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医学

古代医学
古代医学

中国的中医学起源于三皇五帝时期,相传伏羲发明了针灸并尝试草药。在公元前3000多年,中国的轩辕黄帝写下了人类第一部医学著作——《祝由科》,后世人在这部医药著作的基础上不断增补删改,逐渐形成了后来的《黄帝内经》和《黄帝外经》,并由祝由科里将纯粹的医药分离了出来,形成了后来的中医学。而其中的《黄帝内经》则在世界上第一个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这一防病养生保健康的预防医学观点。早在周代(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就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医院和医疗制度,周代的医疗机构设有医师、上士、下士、府(管药库)、史(管记录)、徒若干人。下面又分食医(管饮食卫库)、疾医(内科)、疡医(外科)、兽医四种,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医学分科。医师总管医药行政,并在年终对医生进行考核;《周礼》记载“岁冬则稽其事,以制其食”,就是说,医生每年都要通过年终考核增减俸禄。当时的患者已经分科治疗,而且建立病历。“死终则各书其所以,而入于医师”,规定在死者病历上要写明死因,然后送交医师存档,以便总结医疗经验,提高医疗技术。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病历制度。在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前221年)时期名医辈出,秦国有名医医缓,齐国有长桑和他的徒弟扁鹊。扁鹊发明了中医独特的辨证论治,并总结为“四诊”方法,即“望、闻、问、切”。扁鹊看病行医有“六不治”原则:一是依仗权势,骄横跋扈的人不治;二是贪图钱财,不顾性命者不治;三是暴饮暴食,饮食无常者不治;四是病深不早求医者不治;五是身体虚弱不能服药者不治;六是相信巫术不相信医道者不治。后世则尊称他为神医扁鹊。春秋战国时流行的主要医学著作有《黄帝内经》、《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和《旁篇》这七本,合成“七经”。在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专门法医——"令史"。秦律规定,死因不明的案件原则上都要进行尸体检验,司法官如果违法不进行检验,将受到处罚。秦代的《封诊式》对法医鉴定的方法、程序等有较为详细的记载。在人命案件中,鉴定检验的主要内容有尸体的位置、创伤的部位、数量、方向以及大小等。令史检验完成之后,必须提交书面报告,称为“爰书”,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医鉴定和现场勘察报告。秦代还在世界上第一个建立传染病医院——“疠迁所”,并制定了最早的治疗传染病的隔离制度。据1975年湖北省云梦睡虎地出土秦简中记载:当时规定,凡经医生在给病人检查后发现有鼻梁塌陷、手上无汗毛、声音沙哑、刺激鼻腔不打喷嚏等症状者,一律送至疠迁所隔离治疗。这说明中国古代对传染性疾病的治疗措施,很早就已经是得力有效的。到了西汉时期(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已经非常完备,名医则有太仓公淳于意和公乘阳庆。东汉出现了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和华佗。张仲景完善了中医的辨证理论,他还是世界上第一个临床医学大师,被尊称为医圣。他著有《伤寒论》《疗妇人方》、《黄素方》、《口齿论》、《平病方》等等医书,最终流传下来的医书被并被后人编纂为《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张仲景采用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在《伤寒论》中归结为“八纲辨证”和“六经论治”,经由这两种方法辨证论治后,再采用“八法”(汗、吐、下、和、温、清、补、消)治疗疾病。“八纲辨证”是书中贯彻辨证论治的具体原则,所谓“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运用“四诊”(望、闻、问、切)分析和检查疾病的部位、性质而归纳出来,“六经论治”是整个脏腑经络学说在临床医学上的具体运用。东汉末年,华佗则以精通外科手术和麻醉名闻天下,华佗是世界上第一个使用麻醉术进行手术的人,他发明的麻沸散是世界上最早的麻醉药物,还创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健身体操“五禽戏”。可惜华佗所著医书的《青囊书》最后被付之一炬。在汉代,大量的医药和历算等书籍传入西藏(《西藏王统记》记载)。在汉代还出现了专门性的妇科医院,西汉时的“乳舍”,是世界上最早的妇产医院。南北朝时期(420年-589年) 问世了世界上最早的两本儿科专著,即王末钞的《小儿用药本草》和徐叔响的《疗少小百病杂方》。南朝宋元嘉二十年(公元443年),太医令秦承祖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医学院。到了公元6世纪,隋朝完善了这一医学教育机构,并命名为“太医署”,署内分医、药两部,太医令是最高官职,丞为之助理,下有主药、医师、药园师、医博士、助教、按摩博士、祝禁博士,在校师生最

多时达580人之多。在唐朝(公元618年-907年),孙思邈总结前人的理论并总结经验,收集药方多达5000多个,出版了《大医精诚》、《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三本医学著作,后世尊称他为药王。唐朝以后,中国医学理论和著作大量外传到突厥、高句丽、日本、中亚、西亚等地。到了在唐末宋初,儿科专著《颅囟经》问世流行,而世界医学史上第一个著名儿科专家钱乙(公元1032-1113年)则受此书启发,撰写了著名的儿科巨著《小儿药证直诀》,后人把钱乙尊称为“儿科之圣”,“幼科之鼻祖”。北宋时期(960年-1127年),宋政府设立翰林医学院即太医局,医学分科已经非常完备,并且统一了中国针灸穴位,出版《图经》。北宋的宋慈出版了世界上最早的法医学著作《洗冤集录》。在明朝(1368年-1644),著名医学家李时珍的医学巨著《本草纲目》成书,这本书不仅是药物学专着,还包括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化学等方面的知识。《本草纲目》刊行后很快传入日本、朝鲜及越南等亚洲地区,在公元17、18世纪先后被翻译成多种欧洲语言。另一方面,李时珍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大脑负责精神感觉、又发现胆结石病、利用冰敷替高热病人降温以及发明消毒技术的医学家。此外还有王叔和的《脉经》、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苏敬的《新修本草》、王焘的《外台秘要》、元丹贡布的《四部医典》、《太平圣惠方》、王惟一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等大量医学典籍问世。自明朝中医发展已经达到了顶峰,出现了诸多的医学流派。同时在朝鲜研究中医的所谓东医学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例如许浚撰写了《东医宝鉴》。自清朝末年,中国受西方列强侵略,国运衰弱。同时现代医学(西医)大量涌入,严重冲击了中医发展。中国出现许多人士主张医学现代化,中医学受到巨大的挑战。人们开始使用西方医学体系的思维模式加以检视,中医学陷入存与废的争论之中。同属中国医学体系的日本汉方医学、韩国的韩医学亦是如此。2003年“非典”以来,经方中医开始有复苏迹象。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医作为“古为今用”的医学实例得到中国共产党政策上的支持而得以发展。现代,中医在中国仍然是治疗疾病的常用手段之一。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中国古代十大科学家

中国古代十大科学家 1、张衡(公元78—139 年),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今河南省南阳市石桥镇夏村),张衡观测记录了两千五百颗恒星,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较准确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转浑天仪,第一架测试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还制造出了指南车、自动记里鼓车、飞行数里的木鸟等等。张衡共著有科学、哲学、和文学著作三十二篇,其中天文著作有《灵宪》和《灵宪图》等。为了纪念张衡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将小行星1802命名为“张衡小行星”。郭沫若对张衡的评价是:“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景仰。” 2、张仲景(公元150 —219 )名机,东汉南阳郡涅阳人(今河南省邓县穰东镇)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系统地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精华,根据自己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著《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后世医学者称张仲景为" 医圣" ,奉" 伤寒" 、" 金匮" 为医经(唐宋以后将《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书)。中医" 四大经典" ,张仲景一人就完成了两部。他所确立的" 辨证论治"原则,是祖国医学伟大宝库中的灿烂明珠,从而使中华民族的医学独具特色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张仲景是中华民族悠久文明史上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的学说哺育了世代名医,至今依然是" 道经千载更光辉". 3、祖冲之(429 -500 ),字文远,范阳遒(今河北涞水)人。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和机械制造家。他在世界数学史上第一次将圆周率(л)值计算到小数点后七位,即3.1415926 到3.1415927 之间。他提出约率22/7 和密率355 /113 ,这一密率值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的,比欧洲早一千多年,所以有人主张叫它“祖率”。他编制的《大明历》,第一次将“岁差”引进历法。提出在391年中设置144 个闫月。推算出一回归年的长度为365.24281481日,误差只有50秒左右。为了纪念祖冲之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环形山”,将小行星1888命名为“祖冲之小行星”。祖桓,祖冲之的儿子,字景烁,生卒年代无可考。 祖冲之的杰出成就主要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三方面,他研究过《九章算

中国古代医学家概述

神农氏:最老的了,为《神农百草经》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扁鹊:战国时医学家。姓秦,名越人,渤海郡囗(今河北任丘)人。学医于长桑君。医疗经验丰富,遍游各地行医,擅长各科。在赵为“带下医”(妇科),至周为“耳目痹医”(五官科),入秦为“小儿医”(儿科),医名甚著。《汉书·艺文志》载有《扁鹊内经》、《外经》。 华佗(?-208):东汉末医学家。又名歫。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精内、外、妇、儿、针灸各科,于外科尢为擅长,施针用药,简单有效。曾以“麻沸散”为“肠胃积聚”等病患者做麻醉,成功施行腹部手术。反映早在公元二世纪时,古人对于麻醉方法和外科手术的运用已相当成熟。现存《中藏经》,系后人托名之作。 张仲景:汉末著名医学家,名机。南阳郡(今河南南阳)人。学医于同郡张伯祖。相传曾任长沙太守。当时伤寒流行,病死者很多。经钻研《内经》、《难经》及《胎胪药录》等古代医书,并广泛收集有效方剂,著《伤寒卒(杂)病论》。总结了汉以前民间医疗经验,对中国医学的发展有重大贡献。 王叔和:魏晋间医学家。名熙,高平人。曾任太医令。精研医学,重视诊脉,收辑前代诊脉文献,结合自己的体会,编成《脉经》十卷,是现存最早的脉学专书。 皇甫谧(215--282):魏晋间医学家。幼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甘肃平凉西郊)人。根据《素问》、《针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等书,著成《甲乙经》。 巢元方:隋代医学家。曾任太医博士,隋大业六年(610)主持编撰《诸病源候论》。其书列述各类病症,为研究古代医学的重要资料。 孙思邈(581--682):唐医学家。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少时因病学医,对医学有较深研究,并博涉经史百家学术,兼通佛典。曾总结唐以前临床经验和医学理论,收集方药、针灸等内容,著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其书首列妇女、幼儿疾病,并倡立脏病、腑病分类,具有新的系统性,在医学上有较大贡献。 王冰:唐代医学家。自号启玄子。平素钻研医学,曾郃时十二年,注释九卷本《黄帝内经素问》。所著又有《玄珠密语》、《元和纪用经》等,一说为后人 王惟一:北宋医学家。天圣四年(1026)参与官修《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在总结古人针灸医疗实践基础上,考定明堂图经络孔穴。并铸成立体铜人孔穴模型。后又参预校正《黄帝八十一难经》。《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等流传至日本、朝鲜等国,对东亚地区针灸医学有重要影响。 唐慎微:北宋医药学家。字审元,蜀州晋原(今四川崇庆)人,曾著《补注神

中国医学史重点50505

中国医学史重点 1.最早的医疗工具——砭石 2.导引是中国古代呼吸运动和肢体运动相结合的一种养生术。 3.浙八味:白术,白芍,浙贝母,杭白菊,玄参,麦冬,温郁金,延胡索。 4.医学起源论:医源于动物本能(混淆了动物本能的救助行为与人类早期经验医学之间的 界限),医源于圣人(出于崇拜部落英雄,对某些历史人物的贡献做出了无限夸大),医源于巫(否认了医与巫之间的本质区别) 5.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6.早期医疗卫生的逐步积累和提高主要表现在: ①随着人们对疾病知识的进一步提高,对不少疾病已经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出现了“六 气致病”学说,预示着早期医学已经开始摆脱鬼神迷信致病说。 ②春秋时期,在精气神、阴阳、五行、天人相应等哲学思想的影响下,早期医药学理论 开始萌芽。 ③药物和知识的逐步积累,药物品种,数量增多,出现了酒剂、汤液,是医药学史上的 重要发明。 ④随着社会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人们开始讲究卫生,积极预防疾病,早期的预防思 想出现。 ⑤随着医药卫生的进步和社会分工的逐渐扩大,宫廷医学出现了早期的分科,医事管理 制度初步建立。 7.商是中国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甲骨文和金文的记载是目前已经发现的中国最早的 成系统的文字符号。 8.王懿荣在龙骨上发现了甲骨文。对人体部位的认识一般按照体表部位认识。甲骨文中的 “疾年”“降疾”“雨疾”是目前有关流行病和多发病的最早记录。记载的“疾小臣”一职是商代宫廷负责医疗的低级官员。 9.《诗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本诗歌总集,在西汉被称为儒家经典,出现肺结核记录。 出现最早的阴阳概念。 10.《山海经》是先秦的一部古籍,记载38种疾病名称,记药126种。药可分治疗类,预 防类和治疗、预防双重作用的药物。 11.《周礼》原名《周官》,汉代刘歆整理后改今名。记载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医学 分科的出现,是医学进步的标志,也是我国最早关于医学分科的记载。记载“酒正”官职。 12.《礼记》叙述了先秦社会的礼仪制度,有关于瘖、聋、侏儒的记载。 13.《左传》记载了骨折、远视、发秃、瘈咬伤、佝偻等。 14.六气:阴、阳、风、雨、晦、明。 15.五味:醋、酒、饴、姜、盐。 16.五食:麻、黍、稷、麦、豆。 17.五药:草、木、虫、石、谷。 18.气最初的含义是指天空中的云气、呼吸之气即存在于天地之间的大气。 19.《管子》最早提出了较为系统的精气学说:凡物之精,此则为生。 20.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21.阴阳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交感,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消长平衡,阴阳 互相转化。 22.《尚书》中《甘誓》《洪范》两篇是最早出现“五行”字样的历史文献。 23.我国最晚在夏代已经掌握了人工酿酒技术。仪狄造酒、杜康造酒。

历史上著名的医学家

历史上著名的医学家 1、李时珍(年代:明朝;祖籍:湖北黄冈) 李时珍,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东长街之瓦屑坝(今博士街)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与“医圣”万密斋齐名,古有“万密斋的方,李时珍的药”之说。后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医院判,去世后明朝廷敕封为“文林郎”。 李时珍自1565年起,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广、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拜渔人、樵夫、农民、车夫、药工、捕蛇者为师,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925种,“考古证今、穷究物理”,记录上千万字札记,弄清许多疑难问题,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此外对脉学及奇经八脉也有研究。著述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等多种。被后世尊为“药圣”。 1982年,其墓地李时珍陵园(李时珍墓)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孙思邈(年代:唐朝祖籍:陕西铜川) 孙思邈,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唐代医药学家、道士,被后人尊称为“药王”。 西魏大统七年(541年),孙思邈出生于一个贫穷农民的家庭。他从小就聪明过人,长大后开始爱好道家老庄学说,隋开皇元年(581年),见国事多端,孙思邈隐居陕西终南山中,并渐渐获得了很高的声名。 孙思邈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下来,终于完成了他的著作《千金要方》。唐朝建立后,孙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请,与政府合作开展医学活动。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 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孙思邈年高有病,恳请返回故里。永淳元年(682年),与世长辞。 3、华佗(年代:东汉祖籍:安徽亳州) 华佗,字元化,一名旉,沛国谯县人,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 华佗与董奉、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少时曾在外游学,行医足迹遍及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等地,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并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晚年因遭曹操怀疑,下狱被拷问致死。 华佗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被后人多用神医华佗称呼他,又以“华佗再世”、“元化重生”称誉有杰出医术的医师。

中国医学之中国古代医学常识

2019云南玉溪三支一扶考试内容—公基:中国医学之中国古代 医学常识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中医、中国画、京剧三颗璀璨的明珠并称为中国三大国粹。本文主要针对事业单位考试中涉及到的中医知识进行系统的概括和总结,帮助考生在事业单位的复习中能够事半功倍。 中国古代十大名医及其著作 1.医祖——扁鹊 扁鹊:春秋战国时期名医。由于他的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所以当时的人们借用了上古神话的黄帝时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被尊为医祖。其在赵为妇科,在周为五官科,在秦为儿科,名闻天下。扁鹊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相传有名的中医典籍《难经》为扁鹊所著。 2.医圣——张仲景 张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3.外科鼻祖——华佗 华佗: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与董奉、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发明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广播体操——五禽戏(虎鹿熊猿鸟),精于手术,发明麻沸散。并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主要著作《青囊经》已佚。华佗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被后人多用神医华佗称呼他,又以“华佗再世”、“元化重生”称誉有杰出医术的医师。 4.针灸鼻祖——皇甫谧 皇甫谧:三国西晋时期学者、医学家、史学家。其著作《针灸甲乙经》是中国第一部针灸学的专著,并被誉为“针灸鼻祖”。 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总称。针法是指把针具(通常指毫针)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穴位,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对人体特定部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灸法是以预制的灸炷或灸草在体表一定的穴位上烧灼、熏熨,利用热的刺激来预防和治疗疾病。通常以艾草最为常用,故而称为艾灸。 5. 道家医生——葛洪 葛洪:自号抱朴子,东晋著名医药学家,是预防医学的介导者。著有《肘后方》,书中最早记载一些传染病如天花、恙虫病症侯及诊治。“天行发斑疮”是全世界最早有关天花的

中国古代医学文化

中国古代医学文化 中国古代医学文化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枝奇葩,也就是中国医院文化的源头,她几千年形成的完整的理论体系,浩瀚的医学典籍,丰富的临床经验,独特的医疗技术,至今散发着无穷的魅力,为今天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着丰富的营养。概括起来,中国古代传统医学文化有6个方面的特征: 勇于求索的精神 我国古代医学文化就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与疾病进行斗争的过程中积累形成的宝贵财富,一代代圣哲先贤与仁人志士怀着济世救民的社会责任,上下求索,为之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正就是这种"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的精神,推动着历史的进步,造就了我国古代光辉灿烂的医学文化。 1、先秦时期传说中华民族的先祖燧人伏義氏见其民吃生的食物而导致疾病,便钻木取火,烧烤食物,使人不生病,伏義氏还发现了药物发明了用石针针灸的方法为百姓治病。《路史?后纪>载:“伏羲氏尝草制砭,以治民病,而人滋信”。传说中华民族的祖先炎帝神农氏为解除人民的病苦寻找药物,曾一曰尝七十毒,表现了祖先为民的伟大献身精神。〈通鉴外纪>载:"古者民有疾病, 未知药石,炎帝始味草木之滋……尝一曰而遇七十毒,神而化之,遂作方书,以疗民疾,而医道立矣。"我国最早的医院 典籍之一〈神农本草经〉便就是以神农氏的名义所作。中华民族的祖先黄帝轩辕氏可以说就是我国古代医学研究的带头人, 根据她与她的臣子雷公、岐伯等人研究医学的记载,形成的我国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奠定了我国传统医学的理论基础。

2、秦汉时期由于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瘟疫流行,为解除老百姓疫病之苦,救民于水火,许多医学家淡泊功利,精研医术,行走民间。"建安三神医”董奉、华佗、张仲景就是杰出的代表人物。董奉隐居深山,为百姓瞧病分文不取,病人好后只要栽种一棵杏树,日久成林,被传为"杏林佳话"。华佗多次拒绝做官, 一生行走民间为老百姓瞧病,首创我国古代全麻手术,成为我国古代医学的"外科鼻祖"。张仲景生活的东汉末年,就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动荡的时代。统治阶级内部出现了外戚与宦官相互争斗残杀的"党锢之祸”,军阀、豪强也为争霸中原而大动干戈,农民起义的烽火更就是此起彼伏,百姓为避战乱而相继逃亡,流离失所者不下数百万。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董卓挟汉献帝及洛阳地区百万居民西迁长安,洛阳所有宫殿、民房都被焚毁,方圆二百里内尽为焦土, 百姓死于流离途中者不可胜数。据史书记载,东汉桓帝时大疫3次,灵帝时大疫5次,献帝建安年间疫病流行更甚。成千累万的人被病魔吞噬,以致造成了十室九空的空前劫难。其中尤以东汉灵帝(公元168?188年)时的公元171 年、173年、179年、182年、185年等几次的疾病流行规模最大。南阳地区当时也接连发生瘟疫大流行,许多人因此丧生。自从建安初年以来,不到10年,有2/3的人因患疫症而死亡,其中死于伤寒者竟占7/10。张仲景从小面对瘟疫的肆虐,内心十分悲愤。她痛恨统治者的腐败,将百姓推入水深火热之中。对此, 张仲景痛下决心,一定要制服伤寒症这个瘟神,立志做个能解救人民疾苦的好医生,"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伤寒论> 自序)。她10岁左右时拜当时的名医张伯祖为师学习医术,一生不仅"勤求古训”,仔细研读〈素问〉、(灵枢〉、〈难经〉、〈阴阳大论>、(胎胪药录〉

十大名医简介

1.扁鹊春秋战国时期的渤海莫人。因他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尽传其医术禁方,擅长各科。在赵为妇科,在周为五官科,在秦为儿科,名闻天下。扁鹊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 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 2.华佗字元化,汉未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是三 国著名医学家。他医术全面,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 科鼻祖”。是世界医学史上应用全身麻醉进行手术治疗的最 第一人。又创作名为“五禽之戏”的体操,教导人们强身健体。所著医书《青囊书》已佚。 3.张仲景东汉南阳郡人。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为医圣, 南阳五圣之一。他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 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确立了中医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界的推崇。 4.皇甫谧幼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提起皇 甫谧,人们可能立刻想到他编撰的《针灸甲乙经》。其实,他还编撰了《历代帝王世纪》、《高士传》、《逸士传》、《列女传》、《元晏先生集》等书。 他一生以著述为业。在医学史和文学史上都负有盛名。 5.葛洪为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字稚川,自 号抱朴子,著有《肘后方》。“天行发斑疮”是全世界最早有关天

花的记载。其在炼丹方面也颇有心得,丹书《抱朴子·内篇》具 体地描写了炼制金银丹药等多方面有关化学的知识。 6.孙思邈唐朝京兆华原人,是唐代医药学家,他用自己的一生见证灵芝的长 寿之道,在太白山研究道家经典,探索养生术,同时他博览众 家医书,研究古人方剂。被后人称为"一代药王"。 7.钱乙字仲阳,山东郓城县人。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个著名儿 科专家。撰写的《小儿药证直诀》,是中国现存的第一部儿科 专著。它第一次系统地总结了对小儿的辨证施治法,使儿科自 此发展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后人把钱乙尊称为“儿科之圣”,“幼科之鼻祖”。 9.李时珍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春县人,明 代著名医药学家。他自1565年起,“考古证今、穷究物理",记录上千万字札记,弄清许多疑难问题,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于明万历十八年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 纲目》。 10.叶桂字天士,号香岩,别号南阳先生。江苏吴县(今苏州)人,生于清代康熙五年,江苏吴县(今苏州)人。其晚年

中国古代医学十大家

一、华佗(约145-208) 东汉末医学家,字元化,一名旉,汉族,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华佗与董奉、张仲景(张机)并称为“建安三神医”。华佗是三国著名医学家,少时曾在外游学,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外科尤为擅长,行医足迹遍及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等地。 华佗熟练地掌握了养生、方药、针灸和手术等治疗手段,精通内、外、妇、儿各科,临证施治,诊断精确,方法简捷,疗效神速,被誉为“神医”。对此,《三国志》、《后汉书》中都有一段内容相仿的评述,说他善于养生(“晓养性之术,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用药精当(“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针灸简捷(“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人’,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行差’”),手术神奇(“刳剖腹背,抽割积聚”、“断肠滴洗”)。所留医案,《三国志》中有十六则,《华佗别传》中五则,其他文献中五则,共二十六则,在先秦和两汉医家中是较多的。从其治疗范围看,内科病有热性病、内脏病、精神病、肥胖病、寄生虫病,属于外、儿、妇科的疾病有外伤、肠痈、肿瘤、骨折、针误、忌乳、死胎、小儿泻痢等等。

名言: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终不朽也。 二、李时珍 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今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蕲州镇)人,汉族,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3年)。 李时珍着重药物研究,重视临床实践。所著《本草纲目》是我国药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被称作“东方医学的巨典”,他还著有《濒湖脉学》、《奇怪八脉考》、《脉决考证》等流传于世。 名言:饮食者 , 人之命脉。少饮则和气行血;痛饮则伤神耗血。 三、孙思邈 世称孙真人,后世尊之为药王,大约生于公元542年,卒于公元682年,终年140岁左右 , 唐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孙家塬人。 孙思邈积一生医学经验,对中医学的生理、病理、珍断、治疗、药物、方剂等基础理论以及临床均有精辟的论述。著成《备急千金要

中国古代四大医馆

中国古代四大医馆 清代名医徐灵胎说:名医者,时医也。近代即广为传颂的京城“四大名医”,正是受民众广泛推崇和信赖而长期形成的。 北京是古老的都城,经济文化发达,且由儒而医,名医辈出。晚清、民国直至解放后,京城流传着四大名医的称誉,他们就是“萧孔汪施”。 孔伯华,擅治温热病(发高烧及部分传染性疾病);孔伯华(公元1884--1955), 是我国近代一位具民族气节的医学家,幼承家学,研讨古医籍,解放前(1929年)曾与萧龙友先生创办北平国医学院,历时十四年,毕业生达七百余人,1918年曾赴农村开展防疫工作,成绩卓著,开我国防疫工作之先河,编有《传染病八种证治析疑》十卷。擅长温热病学,喜用石膏…… 萧龙友,擅治虚劳病;萧龙友(1864-1962),为前清拔贡。精通文史,以文 为医,医文并茂;善读书,多批校,生前曾将一部《医方类聚》赠送给北京中医学院,我们在阅读中,发现字里行间加批加议,勤求古训,堪为后学楷模…… 汪逢春,擅治湿温病(一般多见于夏秋之交,由于暑热与湿气侵入人体,破坏了 人体的正常生理机能,引起病理变化,特别表现在胃肠消化或吸收机能的障碍上,而兼有热象的称为湿温病);汪逢春(公元1887-1948),擅长治疗时令病及胃肠病,对于湿温病多所阐发,启迪后学。他的门人冯仰曾医生在《中医杂志》1958年第8号中介绍他的医案数例,可见他的学术一斑。现摘要如下…… 施今墨,擅治心脏病及其他内科杂病(如糖尿病、神经衰弱、高血压病、气管炎病等)。施今墨(1884-1968),浙江萧山人。十三岁从 其舅李可亭先生学医,弱冠追随黄兴奔走革命,后因宦海浮沉,弃政专以医为业。民国初年提倡中西医结合,尝谓“中医累积千余年之经验,必须与西洋医学相结合,始能究明真理”。素主“中医辨证、西医辨病、辨证辨病相结合,总结疾病规律,才能取得古人理论精华,指导临床实践”,因此独创一格,医名大噪…

中国古代医学

中华医药卫生文明五千年,前半期为启蒙与奠基时期,对人体认识还很简单,对疾病的描述也很原始,虽然实践经验不断丰富,但理论探索、病因分析还离不开巫术的干扰,医药卫生水平由于尚处在造字时期,资料仍依口耳相传之后世追记。随着民间职业医师逐渐形成行业,医学家们经验积累,医疗技术逐渐丰富,对医药理论与疾病分类取得成绩,特别是对巫术的否定,有着很大的历史意义。 中国古代医学远在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中已见记载,其中有头、眼、耳、喉、啮、舌、泌尿、产育、儿及传染病二十多种,最早之医疗器具为砭石、石针、骨针等。远在四五千年前新石器时代的砭石出土者不少,这种打制而成的砭石已应用于医疗。中国医药之起源,历来有尊伏羲、神农、黄帝为医神者,有尊伏羲“乃尝味百药而制九针以拯夭枉焉”,有尊“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一日而遇七十毒”,有尊“黄帝使岐伯、尝味草目,典主医药”者,积累了医药经验与知识。神农不单是农耕之祖,更为历代医学家奉为医药之祖。 中华民族历来十分讲究个人卫生与防病健身,殷商时期已有壶、盂、勺、盘、头梳等个人卫生器具,商周之际,沐浴已形成制度,“鸡初鸣,咸盥漱”已成为卫生习惯。秦汉时期是中医学发展第一次大总结,期间医学文献不断丰富,大多反映了以《内经》理、法、方、药理论原则为基础的大总结。医药卫生领域实践经验总结,学科、技术、器械等,均有明显进步,探索领域也日益扩大,为中医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黄帝内经》约成书于公元前三世纪,是中国医学理论现存最早的奠基之作,至今仍是中医学家辨病认证、处方用药原则的主要依据。中国医学发展富有生命力的原因之一,就是历代医学家都很重视病案记录,可供学习与借鉴。 中国医学之外科手术在近代由于客观环境与自身原因而逐渐落后,但三国时代之华佗却是著名的外科圣手。《三国演义》记述华佗为关羽中毒箭的上肢,进行刮骨疗毒的根治手术,他还提出给曹操作脑部手术以根治其头风眩的病证,不幸由此引致曹操杀害。华佗不愧为中国外科鼻祖,他的针灸与医疗体育的“五禽戏”都同样名震千古。隋唐时期是医学发展第二次大总结。以巢元方论述病因、症候的著作《诸病源侯论》为划时代的总结;孙思邈的两部千金方,也代表临床医术百科全书式的总结;第一部国家药典专著《新修本草》颁行全国,使医学教育、中外医学交流日趋繁盛;藏医学《四部医典》为代表的大总结以及《理伤续断方》为代表的骨伤科总结等。明代医学革新的发展渐趋明显,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人痘接种预防天花、预防工矿职业病、外科手术治疗重新发展等,为医药学的进步增加了新理论、新技术。清代医学发展比较保守,医学、药学的创新、发明比较少。

中国古代十大著名医学家.doc

中国古代十大著名医学家 我们国家在古代的医学理论及成就是极高的,有许多医学家为我国中医奠定了这些理论基础。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古代十大著名医学家”欢迎阅读,内容仅供参考,。 黄帝(公元前2717-公元前2599) 黄帝是我国远古时期的杰出英雄和领袖人物,姓公孙,名轩辕,号有熊,因最早于姬水之地(沮水)奠定了他的功业基础,故又姓姬,因出生并主要活动于陕北黄土高塬,而被尊称为黄帝。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完成了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结束了野蛮时代,中华民族开始步入文明,黄帝联合炎帝,战胜蚩尤,统一中原部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有共主的国家,促进了华夏民族的形成,黄帝时代的制衣冠、造舟车、营蚕桑、创文字、建医学、定算数、发明指南车,为中华古国的悠久文明和传统文化奠定了基础。他被后世认为是中医学的始祖,相传《黄帝内经》便是他与朝臣歧伯等的对话我而来。 岐伯 岐伯我国远古时代最著名的医生。他从小善于思考,有远大的志向,喜欢观察日月星辰、风土寒暑、山川草木等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还懂音乐,会做乐器,测量日影,多才多艺,才智过人。后见许多百姓死于疾病,便立志学医,四处寻访良师益友,精于医术脉理,遂成为名震一时的医生。黄帝为疗救民疾,尊他为老师,一起研讨医学问题。《黄帝内经》多数内容即以他与黄帝答问的体裁写成。岐伯又尊称为岐天师,据有关史志书目记载,托名岐伯的著作约有8种:1《汉书·艺文志》载《黄帝岐伯按摩》十卷;2.《隋书·经籍志》载《岐伯经》十卷;3.《新唐书· 艺文志》载《岐伯灸经》一卷(《宋史·艺文志》则载为《黄帝问岐伯灸经》);4.《宋史·艺文志》载《岐伯针经》一卷;5.《通志·艺文略》载《黄帝岐伯针论》二卷;6.《通志·艺文略》载《岐伯精藏论》一卷;7.《崇文总目》载《黄帝岐伯论针灸要诀》一卷(《宋史·艺文志》则载为《岐伯论针灸要诀》);8.《竹堂书目》载《岐伯五藏论》。

中国古代十大名医

中国古代十大名医 扁鹊,真实姓名是秦越人,又号卢医。据人考证,约生于周威烈王十九年(公元前四O七年),卒于赧王五年(公元前三一O年)。他为什么被称为“扁鹊”呢?这是他的绰号。绰号的由来可能与《禽经》中“灵鹊兆喜”的说法有关。因

为医生治病救人,走到哪里,就为那里带去安康,如同翩翩飞翔的喜鹊,飞到哪里,就给那里带来喜讯。因此,古人习惯把那些医术高明的医生称为扁鹊。扁鹊善于运用四诊,尤其是脉诊和望诊来诊断疾病。 张景岳,(公元1563~1640年),又名张介宾,字会卿,别号通一子,因为他善用熟地,有人称他为“张熟地”,明末

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是明代杰出的医学家,为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学术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张景岳生于嘉靖四十二年,自幼聪颖,喜爱读书,广泛接触诸子百家和经典著作。著作《伤寒杂病论》是我国最早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诊疗专书。它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书中还精选了三百多方,这些方剂的药物配伍比较精炼,主治明确。如麻黄汤、桂枝汤、柴胡汤、白虎汤、青龙汤、麻杏石甘汤。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据人考证,他约生于汉永嘉元年(公元一四五年),卒于建安十三年(公元二0八年)。华佗非常痛恨作恶多端的封建豪强,十分同情受压迫受剥削的劳动人民。华佗行医,并无师传,主要是精研前代医学典籍,在实践中不断钻研、进取。当时我国医学已取得了一定成就,《黄帝内经》、《黄帝八十一难经》、《神农本草经》等医学典籍相继问世,望、闻、问、切四诊原则和导引、针灸、药物等诊治手段已基本确立和广泛运用;而古代医家所留下的不慕荣利富贵、终生以医济世的动人事迹,这些不仅为华佗精研医学提供了可能,而且陶冶了他的情操。

中国古代医学常识

中国古代医学常识 【导读】 中公贵州事业单位招聘网为大家带来2018贵州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备考资料:中国古代医学常识,希望可以帮助各位考生顺利备考事业单位考试。 在事业单位考试中,有些地市的试卷中常识的考题能够占到相当的比重,而在常识部分的知识点里面,我国古代的医学知识是事业单位考试出题频率比较高的知识点,因此哲理通过梳理这些知识点帮助学员识记相应考点并在考试中能够更快、更准确地做出答案。 1. 我国古代医学常识 2.真题演练 (1)(2017年)以下不是医学著作的是() A、《神农本草经》 B、《齐民要术》 C、《本草纲目》 D、《黄帝内经》 【答案】B。解析:《齐民要术》是魏晋时期贾思勰编著的一部综合性的农学著作,故B选项不属于医学著作。A选项《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属于医学著作;C选项《本草纲目》是明代医学家李时珍编著的,被称为“东方医药巨典”,属于医学著作;D选项《黄帝内经》是我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也属于医学著作。故本题选择B选项。 (2)下列名医与著作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华佗——《伤寒杂病论》 B.葛洪——《抱朴子》

C.孙思邈——《千金方》 D.李时珍——《本草纲目》 【答案】BCD。解析:A选项《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张仲景,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著作,而华佗的主要成就在于发明了麻沸散以及“五禽戏”,但华佗并未有太出名的著作,故A选项作者与著作对应关系错误,本题选择BCD选项。 (3)关于以下医学常识说法正确是( ) A.华佗西汉末年人,首创“麻沸散”,称为“外科鼻祖”。 B.张仲景东汉末年人,称为“神医”,《伤寒杂病论》 C.孙思邈唐代人,著有《千金方》,被称为“药王”。 D.古代四大医学巨典《伤寒杂病论》、《千金方》、《黄帝内经》、《难经》 【答案】C。解析:A选项,华佗为东汉人,故A选项说法错误;B选项,被誉为“神医”的是东汉的华佗,张仲景被誉为“医圣”,故B选项说法错误;D选项,古代四大医书巨典为《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与《难经》,而没有《千金方》。故本题选择C选项。

中国古代医学家大全

神农氏:最老的了,为《神农百草经》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啊!~ 扁鹊:战国时医学家。姓秦,名越人,渤海郡囗(今河北任丘)人。学医于长桑君。医疗经验丰富,遍游各地行医,擅长各科。在赵为“带下医”(妇科),至周为“耳目痹医”(五官科),入秦为“小儿医”(儿科),医名甚著。 《汉书·艺文志》载有《扁鹊内经》、《外经》。 华佗(?-208):东汉末医学家。又名歫。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精内、外、妇、儿、针灸各科,于外科尢为擅长,施针用药,简单有效。曾以“麻沸散”为“肠胃积聚”等病患者做麻醉,成功施行腹部手术。反映早在公元二世纪时,古人对于麻醉方法和外科手术的运用已相当成熟。现存《中藏经》,系后人托名之作。 张仲景:汉末著名医学家。名机。南阳郡(今河南南阳)人。学医于同郡张伯祖。相传曾任长沙太守。当时伤寒流行,病死者很多。经钻研《内经》、《难经》及《胎胪药录》等古代医书,并广泛收集有效方剂,著《伤寒卒(杂)病论》。总结了汉以前民间医疗经验,对中国医学的发展有重大贡献。 王叔和:魏晋间医学家。名熙,高平人。曾任太医令。精研医学,重视诊脉,收辑前代诊脉文献,结合自己的体会,编成《脉经》十卷,是现存最早的脉学专书。 皇甫谧(215--282):魏晋间医学家。幼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甘肃平凉西郊)人。根据《素问》、《针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等书,著成《甲乙经》。 巢元方:隋代医学家。曾任太医博士,隋大业六年(610)主持编撰《诸病源候论》。其书列述各类病症,为研究古代医学的重要资料。 孙思邈(581--682): 唐医学家。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少时因病学医,对医学有较深研究,并博涉经史百家学术,兼通佛典。曾总结唐以前临床经验和医学理论,收集方药、针灸等内容,著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其书首列妇女、幼儿疾病,并倡立脏病、腑病分类,具有新的系统性,在医学上有较大贡献。 王冰:唐代医学家。自号启玄子。平素钻研医学,曾郃时十二年,注释九卷本《黄帝内经素问》。所著又有《玄珠密语》、《元和纪用经》等,一说为后人 王惟一: 北宋医学家。天圣四年(1026)参与官修《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在总结古人针灸医疗实践基础上,考定明堂图经络孔穴。并铸成立体铜人孔穴模型。后又参预校正《黄帝八十一难经》。《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等流传至日本、朝鲜等国,对东亚地区针灸医学有重要影响。 唐慎微: 北宋医药学家。字审元,蜀州晋原(今四川崇庆)人,曾著《补注神农本草》、《图

谁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针灸家

针灸文化在中国已有数千年历史,当中涌现了许多著名的针灸家,谁最杰出?其实很难下一定论,因为他们都各有贡献,如远古时代的轩辕黄帝;秦汉三国的华佗;魏晋南北朝的皇甫谧;明代的杨继洲、清代的黄灿等。 黄帝 黄帝,据《史记》记载为五帝之首,传说中上古帝王轩辕氏的称号。姓公孙,生于轩辕之丘,故称为轩辕氏,是中国宗族文化的重要标志性人物。黄帝建国于有熊(河南新郑),亦称为有熊氏。他在位时间很久,国势强盛,政治安定,文化进步。他除了善于征战外,亦颇懂医术,传说《黄帝内经》为他所著,而这本中医学巨著,亦是针灸理论形成的标志。 华佗 华佗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沛国谯(今安徽毫县)人。他精于方药,擅长针灸。其治疗特点是:“处剂不过数种,针灸不过数处”。华佗的事迹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他为曹操治疗头风病,曹操每次发病时,华佗就用针刺他的鬲俞穴,头痛马上好了。另外,华佗为关羽刮骨疗伤的事迹,也是历史传颂甚久。 皇甫谧 皇甫谧(公元215—282年),西晋安定朝那人,魏晋时代的杰出针灸学家。皇甫谧毕生致力于针灸研究,大约在公元256—259年间,完成著名的针灸巨作《黄帝三部针灸甲乙 经》,又简称《针灸甲乙经》。《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的成书是针灸学上继《黄帝内经》后的又一次总结,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理论、技术、系统的针灸专著,为针灸专科发展奠定基础。 杨继洲 杨继洲(约1522—1620年)是明代著名针灸医家,明代三衢(今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 六都杨村)人。其祖父杨益曾任太医院太医,享有很高声望。杨继洲年幼时专心读书,热衷科举考试,后来弃儒学医,行医四十多年,精通针灸。杨氏所著的《针灸大成》总结了明末以前针灸学的重要成果,是继《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以后,对针灸学的又一次重要总结。

中国医学史复习资料

简述奴隶社会的中后期我国已有哪些医事制度的建设周代已经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医政组织和相当严格的考核制度。据《周礼·天官》记载,当时的宫廷医生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四种。医政机构的设置:设医师,总管医药行政;定考核,十全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二次之,十失三次之,十失四为下;慎病死,根据医生的治愈率,评定医生的级别和俸禄,建立病历记录和死亡报告。 试述《黄帝内经》的基本内容与成就。《黄帝内经》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医学的基本问题,正是这些重要论述,构建起了中医学基本理论体系,它为后世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体现的基本精神和成就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强调整体观念。包括人体自身是统一的,人的身心是统一的,人与天地自然是统一的(一为强调自然对人的制约性,二为积极地适应自然),人与社会是统一的。(2)强调脏腑经络。《内经》所论述的脏腑经络学说构成了中医学基本理论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医辨证论治最重要的理论基础。(3)运用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既是哲理,又是最基本的医理。既用以说明普通问题,也用以说明具体问题。除以上三个主要方面成就之外,《内经》对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等内容也都有丰富的阐述。这些内容对中医学在后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总之,《内经》全面的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并为后世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在藏象学、经络学、病因病机学、生理病理学、养生和预防医学、诊断治疗原则等方面,都为中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内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进入系统的理论总结新阶段。 试述《伤寒杂病论》的主要内容与成就。(1)提出了辨证论治范例。一是《伤寒论》以六经论伤寒,张仲景根据病邪侵害经络,脏腑的盛衰程度,病人正气的强弱,以及有无宿疾等条件,寻找发病的规律,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二是《金匮要略》以脏腑论杂病:1.以脏腑辩证论述内科杂病为主。2.开后世脏腑辩证之先河。3.提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病因学说。(2)对方剂学的贡献。1.被誉为“方书之祖”,基本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药剂。2.提出了较谨慎的方剂组方原则。3.创制了多种方剂的剂型。4.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如白虎汤,白头翁汤,酸枣仁汤。 4. 试述《神农本草经》的重要内容与成就。1.创药物的三品分类法。收载药物共365种,分上中下三品,上品属补养可以久服的药物。中品属补养兼能攻治疾病的,下品一般多有毒性而专用于攻治疾病的药物。按三品分类是我国药物学上最早的分类方法。2.概括地记述了中药学的基本理论:1.论述了方剂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2.提出了药物七情和合的理论。 3.阐述了药物的性味及采集加工炮制方法。3.记载了临床用药原则和服药方法。临床用药原则: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饮食不消以吐下药,鬼痊蛊药以毒药,痈肿疮瘤以疮药,风湿以风湿药,各随其所宜。用药方法: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 4.论述了药物的功效和主治:如人参补益,麻黄定喘,黄连止痢,黄芩清热等。总之,《神农本草经》是集东汉以前药物学大成之作,它系统地总结了秦汉以来医家和民间的用药经验,不仅为我国古代药物学奠定了基础,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也有着重要影响。 试述《难经》的主要内容与成就。《难经》宜问答形式阐释《内经》精义。主要内容包括脉诊、脏腑、经络、腧穴、针刺及一部分疾病。《难经》在脉诊部分,首创“独取寸口”的诊脉法。经络方面,系统地论述了奇经八脉的循行,功能,病证。脏腑方面,首开后世命门学说之先河: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疾病方面,把伤寒分为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等五种;提出积极分属脏腑,认为五脏生积,六腑生聚。针灸治疗方面,提出了“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的原则。总之,《难经》在中医基本理论和临床方面丰富了中医学的内容。 试述人工取火的发明对人类文明及卫生保健的重要意义。人工取火的发明,对人类的文明进步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1.它是人类第一次掌握支配一种自然力来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它可用来烧山打猎,照明驱赶野兽,取暖御寒,改善生活居住环境,减少因寒冷潮湿引

中国古代的医学成就

中国古代的医学成就 中国古代医学,又称中医,自古远的夏商开始问世,一直延续至今,成为神州大地灿烂古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更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今天在这里请朋友跟随我笔锋的转动,让我们一起回忆一下那些我们中华文明的瑰宝! 商和西周时期,已有较丰富的医药学知识,在甲骨文中所见的疾病有数十种,包括眼、耳、口腔、肠胃等各种分科,同时在商代遗址中还出土了石贬镰等医疗用具等。 战国时期我国医学就有很高成就, 有了医学分科;扁鹊,又名秦越人,创造了了四诊法,以望闻问切为基点,展开细致的医学诊治,他成为我国有文字记载以来的第一位伟大的医学家。 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重要医学文献,此书原名为内经,因假托黄帝所作,故名为《黄帝内经》。它反映了我国古代医学的早期成就,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 西汉马王堆汉墓帛书《医方经》记载了几百个药方。 东汉的《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东汉末年的张仲景和华佗,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分成《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部书)是后世中医的重要经典,为中医临床的辨症施治奠定了基础,后人尊张仲景为“医圣”。华佗擅长外科手术,被人誉为“神医”。他发明的麻沸散,是一种从植物中提取的麻醉药,适用于外科手术。这一发明比西方早一千六百多年。同时华佗还创造了“五禽戏”,是通过模仿虎鹿猿熊鸟的动作形成的一种健身操。 唐朝杰出医学家孙思邈(581--682)著的《千金方》,记录了八百多个药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颇具创见,其在我国医药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盛唐时吐蕃名医元丹贡布编著的《四部医典》,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时创办了分科较细的医学学校,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北宋的科学家宋应星写的《天工开物》,被斯大林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里面记载了可以用明矾等矿物质治疗眼科等复杂的疾病。 明朝的李时珍用了27年的时间,对中国古代医学进行了一次完美的总结,写成巨著《本草纲目》,里面记载了药物一千八百多种,方剂一万多个,有图解有注释,考订详细,全面

中国古代十大名医

中国古代十大名医 我国古代十大名医分别是针灸之祖———黄帝;脉学倡导者———扁鹊;外科之祖———华佗;医圣———张仲景;预防医学的倡导者———葛洪;药王———孙思邈;儿科之祖———钱乙;法医之祖———宋慈;药圣———李时珍;《医宗金鉴》总修官———吴谦等。 针灸之祖———黄帝 黄帝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领袖。现存《内经》即系托名黄帝与歧伯、雷公等讨论医学的著作。此书对针刺的记载和论述特别详细。 脉学倡导者———扁鹊 扁鹊姓秦,名越人,战国渤海郡郑(今河北任丘)人。太子尸厥已死,而治之复生;齐桓侯未病,而知其后五日不起,名闻天下。《史记·战国策》推崇其为脉学倡导者。 外科之祖———华佗 华佗华佗又名敷,字无化,后汉末沛国(今安徽亳州)人。尤擅外科,对“肠胃积聚”等病,饮麻沸散,须臾便知醉,肠洗浣,缝腹摩膏,施行腹部手术。 医圣———张仲景 张仲景名机,汉末南阳郡(今河南南阳)人。相传曾任长沙太守,当时伤寒流行,病死者甚多。他的著作《伤寒杂病论》总结了汉代300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对祖国医学的发展有重大贡献。 预防医学的倡导者———葛洪 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晋朝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著有《肘后备急方》,书中最早记载一些传染病如天花、恙虫病症候及诊治。“天行发斑疮”是世界上最早有关天花的记载。药王———孙思邈 孙思邈唐朝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曾治愈唐太宗皇太后头痛病,宫廷要留他做御医,他谎称采“长生不老药”献给皇上,偷跑了。监视他的人谎报采药时摔死,太宗封他为药王。儿科之祖———钱乙 钱乙字仲阳,北宋郓州(今山东东平)人。著《小儿药证直诀》,以脏腑病理学说立论,根据其虚实寒热而立法处方,比较系统地作出了辨证论治的范例。 法医之祖———宋慈 宋慈宋朝福建人。所著《洗冤集录》,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医文著。此书是其一生经验、思想的结晶,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第一部法医学专著。它比意大利人佛图纳图·菲得利写成于公元1602年的同类著作要早350多年。 药圣———李时珍 李时珍字东壁,号频湖,明朝蕲州(今湖北蕲春)人。长期上山采药,深入民间,参考历代医书800余种,经27年艰苦劳动,著成《本草纲目》,所载药物共1758种。 《医宗金鉴》总修官———吴谦 吴谦字文吉,清朝安徽歙县人。乾隆时为太医院院判。《医宗金鉴》是清代御制钦定的一部综合性医书,全书90卷,是我国综合性中医医书最完善简要的一种。

从神农尝百草开始的原始医学

中国医药之起源,历来有尊伏羲、神农、黄帝为医神者,远古各氏族群体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了医药经验与知识。中华医药卫生文明五千年,前半期为启蒙与奠基时期,对人体认识还很简单,对疾病的描述也很原始,虽然实践经验不断丰富,但理论探索、病因分析还离不开巫术的干扰,医疗器具虽很粗糙,饮食卫生、健身防疾病知识仍较实际,医药卫生水平由于尚处在造字时期,资料源仍依口耳相传之后世追记。除据文物外,我们的认识多源于民俗、传说等。 中国古代医学远在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中已见记载,其中有头、眼、耳、喉、啮、舌、泌尿、产育、儿及传染病二十多种,如“龋”、“蛊”、“痟”等字可作例证。龋:齿蠹也,更生动体现有虫蚀齿之意;蛊:《左传》皿虫为蛊,“以毒药药人,令人不自知者”;痟:头痛也,《周礼》“春有痟首疾”。当时已经以病位、病因、症状等不同性质为疾病命名。 中国最早之医疗器具为砭石、石针、骨针等。远在四五千年前新石器时代已有砭石,这种打制而成的砭石应用于医疗,《左传》记载有“美疢不如恶石”,其石即砭石。由此可知,砭为针之先,针刺病当源于砭石,但最早之砭石属于用以切开脓肿为主的医疗器具,渐发展为石针、骨针等。 中国医学发展到周朝时已有了分科制度,《周礼?天官》:“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医师为众医之长”、“岁终则稽其医事以制其食,十全为上……十失四为下”。显示出分医为食医、疾医、疡医与兽医四科,即营养、内科、外科与兽医,各以技术与地位而有中士、下士之别,分别在医师统领下掌管饮食营养,万民内科疾病;肿、溃、金、折等等的外科病。专职医师在中国出现是医学进步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当有近三千年历史,其代表人物为春秋时代之名医医缓与医和。医缓曾诊晋景公,病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针灸)不可,达之(药疗)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病入膏肓”此成说即由此而来。医和曾诊晋候,病指出其“过贪女色”,并非鬼神,强调了阴、阳、风、雨、晦、明六淫引致寒、热、末、腹、惑、心疾之理论,为中医学脱离归究于神鬼病因走出了第一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