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重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要点

人类的一切活动归纳起来无非是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人类的一切活动归纳起来无非是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章第一章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包括哪两个方面?哲学家如何回答?( 有) 答:答: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第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哲学家的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根据上述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念?观念有什么样的理论意义?答: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理论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从与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去把握物质、规定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世界本质的观点的根本特点。
意识不过是物质的反映,意识不可能成为世界的另一种本原。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未知世界和已知世界都是客观存在的,它们的存在都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主张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的缺陷。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重点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需要的条件:(1)必须把理发认识即理论同具体实践相结合;(2)要将理性认识转化为指导人们实践的计划、方案、办法;(3)要将理论、计划、办法交给群众,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1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可知论和反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的基本立场。马克思主义哲学引进了科学的实践观和辩证法,阐明了认识的本质,解决了怎样才能认识世界的问题,从而消除了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实现了认识论的根本性革命。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将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消除旧唯物主义反映论所造成的认识脱离社会实践的消极直观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将辩证法贯彻于认识过程,阐明了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运动的过程,消除了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僵死不变的形而上学缺陷;由于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的引入对历史发展和历史意识问题作出了唯物和辩证法的解释,实现了自然观与历史观、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的事物及其各个侧面,在不同发展阶段上,其矛盾各有特点:不同质的事物的矛盾有其特点;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矛盾有其特点;同一事物矛盾的各个侧面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各有其特点。
13、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神学史观、英雄史观、人道主义史观属于历史唯心主义。
23、社会存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重点复习

哲学部分1.世界的物质性恩格斯: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其一,存在和思维,何者为世界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这一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其二,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思维能否反映存在。
这一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列宁 马克思!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的这一定义继承和汲取了以往唯物主义理解物质存在和物质概念的合理内容,也把唯物主义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理论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地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同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坚持了辩证的、历史的物质观,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特别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鱼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揭示了自然和社会的物质性)3.运动 静止 关系!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
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
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对立统一关系。
3.时间 空间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是至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
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一种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本文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进行复习。
一、唯物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之一是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客观的,物质决定意识。
它强调事物的内部矛盾和斗争、事物的发展和变化是由于内在的矛盾推动。
唯物辩证法是一种正确认识和改造现实世界的方法论,它对于我们深入理解社会历史发展和革命斗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哲学还强调阶级斗争的重要性。
它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阶级斗争,而阶级斗争又是由于社会生产方式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才能最终消除阶级斗争,实现人类的彻底解放。
三、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还包括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社会形态的演进是一种必然性。
它强调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推动的。
历史唯物主义对于我们认识和改造社会历史现象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四、价值观和人的解放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解放是其核心目标之一。
它强调价值观的重要性,认为人的价值和自由应该是社会的目标。
马克思主义哲学鼓励人们摆脱资本主义的束缚,推动人类的自我解放,并建立一个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
五、实践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它认为真理的标准是实践,只有通过实践检验和实践验证,才能真正认识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理论要从实际出发,回归到实际,以推动实践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六、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最终追求的是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旨在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建设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
科学社会主义强调社会公有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致力于消除剥削、消除阶级差别和实现公平社会的理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要点

期末复习要点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a、科学技术条件: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b、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c、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大卫.李嘉图与亚当.斯密。
d、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英国的欧文,法国的傅立叶与圣西门。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分为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两种。
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认为思维能够把握存在的是可知论,否则是不可知论。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内容及其理论意义:列宁提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复习

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复习第一章 哲学及其发展规律哲学的含义:哲学是通过一系列概念、范畴、命题和理论论证而形成的关于世界总体的思想体系,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人生观:人生观是关于人生问题的根本观点。
方法论:方法论就是关于方法的理论。
方法论主要解决人在现实生活中面对事物和问题须“怎么办”这个问题,世界观主要解决世界“是什么”问题。
哲学与宗教的关系:哲学和宗教的区别就在于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就是说“理论化、系统化”这一点,可以把哲学和宗教区别开来。
哲学与科学的关系:哲学是关于整个世界最普遍本质和规律的学科。
(1)哲学和具体科学是普遍和特殊、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2)哲学和具体科学相互依赖、相互作用一方面,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
另一方面,具体科学以哲学为指导。
哲学的基本问题: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题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问题。
——本体论2.思维能不能正确地反映存在的问题。
——认识论3.思维怎样反映存在的问题。
——方法论基本派别:唯心主义哲学形态:凡认为万物的最大共相和本质是精神的哲学家及其哲学理论都叫唯心主义哲学。
唯物主义哲学形态凡认为万物的最大共相和本质是物质的哲学家及其哲学理论都叫唯物主义哲学。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把万物的本源看作是某种物质具体形态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 把构成事物的最小单位原子(或分子)等同于物3.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把从包括“黑马”在内的世界万物中抽象出来最大共性的本质视为物质,即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其物质性形而上学:一是指研究超感觉的、经验之外对象的哲学。
二是指与辩证法对立的思维方式,即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和解释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客观唯心主义(万物共相、本质是“客观精神”)主观唯心主义(万物共相、本质是“主观精神”或万 物共相、本质为人心所造) 唯心主义辩证法:进行谈话论辩、在辩论中揭露对话议论中的矛盾并通过克服这些矛盾以求得真理的方法。
马原理期末重点

马原理期末重点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1.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之一是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宇宙的发展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一切事物都具有矛盾性和发展性。
它通过研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和内在矛盾。
2.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另一个核心概念。
它认为社会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结果,而不是某些个人的意志。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经济基础对社会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1.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存在的根本形式,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指出,社会意识形态的产生和发展取决于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物质生产方式。
2.实践决定认识的原理: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和认识的基础。
实践决定认识的原理指出,人类的认识是通过实践活动获取的,实践和认识相互作用,是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的关键。
3.人的社会性原理: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是社会性动物,个体的发展和自由是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来实现的。
人的社会性原理强调人类是社会关系的创造者和变革者。
4.对立统一原理:对立统一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原理之一。
它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驱动力是矛盾,在矛盾的对立面中体现出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1.辩证思维方法:辩证思维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思维方法。
它通过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揭示事物的矛盾和发展,使人们从片面和表面现象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全貌。
2.实证主义方法:实证主义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研究方法。
它强调通过实践和经验观察来验证和证明理论,以事实为依据,遵循客观真实和可重复性的原则。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意义1.指导改革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指导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它提供了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为社会主义建设和现代化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2.解放思想和推动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和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有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放思想,推动实践。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资料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三、辨析题。
1、哲学等于世界观。
(P9)2、唯物主义就是重物轻人的物本主义,唯心主义就是重人轻物的理想主义。
(P9)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个独立的哲学派别。
(P9)4、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P10)5、哲学具有民族性,所以,不同民族的哲学是绝对排斥的。
(P10)6、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全人类”的哲学。
(P10)四、简答题。
1、简述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P11)2、什么是哲学?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怎样?(P11)3、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二个方面及其关系。
(P12)4、简要说明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P12)5、怎样理解哲学的阶级性?(P12)6、简述哲学与文化的关系。
(P13)7、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必然性。
(P13)8、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哪些特点?(P13)9、为什么说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观点?(P14)10、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中的伟大变革?(P14)1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P15)12、简要回答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
(P15)13、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关系。
(P15)五、论述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何重大意义?(P16)2、当代西方哲学主要存在哪两种思潮?马克思主义哲学应如何正确对待它?(P17)3、试述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统一。
(P17)4、试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P18)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三、辨析题。
1、物质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
(P35)2、人类世界就是人类社会。
(P35)3、实践是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和统一的基础。
(P35)4、人脑是思维的物质器官,因此有了人脑就会自动产生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重点名词解释1、哲学的基本问题(3)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含本体论与认识论两方面。
本体论:思维和存在或者精神与物质何者是本原,即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它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认识论: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它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物质(103)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3、相对静止(111)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
4、规律(120)指物质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5、意识(130)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6、联系(143)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以及它们内部诸要素、成分、阶段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7、发展(147)指一种特殊的运动变化——前进性、上升性运动,即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变化。
其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不断取代旧事物的前进的过程。
8、矛盾(150)指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也就是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联系的关系。
9、量变(159)指事物量的规定性的变化,即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10、质变(159)指事物质的规定性的变化,即事物由一种质态到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11、否定之否定(164)事物的发展经过两次辩证的否定,由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再到否定之否定阶段,从而使事物的发展表现为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12、客观真理(236)第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中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第二,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13、人口(248)是一个包括人口数量、质量、构成、人口的发展、人口分布和迁移、人口的自然变动和社会变动等各种因素的综合范畴。
14、生产力(254)指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
15、精神生产(263)精神生产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
它本质上是人的脑力劳动过程。
在精神生产中,人们主要通过自己的脑力(思维力、理解力、记忆力、想象力等)的支出,进行创造性的精神劳动,生产和创造出具有精神价值的产品,以满足整个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
16、交往(314)交往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社会关系的一种中介,是以物质交往为基础的全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交往的总和。
17、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32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18、经济基础(328)指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即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各种不同的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产品分配方式三个方面的总和。
19、上层建筑(328)是与经济基础相对应的范畴,指社会的政治、法律、文艺、道德、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
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两部分。
20、人民群众(346)指推动历史发展的绝大多数成员的总和。
在任何国家和任何历史时期,劳动群众(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始终是人民群众的主体。
21、三种社会形态(366)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出发,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型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三种依次更替的社会形态,分别由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或叫时间经济)三种宏观的经济形式决定。
简答题一、物质世界为什么会处于不断运动之中?(108)这只能从物质世界中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得到解释。
因为任何事物的内部和外部都处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
内部联系构成事物的内部矛盾,外部联系构成事物的外部矛盾。
事物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和作用,使事物不停地运动、发展、变化。
矛盾的普遍性,决定了运动的永恒性、绝对性。
二、无产阶级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350)群众观点:1、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
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这是无产阶级的政党的宗旨。
3、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人民群众的利益,就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利益。
4、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要坚信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智慧和力量的源泉,个人的才能总是有限的。
群众路线;1、一切为了群众,这是群众观点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2、一切依靠群众,这是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
3、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领导方法。
三、规律的特性(121)1、客观性a这种客观性不管人们认识与否,它都同样存在。
b这种客观性不能按照人们的主观意志而创造和消灭,而只能随着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消亡的变化而变化。
c这种客观性还表现在,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其行动只有符合客观规律才能实现预想的效果,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失败。
2、稳定性规律是众多联系中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它是宇宙运动中本质的东西的反映,因此具有稳定性。
3、普遍性凡是具有内在联系的事物,规律必然起作用。
只要符合规律存在的条件,规律必然重复出现。
四、内因与外因的关系(153)1、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
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外部,而在事物内部。
2、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都和周围的事物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不可缺少的条件,不具备一定的外部条件,事物也不会发展变化。
一定情况下,外因对事物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3、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外因对事物发展所起的作用,表现在对事物内部矛盾的影响上,也就是通过使矛盾双方的状况发生变化,推动事物的发展变化。
五、为什么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257)1、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劳动得以进行的前提。
要进行生产劳动,必须具备劳动者和生产资料两项因素,在二者彼此分离的情况下无法进行生产劳动,只有二者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才能进行生产劳动。
2、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
与历史上依次经历的五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相适应,有五种不同性质的生产关系。
它们可以分为两大类:a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包括原始公有制(共产主义公有制)的生产关系b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包括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3、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极其相互关系。
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类型,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极其相互关系的性质。
b生产资料形式私有制具体形式不同,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极其相互关系也具有不同的特点。
4、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产品的分配方式。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不同,产品的分配方式也就不同。
六、精神生产的功能(269)1、精神生产为物质生产提供了智力支持。
精神生产为社会生产思想的智力。
2、精神生产为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人类的社会管理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精神生产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柱。
精神文明建设更具独立意义的是要发展精神生产,为社会创造丰富多彩的精神产品,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丰富而具体的内容。
4、精神生产在满足人来社会绚丽多彩的的精神生活需要的同时,更为根本的作用是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发展人的综合素质,使人类在迈向“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进程中,真正科学地发挥人自身的自觉能动性。
七、简述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152)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结。
区别1、同一性和斗争性是有区别的是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基本属性。
2、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矛盾运动中所处的地位是有不同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联结1、同一性是包含斗争性的同一性,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2、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的,任何矛盾都是既具有同一性、又具有斗争性,失去其中任何一种属性都不能成其为矛盾。
只有二者结合在一起才能成为事物发展的动力。
八、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225)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作为认识发展的两个不同的阶段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
表现在:内容上:感性认识的对象是事物的现象,理想认识的对象是事物的本质;形式上:感性认识是人脑凭借感官以感觉、知觉和表象等具体形象的形式直接反映事物,理性认识是人脑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抽象思维的形式反映事物。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相互转化和相互渗透的。
表现在: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
九、国体与政体的联系与区别(262)1、国体和政体是不同的国体指国家的阶级本质和阶级内容,政体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我们在观察、研究国家问题的时候,必须把国体和政体区分开,把本质和形式区分开,不要被国家的形式所迷惑而看不清国家的阶级本质。
2、国体和政体又是密切联系着的,是同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必须与国体相适应,即必须根据国家的阶级内容采取适当的政权组织形式。
我们在观察、研究国家问题的时候,不仅要研究国体问题,而且要研究政体问题。
同一种类型的国家,可能采取不同的政体。
十、简述人类历史上三次社会大分工(301)在以生理自然和地理自然为基础的自然分工的基础上,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先后产生了三次社会大分工。
它们属于生产领域的分工,即一般分工。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农业与畜牧业的分离,以及原始人群分化成游牧部落和农业部落;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是手工业和农牧业的分离,以及专业工匠的形成;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是商业和生产领域的分离,以及特殊的商人阶层的形成。
十一、简述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136)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因为规律是客观的,具有稳定性和强制性,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
2、认识规律、利用规律也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因为客观规律是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要认识它、利用它不付出一番艰苦的努力是不行的。
3、要利用规律改造世界,更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任何规律都是在一定物质条件下发生作用的,运用规律改造世界就必须创造和改变各种物质条件,为客观规律的作用开辟道路。
十二、为什么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148)1、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是看它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
2、暂时弱小的新事物必然会战胜表面上强大的旧事物,这是由事物发展的辩证本性决定的。
a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则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b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c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所以它必然战胜旧事物。
十三、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43)所谓真理就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里的正确反映,就是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