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

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

首先,中国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国家。中国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能源

资源和人力资源等,这些资源在国际贸易中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比如中

国的农产品生产成本相对较低,可以以较低的价格出口到其他国家,从而

获得经济利益。

其次,中国有庞大的劳动力资源。中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

这为中国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从而使得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具有

明显的优势。许多国际企业在中国设立生产基地,就是为了利用中国的廉

价劳动力来实现成本的降低。

再次,中国在一些制造业领域有着先进的制造技术和经验。中国在电

子产品、汽车制造、纺织品等领域拥有较强的制造能力,这些领域的产品

被广泛出口到全球市场,并享受着较高的市场份额。中国制造业的成功离

不开优势理论的指导,通过专业化生产和国际贸易实现了各国优势资源的

互补,提高了整体效益。

此外,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合作。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并积极推动自由贸易区建设,主张通过降低贸易壁垒和加强国

际合作来推动全球贸易的发展。这一举措使得中国能够更好地利用比较优势,进一步扩大国际市场份额。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优势理论在中国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限制。首先,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中国东部地区相对发达,拥有较多的资本和技术,

而西部地区则资源相对匮乏。这种区域发展不平衡导致了资源配置不均衡,限制了中国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力。

其次,中国在科技创新能力上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虽然中国在一些制造业领域有着先进的制造技术和经验,但在核心技术领域和高端制造业方面依然存在依赖进口的情况。这限制了中国在全球价值链的提升和品牌竞争力的提高。

此外,全球经济环境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也对中国的优势理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贸易保护主义和经济霸凌主义的抬头,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等不可预测的因素,都可能对中国的贸易和产业竞争造成不利影响。

综上所述,优势理论在中国具有一定的适用性。中国作为一个资源丰富、劳动力资源充足的国家,在国际贸易中能够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实现专业化生产和互利共赢。然而,中国在经济发展不平衡、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以及全球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等方面也面临一些限制和挑战。因此,中国应进一步加强经济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以更好地利用优势理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以及对我国经济的指导意义

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以及对我国经济的指导意义 摘要:大卫李嘉图作为一位杰出的经济学家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经济理论和经济思想,比较优势理论无疑是他经济思想理论中极其重要的一点,自李嘉图提出比较优势理论以来已有200多年的时间,在这过去的时间里各国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发展自己的本国工业,同时也促进了世界经济自由化的发展,提高了生活水平。我国自建国以来也充分发挥自己在劳动力方面的优势,发展自己的工业。我国也适时根据我们国际比较优势的变化来调整我们的经济政策。随着时代的变化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也存在这一些不足,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一些经济学家赋予了比较优势理论新的内涵。 关键词:比较优势经济思想经济发展意义 一、比较优势理论提出的背景 由于两个国家刚好具有不同商品生产的绝对优势的情况是极为偶然的,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1815年英国政府为维护土地贵族阶级利益而修订实行了“谷物法”。“谷物法”颁布后,英国粮价上涨,地租猛增,它对地主贵族有利,而严重地损害了产业资产阶级的利益。昂贵的谷物,使工人货币工资被迫提高,成本增加,利润减少,削弱了工业品的竞争能力;同时,昂贵的谷物,也扩大了英国各阶层的吃粮开支,而减少了对工业品的消费。“谷物法”还招致外国以高关税阻止英国工业品对他们的出口。为了废除“谷物法”,工业资产阶级采取了多种手段,鼓吹谷物自由贸易的好处。而地主贵族阶级则千方百计维护“谷物法”,认为,既然英国能够自己生产粮食,根本不需要从国外进口,反对在谷物上自由贸易。这时,工业资产阶级迫切需要找到谷物自由贸易的理论依据。李嘉图适时而出,他在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提出了著名的比较优势原理。这是一项最重要的、至今仍然没有受到挑战的经济学的普遍原理,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和经济解释力。他认为,英国不仅要从外国进口粮食,而且要大量进口,因为英国在纺织品生产上所占的优势比在粮食生产上优势还大。故英国应专门发展纺织品生产,以其出口换取粮食,取得比较利益,提高商品生产数量。 比较优势理论是在绝对成本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根据比较优势原理,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较之另一国均处于绝对劣势,但只要处于劣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劣势的程度不同,处于优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优势的程度不同,则处于劣势的国家在劣势较轻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处于优势的国家则在优势较大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两个国家分工专业化生产和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进口其处于比较劣势的商品,则两国都能从贸易中得到利益。这就是比较优势原理。也就是说,两国按比较优势参与国际贸易,通过“两利取重,两害取轻”,两国都可以提升福利水平。 二、比较优势理论的前提条件 (1)假定贸易中只有两个国家和两种商品(X与Y商品),这一个假设的目的是为了用一个二维的平面图来说明这一理论。 (2)两国在生产中使用不同的技术。技术的不同导致劳动生产率的不同进而导致成本的不同。 (3)模型只假定在物物交换条件下进行,没有考虑复杂的商品流通,而且假定1个单位的X产品和一个单位的Y产品等价(不过他们的生产成本不等)。 (4)在两个国家中,商品与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比较优势理论的演变与应用

比较优势理论的演变与应用 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经济学领域里的一项重要理论。该理论认为每个国家都应该专门生产最具有竞争力的商品,然后通过贸易交换来获得其他所需商品,从而实现各国之间的互惠互利。自从19世纪初以来,比较优势理论已经经历了多次演变和深化,并在国际贸易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一、比较优势理论的初步提出 比较优势理论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1817年提出。当时英国的制造业比农业更加发达,因此李嘉图认为英国应该专门生产制造业商品,与其他国家交换农业产品。他认为每个国家都应该专注于生产本国生产成本相对较低的商品,从而可以以更低的成本生产更好的商品,赢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然而,李嘉图的理论也有些缺陷。该理论无法解释为什么一些国家的生产成本比其他国家更低,也无法解释一国一些部门的生产成本相对于另一国来说更低。因此,比较优势理论得到了后来经济学家的深入挖掘和补充。 二、比较成本理论的提出 在20世纪初,瑞典经济学家利奥纳德·恩斯特·维克塞尔首先提出了比较成本理论。他认为,比较优势理论只考虑了生产成本最低的商品,因此无法应对多元化的贸易商品。而维克塞尔则认为,每个国家应该选择生产成本比较低的、但更能精细地生产某个特定商品的领域,然后将这些商品进行贸易交换,从而实现各国之间的互惠互利。 比如,某个国家在纺织品生产领域有着独特的技术和工艺,其生产成本比其他国家低,因此该国可以选择专注于纺织品生产。同时,其他国家可以专注于其他领域的生产,然后与纺织品生产国进行贸易交换,这样每个国家都可以获得更多的利益。

三、扩展的比较成本理论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维克塞尔的比较成本理论也逐渐发现了一些局限性。因此,经济学家又进行了一些扩展和深化。他们认为,除了生产成本的因素外,贸易中还存在着其他很多因素,如劳动力成本、生产效率、市场壁垒等,这些因素也需要在比较成本理论中进行考虑。 比如,假设一个国家的生产成本更低,但另一个国家拥有更好的生产效率,则 应该选择以更高效的方式进行生产。此外,市场壁垒也可能影响贸易中的产品选择。例如,由于贸易壁垒的存在,有些国家的某种商品比其他国家更有竞争力。 四、比较优势理论的应用 比较优势理论得到广泛的应用。例如,中国自1978年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 以来,其经济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逐步发展出了一系列优势产业,如电子、机械、纺织、鞋业等。同时,在全球范围内也出现了许多其他国家利用自身比较优势发展经济的案例。 此外,比较优势理论还可以帮助各国更好地指导贸易政策和经济发展战略。各 国可以通过充分利用比较优势来加强合作,提高贸易效率和贸易规模。 总的来说,比较优势理论的演变和应用彰显了其深刻的经济学和现实意义。在 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应该更加注重自身的比较优势,充分利用全球经济的机遇,加强合作与联动,推动世界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

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 首先,中国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国家。中国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能源 资源和人力资源等,这些资源在国际贸易中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比如中 国的农产品生产成本相对较低,可以以较低的价格出口到其他国家,从而 获得经济利益。 其次,中国有庞大的劳动力资源。中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 这为中国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从而使得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具有 明显的优势。许多国际企业在中国设立生产基地,就是为了利用中国的廉 价劳动力来实现成本的降低。 再次,中国在一些制造业领域有着先进的制造技术和经验。中国在电 子产品、汽车制造、纺织品等领域拥有较强的制造能力,这些领域的产品 被广泛出口到全球市场,并享受着较高的市场份额。中国制造业的成功离 不开优势理论的指导,通过专业化生产和国际贸易实现了各国优势资源的 互补,提高了整体效益。 此外,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合作。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并积极推动自由贸易区建设,主张通过降低贸易壁垒和加强国 际合作来推动全球贸易的发展。这一举措使得中国能够更好地利用比较优势,进一步扩大国际市场份额。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优势理论在中国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限制。首先,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中国东部地区相对发达,拥有较多的资本和技术, 而西部地区则资源相对匮乏。这种区域发展不平衡导致了资源配置不均衡,限制了中国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力。

其次,中国在科技创新能力上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虽然中国在一些制造业领域有着先进的制造技术和经验,但在核心技术领域和高端制造业方面依然存在依赖进口的情况。这限制了中国在全球价值链的提升和品牌竞争力的提高。 此外,全球经济环境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也对中国的优势理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贸易保护主义和经济霸凌主义的抬头,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等不可预测的因素,都可能对中国的贸易和产业竞争造成不利影响。 综上所述,优势理论在中国具有一定的适用性。中国作为一个资源丰富、劳动力资源充足的国家,在国际贸易中能够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实现专业化生产和互利共赢。然而,中国在经济发展不平衡、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以及全球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等方面也面临一些限制和挑战。因此,中国应进一步加强经济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以更好地利用优势理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比较优势理论的适用性分析

题目:比较优势理论的适用性分析——以中国对外贸易为研究对象 姓名:侯宗李 学号:201131142206 年级专业:11级农经1班 指导老师:庄丽娟教授

题目:比较优势理论的适用性分析 ——以中国对外贸易为研究对象摘要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的持续的顺利开展以及加入WTO进一步加强以及深化国际贸易,中国借助着国际贸易这一模式,经济以及国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比较优势理论作为一种基于国际贸易现象而产生的一种国际贸易基础理论,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作为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本文结合当今国际经济形式以及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对比较优势理论的适用性进行分析。 关键词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陷阱适用性产业发展 正文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起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开启了中国的国际贸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遵循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战略,国民经济从资本密集型、以重工业为导向的发展战略转向劳动密集型、以比较优势为导向的发展战略,这一转变使中国能够更好的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开展对外贸易,并且在过去的20多年时间里极大地刺激了贸易和经济的增长。接下来,我以农业、工业以及服务业分别论证比较优势理论的适用性。 一、农业 中国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关乎整个国家的发展,了解中国农业的比较优势所在,不仅有助于理解和评价不同农业政策的不同效果,而且有助于把握中国农业应该遵循的发展模式。 从资源禀赋来看,中国国土面积巨大,但可耕地面积稀缺,人均耕地占有量更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另外,中国也是水资源缺乏的国家,据估计,每年因农业灌溉用水不足,导致的粮食产量损失到达了25亿千克。归结起来,我国农业的资源特点是耕地稀缺,人均占有量小劳动力丰富。因此从农业资源禀赋来看,中国的农业是不具有比较优势的。而劳动量属于中国农业的比较优势。因此,在资源禀赋不能作为优势而劳动力是一种优势的情况下:1、中国农业的发展需要选择适合于人均农业资源稀缺的技术道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以及农业技术的创新;2、选择适合于人均资源稀缺的农业生产结构。在农作物的选

中国外贸发展研究——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的分析

中国外贸发展研究——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的 分析 近年来,中国的外贸规模不断扩大,成为世界贸易的重要参与者和贡献者。然而,中国的外贸发展还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本文将基于比较优势理论对中国的外贸发展进行分析,探讨如何通过比较优势理论来发掘中国对外贸易的潜力和优势。 一、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原理 比较优势理论是古典经济学的经典理论之一,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它认为,在没有贸易障碍和完全竞争的情况下,各国应该专注于自己的比较优势领域进行生产和贸易。比较优势是指一个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或服务上的相对优势,即它能够以较低的机会成本、相对成本生产更多的商品或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 二、中国的比较优势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和庞大市场的国家,具有很多的比较优势。首先,中国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并且劳动力成本较低,这使得中国在生产与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具有优势。其次,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加工贸易生产基地之一,可以承担很多跨国企业的委托加工业务。再次,中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国内市场,对于某些特定的产业,如石油、钢铁、煤炭等,中国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最后,中国在技术、管理和制造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可以帮助中国在未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三、中国的外贸优势和劣势 中国的外贸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中国生产和出口的商品种类丰富,具有很高的竞争力。其次,中国的贸易伙伴广泛,既包括发达国家,也包括新兴经济体。再次,中国的外贸渠道和贸易方式多样化,既包括跨境电商、邮寄等新兴贸

易方式,也包括传统的出口加工贸易。最后,中国的商务环境逐渐改善,外贸企业的发展空间不断扩大。 然而,中国的外贸也面临一些劣势和挑战。首先,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 易摩擦增多,这对中国的外贸发展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其次,中国的外贸企业普遍面临技术、品质、知识产权等问题,这直接制约着中国的外贸竞争力。再次,外部环境不稳定,中国的经济增长也面临很多挑战。 四、如何利用比较优势促进中国的外贸发展 基于比较优势理论,我们可以提出一些建议来促进中国的外贸发展:首先,中 国可以继续扩大自己的比较优势领域,提高其生产效率和经济规模。其次,中国可以进一步优化外贸结构,重点发展对外技术合作、涉外投资和服务行业等高附加值的领域。再次,中国可以通过升级自身技术和创新能力来提高其核心竞争力。最后,中国可以深入拓展中西亚等市场,提升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投资和贸易合作。 总之,比较优势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科学的理论基础,为我们深入研究和分 析中国的外贸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通过深入挖掘中国在自身比较优势领域的潜力,并合理利用国际贸易规则,我们可以帮助中国更好地发现自身优势和潜力,实现外贸发展与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中国-东盟贸易与比较优势

中国-东盟贸易与比较优势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邻近地区东南亚与中国有着互补性的贸易结构,使得东盟成为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 本论文以要素禀赋理论为基础,从比较优势理论出发进行,对比并分析中国与东盟各产品的贸易的数据,对中国与东盟的贸易进行探讨,探讨中国与东盟在贸易的过程中是否真正实现双赢,中国在与东盟的贸易中得到了什么。 比较优势理论(Principle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根据教材中李嘉图的理论,比较优势原理指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成本劣势,互利贸易仍然能够发生. 低效率国家应该专门生产并出口其效率低的相对较少(绝对劣势最小)的产品,高效率的国家应该专门生产并出口其效率高的相对较多(绝对优势最大)的商品. 比较优势理论是一个不断发展并且完善的理论,由比较优势理论更进一步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一个国家应该生产并出口密集使用本国相对丰富要素的产品而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相对缺少的要素产品。基于要素禀赋理论又诞生出特定因素理论等等.作为我们分析比较优势的基础。 东盟成立于1967年,目前包括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老挝、缅甸、越南、柬埔寨、文莱十个国家。自1990年以来,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以年均约20%的速度增长。2010年,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宣布中国与东盟贸易关系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而在刚刚过去的2014年,中国与东盟贸易额达4804亿美元,占中国对外买一总额比重达11%,东盟日益成为中国重要贸易伙伴,作为相邻地区,中国与东盟具有得天独厚的贸易优势。 那么为什么我们要对这个组织进行分析呢? 目前世界上有172个区域自由贸易协定,区域经济—体化和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其安排的内部货物贸易量占全球贸易总量的50%以上。通过建立优惠经贸安排寻求更大的经济发展空间,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首要政策选择。作为举世瞩目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加入了WTO的情况下,面对各国纷纷进行合作带来的压力与挑战,中国更是跟着这个贸易潮流,与许多国家或组织建立了贸易关系,而与东盟的贸易更是一大贸易举措。而当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将是一个拥有最多人口的自贸区,也是发展中国家间最大的自贸区,是世界第三大市场。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关系越来越紧密,东盟也成为了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地。将给各方带来多赢局面,这就是中国与东盟贸易的价值。接下来将会以互补性与竞争性来进行分析。 (1)中国与东盟的互补性分析

浅论比较优势与当前中国经济的发展

浅论比较优势与当前中国经济的发展 引言 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揭示了国家或地区在国际贸 易中的竞争优势来源,并指导着各国经济的发展方向。中国作为一个拥有庞大人口和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在过去几十年中经历了快速而稳定的经济增长。本文将就比较优势理论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行浅论。 一、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原理 比较优势理论最早由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其核心观点是国家或地区应专注于生产自身具有相对优势的商品。具体来说,如果一个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上拥有相对较低的机会成本,那么他就具备相对优势。 李嘉图主张,不同国家之间应通过贸易来互补各自的相对优势,并通过国际贸 易和分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经济增长。比如,如果一个国家擅长生产钢铁,而另一个国家擅长生产纺织品,那么两国就应该进行贸易,以便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二、中国的比较优势 1.丰富的人力资源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人口,这是中国最显著的优势之一。人力资源的丰富使 得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具备竞争优势,比如制造业、纺织业和电子产品制造业。中国的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这对于吸引外资、开展出口贸易以及提高国内生产力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2.庞大的市场规模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之一,国内消费能力迅速增长。这使得中国能够在国 内市场上拥有更多的机会和优势。中国的公司可以更好地了解本土市场需求,并能够根据消费者的喜好和需求来快速调整产品和服务。 3.创新能力和科技发展 近年来,中国在科技创新和研发投入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中国的科技企业 和创新型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中国政府也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致力于 通过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中国在人工智能、电子商务、高铁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之一。

中国应怎样充分利用自身比较优势和培育竞争优势

一.比较优势分析 (一)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长久以来,为自由贸易学说提供理论依据的就是比较优势学说。不论是大卫李嘉图的古典比较优势学说,还是赫克歇尔-俄林的新古典贸易理论,都强调了只要发挥本国的比较优势进行生产进而交换,就能通过国际贸易获利。在自由贸易的前提下,这些理论证明,基于比较优势进行国际贸易,发展中国家能得到更多的好处。很多经济学家也认为各发展中国家应当将比较优势理论作为其贸易战略的理论基础。 (二)我国比较优势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们拥有丰富且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根据比较优势理论,长期以来我国基本上是以劳动要素和资源禀赋差异形成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也即出口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具体来说,这一优势主要体现在由低劳动力成本带来的低价优势以及粗放型增长所带来的规模优势。凭借这种“比较优势”,中国的产品得以极强的价格优势迅速占领国际市场,中国的制造业也得到快速的发展。 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在资金、技术方面相对稀缺,成本较高,而劳动力则相对充裕,成本也相应较低,这一状况在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会存在。因此,低劳动力成本优势仍然是当前我国的比较优势所在。另外,就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而言,现阶段我国在国际市场上有价格竞争力的也仍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所以我们应当把传统的比较优势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价格优势尽可能充分地发挥出来。这一方面可以解决我国当前面临的失业问题,另一方面也能不断地积累资金和技术,提升资源禀赋结构,为产业的逐步升级打好基础。 (三)怎样利用自身比较优势 我们可以通过提升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技术含量,或者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和高技术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来继续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拓展外贸出口增长空间。另外,虽然当前我们在货物贸易方面摩擦加大,但服务贸易遭遇到的摩擦很小,而且可以获得相当的回报,因此,我们可以利用丰富劳动力资源和低价劳动力成本的优势来发展我国的对外服务贸易,这也符合当前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 二.竞争优势分析 (一)竞争优势 根据H-O理论,多数国家必定会有相对优势。如果国家在某一产品上的相对优势不是可持续的,那么这一相对优势就不是这个国家的竞争优势。只有长期的可持续的相对优势才能成为竞争优势。 (二)我国的竞争优势 从我国不同地区资源禀赋的不同特点出发, 我国幅员辽阔、经济总量大、各地区差异大, 人均资本量低的地区在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上有优势,而人均资本量高的地区在资本密集型产品、技术密集型产品上有优势。我国完全有可能同时在

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及其应用研究

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及其应用研究 在国际贸易中,比较优势是个非常重要的经济理论,它揭示了各个国家之间的 贸易优势,并通过贸易互惠来实现经济发展。这个理论被广泛应用在国际贸易关系中,在各种政策和决策制定上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本文将深入探讨比较优势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一、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是指出利用各自的资源、技术、经验和其他因素,各国可 以在某些产品或行业上具有相对优势,从而实现贸易互惠和经济增长的目标。简单来说,比较优势理论是指,当一个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上比另一个国家更有效率时,这个国家就具有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的产生是由生产成本差异所引起的。拥有某种资源或技术的国家可以 以较低的成本生产某种商品,而其他国家无法达到那样的成本效益。因此,如果所有国家都在利用比较优势生产商品,并用贸易互惠来增加产品的供给量,每个国家在整体经济上都会获得更高的福利。 二、比较优势理论的适用性 比较优势理论适用于所有的国家,无论它们在经济上处于何种发展阶段。它同 时也适用于所有的商品或服务,无论它们在贸易中的地位如何。 比较优势理论的适用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国际分工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各个国家可以根据各自的资源、技术和经验来分工生产商品,并且可以通过贸易互惠来实现经济发展。因此,国际分工是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内容。

2. 同质性和异质性因素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生产效能取决于各种同质性和异质性因素,例如自然资源、技术和劳动力。在比较优势理论的分析中,如果一种商品在各个国家的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成本相同,则其没有比较优势。 3. 经济政策和贸易规则 比较优势理论可以用来指导各国在经济政策和贸易规则上的决策。例如,各国 可以通过放宽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和规范贸易机制来促进贸易互惠和国际分工。三、比较优势理论的应用 比较优势理论可以应用于各个领域,例如国际贸易、要素生产配置、技术转移 和劳务输出等。以下是比较优势理论的应用案例: 1. 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是比较优势理论的最核心和普遍的应用领域。通过比较各个国家的生 产成本和产量,可以确定各国在某些产品或服务上的优势地位,从而实现互惠贸易和经济发展。 2. 要素生产配置 比较优势理论可以用于解决劳动力与资本的配置问题。通过比较两种生产要素 在不同地区或国家中的成本差异,可以确定最佳的要素配置组合。 3. 投资和技术转移 比较优势理论可以用于指导外商投资和技术转移决策。在这方面,研究最优的 投资和技术转移类型可以使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和贸易合作的效益。 4. 劳务输出

比较优势理论及其在我国的应用

比较优势理论及其在我国的应用 优势理论首次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他认为国际贸易的 产生是因为不同国家拥有不同的生产优势。根据优势理论,一个国家应该 专注于生产其相对于其他国家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并通过贸易来获取其 他产品。 优势理论的应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优势理论指导了国际贸易政策的制定。国家可以根据其相对优 势的产品来确定贸易政策的重点。通过专注于生产和出口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国家可以提高自己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并实现经济增长。 其次,优势理论可以帮助国家确定其产业政策的重点。通过了解自己 的优势领域,国家可以制定支持该领域发展的政策,如提供减税和减少监 管等优惠措施,以促进该行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再次,优势理论还可用于分析和评估国际贸易协议和贸易安排。通过 比较各国的优势和劣势,可以评估贸易协议对各国的影响。这有助于国家 在参与贸易协议时做出明智的决策,以确保协议对本国经济有利。 此外,优势理论还为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了解释。根据优势理论,国 际贸易的增加是因为不同国家之间存在着互补性的生产优势,通过贸易合 作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这对于促进全球经济增长和减少贫困具有积 极的影响。 在中国的应用方面,优势理论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 作用。中国是一个拥有广泛资源和劳动力的国家,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出 口国之一、通过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中国能够在全球市场上获得竞争力,并实现经济快速增长。

中国政府根据优势理论,实施了一系列的对外开放政策和产业政策。例如,中国在制造业领域具有竞争力,政府大力扶持制造业的发展,鼓励企业实施科技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成本,以提升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此外,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合作和全球经济治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这使中国能够更好地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参与全球贸易,并与其他国家建立互利共赢的贸易关系。 总的来说,优势理论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中国能够提高自己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并实现经济增长。此外,优势理论也指导了我国在国际贸易政策制定、产业政策重点确定、贸易协议评估以及全球经济合作方面的努力。

比较优势理论在国内外贸易中的应用

比较优势理论在国内外贸易中的应用 比较优势理论是经济学中一项重要的理论,它解释了不同国家之间贸易的原因,以及贸易如何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在国内外贸易中,比较优势理论的应用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国际贸易、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等等。 首先,比较优势理论可以提高生产效率。根据比较优势理论,一个国家生产某 种商品的成本较低时,就具有比较优势。因此,该国应该专门生产这种商品,然后通过贸易与其他国家交换所需的其他商品。这样,该国可以专注于自己擅长的领域,从而提高生产效率。这种效应在国内也同样存在。比如,在一个城市中,某些地区较擅长制作纺织品,而其他地区出产农产品。如果各地区都专注于擅长的领域,走比较优势的路线,那么整个城市的生产效率就会更高。 其次,比较优势理论可以促进国际贸易。一个国家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可以 在全球范围内获得竞争优势,因此可以成为一个贸易大国。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下,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往来,以获得更高的生产效率和更高的经济收益。同样,在一个国家内部,各地区的比较优势也可以促进贸易。像中国这样的国家,拥有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气候和地形,这就使得各地区生产的商品风格、品质、价格也会不同。因此,各地区可以相互之间交换自己所擅长领域的商品,从而促进地区之间的贸易。 再次,比较优势理论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理论上,比较优势理论应该会 导致一部分劳动力失业,因为他们在生产不能构成比较优势的产品方面缺乏竞争力。但实际上,人们几乎总是能够在其他领域找到新的机会。比如,在一个部门失去竞争力后,这些工人可能会在其他领域找到生计所需的新工作,这可以促进劳动力的再分配。更进一步,比较优势理论还可以促进创新,刺激更多的新产业发展,从而创造更多的新工作岗位。 总体而言,比较优势理论在国内外贸易中的应用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提高生 产效率、促进国际贸易以及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尽管该理论有缺陷,但是它在当

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

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

国际贸易论文 比较优势理论 在中国的绩效及反思 学院:法学院 专业:国际政治 学号:********** 姓名:****

起的争论的焦点在于能否应用比较优势理论作为指导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思想。林毅夫等在批判赶超战略的基础上提出应依据比较优势制定发展战略。他们指出,赶超战略最终并没有带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持久快速增长,却使发展中国家经济付出惨重代价。赶超战略的失败主要因为这种战略是以牺牲经济整体进步为代价的少数产业的赶超,不足以支持资源结构的升级或总体经济实力的提高。在赶超战略下,违背比较优势所形成的畸形产业结构与劳动力丰富的资源结构形成矛盾,使大规模的人口不能分享经济发展的好处而陷入贫困。他们认为,作为一种替代性选择,遵循比较优势是一种更有效的发展战略。这一战略就是使一个经济的产业和技术结构充分利用其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从而使资源禀赋结构随之不断提高。 此外,对于这种比较优势能否作为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制定发展战略的依据,另外一些学者有不同的认识。如洪银兴认为,虽然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品因其工资低而劳动力成本较低,但发达国家面对国内充分就业的压力,会以各种壁垒阻碍廉价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入。从而造成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贸易中,以劳动密集型和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国家总是处于不利地位,出现“比较利益陷阱”。他认为要摆脱这种不利局面,就应当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转换的关键是将高新技术,包括从国外引进的高技术与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结合。左大培则从技术进步的另一角度表述了对中国遵循外生比较优势理论的怀疑和否定。他提出应当把产业技术密集化作为经济发展的根本,为此应当制订促进技术进步的贸易政策。他强调通过扶植处于幼稚期的高技术产业来获取内生比较优势。 二、比较优势理论现阶段在我国的适用性 比较优势经济发展战略是针对发展中国家提出来的,实际上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在遵循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国民经济从资本密集型的、以重工业为导向的发展战略转向劳动密集型的、以比较优势为导向的发展战略,这一转变使得中国能够更好地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并在过去30多年中极大地刺激了贸易和经济的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发展奇迹。 (一)、比较优势理论对调整我国产业结构的适用性。

大卫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大卫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摘要 比较优势理论是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批判吸收亚当斯密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现已成为支配国际贸易的永恒“规律”。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的指导思想正是比较优势理论强调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战略。但我国在践行比较优势理论时却遇到了贸易条件恶化、贫困化增长问题、比较优势陷阱。如何正确认识,合理利用比较优势理论,促进我国经济稳定和谐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必须努力的方向。 关键字:比较优势理论对外贸易发展 一:比较优势理论综述 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包括内生比较利益说(绝对优势理论)和外生比较利益说(相对优势理论)。外生比较利益说后来又发展引申出了:禀赋比较优势说(H-O 定理、要素禀赋理论) 比较优势理最早可追述至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他从各国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角度解释了国际贸易的基础。19世纪初李嘉图在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并不限于生产技术上的绝对差别,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生产技术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每个国家都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从而获得比较利益,因此,这一学说亦被称为比较利益理论。这一理论是当今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和基石,是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开端,长期以来一直居于主流地位。二:比较优势理论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实施的就是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对外开放政策,为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自1978年中国采取对外开放政策以来,中国经济和对外贸易经历了近30年的快速发展,进出口贸易总额也从1980年的376.7亿美元上升到2011年的3.5万亿美元,增长了92倍多。中国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从1980年的0.9%上升到2011年的8.0%,位次也从1980年的第26位上升到2011年的第3位。可见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国际竞争力逐步提高。 近30年经济成长靠的是“比较优势战略”:即凭借国际范围内相对低廉的劳动力,生产价格同样低廉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分享了全球化的红利。但必须指出的是,其负面影响也越来越明显。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主要结构性缺陷——内需不足、资源与环境代价过高、核心技术缺乏、国富民贫、收入不公等问题都与这一战略相关。中国一方面的确是以自身低廉的劳动力价格参与国际分工;但却并没有按比较优势战略进口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本、技术与资源。中国一方面以高成本引进外

比较优势理论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

比较优势理论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 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学中的一种重要理论,它试图解释为什么国际贸易存 在并如何发挥作用。该理论的核心是贸易的最终效益来自各国在生产某些商品上的相对成本优势,即某国生产某种商品的成本要低于其他国家。因此,比较优势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国际贸易中,成为国际贸易政策的指导原则和决策依据。 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概念是“绝对成本”。绝对成本是指一个国家所花费的生产 某种商品的实际成本,通常用货币单位表示。比如,生产一辆汽车的成本在美国和中国可能是不同的,这就是绝对成本的差异。但是,绝对成本并不能决定国际贸易的最终效益,因为国际贸易的最终效益来自于相对成本优势。 比较优势理论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一个国家为生产 某种商品而放弃生产其他商品的代价。比如,如果一个国家有限的资源和工人只能生产两种产品:食品和鞋子。如果该国花费50个单位的资源生产1单位的食品, 生产1单位的鞋子就需要花费100个单位的资源。这意味着,该国生产1单位的鞋 子的机会成本是50个单位的食品。因此,在国际贸易中,机会成本比绝对成本更 重要。 比较优势理论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各国应当专门生产他们的相对成本最低的商品,并从其他国家购买那些他们的生产成本相对较高的商品。在这种情况下,国际贸易可以带来更大的效益,因为各国都利用自己的优势生产商品,并从其他国家进口贵重的、效益低下的商品。 在国际贸易中,比较优势理论应用广泛。许多国家的贸易政策都基于这一理论。比如,发展中国家常常专注于出口其相对成本最低的品目,例如纺织品和电子产品,从而获得更多的外汇收入。另一方面,工业化国家通常专注于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但同时进口那些其国内生产相对较昂贵的产品,例如农业产品和天然资源。

比较优势理论及其在我国的应用

从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角度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方向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食品质量与安全二本一班 美丽090910068 美丽 2011/11/16

从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角度 -- 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方向 随着通讯、网络和信息技术等的快速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的加快世界经济逐渐成为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 国际间的贸易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际贸易在国际分工的条件下进行, 而目前的国际分工是由旧的国际社会政治经济秩序和各国资源的禀赋差异决定的。人民币升值后, 国际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 为了更好地适应国际市场经济环境的挑战, 我国必须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 避开比较优势陷阱, 更好地利用国际贸易带来的有利条件, 充分利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在贸易中更好地利用贸易的创造效应, 避免其贸易转移效应。 什么是比较优势,它是指是指一国在所有商品上的劳动生产率都要低于另一国,即所有商品的生产均处于绝对劣势,但是相对劣势较小的商品较之那些相对劣势较大的商品而言,即具有比较优势。 何为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可以表述为:在两国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商品上都是相等。对于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应集中力量生产优势较大的商品,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应集中力量生产劣势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互相交换,彼此都节省了劳动,都得到了益处。其核心内容为“两利取重,两害取轻” 。 二战以后, 经济学家们从动态的角度对古典比较优势理论进行了丰富和发展其主要观点如下: 一是技术差距理论。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于1961年10月发表的《国际贸易和技术变化》论文中指出, 科学技术在比较优势形成中具有决定作用。波斯纳认为, 各个国家技术进步的程度是不同的, 刚开始,技术创新国会由于拥有新技术而与其他国家之间存在着一个技术差距。这种技术差距会引起该产品的国际贸易并且会在国际贸易过程中通过专利转让等逐步缩小。最终, 随着其他国家对该项新技术的掌握, 该产品的国际贸易也将逐步减少乃至取消。这一理论从技术变化的角度说明了比较优势的产生和变化根源所在。 二是产品生命周期理论。1966 年5 月,弗农在《经济学季刊》上发表《产品周期中的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论文, 第一次提出产品如同生物一样有生命周期, 并将这一周期划分为创新产品、成熟产品和标准产品3 个阶段。即产品经历从发明、应用、推广, 到市场饱和、衰落, 进而被其他产品所替代的过程中, 伴随着产品要素密集型的变化和比较优势的转化, 生产要素的比例会发生规律性的变化, 由技术密集型产品转变为资本密集型产品, 再转变为劳动密集型产品; 比较优势也随之从技术力量雄厚的创新国转移到其他发达国家, 最后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从动态的角度揭示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比较优势的不断转化。 三是比较优势阶梯理论。巴拉萨(Ba lassa于1977年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要素比例变化的角度提出这一理论。他认为, 在国际贸易和国际生产中比较优势的差别,会随着每个国家经济发展而发生变化和不断提高。巴拉萨将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次级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依次划分为第一阶梯、第二阶梯是、第三阶梯。在这一阶梯式发展格局中, 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分别发展各自的新兴产业, 同时将失去优势的产业转移给较低发展阶段的国家。落后国家通过承接该产业, 利用比较优势进入更高的经济和贸易发展阶梯。

比较优势理论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研究

比较优势理论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研究 国际贸易一直是国际经济交流的重要形式,而比较优势理论是 国际贸易理论中最为核心也最具实用性的理论之一。本文将对比 较优势理论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进行研究。 一、比较优势理论概述 比较优势理论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首创,它认为一个国家生产某种商品所需要的成本相对于生产其他商品所需要的成 本来说更低,就具有比较优势。例如,某国家生产棉花的成本比 生产钢铁低,而另一国家的钢铁生产成本比棉花低,这两个国家 可以通过贸易来实现优势互补,增加贸易的效率。 二、比较优势理论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 1. 描述国际贸易的实际情况 比较优势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国际贸易实际情况。实际上,在 国际贸易中,各国往往会专业化生产某种商品或提供特定的服务,从而形成比较优势。比如,中国劳动力成本便宜,制造业发达, 而日本则在高技术领域领先。中日两国可以互通有无,实现互利 贸易。 2. 增加贸易流量

比较优势理论可以提高国际贸易的效率和流量。在生产某项产品时,如果该国比其他国家的成本更低,它将以更低的价格出售此产品。这会促进该国出口该产品,但也会增加其需求。因此,出口者的生产成本将继续降低,进一步增加国际贸易的流量。 3. 平衡地区贸易 比较优势理论可以帮助平衡地区贸易。对于同一个地区内各国之间的不同商品和服务,比较优势理论通过特定优势的发现,实现了产品相互交流和贸易的均衡。因此,比较优势理论可以平衡地区贸易。 三、比较优势理论的应用案例 1. 欧盟与美国的食品贸易 欧盟和美国均有食品生产体系,但由于欧盟的法律法规和生产方式与美国的不同,导致两个地区互通性不足。这时,比较优势理论便可应用于此例中,实现互利贸易,并让欧盟和美国的贸易体系统一,增加贸易的效率。 2. 中国与墨西哥的汽车贸易 中国和墨西哥都是生产汽车的国家,但由于两个国家的税收和生产方式不同,导致基本无法交流汽车。比较优势理论可用于解决两国之间的贸易难题,并提高两国间的汽车交流和贸易效率。

比较优势理论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与实践

比较优势理论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与实践 比较优势理论,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19世纪初期提出的一种代表性的贸易理论。该理论以各国资源型态不同,导致各国有不同的产品成本为基础,认为国际贸易是一种会产生互惠互利的交易方式。比较优势理论在国际贸易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与实践,下面将从三个方面介绍这方面的内容。 一、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假设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各国之间存在着不同的资源禀赋和生产成本。由于资源禀赋和生产成本的不同,导致了各国之间的商品价格差异。假设两个国家A和B,分别拥有两种生产要素,即劳动力和资本,两者的相对比例不同。在这种情况下,当国家A生产一种产品的成本比国家B低时,国家A拥有比较优势。此时,国家A应当专门生产这种产品,并通过贸易的方式与国家B进行交换。这样,两国都能够获得经济上的利益,实现互惠互利的贸易,也就是通过贸易来实现各自的利益最大化。 二、比较优势理论的应用 在国际贸易领域,比较优势理论被广泛地应用和实践。具体来说,它通常被用来解释各种不同形式的国际贸易,包括标准贸易、债务交换、分工专业化和外包。下面将从三个方面具体介绍。 1.标准贸易 标准贸易是指一个国家的公司通过出口产品来换取其他国家的产品。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企业应该在自己的比较优势部门生产产品,并将其出口到别的国家,同时从别的国家进口自己的劣势产品。这种方式会促进国家之间的经济繁荣,因为各国都能够以最佳方式利用自己的资源,从而增加国家的总体经济效益。 2.债务交换

债务交换是指一国通过借贷方式来换取商品,这种方式往往应用于较贫穷、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他们通常没有足够的现金来购买所需的进口商品,因此需要通过借贷方式进行交换。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如果一个国家拥有优势部门,获得贷款购买进口商品是一个有效的替代方案。这种方法有助于增加债务国的消费能力、改善贫困状况,同时也有助于债权国增加出口和实现经济增长。 3.分工专业化和外包 分工专业化和外包是指企业将某些生产环节分包给不同的企业或国家来完成,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率。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企业应该在自己的优势领域生产,并将劣势领域的部分生产外包给其他企业或国家。这样,企业能够降低成本和实现更高的生产效率,从而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三、比较优势理论的实践 比较优势理论的实践既包括了在全球范围内贸易的活动,也包括地区贸易中的实践。以下是具体实践的一些例子: 1.地区贸易 在东亚地区,例如中国和日本之间的贸易交流,既体现了比较优势理论,同时也展现了寻求地缘政治和经济合作的积极努力。在2005年之前,二者的贸易差距巨大,中国是主要的原材料输出国和劣质产品生产国。从2005年开始,中国不断地调整产品结构,并逐渐使自己进步到了更高价值的制造业。日本也在不断地加强与中国的经贸合作,开展愈加广泛的合作、指导、技术援助等活动。 2.全球贸易 随着全球产业的链式化和全球化的加强,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全球供应链来分配生产工作。比如,在众多的跨国公司中,苹果公司最著名。苹果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就在于杰出的设计、研发技能和卓越的营销策略,而生产过程则借鉴了台湾、中国大陆、韩国、新加坡等地工厂的能力,最终将产品集成成品。

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对我国纺织业的现实意义

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对我国纺织业的现实意义摘要 本文的理论基础是国际贸易理论中的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首先,通过回顾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引出本文主要涉及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两个理论基础,然后分析了中国纺织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得出纺织品出口既具有比较优势,又具有竞争优势的结论。其次,通过对中国纺织品发展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纺织品出口与国内其他产品相比,一直具有比较优势;与其他纺织品出口国家和地区相比,中国的纺织品比较优势正在逐步下降。此外,从竞争优势的角度来看,其竞争优势并不十分明显。然后,通过对中国纺织品出口的SWOT分析,具体分析了其内部优势、劣势、外部机会和威胁,以及如何利用有利因素规避不利因素的策略。最后,通过对上述理论和数据的分析,得出了中国纺织品保持比较优势、增强竞争优势的对策。 关键词:比较优势理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纺织业 摘要 目录 第一章导论一 1.1本文的研究对象 (1) 1.2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11.3文献综述............................................................................ ...........21.4研究方法............................................................................ .. (4) 第二章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概述五 2.1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内容和发展...............................................52.2竞争优势理论的基本内容和发展...............................................72.3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关系 (11) 第三章中国纺织工业现状与发展分析 3.1中国纺织业面临的现状.............................................................143.2中国纺织业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