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复习2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在对待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的问题上,存在两种根本对立观点: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唯心史观一直占统治地位。
唯心史观的缺陷: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因而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作是精神发展史,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3.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在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4.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成为社会意识形态,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
5.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表现:
a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b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c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6.社会意识有相对独立性
表现:
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b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7.社会意识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正确充分发挥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有赖于社会文化建设特别是先进文化建设
8.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自然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和和会历史性
生产力具有复杂的系统结构。基本要素:劳动资料(生产工具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规律)劳动对象、劳动力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9.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政治关系、家庭关系、宗教关系等都受生产关系的支配和制约。
狭义生产关系:指人们在直接生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广义生产关系:指人们在再生产的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在生产

关系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它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
10.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的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b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对生产力发展起推动作用;不适应时,起阻碍作用。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原理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a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b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
11.国家的实质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是为维护其根本利益而建立起来的强制性的暴力机关,以保障其在政治上成为统治阶级。国家是一种具有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职能的有组织力量。
12.国体与政体
13.经济基础: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14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15.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得以确立统治地位并巩固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政治、思想条件。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和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
16.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社会形态: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经济形态是社会形态的基础,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具有决定性意义。
社会形态的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社会形态的更替的必然性和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和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社会形态的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17.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18.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

定力量。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
19.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
20.正确认识和评价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a、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1)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2)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3)促进了思维方式变革。
b、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科学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意味着能够更多的创造出人们所需的物质财富,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但是,由于对科学技术应用不当等原因,也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后果。一种情形是由于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不够,另一种情形是与一定的社会制度有关。
21.唯心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出发,否认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抹煞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因而这样的观点被称为英雄史观。
22.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3.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
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的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是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前进的过程相一致。
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
作用具体表现:
人民群众的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1.
2.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
3.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4.
5.#价值规律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
第一,自发地调节

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价值规律消极影响:
a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进步
b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c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6.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原因:
首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
其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最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7.劳动力成为商品,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
第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8.劳动力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须的生活必须品的价值决定的。
它包括三个部分:
a 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
b 为维护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c 劳动者所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9.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的特点
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
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
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
10.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另一方面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增值过程
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
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因此,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采取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以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作用不同,可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
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1.社会主义基本特征
2.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一)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
(三)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的探索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3.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4.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不想以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坚持“走自己的路”
5.共产主义社会特征:
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人类从必须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6.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