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半夏炮制历史沿革初步探讨

合集下载

半夏炮制实验报告

半夏炮制实验报告

半夏炮制实验报告1.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半夏的炮制过程,以及对炮制后半夏的药理作用和药效的影响,从而为中药的炮制和药理研究提供参考。

2. 实验材料和方法2.1 实验材料•新鲜半夏•炮制半夏2.2 实验仪器•电子天平•实验室器皿•炮制设备2.3 实验步骤1.购买新鲜半夏,并进行初步处理,去除杂质。

2.将新鲜半夏放置在实验室器皿中,并使用电子天平测量其质量。

3.启动炮制设备,按照预设的炮制程序进行半夏的炮制过程。

4.炮制完成后,将炮制后的半夏取出,并使用电子天平测量其质量。

5.比较炮制前后半夏的重量变化,并记录下差异。

6.对炮制前后的半夏进行药理实验,观察其对实验动物的药效和作用。

3. 实验结果和分析3.1 重量变化结果经过实验测量,炮制前的新鲜半夏的质量为X克,炮制后的半夏的质量为Y克。

根据实验结果计算得出,炮制后半夏的重量变化为Y-X克。

3.2 药理实验结果在药理实验中,观察到炮制前后的半夏对实验动物的药效和作用有所差异。

炮制后的半夏表现出更明显的药理效果,且作用时间更持久。

4. 结论通过对半夏炮制实验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炮制过程对半夏的重量产生了一定影响,炮制后的半夏质量可能有所减少。

2. 经过炮制后,半夏的药理效果和作用时间得到了增强,具有更好的药效。

5. 实验意义和展望半夏炮制实验为中药炮制和药理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进一步的研究可以探究半夏炮制过程中药物成分的变化和药理机制,从而更好地指导中药的炮制和应用。

6.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 [参考文献2] [参考文献3]。

中药炮制源流初探

中药炮制源流初探

中药炮制源流初探作者:李慧奚然然霍晨露李凌基朋汤义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2021年第06期【摘要】中药炮制是我国传统的制药技术,因全国各地炮制技术与相应中医流派具有差异,从而发展出了不同的炮制技艺与特色。

笔者在中国不同地域的炮制技术理论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川帮、京帮、建昌帮、樟帮等四大中药炮制流派以及其他区域性炮制流派的炮制特色进行探讨。

【关键词】中药;炮制;流派;特色【中图分类号】R28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21)11-0029-04中药炮制的历史可追溯至远古时期,其在中国古时被称为“炮炙”、“修治”等。

人类进化史中对火的利用以及随之出现的熟食法,为人类初期采取高温处理中药材,如“炮炙法”、“药炒法”等药材炮制方法创造了基本条件[1]。

南北朝时期的《雷公炮炙论》是我国最早的中药炮制学专著,其中记载的炮制方法至今仍被制药业采用,对后世影响深远。

我国地大物博,孕育了各具特色的民族,由于各居住地的风土人情、传统民俗习俗的差别、自然界的中草药资源、临床医疗卫生条件、用药制药习惯,导致不同地区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中药炮制理论,并在此过程中构筑了与之相应的体系,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炮制帮派,如樟帮、建昌帮、川帮等。

回顾我国悠久的中医药发展史,在中医百家争鸣的时期,中药炮制亦相应的呈现了百花齐放的精彩局面。

1 川帮随方炮制,以方制药川帮中药炮制技术发源于我国四川省,包括重庆、云南、贵州等中国西南地区。

其中成都地区是川帮炮制技术的核心所在,以“炮”法,即用火制而闻名。

四川古称为“巴蜀”、“天府之国”,素有“天然药谷”的美称,其地中药资源品种超过5000种,约占全国的35%[2]。

川帮药材集市,据文献记载其最早于中唐时期的蜀地梓州出现。

南宋时期的祝穆在其《方舆胜览》中记载:“成都,古蚕丛氏之国……俱在大慈寺前。

”由此可知,成都药市于明清进入鼎盛时期,川派炮制技术在此时期亦得到较快的发展。

半夏常见的炮制及药理作用

半夏常见的炮制及药理作用

中医中药半夏常见的炮制及药理作用丁丽梅(哈尔滨亚麻有限集团职工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关键词 中药制剂;炮制方法;半夏中图分类号:R28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9334(2010)03-0374-01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

半夏的干燥块茎,又名:三叶半夏。

多年生小草本,高15~30cm,块茎近球形。

野生于山坡、溪边阴湿的草丛中或林下。

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7~9月间采挖,洗净泥土,除去外皮,晒干或烘干。

1 药材与成分1 1 药材 干燥块茎呈圆球形、半圆球形或扁斜状,直径0 8~2 0c m。

表面白色或浅黄色,未去净的外皮呈黄色斑点。

上端多圆平,中心有凹陷的黄棕色的茎痕,周围密布棕色凹点状须根痕,下面钝圆而光滑,质坚实而致密。

纵切面呈肾脏形,洁白,粉性充足;质老或干燥过程不适宜者呈灰白色或显黄色纹;粉末嗅之呛鼻,味辛辣,嚼之发粘,麻舌而刺喉。

1 2 成分 块茎含挥发油,少量脂肪、淀粉、烟碱、黏液质、天门冬氨酸、谷氨酸、精氨酸、 -氨基丁酸等氨基酸;又含药理作用与毒芹碱及烟碱相似的生物碱,类似原白头翁素刺激皮肤的物质。

嫩芽含尿黑酸及其甙[1]。

2 炮制2 1 法半夏 取净半夏,用凉水浸漂,避免日晒。

根据其产地质量及其颗粒大小,斟酌调整浸泡日数,泡至10d后,如起白沫时,每半夏50kg加白矾1kg,泡1d后再进行换水,至口尝稍有麻辣感为度,取出略凉。

另取甘草碾成粗块,加水煎汤,用甘草汤泡石灰块,再加水混合,除去石灰渣,倒入半夏缸中浸泡。

每日搅拌,使其颜色均匀,至黄色已浸透,内无白心为度,捞起,阴干[2]。

2 2 姜半夏 取拣净的半夏,浸泡至口尝稍有麻辣感后,加白矾与生姜切片共煮透,取出晾至六成干,闷润后切片,晾干。

2 3 清半夏 取拣净的半夏,照上述法半夏项下的方法浸泡至口尝稍有麻辣感后,加白矾与生姜切片共煮透,取出晾至六成干,闷润后切片,晾干。

3 药理3 1 镇咳、祛痰作用 口服煎剂0 6g/kg对1%碘溶液注入猫右肋膜腔引起的咳嗽有明显的镇咳作用,但比口服可待因1m g/kg的效力略差,药效能维持5h以上,静脉注射0 5~1g/kg亦有明显止咳作用[3]。

【中医】【药势】半夏

【中医】【药势】半夏

【中医】【药势】半夏半夏概述《神农本草经》里说:半夏,一名地纹,一名水玉。

半夏这味药,它长在地上的时候,三三五五的,就象地上的纹路一样所以叫地纹。

另外,“水玉”这个名字是因为采收下来的半夏是圆圆的,很漂亮,有一种贝壳质地的感觉,一颗一颗就象是玉的珠子一样,所以叫水玉。

我们一般在药局买到的半夏是制半夏,就是炮制过后切成薄片的,所以一般市面上的药局是买不到生半夏的。

(而实际上张仲景《伤寒论》中采用的应该是生半夏)半夏这味药,需要特别强调讲一下半夏的生、熟问题,因为在经方的开药半夏的选取其实蛮要命的。

很多时候,如果半夏不用的生的而用现在药店买的制半夏,效果都很差。

所以就是要教经方的话,半夏我们必须从这个制造过程开始聊起。

《神农本草经》说它味辛、平。

半夏到底是不是一味热药?其实我们一般人用半夏,大概都会觉得半夏的这个药性还蛮热的,因为吃了以后比较容易口渴,所以就觉得它是热的。

不过也有一些人是说半夏是制过的比较热,然后没有制过的就不太热,那基本上我们就先姑且遵从《神农本草经》说它的“平”的药性。

因为当它是“平”也好,因为张仲景用的方剂,就是经方的世界,调寒热都是别的药在调,不会拿半夏来调整这味药的寒热。

就是你如果需要这味药热一点的话,可能放一些干姜、吴茱萸这个药会热,要它寒的话,放什么黄连黄芩黄柏生地黄会寒。

就是重要的寒热并不关系到半夏,所以用药就不必太在意半夏的药性寒热。

值得注意的一点,半夏的毒性还蛮厉害的。

生半夏,看起来好象蛮可爱的,想拿来吃,你如果拿来嘴巴那么舔一舔啊,你也会觉得没什么味道,好像淡淡的,有一点点好象是那个碱水的味道。

然后你多舔一两下,大概过3分钟到5分钟,就会开始觉得舌头的里面好象被一个钉子刺穿一样的痛。

如果生半夏过量就会嘴巴喉咙都烂掉然后声音哑掉,就是半夏这个直接这个生药材这样是很猛的。

然后,古时候用来解半夏毒要用生姜,所以听说被毒烂成这样的人要把老姜的汁把它打出来然后忍痛吞之,已经烂成那样子的话吞老姜汁,真的是雪上加霜太可怕了,不过就是比较能够快速的解除这个半夏毒。

浅析半夏的毒性及炮制应用

浅析半夏的毒性及炮制应用

浅析半夏的毒性及炮制应用中药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 Pinellia ternate(Thunb.)Breit.的干燥块茎。

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之功效。

用于治疗湿痰寒痰、咳喘痰多、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疼、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等,外用治疗痈肿痰核。

是临床常用的化痰止咳药物。

但半夏辛温有毒,使用不当易发生不良反应或中毒反应,半夏毒性主要表现在对肌体粘膜如眼、咽喉部、胃等的强烈刺激作用。

因此,半夏除外用使用生品外,内服无论以何种剂型均使用其炮制品。

宋代以前,半夏的炮制方法有汤洗、姜制、水煮、微火炮等法以后开始出现矾制法。

2010年药典规定半夏的炮制方法有三种,即清半夏、姜半夏和法半夏。

清半夏用白矾炮制,姜半夏用白矾和生姜共制,法半夏则用的是甘草和生石灰炮制。

但由于各地的用药习惯不同,炮制方法也不尽相同,少数省区半夏的炮制方法与药典规定的方法略有出入,如姜半夏的炮制有单用生姜而不用白矾的:河南、南京、苏州等地区有用姜炒的;辽宁、福州等地区有用姜蒸的;辽宁、南京等地区有用姜煮的。

又如法半夏有的地区加入了白矾炮制等等。

半夏炮制的目的是为了解除或降低毒性,而古今众多的炮制方法未必都真正达到了此目的。

据现代研究表明,矾制和姜制确能达到解半夏之毒性的目的。

姜可减轻半夏刺激性和毒性,尤其是刺激性,以姜汁煮半夏降低效果最明显,而用姜汁冷浸则效果较差,说明加热对姜解半夏之毒性起到促进作用。

以半夏各炮制品粉末混悬液小鼠腹腔注射,其毒性表现以生半夏最大,姜浸半夏毒性降低了一倍,姜汁煮半夏、姜矾半夏未见明显毒性;生半夏混悬液对大鼠的胃分泌功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肠道的运动则显现明显促进作用。

姜矾半夏、姜煮半夏均可减缓胃肠运动,使胃黏膜的损伤减轻,同时又能抑制生半夏加速胃肠运动导致的吐泻。

半夏炮制后对小白鼠急性、亚急性和蓄积性毒性的研究表明,生半夏混悬液毒性明显,而矾制半夏的混悬液未见任何毒性反应。

其实,经过资料查证,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已经研究证明了各种规格的半夏以生半夏毒性最大,漂半夏、蒸半夏、姜半夏仍有毒性,而白矾制半夏无毒性。

浅析半夏的加工炮制与临床应用

浅析半夏的加工炮制与临床应用

浅析半夏的加工炮制与临床应用半夏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主要来自于百合科半夏属植物中的毛茛半夏。

半夏有降逆止呕、清热化湿、化痰止咳等功效,在中医临床应用广泛。

本文主要从半夏的加工炮制及其对临床应用的影响进行浅析。

半夏的加工炮制半夏的加工炮制是指将新鲜或干燥的毛茛半夏进行一定的加工、煮制、晾干等处理后,获得更适合中药临床应用的药材。

一般来说,半夏的加工炮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清洗:将采摘的半夏用清水反复洗净,去除杂质。

2.炒制:将洗净的半夏在火上进行炒制,目的是去除表皮污垢、增加药性、减轻毒性、防止虫蛀。

3.清水浸泡:将炒制好的半夏放入清水中浸泡1-2小时,去除表面油污,使半夏受潮,易于断裂和晾干。

4.晾干:经过浸泡后,将半夏放入通风处晾干,使半夏在保持药性的前提下,不含水分,不易虫蛀。

半夏加工炮制对临床应用的影响半夏经过加工炮制后,其上述功效并没有减弱,反而使其更适合中药临床应用。

以下是半夏加工炮制对临床应用的影响:降低毒性半夏的药性辛温苦、有微毒。

经过炒制、清水浸泡和晾干等处理,有利于去除半夏中的毒性物质,降低了其毒性,更适合中药临床应用。

尤其是在使用半夏制成外用贴剂时,炒制处理后的半夏更适合,不会刺激皮肤。

提高功效经过适当的炮制处理后,半夏能够更好地发挥其降逆止呕、清热化湿、化痰止咳等功效,提高了其临床应用效果。

提高质量经过炮制处理后的半夏具有干燥、不含水分、不易虫蛀等特点。

这些特点有利于半夏的质量保证,在使用和储存过程中更加方便。

半夏在临床应用中的注意事项在半夏的临床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半夏虽然经过炮制处理后毒性有所降低,但仍存在一定毒性,则在使用时需慎重。

2.半夏具有收敛性,不宜用于外伤出血等情况。

3.半夏应用过程中如果出现过敏反应或不良反应,需要及时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

4.半夏应用方法和剂量需根据患者病情、体质、年龄等因素个体化选择,不能盲目使用。

总结半夏作为一种常见的中药材,经过适当的加工炮制处理后,毒性降低了,临床应用效果更好。

半夏入药多炮制 半夏的炮制方法 - 药材种植技术

半夏入药多炮制 半夏的炮制方法 - 药材种植技术

半夏入药多炮制半夏的炮制方法-药材种植技术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干燥块茎,又名地文、水玉,因其味辛辣、麻舌而刺喉,自古以来被列为“有毒之品”。

因此,生半夏多外用以治疗疮痈肿毒,严禁内服,如需内服需经炮制。

根据半夏炮制方法的不同,可分为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等。

半夏入药多炮制,半夏的炮制方法!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清半夏将生半夏洗净后先用凉水浸泡10日,再用8%白矾水溶液浸泡,至口尝微有麻舌感,取出洗净,晒干即成。

清半夏性温,味辛,入脾经、胃经,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的功效,可用于治疗呕吐、反胃、咳喘痰多、胸膈胀满、痰厥头痛、头晕不眠等症。

姜半夏将生半夏洗净后用凉水浸泡10日,取生姜切片煎汁,加白矾与半夏共煮透,取出晾至六成干,再切片晾干即成。

姜半夏可增強降逆止呕功效,侧重温中化痰、降逆止呕,可用于痰饮呕吐、胃脘痞满等症。

法半夏将生半夏洗净后用凉水浸泡10日,加白矾泡至口尝稍有麻舌感为度,取出略晾干。

另取甘草加水煎汁,将甘草汁与石灰块混合,除去石灰渣后,倒入半夏,浸泡至黄色,内无白心为度,捞出晒干即成。

法半夏燥湿化痰功效增强,同时具有调和脾胃的作用,多用于痰多咳嗽、痰饮眩悸等症。

半夏曲取生半夏、法半夏各250克,研末备用。

将生姜400克绞汁,同200克面粉用温开水调成稀糊状,再倒入半夏粉揉匀成团,发酵后压切成小块,晒干即成。

半夏曲性平,味苦辛,能化痰止咳、消食积,主治泄泻。

仙半夏又名仙露半夏。

为生半夏用甘草、五味子、青陈皮、枳壳、枳实、川芎、沉香等14味中药煎汁浸泡,待药汁吸干,再烘干入药。

仙半夏毒性降低,理气化痰作用增强。

青盐半夏又称盐半夏。

为清半夏用盐水浸拌,晒干入药。

青盐半夏毒性降低,清热化痰作用增强。

多用于治疗痰核、梅核气等病症,有消痰散结之功。

半夏的炮制方法半夏经过不同方法的炮制后所得中药饮片的功效各有侧重。

生半夏多外用,消肿散结;清半夏长于燥湿化痰;姜半夏偏于降逆止呕;法半夏善和胃燥湿。

从药效分析探讨半夏的炮制工艺

从药效分析探讨半夏的炮制工艺

从药效分析探讨半夏的炮制工艺摘要】目的:为修订半夏质量标准积累数据。

方法:比较不同工艺炮制的半夏炮制品对眼脸结膜的刺激性、镇咳、镇吐作用。

结果:清半夏与清张锡纯法制半夏止咳效果相近,清张锡纯法制半夏镇吐效果最好,且张锡纯法制半夏对眼臉结膜的刺激性最小。

结论:临床上半夏用于降逆止呕时,用清张锡纯法制半夏效果较好。

【关键词】半夏;炮制条件;刺激性;镇咳; 镇吐【中图分类号】R1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0173-01 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干燥块茎。

生半夏有毒,内服可导致失音,呕吐,水泻,其毒性归纳为对咽喉、粘膜有强烈的刺激性、吐、泻三个方面[1]。

多外用,以消肿止痛为主。

用于痈肿。

清半夏毒性降低,长于燥湿祛痰。

用于湿痰犯肺,咳嗽痰多,色成白块。

姜半夏毒性降低,长于降逆止呕,温中化痰。

用于痰饮呕吐,胃脘痞满。

半夏的药理作用,国内外均有报道,临床疗效与药理作用相吻合的有镇咳、镇吐、祛痰、镇静、麻醉、治咽痛等。

由于生半夏有毒,历代均十分重视半夏的炮制。

清代名医张锡纯医生运用半夏[2],有绝招,他认为,药房往往因半夏有毒,皆用白矾水煮,相制太过,毫无辛味,徒增矾味,结果适得其反,令人呕吐,所以,每用到半夏,张锡纯爱用自制半夏。

颇建奇效。

他的炮制方法是:选在春初秋末之时,用半夏数斤,用沸水浸泡,每日换水一次,至十日,将半夏剖为两瓣,再入锅内,用10倍于半夏的凉水煮沸后用武火煮2小时,速连汤取出,盛盆中,候水凉,晒干备用。

张锡纯医生在医案中记载,这种自制的半夏,“无论呕吐如何之剧,未有不止者,是降胃安冲之主药”。

有研究报告报告提示[3],白矾投入过多,半夏麻辣感虽然消除而它的动物急性毒性反而增大.为了提高半夏炮制品质量,优选半夏炮制的工艺,本文选取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炮制工艺最具代表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清半夏、姜半夏,为参照物,与清代名医张锡纯医生工艺的半夏炮制品就饮片镇咳、镇吐、眼臉结膜刺激三项主要药理指标作实验探讨,寻求最佳的炮制方法[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 11
中药半夏炮制历史沿革初步探讨
中药半夏炮制历史沿革初步探讨
作者李炳文,胡雪桔
【摘要】本文对中药半夏炮制的历史沿革、传统炮制理论及不同炮制
品的临床应用进行了初步整理和探讨,为进一步研究炮制工艺和临床应用
提供参考。
【关键词】半夏;炮制;历史沿革
中药半夏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半夏的块茎,药用历史悠久,首
载于《神农本草经》。
功能燥湿祛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临床应用十分广泛。
因其性味辛温有毒,故历代对其炮制极为重视。
纵观历代医药著作的论述,对半夏的传统炮制方法很多,炮制应用的
辅料也很多,有生姜、白芥子、皂荚、白矾、醋、酒、麻油、甘草、石灰、
皮硝等等。
本文拟就其炮制的历史沿革,传统炮制理论及不同炮制品临床应用作
初步探讨,为科学继承祖国医药遗产,制定合理炮制工艺提供依据。
1半夏炮制的历史沿革概况
中药半夏的炮制有相当长的历史,战国时代《黄帝内经》记载治半夏
即是炮制过的半夏,这是半夏炮制的最早记载。
汉代张仲景著《金匮玉函经》记载半夏用汤洗去毒,并曰不口父咀,
以汤洗十数度,令水清滑尽,洗不熟有毒也。
晋代葛洪著《肘后备急方》提到中半夏毒,以生姜、干姜并解之为后
世姜制半夏提供了理论依据。
其后南齐时代龚庆宣整理的《刘涓子鬼遗方》增加了生姜浸制方法半
夏汤洗七遍,生姜浸一宿,熬过。
这种炮制的理论梁代陶宏景《本草经集经》中作了最好的说明半夏有
毒,用之必须生姜,此是取其所畏,以相制耳,完以热汤洗去上滑,手搂
之皮释随剥去,更复易汤捶之令滑尽,不尔戟人咽。
现代药理实验证明,姜制确能降低半夏的毒性和刺激性,以姜汁煮半
夏降低效果最明显,姜汁冷浸不如姜煮[1]并能增加半夏和胃降逆止呕功能。
南北朝刘宋时代雷敩撰著《雷公炮炙论》曰;修事半夏四两,用白芥
子末二两,酽醋六两,二味搅令浊,将半夏投中,洗半夏上有隙诞,若洗
不净,令人气逆,肝气怒满。
由此开始应用一些辅料制法,以去其毒副作用,增强祛痰作用。
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记载用糖灰炮,王焘著《外台秘要》沿
用汤洗法半夏一升洗滑焙研。
及至宋代,除沿用上述方法外,尚增加了矾制、姜矾制和醋煮等法。
《苏沈良方》记载有姜汁、井水煮。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中有半夏汤浸七次,切,焙干。
用生姜三钱同捣成曲,焙干。
《圣济总录》记载方法较多,有米炒、酒浸麸炒,浆水煮,醋煮,浆
水、生姜、甘草并桑根白皮煮,白矾水浸焙。
《和剂局方》中曰半夏泡七次四两,枯矾一两,为末,姜汁打糊,或
者枣肉,和丸梧子大。
并记载有水煮汤泡炒黄等等方法。
金元时代,沿用了姜制法,李杲《脾胃论》中指出半夏姜洗七次焙干,
朱震亨《丹溪心法》增加了半夏油炒为末的炮制方法。
明代医药学家总结前人经验,增加了皂角矾生姜制。
《婴童百问》载半夏皂荚、白矾姜汁同煮。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介绍半夏惟洗去皮垢,以汤泡浸七日,逐日
换汤,晾干切片,姜片拌焙入药。
《增补万病回春》有半夏治风痰用牙皂、白矾、生姜煎泡透晒干用的
阐述。
《本草原始》亦记载半夏以滚汤2——3日,每日换汤后以皂荚、白矾、
生姜同煮过。
清代,除仍沿用前人炮法外,在炮制工艺、辅料和制品规格方面均有
所创新。
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载仙半夏法用大半夏一斤,石灰一斤,滚
水七八碗,入盆内搅凉,澄清去渣,将半夏入盆内手搅之,日晒夜露七日
足,捞出控干。
用井华水洗净三四次,泡三日,每日换水三次捞起控干。
用白矾八两,皮硝一斤,滚水七八碗。
将矾硝共入盆内搅晾温,将半夏入内侵七日,日晒夜露足。
取出清水洗三四次,泡三日,每日换水三次,取出控干,后入药。
现代法半夏大体沿用此法炮制。
黄宫绣《本草求真》曰半夏七日夜用净水淘浸,再皂荚水浸七日夜,
又用石灰水淘浸七日夜,又用白矾水淘浸七日夜,又用生姜水淘浸七日夜,
又用甘草水淘浸七日夜,洗净焙干。
从古代医书记载中,我们不难看出,半夏的炮制去毒理论及方法在古
代已经形成,并逐步完善,其中包括汤洗、煮法,加辅料制一直沿用至今。
这些炮制方法成为今天对半夏进行炮制现代研究的历史文献研究依
据。
2半夏及其炮制品的临床应用
历代以来,我们祖先对毒性药物的炮制十分重视。
各代均有较好的除毒方法和炮制作用论述。
《神农本草经》早就记述药有……有毒无毒,……若有毒宜制。
因此,有毒中药供内服时,必须严格依法炮制以达到消除或降低药物
毒性或副作用的目的,达到保证用药安全和增强疗效双重作用。
中药半夏有辛散消痞,化痰止咳,和胃降逆之功,生用外治痈肿痰核,
通过不同方法炮制后,在中医临床上组方十分灵活。
不同炮制品在其所组成的方中发挥着不同治疗作用,广泛地应用于各
种疾病。
这是中医用药的显著特色和优势。
《灵枢·邪客篇》曰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
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
不暝。
……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
其中半夏汤药仅二味即治半夏五合,秫米一升,治半夏即炮制过的半
夏,能祛邪降逆,辛温通阳,用治于邪气内阻,营卫不利,阴阳失调之失
眠证确有良效。
汉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善用半夏伍生姜治疗多种
疾病,诸如大、小柴胡汤,小青龙汤,生姜泻心汤,栝蒌薤白半夏汤、半
夏厚朴汤等方中均以半夏伍生姜,治疗不同病症。
可谓辩证论治,随证用药的典范。
他创立的小半夏汤为止呕之祖方。
据统计,《伤寒论》中用半夏者43方,其中内服37方,外用6方,
在仲景方中半夏的出现频率颇高,足见当时半夏的用途和效验很受重视。
其后《丹溪心法》中有治湿痰喘急,止心痛,半夏不拘多少,香油炒
为末,粥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姜汤下。
陈修园《时方妙用》有眉棱角痛,半夏六钱,生姜三片,水煎调沉香
末五分服之言。
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指出痰分之病,半夏为主,造而为曲尤佳。
治湿痰以姜汁白矾汤和之,治风痰以姜汁竹沥或荆沥和之,治寒痰姜
汁白矾汤入白芥子末和之,此皆造曲妙法也。
这些记载都说明用不同辅料对半夏进行炮制,不仅有效地消除或降低
了半夏毒性而且大大增强了其治疗效应。
现代应用白矾、生姜、石灰、甘草等辅料炮制半夏,有清半夏、姜半
夏、法半夏之分。
清半夏是半夏与白矾同制,长于祛痰化饮,大凡诸痰病饮皆选用之;
姜半夏是半夏与姜矾同制,长于和胃降逆止呕,临床上多用于脾胃不和,
中焦升降失常之呕吐泻利证;法半夏则是用甘草和石灰制偏于温化寒痰,
临床上多用于寒症痰饮喘咳之症。
3讨论
半夏自古以来认为生品有毒,能戟人咽令人吐《证类本草》指出半夏
生令人吐,熟令人下。
用之汤洗令滑尽。
其传统炮制工艺,首先采用水泡漂去毒。
通过水泡漂,可使有毒成分溶于水中而被弃去,从而降低毒性。
此法虽能除去一部分毒性,但对药性效影响很大,在除去毒性成分同
时,有效成分损失也很多。
正如清代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指出今药肆所售仙半夏,惟将
半夏浸泡,尽去其汁味,然后以甘草浸晒……全失本性……是无异食半夏渣
滓,何益之有。
现代有研究表明半夏有效成分能溶于水,而有毒成分却难溶于水。
显然,半夏长时间水浸漂去毒效果不理想。
正因为如此,所以前人经长期实践总结经验采用辅料炮制去毒。
在宋代就有矾水浸制和白矾汤洗半夏。
现代研究证明明矾在水中溶解后可水解成氢氧化铝而呈凝胶状态,且
本身带有电荷,可吸附半夏的毒性成分或与毒性成分结合,从而达到降低
毒性的目的[2]
半夏的毒性主要表现为对胃、肠、咽喉黏膜的强烈刺激作用,重者,
可产生呕吐,严重者,可窒息。
用白矾、生姜、石灰、甘草等辅料炮制,就能减弱和消除刺激性。
半夏现行炮制工艺就是应用这些辅料,不但去毒效果好,而且有效成
分损失少、原料损耗低。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药物炮制质量要求不断提高,所以我们不仅
要借鉴前人的经验研究传统炮制方法,而且应
利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方法,进一步探索新的炮制工艺。
有实验对传统炮制半夏方法做了改进,将半夏水浸透后,经115℃加
热100,制粉口服无不良反应[3]有报道半夏经高温115℃,150;121℃,100,
高压132——152,2处理,均能破坏其毒性,且工艺简便,原料损耗低,但
在有效成分不明确情况下,疗效是否受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吴皓。
半夏姜制对动物刺激性及毒性的影响。
中国中药杂志,1993,187408
2魏其才。
白矾对半夏浸出性成分的影响。
中成药,1990,121117
3中国人民解放军五八医院制药厂。
半夏炮制的研究。
中草药通讯,1975,326
9 / 11
10 / 11
11 / 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