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
中国海洋大学“东方红2号”海洋综合调查船是我国最先进的海洋科学考察船

中国海洋大学“东方红2号”海洋综合调查船是我国最先进
的海洋科学考察船
无
【期刊名称】《现代渔业信息》
【年(卷),期】2008(023)012
【摘要】东方红2号海洋综合研究船由国家部委、财政部、教育部和地方政府共同投资9000万元建造,它是目前我国最先进的海洋科学考察船。
十二年来,东方红2号船安全运行、协调发展,已成为高素质的海洋科技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和承担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和调查项目的大型关键设施。
【总页数】1页(P36)
【作者】无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7
【相关文献】
1.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设计项目管理六要素 [J], 张燕
2.“东方红2”号海洋科学考察船的管理与运行 [J], 郭心顺;陈永兴
3.我国自主研制的新一代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科学”号 [J], 吴刚;于建军
4.我国海洋地质调查装备步入国际先进行列“海洋六号”综合调查船下水 [J], 陈
韩晖
5."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建造的历史考察 [J], 曹丽;王大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型海洋科考船的研究设备与实验室

大型海洋科考船的研究设备与实验室大型海洋科考船扮演着探索海洋奥秘和推动海洋科学发展的重要角色。
为了满足科考船在海洋研究中的需求,其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是科研设备和实验室。
这些设备和实验室提供了科学家开展研究的必要条件,使得海洋科学能够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
首先,大型海洋科考船需要先进的测量和观测设备。
海洋科学家需要准确的测量海洋参数,如水质、水温、盐度和流速等,以深入了解海洋环境并研究其动力学过程。
这些设备包括多参数水质分析仪、CTD(电导度、温度和深度)探测器、ADCP(声学多普勒流速仪)和浮标等。
这些设备能够提供准确的数据,为科学家研究海洋生态、气候变化和海洋污染等问题提供重要支持。
其次,大型海洋科考船应当配备适用于不同研究任务的实验室。
海洋科学的研究范围广泛,包括海洋生物学、海洋地质学、海洋化学和海洋物理学等多个学科。
为了满足这些学科的要求,科考船需要拥有多功能的实验室。
其中包括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地质样品处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和生物学实验室等。
这些实验室应配备先进的仪器设备和稳定的工作条件,以确保科学家能够开展高水平的研究工作。
科考船上的实验室还应当具备样本处理和保存的能力。
在海洋科学研究中,科学家通常需要采集样本并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
因此,大型海洋科考船需要配备实验室来处理并储存这些样本。
这些实验室应具备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控制,以确保样本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此外,实验室还应配备专门的设备,如冷库、离心机、显微镜和光谱仪等,以满足科学家的具体需求。
除了实验室外,大型海洋科考船还应当配备针对特定研究领域的专用设备。
例如,在海洋生物学研究中,科考船需要配备捕捞设备和水下观察系统,以便科学家能够研究海洋生物的生态习性和分布情况。
在海洋地质学研究中,科考船需要配备钻探设备和岩石采集工具,以便科学家能够深入研究海底地质和地壳演化等问题。
最后,大型海洋科考船还应当配备支持科学家居住和办公的设施。
科考船通常需要进行长时间的航行和科考任务,因此需要提供舒适的住宿和办公条件,以确保科学家能够在船上进行高效的工作。
海洋科学中的海洋科考与勘探技术

海洋科学中的海洋科考与勘探技术海洋,占据了地球表面约 71%的面积,是一个充满神秘和未知的巨大领域。
对于人类来说,深入了解海洋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还能为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提供新的机遇。
而海洋科考与勘探技术,就是我们探索海洋奥秘的重要手段。
海洋科考,顾名思义,是对海洋进行科学考察的活动。
它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包括海洋物理学、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学、海洋地质学等等。
通过海洋科考,我们能够获取海洋的各种数据和样本,从而深入研究海洋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以及海洋与大气、陆地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海洋科考中,船舶是最为重要的工具之一。
现代海洋科考船通常配备了先进的导航系统、通信设备、实验室和采样装置。
例如,多波束测深系统可以精确测量海底地形,为我们绘制出详细的海底地貌图;CTD 仪(温盐深仪)能够同时测量海水的温度、盐度和深度,帮助我们了解海洋的物理结构;而采水器和沉积物采样器则可以采集不同深度的海水和海底沉积物样本,供科学家进行化学和生物分析。
除了船舶,水下机器人也是海洋科考的得力助手。
它们可以深入到人类难以到达的深海区域,进行长时间的观测和采样工作。
比如,自主水下航行器(AUV)能够按照预设的路线自主航行,收集海洋数据;遥控水下机器人(ROV)则可以在操作人员的控制下,完成复杂的任务,如修复海底设施、采集生物样本等。
海洋勘探技术则主要侧重于寻找和评估海洋中的资源,如石油、天然气、矿产等。
地震勘探技术是海洋油气勘探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在海面上激发地震波,然后接收海底反射回来的地震波信号,我们可以推断出海底地层的结构和油气藏的分布情况。
电磁勘探技术也是一种有前景的海洋勘探方法,它利用海洋中电磁场的变化来探测海底的地质结构和矿产资源。
在海洋矿产勘探方面,深海采矿技术正在不断发展。
例如,对于多金属结核、富钴结壳和海底热液硫化物等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采,需要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来应对深海高压、低温、黑暗等极端环境。
滨海285船简介

滨海285船简介滨海285船是一艘现代化的多功能海洋科考船,属于中国海洋大学拥有的大型海洋调查研究平台之一。
船长92.5米,型宽15.5米,型深9.5米,排水量3290吨,配备两台主机和一台备用主机,动力总量达到7200千瓦,最大速度可达15节。
滨海285船于2008年由中国海洋大学与山东地质学院共同研制设计,2010年交付使用。
滨海285船配备先进的海洋调查设备和测量器材,包括多波束测深仪、激光扫描仪、声学成像设备、电磁场探测仪、遥感传感器等先进设备,能够实现水文学、海洋物理学、海底地质学、海洋生物学等多学科的科学研究。
同时,滨海285船还拥有6个实验室,可用于生物样品处理、微生物实验、物理实验等各类科研工作。
滨海285船的甲板面积达到1300平方米,可搭载多个吊装设备,如深海钻探设备、重型浮式起重机、大型甲板起重机等,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深度的海洋科学研究需要。
此外,船上还配置有卫星通信、GPS、雷达等现代化通讯设备,以确保在海上采样、观测和探测等过程中,安全和高效地进行各项工作。
滨海285船拥有一支经验丰富、专业技能过硬的科研团队,包括物理海洋、水文学、海洋生物学、海底地质学等各个科学领域的专家和技术人员。
他们在船上不仅会执行科学调查任务,还会向学生们进行科普讲解,加深人们对海洋科学研究的认识和了解。
自2010年起,滨海285船已完成了多次海洋科学调查任务,涉及的调查区域包括渤海湾、黄海、东海等多个海域。
其中,索马里海盆地的海底钻探任务、南极洲对流底生物群落调查等多个科研任务都是船上科研团队成功完成的。
滨海285船作为一艘现代化的海洋科考船,为中国海洋大学和国际海洋科学研究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未来,随着海洋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滨海285船将继续深入研究海洋领域的秘密,为世界上更深入、更广泛的海洋科学研究做出重要贡献。
“电科1号”海洋综合试验船设计

“电科1号”海洋综合试验船设计作者:张恭钱雯罗东宏来源:《广东造船》2020年第05期摘要:“電科1号”是一艘海洋综合试验船。
本文结合了“电科1号”对雷达、卫星通讯、水声、无人艇等设备的通用试验系统,介绍了我国第一艘海洋综合试验船的船型设计,电子试验的服务和保障能力等内容。
关键词:电子试验船;船舶设计;无人艇试验中图分类号:U662.2 文献标识码:ADesign of Electronics Technology Test ShipZHANG Gong, QIAN Wen, LUO Donghong( Guangzhou Marine Engineering Corporation , Guangzhou 510250 )Abstract:“Electronics technology No.1” is a comprehensive scientific test ship, which undertakes the mission of the marine devices test like radar, satellite transmission, hydrophone and unmanned vessel. In the paper the unique design of the ship, the test service and guarantee capacity are introduced.Key words: Electronics technology test ship, Ship design, USV test1 前言“电科1号”是一艘海洋综合试验船(见图1),主要承担海洋信息技术开发、任务电子科学试验,同时配合完成南海岛礁基地建设,是海洋新技术装备的综合展示平台、试验训练平台及工程保障平台。
“电科1号”属于科学调查船,但与我国的“向阳红”系列等科考船承担测量、勘探等任务不同,“电科1号”主要开展海洋探测、搜寻、感知类的产品的研发试验。
海洋调查船的历史与发展

海洋调查船的历史与发展海洋调查船是一种专门用于科学研究和勘探海洋资源的船只。
它们具备进行海洋测量、采样、观测以及环境监测等任务的能力。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海洋探索的需求增长,海洋调查船的历史和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第一阶段:早期的海洋调查船人类对海洋的观测和研究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以前。
早在古代,人们就开始使用简单的木质船只进行海洋勘察和渔业活动。
然而,真正的海洋调查船的概念在18世纪才开始发展。
当时,科学家们开始设计并建造专门用于海洋观测和研究的船只,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科学需求。
第二阶段:20世纪的技术革新到了20世纪,随着科技的进步,海洋调查船的性能和功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这个阶段的关键革新是航海仪器和导航技术的发展。
引入了声纳、水下探测器和遥感技术等先进设备,使得海洋调查船能够更准确地观测海洋地质、地形和生物资源。
此外,20世纪还见证了深海探索的重大突破。
发明了潜水器和遥控无人潜水器,使得研究人员能够深入到海洋更深的地方进行探测和勘察。
这些技术进步不仅提高了海洋调查船的科学研究能力,还带来了更多关于海洋生态系统和地质环境的宝贵数据。
第三阶段:多功能化和国际合作随着全球海洋科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海洋调查船也开始朝着多功能化发展。
一艘现代化的海洋调查船通常具备海洋测量、海洋生态研究、地球物理勘测、气象观测、海洋污染监测等多种任务的能力。
这些船只配备了各种传感器、实验室设备、科研设备和采样工具,以支持复杂的科学研究和勘探任务。
此外,国际合作也成为了海洋调查船发展的重要方向。
许多国家和地区积极开展合作,共享船只和科研资源,共同推动全球海洋科学的发展。
这种合作不仅可以降低研究成本,还可以加强国际间的数据共享和信息交流,提高海洋科学研究的效率和准确性。
未来发展趋势:自动化和智能化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海洋调查船的未来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将成为未来海洋调查船发展的关键方向。
首先,无人化技术将继续提高海洋调查船的效率和可操作性。
海洋国家试验室科学考察船队8年可共享航次船时信息表

附件2海洋国家实验室科学考察船队2018年度可共享航次船时信息表序号航次名称执行船只航行海区开始时间结束时间总天数1 “问海计划”海试航次向阳红18 西太平洋2018/3/20 2018/4/19 312 海洋地质九号调查设备深水区海试海洋地质九号台湾以东或南海2018/3/20 2018/4/30 423 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多波束测量业治铮黄海2018/4/15 2018/5/25 414 黄海渔业资源及栖息环境监测2018春季航次北斗黄海及东海北部2018/5/5 2018/5/30 265 重力、磁力测量业治铮黄海2018/6/1 2018/6/25 256 渤海渔业资源及栖息环境监测2018春季航次黄海11 渤海2018/6 2018/7 187 导流罩、调查设备海试向阳红18 待定2018/7/1 2018/7/30 308 高分辨率多道地震测量业治铮黄海2018/7/1 2018/8/12 439 马里亚纳俯冲带热结构的综合地球物理调查科学西太平洋2018/7/20 2018/8/25 3710 黄海渔业资源及栖息环境监测2018夏季航次北斗黄海及东海北部2018/8/8 2018/9/2 2611 表层地质取样、柱状样地质取样业治铮黄海2018/8/20 2018/10/31 7312 南海深海规范化海上试验东方红2 南海2018/9/24 2018/10/18 2513 黄海渔业资源及栖息环境监测2018秋季航次北斗黄海及东海北部2018/10/8 2018/11/4 2814 渤海渔业资源及栖息环境监测2018春季航次黄海11 渤海2018/10 2018/11 2015 西太主流系潜标观测网维护及升级科学西太平洋2018/11/6 2018/12/31 56合计:521。
中国海洋科考历程 (二)细数我国探海神器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这是敬爱的毛主席《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里的豪迈诗句。
今天,从站起来到强起来的中国人,已经将毛主席的话变成了现实。
现代化的科学考察船搭载着中国科考人远赴大洋,装备精良的载人深潜器保护着中国科考人深入洋底,机动灵活的无人潜水器助力中国科考人勇探深渊。
下面,就让我们细数我国海洋科考中的那些探海神器。
“向阳红”家族
海海域与再次起航时却发生了重大海上交通事故,它在东海海域与外籍货轮相撞而沉没,一颗科考船舶新星就此陨落。
年,我国从俄罗
拖曳各种自主研发的设备开展深海考察,成为我国
几个字的改变,耗
费了我国科研工作者近十年的时间。
相较于“蛟龙”号,
年,我国自主研发的首台万米级载人深潜器“奋
米,坐底马里亚纳
海沟最深区域,至此我国的载人深潜器可以抵达这个蓝色星球大洋深处的每一个角落。
,耗里亚纳“无人潜水器”家族
“雪龙”家族
“雪龙”家族里有两条极地科考船,分别是“雪龙”号和“雪龙2”号。
它们两个虽然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背景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作为海洋探测与研究的重要平台,其发展水平不仅影响我国海洋科学发展的走向,更直接体现了国家的海洋科技实力。
当前,海洋深部丰富的资源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海洋系统和地球科学的系统认知亟待提升,探查深远海这一影响未来国家资源和安全保障的重要领域,已成为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命题。
“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的建设和投入使用,显著提升了我国深海大洋探测能力与研究水平,是我国海洋科学基础研究和海洋高新技术研发,特别是深海及大洋区的海洋基础科学研究的海上移动实验室和试验平台。
作为我国第一艘新一代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科学”号引领了我国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的发展,是我国未来 10—25 年深远海海洋科学考察的主力船只之一。
“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将致力以下六大科学目标:大洋环流系统与气候变化;海洋动力过程与灾害; 深海生物、基因资源及生物多样性;大洋生态系统与碳循环;洋中脊与大陆边缘热液系统及地球深部过程; 深海海底油气(含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形成机理。
概述“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是实现我国海洋强国战略、开展深远海考察研究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其海洋环境立体探测范围涵盖全球 99.2% 的海域,船舶建造工艺水平和科学考察能力位居海洋强国新建和在建考察船前列。
“科学”号由中国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设计,武昌船舶重工有限公司建造,于 2012 年建成,母港青岛,由中科院海洋所以“专业运行、开放共享”的模式运行。
“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总长 99.8 m、型宽 17.8 m、吃水5.6 m,总吨位4 711,抗风力大于12级,续航力 15 000 海里,自持力 60 天,定员 80 人,满足无限航区要求,具有全球航行能力。
船舶采用吊舱式电力推进系统, DP-1 动力定位,一人驾驶桥楼,无人机舱,具备卓越的操控性能。
优化设计的球鼻艏、升降鳍板和艏侧推槽道口封盖的配置提供了低噪声的声学探测环境。
“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拥有多达 340 m2的实验室面积,具有性能强大的操控支撑系统和良好的甲板作业空间,包括 438 m2 的前作业甲板、488 m2的后作业甲板和 138 m2 的遮蔽作业甲板等。
“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配备了水体、大气、海底、深海极端环境、遥感信息现场印证、船载实验与网络等 6 大科学考察研究系统,集多学科、多功能、多技术手段于一体,可以定点或走航方式完成海洋科学探测与取样,可实现数据系统集成及与陆基实验室的传输与处理,能满足低空大气、海面、水体、海底及深海极端环境等综合科学考察的需求。
“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构建了我国第一个船舶运行、调查作业和管理协调“三位一体”的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本着“明确目标、加强计划、运行高效、开放共享”的管理原则,统筹以“科学”号为核心的各级技术单元,组织大装置的管理协调,规范船舶和探测实验装备安全、高效地运行维护,打造高水平的海洋科学考察核心技术队伍,成为我国深远海综合调查研究的引领者。
运行实施深远海试验航次,检验船舶和船载探测实验装备性能2013 年 1月,“科学”号启动建成交船后的第一个深远海试验航次,于西北太平洋台湾岛东南加瓜海脊海域(水深约 6 300 m),开展了船舶和船载探测设备性能测试,特别是经历了恶劣天气对船舶操控性能的实船检验;航次历时 14 天,期间完成了多项船载实验探测设备的近海测试和深海指标验证。
2013 年 4 月,“科学”号再赴西北太平洋台湾岛东南加瓜海脊海域(水深 6 300 m),重点进行操控支撑系统、船载实验与探测系统的深海测试,航次历时 23 天,期间还对所获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进行了指标验证,同时开展了船舶操控、探测设备运行和技术队伍作业的综合演练。
2014 年 3 月,“科学”号于南海北部深水海域开展了我国第一台科研型水下遥控潜器(ROV)的海试工作,历时 21 天。
航次成功完成 ROV 首次 1 200 m 深海下潜任务,获大量南海北部冷泉区的高清视频,采集了宝贵的冷泉区岩石、生物和近底海水样本,实现了我国深海原位探测研究零的突破。
航次还进一步测试了深海拖曳系统等 8 台套探测设备的技术性能。
开展南海成因与南海中南部盆地构造调查研究2013 年 5 月 24 日,“科学”号赴南海海域执行“南海成因与南海中南部盆地构造研究”航次任务,途中再次进行了船载探测系统、操控支撑系统的海试,完成了船舶推进系统水下噪声的测量工作。
航次历时 79 天,累计航程 9 126 海里。
作为“科学”号投入运行以来的第一个大航次,海洋研究所“科学”号运行管理体系ROV 原位观测与采样冲绳海槽热液区综合调查2014 年 4 月,“科学”号前往冲绳海槽执行西太平洋海底热液调查任务,历时 35 天,航程 4 065 海里。
航次对热液区及邻近区域地形地貌、水体、沉积物、生物等样品以及水文和流场数据进行了系统采集,对西太平洋热液区海域物理化学环境进行了全面调查,成功在冲绳海槽区域找到活跃的热液喷口,并利用 ROV 对热液喷口近海底进行了现场原位观测和取样分析,首次对深海极端环境及其生命过程进行了探索性调查研究。
雅浦海山综合调查2014 年 12 月 3 日,“科学”号赴西太平洋雅浦海山海域执行深海海洋环境与特殊生态系统航次任务,历时 101 天,航程 15 415 海里。
航次开展了靶定海山及临近海域生态大断面物理、化学、生物环境综合观测与取样,近海底地质环境、物化环境和生物生态群落原位观测和取样等;完成了雅浦海沟、马里亚纳海沟与卡罗琳海岭“三连点”区域地形地貌、岩石圈结构、板块俯冲形态等多学科综合深海地质地球物理考察。
航次填补了我国在该区域深海海洋学调查研究的空白,进一步拓展了我国深海研究的领域。
除收获的样本和数据外,科考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对今后作业测线选择以及航次项目设定都有着指导性意义,同时,深远海综合科考队伍也进一步经受了锤炼。
中科院及海洋所高度重视、心组织、周密部署,特别是建立了敏感海区作业的协同机制,确保航次首次获得南海东—西和南—北向近 8 000 km 横跨陆架-海盆-陆架的综合地球物理大断面数据、海底以下 6 km 的地层剖面及大量水文气象等走航观测资料,极大推动了南海成因与构造演化研究,为国家油气资源的重大战略需求做出突出贡献。
开展主流系、西太平洋暖池及全球变化与海气相互作用联合调查2013—2014 年间,“科学”号三次远赴菲律宾海及低纬西太平洋海域,开展主流系、西太平洋暖池及全球变化与海气相互作用联合调查研究,累计历时 236 天,航程 28 331海里。
航次完成了断面及大面综合站位调查、湍流观测、深海潜标布放回收等海洋综合调查任务,获取了大量宝贵的观测数据和样品,在西太平洋关键海区开展了系统的物理海洋、海面气象、海气边界层、高空气象、海洋化学、海洋生物、海洋地质、海洋光学与微波遥感等多学科综合观测和实验。
针对航次部分作业任务艰巨、操作精度高的要求,“科学”号在获取大量数据资料和样品的同时,进一步强化了安全工作,严格执行国际安全管理规则,提高船(队)员的自我保护能力,确保安全实现预期科考目标。
开展深海海洋环境与生态系统考察我国科学家首次利用自有 ROV 在南海北部深水冷泉区开展原位探测研究;深水多波束、旁扫声纳、浅地层剖面及 ROV 的组合运用为后续的海底研究提供了良好的范例。
航次开展了南海冷泉区原位探测研究,发现了冷泉甲烷喷口及冷泉区生物群落;成功获得了南海一冷泉口附近区域温度、pH、CH4 和 CO2 的原位观测数据;原位采获查氏蟹、石蟹、海绵、多毛类、铠甲虾、贻贝、单体珊瑚及底层水样、自生碳酸盐结壳等珍贵样品;获取冷泉原位高清影像资料 134.1 GB;绘制了有效分辨率可达 50 m 的冷泉口三维地形图;初步查明冷泉流体向上运移并溢出海底的路径为喷口下方直径小于 2.5 m 的管状通道。
首次利用 ROV 完成南海冷泉区原位探测和取样首次自主开展冲绳海槽热液环境综合科考我国科学家首次成功地对冲绳海槽热液活动区进行了环境、资源和热液生物群落的综合探测,打破日本在冲绳海槽热液调查和研究中的垄断,填补了国内在弧后盆地热液调查的空白,航次成果为后续深入的科学实验提供了宝贵的样本和材料,为冲绳海槽硫化物等热液资源调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首次获得冲绳海槽大范围、全深度的垂直剖面水文资料,南部 3 个区块全水深温度、盐度、密度、浊度、pH 值和溶解氧等数据资料;绘制出 6 幅热液区多波束高分辨率地形地貌图,探测到 2 个“黑烟囱”和 4 个热液溢流区,获原位探测数据和高清影像资料 420 GB;获取热液喷口及邻近区域大型海洋生物样品 1 400 余头、种类超过 50 种;获得热液柱水体和典型热液多金属沉积物样品;观测到一条连续分布的玄武岩脊和海底面以上蕴藏的巨量(粗略估算矿石量达到 500 万吨)多金属硫化物资源。
初步确定了冲绳海槽热液靶区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特征;在软体动物、腹足类标本中发现 5 个潜在的新物种,珊瑚标本中发现 1 个潜在的新物种,阿尔文虾标本中发现 1 个潜在的新物种,其中 16S rRNA 基因序列相似性低于 90% 疑似新属级类群 1 个;在冲绳南部沉积物(新热液区,水深 1 206 m)中发现两株编号为 T3’-152 和 T3-209 的潜在海洋细菌新种,其中菌株 T3’-152 为潜在新门(TM7);完成 3 株热液口沉积物样品中分离的代表性细菌基因组测序分析,发现编码肽酶、水解酶、脂肪酶、酯酶等 500 多个,其中 91—100 个基因编码的蛋白与环境胁迫相关;构建了一个大型的宏基因组文库,完成测序,表达超过 50 个生物酶。
该项研究以“科学”号在冲绳海槽自主获取的第一首综合数据样品为材料,当前进展为揭示深海生命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策略提供了基本参照,为探索深海生命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打下良好基础。
利用第一手资料开展热液区生态系统及微生物学研究重要成果国际上首次在热带西太平洋大规模成功布放深海潜标阵列国际上首次在热带西太平洋深水洋区大规模成功布放潜标阵列,其中布放潜标 15 套、组成潜标阵列4个和混合潜标 1 个,回收潜标 3 套,同时布放卫星定位表层漂流浮标 160 个,可实现对西边界流和赤道流系流量和流速及其结构的长时序连续观测,有望为系统、定量化地研究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环流对暖池变异的影响、深层环流特征及与大尺度环流的关系以及深层水体混合及其对环流变异的影响等重大科学问题提供国际上前所未有的科学数据。
结合航次观测资料,初步分析了暖池区的纬向流、菲律宾海次表层潜流以及“Mindanao Dome”区海洋涡旋的结构特征及其动力机制;结合观测资料以及模式数据,深入分析了海洋环流动力过程对暖池热、盐结构的时空变异的影响机制;通过对暖池区湍流混合的直接观测,初步分析了中尺度涡的形成-耗散机理及其对混合的贡献,揭示了热带西太平洋深层混合的基本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