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颡鱼
黄颡鱼

黄颡鱼生活习性:该鱼属温水性鱼类。
生存温度0~38℃。
最佳生长温度25~28℃,pH值范围6.0~9.0,最适pH值为7.0~8.4。
耐低氧能力一般。
水中溶氧在3mg/L以上时生长正常,低于2mg/L时出现浮头,低于1mg/L时会窒息死亡。
食性:黄颡鱼食性是肉食性为主的杂食性鱼类。
觅食活动一般在夜间进行,食物包括小鱼、虾、各种陆生和水生昆虫(特别是摇蚊幼虫)、小型软体动物和其它水生无脊椎动物,有时也捕食小型鱼类。
其食性随环境和季节变化而有所差异,在春夏季节常吞食其它鱼的鱼卵,到了寒冷季节,食物中小鱼较多,而底栖动物渐渐减少。
规格不同的黄颡鱼食性也有所不同,体长2~4cm,主要摄食桡足类和枝角类;体长5~8cm 的个体,主要摄食浮游动物以及水生昆虫;超过8cm以上个体,摄食软体动物和小型鱼类等。
年龄生长:黄颡鱼生长速度较慢,常见个体重200~300g。
在自然大水域1龄鱼可黄颡鱼长到体长56mm,体重5.7g。
2龄鱼可长到体长98.3mm,体重20.6g。
3龄鱼可长到135.5mm,体重36.1g。
4龄鱼可长到160.1mm,体重58.2g。
5龄鱼可长到177.7mm,体重81.3g。
黄颡鱼雄鱼一般较雌鱼大。
1~2龄鱼生长较快,以后生长缓慢,5龄鱼仅为250mm。
繁殖:黄颡鱼2~4冬龄达性成熟(约3龄以上),最小成熟个体,雌鱼为11.7cm,雄鱼为14.8cm。
达性成熟的雄鱼在肛门后面有一个生殖突,而雌鱼则无。
在南方4~5月产卵,在北方6月才开始产卵,是产卵较晚的鱼类之一。
要求水温在20~30℃。
产卵活动于夜间进行,当天气由晴转为阴雨,即可产卵。
黄颡鱼具有筑巢产卵保护后代的习性。
黄颡鱼怀卵量为1086~4469粒,成熟卵径1.7mm,受精卵为黄色、粘性、沉于巢底或粘附在巢壁的水草须根等物体上发育。
其产出的卵径约为2.5mm,两天内即可孵化。
黄颡鱼可能为分批产卵的鱼类。
养殖技术:1.池塘条件:养殖黄颡鱼的池塘面积要求不严,可大可小,但水深应保持在1.5米以上,池底淤泥不宜过厚,以泥沙质底为佳。
黄颡鱼怎么读

黄颡鱼怎么读
黄颡鱼拼音:huáng sǎng yú,又名黄公灵、黄牯头、昂公鱼等,为鲿科,黄颡鱼属的一种淡水鱼类。
黄颡鱼体长123-143毫米,重约40-100克,身体呈延长状,稍粗壮,吻端向背鳍上斜,后部侧扁,头略大而纵扁,头背大部裸露,眼睛为中等大小,眼间隔宽,略隆起。
黄颡鱼的背部呈黑褐色,至腹部渐变成浅黄色,沿侧线上下各有一条狭窄的黄色纵带,大约在腹鳍与臀鳍上方位置还各有一条黄色横带,交错形成断续的暗色纵斑块,尾鳍两叶中部分别有一条暗色纵条纹。
深黄色的黄颡鱼头上刺有微毒。
黄颡鱼的养殖技术

黄颡鱼的养殖技术黄颡鱼为鲶形目,鱼危科、黄颡鱼属,俗称安丁鱼或黄刺鱼,属于小型淡水鱼类,一般个体在200克至300克上下,其肉质细嫩,少刺无鳞,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
1、池塘条件选择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排灌方便的池塘,面积3至10亩,最好不选淤泥厚的老化池塘。
每个池塘配备1台1.5千瓦至3.0千瓦的增氧机。
用生石灰进行干塘曝晒和清塘消毒,以杀灭敌害生物和病原菌。
注水1.5米左右。
2、鱼种放养池塘主养黄颡鱼每亩放养规格为20克至50克/尾的鱼种3000至4500尾左右,搭养花白鲢200尾/亩左右(规格7厘米至9厘米)。
池塘混养黄颡鱼放养量一般每亩300至500尾(规格4厘米至5厘米),根据其它鱼类的放养情况及养殖技术水平,可适当增加放养量。
3、饲料制作由于黄颡鱼的食性为杂食性偏肉食性鱼类,在投喂人工配合饲料的同时,如果有条件还应辅助投喂鱼肉、动物内脏等动物性饲料,以补充黄颡鱼对动物性蛋白质的需要。
人工配合饲料的蛋白质含量要求不低于38%至40%,配方:鱼粉4%,进口肉骨粉10%,血粉5%,豆粕20%,麦麸20%,预混料5%。
4、日常管理坚持早、中、晚三次巡塘,认真观察鱼类活动、摄食与生长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经常注入新水,防止水质恶化,还可防止鱼体发病和产生浮头现象。
最好每隔10天注入新水20厘米至30厘米,在阴雨天要开增氧机。
每半个月左右施生石灰1次,每次用量为15千克至25千克/亩。
5、鱼病防治黄颡鱼抗病力强,疾病少,但饲养管理不善也会发生病害,造成损失。
鱼苗放池后进行鱼池药物泼洒消毒,定期在加工饲料中添加抗生素及中草药进行鱼病预防。
黄颡鱼人工养殖

黄颡鱼人工养殖黄颡鱼又名盎斯鱼、江颡鱼,为渔水性鱼类,适应性较强,可在各类水域中养殖。
易饲养,价格高,效益好。
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属优质上等水产品,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喜爱。
黄颡鱼喜栖息于静水或缓流水中,生存温度范围广,一般为0℃~39℃,最适宜生长水温为22℃~28℃,水体最适宜PH值范围为7.0―8.5,适宜溶氧量为3.0毫克/升以上。
在自然条件下,刚孵化出膜3天至5天的鱼仔吸收自身的卵黄作为营养。
苗种阶段以轮虫、小型枝角类、水蚯蚓及其他水生虫为饵,人工培育可喂绞碎的小鱼虾及软体动物,也可投饲配合饲料。
黄颡鱼一般雌性2龄、雄性3龄性成熟,水温为23℃~26℃为繁殖盛期,怀卵量为每尾4000至6000粒。
和鲤、鲫鱼一样,属黏、沉性卵。
受精卵在水温24℃~26℃的条件下,一般经72小时孵化出仔鱼。
黄颡鱼人工养殖方式有单养和混养两种。
单养主要措施为:选择水质清新、溶氧丰富、进排水方便,面积2至3亩、水深1至2米的池塘,安装好进排水棚栏及护网,对池塘进行清淤并用生石灰、漂白粉消毒后,每亩放养长3厘米左右的黄颡鱼冬片2500至3000尾,也可搭放体长12厘米的花白鲢100至200尾。
放养后,投喂新鲜的蚯蚓、蚌肉、小鱼、小虾等动物性饵料,每日投喂量为鱼体重3%至6%。
夏秋高温季节每7至10天加换水1次,每次30至40厘米深,保持池水透明度35至40厘米。
为防止鱼病发生,放养时须对鱼种进行药物浸洗,一般用10ppm高锰酸钾或2%至4%的食盐溶液浸洗鱼种5至10分钟。
在饲养期间每15至20天用漂白粉和生石灰全池泼撒一次,使池水分别达1.2ppm和10ppm浓度。
每月使用大黄、板蓝根等中药以0.1%至0.4%添加量制成药饵,连喂3至5天。
同时要在捞捕、投放、运输中尽量避免损伤鱼体,以防在初春、秋冬低温季节感染水霉病。
单养亩产可达200至300公斤。
混养方法为:在网围、池塘等主养四大家鱼或主养罗非鱼、河蟹、甲鱼等特种水产的水面中,每亩套放3厘米以上的黄颡鱼种100至200尾。
怎么繁殖黄颡鱼苗

黄颡鱼(Pseudotropheus socolofi)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鱼类,很适合在家庭水族箱中繁殖。
以下是繁殖黄颡鱼苗的详细步骤:1. 准备一个适合繁殖的水族箱:确保水族箱的大小足够容纳繁殖过程中的黄颡鱼。
水族箱应该提供充足的藏身之处,比如洞穴或岩石,以供黄颡鱼产卵和保护苗鱼。
2. 选择合适的配对:黄颡鱼属于雌雄异体生殖的鱼类,所以你需要一对合适的配对。
选择成熟而健康的鱼,雄性通常会比雌性大一些。
3. 提供适宜的水质和温度:黄颡鱼喜欢适度的碱性水质和稳定的温度。
将水质控制在pH 值7.5-8.5之间,温度保持在24-26摄氏度。
4. 提供适当的饲料:确保提供高质量的水族食物,比如鱼片、鱼粒或冷冻食物。
多样化饲料,使其包含丰富的蛋白质和维生素。
5. 创造合适的产卵环境:在繁殖季节开始之前,逐渐提高水温至28-30摄氏度。
增加藏身处,如岩石或洞穴,为雌性提供安全的产卵环境。
6. 观察繁殖行为:一旦配对成功,雌性将开始寻找合适的产卵场所,并产下卵。
雄性在观察到产卵后会将精子释放到卵中,进行受精。
7. 孵化和护育苗鱼:雌性黄颡鱼会将卵吞入口中,孵化和保护苗鱼。
孵化期通常为3-5天,期间雌性会保持口闭。
在孵化结束后,黄颡鱼苗会从雌性嘴里释放出来。
8. 提供适当的饲料和水质:确保为苗鱼提供适度的饲料,如细软的鱼食或磨碎的浸泡食物。
保持水质的稳定性和良好的清洁。
需要注意的是,繁殖黄颡鱼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
在繁殖过程中保持恰当的水质和观察鱼类行为非常重要。
如果你不熟悉鱼类繁殖或没有足够的经验,最好向有经验的养鱼者寻求帮助和指导。
黄颡鱼养殖的养殖周期

黄颡鱼养殖的养殖周期黄颡鱼是一种重要的淡水经济鱼类,具有高营养价值和较高的市场需求。
在进行黄颡鱼养殖之前,了解其养殖周期对于养殖者来说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黄颡鱼养殖的养殖周期以及相应的养殖管理措施。
一、黄颡鱼的生长发育过程黄颡鱼的养殖周期主要包括孵化、幼鱼期、稚鱼期、脂肪鱼期和市场鱼期五个阶段。
1. 孵化阶段黄颡鱼的孵化过程一般需要7-10天。
在温度适宜、水质清洁的环境下,黄颡鱼的卵会逐渐孵化成仔鱼。
在这个阶段,需要保持水温在26-28摄氏度之间,并定期更换新鲜的水源,保持水质清洁。
2. 幼鱼期幼鱼期一般持续30-40天。
在这个阶段,黄颡鱼的生长速度较快,需要提供适宜的饵料,如糠饵、鱼粉等。
同时,要注意控制水质的温度和PH值,保持水质适宜。
3. 稚鱼期稚鱼期的持续时间为60-80天。
在这个阶段,黄颡鱼的体型逐渐增大,开始出现明显的颡冠。
饲养管理方面,应提供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的饵料,确保黄颡鱼获得充足的营养。
4. 脂肪鱼期脂肪鱼期一般持续20-30天。
在这个阶段,黄颡鱼逐渐积累脂肪,体型增大。
饲养管理方面,应继续提供高蛋白、高能量的饵料,并注意控制养殖密度,保持水质的清洁。
5. 市场鱼期市场鱼期是黄颡鱼养殖的最后一个阶段,持续时间根据养殖者的需求而定。
在这个阶段,黄颡鱼已经长大成熟,可以进行销售。
在饲养方面,需要在控制饵料的同时,增加运动量,使得黄颡鱼的肌肉变得更有质感。
二、黄颡鱼养殖的管理要点1. 饲料管理黄颡鱼的饲料要选择质量优良、营养丰富的饵料,并按照鱼的生长发育需求进行适量投喂。
在不同阶段,饲养者需要根据黄颡鱼的需求调整饲喂量和饲喂频率,合理安排饵料的种类和比例。
2. 水质管理黄颡鱼对水质的要求较高,需要保持水质的清洁和稳定。
饲养者需要定期检测水质的温度、PH值、氨氮含量等指标,确保水质处于适宜的范围内。
同时,需要定期更换一部分水源,保持水体的新鲜和充氧。
3. 疾病防控黄颡鱼养殖过程中,疾病的防控是非常重要的。
黄颡鱼的养殖技术

黄颡鱼的养殖技术黄颡鱼是一种淡水鱼类,也是养殖业中很常见的一种品种。
黄颡鱼的养殖技术主要包括选种、养殖环境、饲养管理和疾病防治等方面。
下面将详细介绍黄颡鱼的养殖技术。
一、选种二、养殖环境黄颡鱼适宜在水温为20-30℃、PH值为6-8的环境中生长。
养殖池塘或池塘的选址应远离工业废水、农田化肥和农药的污染源,水源要清洁,水质清澈。
池塘的建设应有系统的排水和补水装置,以便及时排除污水和调节水质。
在建设池塘时,底部和侧壁要平整,避免出现陡坡和深坑,以免影响鱼的正常生长。
三、饲养管理1.饲料与喂养:黄颡鱼属于杂食性鱼类,可以吃各种饲料,如鱼饲料、虾饵、苹果、萝卜等。
一般采用配制饲料的方式进行饲养。
饲喂时要控制好饲料的量和频率,避免过度投喂。
饲料的投喂量要根据鱼的生长情况和水质状况进行调节。
2.水质管理:黄颡鱼喜欢在水中游动,所以保持水体清洁和水质稳定非常重要。
定期清理池塘底部的淤泥和杂草,定期更换水源以保持水体的新鲜度。
定期检测水质指标,如温度、PH值、溶解氧等,保持合适的水质环境。
3.疾病防治:黄颡鱼容易患上鱼类常见疾病,如鱼虱、鳃螨等。
要定期检查鱼体是否有异常现象,一旦发现异常要及时采取措施。
预防疾病的关键是保持鱼群的健康状态和环境的清洁。
定期使用药物进行预防和治疗。
四、疾病防治黄颡鱼的常见疾病有鱼虱、鳃螨、真菌感染等。
为了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和传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清洁池塘:定期清理池塘底部的淤泥和杂草,确保水质清洁和透气性。
清理过程中避免使用有毒药物。
2.改善饲养管理:确保饲料的种类和质量符合要求,避免过度投喂。
定期检查鱼体和水质的健康状况,及时采取措施。
3.使用药物:在必要时可以使用药物进行预防和治疗。
但使用药物要遵循正确的用药方法和剂量,避免对鱼体和环境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以上是黄颡鱼养殖技术的一些基本要点,黄颡鱼的养殖过程中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
希望能对想要养殖黄颡鱼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黄颡鱼养殖技术

黄颡鱼养殖技术黄颡鱼(Prochilodus mariae),又称金线梅伞鱼,是一种常见的淡水鱼类,具有高经济价值和广泛的市场需求。
黄颡鱼以其鲜美的肉质和高蛋白含量受到了越来越多养殖者的关注和青睐。
本文将介绍黄颡鱼的养殖技术,帮助养殖者了解黄颡鱼的特点以及合理的养殖方法。
一、黄颡鱼的特点黄颡鱼体型长而略侧扁,背部呈灰褐色,腹部较浅,尾部金黄,故得名黄颡鱼。
成年黄颡鱼体长可达30厘米左右,体重约为300克。
黄颡鱼是一种杂食性鱼类,以浮游植物、底栖动物和有机碎屑为食,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
二、黄颡鱼养殖环境黄颡鱼适应性强,适宜的养殖水温为20℃-30℃,水质要求高。
黄颡鱼对水体的酸碱度要求适中,PH值在6.5-8.0之间。
在养殖过程中,需要定期补充水质中的溶解氧,保持水质清洁,避免疾病的发生。
三、黄颡鱼养殖设施1. 水池或池塘黄颡鱼适合在水池或池塘中进行大规模养殖。
水池或池塘的选址应选择水源充足、水质好、环境条件适宜的地方。
养殖水池的大小应根据养殖规模和市场需求合理设计,充分考虑到黄颡鱼的生长空间和养殖设备的布局。
2. 养殖设备根据养殖需求,合理配置养殖设备是成功养殖黄颡鱼的关键。
养殖设备包括水泵、饲料机、增氧设备等。
水泵可用于保持水质流通,饲料机可自动投放适量的饲料,增氧设备可提供养殖水体中所需的溶解氧。
四、黄颡鱼的饲养管理1. 喂养管理黄颡鱼的主要饵料以植物性为主,可以使用人工配制的饲料,也可使用天然植物饵料。
根据黄颡鱼的生长阶段和饲养密度,合理投喂饲料,并注意饵料的质量和营养成分。
养殖者可定期监测黄颡鱼的生长情况,根据生长情况调整饲料投放量和饲养密度,保证黄颡鱼的健康生长。
2. 疾病防治在养殖过程中,黄颡鱼可能会出现各种疾病,如细菌感染、寄生虫感染等。
养殖者应定期检查水质和鱼体健康状况,如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防治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五、黄颡鱼的收获与销售黄颡鱼的生长周期一般为6-9个月,生长速度较快,体重可达到300克以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黄颡鱼的特征:黄颡鱼在分类上隶属于鲶形目,鮠科(也有记为鲿科),黄颡鱼属,有黄颡鱼、江黄颡鱼(瓦氏黄颡鱼)、岔尾黄颡鱼、光泽黄颡鱼等4 种,目前用于人工养殖的主要是黄颡鱼和江黄颡鱼。
黄颡鱼的分布很广,许多天然水域都有它的踪迹。
黄颡鱼虽然个体较小,但其肉味鲜美,营养丰富,很受消费者欢迎。
①黄颡鱼的特征:须4对,上颌须长,末短达到或超过胸鳍基部。
背鳍硬刺后缘具锯齿,胸鳍刺比背鳍刺长,前后缘均具锯齿。
臀鳍条21—25,鼻须一半为白色,另一半为黑色。
个体较大,最大可达0.75公斤左右。
②江黄颡鱼的特征:须4对,上颌须长,末端超过胸鳍基部。
胸鳍刺比背鳍刺短,后缘具锯齿。
胸鳍刺前缘光滑,后缘也有锯齿。
个体大,最大可达1公斤左右。
③岔尾黄颡鱼的特征:须4对,上颌须长,末端超过胸鳍中部。
胸鳍刺与背鳍刺等长,前后缘均有锯齿。
尾鳍深分叉。
鼻须全为黑色。
个体不大。
④光泽黄颡鱼的特征:须4对,上颌须稍短,末端不达胸鳍基部。
胸鳍刺较背鳍刺稍短。
后缘锯齿细小。
胸鳍刺前缘光滑,后缘具锯齿。
个体小,常见为8—14厘米。
2、黄颡鱼的生活习性:为底层鱼类,喜息于静水或缓流中。
在池塘中,白天潜于水底,晚上出来觅食。
但仔鱼在晴天喜在上层集群。
黄颡鱼是以动物性饵料为主的杂食性鱼类。
在自然条件下,孵化出膜3—5天,以自身的卵黄为营养,以后幼鱼以轮虫、枝角类、水蚯蚓等为食。
成鱼阶段主食各种小鱼、虾。
人工养殖时,既可摄食动物饵料,也可摄食人工配合饲料。
在生长速度方面,以江黄颡鱼最快,自然条件下,一龄鱼20—50克,二龄鱼50—150克。
人工养殖时,一龄可达150—300克。
黄颡鱼适应性很强,有一定的耐低氧环境的能力,最适生长水温为22—28℃。
黄颡鱼的性成熟年龄,雌鱼为2龄,雄鱼一般3龄。
在自然界,雌雄比例大致为1:1.2以上。
黄颡鱼的怀卵量与体长、体重有关,据统计,体重100—150克,怀卵量1850—6895粒。
一般平均为3000—5000粒/尾。
繁殖期间,雌、雄鱼有明显区别,雄鱼肛门后有一明显的生殖突,雌鱼无此标志。
黄颡鱼的受精卵为沉性,圆扁形,淡黄色,粘性较强。
在水温25℃时,经72小时左右即可孵出鱼苗。
亲鱼培育亲鱼培育,是指在人工饲养管理条件下,使亲鱼的性腺成熟,或者使收集和留养的亲鱼,生长发育到性成熟的过程。
在对黄颡鱼人工繁殖的过程中,只有亲鱼达到性成熟,再辅以一定的催产措施,才可能使亲鱼顺利产卵和出苗。
否则,再好的催产药物和催产技术,如果没行性成热的亲鱼,都无济于事。
培育一定数量、适当成熟、体质健壮亲鱼,是黄颡鱼人工繁殖的首要条件。
黄颡鱼亲鱼的性腺发育,受到鱼体内分泌激素的控制,并与鱼体所获取的营养和池塘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黄颡鱼亲鱼在培育期间,要遵循亲鱼性腺发育的生理规律,合理地进行投饲、施肥和管理,创造良好的生态条件,促使亲鱼生长发育,达到性成熟。
1.亲鱼的来源用来进行人工催产繁殖的黄颡鱼亲鱼,可以直接从河湖中捞浦,也可以选用人工饲养的黄颡鱼。
从天然水域中收集黄颡鱼亲鱼时,可以在秋、冬季或早春,在河流、湖泊中用捕捞黄颡鱼。
因为此时水温较低,便于黄颡鱼亲鱼的运输。
在河、湖中捕捞黄颡鱼亲鱼所用的网具要柔软、光滑。
用刺网捕起的黄颡鱼,要及时把黄颡鱼取下。
捕捞和取鱼时,操作要细心,以免黄颡鱼受伤。
直接从河湖中捞捕的黄颡鱼,因个体及生长环境的差别,并非所有的鱼在捞起时,性腺已发育到了可以催产的条件,加上要进行大批量生产苗种,这就要求对准备用来人工催产的亲鱼进行人工培育,使性腺能更好地发育成熟。
2.亲鱼的运输黄颡鱼亲鱼由于个体较小,胸鳍和背鳍上的硬刺较坚硬,在进行大规模运输时,容易互相刺伤;在利用尼龙袋充氧运输时,也往往容易将尼龙袋扎破,造成运输失败。
黄颡鱼亲鱼在进行长距离运输之前,一定要制订周密的运输计划,确保亲鱼的运输成活率。
对运输工具、消毒药物、充氧设备、尼龙袋、鱼篓等都需要仔细检查,如果需要中途换水、充氧,则必须在启动之前确定好换水、充氧的地点;其次,池塘中饲养的黄颡鱼亲鱼在转运之前的1-2天应进行拉网锻炼,并停止投饲,以增强亲鱼的体质,减少亲鱼在运输途中的粪便、粘液等排泄物对运输容器构水质的污染。
从江河、湖泊、水库等天然水域中捕捞的黄颡鱼亲鱼,最好经过池塘、网箱或暂养池的暂养,待体质恢复后再进行运输,这有利于提高亲鱼产运输过程中的成活率。
黄颡鱼亲鱼的运输方法有帆布桶运输、帆布捆箱运输、塑料袋充氧运输以及河水船运输。
短途运输黄颡鱼亲鱼,一般采用椭圆形的帆布桶或木桶帆布篓等。
方法是:将装运黄颡鱼亲鱼的桶中装一半的水,每桶装运亲鱼的数量根据当时的气温和黄颡鱼亲鱼的体质情况灵活掌握。
黄颡鱼亲鱼直接放入桶中进行运输。
陆路运输时,运输途中要勤换水,或者采用增氧设备,增加运输水体中的溶氧量。
塑料袋充氧密封运输黄颡鱼亲鱼时,运输方法简便,适宜于长距离的亲鱼调运。
在选用塑料袋充氧密封运输黄颡鱼亲鱼时,有两种方法可以选:一是选择特制的加厚的专门用来运输鳜鱼、黄颡鱼亲鱼的塑料袋;一是选择常用的塑料袋,但在启运之前,应将黄颡鱼亲鱼的胸鳍和背鳍上的硬刺刺尖进行适当的修剪,以免在运输的过程中将塑料袋扎破,使运输失败。
利用活水船运输时,黄颡鱼亲鱼的装运量要比其他几种运输方法的装运量大。
在运输时,要适当控制活水船的进水量,保证亲鱼有足够的氧气。
活水船运输黄颡鱼亲鱼,运输的数量较多,舱内水流可自行进出。
此法在水路交通方便的地区使用较多。
黄颡鱼亲鱼运输时在注意以下事项:①运输水温以6-15℃为宜。
运输时水路过高,可加少量的冰块或井水进行降温,但温差不能超过5℃;如果运输期间白天气温高时,运时间可安排在清晨或傍晚进行。
运输黄颡鱼亲鱼的用水,一定要清新、溶氧含量高,在运输途中最好能加换一部分新水。
利用塑料袋运输时,要注意防止塑料袋漏气。
②应尽量避免黄颡鱼亲鱼受伤。
在装卸亲鱼时,操作—定要小心,以避免使鱼体受伤。
受伤的黄颡鱼亲鱼,在到达目的地时,应进行鱼体消毒之后才能下池。
有条件的可以在黄颡鱼亲鱼达到后,将亲鱼放入专门的暂养池中暂养一段时间,待亲鱼体质恢复后再下池。
3.亲鱼培育池的清整消毒黄颡鱼亲鱼对培育池虽无严格的要求.但为了有利于亲鱼的生长、发育和饲养管理,在选择亲鱼培育池时,应尽量选择注排水方便、交通便利、池底平坦、硬底质、保水的池塘;亲鱼池要选样在靠近催产池、环境安静的地方。
亲鱼培育池的面积一般为15-2亩,具体大小可依据苗种生产规模来定,培育池水深保持在2.2米左右。
因为黄颡鱼亲鱼的个体较小,所以培育池的面积不宜过大。
培育池面积过大,往往因催产不及时而造成黄颡鱼亲鱼的流产。
培育池必须每年清塘1次,清除池塘中的野杂鱼,杀死敌害生物和病原体,改良池塘的水质。
如果是老塘,则要清除池塘底部的淤泥。
作为黄颡鱼亲鱼的培育池,不论是新开挖的池塘还是老塘,在亲鱼下池前都要进行池塘消毒。
池塘清塘消毒较常用的药物有生石灰、漂白粉。
生石灰清塘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即干法清塘和带水清塘。
干法清塘的方法是:先将池中的水放干,或留有水6-9厘米深,然后施用生石灰清塘。
清塘时,每亩用生石从50-60千克,具体情况视池底淤泥的多少作增减。
操作时,先在池底挖几个小坑,再把生石灰放入挖好的小坑中乳化,不待生石灰冷却,立即均匀地全池遍洒。
到第二天再用长柄泥耙耙动塘泥,以充分发挥生石灰的消毒作用。
用生石灰清塘后,一般经过7-8天药力消失,即可放鱼。
带水清塘的方法是:池塘留有水深1米时,每亩施用生石灰130-150千克。
操作时,先将生石灰放入木桶或水缸中乳化,乳化之后立即全池遍洒。
此种方法清塘可以不必加注新水,能有效防止野杂鱼类、病虫害及可能随水进入池塘内的虫卵,其防病效果比干法清塘更好,但带水清塘时生石灰的用量比较大,成本比较高。
用漂白粉清塘时,在使用前应计算漂白粉中有效氯的含量。
一般漂白粉合有效氯为30%左右,用量可按每立方米水用药20克计。
用漂白粉清塘的操作方法是;将漂白粉加水溶化后,立即用木瓢全池遍洒,然后用船或菱桶划动池水,使药物在水中均匀分布,发挥药效。
施用漂白粉后,一般4-5天药效即可完全消失。
漂白粉有很强的杀菌、抑菌作用,防病效果接近生石灰。
用漂白粉清塘时,漂白粉的用药量较少,药力消失快,有利于池塘的周转利用。
4.亲鱼培育亲鱼下塘前可用食盐水、漂白粉或高锰酸钾消毒。
食盐水消毒的方法是将亲鱼在3%的食盐水中浸洗10分钟。
漂白粉消毒的方法是将黄颡鱼亲鱼在5-10毫克/千克的含有效氯30%的漂白粉溶液中浸泡10分钟。
高锰酸钾消毒的方法是将黄颡鱼亲鱼在20毫克/千克的高锰酸钾溶液中浸泡1.5-2小时。
黄颡鱼为无鳞鱼,在浸泡消毒过程中应密切注视鱼体的活动反应情况,灵活掌握浸泡时间。
黄颡鱼亲鱼培育采用主养的方式。
亲鱼的放养密度要适度,同时还应根据放养池塘面积的大小做适当调整。
放养密度过高,黄颡鱼随着体重的增加,在培育的后期会增大水体的负载量,进而影响到亲鱼的性腺发育;另外,黄颡鱼具有集群抢食的特点,放养密度过高,某些黄颡鱼会因此进食困难而影响其正常的生长发育。
相反,放养密度过低,池塘的利用效率不高,直接影响到经济效益。
因此,面积667平方米(1亩)的池塘一般放养2500尾、面积1334平方米(2亩)的池塘放养4000尾,即每667平方米放养2000尾。
同时可以在每667平方米池塘中放养10-13厘米的花、白鲢鱼种200-300尾,利用花、白鲢摄食水中的浮游生物,以达到控制水质的目的。
适宜的放养密度对黄颡鱼亲鱼的捕捞也会有好处。
在黄颡鱼人工繁殖过程中、亲鱼的捕捞一般采取干塘捕捞法,适宜的放养密度既可以发挥池塘的生产效率,捕捞时又不易造成黄颡鱼个体间的相互伤害。
培育黄颡鱼亲鱼时,亲鱼池不要混养鲤鱼、鲫鱼等杂食性鱼类,如果放养,则会与黄颡鱼发生争食,影响黄颡鱼亲鱼的正常生长发育。
亲鱼培育阶段,由于性成熟的需要,黄颡鱼对营养的需求较高,单靠池塘的天然饵料难以满足黄颡鱼亲鱼生长和性腺发育的需求,必须加强外援营养的补充,即投喂人工饲料。
黄颡鱼是一种杂食性鱼类,食性较广,其主要食物有螺蛳、小虾、小鱼、摇蚊幼虫、蜉蝣目稚虫、鞘翅目幼虫、昆虫卵、植物叶和须根、腐屑及其他鱼类产在水生植物上和石块上的鱼卵等。
新鲜的鱼肉、动物内脏等营养成分和天然饵料的营养成分相差无几,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矿物质以及丰富的维生素等,是优质的养鱼高蛋白饲料。
因此,可以选择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鱼肉、小虾以及新鲜的动物内脏等,用绞肉机绞鱼浆或肉浆等投喂。
在上述食物来源有困难时,也可考虑投喂人工配合饲料。
人工配合饲料中,蛋白质应达到33%-35%,脂肪应达7%。
人工饲料中鱼粉蛋白质含量在60%以上,脂肪含量5%-10%,矿物质15%-19%,此外还富含维生素A和维生素D,可以满足亲鱼生长和发育所需的营养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