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的炮制历史沿革
半夏炮制实验报告

半夏炮制实验报告半夏炮制实验报告半夏,又称半夏天麻,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清热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
在中医药学中,半夏炮制是一种重要的加工方法,通过炮制可以改变半夏的性能和功效。
本篇文章将从半夏的来源、炮制方法、药理作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半夏的来源。
半夏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地区,如湖南、湖北、广东等地。
半夏的主要药用部分为其块茎,一般在秋季采收。
采收后的半夏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加工处理,才能成为炮制半夏。
接下来,我们来介绍一下半夏的炮制方法。
半夏的炮制主要包括炒制和石灰炮制两种方法。
炒制是将新鲜的半夏块茎放入锅中炒制,使其变得干燥,然后研磨成粉末。
石灰炮制是将半夏块茎先用石灰浸泡,再晾晒至半干,最后进行炒制。
这两种方法都能使半夏的性能发生变化,但具体的变化程度和功效有所不同。
然后,我们来探讨一下半夏炮制的药理作用。
研究表明,炒制后的半夏具有更好的药理活性。
炒制可以增强半夏的温热性质,使其更适合用于寒凉症状的治疗。
此外,炒制还可以增加半夏的药效,提高其抗炎、抗菌、镇咳等作用。
石灰炮制则主要改变了半夏的化学成分,使其含有更多的活性成分,如黄酮类化合物、生物碱等。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半夏炮制的意义和应用。
半夏炮制是中医药学中的一项重要技术,通过炮制可以改变半夏的性能和功效,使其更适合临床应用。
炮制后的半夏具有更好的药理活性,可以用于治疗寒凉症状、咳嗽、哮喘等疾病。
此外,半夏炮制还可以提高半夏的稳定性和保存性,延长其药用期限。
总之,半夏炮制是一项重要的中药加工技术,通过炮制可以改变半夏的性能和功效。
炒制和石灰炮制是两种常见的炮制方法,具有不同的药理作用。
炮制后的半夏具有更好的药理活性,适用于治疗寒凉症状、咳嗽等疾病。
半夏炮制的研究对于深入理解中药加工技术的作用机制,推动中医药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本篇文章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些关于半夏炮制的基本知识和启发,促进对中药炮制技术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
半夏常见的炮制及药理作用

如起 白沫 时 , 每半夏5 g1 0k  ̄ 白矾1k , 后再进行换水 , ] g 泡1d
至 口尝稍有 麻辣 感为 度 , 出略凉。另取 甘草 碾成 粗块 , 取
化痰作用 ; 姜半夏可增强降逆 止呕作用 ; 法半 夏燥湿化痰 ,
多用于中成药 中。在 临床 应用 上 , 生用 , 虫 、 治 蛇蛰 痛 , 痈 肿痰 咳, 桂麝散” 清半夏 , 如“ ; 治寒痰咳嗽 , 二 陈汤” 姜 如“ ; 半夏 , 治痰饮呕吐 , 如小半夏 汤 , 由半夏 、 生姜组成 , 胃脘 治 痞满 : 半夏泻心汤” 法半 夏 , 胃寒 气滞 : 香砂 养 胃 如“ ; 治 如“ 丸 ” 由法半夏 、 , 木香等组成 。
性。半夏 催吐成分 不溶或难 溶于水 , 加热 可破坏 …。半夏 水溶成分内加 醋酸铅 后沉 淀 的物质 中含有 引起 小 鼠骨骼 肌痉挛的物质 , 以及箭毒样肌麻痹的物质。
5 结 果
12 成分 .
块茎含挥 发油 , 少量脂肪 、 淀粉 、 烟碱 、 黏液质 、
天门冬氨酸 、 谷氨酸 、 氨酸 、 精 B一氨基丁酸 等氨基酸 ; 又含 药理作用 与毒芹碱及烟碱相 似的生物 碱 , 似原 白头 翁素 类 刺激皮肤 的物质 。嫩芽含尿黑酸及其甙… 。
31 镇 咳 、 . 祛痰作用 E服 煎剂O6g k 对 l l . / g %碘溶 液注
入猫右肋膜腔 引起 的咳嗽有 明显 的镇 咳作用 , 比 口服可 但
待因1r / g g k 的效 力 略差 , a 药效 能维 持5h 以上 , 脉 注射 静 0 5~1g k亦有明显止咳作用 J . / g 。
,
34 7
Vo_ 1 No 3 12 .
Ae o p c d c n r s a e Me i i e
“半夏泻心汤”原方,药物用量及半夏炮制方法考探

“半夏泻心汤”原方,药物用量及半夏炮制方法考探简介:在现今考古发现及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于“半夏泻心汤”原方中,药物用量进行研究,确定原方中衡器计量药物和非衡器计量药物的剂量;“半夏泻心汤”原方当选用以汉代一两,折合现今13.92克为准,干姜、黄芩、人参、炙甘草,均为42克、黄连14克、半夏35克、红枣28克。
且原方“用药比例”当符合“半夏2.5∶黄芩3∶干姜3∶人参3∶炙甘草3∶黄连1∶红枣2”;以古今医家,对“半夏”炮制方法的论述和现代研究成果为依据,结合方证研究需要,从药性与毒性的双重角度综合考量,认为“半夏泻心汤”方证研究中,当以“汤洗去滑”后的“生半夏”为准,“汤洗去滑”也应该作为现今“半夏”的常规炮制方法之一。
“半夏泻心汤”是中医学经典方剂之一,临床广泛运用于以消化系统为主的各科疾病治疗之中,其原方,出自《伤寒杂病论》。
现今对于“半夏泻心汤”的临床应用研究,方兴未艾,然而,在进行“半夏泻心汤”相关研究之前,首先要确定原方药物的“用量、用药材质”等问题。
“半夏泻心汤”原方用药,包括了运用衡器计量和非衡器计量,以及计数计量的药物,因此,本文主要分三部分进行探讨。
一、原方用量考探:1、衡器计量药物的测算:对于“半夏泻心汤”原方用量的确定,首先要探讨《伤寒杂病论》中,一两等于现今多少克?关于《伤寒杂病论》原方用量的问题,历来医家都有思考,如:金代的名医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说:“张仲景之世四升,乃唐宋之一升,四两为之一两”。
李东垣,曰:“古云三两,即今之一两,云二两即今之钱半也”。
直至李时珍在其《本草纲目》中,提出:“古今异制……古一两,今用一钱可也”。
汪昂,遵其所说:“大约古一两,今用一钱足矣”之后,“古之一两,为今之一钱”的说法,对后世影响巨大,在很长的时间内为大部分医家所沿袭应用。
然而,对于该问题的争论并没有因此而停止,许多现代医家根据文献或考古出土的文物不断提出新的见解,其中具代表性的,如:吴承洛,在《中国度量衡史》中,提出的一两,为13.9206克,其依据吴大澄考据“新莽货币”校得,新莽一两,为13.674644克,以及刘复考据新莽嘉量测得的新莽1两,为14.1666克,以二者取均值而得新莽一两,为13.9206克,而据史料记载,东汉乃承用新莽之制,因此,《伤寒杂病论》中,一两当为13.9206克。
中药半夏的炮制研究

中药半夏的炮制研究
武刚毅;谭政
【期刊名称】《中国药业》
【年(卷),期】2004(13)7
【摘要】目的:对半夏的炮制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为其更深入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依据相关研究报道,综述半夏炮制工艺、炮制化学、炮制药理等方面的实验研究.结果:半夏经炮制后氨基酸、重金属、生物碱、鸟苷、草酸钙针晶等均发生了变化,半夏及其炮制品的药理作用也有所不同,从而说明了炮制的重要性,阐明了炮制机理,验证了最佳炮制工艺.结论:半夏的炮制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还应通过研究完全量化的炮制工艺,多考虑临床观察和验证以期获得最佳炮制方法.
【总页数】2页(P77-78)
【作者】武刚毅;谭政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市市立医院,山东,青岛,266011;山东省青岛国风东瑞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山东,青岛,26602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3.3
【相关文献】
1.中药半夏炮制的历史沿革及现代药理研究 [J], 贺斌
2.浅谈中药半夏的炮制方法与临床应用 [J], 廖建秀
3.竹沥半夏中药炮制规范项目测定 [J], 杨潇;毕建洪;吴娟娟;张莉敏;陈方梅
4.中药半夏的炮制探讨 [J], 王友昌
5.简析中药半夏炮制的历史沿革 [J], 刘静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谈谈半夏的作用、用法及用量

谈谈半夏的作用、用法及用量一、主治1、痰饮或痰湿呕吐2、其他:旁治心痛、逆满、咽中痛、咳悸、腹中雷鸣、止汗、疗失眠。
古人关于半夏主治病证主要在胃、肺,而且与痰湿、痰饮、痰浊有关。
《本经》:“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
《别录》:“消心腹胸膈痰热满结,咳嗽上气,心下急痛坚痞,时气呕逆;消痈肿,堕胎,疗痿黄,悦泽面目。
生令人吐,熟令人下”。
《药性论》:“消痰涎,开胃健脾,止呕吐,去胸中痰满,下肺气,主咳结。
新生者摩涂痈肿不消,能除瘤瘿。
气虚而有痰气,加而用之。
”《日华子本草》:“治吐食反胃,霍乱转筋,肠腹冷,痰疟。
”《本草图经》:“主胃冷,呕哕。
”《医学启源》:“治寒痰及形寒饮冷伤肺而咳,大和胃气,除胃寒,进饮食。
治太阳痰厥头痛,非此不能除。
”《主治秘要》云,“燥胃湿,化痰,益脾胃气,消肿散结,除胸中痰涎”。
二、半夏分类和炮制方法(一)生半夏:拣去杂质,筛去灰屑。
我记得小时候,祖母经常给我们将半夏的故事,解放前我们家和三爷家种半夏,春天北雁南飞,大雁会落下来,吃半夏叶,结果半夏地中会有几十只大雁躺在半夏棵中,用手晃一晃,大雁会睁眼,但就是不会飞,从中午一直躺到下午约6点才慢慢苏醒,然后起飞,说是半夏中毒了,也证明半夏页有毒性。
因为当时黄河发水,种庄稼又不成,也没有人看管,只有种半夏,祖父在1938~1945年在十二里王华店开药铺,正好可以用。
(二)制半夏:《雷公炮炙论》记载“修事,半夏四两,用白芥子末二两,酽醋六两,搅浊,将半夏投于中,洗三遍用之。
”说明醋和白芥子可以解半夏之毒,选用白芥子和醋可能是白芥子利气豁痰,醋消肿毒,以防药毒攻喉。
炮制半夏的目的:一是,为了解毒,或缓解毒性,服用安全;二是,消除胃肠道等不良反应,以达到安全用药的目的。
古代关于半夏的炮制方法甚多,有熬制、姜制,煮制、泔制等;现代炮制方法有姜半夏、法半夏、清半夏、半夏曲等,除都用水洗、浸泡之外,辅料有生姜、白矾、甘草、石灰等。
【中医】【药势】半夏

【中医】【药势】半夏半夏概述《神农本草经》里说:半夏,一名地纹,一名水玉。
半夏这味药,它长在地上的时候,三三五五的,就象地上的纹路一样所以叫地纹。
另外,“水玉”这个名字是因为采收下来的半夏是圆圆的,很漂亮,有一种贝壳质地的感觉,一颗一颗就象是玉的珠子一样,所以叫水玉。
我们一般在药局买到的半夏是制半夏,就是炮制过后切成薄片的,所以一般市面上的药局是买不到生半夏的。
(而实际上张仲景《伤寒论》中采用的应该是生半夏)半夏这味药,需要特别强调讲一下半夏的生、熟问题,因为在经方的开药半夏的选取其实蛮要命的。
很多时候,如果半夏不用的生的而用现在药店买的制半夏,效果都很差。
所以就是要教经方的话,半夏我们必须从这个制造过程开始聊起。
《神农本草经》说它味辛、平。
半夏到底是不是一味热药?其实我们一般人用半夏,大概都会觉得半夏的这个药性还蛮热的,因为吃了以后比较容易口渴,所以就觉得它是热的。
不过也有一些人是说半夏是制过的比较热,然后没有制过的就不太热,那基本上我们就先姑且遵从《神农本草经》说它的“平”的药性。
因为当它是“平”也好,因为张仲景用的方剂,就是经方的世界,调寒热都是别的药在调,不会拿半夏来调整这味药的寒热。
就是你如果需要这味药热一点的话,可能放一些干姜、吴茱萸这个药会热,要它寒的话,放什么黄连黄芩黄柏生地黄会寒。
就是重要的寒热并不关系到半夏,所以用药就不必太在意半夏的药性寒热。
值得注意的一点,半夏的毒性还蛮厉害的。
生半夏,看起来好象蛮可爱的,想拿来吃,你如果拿来嘴巴那么舔一舔啊,你也会觉得没什么味道,好像淡淡的,有一点点好象是那个碱水的味道。
然后你多舔一两下,大概过3分钟到5分钟,就会开始觉得舌头的里面好象被一个钉子刺穿一样的痛。
如果生半夏过量就会嘴巴喉咙都烂掉然后声音哑掉,就是半夏这个直接这个生药材这样是很猛的。
然后,古时候用来解半夏毒要用生姜,所以听说被毒烂成这样的人要把老姜的汁把它打出来然后忍痛吞之,已经烂成那样子的话吞老姜汁,真的是雪上加霜太可怕了,不过就是比较能够快速的解除这个半夏毒。
主管中药师炮制辅导精华:半夏

『常用名』法半夏、法夏。
『产地』湖北、四川、安徽、江西、河南等地。
『采收季节』4月采挖。
『炮制方法』春夏秋季一般不制半夏,到立冬后,才开始制半夏。
制法:取生半夏10斤,筛去灰沙,倒入缸内,用清水浸泡,每日换水,漂至24天,捞入筐内,滤干水份,投入缸内,加石灰粉五斤用木棍和匀,浸1夜,倒入箩筐放河水内洗净石灰,滤干水份,倒入缸内,再用皂角120克(用火煨过),生姜150克(切片),甘草150克,放锅内同煎,取出摊冷,倒入缸内,加清水适量,漂2天,取出晒干。
春夏秋漂制法,时间应为10~15天,根据气候而定,漂法同上。
另外,也可制半夏片,取漂半夏放入锅内,每斤加明矾粉5克同煮,内无白心即可,取出晒至半干,放入缸内,润透取出,刨片晒干。
『用量』3~9克。
『贮存』装箱内加盖,防潮。
中药半夏家族

中药半夏家族
——姜半夏、清半夏、法半夏及其他
未经炮制的半夏叫生半夏,多作外用以消痈疽。
生半夏用生姜、明矾炮制,叫姜半夏,长于降逆止呕。
生半夏用明矾炮制,叫清半夏,化痰作用增强,适于体弱痰多者。
生半夏用甘草、石灰炮制,叫法半夏,长于燥化湿痰。
生半夏或法半夏用竹沥炮制,叫竹沥半夏,用于清化热痰。
生半夏粉加姜汁、面粉和匀,经发酵制成的,叫半夏曲,长于消食化痰,用治痰滞。
生半夏用明矾、盐水炮制,叫酥半夏,温燥性较小,以祛痰为主,尤多用于儿科。
还有一种叫仙半夏的,出自《本草纲目拾遗》,系用石灰、明矾、皮硝再加十四味草药炮制而成,据说化痰如神。
现极少使用,即使有,其炮制方法也大打折扣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半夏的炮制历史沿革 作者:修彦凤, 张永太, 王兴发 【关键词】 半夏;,,炮制;,,历史沿革 摘要:通过查阅半夏炮制的文献资料,对其发展轨迹、炮制目的进行探讨,为开展半夏的饮片规范化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半夏; 炮制; 历史沿革 Key words:Pinellia ternata; Preparation; History 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 (Thunb.) Breit. 的干燥块茎,为中医临床上最常用的中药之一,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之功。因其味辛辣、麻舌而刺喉,具有“戟人咽”的刺激性,自古以来,半夏被列为中药的毒品,需经炮制后入药。为搞清半夏炮制的历史发展轨迹,了解其炮制目的,本文对半夏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对半夏的炮制沿革进行了探讨,为开展半夏的饮片规范化研究,提高其饮片质量,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1 历史沿革 1.1 唐代以前 半夏入药始见于《黄帝内经》“灵枢・邪客”篇[1]中的半夏汤,方中用“治半夏”以疗目不瞑,不卧,文中对“半夏汤”的用水、煎法、服法均作详细介绍,但对炮制方法未见记载。半夏的炮制方法最早可见于《金匮玉函经》,其中写到“不咀,以汤洗十数度,令水清滑尽,洗不熟有毒也” [2]。当时人们已认识到生半夏的毒性,需“汤洗”至“滑尽”,否则“戟人咽”[3]。晋・葛洪著的《肘后备急方》中也提出半夏需"汤洗去滑"[4]用,《雷公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炮炙论》记载了具体的方法:“若修事,半夏四两,用捣了白芥子末二两,头醋六两,二味搅令浊,将半夏投于中,洗三遍用之”,并指出炮制目的是“半夏上有隙涎,若洗不净,令人气逆,肝气怒满”[5],选用白芥子和醋的原因可能是因为白芥子利气豁痰,协助宣通痰气,醋消肿毒,以防药毒攻喉。《肘后备急方》卷七・治卒中诸药毒救解方中记载对半夏中毒的解除方法:“中半夏毒:以生姜汁干姜并解之”[4],从此以后半夏炮制时生姜常成为不可缺少的辅料。最先将生姜用于炮制半夏的是《刘涓子鬼遗方》,在其用以治疗金疮箭毒在肉中不出的“白敛散”方中有“汤洗七遍,生姜浸一宿,熬过”[6]的记载,根据《汤液本草》中载:“方言熬者,即今之炒也”,所以,可以理解为姜炒法在此时期出现。以后大量医药文献中都记载了姜制半夏,具体制法各有不同。为什么用生姜而不用其他辅料?《本草经集注》中明确指出半夏“有毒,用之必须生姜,此是取其所畏,以相制耳”[3],可见,生姜主要是起到解毒的作用。 1.2 唐代 唐代,汤洗半夏仍是半夏炮制的主要方法,并出现了“汤泡”[7]法。此外,出现了“炮法”,如《备急千金要方》云:“若膏酒丸散皆灰炮之”[8]、“微火炮之” [8]。姜制半夏的方法中也出现了“姜汁炒”[9]的记载。 1.3 宋代 宋代,有关半夏的炮制内容有了较大的发展,进一步解释了半夏“汤洗”的原因:“生令人吐,熟令人下。用之汤洗令滑尽”[10]“有大毒,汤淋十遍,去涎,方尽其毒”[10]。炮制方法逐渐由单一的汤洗、浸发展至洗炒、浸炒、浸煮、煮炒等方法,加入的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辅料也由单一的生姜扩展到其它的辅料。如“汤洗”后,再进行“麸炒黄色” [11]“生姜汁浸,麸炒令黄”[12]“面炒令黄色”[12]“米炒微黄”[13]“入猪苓同炒,令猪苓紫色”[13]“米醋煮令透”[14]“炒沙令热,炮,片切,用生姜汁、甘草浸焙”[15]等操作。另外,此时期还出现了半夏不采用“汤洗”法,直接用各种辅料及不同方法进行炮制,如“浆水煮,细切小片子,焙干”[12]、“同鹅梨汁、生姜`自然汁熬成膏”[13]、“姜汁井水煮”[16]、“水浸作片,浆水雪水各半同煮,焙干”[16]、“酸浆浸,温汤洗”[10]、“酒浸,汤洗,麸炒”[13]、“姜汁拌晒”[17]、“陈菜油炒”[17]等。加入不同的辅料主要是为了满足临床的需要,《博济方》中坏涎丸就以“热酒荡一度,姜汁浸一宿”的半夏炮制品来配方[12];《圣济总录》中记载用以治疗留饮宿食不消而具有宽胸利膈、进饮食作用的郁李仁丸,半夏的炮制方法为“半夏六两去皮脐,浆水五升,生姜半斤切,甘草并桑根白皮各一两,银石锅内慢火煮干,再添热浆水二升煮干去余药只用半夏”[13],其中桑根皮泻肺气,生姜开痰,甘草缓和燥性,浆水抑其温性;《扁鹊心书》中的半硫丸可治胃虚,心腹胀满,呕吐痰涎等症,方中半夏“姜矾牙皂煎水炒”[18]。 现行《中国药典》中收载的清半夏(白矾制半夏)、姜半夏(白矾、生姜制半夏)源于此时期,《圣济总录》中记载的款冬花汤中的半夏“白矾水浸七日,焙干”[13]以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牛黄生犀丸中的半夏注明“白矾制”[19]等记载均同清半夏的操作相似,白矾性收而燥湿,可增强其燥湿化痰作用;另外,《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记载“汤洗……白矾末沸汤浸,漉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出……汤洗去矾……生姜自然汁于银盂中浸……”[19]为姜半夏的雏形,其中白矾燥湿,生姜开痰,协理脾湿痰饮不化。半夏制曲也始于宋代,首见于《小儿药证直诀》:“汤浸七次,切,焙干。用生姜三钱同捣成曲,焙干”[20],《女科百问》的缓息丹中记载半夏“汤洗七次,研成末,姜汁和;候干再为末,姜汁再和,共七八次,啜之,不辣为度”[21]。另外,还有记载将半夏曲“炒”[21]或“炙”[22]用。 1.4 金元时期这一历史时期,沿用了以前的“汤洗”“姜制”以及半夏曲“炒”的方法,出现了用“米泔浸”(小省风汤)[23]“皂角水浸”(小阿魏丸) [23]“香油炒”[23]“炒”(初虞世方)[23]半夏的方法,宋代出现的矾制法未见沿用。元・许国祯在《御药院方》中首次提到“法制半夏”[24]、“法制温半夏”[24]、“法制白半夏”[24]和“法制红半夏”[24]。“法制半夏”用以治疗咳嗽,采用半夏“汤洗去涎水,取生姜自然汁银石器内用文武火同熬”的方法,与现代的“法半夏”炮制方法不同。“法制温半夏”是将川升麻、丁皮、缩砂仁、草豆蔻仁五味药同半夏、白矾、酒密封四五日,不戟喉为好,晒半干,用麸同炒黄;“法制白半夏“采用”汤洗去脐,焙干再洗,如此七遍,以浓米泔浸,白矾水浸,焙干,以铅白霜又浸,浆水煮沸,焙干”的方法制作,用以治疗触冒感寒,能消饮化痰,其中白矾燥湿化痰,铅白霜消上膈热痰,米泔抑其温性,且助和脾;“法制红半夏” 采用汤浸焙制如法制白半夏,“用龙脑、朱砂为衣,先铺灯草约一指厚,排半夏于上,再以灯草盖一指厚,以煮豆焙之”,具有治风热、止咳嗽、清头目、利咽膈、消痰降气的功能。因此是内廷供奉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御药,自属法定之方,故得法制半夏之名。 1.5 明代 各历史时期出现过的辅料和方法大多被沿用,如煮、浸、炒、焙、煨、炮等方法与姜汁、浆水、雪水、醋、皂角、米泔、面、白矾、酒、甘草、桑白皮等辅料搭配应用。并且又出现了多种新辅料及方法,如“吴茱萸同水煮干”(肉豆蔻丸)[25]、“用杏仁炒过,不伤胎气”(养胃汤)[26]、“白矾水,皂角,巴豆浸煮”[27]等。半夏曲有了很大的发展,半夏曲不再是简单的生姜和半夏末作曲,而是可以根据病情的需要,加入不同的药物制曲,如《本草纲目》中记载“痰分之病,半夏为主,造而为曲尤佳。治湿痰以姜汁、白矾汤和之,治风痰以姜汁及皂荚煮汁和之,治火痰以姜汁竹沥或荆沥和之,治寒痰以姜汁矾汤入白芥子末和之,此皆造曲妙法也”[28]。另外,本时期有半夏曲“姜汁、竹沥制”[29]的记载。 1.6 清代到了清代,应用较多的辅料有生姜、白矾、酒、醋等,另外又增加了几种新辅料进行炮制,如“同生姜片煮,晒干,桑叶煎汁泡透,又晒干,复用盐泡透,切片”[30]、“猪胆汁炒”[31]、“羌活生姜同煮,无白心为度”[32]、“姜汁青盐制”[33]等。另外,出现了“陈半夏”和“仙半夏”。《重楼玉钥》中记载陈半夏“九制者佳”[34];《本草纲目拾遗》[35]中记载了仙半夏,相传制法为仙人所传,故名仙半夏。有十余道工序,历时近四十天,先后加入石灰、白矾、皮硝、甘草、薄荷、丁香等辅料十七味药,半夏用行气药合制,俾利气顺痰下,经过反复浸泡,性质较纯,适于体虚患者。另外,在多部典籍中半夏曲的各种制法得到更详尽的描述[36],并有"猪胆汁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炒"的记载[37]。 1.7 现代目前全国各地的半夏炮制品主要有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苏半夏、仙半夏、宋(京)半夏、竹沥半夏、青盐半夏、半夏曲、醋制半夏、胆汁制半夏等十几种规格,2005年版的《中国药典》收载了清半夏、姜半夏和法半夏。《全国中药炮制规范》中除收载上述三种外,还有半夏曲和麸炒半夏曲。全国各地的炮制方法存在较大差异,即使同一种炮制方法其具体的炮制工艺各地差异很大,如辅料用量,浸泡时间,是煮或蒸,时间多少等等。 2 小结与讨论 从半夏的整个炮制历史沿革来看,半夏入药的历史悠久,各个时代均有新的炮制方法出现。关于半夏炮制的目的,一方面是为降低毒性,以保证用药安全,古代学者已经对其作了详尽的阐述;另一方面,从宋代起开始用多种辅料与半夏共制,特别是明清时期,辅料种类更为繁多,采取各种辅料炮制是为改变半夏的药性,从而扩大半夏的应用范围,提高半夏的临床疗效。如经白矾水浸漂或煮后,长于燥湿化痰,而降逆止呕作用较弱;经生姜、白矾制后,善于止呕,以温中化痰,降逆止呕为主;经甘草、石灰水制后,偏于祛寒痰,同时具有调脾和胃的作用。半夏炮制早期一般都采用“汤洗”的方法,洗时与水接触时间相对较短,损失的成分少,后来使用“汤泡”、“水浸”等处理方法,使半夏中成分的流失增多。当用多种辅料炮制半夏时,由于长时间浸泡(或煮),再用清水反复漂洗等工序,完全改变了半夏原有的性与味。古人赵学敏批评一些药商粗制滥造仙半夏,他说“……今药肆所售仙半夏,惟将半夏浸泡,尽去其汁味,然后以甘草浸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