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适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必须建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让自主探究更有有效性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是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夸美纽斯说:“寻找一种教学方法,使得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得学校因此可以减少喧嚣、厌烦和无益的劳动,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育大家的这些思想揭示着有效教学的目标和真谛。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努力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于是“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频频出镜。但困惑随之而来,该怎样实现“自主探究”的有效性成了教师们的心病,大家为此不懈的努力着、追寻着。
然而在当前大力提倡探究的小学数学课堂中,部分老师忽略了模仿的重要性,一味让学生探究或认为在教学中创新应与传承并重,探究须与模仿同行。
案例1:
一、引入
1、师生谈话:
郑老师想买一套书, 每本24元,一套12本。
估一估大约需要多少元,说说你是怎么估的?(学生发表意见)教师板书
用这些钱能买到这12本书吗?为什么?
2、通过诱导,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老师到底要付多少钱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出示课题)
怎样才能知道估算的钱数最接近正确答案呢? 你能想到哪些办法算出准确的得数吗?
二、展开
1、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
2、(小组交流算法。要求说的同学说得有条理,尽量让其它同学听明白,没有听明白的同学可以提问。教师参加小组讨论,了解学生对各种算法的理解。
3、汇报算法。对用列竖式计算的方法,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讲清算理,
预计学生可能会出现下列当中的几类方法:
(1)连加24+24+…+24=288(12个24相加)
(2)24×2×6=288
(3)24×10+24×2=288 (4)24×3×4=288
(5)12×20+12×4=288
(6)24×20-24×8=288
(7)竖式
第一步算的是什么?怎样算的?
第二步算的是什么?怎样算的? 为什么“4” 应写在十位上?“2”呢?
第三步算的是什么?怎样算的?这种算法与口算一致吗?在书写上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呢?为什么?
指出:在把两个乘积加起来的时候,个位上是计算8加0,0只起占位的作用,小结: 为了简便,这个0可以省略不写。(在板书上擦去“0”。)
用大家对照竖式说说计算的过程。
4、沟通算法①与算法③之间的联系。
让学生观察算法①和算法③,你们能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吗?(引导学生发现:算法①中的24×2就是算法③中的第一步计算;算法①中的24×10就是算法③中的第二步计算,算法①中的48+240就是算法③中的第三步计算即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算法③就是把算法①的三个横式合并在一起,算理是一样的。)
是不是这样的教学模式就可以在任意一节计算课上推广呢:在大力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发现”的今天,还需要模仿和记忆吗?
案例2:《十几减9》的教学片段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小熊过生日,一共邀请了15位客人,现在已经来了9位,还有多少位客人没有来?
2、列出算式后,学生独立解答。
3、展示学生不同的算法:
生1:我是用小棒摆出来的,(学生在黑板上摆小棒)先摆15根小棒,再拿掉9根小棒,还剩下6根小棒。还有6位客人没有来。
生2:我是数出来的:10,11,12, 13,14,15,还有6位客人没有来。
生3:15-10=5,5+1=6。
生4:15-5=10,10-4=6。
生5;:因为9+6=15,所以15-9=6。 4.尝试练习:13-9,17-9。
在独立计算后,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师(指黑板):刚才,我们学习了5种不同的方法,你是用哪一种方法算的?
生:老师,我一种方法都没学会!
计算教学提倡算法多样化鼓励学生个性化思考,创造性解决问题。上述教学中,学生展示了多种不同的算法,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教学理念。但对一些学生(特别是一些中下学生)而言,5种(甚至更多)算法展示的结果却是一种方法都没学会。,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事实上,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差异的,对于不同的算法,有些学生听别人说一遍就理解了。但有些学生就不行,他们需要适当的重复才能理解与消化。上述教学中,算法的展示都是一遍而过,缺少必要的重复,这正是有学生“一种方法都没学会”的主要原因。传统教学中,教师有时只抓住一种方法,让学生机械地练习与记忆算法,抹杀了学生个性化的思维,这显然是需要摒弃的。但当前,多种算法展示平均用力,每种算法都是一遍通过,不顾全体学生的理解与掌握,这也值得思考。那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这就要求我们将探究与模仿相结合,对一些基本算法(如学生3的方法),在一位学生阐述算法后,有必要请别的学生进行适当的复述,或借助学具,帮助学生理解与记忆。让学生(特别是一些中下学生)理解并记住一种基本的算法,这也应是教学的一个基本要求。
教师只有不断进取,开放心态,在实践中不断思考,不断探索,不断总结,才能开辟出“自主探究”的有效教学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