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兵书的译介与晚清军事近代化
洋务运动时期西方科技书籍的译介出版

洋务运动时期西方科技书籍的译介出版
李昱
【期刊名称】《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2(033)002
【摘要】洋务运动时期正是中西文化不断冲突、整合的特殊历史阶段。
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清政府通过成立专门的翻译机构,系统地出版介绍和传播西学。
这些翻译机构,如京师同文馆、江南制造局都发展成为晚清重要的西学传播中心。
洋务运动时期的英语翻译和出版活动成了西学东渐的重要媒介,促进和推动了西方科技知识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中国传统的思维和语言方式的转变。
同时,洋务运动时期的西方科技图书的译介出版活动也推动了中国近代出版发行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总页数】5页(P60-63,112)
【作者】李昱
【作者单位】巢湖学院外语系,安徽巢湖238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56.1
【相关文献】
1.洋务运动时期出洋官员对西方炮台的考察
2.洋务运动时期西方军事教育在中国的传输
3.洋务运动时期西方科技书籍的译介出版
4.洋务运动时期西方军事教育在中国的传输
5.洋务运动时期王韬对待西方法政知识的认知与逻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晚清西学东渐_翻译出版的媒介张力_张健

1.西洋印刷术带动了翻译出版业的技术革 新
作为出版活动的硬件之一,印刷术的发展水 平会直接影响出版业的发展。尽管印刷术很早就 在中国出现,但漫长的封建统治并没有为印刷术 的革新创造有利条件,因此古老印刷术始终得不 到应有的突破。欧洲的印刷术出现较晚,但却后 来者居上、发展很快。随着德国人古登堡(John Gutenberg)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术和能够代替 手工操作的印刷机,西方的印刷技术很快就超越 了中国。随着印刷机在西方各国的推广和印刷业 利润的增长,欧美各国的印刷术也日臻完善,到 19世纪中叶,西方印刷业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技 术上都已将中国远远甩在身后。
31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3年第12期
(总第224期)
先进的印刷技术和印刷机带到了中国。此外, 还有一些传教士也参与研发新的印刷技术,如 1858年,美国传教士姜别立(William Gamble, 1830~1886)在美华书馆用电镀方法制造汉字铅 活字,大大提高了印刷速度和质量,这一技术很 快得到推广和应用。印刷技术的日臻完善为晚清 翻译出版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技术保障。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3东渐:翻译出版的媒介张力
张 健
(巢湖学院外语系 安徽巢湖 238000)
摘 要:作为晚清西学东渐的主导媒介,翻译出版在引进西方科学文化、促进中国新旧更替等方面均显示出巨大的
张力。本文通过剖析翻译出版发轫的历史条件及其勃兴的社会基础,揭示这一特定历史阶段翻译媒介的动因、意义和
西方印刷术是随传教士传入我国的。1807 年,英国新教传教士马礼逊(Robert Morrison, 1782~1834)为了印刷中文圣经,开始在广州秘 密雇人刻制中文字模,制作中文铅活字。鸦片战 争之后,来华传教士一边传教,一边传授科学知 识,而口头传授效率低下,所以他们需要将这些 科学内容译印成册,分发给中国人;同时,他们 在为宣扬西方文化而出版报刊时也要使用印刷 术,但是手工雕版印刷显然无法满足印刷量激增 的需求,因此,有的传教士将石印、铅印等西方
改变世界的十大兵书

改变世界的十大兵书作者:暂无来源:《决策与信息》 2011年第8期兵学圣典——《孙子兵法》作者:孙武(中国)时间:约公元前512年名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一部2500多年前的兵书,至今仍然在不停地被世人解读和学习,其影响力不局限于诞生地而是辐射至整个世界,其生命力不局限于军事领域而是渗透至政治经济等方方面面,这部兵书就是中国春秋时代军事思想家孙武所著的《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兵书,也是世界公认的现存最古老的军事理论著作。
内容共13篇,包括计篇、作战、谋攻、形篇、势篇、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间等,揭示了战争的一般规律,并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战争的具体方法。
书中探讨了敌我、主客、众寡、强弱、攻守、胜败、利害等种种矛盾的对立和转化,以,朴素的哲学辩证思维研究战争的战略和战术,逻辑缜密,常读常新。
西方军事经典——《战争论》作者:克劳塞维茨(德国)时间:1832—1837名言: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
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被誉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作,对近代西方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克劳塞维茨本人也因此被视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鼻祖。
全书60余万字,分3卷8篇,分别论述战争性质、战争理论、战略、战斗、军队、进攻与防御和战争计划等。
作者揭示了战争从属于政治的本质,指出了人的因素尤其是精神力量的作用,阐述了战争性质向民众战争转变的历史趋势,探讨了战略和战术、进攻和防御、战争的目的和手段之间的辩证关系,提出了集中优势兵力歼敌等理论。
尽管该书是一部尚未完成的著作,但由于克劳塞维茨注意运用德国古典哲学的辩证法考察战争问题,因而阐发了诸如“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等一系列在战争理论中引起一场革命的主要思想。
开创空军新时代的论著——《制空权》作者:杜黑(意大利)时间:1921年名言:航空为人类开辟了一个新的活动领域一空中领域,结果就必然形成一个新的战场。
论晚清时期的翻译发展情况

论晚清时期的翻译发展情况作者:申化英来源:《青年时代》2017年第26期摘要:在晚清时期,中国成了一个弱国,因此一些西方国家都想从物质和精神上侵略中国。
一些爱国学者试图拯救中国,他们认为有必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
他们开始翻译一些有用的东西到中国来,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翻译家有严复、林纾、蔡元培和周树人等。
关键词:翻译;技术;文化一、晚清时期的翻译活动的社会背景中国的现代文学的发展受制于西方文化。
在那个时期,中国是一个弱国,因此西方国家从物质和精神上对中国实行双重侵略。
自从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饱受无数的打击,译者的反殖民主义精神也被忽略。
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认识到闭关自守就要落后,认为必须要向西方学习,并且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革新。
这种意识的觉醒同时也反应在文学选材和翻译策略上,译者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团结起来翻译一些西方的科学技术等著作。
由于翻译活动在不同语言转换上有一定的空间,这给译者一定的发言的机会。
译者出于对母语的热爱,就集体团结起来反对西方的文化霸权主义。
翻译是现代历史很重要的一部分,西方文化在殖民地处于主导地位,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就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些文人和爱国主义者清楚地意识到学习西方技术,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国家变得强大。
梁启超是爱国主义者中的典型代表。
他是著名的资产阶级政治家,思想家和杰出的学者。
他指出翻译选材的重要性,主张翻译实用性较强的书籍,如法律、历史、政治、农业、经济和社会哲学等。
统一专有名词的翻译,他认为编撰一本专有名词翻译词典是很有必要的,这样译者就会在翻译专有名词时达成一致。
他提倡译者研究佛教翻译理论和进行翻译实践。
二、严复的翻译贡献和对人们的影响严复是十九世纪著名的翻译家。
他把西方的翻译学问引入到中国。
他主要的译著是《天演论》。
准确地说,它是用中文进行重写而不是翻译。
《天演论》使中国人理解到适者生存这条法则,同样也实用于社会发展和历史进化。
严复还主张将翻译与学术研究、讨论、阐释等联系起来。
晚清中国的变革与转型——近代中国救亡道路的探索+导学案--2024届高三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复习

晚清中国的变革与转型—近代中国救亡道路的探索【知识梳理】一、开眼看世界1.背景:《南京条约》签订后,道光皇帝仍不知道英国位于何方,充分反映了清朝统治阶级高层封闭、愚昧与腐朽。
2.表现(1)林则徐:在广州开办译馆,收集有关西洋各国的消息情报和国际知识,包括国际法知识,汇译成《四洲志》等书稿,供对外交涉时参考。
(2)魏源:注意收集外国史地知识,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成《海国图志》一书。
这部书按照世界五大洲介绍各国历史、地理、社会现状以及军事、科技等,是近代中国最早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书籍之一,被誉为了解外国知识的“百科全书”。
魏源在书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3)徐继畬:撰成《瀛寰志略》,系统介绍了当时世界上近80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经济文化、风土人情,尤重对欧美各国的考察和介绍,是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
3.影响:开眼看世界,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
二、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1.背景:洪秀全吸收了基督教思想,提出了“拜上帝”。
2.过程:金田村起义——占领武昌——占领南京——北伐、西征——天京变乱——浦口、三河大捷——安庆战役——天京陷落。
3.阶段纲领内容结果前期《天朝田亩制度》提出了“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的主张,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反映了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都未能实施后期《资政新篇》提岀新的社会经济政策,试图回答农民革命应当向何处去的问题4.权力下移,对此后历史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特别关注:太平天国运动使清王朝元气大伤,清朝的统治根基遭到严重破坏,清政府兵不能战,财无所调,不得不允许地方练兵筹饷,使军权财权下移,清代兵制也随之改变,地方军事集团由此兴起,严重削弱了清朝的中央集权,为日后的军阀割据埋下了伏笔。
同时,太平天国运动激发了清朝统治阶级内部变革自强的意识,为洋务运动、维新变法等提供了借鉴,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背景经过两次鸦片战争,洋务派的形成目的挽救国家的颓势,“自强”“求富”代表人物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内容创办军事工业和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创办了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的学校,建成了以北洋舰队为代表的新式海军评价(1)引进了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2)没有达到保障国家安全,抵抗外敌侵略的目的(3)只是引进军事和生产技术,是在封建制度的基础上修修补补,失败是必然的1.背景:甲午中日战争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民族危机加深。
晚清军事近代化进程及影响探析

晚清军事近代化进程及影响探析
汪晴
【期刊名称】《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4(030)004
【摘要】19世纪的鸦片战争开始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被迫打开国门但仍处于传统社会的中国从蒙昧中醒来,开始了向西方学习、救亡图存的艰难历程.中国的早期近代化,首先开始于国防近代化.军事近代化走在了中国现代化的最前列,新式军队在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作为民族国家的主要象征,军队的强弱关系着一个国家、民族和社会的命运,而军队的强大与觉醒程度也直接影响到中国革命的发展.因此,研究晚清的军事近代化进程及影响,能使我们了解军队在近代化进程中扮演的角色,从而加强军队的现代化建设,更有效地发挥军队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总页数】5页(P25-28,33)
【作者】汪晴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政治学院,安徽芜湖241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52
【相关文献】
1.近代化进程中的传统知识分子:晚清状元骆成骧 [J], 李宏旭;邓绍辉
2.晚清军事教育研究的力作--评《半世雄图--晚清军事教育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J], 翟海涛
3.从物到人:对中国军事近代化进程的一种认识 [J], 张远波;刘杰峰
4.试论军事近代化进程中日本陆海军统帅权的对立 [J], 王辉
5.晚清政治格局及权力结构的变化与近代化进程 [J], 陈今晓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西学东渐:晚清民主观念的输入

西学东渐:晚清民主观念的输入晚清时期,中国社会面临着剧变,传统的政治体制与制度难以满足人民的需求,民众对于民主观念的渴望逐渐增加。
在这一背景下,西方的民主思想被引入中国,为中国近代民主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同时也对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晚清时期西学东渐以及晚清民主观念的输入进行探讨。
晚清时期,中国社会呈现出政治腐败、国家衰败、社会动荡等问题,民众对于民主自由的渴求日益增长。
与此近代西方的文明与制度也开始进入中国,带来了一系列新的观念和思想。
自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接触到了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尤其是在晚清时期,西方的民主观念开始被引入中国。
19世纪晚期,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以及西方文化和观念的传播,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逐渐接受和借鉴西方的民主观念。
从当时的政治、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西方的民主思想都在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时的维新派学者如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开始在中国倡导民主法治的观念,他们通过翻译西方的政治著作,向中国介绍了民主的理念和制度,并提出了“立宪”、“民主”、“平等”等诸多新观念。
康有为在其所著的《大同书》中提出了“君主立宪”、“民权平等”等民主观念,倡导中国改革政体,实行宪政制度。
梁启超也在其所撰写的《新民丛报》等刊物中提出了“民主平权”、“自由平等”等主张。
这些学者的思想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晚清时期的教育改革也为中国的民主观念输入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在维新运动的推动下,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教育体系和教材,并着重强调了民主、自由、平等等价值观念。
这些从西方引进的教材和思想,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中国知识分子和年轻学生,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解放和社会变革。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近代的政治改革和民主运动开始兴起。
自1898年戊戌变法以来,中国开始尝试建立宪政制度,推行普选制度,试图引入西方的民主制度。
虽然这次变法失败了,但其所表现出的民主倾向和改革精神却对后来的中国政治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梁启超作为一个在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影响巨大的翻译家

梁启超作为一个在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影响巨大的翻译家,近年来越来越引起学者的关注,涌现了大批的研究成果,有学者借用当代译学理论来阐释梁启超的翻译思想和实践;也有学者从政治文化角度来研究政治文化对晚清翻译活动包括梁启超的翻译活动的影响。
但从“翻译的政治”这一命题、视域和维度对梁启超进行研究的文章却不多见。
本文旨在对梁启超翻译活动、思想和实践加以阐释,重新审视这位“鸿儒”的翻译主张及其目的,解读他在中国翻译史上的巨大贡献。
一、梁启超翻译的时代背景1840年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而战争的失败,使得国人在痛苦和屈辱中深刻反思,并逐渐觉醒,同时认识到向西方学习的必要性。
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应对策略。
当时的译书机构把大量有关工程技术、军事武备和自然科学类的西方著作介绍到中国。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把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摆在每个人的面前。
梁启超慧眼独具,看中了翻译这一高效的工具,把兴西学与译西籍作为维新变法之重,救国之道。
他把译书的重要性和强国的政治思想结合起来,认为“译书为强国第一义”。
1896年,梁启超撰写了著名的《西学书目表》,反复强调翻译西书之急,认为国家存亡兴衰之关键在于输入西学;还列举出当时急需翻译的300多种书籍。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客居日本,他的政治抱负没有因“戊戌六君子”的喋血而改变,而是以更新、更有力的形式付诸行动,积极探寻救国救民之路。
日本的所见所闻,使他摆脱了“经世致用”思潮的影响和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学自我优越感”的限制,放眼世界,开始通过翻译和办报等方式,系统介绍西方资产阶级学说思想。
他是提倡翻译政治小说的第一人,为推动社会进步,改造社会思想,从而为迎来清末文学翻译的高潮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梁启超翻译的政治目的德国学者汉斯?弗米尔的功能学派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行动,而行动皆有目的,所以翻译要受目的制约;译文好不好,视乎能否达到预定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百度文库 11 西方兵书的译介与晚清军事近代化 施渡桥 19世纪60年代,清朝统治集团中以奕、文祥、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为首的洋务派,开展了以“练兵”、“制器”为中心的“自强”活动。随着这一活动的开展,翻译外国军事著作的工作被提上了议事日程,由此拓宽了西方军事文化传入中国的渠道。本文主要对晚清翻译军事著作的概况、特点,以及对中国近代军事思想与军事实践的影响,作一简要的论述。 一、 翻译西书的出发点与基本方针 最早倡议翻译西书的是在江南制造局任职的科学家徐寿。他向曾国藩提出:西方列强“船坚炮利工艺精良之原因,悉本于专门之学”,故应“翻译泰西有用之书,以探索根底。”(《洋务运动》(八)第23页)曾国藩深韪其言,便于1867年在江南制造局设翻译馆,先后延聘西士伟烈亚力、傅兰雅、玛高温、林乐知、金楷理等,与中国的华衡芳、徐寿、徐建寅、李凤苞、王德均、赵元益等人一起,采取中西学者通力合作、口述与笔译相结合的办法,从事译书工作。曾国藩在1868年10月的奏折中说:“盖翻译一事,系制造之根本。洋人制器出于算学,其中奥妙皆有图说可寻,特以彼此文义扞格不通,故虽曰习其器,究不明乎用器与制器之所以然。本年局中委员于翻译甚为究心……专择有裨制造之书详细译出,现已译成汽机发轫、汽机问答、运规约指、泰西采煤图说四种。”(《洋务运动》(四)第18页)以上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百度文库 22 阐述,反映了曾国藩翻译西书的出发点和基本方针。此后,李鸿章在1875年的奏折中,把翻译西书列为江南制造局五项主要任务之一,同时指出:“又如翻译课士一事,西洋兼博大潜奥之理,苦于语言文字不同,将欲因端竟委,穷流溯源,舍翻书读书无其策。该局陆续访购西书数十种,厚聘西士,选派局员,相与口述笔译,最要为算学、化学、汽机、火药、炮法等编,固属关系制造,即如行船、防海、练军、采煤、开矿之类,亦皆有裨实用。现译出四十余种,刊印二十四种,藉是稍窥要领,牗启高明。”(《洋务运动》(四)第30页)可以看出,李鸿章所提“穷流溯源”的译书出发点与曾国藩所提“明乎制器与用器之所以然”,内含基本是一致的;所提“有裨实用”的翻译方针与曾国藩所提“有裨制造”的方针,实质上也是一致的。不过,李鸿章把译书的范围由制器扩大到了防海、练兵、开矿等方面,表明其思路比曾国藩更宽。 上述译书的出发点和基本方针,与洋务派学习西方“长技”以求“自强”的指导思想紧密相连。翻译西书,为实现上述指导思想服务,同时也是上述指导思想的深化。诚如王韬所说:江南制造局翻译馆“日事撰述”,“将来尽其长技而操胜券者,当以此为嚆矢。”(《洋务运动》(八)第398页) 二、 甲午战争前翻译军事著作的内容与特点 甲午战争前,翻译军事以及与军事有关著作的,主要是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另外天津机器局、天津水师学堂等单位,也翻译了一部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百度文库 33 这方面的著作。据有关资料统计,从1867年至1894年,现存于国内各藏书单位的军事译著(不含佚撰者名者)共64种。其中由江南制造局翻译刊印的有39种,加上虽非军事著作却与军事有关的译著30余种,共翻译刊印70余种。就所译之书的内容来看,可以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是与“制器”有关的译著。其中又分为三小类:一是制造机器方面的书籍,如《汽机发轫》、《汽机问答》、《汽机必以》、《汽机新制》、《兵船汽机》等。二是制造和使用武器方面的书籍,如《克虏伯腰箍炮法》、《克虏伯炮弹造法》,《克虏伯饼药造法》,《格林炮造法》、《制火药法》、《哈乞开司枪图说》、《毛瑟枪图解》、《洋枪浅说》、《鱼雷图解》、《水雷图说》等。三是与“制器”关系密切的采矿、冶炼方面的书籍,如《地学浅说》、《金石识别》、《宝藏兴焉》、《开煤要法》、《造铁全法》等。 第二类是与“练兵”、“防海”有关的译著。其中属于军制方面的有《列国军制》、《德国军制》、《水师章程》、《英国水师律例》、《法国海军职要》、《德国海部述略》、《英国水师考》、《法国水师考》、《美国水师考》、《日本师船考》等。属于作战和训练方面的有《陆操新义》、《临阵管见》、《攻守制宜》、《御风要术》、《前敌须知》、《营阵揭要》、《营城要说》、《行军测绘》、《克虏伯炮操法》、《格林炮操法》、《连珠炮操法》、《攻守炮法》、《开地道轰药法》、《防海新论》、《兵船炮法》、《轮船布阵》、《水师操练》、《船阵图说》、《海战新义》、《各国水师操战法》、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百度文库 44 《海军调度要言》、《海战指要》等。 第三类是自然科学基础理论译著。其中有《代数术》、《三角数理》、《微积溯源》、《格物入门》、《化学鉴原》、《化学求数》、《化学初阶》、《器象显真》,以及声学、光学、电学等。之所以翻译这方面的著作,诚如徐寿所说:“格致之理必藉制器以显,而制器之学原以格致为旨归。”(《洋务运动》(八)第33页)亦如梁启超所说:所译之书,“其间及算学、电学、化学、水学诸门者,则皆将资以制造,以为强兵之用。”(《饮冰室合集·文集》第68页)由此可见,其出发点在于适应“制器”之需要。 从以上这些译著中,可以看出如下特点: 其一,与“制器”、“练兵”有关的译著数量多,门类比较齐全,涉及的问题相当广泛,充分反映出译书为“自强”服务的主旨。就译著的内容而言,大多为“制器”、“练兵”中的各种具体问题,具有鲜明的实用性。 其二,与海军、海防建设有关的译著数量也多,约占当时整个军事译著的1/3左右。这表明在当时边疆危机日益加剧,而且外敌入侵主要来自海上的环境下,洋务派注意了解外国海军的组建和作战、训练等经验以及海口设防情况,以便加强自身的海军和海防建设。 其三,甲午战争前,洋务派向西方学习,从总体上说,主要限于器艺层面。但所译的军事著作,已越出了这一层面,有关军事制度和战略战术等方面的著作也占有一定比例。这方面的译著问世,对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百度文库 55 中国近代军事思想和军事实践的变革向深层次发展,具有启迪的意义。 其四,数、理、化等自然科学基础理论著作的翻译出版,虽然出于“制器”的需要,反映出洋务派对自然科学认识的局限性和功利性。但是这些译著的传播,其作用大大超越了制器的范围,影响到整个自然科学在中国的发展,涉及到传统文化结构的改变。这是曾国藩、李鸿章、徐寿等始料不及的。 三、 甲午战争后翻译军事著作的内容与特点 甲午战争以后,翻译出版的军事著作数量也大大超过甲午战争以前。据有关资料统计,自1896年至1911年,共翻译刊印外国军事著作250多种(其中包括外籍军事顾问、教官编写的部分讲稿),可谓卷帙浩繁。这一时期军事译著的内容,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军制方面,有《西国兵制源流》、《列国陆军制》、《各国陆军考》、《德国陆军考》、《德国陆军制述要》、《日本宪兵制》等。 管理教育方面,有《日本武备教育》、《日本陆海军教育摘要》、《养兵要诀》、《军队内务条例》、《风纪卫兵定制》、《日本军法大全》、《日本陆海军刑法》等。 行军作战方面,有《行军指要》、《步队行军篇》、《步兵侦探》、《骑兵斥候问答》、《军队搜索》、《行军造桥说》、《行军帐棚说》、《行军电报说》、《步队战法》、《马队战法》、《炮队战法》、《三队合战法》、《防御攻击遭遇战战法》、《要塞战法》、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百度文库 66 《野战规则》、《航空战术》、《陆军动员计划令》、《日本战时最高司令部勤务令》等。 军事训练方面,有《西洋练兵新书》,《步兵操典》、《德国步兵操典》、《德国骑兵操典》、《新订步兵操法》、《德国武备体操课》、《日本普通体操课》、《瞄准要法》、《打靶通法》、《射击规范》、《用炮要言》、《毛瑟枪打靶法》、《快枪打靶法》等。 军校建设与教育方面,有《日本陆军学校》、《日本陆军学校章程汇编》、《高等兵学教科书》、《战法学教科书》、《要塞编成教程》、《临时筑城学教程》、《卫生学教科书》等。 武器装备方面,有《军械沿革》、《军械精蕴》、《毛瑟枪图说指南》、《克虏伯炮类编》、《雷火图说》、《新译淡气燥药新法》、《军械保存法》等。 后方勤务方面,有《陆军经理学笔记》、《作战给养法》、《战粮供给法》、《辎重勤务笔记》、《兵站勤务》、《临阵伤科捷要》等。 军事筑城方面,有《筑垒必携》、《营垒从新》、《沟垒图说》、《修路说略》、《守口造台诸法》等。 军事地理方面,有《兵要地理》、《兵要地理笔记》等。 海防与海军方面,有《海防臆测》、《海军指要》、《炮与铁甲论》、《航海章程》,《海战指要》、《海道图说》、《船坞论略》等。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百度文库 77 军事学说方面,有《战法学》、《战术学》、《大战学理》、《战略学》、《军制学》、《兵器学》、《地形学》等。其中的《大战学理》,就是德国近代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所撰,并于1832年问世的《战争论》。这一名著于宣统三年(1911年)三月由保定陆军学堂翻译刊印,成为该书的第一部中译本。 战争史方面,有《战史丛书》、《中东战纪本末》、《南北花旗战记》、《普法战纪》、《俄土战记》、《日俄战纪》、《英国海军战史》等。 从以上12个方面的译著中,可以看出以下特点。 其一,这些军事译著涵盖了军事领域的大部分内容,不仅门类齐全,而且分类精细,标志着中国近代对西方兵学翻译已向多学科、多层次方向发展。 其二,与陆军建设和作战、训练,与军校建设和教学有关的译著,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与甲午战争以后清政府将建军的重点由海军转向陆军,与当时袁世凯编练“新建陆军”、张之洞组建“自强军”,以及尔后组建36镇新军和建立各级军事学校密切相关,紧密配合。 其三,反映德国和日本军事情况的译著明显多于其它国家,表明中国在军事方面向外国学习的重点,已由英、法、美转向德国和日本。尤其是近邻日本已成为外国军事思想传入中国的主要渠道,不少欧美军事著作由日文译本转译成中文,如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第一个中译本,就是从1903年的日译本转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