揭题、解题1. 揭题,2.读题,3.注意“孟(mèng)的”读音及写法4. 解题。
注意黄鹤楼与广陵的位置。
5. “之”的意思。
二、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2. 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3. 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三、理解诗意1.学生自学古诗(5分钟)自学要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和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2. 检查交流自学情况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同,学讲解古诗;教师注意指点,“西辞”尽“”。
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
四、体会诗境?有感情地朗读这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
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春吗?为什么?李白为什么只见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孤帆”?4.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五、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六、布置作业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设计(B 案)一、引题解题同学们,我们中国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有魅力的便是古代诗歌。
诗是人类情感的升华,千百年来人们把诗作为了情感的寄托。
有一种情感,它忧伤却又充满希望,它美好却又略显遗憾,请同学们听一段音乐。
这首歌曲所表达的就是依依不舍的送别之情。
千百年来,诗人们在送别之时,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2.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一篇送别诗。
(板题、读题)问:在什么地方?送谁?去哪里?“之”在这里是到某个地方去的意思。
(再读题)3. 诗的题目告诉了我们什么?知道广陵是什么地方吗?那么黄鹤楼呢?谁能够用自己的话把诗题的意思说一下?读懂诗题是我们理解古诗的第一步,接下来让我们从具体诗句中来体会李白送别好友时的那种真挚情感。
二、读准字音同学们,以前你们学习古诗,运用过哪些方法这些都是好方法,我们今天都可以用上,下面让我们来读诗,因为多读是学习古诗最重要的方法。
(板书:学习方法1 多读)请同学们自由读诗,先把诗读通顺、字音读准确。
三、学法指导1.这首诗的格式是七言绝句,虽然只有短短28 个字,可是却成为了千古流芳的佳作,这真是一字千金啊!咱们一定要好好品味。
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诗,在读的过程中,把诗中每个字都仔细揣摩,参考注释想想它们的意思,把自己不懂或感兴趣的地方用铅笔画下来。
2.让我们看到一二句诗,这其中有没有哪个关键词让你印象深刻或者疑惑不解呢?西辞辞是什么意思?告别西边去哪里呢?下扬州“下扬州”为什么要用“下”字呢?在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个地方都在长江沿岸,扬州在黄鹤楼的下游。
从“下”这个字上,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写诗,用字都非常准确,一定要细心对待诗中的每一个字,要学会抓住关键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诗意(板书:2抓关键词)谁来读一读这两句?烟花三月烟花是什么意思?借助了注释来学习古诗,这也是学习古诗的重要方法。
(板书3.借助注释)“烟花三月”究竟是怎样一幅画面呢?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课件出图音乐)。
谁能用学过的词语或句子形容一下送别时的美景?仅仅只有花吗?真是一片生机勃勃啊,这正是“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也是“千里莺啼绿映红”,这更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多么美丽的景色啊! 谁来读读这两句?让我们想像看到朦朦胧胧一片花的海洋。
使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了长江沿岸的一片繁华似锦。
让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当孟浩然在这样的美景相伴下,安全的到达了风景秀丽的扬州。
这正是李白所希望的,是他对朋友的美好祝愿。
这“烟花”二字透着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
刚刚我们通过想象画面的方法,更深刻地理解了诗意,这也是学习古诗的一个好方法。
(板书4.想象画面)刚刚我们通过这些方法,学习了一二句诗,请问同学们,你们读懂了什么?四、学生自学一二句诗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繁花似锦、春意盎然的送别场面。
那么,三四句诗作者又是怎样通过描写景色来抒发自己情感的呢?请同学们运用黑板上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二句诗。
你是用怎样的方法学习这两句诗的?孤帆李白先看到了孤帆,长江上可能不可能只有一只孤独的帆船?可为什么李白认为那是一片孤帆呢?是啊,此时作者的眼中只有朋友远去的影子。
尽尽是没有了,还看的见朋友的帆船吗?那么也就是作者的眼睛一直目送着朋友的帆船。
李白为什么会一直看着船,不肯离去,直到看不到为止呢?在古代,交通和资讯都不发达,两人若是分别了,想要再见面就非常难了。
你能体会李白当时的心情吗? 从这个尽字上,你们感受到了什么?唯见李白还看到了什么?唯见是只看见,也说明看不到别的了,李白他还想看到什么?李白站在黄鹤楼上,看着滚滚长江向天边流去,就像时间一去不复返,江水带走了他和孟浩然两个人喝酒聊天、吟诗作对的美好日子。
他们的友谊是多么的深厚啊!?人分千里外,情在一送中。
请大家看插图,此时李白就站在长江边上,望着帆影远去,船开了好一会儿了,他在望啊!望啊!心中不禁涌起一句诗。
(齐读)那船已成一点小影儿了,李白舍不得啊!还在哪里望啊!望啊! 心中再次默念(齐读)那船已消失在了蓝天碧水的尽头,想起昨日种种,他踮起脚来,又在望啊!望啊!他心潮澎湃,高声诵到(齐读)五、提升拓展听了同学们读得那么深情,老师也忍不住想读一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