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酮酸合成工艺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磷酸氢钙新工艺开辟新途径化工副产盐酸能被大量消化

磷酸氢钙新工艺开辟新途径化工副产盐酸能被大量消化
保证。
7 阿 斯 巴甜
阿 斯 巴 甜 ( . atme 是 由 卜 天 冬 As ra ) p 氨 酰 和 L 苯 丙 氨 酸 甲酯 构 成 的 甜 味 二 肽 , _
是 新 型 高 效 的 甜 味 剂 。 目前 该 甜 味 剂 已 在 1 0多个 国家 和 地 区获 准 使 用 , 应 用 于 6 0 0 00
优点 。备受食 品专家 的推崇与厚 爱 。其 主要 特 点有 :( )安全性 ,阿斯 巴甜 与其它 人造 1 的甜味剂 不同, 它主 要 由两 个氨 基酸 构 成, 可象 蛋白质 一样在体 内代谢被 吸收利用而不
会 蓄积 在组 织 中 。 ( )甜 度 高 , 阿 斯 巴甜 是 2 蔗 糖 甜 度 的 2 0倍 以上 ,而 且 非 常 方 便 与 其 3 他甜 味剂 复 配 使 用 。 ( )甜 味纯 净 , 配 制 饮 3 料还 可 增 加 水果 风 味。8 0年 代 中 期 以 来 ,

提 的 是 南 京 化工 大学 独 创 的 海 因酶 法 常 压
生 产 工 艺 , 在 江 西 建 成 并 投 产 的 10吨 / 0 年
L -苯丙氨 酸工业 化生 产线, 为 我国发 展阿


维普资讯
钙 ,不仅能随时 消化掉大量 副产盐酸 ,而 且
到欧美,估计 2 0 0 2年 国 内丙 酮 酸钙 的消 费
量 约 8 0 10 o ~ 0 0吨 左 右 。 作 为 丙 酮 酸 钙 的 主
要原料丙酮酸 合成 技术,我 国复旦大学 开发
的乳 酸 乙酯 空 气 氧 化 法 处 于 国 际 领 先 水 平 ,
为 我 国丙 酮 酸钙 的 生 产提 高 优 质 价 廉 的 原 料

丙酮酸钠不稳定_酯化丙酮酸__理论说明

丙酮酸钠不稳定_酯化丙酮酸__理论说明

丙酮酸钠不稳定酯化丙酮酸理论说明1. 引言1.1 概述本文旨在研究丙酮酸钠的不稳定性以及酯化丙酮酸的原理,并通过实验结果和讨论,探索其产物及生成规律分析、反应效率和产物纯度的影响因素,以及理论模型分析与实验结果之间的关系。

通过这些研究,可以为相关领域的技术、工艺提供指导意义。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展开讨论:- 引言:介绍文章的背景和目的;- 丙酮酸钠不稳定:探究丙酮酸钠的化学性质、分解机制和影响因素;- 酯化丙酮酸的原理:说明该反应的机制、催化剂选择以及实验条件优化;- 实验结果与讨论:分析酯化丙酮酸反应的产物及生成规律,探究反应效率和产物纯度受到的影响因素,并进行理论模型分析与实验结果比较;- 结论与展望:总结与归纳实验结果及分析讨论观点,并提出下一步研究方向建议,以及对相关技术、工艺或应用领域的指导意义。

1.3 目的本文旨在深入研究丙酮酸钠不稳定性及其分解机制,并探索酯化丙酮酸反应的原理。

通过实验结果和讨论,可以对产物及生成规律进行分析,同时了解反应效率和产物纯度受到的影响因素。

最后,通过理论模型分析与实验结果比较,提供指导意义,并为未来相关研究提出建议。

以上是关于文章“1. 引言”部分的详细说明,请根据需要进行修改、补充和调整。

2. 丙酮酸钠不稳定2.1 化学性质丙酮酸钠是一种无机化合物,化学式为CH3COONa。

它是白色结晶粉末状固体,在室温下具有较好的溶解性。

然而,丙酮酸钠在某些条件下会变得不稳定。

2.2 分解机制丙酮酸钠的不稳定性主要来源于其分解反应。

当丙酮酸钠受到高温、光照、湿气或其他刺激时,分解反应会发生。

这个分解反应可以简单描述为:CH3COONa →CH3COOH + Na+在这个反应中,丙酮酸钠分解为丙酮酸和钠离子。

2.3 影响因素有几个因素可能会影响丙酮酸钠的不稳定性。

首先,温度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较高的温度会加速分解反应的进行,使丙酮酸钠更加不稳定。

其次,光照也会促进丙酮酸钠的分解。

没食子酸丙酯合成的新工艺及其抗氧化作用

没食子酸丙酯合成的新工艺及其抗氧化作用

没食子酸丙酯合成的新工艺及其抗氧化作用【主题:没食子酸丙酯合成的新工艺及其抗氧化作用】导语:食品加工中的氧化作用是一种常见的问题,它会导致食品的变质和营养物质的损失。

没食子酸丙酯作为抗氧化剂,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性能。

近年来,关于没食子酸丙酯合成的新工艺及其抗氧化作用的研究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对没食子酸丙酯合成的新工艺以及其在抗氧化作用方面的应用进行全面评估,并分享个人观点和理解。

一、没食子酸丙酯的合成工艺及原理1. 传统合成方法:传统的没食子酸丙酯合成方法主要是通过酯化反应将没食子酸与丙酮酸酯化合成。

这种方法的缺点是反应条件较为苛刻,反应过程中易产生副产物,合成效率较低。

2. 新工艺:近年来,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新的没食子酸丙酯合成工艺,利用催化剂帮助加速反应速率,提高合成效率。

该工艺具有反应条件温和、合成效果好等优点,对于大规模工业生产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二、没食子酸丙酯的抗氧化作用及机制1. 抗氧化作用:没食子酸丙酯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性能,可以有效地延缓食品的氧化反应速度,减少食品的变质。

通过抑制自由基的生成和清除已生成的自由基,没食子酸丙酯能够保护食品中的营养物质,保持其营养价值和口感。

2. 作用机制:没食子酸丙酯的抗氧化作用机制主要涉及两个方面。

它能与自由基进行氢原子或电子转移反应,抑制自由基连锁反应的发生。

没食子酸丙酯还可以通过与金属离子结合,抑制金属离子引发的氧化反应。

三、没食子酸丙酯合成新工艺的优势和应用前景1. 优势:1.1 提高合成效率:新工艺采用催化剂辅助反应,能够加速反应速率,提高合成效率。

1.2 降低成本:新工艺条件温和,反应副产物少,可降低合成成本,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2. 应用前景:2.1 食品工业:没食子酸丙酯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抗氧化剂,在食品中的应用前景广阔。

可以用于保护食用油、肉制品、果蔬干货等食品,延长其保质期,提高产品的质量。

2.2 医药领域:没食子酸丙酯具有抗炎、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可用于制备具有药物活性的化合物,具有重要的医药应用前景。

[磷酸烯醇丙酮酸羧酶]丙酮酸:丙酮酸

[磷酸烯醇丙酮酸羧酶]丙酮酸:丙酮酸

[磷酸烯醇丙酮酸羧酶]丙酮酸:丙酮酸篇一: 丙酮酸:丙酮酸-基本资料,丙酮酸-物理性质CH3COCOOH,原称焦性葡萄酸,是参于整个生物体基本代谢的中间产物之一。

是一种α-酮酸,其燃点为82°C,在生物化学代谢途径中扮演重要角色。

丙酮酸的羧酸盐阴离子被称之为丙酮酸盐。

丙酮酸可通过乙酰CoA和三羧酸循环实现体内糖、脂肪和氨基酸间的互相转化,因此,丙酮酸在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联系中起着重要的枢纽作用。

丙酮酸_丙酮酸-基本资料丙酮酸结构式中文名称:丙酮酸中文同义词:2-氧代丙酸;乙酰甲酸;丙酮酸;A-酮基丙酸;乙醯甲酸;丙酮酸PYRUVICACID;乙酰基甲酸;丙酮酸,98%英文名称:Pyruvicacid英文同义词:2-oxo-propanoicaci;CH3COCOOH;Propanoicacid,2-oxo-;Propanoicac id,2-oxo-;pyruvic;FEMA2970;2-KETOPROPANOICACID;2-KETOPRO PIONICACID丙酮酸_丙酮酸-物理性质丙酮酸结构式浅黄色至黄色的透明液体。

有醋酸气味。

有酸味。

天然品存在于薄荷及蔗糖发酵液中。

相对分子质量88.06。

相对密度1.2271。

熔点13.8℃。

沸点165℃、106.5℃、85.3℃、70.8℃、57.9℃、45.8℃、21.4℃。

闪点82℃。

折射率1.4280。

与水、乙醇、乙醚等混溶。

丙酮酸_丙酮酸-化学性质柠檬酸-丙酮酸循环在空气中颜色变暗。

加热时缓慢聚合,富有反应性,容易与氮化物、醛、卤化物、磷化物等反应,参与生物体的糖代谢、胶质、氨基酸、蛋白质等的生化合成、代谢、醇的发酵等。

当用力时,在肌肉中被还原为乳酸,休息时再次氧化并部分转变为糖原。

大鼠经口LD502100mg/kg。

丙酮酸是人体的1种成分,在人体内主要参与糖、脂肪等的代谢,也是碳水化合物代谢的中间产物之一。

[1]丙酮酸_丙酮酸-概述丙酮酸丙酮酸在糖酵解等过程中有重要作用:它可以在细胞溶质葡萄糖进行糖酵解的过程中,由磷酸烯醇式丙酮酸产生。

丙酮的生产工艺

丙酮的生产工艺

丙酮的生产工艺
丙酮(化学式:C3H6O)是一种无色透明的液体,常用作溶剂和化学原料。

以下是一种常见的丙酮生产工艺:
1. 起始原料:丙烯(C3H6)和空气。

2. 直接氧化法:将丙烯与空气在高温下反应,通常使用钼酸钠作为催化剂。

反应生成的丙烯酮进一步经过分离、净化和脱色处理。

3. 酸催化法:将丙烯与空气在高温下反应,通常使用硫酸、磷酸等作为酸催化剂。

反应生成的丙酮经过脱水、脱色等处理。

4. 合成乙醛法:将丙烯与氢气在高压下反应生成乙醛,乙醛再通过脱氢反应转化成丙酮。

反应中可能使用钴酸、醋酸等作为催化剂。

5. 生物发酵法:利用某些微生物,如酵母菌等,通过发酵将糖类底物转化为丙酮。

该方法环保且能够利用可再生资源。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丙酮生产工艺,具体使用哪种方法取决于成本、原材料的可获得性、环境因素等因素的考量。

苯丙氨酸的生产工艺研究

苯丙氨酸的生产工艺研究

河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苯丙氨酸的生产工艺研究姓名:张朝晖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化学工艺指导教师:刘守信20100501摘要摘要目前,国内外苯丙氨酸的生产方法主要有生物法和化学法。

其中生物法的缺点是发酵产物浓度低,生产周期长,工艺管理要求严格并且这种方法只适合于合成天然的L-苯丙氨酸。

化学法则存在污染严重,路线长,拆分困难等问题。

D-苯丙氨酸的生产主要是作为制备L-苯丙氨酸的副产物,目前也有报道发酵法生产D-苯丙氨酸的文章出现,但未见规模生产。

鉴于此,我们根据多年的研究提出了一条新的苯丙氨酸生产工艺路线,首先以丙二酸二乙酯和氯化苄为原料,在碱性条件下合成苄基丙二酸二乙酯,再以亚硝酸酯为肟化剂,乙醇钠为碱,对苄基丙二酸二乙酯进行肟化,得到α-苯丙酮肟酸酯。

最后对α-苯丙酮肟酸乙酯进行了还原,得到DL-苯丙氨酸或其衍生物。

产品再经生物拆分即可得到单一构型的苯丙氨酸。

在第一步反应中,我们用超细微复合碳酸盐代替传统的醇钠,进行反应,从而解决了传统方法易生成二取代物及对设备腐蚀严重的问题,并且工艺过程大为简单,收率可达83%以上。

在第二步反应中,肟化和羧酯的脱去一步完成,减少了反应步骤,提高了收率,此外我们通过工艺研究,解决了亚硝酸酯难易工业化的问题,得到了较好的工艺条件,反应温度为0℃,反应时间为9小时,在20升的放大实验中,收率稳定在90%以上。

在最后的还原步骤中,我们首次采用非晶态镍作为催化剂,硼氢化钠为还原剂,催化还原了碳氮双键,得到了混旋的苯丙氨酸,收率在85%以上,并对非晶态镍的催化机理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另外,我们研究了锌/醋酸体系和催化加氢对α-苯丙酮肟酸乙酯的还原方法,收率均可达90%以上。

关键词苯丙氨酸;肟化;硼氢化钠;非晶态镍;催化加氢I河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AbstractAt present, there are two major methods to produce L-phenylalanine, one is the biotransformation and the other is chemical method. The former has some disadvantages, such as a lower concentration of the fermentation product, a long time in a cycle-period of product, and more strict requirements for process control; what’s more, this method is only suitable for the sysnthsis of natural L-phenylalanine. As for the chemical method, its disadvantages including serious pollutions, long route and tedious procedure of chemical resolution.The D-phenylalanine is mainly as a by-product of producing L-phenylalanine. Although there are some reports about producing D-phenylalanine by fermentation method, it is no large scale.Here, a new procedure to produce Phenylalanine was developed in large scale. First, diethyl malonate and benzyl chloride as starting materials were used to produce diethyl benzyl malonate under basic condition. Then it reacted with ethyl nitrited to give α-benzene pyruvic acid oximide ethyl in the presence of sodium ethylate. At last, the production above was reduced to give DL-phenylalanine or derivatives of DL-phenylalanine. The optical purity compound L- and D-phenylalanein is obtained by biocatalysts resolution.In the first step, superfine compound carbonate was instead of sodium ethoxide which was used in traditional method. By this way, the problems caused by sodium ethoxide could be solved, such as di-replacement, serious corrosion to the apparatus and danger. More important , a far more simple procedure was got,meanwhile the yield was over 83%. In the second step, the oximation and the leaving of carboxylester were completed in one step that, shorted the procedures and improved yields. In addition, a large scale produced was realized and a better condition was got by optimized the reaction conditions,that the reaction tempreture was 0℃, reacted for 9 hours. The yields were up to 90% in a 20L reactor. At last, the oximes above was reduced by NaBH4/amorphous Ni to give DL-phenylalanine, yield up to 85% and studied the catalysis mechanism of amorphous Ni. What’ more, ethyl N-acetyl-3- phenylalanine(ethyl phenylalanine)was got by reducing α-benzene pyruvic acid oximide ethyl reduced with Zn/acetic acid system or catalytic hydrogenation, and the yields were up to 90%.Key Words phenylalanine;oxime;sodium borohydride;amorphous nickel;catalytic hydrogenationII第1章绪论第1章绪论1.1 引言氨基酸是构成生物体蛋白质并同生命活动有关的最基本的物质,是在生物体内构成蛋白质分子的基本单位,与生物的生命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乳酸脱氢酶的分离纯化及其催化合成苯乳酸的研究进展

乳酸脱氢酶的分离纯化及其催化合成苯乳酸的研究进展
或肺等动物组织中。动物乳酸脱氢酶是由 4 个亚单 位组成的四聚体,是一个具有 5 种同工酶形态的分 子[27-28, 43]。动物组织中酶系复杂,组分也会随着原 料来源不同而发生变化,得到的往往是乳酸脱氢酶 同工酶的混合体。因此,从动物组织中得到高纯度 的乳酸脱氢酶,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相比之下, 细菌中酶系相对稳定且简单,易于大规模培养且生 产周期短,可得到高品质的酶,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Recent advances in separation of lactate dehydrogenase and its applications in catalytic synthesis of phenyllactic acid
FU Minxia, ZHU Lingyu, YUN Junxian
收稿日期:2018-01-22;修改日期:2018-03-0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1576240)及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 (LZ14B060001)项目。
第一作者:富敏霞(1992—),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传质与分离。 E-mail:fumx123@。通讯作者:祝铃钰,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为分离工程及化工过程优化。E-mail:zhuly@。
1 乳酸脱氢酶的主要来源
乳酸脱氢酶广泛存在于微生物和动物各种组织 之中,不同来源的乳酸脱氢酶性质差异较大[27-30]。 按照催化生成苯乳酸构型不同,可将乳酸脱氢酶分 为 D- 乳 酸 脱 氢 酶 ( D-LDH ) 和 L- 乳 酸 脱 氢 酶 (L-LDH),分别催化苯丙酮酸生成有光学纯度的 D-苯乳酸和 L-苯乳酸。 1.1 微生物来源
2 乳酸脱氢酶的分离纯化方法
除了核酶以外,大多数酶本质上是蛋白质,其 分离纯化的重点不仅需要考虑目标蛋白质与其他杂 蛋白的分离,同时更加关注酶的稳定性。目前,从 微生物中分离纯化乳酸脱氢酶的步骤主要包括细胞

消炎镇痛药贝诺酯的合成

消炎镇痛药贝诺酯的合成

消炎镇痛药贝诺酯的合成一、本文概述消炎镇痛药贝诺酯是一种非甾体抗炎药,广泛应用于临床,主要用于缓解轻度至中度的疼痛,如头痛、关节痛、牙痛、肌肉痛等,同时具有一定的消炎和退热作用。

由于其良好的疗效和较低的副作用,贝诺酯在临床上受到广泛欢迎。

本文旨在介绍贝诺酯的合成方法,包括原料选择、反应条件优化、产物分离提纯等步骤,以期为贝诺酯的工业化生产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通过深入研究贝诺酯的合成工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化学性质和生物活性,从而进一步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以满足医疗市场的需求。

二、贝诺酯的合成原理贝诺酯的合成主要基于酯化反应原理。

酯化反应是一种有机化学反应,通常指的是醇和羧酸在酸或碱的催化下生成酯和水的过程。

在贝诺酯的合成中,我们选取适当的醇和羧酸作为原料,通过酯化反应将二者连接起来,生成贝诺酯。

具体来说,我们首先选择一种含有适当官能团的醇,如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它含有羟基,可以与羧酸进行酯化反应。

接着,我们选取一种具有药用价值的羧酸,如苯甲酸,它含有羧基,可以与醇进行酯化反应。

在酯化反应中,我们通常会使用催化剂来促进反应的进行。

常用的催化剂包括无机酸(如硫酸、盐酸等)或有机酸(如乙酸等)。

催化剂可以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使反应在较低的温度和压力下就能进行。

在酯化反应的过程中,醇的羟基与羧酸的羧基发生亲核取代反应,生成酯键和水。

这个过程是一个可逆反应,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控制反应条件(如温度、压力、催化剂种类和浓度等)来推动反应向生成酯的方向进行。

通过酯化反应,我们可以将对乙酰氨基酚和苯甲酸连接起来,生成贝诺酯。

贝诺酯作为一种消炎镇痛药,具有良好的药理活性和临床应用价值。

通过对其合成原理的深入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贝诺酯的合成方法,为药物研究和开发提供有力支持。

三、贝诺酯的合成方法酯化法是最常用的合成贝诺酯的方法。

其基本原理是将水杨酸与相应的醇在酸催化剂的存在下进行酯化反应,生成贝诺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丙酮酸合成工艺的研究进展
王飞娟,张爽,王燕(陕西国际商贸学院,陕西 咸阳 712046)

摘要:丙酮酸是药物合成与有机合成的重要中间体。本文本要阐述其化学合成法和生物技术
法合成的现状、研究进展及其发展前景,并将各种方法进行对比,目的为以后的生产、研究
提供参考。

关键词:丙酮酸;化学合成;生物技术;酶催化法;生物工程;微生物发酵法;
丙酮酸[1],又称a-氧代丙酸,结构为CH3COCOOH,是所有生物细胞糖代谢及体内多
种物质相互转化的重要中间体,因分子中包含活化酮和羧基基团,所以作为一种基本化工原
料广泛应用于化学、制药、食品、农业及环保等各个领域中[2]。丙酮酸可通过化学合成和生
物技术多种方法制备。
1 化学合成法
1.1 酒石酸脱水脱羧法 此法工艺简单易行:将酒石酸与硫酸氢钾混合物在220℃下蒸馏,
馏出物再经真空精馏即得丙酮酸。此法的特点是加入导热油之后,在一个均匀体系中进行反
应,降低了反应温度,减少氧化程度,可操作性大幅度提高,适合继续反应生成丙酮酸系列
产品。其缺点是丙酮酸产率较底,得1g丙酮酸需消耗5g硫酸氢钾。仅原料成本就达8万元
每吨,因成本过高而无法为大多数厂家所接受。
1.2 乳酸氧化法 以乳酸为原料,氧化脱氢一步法生产丙酮酸[3]。但乳酸直接制取丙酮酸非
常困难, 根据工艺不同必须选用合适的催化剂。可以选择的催化剂有磷酸铁、钼酸碲盐、银、
钒等[4]。此法酒石酸的氧化脱羧法相比,具有能耗低、污染小、产率高等优点,适合工业化
生产。其缺点是成本也较高,约6万元每吨。
2 生物技术法
生物技术法生产丙酮酸,由于成本较低、产品质量较高、对环境污染小而得到发展,主
要有酶催化法和微生物发酵法。
2.1 酶催化法 用酶或微生物细胞作催化剂,使葡萄糖或三羧酸循环的某些中间代谢产物,
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丙酮酸的技术,称为酶催化法。其主要过程是先进行小规模的微生物培
养,菌体收集,直接转化或用载体包埋成固定化酶,然后转化生成丙酮酸[5]。酶催化法设备投
资小,能耗低,转化率高,但底物来源较窄、成本比较高约5万元每吨,因此其进一步推广受
到限制。
2.2 基因工程技术 利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高表达乙醇酸氧化酶、过氧化氢酶等的基因工
程菌,用于生产丙酮酸的技术。这些酶能催化乳酸与氧反应生成丙酮酸。其技术是先将乙醇
酸氧化酶基因和过氧化氢酶基因分别与DNA载体重组,构成重组子,并分别转入宿主细胞,
分别获得两种酶高表达的基因工程酵母,按0.713mol/LL-乳酸钠溶液每100ml加湿重转化
体5g,同时加一定量渗透剂,在5个大气压下,以70psig氧压通入氧气,5℃搅拌转化4小时,
丙酮酸产率大97.7%[6]。本技术底物转化率高,但技术难度大。
2.3 微生物发酵法 微生物代谢过程中,利用葡萄糖积累丙酮酸的过程称为微生物发酵法。
微生物发酵法生产丙酮酸研究已有50年历史,但因丙酮酸高产菌株选育十分困难,虽有一
些微生物能够积累丙酮酸,但其产量无法达到工业化要求[7]。该法生产丙酮酸真正取得突破,
是在1988年时,日本东丽工业株式会社的研究人员宫田令子和米原辙选育出一系列丙酮酸
产量超过50g/L的球拟酵母菌株,使微生物发酵法生产丙酮酸的工业化成为可能。1992年,
日本开始采用微生物发酵法生产丙酮酸[8]。产量为400吨每年,成本约为2-3万元每吨。
与化学合成法和酶转化法相比,微生物发酵法因原料来源广,能耗低,污染少,成本低而
更具有优越性[9]。但微生物发酵法缺点是转化率比较低,这是因为丙酮酸是糖酵解途径的关
键中间产物,在细胞中,丙酮酸作为一种重要的中间代谢产物连接了EMP和TCA中心代谢途
径,又与多条分支代谢途径相关联,可转化为多种发酵产物而无法在体内积累。因此需要切
断或弱化其进一步代谢,才能使其在细胞中大量积累。即加快葡萄糖向丙酮酸的转化率,减
弱向TCA循环的通量,切断或减弱其分支代谢途径,促进分泌,减弱丙酮酸的再利用,最终
实现丙酮酸的大量积累。为达此目的,就必须对微生物发酵法生产丙酮酸的影响因素进行研
究。
微生物发酵法生产丙酮酸的影响因素有:菌种选育,营养条件,维生素水平,供氧模式,
葡萄糖的质量浓度等等,其最关键的是菌种选育和营养条件[10]。
为了提高微生物发酵法生产丙酮酸的竞争力,对微生物发酵生产丙酮酸的工业化在发酵
部分还需要:①进一步改善丙酮酸生产菌的产酸能力和遗传稳定性,提高糖酸转化率,缩短
发酵时间;②提高生产菌对高浓度丙酮酸的耐受性,以期进一步提高丙酮酸浓度,便于下游
处理;③目前原料成本中葡萄糖的费用占了很大的比例,因此,要提高生产菌株对廉价底物
(如糖蜜、淀粉糖)等的利用能力。
今后的研究工作应集中在:①在保证细胞正常代谢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丙酮酸的降解
或转化,这是获得丙酮酸高产量和高产率的必要条件;②加快从葡萄糖到丙酮酸的代谢速度,
以确保获得丙酮酸的高生产强度。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丙酮酸的应用范围日渐扩大,需求不断增长,但丙酮酸
系列产品大多需要进口且价位较高。其生产工艺的改革并实现工业化势在必行。传统工艺生
产的产品质量差、成本高且对环境污染大。而生物技术法的工艺更为绿色,更为对环境友好,
生物技术法新工艺取代传统工艺指日可待,前景广阔,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胡兵,龙化云,黄光斗.丙酮酸的合成研究进展[J].化工时刊,2003,17:18-20
[2] 刘立明,李寅,陈坚.光滑球拟酵母发酵生产丙酮酸[J].精细与专用化学品,2003,23:15-18
[3] 顾劲松,许平,李铁林,等.乳酸氧化酶转化乳酸产丙酮酸[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1(6): 617-620
[4] 杨辉琼,易翔,郭贤烙.乳酸氧气氧化法制备丙酮酸[J].化工世界,2002,6:307-309
[5] 穆晓清.酶促生物转化丙酮酸生产的研究[J].工业微生物,2004,34(4),38-41
[6] Davad L A,Robert D,Vincent G W.US5,538,875[P].1996
[7] 牟弈,诸葛健.发酵法生产丙酮酸[J].中国酿造,2000(5): 1-3
[8] 占桂荣,高年发.不利用丙酮酸的丙酮酸生产菌的选育[J].生物加工过程,2006,4(4): 32-36
[9] 李寅,陈坚,伦世仪.维生素在丙酮酸过量合成中的重要作用[J].微生物学报,2000,40(5): 528-534
[10] 袁辉,华子春.丙酮酸野生酵母菌的筛选及其生理生化特性研究[J].微生物学杂志,2001,21: 12-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