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数学加、减法的简便算法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加、减法的简便算法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加、减法的简便算法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加、减法的简便算法教案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运算,并会在实际计算中应用.

2.通过学习加、减法的简便运算,逐步培养学生的简算能力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并掌握加、减法简便运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明确要加的数或要减的数是接近哪个整百、整十数;加上或减去整百、整十数,多加了或多减了多少.

教具和学具:

教具:口算卡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减法的意义是什么?

2.根据1745+980=2725,直接写出下面的得数.

2725-1745=( ) 2725-980=( )

3.口算下面各题.

574+200 476-300 247+20

352-200 615+300 113+60

(二)探求新知

1.导入:利用复习中的口算最后一道题113+60.

教师叙述:同学们会很快地计算出113+60的得数,因为60是

一个整十数.那么,怎样很快计算出象113+59这样算式的得数呢?首先我们要研究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演示课件加、减法的简便算法,出示课题) 下载

2.教学例1.(演示课件加、减法的简便算法,出示例1) 下载

育民小学图书室新买来130本图书.其中故事书46本,科技书34本,其余的是连环画.买来连环画多少本?

(1)让学生用两种方法自己解答.

130-46-34 130-(46+34)

=84-34 =130-80

=50(本) =50(本)

(2)学生讨论:两种算法结果怎样?哪一种算法比较简便?

(3)教师提示:

从130里依次减去46和34,等于从130里减去46与34的和. 3.学例2.(演示课件加、减法的简便算法,出示例2) 下载计算295-128-72.

(1)让学生观察题里的数目有什么特点?

(2)让学生联系例1同桌进行讨论怎样计算比较简便,为什么?

(3)教师强调:从295中依次减去128和72,等于从295中减去128与72的和.而这两个数的和恰好是整百数,所以,先算(128+72),再算295-200,计算起来比较简便.

4.完成55页做一做

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567-55-145 470-254-46

(三)巩固发展(演示课件加、减法的简便算法,出示练习) 下载下面各题,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263-96-104 970-132-68

400-185-15 472-126-124

168-28-72 437-137-63

244+182+56 200-173-27

124+68+76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加、减法简便运算的方法,希望同学们在实际计算中可以使计算简便,提高同学们的计算能力.

(五)布置作业

教材58页7、18题.

7题:下面各题,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263-96-104 970-132-68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

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

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400-185-15 472-126-124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18题:学校买来2500张白纸,第一次用去365张,,第二次用去335张,还剩多少张?

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在观察过程中指导。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

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

小学一年级数学 加减法的教案

加减法的教案 一年级数学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古人计数 教学目的: 1、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认、读、写11-20各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初步建立数位的概念。 2、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填写算式。 3、在教学中渗透数的顺序,并进行社会秩序教育。 4、学会与人合作,体会计算的多样化,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重点: 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数的概念 教学准备:每组一个数位计数器及40-50根小棒等。 教学方法:抓问题,用多种游戏,把抽象的数位具体化。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寻找关键问题 数学课研究数学问题,一些小棒会有什么数学问题。 (每张桌子发40-50根小棒,玩小棒时间为3-5分钟) 你发现了什么数学问题。

(目的:练习20以内数的顺序,也可以在玩小棒中发现十根捆一捆) 游戏,看谁的手小巧。 老师报数,学生用棒子表示,讨论:快的同学的诀窍。 出示:十根可以捆一捆。 再进行游戏,让学生习惯中把1捆当作10根用。 完成: ( )个一 ( )个十 试一试,在计数器拔出10 个位只有几颗珠子,怎么办?(10个一是1个10) 在个位拔上一颗珠子,表示1个十,也表示10个一。 二、自主合作,解决数位顺序。 在解决了10是1个十也是10个一后,还能过度试一试在计数器上表示。接下来就是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数位,组成和算式结合,理解11-20各数。 1、11-20各数在计数器上怎么表示呢? 问题提出后,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并加以解决,并结合P68的图示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实现生生互动。 (这儿注意11-20的表达多样,只要求至少一样,方法选择,方法应用应由学生通过自主交流来确定。) 2、1个十, 1个一是11 10+1=11 10和11,十位上是1,没有变,个位由0变成1,就是11。

小班数学大大小小教案反思

小班数学大大小小教案反思 小班数学大大小小教案反思主要包含了活动设计背景,活动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让幼儿能区分两个形状物体的大小、会根据物体配对,让家长学会观察幼儿,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小班数学活动课,快来看看大大小小教案吧。 活动设计背景 亲子活动已经成为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重要衔接,为了鼓励家长参与活动提升家长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技巧。 活动目标 1、让幼儿能区分两个形状物体的大小、会根据物体配对。 2、让家长学会观察幼儿,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 3、让家长学会在家里教孩子掌握大小的方法。 4、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1、家长对孩子游戏的关注程度 2、孩子对物体大小的认知水平 活动准备 大小不同的套环、水果玩具、帽子。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家长带幼儿面向老师席地围坐成半圆形,家长在孩子后面 老师放音乐,家长和孩子一起拍手做音乐游戏。 2、老师和家长手牵手拉成一个圆圈,玩吹泡泡游戏,让孩子感受大小的变化。 二、基本部分: 1、引导幼儿辨别大小。老师先将套环按大小从左往右在地上排成一排,点着最大的,边点边说这是最大的,这是最小的,进行比较。 2、老师把套环打乱,从中找到最大的套环,依次找出剩余中最大的套环取出来,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序。 3、家长带幼儿沿场地坐,老师在中间介绍水果名称,引导幼儿认识大水果、小水果。 4、玩喂动物吃水果游戏,每名幼儿选一个水果,大水果送大动物的嘴巴里,小水果送小动物的嘴巴里。 三、结束部分: 放音乐,老师拿出大小不同的帽子,让幼儿找一找把大帽子给爸爸妈妈戴上,小帽子给自己戴上。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中,孩子在视觉上能感知物体的大小,在本次活动中很开心快乐,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家长只是配合,家长没有真正体验、没有对活动进行一些指导语,另外没有设计家庭延伸环节,没有做到培

四年级数学加减法的简便算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运算,并会在实际计算中应用. 2.通过学习加、减法的简便运算,逐步培养学生的简算能力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并掌握加、减法简便运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明确要加的数或要减的数是接近哪个整百、整十数;加上或减去整百、整十数,多加了或多减了多少. 教具和学具: 教具:口算卡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减法的意义是什么? 2.根据1745+980=2725,直接写出下面的得数. 2725-1745=( ) 2725-980=( ) 3.口算下面各题. 574+200476-300247+20 352-200615+300113+60 (二)探求新知 1.导入:利用复习中的口算最后一道题113+60.

教师叙述:同学们会很快地计算出113+60的得数,因为60是一个整十数.那么,怎样很快计算出象113+5 9这样算式的得数呢?首先我们要研究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演示课件“加、减法的简便算法”,出示课题)下载 2.教学例1.(演示课件“加、减法的简便算法”,出示例1)下载 育民小学图书室新买来130本图书.其中故事书46本,科技书34本,其余的是连环画.买来连环画多少本? (1)让学生用两种方法自己解答. 130-46-34130-(46+34) =84-34=130-80 =50(本)=50(本) (2)学生讨论:两种算法结果怎样?哪一种算法比较简便? (3)教师提示: 从130里依次减去46和34,等于从130里减去46与34的和. 3.学例2.(演示课件“加、减法的简便算法”,出示例2)下载 计算295-128-72. (1)让学生观察题里的数目有什么特点? (2)让学生联系例1同桌进行讨论怎样计算比较简便,为什么? (3)教师强调:从295中依次减去128和72,等于从295中减去128与72的和.而这两个数的和恰好是整百数,所以,先算(128+72),再算295-200,计算起来比较简便. 4.完成55页“做一做”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加减乘除混合练习

A 1)6×3= 2) 5+58= 3) 24÷3= 4)3700-370= 5) 8500-5500= 6) 58-36= 7) 4×8= 8)8×9+21= 9)8×9+21= 10)420+80= 11) 4×3÷2= 12)4600+4700= 13)27÷3+6= 14)9×9= 15)280+450= 16)27÷9= 17)43-30= 18)8÷1= 19)420+80= 20)64-8= b 21)96-42= 22)730-190= 23)78+15= 24) 27-3= 25)81÷9= 26)8÷2= 27)3200+5100= 28)12÷4+18= 29)32÷8= 30)25÷5+36= 31)64-8= 32)64÷8= 33)7000+3000= 34)8÷4+48= 35)4×8—4= 36)430+1000= 37)280+450= 38)64÷8= 39)4×8-5= 40)1800-900= c 41) 96-42= 42)49÷7+7= 43)5+58= 44)4900-1800= 45)12÷4+18= 46)58-36= 47)64-8= 48)21÷3= 49)42÷7= 50)35÷7= 51)1200-400= 52)280+450= 53)1200-400= 54)9×9= 55)43-30= 56) 83-20= 57)24÷3= 58)42÷7= 59)54÷9= 60)36÷6=

d 61) 8÷1= 62)280+450= 63)14÷7= 64)6×5+37= 65)72÷9= 66)42+13= 67)53+8= 68)5×7= 69)24+8= 70)8÷4×3= 71)80-44= 72)800+900= 73)42÷7= 74)58-36= 75)6×3= 76)35÷7= 77)34+9= 78)64-8= 79)4×8= 80)7÷7= e 81)21÷3= 82)3700-370= 83)800+900= 84)53+8= 85)800+900= 86)54÷9= 87)24÷3= 88)25÷5+36= 89)6×5+37= 90)280+450= 91)42÷7= 92)64÷8= 93)84+7= 94)4×9= 95)64÷8= 96)72÷9= 97)56÷7-3= 98)6×3= 99)8÷2= 100)34+9=

小班数学活动先和后教案反思

小班数学活动先和后教案反思 小班数学活动先和后教案反思主要包含了设计意图,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反思等内容,结合日常生活的具体事情理解并区分先后,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小班数学活动课,快来看看先和后教案吧。 设计意图: 《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幼儿是活动的主人,教师要遵循幼儿的年龄特征及幼儿的认知发展规律。在此理念的引导下,我对此教学活动进行了进一步的反思。要组织好本次活动,作为教师我认为关键要把握好两个方面:一是要清楚幼儿空间的认知发展规律,二是要抓住幼儿的兴趣。因此,在分析目标之后,我将本次活动的重点定为:区分先、后方位。在教学导入的设计中我采用了幼儿非常熟悉的《龟兔赛跑》的故事激起幼儿的兴趣,整个过程以游戏形式,创设了轻松愉悦的游戏氛围,让孩子置身于游戏情景中,快乐的体验,积累相关经验。教学环节设计遵循幼儿的认知发展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活动目标: 1.结合日常生活的具体事情理解并区分先后。 2.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喜欢数学活动,乐意参与各种操作游戏,培养思维的逆反性。 5.引导幼儿对数学产生兴趣。

活动准备: 1.礼品盒、内装有桃子的生长、小鸡的生长图片。 2.兔子、乌龟、小蚂蚁、小鸡的头饰、哨子、小旗 活动过程: 一.谈话激趣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一段精彩的动画片《龟兔赛跑》。动画片中谁先到达终点?谁后到达终点?小兔子很不服气,想和乌龟再比赛一次,请小朋友当裁判好吗? 二.理解先后 1. 教师布置好场地,幼儿扮演角色进行比赛,结束后提问:它俩谁先到达终点,为什么? 2. 小蚂蚁和小鸡看到小兔子和乌龟赛跑很有意思,它俩也想参加比赛,你们再当一次裁判好吗? 这次,是谁先到达终点?为什么?谁后到达终点?为什么? 三.辨别先和后 比赛结束了,为感谢小朋友来给它们当裁判,小动物们给大家带来了一份精美的礼物,我们一起来看看!呀!是个漂亮的盒子,不知道里面装着什么?你们想不想知道?老师也很想知道,怎么办呢?(引导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然后教师打开盒子,取出一些礼物。 1. 桃子的生长图:图上画着什么?都是桃树,开花和结果,哪个在先?哪个在后? 2. 小鸡的生长图:图上画着什么?在小鸡的生长过程中,哪个在先?哪个在后?

分数的加减法及简便运算.

分数的加减法 一、同分母的分数加减法 知识点:在计算同分母的分数加减法中,分母不变,直接用分子相加减。 注意:在计算同分母的分数加减法中,得数如果不是最简分数,我们必须将得数约分,使它成为最简分数。 例题一 5654+=5 10564=+=2 注意:因为5 10 不是最简分数,所以得约分,10和5的最大公因数是5, 所以分子和分母同时除以5,最后得数是2. 例题二 104 1059105109= -=-5 2= 注意:因为10 4 不是最简分数,必须约分,因为4和10的最大公因数 是2,所以分子和分母同时除以2,最后的数是5 2 知识点回顾:如何将一个不是最简的分数化为最简? (将一个非最简分数化为最简,我们就是将这个分数进行约分,一直约到分子和分母互质为止。所以要将一个分数进行约分,我们必须找到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然后用分子和分母同时除以他们的最大公因数。) 专项练习一:同分母的分数加减法的专项练习 一、计算

715 - 215 712 - 112 1 - 916 911 - 711 38 + 38 16 + 16 314 +314 34 + 34 二、连线 19 + 4 9 2 7377+ 145 +1 5 1 8 987+ 47 + 67 137 115 11141+ 18 +78 29 11 9 3 92+ 2411 +511 5 9 2121+ 三、判断对错,并改正 (1)47 +37 = 714 (2)6 - 57 - 37 =577 -57 -3 7 =527 -3 7 =51 7 四、应用题 (1)一根铁丝长710 米,比另一根铁丝长3 10 米,了;另一根铁丝长多少米? (2)3天修一条路,第一天修了全长的112 ,第二天修了全长的5 12 ,第三天修了全长的几分之几?

小学二年级数学加减混合500道

69 - 31 + 49 = 16 + 51 - 12 = 57 - 37 - 17 = 15 + 18 + 52 = 67 + 32 - 58 = 85 + 11 + 2 = 86 - 81 - 2 = 19 - 18 - 1 = 73 + 15 - 26 = 25 - 18 - 4 = 87 - 48 - 14 = 29 - 24 + 42 = 74 - 22 + 24 = 27 + 41 + 12 = 74 + 20 - 37 = 16 - 14 - 2 = 17 + 25 - 29 = 32 + 65 + 2 = 14 - 12 - 1 = 58 - 27 - 24 = 54 + 45 - 61 = 84 + 15 - 93 = 86 - 29 + 12 = 35 - 24 + 51 = 43 - 12 - 25 = 78 + 20 - 48 = 40 + 56 + 2 = 33 + 54 - 54 = 71 + 20 - 82 = 39 + 49 - 13 = 30 - 18 - 12 = 32 - 30 + 25 = 55 - 11 + 36 = 56 - 35 + 68 = 76 - 42 + 44 = 31 + 52 - 67 = 45 - 32 + 23 = 43 - 34 + 65 = 74 + 22 + 2 = 48 + 13 - 58 = 53 + 44 - 25 = 64 + 12 + 16 = 42 + 35 + 22 = 80 - 23 - 20 = 73 - 33 - 21 = 39 - 39 + 85 = 58 + 41 + 1 = 37 + 39 - 47 = 35 + 21 - 48 = 41 + 19 - 40 = 54 + 36 - 40 = 32 + 66 + 2 = 35 + 32 + 30 = 79 - 77 + 15 = 43 - 17 + 24 = 88 + 11 + 1 = 33 + 29 + 26 = 26 + 54 - 40 = 42 - 28 - 12 = 22 + 21 + 41 = 55 - 39 - 12 = 31 + 59 - 90 = 67 + 13 - 60 = 86 + 14 - 60 = 82 + 15 - 96 = 81 - 15 + 21 = 38 - 20 + 23 = 44 + 49 - 72 = 73 + 16 - 46 = 85 - 37 - 48 = 88 + 11 + 1 = 15 + 34 + 50 = 65 - 61 + 51 = 53 - 33 + 48 = 70 + 30 - 67 = 76 + 21 + 1 = 58 + 25 - 60 = 52 - 34 + 66 = 65 - 25 + 12 = 86 - 50 + 60 = 23 + 56 + 12 = 72 + 25 - 75 = 29 + 54 + 17 = 85 + 14 + 1 = 49 - 38 + 67 = 42 - 23 - 13 = 19 + 73 - 14 = 20 + 23 + 25 = 71 - 63 + 76 = 21 + 38 + 18 = 58 + 42 - 67 = 21 + 24 + 54 = 55 - 25 - 12 = 71 + 28 + 1 = 72 - 55 + 79 = 84 + 13 - 79 = 37 - 30 + 40 = 60 + 38 - 39 = 33 - 15 - 14 = 74 - 42 - 30 = 30 + 13 - 27 = 21 + 34 + 45 = 14 - 12 + 84 = 67 - 24 + 57 = 53 + 24 - 37 = 19 + 76 - 85 = 15 + 24 - 25 = 43 - 23 - 13 = 57 + 14 + 13 = 72 - 64 + 50 = 66 - 23 + 31 = 36 - 25 - 8 = 56 + 37 + 4 = 23 - 22 + 48 = 61 - 29 - 21 = 58 + 17 + 13 = 79 - 56 - 13 = 62 - 35 - 21 = 19 - 17 + 16 = 67 - 59 + 70 = 58 + 37 + 2 = 16 + 62 - 69 = 43 - 16 - 18 = 88 + 12 - 85 = 60 + 23 + 17 = 28 - 23 + 42 = 28 + 26 + 31 = 84 + 12 + 2 = 29 - 24 - 4 = 20 + 61 + 19 = 14 - 13 - 1 = 53 - 26 + 46 = 70 + 24 + 2 = 23 - 17 + 16 = 81 - 78 - 2 = 61 - 29 + 67 = 84 + 13 - 27 = 41 - 27 + 19 = 79 + 18 + 3 = 84 - 50 - 23 = 53 - 40 - 11 = 54 - 50 - 2 = 32 + 26 - 40 = 55 + 23 + 21 = 59 + 37 - 16 = 28 - 18 - 10 = 24 - 22 + 52 = 55 - 28 - 16 = 84 - 52 - 21 = 40 + 36 + 14 = 22 + 70 - 32 = 77 + 22 - 50 = 73 - 65 - 7 = 50 - 36 + 24 = 61 + 39 - 33 = 32 - 12 + 46 = 37 - 25 - 12 = 86 + 11 + 1 = 32 - 21 - 6 = 83 - 21 + 27 = 71 - 70 + 67 = 38 - 20 - 15 = 81 - 32 - 27 = 21 - 13 - 6 = 83 + 15 - 69 = 79 - 54 - 24 = 28 + 52 + 18 = 78 - 23 - 29 = 23 - 15 - 8 = 36 + 47 + 13 = 37 + 33 + 13 = 45 + 48 - 71 = 29 - 12 + 76 = 17 - 15 - 2 = 45 - 18 - 25 = 59 - 32 + 50 = 60 - 31 - 25 = 36 - 12 - 16 = 29 - 20 + 45 = 32 + 30 + 29 = 16 + 57 + 27 = 55 + 22 - 76 = 18 - 13 - 2 = 43 - 34 + 87 = 29 + 67 + 4 = 15 - 14 + 58 = 88 + 11 + 1 = 39 - 17 + 41 = 19 + 78 + 1 = 75 - 42 - 24 = 65 - 18 + 15 = 47 + 37 - 83 = 36 + 22 + 17 = 82 + 17 + 1 = 16 + 20 + 39 = 54 + 14 + 12 = 45 + 35 + 11 = 44 - 21 + 60 = 70 - 24 + 36 = 15 + 36 - 34 = 62 - 18 - 19 = 24 - 24 + 30 = 52 - 35 + 47 = 38 - 37 - 1 = 46 + 12 + 42 = 40 - 19 - 21 = 29 + 29 - 12 = 14 + 51 + 16 = 56 - 55 + 41 = 58 - 46 - 11 = 25 - 18 - 4 = 66 - 38 - 22 = 51 - 25 + 71 = 16 - 13 + 60 = 86 - 39 - 45 = 45 + 30 - 75 = 23 - 15 + 84 = 79 + 11 - 11 = 88 - 61 - 11 = 63 - 37 - 20 =

小班数学区反思

篇一:小班数学活动教案及反思 花园王国 ——小班数学活动 活动目标: 1、学会手口一致点数物体,能说出总数。 2、引导幼儿根据花篮上的数字,在花篮内装上相应数量的小花,尝试5以内的按数取物。 3、通过装花的游戏,体验数学操作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春天背景图一张,1只小鸟,2只小鸡,3只蝴蝶,4条小鱼,5朵小花,1—5的点卡; 2、三只礼品盒(内有一个娃娃,二部小车,四本书); 3、幼儿人手一份1-5的点卡。 活动过程: 一、引起兴趣。 师:我们宝宝都知道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因为在春天里我们可以看到五颜六色的花,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看一看。 师:春天到了,花园王国里的小动物都醒了,我们来看一看有谁?(出示背景图)天上有1只小鸟,要求幼儿手口一致地点数(1只),1只小鸟可以用点卡1表示。 2、小白兔也到草地上来做游戏了,数数有几只小白兔(2只),要求幼儿手口一致地点数(2只),2只小白兔可以用点卡2表示。 3、小蝴蝶也飞来了,我们来数数有几只?(3只)。小蝴蝶的好朋友是谁呢?出示点卡2。 4、小鱼们游来了,我们来数数有几条?(4条)。(出示点卡4) (师 5、花儿也开了, 出示花)我们来数数有几朵花,要求幼儿手口一致地点数(5朵),它们的点卡好朋友呢?(出示点卡5) 三、摸一摸。 出示三只礼品袋:“春姑娘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礼物,我们来数数一共是多少份?会是什么好东西呢?她说要请小朋友上来摸一摸袋子里是什么?”。请个别幼儿上来触摸感知,其余幼儿一起验证。 四、动一动。 春姑娘还准备了小花篮,请你们装花送到花园王国去,你们想吗?但是春姑娘有要求的: 1、引出操作要求: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100以内加减法教学设计

100以内加减法 不进位加 教学内容: 课本P8—P10例1、例2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下,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时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初步掌握笔算加法的法则,能熟练的计算。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书写工整的习惯。 教学重点: 1.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掌握笔算的计算法则,能熟练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即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景导入,激发兴趣 投影出示P8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同学们准备去参观博物馆。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字信息?说给你小组的同学听一听。全班汇报发现。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学生小组交流汇报。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组织教学例1。学生说想法及理由。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计算方 法。先尝试写竖式,再讨论总结列竖式应注意的问题。 2.完成P9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计算方法。 3.教学例2。学生尝试计算,交流算法。尝试用多种算法计算。

4.完成P10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三、练习,实践应用 1.练习二第1题说说图意,交流算法并汇报。 2.练习二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并板演笔算过程,同时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教师引导梳理。 五、随堂练习 两位数加两位数练习课 教学内容: 课本P14---P15练习二 教学目标: 1、巩固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加深加法意义的理解,为退位减法的学习做准备。 2、让学生有机会在不断探索和创造的气氛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3、引导学生在辨识的练习中体验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挑战性,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能力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学重点: 1、通过练习,使学生能比较熟练的进行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提高学生的运算技能。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练习,使学生比较熟练而准确的进行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学习了关于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你们有哪些收获呢?指名汇报。

小班数学教学反思

小班数学教学反思 篇一:小班数学>教学反思 >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自然界的植物都有了明显的变化,特别是各种各样的树叶纷纷飘落给秋天涂上一种神秘的色彩,通过本次活动,我把孩子们平时最喜欢的树叶作为幼儿操作的材料,能激发幼儿的操作兴趣,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这种以大自然中的“活教材”支持幼儿的学习,引导幼儿开展的探究活动符合《纲要》“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的要求,很好地把数学与生活融合在了一起。 这节数学活动主要是让幼儿能尝试用动作表示大小,并用符号形象的对比初步体验大小的意义。学习按大小、颜色、形状等标记将树叶分类摆放,并大胆的讲述自己的分类理由。乐意参与操作活动,并表达自己的操作结果。在整个分类的过程中,我始终引导幼儿用完整的话表述自己的分类结果,如在按树叶的大小分类时则引导幼儿说出“大树叶我送你进有大标记的家里,小树叶我送你进有小标记的家里。”在>数学教学中很好的渗透了语言领域,做到了个领域的相互渗透。 活动中,我采用是树叶朋友和各种标记图案的箩筐作为教具。通过有大小、形状、颜色区别的树叶,让幼儿目测、对比观察,大胆的表述自己的观察结果。小朋友都能认真的观察并大胆的说出自己的发现,大部分小朋友都观察出树叶在大小、形状或颜色上的差异,这样让幼儿走在了活动前面,老师跟着幼儿的思维走,不是让幼儿当做听众,而是让幼儿成为活动中的主体,老师起引导作用。活动中大多幼儿都能又快又对的发现树叶大小这一明显的差异,我又通过引导幼儿用有趣的身体动作去表现树叶大小的不同,即加深了幼儿对大小的理解和感受,又增添了活动的乐趣,使整个活动有动有静,做到动静交替,使幼儿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中。在接下来的根据树叶形状及颜色的不同为树叶分类时,即巩固了数学分类这一概念,又做到了学习内容上的提升。 另外,我在幼儿操作的时候,一边巡视幼儿的操作情况一边给予不对的幼儿进行指导。乐意参与操作活动。我为每一位幼儿都准备了一份操作的材料,在老师的积极鼓励,小朋友们兴趣十足,信心十足的情况下,小朋友们都在“我快乐操作,操作我快乐”的活动氛围中。但是教育过程中,有时语句还是不够严谨。这让我体会到作为老师,除了要为每一节课做好充分的准备,还要做到语言严谨,特别是数学活动和科学活动中,要让每一位幼儿听明白还都有操作的材料,才能让在动手,动脑,动口,动眼相结合来提高幼儿的操作能力和技巧! 篇二:小班数学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难点是区别大小并进行分类,会用语言表达“大的XX给大熊,小的XX给小熊”。在活动开始时,我首先准备了一大一小两只熊,请小朋友观察比较,哪只熊大,哪只熊小,这一环节结束后,让幼儿把两只熊送到事先准备好的两间房子里,并强调大熊喜欢住大房子,小熊喜欢住小房子,幼儿很快地比较出了房子的大小并把两只熊分别送到他们住的房子里。到了给两只熊送>礼物的环节,我说今天是大熊和小熊的生日,

大班数学教案加减法题

大班数学教案加减法题 【篇一:大班数学游戏教案:练习7的减法)】 大班数学游戏教案:练习7的减法【活动目标】 1、结合实物,感知总数、部分数之间的关系,学习列出减法算式。 2、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根据游戏情节分析数学问题。 【活动准备】 1、磁性黑板一块;磁性教具小猫7只。 2、7以内的算式卡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游戏“捉迷藏”,学习7的减法。 1、出示7只小猫,提问:7只小猫用数字几来表示?请小朋友和小 猫一起玩捉迷藏游戏:小朋友闭上眼睛,老师悄悄藏起一部分小猫。然后请小朋友说说有几只小猫藏起来了?你是怎么算出来的?列出 减法算式,并请小朋友讨论每个数字以及减号所代表的意思。 老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种小动物,你们看看是什么?”老师:“对了!是小猫。请问我带来了几只小猫呢?”老师:“恩!你们真聪明!那7是怎么写的?来,我们一起用手比划一下。” 老师:“现在,小猫们要跟小朋友们一起玩变魔术!”老师:先请小 朋友把眼睛闭起来,老师要开始变魔术咯” 老师:“我们黑板上的小猫是不是少了?有几只小猫藏起来了呢?谁 能告诉我?” 老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呀?” 老师:“哦,总共有7只小猫,减去黑板上的小猫就是藏起来的小猫。其他小朋友觉得对不对呀?” 2、游戏重复进行,练习7的减法。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随时调整游戏的玩法。比如:请小朋友来藏小猫,或把小猫藏到小朋友 的背后等。 老师:“现在老师要请小朋友来帮小猫藏起来,谁愿意?”老师:“你 打算藏几只小猫呀?偷偷告诉我,不让他们听到。” 老师:“游戏结束了。小朋友都非常厉害!” 老师:“一共7只小猫,黑板上剩下6只,我藏起了?(1只)?”在 黑板上写出“7-6=1” ??以此类推,至在黑板上写出“7-1=6” 老师:“现在我们黑板上这么多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小班数学活动比较多、少教案反思

小班数学活动比较多、少教案反思小班数学活动比较多、少教案反思主要包含了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反思等内容,学习运用并置对应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具体感知物体的多少,学习将一组物体并置对应摆放在另一组物体的下方或右方的技能,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小班数学活动课,快来看看比较多、少教案吧。 活动目标: 1、学习运用并置对应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具体感知物体的多少。 2、学习将一组物体并置对应摆放在另一组物体的下方或右方的技能。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演示用教具:贴绒娃娃8个,猫7只,鱼6只。幼儿操作材料:盆子1只,8个娃娃的卡片1张,纸剪苹果7个,帽子7顶。 活动过程: 一、引出课题。 (一)首先将8个娃娃排成竖行。 师:今天娃娃来到我们小一班作客,有多少娃娃呀?幼:许多。演示提问。

二、演示提问。 (一)将7只猫一一对应并置在娃娃右边图 师:她们养了许多猫,那娃娃和猫是不是一样多?幼:一样多(见图示) (二)启发幼儿说出娃娃多1个,猫少1只。 师:请小朋友想一想,怎样才能使娃娃和猫变成一样多呢?(添1只猫或减少1个娃娃)娃娃要回家了,小朋友们和娃娃说:“再见”。 (三)启发幼儿说出猫多1只,鱼少1只,并想办法使猫和鱼的数量一样多。 师边演示边提问:请猫吃鱼了哦,1只猫吃1条鱼(将鱼一一对应并置在猫的右边,如图二)比一比猫和鱼是不是一样多?猫多1只,鱼少1只)怎样才能使猫和鱼变成一样多? 三、操作活动。 1、请小朋友把盆子中画有许多娃娃的卡片拿出,给娃娃分苹果,把苹果一个对一个地摆放在娃娃的下面,比一比,娃娃和苹果是不是一样多?幼:(不一样多。) 2、启发幼儿说出娃娃所1个,苹果少1个。用什么办法使娃娃和苹果一样多呢? 3、给娃娃戴帽子。1个娃娃戴1顶帽子,一个对一个地放在娃娃的上面,比一比,娃娃和帽子是不是一样多?(娃娃多,帽子少)怎样才能使它们变成一样多呢?(老师再给每个幼儿1顶纸剪的帽子)

三年级下册加减法简便运算

三年级下册加减法简便运算 1、计算。 75+26+25 72+67+28 116+625+84 321+52+679 2、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56+58+60+62+64 9+99+999+9999 2250一73一27 14+15+17+8 0+83+85 900一(99+98+97+96 )675一(11+13+15+17+19) 3、下面各题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683+48+152 438+86-138

1645-(645+290)873-(173-64) 674-(38+74)457-(230-143) 728-46-22-54-67-78-33 7000-85-84-83-82-81-15-16-17-18-19 〖例题精讲〗 例1、乘法中的巧算: 1交换律结合律 (1)25×55×4(2)25×32×125×7 〖我真行1〗 (1)5×25×2×4(2)125×48×8(3)25×64×125 例2、乘法的分配律: (1)25×(40+4)(2)39×47+39×53 〖我真行2〗 (1)125×(80+8)(2)66×36+33×36+36 例3、巧用乘法的分配律: (1)39×101(2)22×99

〖我真行3〗 (1)44×1002(2)556×99 例4、乘除法中的巧算: (1)17÷8+19÷8+28÷8(2)77×5÷11(3)7500÷(100÷3) =(17+19+28)÷8=77÷11×5=7500÷100×3 (4)76×25(5)700÷25 =76×25×4÷4= (700×4)÷(25×4) 〖我真行4〗 (1)12÷25×100(2)31÷9+33÷9+35÷9 (3)48×125(4)3000÷125 〖方法归纳〗 学习利用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除法的分配性质,同级运算“带号搬家”,去括号等进行简便计算。 〖我真棒〗 4600÷ (23÷3)84×29-18×84-84 11×37+99×7 方法归类:这种好方法也适用于个位数是5的两个相同的多位数相乘的计算。例5、除法巧算 130÷54200÷2534000÷

大班数学教案5的加减法

数学教案《5的加减》(大班) 设计意图:本学期,大班的孩子已经开始学习数的分合和10以内数的加减了,针对孩子们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逻辑思维几乎没有的情况,我将数学的学习融入故事、图片、游戏等活动中,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孩子们在这种学习氛围中学得轻松自如,教学目标在不知不觉中完成。我的设计思路如下,希望得到各位同行的批评指正。 教学目标: 复习5的分合,在掌握5的分合的基础上,学习5的加减. 进一步理解加减的实际意义,会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加减问题. 能根据分合式说出加减法算式. 教学重\难点: 理解加减法的实际意义,解决生活中的加减法问题. 教学准备: 背景图一幅,活动动物卡片(小兔子5只),5的加减算式2 3=5 3 2=5 5-2=3 5-3=2,5的分合式. 幼儿书写用具. 教学反馈: 纠正措施: 教学后记: 教学过程: 个人分析意见 一、复习5的分合。 1.出示5的分合式,请幼儿认读。 2.游戏:碰球(复习5的分合) 师:嘿嘿嘿,我的1球碰几球?生:嘿嘿嘿,你的1球碰4球,1和4合1起来是5。(依次说完5的分合) 二、新授5的加减。

a1.出示背景图,老师边操作边讲解:草地上先跳来了2只小兔子,又跳来了3只小兔子,现在,草地上一共有几只小兔子? 2.指定幼儿回答。 3.启发幼儿说出用什么方法算出来的? 4.请幼儿口头说出算式。 5.老师出示算式卡,全班幼儿齐声读算式。(2 3=5) 6.提问:如果草地上先跳来3只兔子,后跳来2只兔子,应该怎样说出算式? 7.请一名幼儿说出相关的算式(3 2=5) 8.比较两道加法算式的异同。 9.拓展练习:8 9=17&;
9 8=? b1.老师再次出示背景图,操作并讲解:草地上的5只小兔子,有2只玩累了,先回家了,现在草地上有几只兔子? 2.指定幼儿回答并说出用什么方法算出来的? 3.请幼儿口头说出算式。 4.老师出示算式卡,全班幼儿齐声读算式。(5-2=3) 5.提问:如果先跳走了3只兔子,还剩下几只兔子? 6.请幼儿交流、讨论并回答。(5-3=2) 7.比较两道减法算式的异同。 c游戏:你问我答 师:小朋友,我问你,2 3=?生:╳老师,告诉你2 3=5 依次说完所有的算式。游戏熟悉后,可以让孩子们互相提问回答,巩固加减法计算. d抢答:看谁最快? 老师准备一些口头的加减法应用题,师读生抢答,比一比,谁最快?例如:河里游来了3只鸭子,又游来了2只鸭子,一共有几只鸭子?(答得多又对的为胜,可以得到老师的奖励

小学二年级数学口算加减乘除

二年级口算题 姓名:时间: 1×1+1= 2×2+2= 3×4+10= 4×4+5= 3×4+8= 5×1+9= 4×2+6= 5×3+9= 5×4+7= 3×6+6= 2×9+9= 5×4+7= 1×1+2= 1×1+3= 2×3+2= 2×4+2= 2×7+2= 3×5+3= 3×6+4= 6×3+3= 6×4+3= 6×5+3= 6×2+8= 4×5+5= 4×6+5= 4×2+9= 4×5+8= 5×3+6= 5×5+6= 5×4+7= 5×9+6= 1×9+2= 1×8+3= 1×7+6= 3×9+3= 3×4+10= 3×6+4= 2×8+4= 2×7+8= 2×6+9= 24÷4= 7+63= 9×4+6= 5+36÷6= 9×7+3= 56÷8= 28+6= 25+23= 12+35= 27+71= 46+33= 40÷8= 21+15= 36+22= 59+18= 72+24= 7×5= 36+4= 30÷5= 63÷9= 64÷8= 38+16= 45÷5= 7÷1=

①二年级()班 姓名:______________成绩: _________________ 45+5= 1÷1= 5×5= 72÷8= 9÷9= 24÷8= 14÷7= 6÷1= 15÷3= 3×6÷2= 4÷2= 6×2= 6÷2= 10÷5= 70–52= 49÷7= 10÷2= 54÷6= 20÷4= 4×9÷6= 21÷3= 3×6= 9÷3= 90-45= 24÷4= 15÷5= 27÷9= 9×9= 72÷9= 3×4÷2= 36÷4= 5÷5= 56+41= 56÷7= 16÷2= 42÷6= 18÷2= 5×1= 45-39= 3×6÷3= 24÷6= 56÷7= 36÷6= 24÷3= 4×5= 27÷3= 8÷4= 56÷8= 36÷9= 3×6÷6= ----------------------------------------------------------------------------------------------------------------------

小班数学活动区分上下教案反思

小班数学活动区分上下教案反思 小班数学活动区分上下教案反思主要包含了设计意图,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反思等内容,在活动中让幼儿区别物体在空间中的上下位置关系,用上面、下面方位词回答问题,培养幼儿的空间感知能力,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小班数学活动课,快来看看区分上下教案吧。 设计意图: 我班幼儿这段时间对方位词的概念含混不清,对物体空间位置的指认总是用这里或那里来表达,加上孩子们这段时间特别喜欢看《黑猫警长》动画片,对黑猫警长特别崇拜,为此我以黑猫警长这个故事情节为主线设计了这节《区分上下》的小班数学活动。 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让幼儿区别物体在空间中的上下位置关系,用上面、下面方位词回答问题。 2、培养幼儿的空间感知能力。 3、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黑猫警长和一只耳的头饰、老鼠图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游戏:小朋友,你们听过黑猫警长的故事吗?你们喜欢谁?那今天老师来当黑猫警长,小朋友们都是白猫警士。好了,今天天气不错,我们一起去森林里转一转,看看有什么新任务。 二、播放课件,引导幼儿学习方位词。 1、森林里有许多的动物,看看都有谁?(幼儿自由回答。) 小鸟在哪里?还有谁在树上? 那小朋友再看看小狗在哪里?还有谁在树下呢?小结:小猴、小鸟、小松鼠它们都在树上,小狗、小猪、小猫咪它们都在树下。 2、我们又来到了小河边,看看都有谁?(幼儿自由回答。) 小熊在哪里?谁在桥下? 三、在情境游戏中指导幼儿学习正确使用方位词。 1、“接电话”进入情境,黑猫警长刚才接到兔妈妈打来的电话,说它们家有老鼠偷吃粮食,老鼠很狡猾,藏在兔妈妈家的各个地方,我们先侦察一下敌情。记住:大家轻轻地走过去仔细看老鼠藏在什么地方,然后回来向我报告你们在什么地方发现了老鼠? 2、白猫警士进入创设的情境中,侦察后坐回椅子向警长报告敌情。 提问:你在什么地方发现了老鼠?(幼儿自由回答。) 如:桌子下面(上面)有老鼠。 沙发下面(上面)有老鼠。 椅子下面(上面)有老鼠。 柜子下面(上面)有老鼠。

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1)

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1) 教学内容:教材第68~69页减法的一条运算规律及其应用(例1例2),”练一练”,练习十四第1~3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初步认识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从这个数里减去两个数的和的运算规律,学会应用这种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抽象的思维能力,以及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口算 48+52= 237+63= 74+26= 85+15= 128+175+25= 64+78+36= 439+302= 2、引入新课。刚才我们用简便方法,很快算出这些题的得数,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板书课题)通过学习,要能步认识减法运算中的一些规律,并能应用这些规律进行简便计算,进一步提高计算的能力。 二、教学新课 1.教学减法的运算规律。 (1)教学第68页的应用题。 出示题目,读题。 指名学生口答解题算式,老师板书一种方法的算式和结果。 提问:第一种算法是怎样想的?求还剩多少米,还可以怎样算?(学生口答,老师板书算式和结果) 第二种算法又是怎样想的? 这两种算法都是求的什么问题?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 实际上就是从这个数里减去什么?所以两种算法的结果怎样?说明哪两个式子相等?[板书:360-87一113=360一(87十113)] 提问:从360里减去87和113这两个数,等于从360里减去什么? (2)题组的计算、比较。 用小黑板出示第68页下面的题组。 请大家在课本上把这几道算式计算一下,看看每组里的两个算式的结果有什么关系,在O里填上适当的符号。 让学生口答练习结果,老师在O里板书等号。 提问:从第一组两个算式里可以看出从30里减去4和6两个数,等于从30里减去什么?第二组呢?第三组呢? (3)归纳运算规律。 在这三组算式里,每组算式之间都有什么共同特点?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总结出运算规律,并让学生看课本上的结语读一读。 (4)根据规律填空。 563-174-26=563- (174O26) 342-69-31=342-( O ) 1284一(600+7)=1284-600 O 7 324-(24+198)=324- O

数学10以内加减法教案

数学10以内加减法教案 【篇一:优质课:蒙氏数学《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 教案】 优质课:蒙氏数学:复习10以内加法、减法 麻一幼儿园李顺英 2013.11 《蒙氏数学》加法减法复习 设计意图 幼儿所接触到的社会生活与物质的数量是有一定关系的,而数学的 运算又是单调、枯燥的。所以为了提高幼儿对数的敏感性和计算能力,我特意设计了此次活动,将枯燥的数学运算融入到各种有趣的 游戏中,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从而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一、活动目标 1.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能准确、迅速地进行运算。 2.在游戏中学习,体验数学的魅力和有趣。 3.初步建立合作与竞争的意识。 二、活动重点 在游戏中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能准确、迅速地进行运算。 三、活动准备 1.教具:碉堡两个(上面贴有10以内加减法算式题若干),小红旗 两面,课件。 2.学具:算式卡若干,各种颜色花算式卡片若干,小鱼若干(有算式题),小猫头饰若干,纸盒,乒乓球10个,小玩具若干(上面贴有 算式题),自制钱币(背后有数字),笔若干,《操作册》第5册 第41-42页。 3.亲子作业卡。人手一份。 四、活动过程 1.预备活动 师幼互相问候。 走线,线上游戏:碰球游戏。教师提问10以内的分解组成,幼儿回答。(教师说的球的数字和幼儿说的球的数字合起来必须是10)如,教师说:“我拿1个球碰你几个球?”幼儿答:“你拿1个球碰我9个球。”依次将10以内的分解组成全部回答完。 2.集体活动

(1)课件练习:请幼儿用小手计算器计算课件中的“算一算”指名回 答并请幼儿到白板上点击答案是否一致。 (2)游戏“摸箱”。纸盒里装有10个乒乓球,请幼儿伸手抓乒乓球,数一数抓起来了几个乒乓球,纸盒里还剩几个乒乓球。请幼儿在桌 子上将减法算式题找出来,并说出答案。 (3)游戏“小猫捉鱼”。请每个幼儿戴上小猫头饰和手拿一个塑料篮 子当鱼篓,然后算出地上“小鱼”背后10以内的加减法算式题,答案 算对了才能将“小鱼”放进“鱼篓”里。在相同时间内谁算得又对又多,谁就获胜。 (4)游戏“炸碉堡”。幼儿分成两队,教师发出口令后,两队排头幼 儿跑向“碉堡”处,算出“碉堡”上的一道算式题,答案算得正确的才 能将算式题取下来,再换每队第二名幼儿去“炸碉堡”。依次进行, 哪队幼儿先将“碉堡”上的算式题全部算对算完,插上小红旗,哪队 就获得胜利。 3.分组活动 第一组:完成《操作册》p41的操作。 第二组:玩“采花”游戏。幼儿各自到听课老师处采花(听课老师手 上拿着各种颜色花算式卡片举起了,让有过来才。幼儿算对了就把 花送个幼儿。 第三组:玩“小超市”游戏。幼儿2-4人为一组,一人扮演售货员, 其他组员将小玩具上的算式题答案算出来,如果手上“钱币”的数字 与小玩具上算式题的答案一样,就可以从“售货员”手上将小玩具“买”走。 4.师作一个小结。 5.交流小结,收拾学具 收拾物品,并肯定在游戏和分组活动中表现较好的幼儿。 1.园内延伸 (1)完成《操作册》第5册第42页的活动。 (2)在数学区投放扑克牌,让幼儿玩“凑10点”的游戏。 数学.家庭延伸 (1)完成《作业纸》第5册第81-84页的活动。 (2)家长和孩子共同玩“打保龄球”的游戏。如爸爸说:“爸爸打倒 了几个球,宝宝打倒了几个球,一共打倒了几个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