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大黄的炮制历史沿革

合集下载

中药大黄小故事

中药大黄小故事

中草药里的大黄,原来不叫大黄,叫“黄根”。

为什么后来叫成大黄了呢?有这么一段故事。

当年有个姓黄的郎中,他家祖传下来擅长采挖黄连、黄芪、黄精、黄芩、黄根这五味药草,到他这一辈还专门用五味黄药给人治病,所以大伙儿都管他叫“五黄先生”。

每到春三月时,五黄先生就进山采药。

靠山有个小村,他每次进山采药时就借住在村里马骏家中,直到秋后才离去。

马骏务农,全家只有夫妻二人和一个孩子。

五黄先生与马家结下了深厚的交情。

有一年,五黄先生又来挖药,他走到靠山村发现马家的房屋没有了。

乡亲们告诉他说:“马家遭难啦!去年冬天一场大火,房屋被烧得精光,他熄妇也被烧死。

如今,只剩下光棍爷儿俩,跑到山上去住石洞啦。

”五黄先生十分难过,就到山洞找到马骏父子。

马骏看见五黄先生,抱头痛哭。

五黄先生说:“你现在一无所有,不如带上孩子跟着我挖药、卖药去吧。

”马骏很高兴,从此就跟着五黄先生学挖药。

他们象风吹的杨花一样四处飘荡,不到半年工夫,马骏就学会了挖五黄药。

但是,五黄先生却从不教他治病。

一天,马骏说:“老哥,你怎么不教我治病呢?”五黄先生笑道:“我看你这人性子太急,不适合当郎中。

”马骏有些不满,便暗暗注意五黄先生怎么给人治病,什么病该下什么药。

日久天长,马骏多少也摸透了一些门道,就背着五黄先生也给人治起病来了。

碰巧,还真让他治好了几个人,马骏十分高兴。

有一天,五黄先生不在跟前,有一个孕妇来找郎中。

这妇人身体虚弱,骨瘦如柴。

马骏问:“你怎么不舒服?”妇女说:“泻肚子。

”本来止泻应用黄连,马骏却给她用了泻火的黄根。

病人回去吃了两剂药,大泻不止,没过两天就死了。

病家哪里答应,一打听原来是马骏开的方子,就把他扭送进了县衙。

县官审明经过,就断了马骏一个庸医害人的罪名。

这时,五黄先生赶来,跪在堂前,说:“老爷应该判我有罪。

”县官问:“你是什么人?怎么有罪?”“他是跟我学的医,我教的不清,罪在我身。

”马骏闻听,急忙说:“老爷,是我背着他干的事,跟他没关系。

中药综合知识-炮制

中药综合知识-炮制

第一节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发展一、中药炮制的起源中药的炮制是随着中药的发现和应用而产生的,有了中药就有中药的炮制,其历史可追溯到原始社会。

人类为了生活、生存必须劳动生产,必须猎取食物。

由于人类的增值,鸟兽鱼之类不敷食用,则尝试草木之类充饥,人们常误食某些有毒植物或动物,以致发生呕吐、泄泻、昏迷,甚至于死亡,有时吃了之后使自己疾病减轻或消失,久而久之,这种感性知识积累多了便成了最初的药物知识。

为了服用方便,就有洗净、将整枝整块的擘成小块、锉为粗末等简单加工,这便是中药炮制的萌芽。

《韩非子?五蠹篇》载:“上古之世……民食果蓏蜯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胃,民多疾病。

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礼纬·含文嘉》明确指出:“燧人始钻木取火,炮生为熟,令人无腹疾,有异于禽兽。

”这种利用火来炮生为熟的知识,逐渐应用于处理药物方面,从而形成了中药炮制的雏形。

中药炮制古称“炮炙”系指用火加工处理的方法。

据《说文》载:“炮,毛炙肉也。

”段注:“毛炙肉,谓不去毛炙之也。

”《礼记·内则》:“涂之以谨(墐)涂,炮之。

”郑玄注:“炮者,以涂烧之为名也。

”孙希旦集解:“裹物而烧之谓之炮。

”《说文》:“炙,炙肉也,从肉在火上。

”《诗经·小雅·**叶传》:“炕火曰炙。

”“炮”、“炙”均源于食物加工,可见早期的炮制主要是用火加工处理药物。

酒的发明与应用,在我国非常久远。

起源于旧石器时代,在新石器时代有所进展,而广泛应用于奴隶制社会时期。

新石器晚期的龙山文化,则发现有专用酒器,殷商文化中发现更多的专用酒器,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鬯”字,鬯就是芳香性的药酒,供祭祖用。

酒的发明与应用,丰富了用药经验并被引用于炮制药物,就产生了辅料制法,充实了药物炮炙的内容。

第一节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发展二、中药炮制的发展中药炮制的发展大约可分为四个时期:春秋战国至宋代(公元前722年至公元1279年)是中药炮制技术的起始和形成时期;金元、明时期(公元1280年至1644年)是炮制理论的形成时期;清代(公元1645年至1911年)是炮制品种和技术的扩大应用时期;现代(1912年以后)是炮制振兴、发展时期。

大黄

大黄

展开编辑本段基本信息植物界:Plantae门:Magnoliophyta大黄-中药材药用部分纲:Magnoliopsida目:Caryophyllales科:Polygonaceae属:Rheum英文名:Rhubarb中药药名:大黄别名:将军、黄良、火参、肤如、蜀大黄、锦纹大黄、牛舌大黄、锦纹、生军、川军拉丁植物名1.Rheum palmatum L.2.Rheum palmatum L. var. tanguticum Maxim.Ex Rngel.[R.Tanguticum Maxim.Ex Balf.]3.Rheum officinale Baill.Radix et Rhizoma Rhei拉丁文名1.Rhizoma et Radix Rhei Palmat2.唐古特大黄唐古特大黄,又名:鸡爪大黄。

多年生高大草本,高2米左右。

茎无毛或有毛。

根生叶略呈圆形或宽心形,直径40~70厘米,3~7掌状深裂,裂片狭长,常再作羽状浅裂,先端锐尖,基部心形;茎生叶较小,柄亦较短。

圆锥花序大形,幼时多呈浓紫色,亦有绿白色者,分枝紧密,小枝挺直向上;花小,具较长花梗;花被6,2轮;雄蕊一般9枚;子房三角形,花柱3。

瘦果三角形,有翅,顶端圆或微凹,基部心形。

花期6~7月。

果期7~9月。

本种与掌叶大黄极相似,主要区别为:叶片深裂,裂片常呈三角状披针形或狭线形,裂片窄长。

花序分枝紧密,向上直,紧贴干茎。

3.药用大黄又名:南大黄。

年生高大草本,高1.5米左右。

茎直立,疏被短柔毛,节处较密。

根生叶有长柄,叶片圆形至卵圆形,直径40~70厘米,掌状浅裂,或仅有缺刻及粗锯齿,先端锐尖,基部心形,主脉通常5条,基出,上面无毛,或近州'脉处具稀疏,的小乳突,下面被毛,多分布于叶脉及叶缘;茎生叶较小,柄亦短;叶鞘简状,疏被短毛,分裂至基部。

圆锥花序,大形,分枝开展,花小,径3~4毫米,4~10朵成簇;花被6,淡绿色或黄白色,2轮,内轮者长圆形,长约2毫米,先端圆,边缘不甚整齐,外轮者稍短小;雄蕊9,不外露;子房三角形,花拄3。

大黄的炮制原理

大黄的炮制原理

大黄的炮制原理
大黄,又称为芒硝,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

它的炮制原理是通过蒸制、晒干以及其他特定的加工工序来改变其性状和药理活性。

首先,将鲜活的大黄杀水去根。

之后,将去根的大黄放入沸水中蒸煮,使其煮熟。

这个步骤有助于降低大黄的寒凉性质,增加其温和的性质。

蒸制过程中,大黄的含水量减少,内部的有效成分更容易释放出来。

蒸制后的大黄取出后,要进行晾晒。

晒干的过程中,大黄的表面水分会逐渐蒸发,使其质地变硬,便于储存。

同时,晾晒还能让大黄的颜色变得更加均匀,外形更加整齐。

除了蒸制和晒干之外,大黄的炮制还可能包括其他的加工工序,如背油、浸汞等。

这些步骤可以进一步改变大黄的药理活性,增强其功效。

总而言之,大黄的炮制原理是通过蒸制、晾晒及其他特定的处理工艺,使其温和化、保持稳定性,并调整其药理属性,从而更好地发挥其药用价值。

中药大黄:不同炮制,功效有别

中药大黄:不同炮制,功效有别

功效特 点 :苦寒 沉降 ,气味 重浊 ,
走而 不守 ,直达 焦 ,泻 下作用 峻烈 .
醋 大黄
净生 大黄 片置 于容器 内 ,加适 量米
泻火解毒功能强 ,但 易伤脾 胃。 临 床 应 用 :主 冶 实 热 便 秘 、高 热 谵语 、发 狂 、吐 血 、湿 热 黄疸 、跌打 瘀
大黄为蓼科植 物掌叶大黄的 干 燥 根 及根 块 ,属 常用 中药 , 别 名将 军 、酒 军 等 。 大黄 主 要
有 通便 导 滞 、泻 火凉 血 、活血 祛瘀 、利胆 退 黄 等 功 效 ,其 成
分 含 蒽醌 苷 类 、大 黄 素 、番 泻 苷 等 , 有很 强 的 泻 下 、清 热功
医生,按 照 国家有 关规定可 以 自种 、 自采地 产 中药材并在 其执业 活动 中使 用 ,对 中药饮片 的炮制 也
有一 定程度 的放开。所 以,村 医们 是时候 掌握一下相关的知识 了。
中药大黄 :不同炮制 ,功效有别
文/ 蒲 昭 和 ( 成 都 中 医 药 大 学 副 研 究员 )
烫,每晚尿床1 —2 次,伴情绪抑郁 ,两
颧 发 红 ,倦 怠 乏 力 ,舌 红 少苔 等 。拟
则欲 泻 ,泻后 痛减 ,6 个 多 月来每 日腹
泻5~8 次 ,泻下不 消化 的食 物及 稀糊 状 便 ,纳减 ,舌质 淡 胖 ,边有齿痕 ,苔 白 腻 ,脉 弦滑 曾延 医以补 脾益 气 、温 肾
效 。 临 床应 用 中, 大黄 不 同炮 制 品的功效存在较 大差异 。
再烘干或晒干 。 功效特 点 :泻下 作用缓 和 ,能 减轻
时疫 ,头 痛壮 热 ,可 与黄芩 、黄连 、栀 子 等同用 ,方如 “ 三 黄栀子豉 汤 ;治肝 胆 火旺 , 心烦 不宁 引起 的头 痛 、目眩 、耳 鸣 、便秘等 ,方 如 “ 当归龙荟 丸” ;用 于蓄 血症 引起 的 发狂 、腹 痛 ,代 表 方如 “ 抵 当汤 ” ;治瘀 血内停 、月经 停 闭之 “ 大 黄磨 虫丸 ”等。 也适 于热 入血 分之 目赤 、牙痛 、口疮 、吐血 、胸 中炽热 、

酒大黄的炮制方法

酒大黄的炮制方法

大黄4种炮制品,功效有什么不同?大黄,又称黄良、火参、肤如、将军,是中药中一味泻下药。

中医认为,大黄有攻下泻火、利胆退黄、活血化瘀等作用,攻下通便为其第一功效。

在麻仁丸、润肠丸、清宁丸、牛黄解毒丸、黄连上清丸、三黄片、当归龙荟丸等中成药中,包括美容的保健品如排毒养颜胶囊(冲剂),均是以大黄为主药,发挥其泻下功效。

现如今大黄的炮制品可达二十多种,其中以生大黄、熟大黄、酒大黄和大黄炭较为常用。

那么大黄这4种炮制品有什么区别?生大黄:泻下生大黄是将大黄生药洗净切片后放置水中浸透,而后晾干所得。

临床主要应用于实热便秘、实证水肿、阳黄黄疸、热淋、疮疡肿毒等病的治疗,用方如大承气汤、茵陈蒿汤、八正散等。

熟大黄:活血熟大黄也叫制大黄,是将大黄切块后置于容器内加热,待内外皆黑取出,晾干后使用。

大黄在受热后,苦寒之性得到缓和,泻下作用显著下降,药性相对和缓,并增强了活血祛瘀的作用。

尤适于老人体虚而有瘀血证者。

常用中成药:大黄蛰虫丸。

大黄蛰虫丸:活血破瘀,通经消癥。

用于瘀血内停所致的癥瘕、闭经,症见腹部肿块、肌肤甲错、面色黯黑、潮热羸瘦、经闭不行。

熟大黄发挥的作用:在本药品中泻下作用缓和,能减轻泻下的腹痛,增强活血化瘀作用。

酒大黄:清上焦实热取大黄片(块),用黄酒喷淋拌匀,稍闷,用微火炒至色泽加深时取出放凉。

大黄经酒炒后,结合性蒽醌有所减少,其泻下力稍缓,但借酒提升之性引药上行,可清上焦实热,又取其苦寒温降,使上炎之火得以下泻,用于血热妄行的吐衄及火邪上炎所致的头痛,目赤,咽痛,口舌生疮,牙龈肿痛等。

常用中成药:黄连上清丸、当归龙荟丸。

黄连上清丸:为清热剂,具有清热通便,散风止痛之功效。

主治上焦内热,症见头晕脑胀,牙龈肿痛,口舌生疮,咽喉红肿,耳痛耳鸣,暴发火眼,大便干燥,小便黄赤。

当归龙荟丸:泻火通便。

用于肝胆火旺,心烦不宁,头晕目眩,耳鸣耳聋,胁肋疼痛,脘腹胀痛,大便秘结。

大黄炭:止血大黄炭的炮制方法为将大黄切片后文火加温,待内黄外黑后取出,晾干后使用。

大黄炮制及临床应用

大黄炮制及临床应用

大黄炮制及临床应用【摘要】采用回顾性分析,总结大黄炮制方法对其有效成分的影响和临床应用,为临床用药提供参照。

【关键词】大黄;炮制;现代研究;临床应用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l)、唐古大黄(R.tanguticum Maxim.ex Balf)或药用大黄(R.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块。

味苦、性寒、芳香,归脾、胃、大肠、心、肝经,具有攻积导滞、解毒凉血、活血化瘀、利湿退黄之功。

为适应临床需要,历代医家采用了炮、蒸、煨、炒、熬、浸、洗、煮、煅、焙、烧等多种炮制方法,所用辅料有酒、醋、姜、盐、蜜、石灰、米泔水、巴豆、童子便、芒硝、吴茱萸、当归、红花等,部分方法迄今仍在沿用。

不同的炮制方法,会使大黄的有效成分发生变化,改变药理作用和临床疗效,若不能正确掌握炮制方法和不同炮制品对疗效的影响,必将不能药尽其用,甚至产生毒副作用。

本文就常用的大黄饮片(生大黄、熟大黄、酒大黄、醋大黄和大黄炭)的炮制方法对化学成分的影响和临床应用作以简述,以期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1 生大黄1.1饮片制法取原药材洗净,大小分开,水适量,淋润致软,以水尽药透为度,切块或片,低温干燥或晾干,筛去碎屑。

1.2临床应用生大黄气味重浊沉降,走而不守,直达下焦,攻积导滞,凉血解毒,作用峻烈,易伤脾胃。

用于:(1)大便秘结。

常配伍他药治疗各型便秘,《伤寒论》大承气汤、黄龙汤和麻子仁丸分别治疗热结便秘、血虚便秘和阴虚便秘;《温病条辨》增液承气汤治疗津枯便秘;《备急千金要方》温脾汤治疗脾虚便秘等。

(2)水肿。

《丹溪心法》舟车丸治疗阳水水肿;《金匮要略》己椒苈黄丸治疗水走肠间,饮邪内结而浮肿胀满者;《伤寒论》大陷胸汤治疗结胸症。

(3)疮疡肿毒。

《金匮要略》大黄牡丹汤治疗肠痈;《外科正宗》如意金黄散外用消肿解毒。

(4)黄疸。

《伤寒论》茵陈蒿汤治疗湿热黄疸。

(5)淋症。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八正散治疗淋症。

1.3现代研究大黄化学成分极其复杂,主要含有蒽醌类和鞣质,蒽醌的存在形式有结合型蒽醌、游离型蒽醌、二蒽酮蒽醌等,包括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芦荟大黄素和大黄素-6-甲醚等;鞣质类有二苯乙烯苷类、色酮类、萘酚苷类,苯丁酮类等。

浅谈大黄不同的炮制煎煮方法对其功效的影响

浅谈大黄不同的炮制煎煮方法对其功效的影响

浅谈大黄不同的炮制煎煮方法对其功效的影响中药的产地、采集和炮制方式都会对其功效有明显影响,选用地道的药材,适时采集,根据具体需要进行炮制煎煮,可保证药效。

大黄性味苦寒,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解毒祛瘀等功效。

可采用水制、酒制、醋制、生用、碳炒、研末等方式进行炮制,制剂有单方、复方、汤剂、丸剂等,不同的炮制、煎煮、制剂方法,其功效不也有所差异。

标签:大黄;炮制;煎煮;功效大黄属我国传统中药,在我国的陕西、四川、湖北、云南等省份多有分布。

神农本草经》[1]对大黄的介绍如下:”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

而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记载:大黄可”主下痢赤白,里急腹痛,小便淋沥,实热燥结,潮热谵语,黄疸诸火疮”,足见其药用价值。

笔者参考相关资料,结合自身的行医经验,总结了不同炮制煎煮方法对大黄药效的影响,其具体影响机制如下。

1对泻下作用的影响大黄有很强的泻下通便,清除肠道积物功能,能够有效治疗患者的便秘症状。

大黄素泻下的现代医学机理如下:人体ATP酶的活性受到大黄素的抑制,Na+、K+就无法通过肠道转入到细胞之中,这就能把水分留在人体肠道里,保持了人体肠道湿润,也可以有效刺激人体大肠的蠕动,进而治疗患者便秘[2]。

相关研究表明,大黄的泻下成分主要为蒽甙类,而蒽甙类易受热破坏,使大黄的泻下功能削弱,各类大黄炮制品的泻下作用强弱如下:大黄炭<熟大黄<酒、醋大黄<生大黄片,酒炒大黄和醋炒大黄的泻下功效会削弱1/3,而用酒炖出的熟大黄泻下作用会削弱90.0%以上,大黄炭甚至没有了泻下作用。

相关研究表明,大黄中的醌和鞣质含量与炮制过程中的蒸晒次数成反比,蒸晒次数越多,泻下作用越差。

由此可见,生大黄的泻下作用强,药效快,适合治疗实热[3];酒大黄泻下作用明显削弱,但无恶心、呕吐等较为明显的副作用,可用于排除人体肠内积渍,适合体质较差的老年人使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中药大黄的炮制历史沿革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作者:李果, 张的凤, 余润民, 王文凯 【关键词】 大黄; 炮制; 历史沿革 大黄属中药泻下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至今已有1 000多年的药用历史。大黄来源于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 Ex Reg.或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其性味苦、寒,功效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1]。其临床应用广泛,常用于便秘、肝炎、胆囊炎、糖尿病肾病和慢性肾功能衰竭等疾病的治疗[2]。大黄主要含蒽醌类衍生物(包括大黄酚、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和二蒽酮衍生物(包括番泻苷A、B、C、D),此外尚含鞣质。除采用大黄生品外,也多使用炮制品,且大多认为大黄药材以外表黄棕色,具锦纹,体重、质坚实、有油性,气清香,味苦而微涩,嚼之粘牙者为佳。 为了弄清大黄炮制的起源、发展、现状以及传统炮制理论等,本文对古今文献中收载的有关大黄炮制的内容进行整理、归纳,以便为进一步研究大黄的炮制方法提供参考。 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1 大黄古代炮制历史沿革 大黄炮制历史悠久。《神农本草经》中就已经记载了大黄的性味和功效,但其中未见炮制内容的记述。汉代张仲景《金匮玉函经》中“……皆去黑皮、或炮或生……”是有关大黄炮制的最早记载,显示大黄的炮制已分为生、熟两类。 考后世有关大黄炮制的医药文献记载可以看出,大黄的炮制方法在不断地增多。唐代前有细切、去皮、水渍、酒洗、酒浸、酥炒和蒸等,如《雷公炮炙论》中记有“洒腊水蒸”与“蜜水蒸”。到唐代,炙、米下蒸、醋煎、煨、酒蒸、酒炒和熬令黑等方法相继出现。而至宋代,大黄的炮制方法得到了更多的补充与完善,达到了一个比较全面的阶段,出现了焙、九蒸九曝干、酒洗蒸、醋炒、醋浸蒸、皂荚水煮、蜜水浸焙、灰火煨、小便浸、生姜汁炙、麸煨、米泔水浸和巴豆制等多种方法,而且对于这些方法的炮制程度和情况也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其中包括对辅料的选择以及炮制中使用辅料的数量、炮制时间和火候等。例如小便浸、蜜水浸与米泔水浸相继出现,还有面裹煨、湿纸裹煨与绢裹蒸等,蒸法的次数也开始不同。此外炮制的方法不再单一使用,而是多种方法被联合应用,例如蒸焙、蒸炒、炙焙的结合。元明时期出现了酒煨、酒浸煨、酒浸炒、酒浸蒸、制炭(烧存性)、酒三棱浸焙、酒和醋煮焙、黄连汁和吴茱萸汁制等新方法。清代大多沿用前期炮制方法,但也出现了醋浸煨、酒洗煨、韭汁炒和石灰炒等方法。其沿革变化概况见表1。表1 历代大黄炮制方法沿革 朝代炮制方法新增方法沿用方法文献出处汉皆去黑皮、或炮或生《金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匮玉函经》去皮,清酒洗,酒浸《伤寒杂病论》梁代水渍,令淹浃,密覆一宿……《本草经集注》东晋切如棋子,和少酥炒,令酥尽入药中,切不得令黄,焦则无力《肘后备急方》南北朝细切,内容如水旋斑,紧重,锉,蒸,从巳至未,晒干。又洒腊水蒸,从未至亥,如此蒸七度,晒干。却洒薄蜜水,再蒸一伏时,其大黄擘如乌膏样,于日中晒干《雷公炮炙论》唐代火干;炙令烟出;凡大黄皆薄切,五升米下蒸之曝干破大黄如棋子,冷水渍一宿,蒸曝干;蒸《千金翼方》醋煎大黄,生者甚效《食疗本草》破如米豆,熬令黑;米下蒸,曝干蒸;切,水渍一宿《备急千金要方》细锉;米醋三升和之,……炭火煮之;切熬令黄黑;米下蒸渍;去皮,酒洗;蒸;炒《外台秘要》煨《仙授理伤续断秘方》酒浸过炒;酒蒸;酒炒炙;蒸《银海精微》宋代灰中炮熟;面裹,煨;蒸,焙;蒸,切,焙锉,炒《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酒洗过米下蒸熟,切片曝干;酒浸切片,以巴豆去皮一百个,贴在大黄上纸裹,饭上蒸三次,切,炒令黄焦,去巴豆不用《小儿药证直诀》酒浸蒸熟,锉《女科百问》湿纸裹煨;米下蒸,切,焙;锉,面裹煨,焙;湿纸裹,米下蒸米熟,去纸,切,焙酒洗;酒蒸;蒸;去皮,酒洗《世医得效方》饭下蒸一炊时取出,曝干锉碎微炒《太平圣惠方》小便浸七日;湿纸裹煨;湿纸裹三斗米下蒸,米熟去米,纸焙《鸡峰普济方》麸煨;湿纸裹煨蒸;酒洗;锉炒;酒蒸;蜜蒸《三因极-病证方论》米泔水浸后令干,慢火炒取熟《类证活人书》元代去粗皮,酒浸二三时,纸裹火煨去皮净;火煨《瑞竹堂经验方》酒煨;米泔浸三日,焙干为末;酒浸焙;醋纸裹,火煨过,切; 用酒同三棱浸一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宿焙去皮;酒洗;煨;湿纸包,煨焙;炒;蒸焙;面裹煨;酒蒸;面裹煨,去面切焙;去皮酒洗《卫生宝鉴》金元烧存性为末《十药神书》去粗皮,实者锉碎,酒浸半日,晒干,炒为细末;酒浸,切作大片,用巴豆肉一粒,贴在大黄上,用绢包裹,汤锅蒸过,取出,去巴豆,将大黄晒干;酒煨去皮;湿纸裹煨;蒸;面裹煨;酒洗;锉,炒;锉碎、微炒;酒浸;用好醋拌炒;水浸一宿,蒸熟切作片,焙干;锉碎,醋拌炒;酒浸;焙;米上蒸《奇效良方》童尿浸晒;酒浸,蒸熟切晒;煨熟米泔浸软火焙干;焙为末;醋煎;酒浸,炒;酒蒸;锉,炒;微炒为细末;酒炒《本草纲目》锦纹好大黄……一分用川黄连去毛一两,切片,水浸汁用拌大黄同炒干为度;一分用吴茱萸去梗一两用水泡成汁,拌大黄同炒干为度;一分用人乳汁浸拌大黄,炒干为度切碎;酒拌九蒸九晒;酒浸九蒸九晒《寿世保元》清代韭菜汁拌晒干《医宗说约》(每斤)用陈酒五升煮烂《外科全生集》切片同石灰入锅内,炒石灰桃红色取起,去大黄,放地上一夜,收研末听用《外科证治全书》 2 历代医家对大黄炮制机制的认识 历代医家除注重对大黄炮制方法的研究以外,同时也对大黄炮制的机制进行了一定探讨,特别是在元、明、清时期。元代《汤液本草》就有“大黄须煨,恐寒则损胃气”,“酒浸入太阳经,酒洗入阳明经,余经不用酒”。明代《本草蒙荃》:“欲使上行,须资酒制。酒浸达巅顶上,酒洗至胃脘中。如欲不行,务分缓速,欲速生使,投滚汤一泡便吞;欲缓熟宜,同诸药久煎方服。”《奇效良方》:“大黄苦寒,酒煨,引苦性上行至巅,驱热而下,以为使也。”清代大黄炮制理论得到进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一步探讨与补充,如《本草备要》有“有酒浸酒蒸,生熟之不同,生用更峻”,《医家梓言》有“实者生用,虚弱者酒蒸熟用”之说。《药品辨义》:“生用则能速通肠胃,制熟用则性味俱减仅能缓以润肠。”《本草便读》:“若经酒制蒸炒,则专行小肠膀胱。”《本草述钩元》:“化脾积血块,多用醋熬成膏。其酒浸煨熟者,寒因热用也。非借酒力,浸蒸熟或酒蒸微熟可也。”《得配本草》:“破瘀血韭汁炒。”这些都说明古人已认识到生用大黄较为峻烈,可损胃气,熟大黄较之力缓;酒制大黄则可以借酒力而引药上行;醋制、韭汁制则可加大活血化瘀的效用。故有韭汁拌炒,治虚劳吐血,内有瘀积;醋制呈膏,化脾积血块[3]。 3 大黄的现代炮制方法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与地方卫生行政部门逐年制定颁布了《中国药典》、《全国中药炮制规范》和地方省、市、自治区的中药炮制规范三级中药饮片质量标准,对大黄炮制品在外观性状、炮制方法上均作了一定规定。大黄炮制部分记载见表2。表2(待续) 大黄现代炮制概况 4 讨 论 4.1 大黄炮制方法的探讨 有关大黄的炮制方法古代较为繁多,现代大黄炮制品主要包括生大黄、熟大黄、酒大黄、大黄炭以及清宁片等。熟大黄炮制方法从1985年版《中国药典》开始增加酒蒸法,1977年版药典中没有记载大黄炭;1963年和1977年版《中国药典》熟大黄黄酒用量较其他版药典有所不同,1963年版《中国药典》辅料所用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计量单位不同于历年药典。《全国中药炮制规范》中则增加记载有醋大黄和清宁片的炮制方法。在部分地区大黄炮制规范中,《上海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仅记载生大黄、酒制大黄和酒洗大黄,酒制大黄所用黄酒量以及方法也不同于其他炮制规范。《安徽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较《中国药典》多出清宁片的炮制方法,酒大黄缺少酒炖。 历年《中国药典》、《全国中药炮制规范》以及部分地区炮制规范中,对于大黄炮制时的温度和时间除清宁片外均没有明确规定;对于大黄的饮片质量标准,药典除有生大黄质量标准外,其他大黄炮制品尚缺乏较为统一的质量标准;其他大黄炮制品不同时期药典中其炮制方法、工艺有差异,近年《中国药典》和《全国中药炮制规范》以及《上海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中炮制方法、工艺差异较大。 4.2 大黄炮制目的探讨 生大黄气味重浊,走而不守,直达下焦,泻下作用竣烈,易伤胃气,在较多方剂中使用,如治寒积腹痛便秘的大黄附子汤,治肠胃燥热脾约证的麻子仁丸,治疗热结阴亏便秘的增液承气汤,治阳气虚冷积便秘的温脾汤和治肠痈的大黄牡丹汤等。熟大黄泻下作用弱,增强了活血化瘀和泻火解毒之功,如治疗小儿惊热和二便不通的大黄朴硝汤,治疗湿热黄疸的茵陈蒿汤。酒大黄既缓和苦寒泻下作用,免伤脾胃,又增强活血化瘀作用,且引药上行,善清上中焦之火,如治上焦实热证,咽喉肿痛、头痛的三黄栀子豉汤,治里急后重、老年体弱便秘的大黄汤,治瘀血蓄积、妇女瘀阻经闭腹痛的抵当汤,治中风瘫痪的大活络丸。醋大黄醋制入肝、缓和泻下作用,使活血化瘀作用缓和而持久,治妇女经闭腹痛,产后瘀阻腹痛,跌打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损伤,瘀滞疼痛等,方如化癥回生丹,治癖积疼痛如三棱散,治肝脾积血生热如千金散,烧烫伤、疮痈肿毒如如意金黄散。大黄炭泻下之力极弱,善收敛止血生肌,可用于治疗热邪伤络的吐血、咯血、衄血、便血,如十灰散;治疗大肠积滞的便血,下痢脓血与金银花炭等联用,如双炭饮。石灰大黄常外用治疗淋巴结核、烧伤、烫伤,疗效显著[13]。清宁片为熟大黄经加工制成的片剂,可以缓解单用生大黄所造成的恶心、呕吐、腹痛等胃肠反应,对儿童、年老体弱的患者更为适宜,且对急性菌痢高热患者有较好治疗作用[14]。总而言之,生大黄药性峻猛,对胃肠功能有所损害,炮制后一则可以缓和药性、减轻副作用;二则可以增强药物作用,提高临床活血化瘀、清热等疗效;三则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能适合病情需要。 4.3 大黄炮制原理研究 大黄炮制原理的研究目前在于对炮制前后化学成分以及药理作用变化的探讨。现代研究证明,大黄经酒炒后,结合性蒽醌有所减少,泻下作用弱于生大黄[15]。熟大黄结合性大黄酸显著减少,鞣质只减少了一部分,因此,泻下作用缓和,收敛力亦有减弱。大黄炒炭后,其结合性大黄酸大量被破坏,所含鞣质仅部分被破坏,且炭有吸附作用,因此泻下作用极弱,而收敛和吸附作用则相对增强,有止血止泻的功效[16]。炮制对大黄的解热作用则影响不大,生大黄煎剂对胰蛋白酶、胰脂肪酶和胰淀粉酶的活性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清宁片、醋炒大黄、酒炖大黄、酒炒大黄、大黄炭等5种炮制品煎液对胃蛋白酶活性都没有明显的影响,对胰蛋白酶、胰脂肪酶、胰淀粉酶活性具不同的影响;大黄炭对胰蛋白酶和胰淀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