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与反贫困张玮23页PPT
贫困理论获奖课件

脱贫困旳途径 • 结论:“一国穷是因为他穷。”
(2)纳尔逊:“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 • 1956年刊登《不发达国家旳一种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 • 发展中国家旳经济体现为人均收入处于维持生命和接近
• 贫困文化塑造着在贫困中长大旳人旳基本特点和人格,使得他们虽然 遇到摆脱贫困旳机会也难以利用它走出贫困
• 属于贫困旳个人责任论,未能解释穷人贫困旳起始原因
塑造特点和 人格
陷入贫困
下一代习得 贫困文化
穷人的居住方式 (集体互动)
贫困亚 文化
四、反贫困理论
(1)反贫困旳概念
反贫困旳概念主要有三种体现形式:
数,即“贫困线” • 这是源于“恩格尔定律”旳收入百分比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贫困经济学基本问题
(一)贫困经济学旳含义
贫困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旳一门新兴旳边沿学 科,所要研究和考察旳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贫困 这一社会经济现象和矛盾。详细地说:
贫困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国家,尤其是在市 场经济条件下贫困现象旳产生、发展及其运动规 律旳一门学科。
• 森旳权利体系包括四方面旳权利: ➢ 以互换为基础旳权利:一种人有权将自己旳资源或雇佣来
旳要素与别人互换 ➢ 以生产为基础旳权利:一种人有权将自己旳资源或雇佣来
旳要素用于生产 ➢ 以本身劳动力为基础旳权利:一种人有权将自己旳劳动力
用于自己组织旳生产或者受雇于别人 ➢ 以继承或转让为基础旳权利:一种人有权继承财产或接受
(二)贫困经济学旳研究对象
➢ 贫困经济学旳研究对象: 研究一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旳穷人问题。
发展与贫困的治理学习教材PPT课件

贫困概念的几个特性:
时间性与空间性
如(空间)发达国家的贫困可能在发展中国家的富有 (时间) 历史上的富有可能在今天是贫困的
客观性与主观性
关于贫困在经济领域要注重客观指标,力求认定准 确科学; 在非经济领域要承认主观感受,增强感受力 消除经济贫困的措施是否成功,可通过衡量由于该项目 实施个人可掌握的消费品和服务的数量是否增加; 消除文化贫困的措施,可通过观测其在特定文化背 景下个人 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变化来衡量其成效。
社会排斥论
个人或群体被全部或部分的排斥在充分的社
会参与之外 ——侧重于社会制度引发的政治贫困 修维尔提出了三个不同的社会排斥理论的范 式: 团结、专业化和垄断 1.团结范式是指个人和社会之间社会纽带的废 弛 2.专业化涉及个人行为和交换 3.垄断则指不同的而且彼此竞争的群体将其成 员的利益最大化
贫困的定义
根据贫困的发生是否限资源的占有和利用受限制导致生活 水平的状况: 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
狭义贫困
即是经济贫困,是界定财产占有情况或,衡量收 入情况,或代表低消费水平的概念 以收入认定的贫困 贫困是指收入较少而无力供养自身及家庭的一种低 落的生活程度(吴理财《“贫困”的经济学分析及 其分析的贫困》) 以消费认定贫困 贫困意味着在食物等基本生活的开支少于平均水平 (欧本赫) 以财产认定贫困 贫困是在一个人在某种状况下所拥有的财产而不是 其个性特征或其行为方式(《贫困的经济学定 义》)
指出了需求的不可比性与个人幸福感、不满足感的异质 性
心理感受是个人对生存状况的综合反映。 心理上的贫困感受虽然与个人的期望值有关,但首要 的来源是外在的刺激结果
可性能力论
第十章_贫困和社会工作-PPT课件

二、贫困主体
• • • • 世界银行在《世界发展报告2000/2019》中认为,贫困者具有三个动态特征: 第一,缺少机会参与经济活动; 第二,在一些关系自己命运的重大决策上没有发言权; 第三,易受到经济及其他冲击的影响,如疾病、粮食危机、经济萧条等。
贫困主体类型(贫困 者和社会的关系)
区域性贫困主体 阶层性贫困主体
2、中国城市贫困标准
• 国家统计局城市调查总队(2019)采用恩格尔系数法和 维持生活的基本需求两种方法测算,得出2019 年度中 国城镇居民贫困线为月人均150元人民币,年人均1800 元人民币。
• 中国城市贫困研究课题组(2019)则把基本生活保障线 看成为城市贫困线。
第二节
国际贫困问题概述
字率、平均每人每天热量摄入量、人均居住面积、百户电视机拥有量、 享受社会保障人口比重、使用清洁用水人口比例等。)
(二)相对贫困的度量指标
度量指标:
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额/消费支出额×100% 恩格尔系数大于60%的为赤贫;50%-60%为勉强度日、
类似温饱;40%-50%为小康水平;20%-40% 为富裕,小 于20%为极富裕。
能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
生命的延续受到威胁。
相对贫困,一方面指随着社
会经济发展,贫困线不断提 高而产生的贫困;另一方面 指同一时期,不同地区之间、 各阶层之间、各阶层内部不 同成员之间的收入差别而产 生的贫困。
(三)贫困成因分析:
• 一是“资源匮乏说”,如英国学者奥本海默认为,“贫 困是指物质上的、社会上的和情感上的匮乏”; • 二是“机会能力缺失说”。世界银行将贫困界定为“缺 少达到最低生活水准的能力”;阿玛蒂亚· 森则认为, “贫困意味着贫困人口缺乏获取和享有正常生活的能 力”。
贫困与反贫困

贫困与反贫困[内容提要] 解析贫困需要从贫困的概念入手,以完整的指标体系来测度贫困。
而把握贫困的根源是解决贫困的关键所在,也是人们为之奋斗不止的理想,并了无数的尝试。
贫困问题也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发展,虽然我们已经作了长期的工作,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但这项事业仍旧任重而道远。
作为特定的社会经济现象,贫困与反贫困是全球面临的共同难题,许多国际组织、国家政府和研究机构都曾提出了种种反贫困理论和发展策略。
这些理论和策略对区域性缓解贫困、甚至彻底摆脱贫困起了积极的作用,但并未从根本上使全人类消除贫困。
因此,继续深入地研究贫困的实质及其产生的根源,尤其是在中国探讨贫困与反贫困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一节贫困及其测度贫困是人类社会的大敌。
长期以来,对待贫困问题,人们更多看到的是资源与财富的匮乏。
因此推想,只要物质财富丰富起来,贫困就会自然而然地被克服。
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物质财富已经相当丰富。
尤其是在当代社会中,市场机制大大地提高了人类社会的经济效率,创造出巨大的财富。
近年来,市场机制又突破了民族国家的疆界,向全球化的方向发展。
然而,市场也好、全球化也好,都是一把双刃剑,他们在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也在不断地使贫困像病毒一样被复制乃至泛滥成灾。
迄今为止,贫困问题不但没有被消灭,而是越来越突出。
在当今世界,富国与穷国之间、富裕的阶层与贫困的阶层之间,富人与穷人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而且难以调和。
这些情况引起人们反思:从某种意义上说,贫困不仅仅是资源和财富的匮乏,更是因人类社会的结构、功能和机制不完善、不健全而滋生的一个肿瘤。
于是,贫困研究在国际上成为一个热点。
“贫困”究竟是什么?为此我们需要从对“贫困”概念的最基本的解释入手,探讨一下20世纪以来对于贫困概念解释的发展变化以及测度方法的建立。
一、贫困内涵的演变(一)贫困研究的起源从已有的文献来看,最早对贫困这个社会问题的研究似乎可以追溯到15、16世纪。
发展与贫困的治理PPT共43页

36、“不可能”这个字(法语是一个字 ),只 在愚人 的字典 中找得 到。--拿 破仑。 37、不要生气要争气,不要看破要突 破,不 要嫉妒 要欣赏 ,不要 托延要 积极, 不要心 动要行 动。 38、勤奋,机会,乐观是成功的三要 素。(注 意:传 统观念 认为勤 奋和机 会是成 功的要 素,但 是经过 统计学 和成功 人士的 分析得 出,乐 观是成 功的第 三要素 。
39、没有不老的誓言,没有不变的承 诺,踏 上旅途 ,义无 反顾。 40、对时间的价值没有没有深切认识 的人, 决不会 坚韧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贫攻坚ppt课件

精准扶贫的策略与实践案例
精准扶贫的策略
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精准考核。
精准扶贫实践案例
例如,某地区通过精准识别贫困户,采取发展特色产业、提供就业机会、完善基础设施等措施进行精 准帮扶,同时加强扶贫资金的管理和监督,确保扶贫工作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精准扶贫的成效与挑战
精准扶贫的成效
通过精准扶贫,许多贫困地区和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 了显著改善,贫困人口数量大幅减少,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 高。
改革扶贫机制
改革现有的扶贫机制,打 破体制机制障碍,提高扶 贫工作的效率和可持续性 。
引入社会力量参与
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 扶贫工作,形成政府、市 场、社会共同参与的扶贫 格局。
扶贫工作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精准扶贫
绿色扶贫
未来扶贫工作将更加注重精准识别和精准 帮扶,提高扶贫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扶贫工作,推动贫困 地区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相得益彰。
导致贫困的根源分析
详细描述
分析贫困的主要原因,如地区发展不平衡、教育水平低、就业机会少、社会保障 不完善等。
贫困带来的挑战
总结词
贫困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详细描述
阐述贫困给个人带来的挑战,如健康、教育、生活质量等方面的困难,以及贫困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如社会不 稳定、经济发展滞后等。
02
扶贫政策与措施
产业结构调整
在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贫困地区 开始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等产 业,逐步实现经济多元化。
人力资源培训
通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教育项目 ,贫困地区的人力资源素质得到提 升,增强了当地发展的内生动力。
贫困地区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
贫困地区面临自然条件恶劣、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等多重挑战,制约了当地的发展 速度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