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数化设计在中国的建筑创作与思考_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徐卫国教授_徐丰先生访谈
都市欲望:城市街区混合型建筑

都市欲望:城市街区混合型建筑
蒋彦姬
【期刊名称】《百年建筑》
【年(卷),期】2005(000)002
【摘要】2005年1月22日,由美国注册建筑师傅刚和费菁作为访问教授指导,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五年级学生(徐卫国合作指导)、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张天新合作指导)、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四年级学生硕士研究生和进修生共同参与并完成设计的研究课题都市欲望——五道口城市街区混
合型建筑研究和设计,在中央美术学院图书馆报告厅结束了最后一轮对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18位同学的总结评图。
此轮评图是继2004年11月5日在清华大学、2005年1月8日在北京大学举行的相同课题点评的第三轮。
【总页数】1页(P96)
【作者】蒋彦姬
【作者单位】记者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24
【相关文献】
1.都市欲望与建筑记忆 [J], 饶小军
2.都市·欲望·意识形态——评王宏图《都市叙事与欲望写作》 [J], 赵锐
3.都市文化再造:从城市爱情到都市欲望的都市言情剧∗ [J], 韩素梅;徐国源
4.都市欲望:城市街区混合型建筑和城市设计——清华、北大、中央美院三校学生的设计探索 [J], 傅刚;费菁
5.都市欲望2:城市街区混合型建筑和城市设计——清华、北大、中央美院三校学生的设计探索 [J], 傅刚;费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剧场观众厅参数化视线设计研究初探

图9 不同区域采用不同C值的观众厅模型(其余位置C值均为0.12)
ENTERTAINMENT TECHNOLOGY
2011年第五期 总第58期 月刊 No. 5, 2011 monthly No. 58
观看演出时避免视线遮挡、偏座、过远的视距以及较大的 俯角等问题,从而保证观看质量。
最主要的观众厅视线问题是视线遮挡。观众厅的剖面 设计,即观众厅坡度的求得,主要通过求视线升起曲线得 到。有研究指出:观众厅地面等高线与座位横排相合的做 法,即边座与中间座椅采用同样的视线设计是合理的。① 为简化工作,一般采用观众厅中轴线剖面作为视线设计的 工作平面。
对观众厅不同区域可以采用不同的排座方法。据统 计,我国的人均头部C值为12 cm,错排最小C值为6 cm。
观众厅C值的取值大小对遮挡有明显的影响。在客观条 件许可的情况下,尽量采用较大的C值。大于12 cm的C值, 基本可以完全避免遮挡。当经济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可
以通过错排方式,综合考虑以确定观众厅不同区域的C值。 池座区采用错排时,可以采用较低的C值,可以取0.06
工作平面为以设计视点为原点的xz平面,以P.x、P.y、 P.z的形式描述点P的x、y、z坐标。
视点生成是通过计算相对与O的数值得出结果,能够准 确地反映空间内任意一点的位置。O的位置可以任意选择, 而不是仅仅固定在原点。如O可以选择在距大幕线后1 m之 内、距舞台面0.3 m之内的区域。这样可以通过再次调整设 计视点O的位置,得到不同的设计结果。
剧场观众厅参数化视线设计研究初探
徐绍辉,卢向东 (清华大学 建筑学院,北京 100084)
【摘 要】 对剧场观众厅视线进行研究,建立可以通过参数调节的剧场观众厅参数化模型,并利用参数化手段,实时得到 分析反馈的结果,直观地评价生成的模型,为建筑师建筑创作提供了简便、高效、可靠的工具。该方法也可以 用作观演建筑视线生成和分析的一般方法。
吴良镛:文化是建筑设计的灵魂

吴良镛:文化是建筑设计的灵魂1922年生,建筑学家。
江苏南京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
1944年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建筑系。
后在美国匡溪艺术学院建筑与城市设计系学习,获硕士学位。
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建筑系任教至今。
他主持的北京市菊儿胡同危旧房改建试点工程获亚洲建筑师协会金质奖和世界人居奖。
先后出版了《中国古代城市史纲》(英文版)、《城市规划论文集》、《广义建筑学》、《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迎接新世纪的来临》、《建筑学的未来:世纪之交的凝思》、《人居环境科学导论》等著作,并参与中国建筑学会、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等多个全国性学术组织的创建工作。
深受梁思成的文化保护意识的感染近几年,人们经常能听到一位八十多岁高龄的老者在各种场合的大声疾呼:中国不能成为西方畸形建筑的试验场,要捍卫自己的文化,发挥中国文化的特色。
中国的建筑文化真的到了危险的边缘吗?在今天中国高速城市化的进程中,西方建筑师在中国的惊世之作层出不穷,文化自觉成为这位老者最为关注的主题。
他从梁思成先生的瘦影中看出了卓绝的文化精神。
1945年,一位从缅甸中国远征军中刚刚复员的年轻学生,接到一个消息,著名建筑专家梁思成和妻子林徽因夫妇托人给他留话,让他马上去见他们。
这位建筑大师的召见让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备感意外,在此之前他与梁思成夫妇没有任何交往。
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他找到了梁思成。
也正是这次召见,改变了这个年轻人的一生。
这个年轻人的名字叫吴良镛。
当时建筑专家梁思成看中了吴良镛的才华,邀请吴良镛参与到他的工作中。
他们靠手绘编成了中国第一本文物保护目录《全国重要文物建筑简目》,它使许多中国古典建筑在战火中得以保存。
虽然第一次的会面后,吴良镛在梁思成身边只短短工作了几个月,但梁思成的博学和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深深感染着吴良镛。
抗战胜利后,文物保护目录的绘制工作暂告结束,吴良镛离开梁思成回到了原来的工作中。
曾涛(以下简称“曾”):您对第一次见面的印象还深吗?吴良镛(以下简称“吴”):第一次见面时他身体非常差,那个时候他正好拔牙齿,把满嘴的牙齿全部拔光,隔几天拔几个,隔几天拔几个,但是精神很好,谈锋还健,对年轻人很谦和,很关心。
清华建筑学本科专业课

建筑学专业课程设置按照开设方式分为校级公共课、校级选修课和专业课程;按照教学方式分为理论类、设计类和实践类三种类型;按照选课方式分为必修、限选和选修三种类型。
本科生专业课程设置
建筑学专业面向本科生开设98门专业课程,其中必修课程36门,选修课程62门;面向研究生开设63门专业课程。
依托清华大学多学科的综合优势,学生可广泛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等领域选择课程,建立全面的知识结构,提升综合的人文素养。
城市“微更新”刍议兼及公共政策、建筑学反思与城市原真性

城市“微更新”刍议兼及公共政策、建筑学反思与城市原真性李彦伯
【期刊名称】《时代建筑》
【年(卷),期】2016(000)004
【摘要】中国城镇化发展正在进入新的阶段,存量建成环境语境下涌现的城市“微更新”,是对宏观政策、行业趋势与社会需求的回应.它不但自身具有更低的实践门槛、更广泛的社会参与及多种合作形式,而且在正统建筑学范畴反向贡献了诸多指向实践、社会与人性的启发.在肯定“微更新”在城市经营层面对城市原真性与活力的意义之外,也应当警惕其成为新的泥沙俱下式的运动.
【总页数】4页(P6-9)
【作者】李彦伯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11+4
【相关文献】
1.纽约城市空间的“原真性再造”——读佐金《裸城:原真性城市场所的生与死》[J], 高宇
2.跨文化视角下的城市原真性、城市依恋与口碑传播关系研究 [J], 吴朝彦
3.城市微空间更新与城市触媒效应关联性设计实验研究——-奉贤南桥镇口袋公园更新设计国际竞赛实录 [J], 崔柳;赵宇婷;李东宸
4.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微更新"教学成果——富国里游乐场、富国里社区客厅及一个盒子的社会属性 [J],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5.见微知著——城市微更新中的城市设计 [J], 程博;孙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吴长福访谈录

建筑探新---对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吴长福教授的一次访谈学生:吴院长,您好,我们知道近年你们学院新增了历史建筑保护工程的专业,这在国内大学建筑系中还是首创,我们都很好奇您为什么会想要设置这样一个专业呢?吴院长:首先,同济大学学科发展门门类齐全,较早地认识到学科的本质,并且将城规、室内设计等专业从建筑学中分离开来,深知建筑的保护应用的重要性与独特性。
其次,同济大学在古建保护的研究生教育、科研和工程设计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成果,也聚集了一批这方面的专家,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就在03年正式增设了“历史建筑保护工程”这一本科专业。
当然,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国家对古建筑保护人才的急切需求。
当前我国全国范围内历史建筑保护的专门人才几乎是空白,一些高校和研究机构中涉及这一领域的专家也如凤毛麟角,对于一个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有着独特建筑文化的文明古国,这样的人才储备显然是不相称的。
而建立这一专业,显然迎合了市场与国家发展的需要,发展前景是很好的。
这些原因呢,都促使我们尽全力筹建历史建筑保护工程这样一个专业。
学生:那这个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建筑学的课程有什么不同吗?吴院长:因为这个专业属于交叉学科,它不仅仅涉及到建筑方面的知识,还涉及到不少历史文化、材料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所以课程上,除了建筑学应有的专业课程,还有历史、材化等课程设置。
它的专业学制是4年,学生毕业后可取得工学学士学位,同时采用4+1办学模式,4年本科毕业前可申请续读一年,毕业时可取得建筑学学士学位。
学生:我们之前参观了清华建筑学学生作业,其中部分是参数化设计,对于传统教学课程,您认为参数化设计对我们建筑学习的意义在哪里?同济是否也会开设这方面的课程?吴院长:我们学院有4个学科发展重点方向,其中之一就是参数化设计。
这个不仅是观念方法的变化,还需要软件的支持,以及真正的实践手段,因此我们学院也在进一步完善设备设施。
但是呢,参数化设计依靠的不仅是技术,重点还是在于设计思想。
大跨建筑混合结构创作解析——以三个设计实践为例

当今 社会 .大跨和超大跨 建筑物以及作 为其核 心 的大跨结 构技术的发展状况 .已经成 为代表 一个 国家建筑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近 2 O年来 , 大 跨结构技术 发展 迅速 .已由初 始单一结构发展 到多
袈 ( 瞳)单元
拱 ( 完)单元
粱{ 板)单元
杆系单元
田
—
回
—
厂 —
—
/
』:! :; ;! = = ;
厂_ i
^
【 e r s L g— a cicue, yr t c r K ywod 】 a es na ht t sH bi sut e r p r e r d r u
Cr ai n et o
Q
r l 『
圆
结构和拱结 构按其分 法同属一种结构体 系.它们问
而 其一 .混合结构必 须由两个或两个 以上 的结构 类型 的混合不符 合混合机 构的定义 . 实际上.索一 拱
组成 . 并且各结构类型承受荷载的能力基本相同 . 结 结构或者与单拱结合 的张 弦梁结构恰恰是混合 结构 a a a o 根据抗拉 ( ) t T 、抗压 ( ) C、 构等级和地位也基本平等 其二 . 混合结构中的各结 的代表。M s o S i h 构类型改变 力之方向的机制应属于不 同的方式 .即 抗弯剪 ( M)方式将 结构分 为 3种基本 的荷载抵 抗 各结构类型应分属不 同结构体系 其三 , 混合结构中 体系 ,虽清晰 、合理 .但不 够全 面。综合 以上分 类
和膜结 构 5大类的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方式,提 出按结 构组成的基
关于混 合结构 .目 尚未有确切 、统一 的定义 本单元进行分 类, 前 归纳 了 5种单元体系 ( 壳单 元、 板 .下属 3 3种具 和分类 .这也导致 当今在 混合结构研究 上的含糊与 梁单 元、杆 单元、索单元和膜单 元) 混淆 。如果深入 研究这一课题 .我们必 须首先 明确 体的空 间结构形式。 如此划分具有一定新意 . 但仅涉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学会2017-2018年度建筑设计奖·青年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学会2017-2018年度建筑设计奖•青年 建筑师奖获奖人侧记Record of THAD Winners of 2017-2018 ASC Architectural Design Award, Young Architect Award庞凌波,叶扬/PANG Lingbo, YE Yang在中国建筑学会2017-2018年度建筑设计奖 评选结果中,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简称“清华院”)荣获14项2017-2018年度建筑设计奖, 其中包括序年建筑师奖3项,获奖人分别为关肇邺工作空主持建筑师程晓喜、第一分院建筑设计一所所长方云E 和建筑专业四所副所长李匡 就此,《世界住筑》炖3位获奖人分别进行了乍订几程晓弭:教学与实践相长W A :您的教育背景及进入清华院的过程是怎样的?程晓M :我从19W 年进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读本科开始,到后来读直博,做博士后研处,山到留校任 教,除了中间在羌国做厉问学者的一年之外,已经亦沾华度过了 23年。
我从小就喜欢画画,小时候也考虑过去渎工艺羌院,,但我们所接受的教育更强调人话一壯不是完 金为门'1我实现,而是要为社会做更多的必献‘•所以朮尺7:我选择了建筑芳业,觉得门己应该做一个 住设者,仃“安得广廈干万间”的社会理想"特別是跟随关笊邺先生朮研究生之后,关先生的为人治弋树 <」'肉样,关门弟子的氛用乂牯別好•不 知不觉就坚持到了今天"沾华院早期和建筑学院的区分没仃那么严格我开始读研的2000年左右,淸华院办公述齐述筑系后来清华设计院设计中心楼建成,设计院才独立出去。
那旳候建筑学院和消华院足很亲密的关系,而研究生读研期训主耍就足跟杵导帅做实践 项目"所以,我从读硏开始跟随关先生做的很多淸 华校同的设计和研究项目都是和设计院合作完成的因为教育部统一规宦所有高校教师的辺筑师注册资质都属于门己肓校的设计院,所以沼校任教的 同时我也算进入了沽华院的关策邺建筑工作空它是建筑单专业的工作室,匸用项目通常是和设计院 的第三分院配合完成的"WA :您设计的第一个项目是什么?用晓M :我参与设计的第一个实际项目足2()()1年海南大学的第二教学楼和办公楼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数化设计在中国的建筑创作与思考—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徐卫国教授、徐丰先生访谈Architectural Creation and Thinking of the Parametric Design in China:Interview with Professor Xu Weiguo & Xu Feng of School of Architecture of Tsinghua University■ 受访嘉宾徐卫国,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建筑设计研究所所长、XWG建筑工作室(x-w-g. net)主持建筑师。
他曾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访问学者,曾在日本留学,获日本京都大学博士学位,工作于日本村野藤吾建筑事务所。
徐丰,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英国建筑联盟建筑学院,曾工作于伦敦Zaha Hadid建筑事务所,现为北京XWG Archi-Studio合伙人。
■ 访谈主持:《城市建筑》编辑部当前数字化设计潮流的强劲涤荡,常使建筑师兴奋地想起20世纪初现代主义建筑的蓬勃兴起。
此时,正值建筑师告别“现代”转向“后现代”以及“解构主义建筑”的历程中,而数字技术以一种革命性的力量推进设计领域的迅速扩容,使其跃迁到新的技术时代,向世人展示出其自身的无限张力及其支撑下建筑创作的发展无限。
中国,这个发展中国家,自改革开放后屡创建筑“奇迹”,但在这种繁荣的背后,依然铭刻有发展中国家、世界建筑实验场、无差别城市、巨构尺度和中国速度等一系列的典型特征。
同样,中国也面临环境危机、能源危机等全球性的问题。
这就是当代建筑师的存在环境和创作背景。
而在这诸多现象背后正悄然兴起一股先锋性的革新力量—数字化设计。
我们知道数字化设计将改变世界建筑的面貌、推进建筑师的创作,但我们更想知道,数字技术主导下的中国建筑师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策略,这对于中国建筑发展而言具有特殊且重要的意义。
结识徐卫国教授是在2004年《城市建筑》创刊伊始,从他的文章《自由形体及其建筑化伦理—阐述存在主义的造型观念》中我们看到了很多精彩的内容,而与徐丰先生的结识要感谢台湾交通大学建筑研究所刘育东先生。
这次笔谈,是对“数字化设计”主题的挖掘和思考,并且《数字建构—青年建筑师作品展览》得成功举办,及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非线性建筑设计”课程历时7年的教学科研,当然,还有XWG建筑工作室的实践积累。
可以说,徐教授和他的团队及徐丰先生正是数字化设计潮流的弄潮者,《城市建筑》期望能在本期杂志的平台上,拓展数字化设计领域中的新主题、探讨新意义、追求新价值。
■《城市建筑》杂志社(以下简称UA):两位能对“数字技术”、“数字化设计”及当下热议的“参数化设计”之间的关系予以定义和区分吗?■ 徐卫国教授、徐丰先生(以下简称徐):数字技术,我们查了一下百度百科,其中是这样定义的:广义的“数字技术”(Digital Technology)是一项与电子计算机相伴相生的科学技术,它是指借助一定设备将各种信息,包括图、文、声、像等,转化为电子计算机能识别的二进制数字“0”和“1”后,进行运算、加工、存储、传送、传播和还原的技术。
由于在运算、存储等环节中要借助计算机对信息进行编码、压缩、解码,因此也称为数码技术、计算机技术等。
它涵盖社会生活与生产的各个领域,在各种使用计算机进行工作的专业领域都有相应的技术手段。
数字化设计,是针对具有“设计”要求的行业,将数字技术应用其中进行设计创作的方式。
它涵盖工业、民用、艺术等多个领域,建筑的数字化设计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建筑的数字化设计有别于传统的设计方法,在设计过程和表现方式上着重于整体化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BIM)的建立。
建筑信息模型对建筑的科技进步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大大提高了建筑工程的集成化程度。
百度百科对BIM的解释为:“它以三维数字技术为基础,集成了建筑工程项目各种相关信息的工程数据模型,是对该工程项目相关信息的详尽表达。
建筑信息模型是数字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直接应用,以解决建筑工程在软件中的描述问题,使设计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能够对各种建筑信息做出正确的应对,并为协同工作提供坚实的基础。
”参数化设计本质上就是要找到一种关系或规则,把影响设计的主要因素组织到一起,这里将影响建筑设计的因素看作参(变)量或参数,形成参数式或叫参数模型,并用计算机语言进行描述,通过计算机技术将参量及变量数据信息转换成图像,这个结果就是设计的雏形。
参数模型给建筑设计带来了灵活性,使设计结果具有更大的可控性。
当设计的条件或设计想法改变的时候,可以修改参数模型得到新的结果,当变量的大小值改变时,可以不用改变参数模型而只改变输入信息就可得到新的结果,使结果变得可控。
对于简单形体的设计,如一些标准的几何形体,不借助参数化平台,也很容易修改它的形状;但对复杂的不规则的形体来说,如果用传统的设计工具,当某个设计条件改变时,它的形状要随之改变的话很困难。
现在如果有了参数化设计平台,只需修改模型或改变变量的大小,就可以马上得出设计结果。
从设计方法的角度来看,我们有了控制复杂形体的城市建筑|UA访谈|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UA Interview方法。
事实上对设计项目来说,从设计开始到设计结束,设计要求会不断改变,条件也在不断改变,建筑师在分析和研究的过程中也会不断发展自己的想法,这就造成了影响设计的因素的变化,而这些变化若在参数化设计平台上,可以很容易反映到最后的结果上,这就是参数化设计的特点。
■ UA:能否简单地介绍一下参数设计的工具、设计过程、设计成果表达等特点。
■ 徐:参数化设计与传统设计方式的区别在于,参数化设计可以改变设计的思路和概念。
因为在传统设计中,将概念变成最后的设计结果,完全是靠人脑想象出来的,这些想法和思路要借助于逻辑的分析,需要借助于关系的实现。
实际上建筑师在分析和建立参数化关系及对逻辑关系进行分析时,并没有把刚开始的概念变成形象。
建筑师起到的是控制作用,并最终体现于参数模型上。
传统建筑设计方法是通过师徒相授的方式得以传承和发展的,是一种经验性的方法。
参数化非线性设计方法则是将计算机中的模拟和生成等科学方法引入到设计环节,并强调整个设计过程的逻辑性。
首先,我们探讨参数化非线性建筑设计的理想化过程。
基于教学与实践,我们初步总结出参数化非线性建筑设计的理想过程(表1),将进一步论证并完善这一理想过程,并对这一过程进行理论阐述,内容包括:第一,参数化非线性建筑设计方法的思想基础;第二,参数化非线性建筑设计方法与传统建筑设计方法的分歧;第三,参数化非线性建筑设计方法的特征;第四,参数化非线性建筑设计的理想化设计过程;第五,分别阐述参数化非线性建筑设计方法中关键环节的定义、工具、操作、实例;第六,参数化非线性建筑设计方法的完整案例举例;第七,参数化非线性建筑设计应避免的问题。
其次,我们试图整理一下参数化非线性建筑设计中常用的数字化软件工具。
我们在实践中系统总结了目前正被使用或将可能出现的软件工具的特点、使用技巧及运用实例。
目前常用的软件工具和算法包括:曲面建模软件,如Autodesk Maya和Rhinoceros等;参数化建模软件和工具,如GehryTechnology在Catia基础上开发的Digital Project、Bentley的Generative Components及Rhinoceros插件Grasshopper等;计算机程序和脚本语言,如Maya内置语言MEL、Rhinoceros中的脚本语言Rhinoscript、面向图像和动画的编程环境Processing及C++等计算机程序语言等;模拟工具,如Maya中的流体和粒子系统模拟、流体模拟软件fluent、建筑物理环境模拟软件Ecotect、结构计算软件SAP2000和Ansys等;从参数化设计用到的算法来说,包括L系统、多代理系统(MAS)、元胞自动机、遗传算法、Voronoi算法(泰森多边形)等。
最后我们正试图建立“参数化非线性建筑设计工具箱”。
我们在系统地总结参数化设计方法的同时,也着力于构筑参数化非线性建筑设计工具箱,也就是将上述总结的研究内容以计算机内软件工具集的形式阐释出来(表2)。
以上各环节中,针对每一工具条都将有工具条使用说明、工具原理、软件及使用模式、运用实例等内容。
这个工具条体系也是一个开放系统,我们将在研究中逐步增加和调整相关内容。
■ UA:参数化设计的实质是对软件、工具的依赖,还是设计师自身“参数化思维”的建立?建筑师的操作在其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徐:参数化设计是因对建筑设计的新认识而产生的新的设计方法和平台。
今天我们将建筑设计看作是生命的有机发展过程,并认为建筑设计具有动态、连续性特征。
其中,有两个概念对这一认识起到了主要作用。
一是“过程”概念。
“过程”代表着正在发生的动态的新生活动,过程体现为转变和新生。
转变即一种现实个体向另一种现实个体的转化,它构成了暂时性,因为每个现实个体都是一些转瞬即逝的事件,灭亡就意味着转向下一事件。
新生则意味着生成具体,在新生的过程中没有时间,每一个瞬间都是崭新的,都是“现在”,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又是永恒的。
二是“生成”概念。
“生成”是一个运动过程,总是逃避在场性的“现在”,因为它不能被固化成一种空间性的先后秩序(过去或将来),在某个特定的时空,它既在又不在,二者总处于互动和转换之中。
它的存在状态必然是开放的、时空统一的;生成的结果就是形成无数处于时空边缘、“家族相似”、但不“类同化”的“事件”。
“过程”的概念建立在自然机体论基础上,它对场地调查与设计条件整理构筑参数化模型,生成建筑雏形修正和完善建筑雏形生成结构和表皮系统设计结果的性能检验参数化非线性设计方法的特点是通过参数化模型将影响建筑设计的各种因素组织在一起并生成设计,设计的起点是场地条件、建筑功能需求等内外部因素。
因此,首先需要进行场地调查及人的行为、活动分析,收集与设计相关的各种条件信息,之后通过分析找出其中的一种或几种关键因素,作为参数化模型中生成建筑雏形的输入条件。
这是参数化非线性设计过程的关键步骤。
根据上一步找到的影响设计的关键因素与需要解决的设计问题,寻找适当的算法或关系规则,构建参数化模型,以反映影响因素间相互作用的复杂关系,生成建筑的基本形体。
上一步参数化生形过程得到的建筑雏形已反映出主要因素对设计的影响。
这一步则按照次要因素的需求对建筑雏形进行修正和进化。
深入研究形体结构系统及构造逻辑,寻找构件生产及建筑建造的有效途径。
前面步骤生成的建筑设计是否满足设计要求,需要建筑师进行检验。
这里将对建筑设计进行模拟检验,包括与建筑相关的环境测验,如声、光、热环境分析,人流、车流模拟及人的活动与建筑关系的测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