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系统实验四 主存空间的分配与回收-首次适应算法和循环首次适应算法

操作系统实验四 主存空间的分配与回收-首次适应算法和循环首次适应算法
操作系统实验四 主存空间的分配与回收-首次适应算法和循环首次适应算法

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首次适应算法和循环首次适应算法

【实验目的】

理解在连续分区动态的存储管理方式下,如何实现主存空间的分配与回收。【实验原理】

首次适应(first fit,FF)算法

FF算法要求空闲分区链以地址递增的次序链接。在分配内存时,从链首开始顺序查找,直至找到一个大小能满足要求的空闲分区即可。然后再按照作业的大小,从该分区中划出一块内存空间,分配给请求者,余下的空闲分区仍留在空闲链中。若从链首直至链尾都不能找到一个能满足要求的分区,则表明系统中已经没有足够大的内存分配给该进程,内存分配失败,返回。

循环首次适应(next fit,NF)算法

为避免低址部分留下许多很小的空闲分区,以及减少查找可用空闲分区的开销,循环首次适应算法在为进程分配内存空间时,不再是每次都从链首开始查找,而是从上次找到的空闲分区的下一个空闲分区开始查找,直至找到一个能满足要求的空闲分区,从中划出一块玉请求大小相等的内存空间分配给作业。

【实验内容】

实现主存空间的分配与回收:

1.采用可变式分区管理,使用首次适应算法实现主存空间的分配与回收;

2.采用可变式分区管理,使用循环首次适应算法实现主存空间的分配与回

收。

数据结构和符号说明:

typedef struct PCB//进程控制块

{

char ProgressName[10]; //进程名称

int Startaddress; //进程开始地址

int ProgressSize; //进程大小

int ProgressState = 0; //进程状态

};

typedef struct FREE //空闲区结构体

{

int Free_num; //空闲区名称

int Startaddress; //空闲区开始地址

int Endaddress; //空闲区结束地址

int Free_Space; //空闲区大小

};

算法流程图:

首次适应算法

循环首次适应算法

程序代码及截图:

主界面:

首次适应算法,初始空闲区:

插入进程:

插入3个进程:

空闲区信息:

删除进程2:

删除后空闲区状况:

再插入一个进程,可以看到其其初始地址为100:

循环首次适应算法,插入3个进程

删除进程2后:

再插入进程A,发现其从上次找到的空闲分区的下一个空闲分区开始查找,其初始地址为750而不是200:

实验三 最短路径的算法(离散数学实验报告)

实验3:最短路径算法 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的学习,理解Floyd(弗洛伊得)最短路径算法的思想 二、实验内容 用C语言编程实现求赋权图中任意两点间最短路径的Floyd算法,并能对给定的两结点自动求出最短路径 三、实验原理、方法和手段 1、Floyd算法的原理 定义:Dk[i,j] 表示赋权图中从结点vi出发仅通过v0,v1,┉,vk-1中的某些结点到达vj的最短路径的长度, 若从vi到vj没有仅通过v0,v1,┉,vk-1 的路径,则D[i,j]=∝即 D-1[i,j] 表示赋权图中从结点vi到vj的边的长度,若没有从结点vi到vj的边,则D[i,j]=∝ D0[i,j] 表示赋权图中从结点vi到vj的”最短”路径的长度, 这条路上除了可能有v0外没有其它结点 D1[i,j] 表示赋权图中从结点vi到vj的”最短”路径的长度, 这条路上除了可能有v0,v1外没有其它结点 ┉┉┉ 根据此定义,D k[i,j]=min{ D k-1[i,j] , D k-1[i,k-1]+D k-1[k-1,j] } 定义:path[i,j]表示从结点vi到vj的“最短”路径上vi的后继结点 四、实验要求 要求输出每对结点之间的最短路径长度以及其最短路径 五、实验步骤 (一)算法描述 Step 1 初始化有向图的成本邻矩阵D、路径矩阵path 若从结点vi到vj有边,则D[i,j]= vi到vj的边的长度,path[i,j]= i; 否则D[i,j]=∝,path[i,j]=-1 Step 2 刷新D、path 对k=1,2,┉n 重复Step 3和Step 4 Step 3 刷新行对i=1,2,┉n 重复Step 4 Step 4 刷新Mij 对j=1,2,┉n 若D k-1[i,k]+D k-1[k,j]

计算方法实验

实验一: 姓名: 学号: 班级:2013级计算机6班实验地点:第二机房 实验时间:2015/3/17

1 实验目的和要求 1. 二分法求方程的根 2. 基本迭代法求方程的根 3. 用埃特金求方程010423=-+x x 在1.5处的一个根,精度要求410-。 4. 牛顿下山法求方程的根 求方程013=--x x 的根,初值取6.00=x ,精度满足510-。 5. 牛顿迭代法求解7,精度满足510- 2 实验环境和工具 机房 VC6 3 实验结果 3.1 算法流程图 3.2 程序核心代码 二分法代码 #include #include

void main() { double x,a=1.0,b=1.5; for(int i=1;i<10;i++) { x=(a+b)/2; if((a*a*a-a-1)*(x*x*x-x-1)<0) b=x; else a=x; if(b-a<0.01) break; cout< #include void main() { double x0=0.5,x,e=2.718281;

for(int i=1;i<20;i++) { x=pow(e,-x0); if(x-x0<0.00001) break; cout< #include #include using namespace std; ////////// double fun(double x); void AitkenIterative(double(*pf)(double x)); ////////// ////////// int main() { AitkenIterative(fun);

操作系统实验四实验报告动态分区分配算法

操作系统实验四 【实验题目】:动态分区分配算法 【实验学时】:4学时 【实验目的】 通过这次实验,加深对动态分区分配算法的理解,进一步掌握首次适应算法、循环首次适应算法、最佳适应算法和最坏适应算法的实现方法。 【实验内容及要求】 问题描述: 设计程序模拟四种动态分区分配算法:首次适应算法、循环首次适应算法、最佳适应算法和最坏适应算法的工作过程。假设内存中空闲分区个数为n,空闲分区大小分别为P1, … ,P n,在动态分区分配过程中需要分配的进程个数为m(m≤n),它们需要的分区大小分别为S1, … ,S m,分别利用四种动态分区分配算法将m个进程放入n个空闲分区,给出进程在空闲分区中的分配情况。 程序要求: 1)利用首次适应算法、循环首次适应算法、最佳适应算法和最坏适应算法四种动态分区分配算法模拟分区分配过程。 2)模拟四种算法的分区分配过程,给出每种算法进程在空闲分区中的分配情况。 3)输入:空闲分区个数n,空闲分区大小P1, … ,P n,进程个数m,进程需要的分区大小S1, … ,S m。

4)输出:首次适应算法,循环首次适应算法,最佳适应算法,最坏适应算法,最终内存空闲分区的分配情况。 实现源代码: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define max 100 using namespace std; int work_num; int zone_num; struct Data{ int data; char name; }; Data *d=new Data[max]; struct Table{ int data; char array[max]; int length; };

操作系统复习试题

洛阳师范学院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A) 1.在个人计算机上运行的系统一般是()。 A)手工操作 B)单道批处理 C)多道批处理 D)多用户分时系统 2.早期OS设计追求的主要目标是()。 A)系统的效率 B)用户的方便性 C)可移植性 D)可扩充性 3.下列进程状态转换不可能发生的是()。 A)就绪->执行 B)执行->就绪C)执行->阻塞D)阻塞->执行4.从资源管理角度看,进程调度属于()。 A)I/O管理 B)文件管理 C)处理机管理 D)存储器管理 5.用P、V操作实现进程同步时,信号量的初值一般为()。 A)-1 B)1 C)0 D)任意值 6.如果系统内存不足,可将进程调至外存挂起。从调度的角度看,该行为属于()。 A)低级调度B)中级调度C)高级调度D)处理机调度 7.在一次磁盘I/O过程中,时间消耗最长的阶段是()。 A)寻道 B)旋转 C)传输 D)启动 8.在动态分区分配中,会导致空闲分区链首聚集碎片的是()。 A)最佳适应算法B)首次适应算法C)循环首次适应算法D)最坏适应算法9.下述I/O控制方法中,CPU干预次数最少的是()。 A)程序I/O B)中断I/O C)DMA方式D)通道方式 10.下述文件存储方式中,文件读取速度最快的是()。 A)连续存储 B)链式存储 C)索引存储 D)多级索引存储 1.操作系统设计的目标包括、、可扩充性和开放性。 2.操作系统中,资源分配的基本单位是。 3.不满足“让权等待”准则的信号量机制是。 4.在页式和段式存储管理系统中,存储管理有利于提高内存利用率,存储管理有利于满足用户需求。 5.在高响应比优先调度算法中,进程优先权最初与有关,并随着的增加而增大。

MATLAB实验报告,遗传算法解最短路径以及函数最小值问题讲解

硕士生考查课程考试试卷 考试科目:MATLAB教程 考生姓名:考生学号: 学院:专业: 考生成绩: 任课老师(签名) 考试日期:20 年月日午时至时

《MATLAB 教程》试题: A 、利用MATLA B 设计遗传算法程序,寻找下图11个端点的最短路径,其中没有连接的端点表示没有路径。要求设计遗传算法对该问题求解。 a d e h k B 、设计遗传算法求解f (x)极小值,具体表达式如下: 3 21231(,,)5.12 5.12,1,2,3 i i i f x x x x x i =?=???-≤≤=? ∑ 要求必须使用m 函数方式设计程序。 C 、利用MATLAB 编程实现:三名商人各带一个随从乘船渡河,一只小船只能容纳二人,由他们自己划行,随从们密约,在河的任一岸,一旦随从的人数比商人多,就杀人越货,但是如何乘船渡河的大权掌握在商人手中,商人们怎样才能安全渡河? D 、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选择合适的问题,利用MATLAB 进行实验。 以上四题任选一题进行实验,并写出实验报告。

选择题目: A 一、问题分析(10分) 1 4 10 11 如图如示,将节点编号,依次为 1.2.3.4.5.6.7.8.9.10.11,由图论知识,则可写出其带权邻接矩阵为: 0 2 8 1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2 0 6 500 1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8 6 0 7 500 1 500 500 500 500 500 1 500 7 0 500 500 9 500 500 500 500 500 1 500 500 0 3 500 2 500 500 500 500 500 1 500 3 0 4 500 6 500 500 500 500 500 9 500 4 0 500 500 1 500 500 500 500 500 2 500 500 0 7 500 9 500 500 500 500 500 6 500 7 0 1 2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1 500 1 0 4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9 2 4 0 注:为避免计算时无穷大数吃掉小数,此处为令inf=500。 问题要求求出任意两点间的最短路径,Floyd 算法采用的是在两点间尝试插入顶点,比较距离长短的方法。我思考后认为,用遗传算法很难找到一个可以统一表示最短路径的函数,但是可以对每一对点分别计算,然后加入for 循环,可将相互之间的所有情况解出。观察本题可发现,所有节点都是可双向行走,则可只计算i 到j 的路径与距离,然后将矩阵按主对角线翻折即可得到全部数据。 二、实验原理与数学模型(20分) 实现原理为遗传算法原理: 按所选择的适应度函数并通过遗传中的复制、交叉及变异对个体进行筛选,使得适应度高的个体被保留下来,组成新的群体,新的群体既继承了上一代的信息,又优于上一代。这样周而复始,群体中个体适应度不断提高,直到满足一定的条件。 数学模型如下: 设图G 由非空点集合12{,...}n V V V V = 和边集合12{,...}m E e e e = 组成,其中121221(,)e ,P ,)(P ,P ), i i i i i i i i e P P E P =∈≠且若(则G 为一个有向图; 又设i e 的值为i a ,12{,...},m A a a a = 故G 可表示为一个三元组{,,}G P E A = 则求最短路径的数学模型可以描述为:

计算方法实验+编程代码

计算方法实验报告 1 在区间[-1,1]上分别取n=10,20,用两组等距节点对龙格函数21()125f x x =+作多项式插值,对每个n 值,分别画出插值函数及()f x 的图形。 解:n=10时: n=20时:

2 在区间[-1,1]上分别取n=10,20,用两组等距节点对龙格函数21()125f x x = +作分段线性插值,对每个n 值,分别画出插值函数及()f x 的图形。 解:n=10: n=20时:

3 对龙格函数21()125f x x = +在区间[-1,1]上取21, 0,1,2k x k k n n =-+= ,n 分别取10,20,试分别求3次、5次最小二乘拟合多项式,打印出此曲线拟合函数,分别画出此拟合函数及()f x 的图形。 3次最小二乘拟合 n=10时: n=20时:

5次最小二乘拟合n=10时: n=20时:

4 取点 21 cos,0,1,2 2(1) k k x k n n π + == + ,n分别取10,20,对龙格函数 2 1 () 125 f x x = + 作多项式插值,对每个n值,分别画出插值函数及() f x的图形。解:n=10时: n=20时:

5 比较上面三组近似函数,说说你的体会。你能在此基础上做进一步的探索吗,比如n如果继续增加下去,结果会如何? 附注:编程语言不限,但用matlab等语言编程时,不得直接调用现成的插值与逼近函数,需要你在我们课堂教学的基础上,编程实现上述算法。 解:用不同方法进行插值,得出的插值函数差异较大。其中,最小二乘拟合的曲线精度较低,多项式插值拟合的曲线精度较高。曲线拟合的精度不仅和拟合方法有关,还和采样点位置的选取、个数有关。如1,4题都是多项式插值,但是第4题的拟合度最高。n值越大,拟合的函数会更加接近原函数。 程序: 1.等距节点多项式插值 clear; clc; syms x n=input('input n='); x1=linspace(-1,1,n+1); y1=1./(1.+25*x1.^2); yy=zeros(1,n+1); fx=0; for i=1:n+1; lga=1; for j=1:n+1 if j~=i lga=lga*(x-x1(1,j))/(x1(1,i)-x1(1,j)); else end end fx=fx+y1(1,i)*lga; end disp(fx); x=-1:0.01:1; plot(x,eval(fx),'rh') hold on a=linspace(-1,1,100); y2=1./(1.+25*a.^2); plot(a,y2,'b')

操作系统实验_首次适应算法与循环首次适应算法

学号P7*******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姓名 实验日期2017.11.16 教师签字成绩 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首次适应算法和循环首次适应算法 【实验目的】 学会主存空间分配与回收的基本方法首次适应算法和循环首次适应算法。 【实验原理】 理解在连续分区动态的存储管理方式下,如何实现贮存空间的分配与回收。 采用可变式分区管理,使用最佳适应算法实现主存空间的分配与回收。 采用可变式分区管理,使用最坏适应算法实现主存空间的分配与回收。 数据结构: 1、bool ROM[N]; //定义主存信息,如果内存被占用,则标记为1,否则标记为0,设置内存单元为1024 2、pcb num[20];//定义作业数组,最大支持20个作业 3、typedef struct Pcb //定义作业结构体,包括名称,开始时间,大小,是否执行状态 { char name[10]; int start; int size; int state=0; } pcb; typedef struct Free_rom //空闲区结构体

{ int num; int start; int end; int space; } Free_room; Free_rom free_rom[100];//设置空闲区数组为100个 主要函数 void init();//初始化信息,包括初始化内存信息,和初始化作业队列 void insert_pcb1(pcb &a);插入作业函数,首次适应算法,如果有适合的就插入,无合适输出‘插入失败’ void insert_pcb1(pcb &a);插入作业函数,循环首次适应算法,如果有适合的就插入,无合适输出‘插入失败’ void Delete(pcb &a)//删除作业信息,包括修改内存状态修改作业状态并对作业进行初始化 void show();//显示信息 void find_free_rom() //寻找空闲区 算法流程图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最短路径问题实验报告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最短路径问题实验报告

目录 一、概述 0 二、系统分析 0 三、概要设计 (1) 四、详细设计 (5) 4.1建立图的存储结构 (5) 4.2单源最短路径 (6) 4.3任意一对顶点之间的最短路径 (7) 五、运行与测试 (8) 参考文献 (11) 附录 (12)

交通咨询系统设计(最短路径问题)一、概述 在交通网络日益发达的今天,针对人们关心的各种问题,利用计算机建立一个交通咨询系统。在系统中采用图来构造各个城市之间的联系,图中顶点表示城市,边表示各个城市之间的交通关系,所带权值为两个城市间的耗费。这个交通咨询系统可以回答旅客提出的各种问题,例如:如何选择一条路径使得从A城到B城途中中转次数最少;如何选择一条路径使得从A城到B城里程最短;如何选择一条路径使得从A城到B城花费最低等等的一系列问题。 二、系统分析 设计一个交通咨询系统,能咨询从任何一个城市顶点到另一城市顶点之间的最短路径(里程)、最低花费或是最少时间等问题。对于不同的咨询要求,可输入城市间的路程、所需时间或是所需费用等信息。 针对最短路径问题,在本系统中采用图的相关知识,以解决在实际情况中的最短路径问题,本系统中包括了建立图的存储结构、单源最短问题、对任意一对顶点间最短路径问题三个问题,这对以上几个问题采用了迪杰斯特拉算法和弗洛伊德算法。并未本系统设置一人性化的系统提示菜单,方便使用者的使用。

三、概要设计 可以将该系统大致分为三个部分: ①建立交通网络图的存储结构; ②解决单源最短路径问题; ③实现两个城市顶点之间的最短路径问题。

迪杰斯特拉算法流图:

计算方法实验

算方法实验指导 姓名学号院系专业哈尔滨工业大学

计算方法实验指导 根据实际问题建立的数学模型,一般不能求出所谓的解析解,必须针对数学模型 的特点确定适当的计算方法,编制出计算机能够执行的计算程序,输入计算机,进行 调试,完成运算,如果计算结果存在问题或不知是否正确,还需要重新确定新的计算 方法,再编制出计算程序,输入计算机,重新调试,完成运算,直至获得正确的计算 结果,这就是数值计算的全部过程。 学生在学习“计算方法”和“高级语言”等课程时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只会套用 教科书中的标准程序进行数值计算,很少有人能够独立地将学过的数值算法编制成计 算机程序,至于灵活应用已经掌握的算法求解综合性较大的课题,则更是困难的事情。 编写《计算方法实验指导》的目的是:突出数值计算程序结构化的思想。提高学 生的编程能力,加深对“计算方法”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为”计算方法“课程的 教学服务,进一步奠定从事数值计算工作的基础。具体地 1. 根据“计算方法”课程内容的特点,给出五个典型算法的分析流程,学生可以 利用所掌握的 “高级语言”顺利地编制出计算机程序,上机实习,完成实验环节的教 学要求。 2. 所有的计算实习题目都经过任课教师逐一检验,准确无误。 3. 充分利用循环的思想、 迭代的思想, 给出算法结构描述和程序语言的对应关系, 有利于学生编 制相应的程序。 4. 结合实习题目,提出实验要求,要求学生按规范格式写出相应的实验报告,实 验报告成绩记入 期末总成绩。需要提醒学生:不能简单地套用现成的标准程序完成实 验题目,应当把重点放在对算法的理解、程序的优化设计、上机调试和计算结果分析 上,否则就失去实验课的目的啦。 5. 五个具体的实验题目是: 实验题目 实验题目 实验题目 实验题目 实验题目 要求必须完 成其中三个(如果全部完成更好) 。 1 拉格朗日 (Lagrange) 插值 2 龙贝格 (Romberg) 积分法 3 四阶龙格—库塔 (Runge — Kutta) 方法 4 牛顿 (Newton) 迭代法 5 高斯 (Gauss) 列主元消去法

采用首次适应算法的动态分区分配模拟课程设计实验报告

】 1 需求分析 1)本程序要求实现对内存的动态分配与回收的模拟,同时,在内存的分配时还必须使用首次适应算法,最后,还要显示内存块分配和回收后空闲内存分区链的情况。 2)要实现对作业的内存分配,首先要有一个对作业进行创建和分配内存的模块,其中,该模块在分配内存时要使用首次适应算法;要实现对内存的回收,要有一个内存回收的模块,其中,该模块在回收内存时要考虑内存回收的四种情况;最后,还要有一个能显示内存空闲分区链的情况的模块。 2 概要设计 1)首次适应算法的结构如图1: 图1 首次适应算法的结构图 》

2)数据结构: struct Fq { int size,o,no; Fq *before,*next; }; 其中,Fq表示结构体的名字(类型),size表示分区的可用空间大小,o表示该分区的状态(是否已分配),no表示该分区中的作业标志,*before表示该结点的向前指针,*next表示该结点的向后指针。 3)各种函数说明: \ void alloc(int b,int no,Fq *p); 对作业no进行内存分配的功能函数;其中,参数b表示需求的内存大小,参数no表示作业的编号,参数*p表示空闲分区链的第一个非空结点的指针; void free(Fq *c); 将地址为c的分区的内存回收;其中,参数*c表示要回收内存的结点; void create(Fq *head); 创建新作业的子函数;其中,参数*head表示空闲分区链的链首指针;要配合函数alloc()使用; void cha(Fq *head); 查看内存中的空闲分区链的子函数;其中,参数*head表示空闲分区链的链首指针; # void hui(Fq *head); 回收内存的子函数;其中,参数*head表示空闲分区链的链首指针;要配合函数free()使用; 3 运行环境 1)操作系统: Windows XP ( 32位 / DirectX 11 ) 2)电脑: X86 兼容台式电脑

操作系统习题

一、选择题 1.在三种基本类型的操作系统中,都设置了进程调度,在批处理系统中还应设置作业调度;在分时系统中除了设置进程调度,通常还设置中级调度,在多处理机系统中则还需设置剥夺调度。 2.在面向用户的调度准则中,截止时间的保证是选择实时调度算法的重要准则,响应时间快是选择分时系统中调度算法的重要准则,平均周转时间短是批处理系统中选择作业调度算法的重要准则,而优先权高的作业能获得优先服务准则则是为了照顾紧急作业用户的要求而设置的。 3.作业调度是从处于后备状态的队列中选取作业投入运行,周转时间是指作业进入系统到作业完成所经过的时间间隔,时间片轮转算法不适合作业调度。 4.下列算法中,FCFS算法只能采用非抢占调度方式,时间片轮转法只能采用抢占调度方式,而其余的算法既可采用抢占方式也可采用非抢占方式。 5.我们如果为每一个作业只建立一个进程,则为了照顾短作业用户,应采用短作业优先;为照顾紧急作业的用户,应采用基于优先权的剥夺调度算法;为能实现人机交互作用应采用时间片轮转法;为了兼顾短作业和长时间等待的用户,应采用高响应比优先;为了使短作业、长作业及交互作业用户都比较满意,应采用多级反馈队列调度算法;为了使平均周转时间最短,应采用短作业优先算法。 6.下列调度方式和算法中,最容易引起进程长期等待的是抢占式静态优先权优先算法。 7.下列选项中,降低进程优先级的最合理的时机是进程的时间片用完。 8.支持多道程序设计的操作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不断地选择新进程运行来实现CPU的共享,但其中有新进程进入就绪队列不是引起操作系统选择新进程的直接原因。 9.从下面关于优先权大小的论述中,选择一条正确的论述。 (6)在动态优先权时,随着进程执行时间的增加,其优先权降低。 10.假设就绪队列中有10个进程,以时间片轮转方式进行进程调度,时间片大小为300ms,CPU进行进程切换要花费10ms,则系统开销所占的比率约为%3,若就绪队列中进程的个数增加到20个,其余条件不变,则系统开销所占的比率将

最短路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学习掌握图的存储结构 利用最短路径算法,通过java编程实现最短路径输出。 二、实验环境 Eclipse平台 三、实验过程 最短路径算法问题是计算机科学、运筹学、地理信息系统和交通诱导、导航系统等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传统的最短路径算法主要有Floyd算法和Dijkstra算法。Floyd 算法用于计算所有结点之间的最短路径。Dijkstra算法则用于计算一个结点到其他所有结点的最短路径。本程序利用Dijkstra算法用java语言实现最短路径的可视化。 流程: 画无向邻接矩阵邻接矩阵初始化求取最短路径 Java文件如下 M ain.java 文件: import java.awt.BorderLayout; import java.awt.Color; import java.awt.FlowLayout; import java.awt.event.ActionEvent; import java.awt.event.ActionListener; import java.awt.event.ItemEvent; import java.awt.event.ItemListener; import java.util.StringTokenizer; import javax.swing.JButton; import javax.swing.JComboBox; import javax.swing.JFrame; import javax.swing.JLabel; import javax.swing.JPanel; import javax.swing.border.TitledBorder; public class Main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new UI("最短路径"); } } @SuppressWarnings("serial") class UI extends JFrame implements ActionListener, ItemListener { JFrame frame; JButton button;

计算方法上机实验报告——拉格朗日插值问题

计算方法上机实验报告——拉格朗日插值问题 一、方法原理 n次拉格朗日插值多项式为:Ln(x)=y0l0(x)+y1l1(x)+y2l2(x)+…+ynln(x) n=1时,称为线性插值,L1(x)=y0(x-x1)/(x0-x1)+y1(x-x0)/(x1-x0)=y0+(y1-x0)(x-x0)/(x1-x0) n=2时,称为二次插值或抛物线插值,精度相对高些 L2(x)=y0(x-x1)(x-x2)/(x0-x1)/(x0-x2)+y1(x-x0)(x-x2)/(x1-x0)/(x1-x 2)+y2(x-x0)(x-x1)/(x2-x0)/(x2-x1) 二、主要思路 使用线性方程组求系数构造插值公式相对复杂,可改用构造方法来插值。 对节点xi(i=0,1,…,n)中任一点xk(0<=k<=n)作一n次多项式lk(xk),使它在该点上取值为1,而在其余点xi(i=0,1,…,k-1,k+1,…,n)上为0,则插值多项式为Ln(x)=y0l0(x)+y1l1(x)+y2l2(x)+…+ynln(x) 上式表明:n个点xi(i=0,1,…,k-1,k+1,…,n)都是lk(x)的零点。可求得lk 三.计算方法及过程:1.输入节点的个数n 2.输入各个节点的横纵坐标 3.输入插值点 4.调用函数,返回z 函数语句与形参说明 程序源代码如下: 形参与函数类型 参数意义 intn 节点的个数 doublex[n](double*x) 存放n个节点的值 doubley[n](double*y) 存放n个节点相对应的函数值 doublep 指定插值点的值 doublefun() 函数返回一个双精度实型函数值,即插值点p处的近似函数值 #include #include usingnamespacestd; #defineN100 doublefun(double*x,double*y,intn,doublep); voidmain() {inti,n; cout<<"输入节点的个数n:"; cin>>n;

计算机操作系统内存分配实验报告记录

计算机操作系统内存分配实验报告记录

————————————————————————————————作者:————————————————————————————————日期:

一、实验目的 熟悉主存的分配与回收。理解在不同的存储管理方式下,如何实现主存空间的分配与回收。掌握动态分区分配方式中的数据结构和分配算法及动态分区存储管理方式及其实现过程。 二、实验内容和要求 主存的分配和回收的实现是与主存储器的管理方式有关的。所谓分配,就是解决多道作业或多进程如何共享主存空间的问题。所谓回收,就是当作业运行完成时将作业或进程所占的主存空间归还给系统。 可变分区管理是指在处理作业过程中建立分区,使分区大小正好适合作业的需求,并且分区个数是可以调整的。当要装入一个作业时,根据作业需要的主存量查看是否有足够的空闲空间,若有,则按需要量分割一个分区分配给该作业;若无,则作业不能装入,作业等待。随着作业的装入、完成,主存空间被分成许多大大小小的分区,有的分区被作业占用,而有的分区是空闲的。 实验要求使用可变分区存储管理方式,分区分配中所用的数据结构采用空闲分区表和空闲分区链来进行,分区分配中所用的算法采用首次适应算法、最佳适应算法、最差适应算法三种算法来实现主存的分配与回收。同时,要求设计一个实用友好的用户界面,并显示分配与回收的过程。同时要求设计一个实用友好的用户界面,并显示分配与回收的过程。 三、实验主要仪器设备和材料 实验环境 硬件环境:PC或兼容机 软件环境:VC++ 6.0 四、实验原理及设计分析 某系统采用可变分区存储管理,在系统运行当然开始,假设初始状态下,可用的内存空间为640KB,存储器区被分为操作系统分区(40KB)和可给用户的空间区(600KB)。 (作业1 申请130KB、作业2 申请60KB、作业3 申请100KB 、作业2 释放 60KB 、作业4 申请 200KB、作业3释放100KB、作业1 释放130KB 、作业5申请140KB 、作业6申请60KB 、作业7申请50KB) 当作业1进入内存后,分给作业1(130KB),随着作业1、2、3的进入,分别分配60KB、100KB,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后,作业2运行完毕,释放所占内存。此时,作业4进入系统,要求分配200KB内存。作业3、1运行完毕,释放所占内存。此时又有作业5申请140KB,作业6申请60KB,作业7申请50KB。为它们进行主存分配和回收。 1、采用可变分区存储管理,使用空闲分区链实现主存分配和回收。 空闲分区链:使用链指针把所有的空闲分区链成一条链,为了实现对空闲分区的分配和链接,在每个分区的起始部分设置状态位、分区的大小和链接各个分区的前向指针,由状态位指示该分区是否分配出去了;同时,在分区尾部还设置有一后向指针,用来链接后面的分区;分区中间部分是用来存放作业的空闲内存空间,当该分区分配出去后,状态位就由“0”置为“1”。 设置一个内存空闲分区链,内存空间分区通过空闲分区链来管理,在进行内存分配时,系统优先使用空闲低端的空间。 设计一个空闲分区说明链,设计一个某时刻主存空间占用情况表,作为主存当前使用基础。初始化空间区和已分配区说明链的值,设计作业申请队列以及作业完成后释放顺序,实现主存的分配和回收。要求每次分配和回收后显示出空闲内存分区链的情况。把空闲区说明

循环首次适应的动态分区分配算法模拟

课程设计报告 课程设计题目:循环首次适应的动态分区分配算法模拟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班级:10204102 姓名:谱 学号: 10204102 指导教师:高小辉 2013年1月11 日

目录 一.循环首次适应算法 (3) 1. 概述 (3) 2.需求分析 (3) 二.实验指导 (4) 1.基本思想 (4) 2.数据结构 (4) 三.运行环境 (6) 四.流程图 (6) 五.循环首次适应算法代码 (5) 六.调试结果 (11) 七、总结 (14) 八.参考文献 (14)

一.循环首次适应算法 1.概述: 该算法是由首次适应算法演变而成的。在为进程分配内存空间时,不再是每次都从链首开始查找,而是从上次找到的空闲分区的下一个空闲分区开始查找,直至找到一个能满足要求的空闲分区,从中划出一块的请求大小相等的内存空间分配给作业。为实现该算法,应设置一起始查找指针,用于指示下一次起始查询的空闲分区,并采用循环查找方式,即如果最后一个(链尾)空闲分区的大小仍不能满足要求,则返回到第一个空闲分区,比较大小是否满足,找到后,应调整起始查询指针。 2. 需求分析 了解动态分区分配中使用的数据结构和分配算法,并进一步加深对动态分区存储管理方式及其实现过程的理解。采用首次适应算法的动态分区分配过程alloc()和回收过程free()。 空闲分区通过空闲分区链表来管理,在进行内存分配时,系统优先使用空闲区低端的空间,即每次分配内存空间是总是从低址部分开始进行循环,找到第一个合适的空间,便按作业所需分配的大小分配给作业。 作业完成时,需要释放作业所占空间,此时要考虑到四种情况: (1)回收区与插入点的前一个空闲分区相邻接。此时将二者合并,修改前一 分区的大小。 (2)回收区与插入点的后一空闲分区相邻接,将二者合并,用回收区的首址 作为新空闲区的首址。 (3)回收区同时与插入点的前后两个空闲分区相邻接,三者合并,使用前一空 闲分区的表项和首址。 (4)回收区单独存在。 二、实验指导 1.基本思想 动态分区是指系统不预先划分固定分区,而是在装入程序的时候划分内存区域,使得为程序分配的分区大小恰好等于该程序的需求量,且分区的个数是动态的。显然动态分区有较大的灵活性,较之固定分区能获得好的内存利用率。 2.数据结构 动态分区管理可以用两种数据结构实现,一种是已分配区表和空闲区表,也就是用预先定义好的系统空间来存放空间分配信息。

最短路径实验报告

云南财经大学信息学院学生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报告 (2013—2014 学年第 2 学期) 周次:第7周日期:2014年 4 月 17 日地点: 一、实验内容与目的 1.内容 查看“最短路径.swf”,选择熟悉的程序设计语言定义有向图,根据动画演示求取从有向图任一结点到其他结点的最短路径。 2.实验目的 了解最短路径的概论,掌握求最短路径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或技术路线(可使用流程图描述) 实验原理:(李燕妮负责设计,周丽琼负责编程) 图是由结点的有穷集合V和边的集合E组成,求最短路径用迪杰斯特拉算法: 1)适用条件&范围: a) 单源最短路径(从源点s到其它所有顶点v); b) 有向图&无向图(无向图可以看作(u,v),(v,u)同属于边集E的有向图) c) 所有边权非负(任取(i,j)∈E都有Wij≥0); 2)算法描述: a)初始化:dis[v]=maxint(v∈V,v≠s); dis[s]=0; pre[s]=s; S={s}; b)For i:=1 to n 1.取V-S中的一顶点u使得dis[u]=min{dis[v]|v∈V-S}

2.S=S+{u} 3.For V-S中每个顶点v do Relax(u,v,Wu,v) c)算法结束:dis[i]为s到i的最短距离;pre[i]为i的前驱节点 三、实验环境条件(使用的软件环境) Microsoft Visual C++6.0 四、实验方法、步骤(列出程序代码或操作过程) /*本程序的功能是求图中任意两点间的最短路径*/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define ING 9999 typedef struct ArcCell{ int adj; /*顶点关系类型,用1表示相邻,0表示不相邻*/ }ArcCell,**AdjMatrix; /*邻接矩阵*/ typedef struct type{ char data[3]; /*顶点值*/ }VertexType; typedef struct{ VertexType *vexs; /*顶点向量*/ AdjMatrix arcs; /*邻接矩阵*/ int vexnum,arcnum; /*图的顶点数和边数*/ }MGraph; /*初始图*/ void InitGraph(MGraph *G) { int i,nu,mu; printf("\n输入顶点的个数和(边)弧的个数:"); scanf("%d %d",&nu,&mu); G->arcs=(ArcCell **)malloc(nu*sizeof(ArcCell *)); for(i=0;iarcs[i]=(ArcCell *)malloc(nu*sizeof(ArcCell)); G->vexs=(VertexType *)malloc(nu*sizeof(VertexType)); /*分配顶点空间*/ G->vexnum=nu;G->arcnum=mu; /*图的顶点数和边数*/ }

计算方法实验报告

中北大学信息商务学院计算方法实验报告 学生姓名:刘昊文学号: 30 学院:中北大学信息商务学院 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指导教师:薛晓健 2017 年 04 月 19 日

实验一:非线性方程的近似解法 1.实验目的 1.掌握二分法和牛顿迭代法的原理 2.根据实验内容编写二分法和牛顿迭代法的算法实现 注:(可以用C语言或者matlab语言) 2.实验设备 matlab 3.实验内容及步骤 解方程f(x)=x5-3x3-2x2+2=0 4.实验结果及分析 二分法: 数据: f =x^5-3*x^3-2*x^2+2 [ n xa xb xc fc ]

1 -3 3 0 2 0

牛顿迭代法 > syms x; f=(x^5-3*x^3-2*x^2+2) [x,k]=Newtondd(f,0,1e-12) f = x^5 - 3*x^3 - 2*x^2 + 2 x = NaN k =2 实验二:解线性方程组的迭代法 1.实验目的 1.掌握雅克比迭代法和高斯-塞德尔迭代法的原理 2.根据实验内容编写雅克比迭代法和高斯-塞德尔迭代法的算法实现 注:(可以用C语言或者matlab语言) 2.实验设备 Matlab

3.实验内容及步骤 1、分别用雅克比迭代法和高斯-塞德尔迭代法解方程Ax=b 其中A=[4 -1 0 -1 0 0 -1 4 -1 0 -1 0 0 -1 4 -1 0 -1 -1 0 -1 4 -1 0 0 -1 0 -1 4 -1 0 0 -1 0 -1 4] b=[0 ;5;-2;5;-2;6] 4.实验结果及分析 (雅克比迭代法) a=[4 -1 0 -1 0 0;-1 4 -1 0 -1 0;0 -1 4 -1 0 -1;-1 0 -1 4 -1 0;0 -1 0 -1 4 -1;0 0 -1 0 -1 4] b=[0;5;-2;5;-2;6] x=agui_jacobi(a,b) a = 4 -1 0 -1 0 0 -1 4 -1 0 -1 0 0 -1 4 -1 0 -1 -1 0 -1 4 -1 0 0 -1 0 -1 4 -1 0 0 -1 0 -1 4 b = 0 5 -2 5 -2 6

计算机操作系统内存分配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熟悉主存的分配与回收。理解在不同的存储管理方式下.如何实现主存空间的分配与回收。掌握动态分区分配方式中的数据结构和分配算法及动态分区存储管理方式及其实现过程。 二、实验内容和要求 主存的分配和回收的实现是与主存储器的管理方式有关的。所谓分配.就是解决多道作业或多进程如何共享主存空间的问题。所谓回收.就是当作业运行完成时将作业或进程所占的主存空间归还给系统。 可变分区管理是指在处理作业过程中建立分区.使分区大小正好适合作业的需求.并且分区个数是可以调整的。当要装入一个作业时.根据作业需要的主存量查看是否有足够的空闲空间.若有.则按需要量分割一个分区分配给该作业;若无.则作业不能装入.作业等待。随着作业的装入、完成.主存空间被分成许多大大小小的分区.有的分区被作业占用.而有的分区是空闲的。 实验要求使用可变分区存储管理方式.分区分配中所用的数据结构采用空闲分区表和空闲分区链来进行.分区分配中所用的算法采用首次适应算法、最佳适应算法、最差适应算法三种算法来实现主存的分配与回收。同时.要求设计一个实用友好的用户界面.并显示分配与回收的过程。同时要求设计一个实用友好的用户界面,并显示分配与回收的过程。 三、实验主要仪器设备和材料 实验环境 硬件环境:PC或兼容机 软件环境:VC++ 6.0 四、实验原理及设计分析 某系统采用可变分区存储管理.在系统运行当然开始.假设初始状态下.可用的内存空间为640KB.存储器区被分为操作系统分区(40KB)和可给用户的空间区(600KB)。 (作业1 申请130KB、作业2 申请60KB、作业3 申请100KB 、作业2 释放 60KB 、作业4 申请 200KB、作业3释放100KB、作业1 释放130KB 、作业5申请140KB 、作业6申请60KB 、作业7申请50KB) 当作业1进入内存后.分给作业1(130KB).随着作业1、2、3的进入.分别分配60KB、100KB.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后.作业2运行完毕.释放所占内存。此时.作业4进入系统.要求分配200KB内存。作业3、1运行完毕.释放所占内存。此时又有作业5申请140KB.作业6申请60KB.作业7申请50KB。为它们进行主存分配和回收。 1、采用可变分区存储管理.使用空闲分区链实现主存分配和回收。 空闲分区链:使用链指针把所有的空闲分区链成一条链.为了实现对空闲分区的分配和链接.在每个分区的起始部分设置状态位、分区的大小和链接各个分区的前向指针.由状态位指示该分区是否分配出去了;同时.在分区尾部还设置有一后向指针.用来链接后面的分区;分区中间部分是用来存放作业的空闲内存空间.当该分区分配出去后.状态位就由“0”置为“1”。 设置一个内存空闲分区链.内存空间分区通过空闲分区链来管理.在进行内存分配时.系统优先使用空闲低端的空间。 设计一个空闲分区说明链.设计一个某时刻主存空间占用情况表.作为主存当前使用基础。初始化空间区和已分配区说明链的值.设计作业申请队列以及作业完成后释放顺序.实现主存的分配和回收。要求每次分配和回收后显示出空闲内存分区链的情况。把空闲区说明链的变化情况以及各作业的申请、释放情况显示打印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