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DH)术后康复指导

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DH)术后康复指导
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DH)术后康复指导

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DH)术后康复指导

目的探讨大龄儿童发育性髋脱位行改良Pembertonsa术后的康复护理要点。方法对本组9例大龄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行改良Pemberton手术,术后进行心理护理及采用有计划、分阶段、循序渐进的康复训练。结果本组9例(13髋)术后关节功能:优8髋,良4髋,可1髋,复位成功率100%。结论大龄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术后康复护理至关重要,复位效果与康复护理密不可分,只有医、护、家长和患儿密切合作,才能获得满意疗效。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 in older children of rehabilitation nursing of dislocation after improved Pembertonsa operation in patients with. Methods 9 cases of this group of older developmental dislocation of the hip in children treated by modified Pemberton operation,psychological nursing after operation and th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plan,phased,step by step. Results In this group,9 cases (13 hips)postoperative joint function:excellent in 8 hips,good in 4 hips,1 hips,the reduction rate of 100%. Conclusion Rehabilitation nursing is very important to the older developmental dislocation of the hip after operation,close reduction and rehabilitation nursing,nursing,medicine,only the parents and children in close cooperation,in order to obtain satisfactory curative effect.

Key words:Dislocation of the hip;Congenital;Rehabilitation training

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又称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是小儿骨科常见病及多发病。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本病治疗的基本原则[1]。早期治疗可采用简单的手法复位加外固定,愈后良好。大龄患儿病变复杂,矫正畸形的手术创伤大,患儿在治疗中往往会出现再脱位、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关节僵硬等并发症[2]。术后正确的康复训练可保证手术质量,建立髋关节功能。自2005~2008年笔者所在科共收治9例(13髋)发育性髋关节脱位大龄儿童,给予术后康复训练,收到良好效果[3]。现报告如下。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主要病理特点:①髂腰肌紧张、挛缩,压迫髋臼的入口;

②关节囊变形呈葫芦样;③股骨头颈变形,主要有股骨头呈椭圆形,股骨颈短,股骨颈前倾角增大;④髋臼变形,主要有髋臼窝浅小,呈三角形,髋臼指数增大,关节盂唇内卷;⑤股圆韧带增粗变长,关节软骨变性等。

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经非手术治疗失败或失去保守治疗机会者,需手术治疗,骨盆截骨术是治疗髋臼发育不良的主要手段,其目的是重建髋关节正常的解剖关节,改变负重力线,增加负重面积,同时还可使细胞活性增加,改善髋关节周围的血运,促进髋臼软骨的发育。骨盆截骨包括:①髂骨截骨(Salter)②髋臼成形(Pemberton)③游离髋臼截骨(Steel三处截骨或转盘式髋臼截骨)④造盖术(Staheli)⑤髋臼内移截骨(Chiari)。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与髋发育不全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及髋发育不全 本病简称CDH(congenital dislocation of the hip),又称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或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isplasia dislocation of the hip,DDH)是较常见的先天性畸形。 股骨头在关节囊内丧失其与髋臼的正常关系,以致在出生前及出生后不能正常发育。Hipkocsates早在公元前就描述了本病,之后众多学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本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至今仍然是一个尚未完全解决的课题。 流行病学 本病的发病率因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地域、生活习惯、民族等,其发病率相关很大,在意大利北部、法国和德国南方地区发病率较高,Mckeown等1960年报道英国伯明翰发病率为0.7%,而瑞典为1%,在日本和美洲印第安部落发病率也较高。而Hodgson 认为我们中国的发病率很低,他主要是指中国南方地区,因为带小孩的习惯是二髋分开;膝关节屈曲,因这种婴儿体位能纠正髋

关节脱位,而实际上在我国不同地区发病率也不一致,但缺乏完整统计资料。但发病率也不会太低。而在非洲地区,发病率为世界上最低地区。 我国资料大致是:存活儿童发病率为1%。左侧多于右侧约为10∶1,双侧脱位者以右侧为重。多见于女性,男女之比约为1∶5~6。头胎特别是臀位产儿中有较高的发病率,约有16%的臀位产儿并发先天性髋关节脱位。 不同地区的发病率不同,中国北方地区的发病率高于南方,华北地区的发病率为3.8%,华东地区为1.1%,华南地区为0.7%。 病因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确。当然,多发性畸形附有髋关节脱位应属于先天性畸形。总的说来,近年来大多数学者认为病因并不是单一的。这说是说有许多因素参加才会引起此症的产生。 (一)遗传因素无可否认的事实说明此症有明显的家族史,尤其在双胎婴儿中更为明显,有此症之患者家族中其发病率可

先天髋关节脱位和治疗

DDH即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发育性髋关节异常。国内有学者将DDH翻译为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或发育性髋关节发育异常等等。DDH的概念是指因某种因素导致患儿出生时或在发育过程中髋臼陡浅或股骨头脱出髋臼之外的现象。 CDH即Congenital Dislocation of the Hip,先天性髋关节脱位。 近十年来,国外学者注意到,有患儿在出生时髋关节是正常的,但随着生长发育逐渐出现髋臼发育不良或髋臼发育不良伴股骨头的半脱位或全脱位。因此,1991年美国骨科学会(AAOS)和北美小儿骨科学会(POSNA)建议将先天性髋关节脱位(CDH)更名为发育性髋关节异常(DDH),它包括患儿出生时就已存在的髋臼发育不良、股骨头的半脱位或全脱位,也包含了生长发育逐渐出现髋臼发育不良或髋臼发育不良伴股骨头的半脱位或全脱位。 由CDH变为DDH,反映了人们对DDH的病理改变、自然史的认识更加深入。由于DDH的名称尚未列入WHO的“疾病分类”中,仍有学者在临床实践中将其称为先天性髋关节脱位。 Crowe分类法即根据X线片测量股骨头移位距离与股骨头及骨盆高度的比例将其分为四型: Ⅰ型:股骨头移位占股骨头高度不到50%,或骨盆高度不到10%; Ⅱ型:股骨头移位占股骨头高度的50%~75%,或骨盆高度的10%~15%; Ⅲ型:股骨头移位占股骨头高度的75%~100%,或骨盆高度的15%~20%; Ⅳ型:股骨头移位超过股骨头高度的100%,或骨盆高度的20%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诊疗指南(第七届全国小儿骨科学术会议2009年4月15日-18日) (张建立、杨建平)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旧称先天性髋关节脱位(Congenital Dislocation of the Hip,CDH),是髋关节在发育过程中以空间和时间上的不稳定为特征的一组病变的总称,包括髋关节脱位、半脱位和髋臼发育不良。DDH可造成患儿的步态异常、相邻关节发育异常、脊柱继发畸形,导致成年后下腰痛和髋关节退行性变引起的疼痛。由于该病与髋关节发育过程紧密相关,不同年龄组的表现和相应的治疗各不相同。 DDH治疗的目的是取得稳定的同心圆复位,避免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N)。早诊断、早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一)出生~6个月 此阶段为DDH治疗的黄金时段,方法简便易行,依从性好,疗效可靠,并发症少。 1、临床表现与体征:大腿皮纹和臀纹不对称,关节弹响和下肢不等长等。脱位侧髋关节外展试验阳性。Ortolani/Balow征阳性。肢体不等长,Allis(Galleazzi)征阳性等。 2、影像学检查:≤4个月患儿首选髋关节B超检查,Graf法;>4个月患儿可拍X线双髋正位片,常用指标为Perkin方格、髋臼指数(AL)、中心边缘角(CEA)、Shenton线、泪滴(Teradrop)征。 3、治疗:首选Pavlik 吊带,维持髋关节屈曲100°~110°,外展20°~50°。24小时维持。禁脱位动作(包括检查和更换衣服)。定期B超检查,1次/1~2 周。若3周后B超提示取得同心圆复位,则继续维持2~4个月。然后使用外展支具直至髋臼指数(AL)<25°,中心边缘角(CEA)>20°。如果3周后B超及临床检查提示未取得复位,则停用Pavik 吊带,改用其他治疗方法。否则后脱位的股骨头持续压迫髋臼壁可致吊带病(髋臼后壁发育不良)。其他治疗方法包括支具(固定体位同吊带)或直接采用闭合石膏固定,禁忌非麻醉下复位、穿戴极度(蛙式)外展支具,以避免损伤股骨头软骨和AVN。 (二)7个月~18个月 随年龄的增加,体重与活动量加大,使用吊带的依从性和疗效下降。 1、临床表现和体征:除上述表现外,查体可见双臀外观不对称,会阴宽,大转子高位,望远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诊疗指南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诊疗指南 (第七届全国???科学术会议2009年4?15?-18?)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旧称先天性髋关节脱位(Congenital Dislocation of the Hip,CDH),是髋关节在发育过程中以空间和时间上的不稳定为特征的?组病变的总称,包括髋关节脱位、半脱位和髋?发育不良。DDH可造成患?的步态异常、相邻关节发育异常、脊柱继发畸形,导致成年后下腰痛和髋关节退?性变引起的疼痛。由于该病与髋关节发育过程紧密相关,不同年龄组的表现和相应的治疗各不相同。 DDH治疗的?的是取得稳定的同?圆复位,避免股?头缺?性坏死(AVN)。早诊断、早治疗是提?疗效的关键。 (?)出?~6个? 此阶段为DDH治疗的黄?时段,?法简便易?,依从性好,疗效可靠,并发症少。 1、临床表现与体征:?腿?纹和臀纹不对称,关节弹响和下肢不等长等。脱位侧髋关节外展试验阳性。 Ortolani/Balow征阳性。肢体不等长,Allis(Galleazzi)征阳性等。 2、影像学检查: ≤4个?患??选髋关节B超检查,Graf法;>4个?患?可拍X线双髋正位?,常?指标为Perkin?格、髋?指数(AL)、中?边缘?(CEA)、Shenton线、泪滴(Teradrop)征。 3、治疗:?选Pavlik吊带,维持髋关节屈曲100°~110°,外展20°~50°。24?时维持。禁脱位动作(包括检查和更换?服)。定期B超检查,1次/1~2周 。若3周后B超提?取得同?圆复位,则继续维持2~4个?。然后使?外展?具直?髋?指数(AL)<25°,中?边缘?(CEA)>20°。如果3周后B超及临床检查提?未取得复位,则停? Pavik吊带,改?其他治疗?法。否则后脱位的股?头持续压迫髋?壁可致吊带病(髋?后壁发育不良)。其他治疗?法包括?具(固定体位同吊带)或直接采?闭合?膏固定,禁忌??醉下复位、穿戴极度(蛙式)外展?具,以避免损伤股?头软?和AVN。 (?)7个?~18个? 随年龄的增加,体重与活动量加?,使?吊带的依从性和疗效下降。 1、临床表现和体征:除上述表现外,查体可见双臀外观不对称,会阴宽,?转??位,望远镜征(telescope征)、Allis征阳性。 2、治疗:?选?醉下闭合复位、?类位?膏管型固定。复位应在全?下施?,闭合复位前,应切开或经?切断内收长肌,必要时同时切断髂腰肌肌腱,以轻柔的Ortolani?法复位。观察指标为安全区(safe zone)>20°。建议使?欧乃佩克?关节造影。若造影显?股?头软?缘于髋?内壁间隙>4mm,提?头?间有软组织嵌顿,阻碍复位。放弃闭合复位,改?经内侧?路(Ludolff、Ferguson)或前外侧?路(Bikini、S-P)?切开复位。术前可??牵引1-2周,或持续数周达到复位。 复位后?类位?膏管型固定髋关节屈曲100°、外展40-50°、旋转中?位共3个?,然后更换?膏,继续外展位?膏管型或?具固定3-6个?。 以上治疗结束后,病?有以下?种情况: ①头?同?圆复位,观察;每半年拍??次; ②头?复位,但残余髋?发育不良,表现在髋?陡直,AI>24°,但Shenton线连续,穿戴外展?具,尤其是夜间佩戴;每4个?拍??次,观察髋?包容(AI、CEA)改善情况,或是否有半脱位出现; ③残余半脱位,表现在Shenton?线不连续,通常伴有髋?发育不良。可穿戴外展?具,每3个?复查?次,共观察6~12个?。拍?尤其是站?位负重下的?盆正位,如显?有持续存在的半脱位(Shenton?

得了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如何治疗

得了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如何治疗 髋关节脱位一般为高能量暴力损伤造成的脱位,多发生于青少年,既往无下肢跛行等情况。由于遗传、臀位产、捆腿等因素造成单侧或双侧髋关节不稳定,股骨头与髋臼对位不良的一种疾病,是一种发病率很高的骨病。 1、根据病变程度及年龄决定处理方式,争取尽早而又不间断的治疗,早期手法复位或牵引后复位,如有困难,应考虑手术开放复位。 2、6个月以内婴儿行经皮内收肌切断,然后采取髋外展即可复位,并使用外展尿枕、夹板或支具保持外展位9~12个月。应注意髋关节屈曲90°、外展外旋不超过60°。 3、稍长幼儿宜全麻下手法复位、蛙式石膏固定,3个月更换一次,可逐渐改为下肢外展内旋位固定。如效果良好,可改用外展支具维持位置。 4、非手术疗法失败或3岁以上小儿可考虑手术,手术包括开放复位、髂骨截骨术(Salter 截骨术、Pemberten截骨术、Chiari内移截骨术等),并根据前倾角改变同时或分期作股骨旋转截骨。 5、4~8岁儿童应常规进行软组织松解和骨牵引术,将股骨头拉至髋臼水平再切开复位及行上述截骨术稳定关节或行髋臼加盖、Steele三联截骨。 6、对年龄大不能复位,因髋部不稳,可作股骨粗隆下截骨术。晚期病例发生严重的骨关节炎,疼痛跛行明显时,可作全髋关节置换。 成人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根据股骨头头脱位程度分为四度详细如下: 第一度:股骨头仅向外方移位,位于髋臼同一水平; 第二度:股骨头向外、上方移位,相当于髋臼外上方水平; 第三度:脱出的股骨头位于髂骨翼的部位;Ⅳ脱出的股骨头上移达骶髂关节水平。 对于成人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治疗,传统方法是采用截骨术或关节融合术,但是这些方式术后关节功能差。 随着科技的进步,全髋关节置换术应用于治疗成人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全髋关节置换术可去除患者的疼痛、改善跛行,此外,会减缓因脊柱的代偿性侧突引起的下腰痛。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患者会发生肢体长度,股骨髓腔形态和前倾角,髋臼形态结构,关节周围肌肉韧带的改变,这些改变随脱位程度增加而加大,高度脱位患者的THA是一种难度极高的手术,需要进行适当处理,如髋臼重建,臀中肌延长,特殊假体等处理。

成人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

成人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 【中图分类号】R681.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4)03-0085-01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和人民健康要求的提高。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性关节炎的成患者,通过关节发育不良分析,既克服了关节发育不良手术危害等诸多缺点,又可以取得很好的美学效果,让患者满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21例患者,其中男6例,女15例,均为先天性髓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性关节炎的成人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存在严重的耽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年龄最大68岁,最小36岁,平均55.3岁。本组病例按Perner分型Ⅰ度12例,Ⅱ度5例,Ⅲ度2例,Ⅳ度2例。 1.2 方法:术前准备根据X线片选择不同型号的假体备用。患者术前的X线片应包括患髋股骨上方的正侧位片。必要时进行髋关节CT检查,明确真臼的位置,大小,深度,前倾角,真臼环的完整性和真臼环骨质不同厚薄的位置,近端股骨的发育情况和髓腔

的宽度。以指导术中对髋臼,股骨近端成形的程度和假体选择。患者术前1天给予抗生素,肥胖病人给予低分子肝素40mg皮下注射,对所有患者均检查有无手足癣,并对手足癣给予相应治疗,预防隐性感染。 1.3 术中经过采用全麻或连续硬膜外麻醉方法,患者健侧卧位,手术采用髋关节外侧切口,即以股骨大转子为中点上下延长5~8cm切开阔筋膜张肌后采用Chamely拉钩分开阔筋膜张肌,将臀中,臀小肌前1/3肌腱于股骨大转子止点处切断分开,显露并去除前侧关节囊,均采北京PLUS公司的Zweymuller双锥面螺旋臼假体,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对于Ⅰ~Ⅱ度患者通过髋臼中央加深,为臼假体窗造足够的置入环境。Ⅲ~Ⅳ度患者术中彻底切除挛缩的关节囊,松解肌腱筋膜,切断髂腰肌在小粗隆的附着,在臼顶部选择骨床良好部位行髋臼成型,选用小号Zweymuller双锥面螺旋臼置入,应用加长头使短缩得到纠正。置入后的髋臼假体要求外翻40~45°前倾10~12°,同时使用增加10°的防脱位内衬。术中无骨折发生,也没有采用大块植骨,术中检查均获得良好髋关节伸屈活动度及稳定性。其中4例患者短缩超过3.0cm虽依赖术中彻底松解采用加长股骨头假体,但不过分追求双下肢完全等长,允许相差在1.0cm之内。这样可以避免因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X线检查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X线检查 临床检查是诊断的第一步,它只能说明髋关节有问题,但最后作出诊断需用X线摄片。婴儿出生后2~3月内,股骨头骨骺骨化中心尚未出现,X线检查乃依靠股骨颈的干近侧端与臼关系来测量。骨化中心出现后,摄片包括双侧髋关节的骨盆片可以确定诊断,摄片时将双下肢并拢,将患肢上推和下拉住各摄一片对比测量,则变化更明显可靠。测量方法有以下几 种: (一)连接双侧髋臼Y型软骨的水平线(称Y线或Hilgenreiner线),自髋缘外侧骨化边缘的垂线(称Perkin线或Ombredarne线),两线交叉将髋臼划为四区,正常股骨头骨化中心应在其内下区,若位于其它地区,则为脱位。脱位侧骨化中心常较小(图5)。 图5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X线测量 YY′=Y线Hilgenreiner线;EP、E′P′=Perkin线;虚线=Shenton线(健侧相连续)(二)髋臼指数自Y形软骨中心至髋臼边缘作连线,此线与Hilgenreiner线间夹角称髋臼指数,此角说明髋臼之斜度亦是髋臼发育程度(图6)。出生时髋臼指数为25.8~29.4°,6个月婴儿在19.4°~23.4°(Caffey 1956)。2岁以上者在20°以内。多数学者认为超过25°即为不正常,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如超过30°则有明显脱位趋向。近年来对于正常新生儿的髋臼指数发现高达35~40°,而绝大多数以后转化为正常髋关节。因此在诊断上下不能单看髋臼指数一项。但大于正常值者说明臼顶倾斜度增加,为髋臼发育不良。

图6 髋臼指数测量法 (三)骨骺外移测定自股骨头骨骺中心至耻骨联合中央垂线之间距离称为旁氏中心距,两侧比较,有距离增宽表明股骨头向外移位。常用于髋关节半脱位,此法在测量轻度半脱位时很有价值,骨骺出现前,同样可用股骨颈内侧缘为点作测量。 (四)Von Rosen线双侧大腿外展45~50°并内旋,摄包括双侧股骨上端至骨盆正位片。作双侧股骨中轴线,并向近侧延长即Von Rosen线。正常时此线通过髋臼外上角;脱位时通过髂前上棘。在股骨头骨化中心未出现前,对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图7)。 图7 Von Rosen线 左侧正常:股骨干轴线经过髋臼外上缘 右侧脱位:股骨干轴线经过髂前上棘 (五)兴登(Shenton)线正常骨盆X线中耻骨下缘之弧形线与股骨颈内侧之弧形可以连成一条完整的弧度称做兴登氏线。凡有髋脱位,半脱位病例中,此线完整性消失。 此线在任何脱位中都消失,因此不能区别炎症、外伤、先天性等情况。但是仍不失为最 简单的诊断方法这一。 (六)股骨颈前侧角摄片偶尔需要X光摄片进一步明确前倾角的情况,最简单的方法是患儿平卧,髋部向上作骨盆正位摄片。同样,将大腿完全内旋再作骨盆正位摄片,将两片

护理干预对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行手术治疗的影响

护理干预对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行手术治疗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7-12-28T16:06:02.647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22期作者:孟丽娜 [导读] 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主要是指小儿出生后或者出生不久出现的股骨头脱出髋臼的现象。 天津医院 300211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护理干预对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行手术治疗的影响。方法从我院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发育性髋关节脱位行手术治疗的患儿中,选取120例作为此次的研究对象,按照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即对照组60例,观察组60例。给予对照组患儿常规护理模式,而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行护理干预模式。对比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优良率为95%,对照组优良率为71.6%,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于发育性髋关节脱位行手术治疗的患儿采取护理干预措施,有助于保证临床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运用。 关键词:护理干预;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手术治疗 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主要是指小儿出生后或者出生不久出现的股骨头脱出髋臼的现象,同时,会出现骨性和软组织发育不良,是一种常见的儿童先天性畸形现象。该疾病主要是一种动态的发育异常,随着患儿的生长发育,存在好转和加重的可能。在临床上,将该疾病分为三种类型,即髋关节脱位、髋关节半脱位、髋关节发育不良或者关节不稳。一般来说,左侧多发于右侧,比例为5:1,如果病情发展会累及股骨头、髋臼、韧带等,导致关节松弛或者脱位等。本文选取我院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发育性髋关节脱位行手术治疗的12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分析探讨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取我院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发育性髋关节脱位行手术治疗的12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并按照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即观察组60例,对照组60例。观察组患儿年龄1-7岁,平均年龄为(4.3±0.4)岁;对照组年龄2-7岁,平均年龄为(4.4±0.3)岁。两组在一般资料不具有可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所有患儿均行手术治疗,具体为根据患儿的年龄和实际病情,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患儿均在全麻下行手术复位,并且配合术后康复训练。对照组患儿只实行常规护理模式,而给予观察组患儿护理感干预方法。具体方法为: 1.2.1心理护理 在患儿住院时,因为年龄小,缺乏心理耐受能力,对于陌生的环境和疼痛的侵袭,往往会产生恐惧、紧张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应主动接近患儿,以和蔼、温柔的语气加强和患儿的沟通交流,充分了解患儿生活习惯,尽可能成为患儿的朋友,可以准备一些患儿喜欢的玩具和饰品,转移患儿的注意力,缓解患儿的不良情绪,积极配合治疗。同时,护理人员应积极主动地向患儿及其家属讲解疾病和治疗的相关知识,增强患儿对治疗的信心,以最好的精神状态接受手术。 1.2.2皮牵引护理 牵引可以松弛挛缩的软组织,促使脱位的股骨头复位,同时,缓解股骨头与髋臼之间的压力,以免股骨头无菌性坏死,一般情况下,在手术之前都会实行皮肤牵引,牵引1-2w,并随时观察牵引患肢末梢血运。具体来说,第一,牵引重量是儿童体重的七分之一,牵引方向一般为患肢外展35度至45度,呈中立位。第二,在牵引的过程中,应将牵引绳和肢体长轴保持直线,同时,护理人员需确保患儿牵引的肢体摆放舒适,骨突处无受压。第三,护理人员应注意帮助患儿保暖,以免肢体着凉。第四,应保持反牵力量,可抬高床尾,不能随意改变患儿的体位【1】。 1.2.3术前准备 在患儿进行手术前,护理人员应做好术前基础检查,比如,尿常规、血常规、血压检查、血交叉检查和药物敏感实验等等;告知患儿及其家属在术前8-10小时需禁食;做好皮肤护理;在手术前一个晚上,应叮嘱患儿充分休息;按照医嘱按时服用术前用药,全方面做好术前准备【2】。 1.2.4术后护理 第一,在手术之后,护理人员应帮助患儿保持良好体位,一般来说,在术后全麻清醒之后,应保持去枕平卧体位,且禁饮食6个小时,将患儿头部偏向一侧,吸入氧气4小时,下肢以20度至30度的角度抬高,减轻患儿肢体肿胀。在患儿手术后,将其髋部用高分子石膏裤固定。第二,护理人员应严密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包括患儿的神志、血压、呼吸和脉搏等。确保伤口敷料清洁干燥,防止出现伤口感染,如果切口渗血较多,应勤换敷料,如果伤口局部红肿且伴有体温升高,应及时报告主治医生予以及时处理。第三,饮食护理。在手术后,护理人员应为患儿制定个性化的饮食方案,但总体来说,均为清淡和易消化的食物,比如,豆奶、蒸鸡蛋、米糊、豆腐等,叮嘱患儿多饮水。由于石膏裤需要每隔2小时左右对患者进行翻身拍背,并且注意观察石膏裤的松紧度,因此在术后,患儿最好不要一次性吃的太饱,应少量多餐。第四,会阴部会理。由于患儿髋部被石膏固定,因此,护理人员应保持患儿的二便通畅,同时,勤擦洗,确保患儿会阴部的皮肤清洁干燥,不仅预防石膏被污染变形,而且防止发生其他感染。第五,功能锻炼。护理人员应根据患儿的身体恢复情况,指导患儿进行功能性锻炼,一般以主动活动为主,被动活动为辅。由于患儿的石膏裤需要在术后6周才能拆除,因此,康复训练需在术后6周,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采取相应地屈髋运动,循序渐进,如果患儿经X光片检查,显示髋关节生长良好,可以指导患儿拄双拐下床活动等等【3】。 1.3观察指标 根据患儿的临床功能和X线影像学检查结果,对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标准进行综合评估,90-100分为优,80-89分为良,70-79分为可,69分以下为差,优良率为优良之和所占比。 1.4统计系处理 两组患者的统计方法为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处理,计数数据以%表示,并采用x2检验,若p<0.05,则表示有统

发育性髋关节脱位诊疗指南

---------------------------------------------------------------最新资料推荐------------------------------------------------------ 发育性髋关节脱位诊疗指南 发育性髋关节脱位诊疗指南【概述】发育性髋关节脱位(原称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是小儿骨科三大先天性畸形疾病之一,致残率较高。 女多于男,左侧比右侧多。 在我国发病率较高,早期诊断及早治疗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病因与病理】有多种病因学说,出生时婴儿关节囊较松弛,但无其它解剖异常情况,生后发生髋臼变浅,方向朝向后上,关节囊和髋臼软骨组成的盂唇增厚、内翻;股骨头发育迟缓、小、不规则,骨股颈前倾角增大,晚期关节囊被牵位、增厚、变形、粘连、髂腰肌、内收肌、臀中肌等出现挛缩。 【临床症状】 (一)新生儿: 6 月 1、双下肢皮纹不对称; 2、双下肢不等长; 3、髋部弹响(外展外旋时); 4、下肢活动受限或一侧肢体少动。 (二)、较大儿童: 6 月-12 月以上 1、跛行步态(鸭步、落降步); 2、套叠试验(望远镜试验); 3、川德伦堡试验(Trendelenburg); 4、尼来登线(Nelaton 线 )。 【体征】 1、股动脉搏动减弱; 2、外展试验阳性; 3、Allis 或 Galeazzi 征; 4、Ortolani 征: 入口弹跳; 5、Barlow 征: 1 / 6

出口弹跳; 6、Thomas 试验。 【辅助检查】小于 6 个月,B 超测定,角,6 月 X 片检查可确诊。 (一)、X 线检查: 测量如下: 1、波金象限: (Perkin Square) 双侧全脱位特殊情况: 正常股骨头骨化中心位于内下象限,半脱位位于外下象限,全脱位位于外上象限。 2、髋臼指数 acetabular index 正常:20~25 半脱位:25~30 全脱位:30 3、中心边缘角(C.E 角) (正常约 20, 半脱位时15,主要用于大儿童半脱位的诊断) 4、兴登氏线(Shenton 线) Shenton 线不连续 or 中断 5、罗伸(Von Rosen)摄片法: 小于 4 月的婴儿 DDH 时交点位于 L5 s1 平面以上双下肢外展45并极度内旋位摄片 (二)、B 超: 早期诊断 DDH 有重要意义;6 月 (三)、关节腔造影(关节镜); (四)、CT 检查: 术前测量前倾角,有利于确定术中股骨截骨旋转与否及角度。 (五)、MRI 检查: 可见关节内软组织及软骨(骨骺)情况,排除病理性髋关节脱位及预测闭合复位成功的可能性大小。 【诊断】 (一)新生儿及小婴儿:

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_百度百科

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_百度百科 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 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好治.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CDH)又称为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 DDH)是一种对儿童健康影响较大的病变,如能作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临床效果是满意的。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又称为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是导致儿童肢体残疾的主要疾病之一。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其发生率世界各地区有较明显差别,我国并没有完全整的统计资料,就上海某些产院调查的约为0.91‰,北京地区为3.8‰,沈阳某院为1.75‰,香港为0.07‰,这些资料都不够全面,也不能反映我国的发生率,估计我国的发生率大概为1‰。约20%的先髋脱位有家族史;80%的先髋脱位是第一胎;沈阳某院新生儿普查家族遗传为1/14,加拿大多伦多儿童医院226例中只有4例有遗传史;遗传因素并非为先髋脱位发病的重要因素。先髋脱位发病率以女孩占绝对优势,我国统计男女之比为1:4.75. 地区与种族的发病率有很大差别,这与遗传因素、环境影响和生活习惯有关;习惯背背婴儿的民族发生率低,如南非、中非一些地区,爱斯基摩人,朝鲜族人和广东、香港地区;喜欢用捆绑方法的民族,使新生儿髋关节固定于伸展、内收位,其发生率明显增高,如北意大利,北美印地安人,德国和北斯堪地那维亚半岛以及我国汉族的习惯。冬季出生的婴儿,其发生率明显增高。臀位产发病率较高,国外约23%,上海26%,沈阳28.5%,正常生产中只占5%;臀位产发生先髋脱位较头位产高10倍;剖腹产发生先髋脱位较阴道产高,上海统计占30%,有显著差异,同时发现剖腹产中体重重的婴儿发病率高。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主要病理特点是: ①髂腰肌紧张、挛缩,压迫髋臼的入口; ②关节囊变形呈葫芦样; ③股骨头颈变形,主要有股骨头呈椭圆形,股骨颈短,股骨颈前倾角增大; ④髋臼变形,主要有髋臼窝浅小,呈三角形,髋臼指数增大,关节盂唇内卷; ⑤股圆韧带增粗变长,关节软骨变性等。 先髋脱位的分型: 1、单纯性先天性髋脱位 (1)髋关节发育不良:又称为髋关节不稳定,X线片常以髋臼指数增大为特点,多数采用髋关节外展位而随之自愈,约1/10将来发展为先天性髋脱位,还有少数病例持续存在髋臼发育不良,年长后出现症状。 (2)髋关节半脱位:X线片有髋臼指数增大,髋臼覆盖着部分股骨头,这是一种独立的类型,可长期存在而不转化为全脱位。 (3)髋关节全脱位:股骨头完全脱出髋臼,根据股肌头脱位的高低可分为四度: Ⅰ度:股骨头仅向外方移位,位于髋臼同一水平; Ⅱ度:股骨头向外、上方移位,相当于髋臼外上方水平; Ⅲ脱出的股骨头位于髂骨翼的部位; Ⅳ脱出的股骨头上移达骶髂关节水平。

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试题

大题: 分型: Crowe分类法:Crowe等根据X线片测量股骨头移位距离与股骨头及骨盆高度的比例将其分为4型. Ⅰ型:股骨头移位占股骨头高度不到50%,或骨盆高度不到10%; Ⅱ型:股骨头移位占股骨头高度的50%~75%,或骨盆高度的10%~15%; Ⅲ型:股骨头移位占股骨头高度的75%~100%,或骨盆高度的15%~20%; Ⅳ型:股骨头移位超过股骨头高度的100%,或骨盆高度的20%. Hartofilakidis分类法:Hartofilakidis等根据股骨头脱位的程度,将CDH分为3型: Ⅰ型:髋臼发育不良:即股骨头半脱位,股骨头大部分仍包含在真臼内,但多存在髋臼变浅及髋臼上缘的骨质缺损; Ⅱ型:低位髋关节脱位:股骨头在髂骨翼上与一假臼构成关节,假臼与真臼存在有一重叠区,髋臼前后壁存在骨质缺损且髋臼浅,开口小; Ⅲ型:高位髋关节脱位:股骨头向上、向后明显移位,并在髂骨翼上与一明显、独立的假臼构成关节,髋臼四壁均存在骨质缺损. Eftekhar分类法:Eftekhar根据病情的发展提出了4阶段分类法: 第1阶段:髋臼仅表现为轻度变长及发育不良,且存在有股骨头的发育畸形; 第2阶段:表现为存在一与真臼部分重叠的假臼; 第3阶段:表现为存在一高位、独立的假臼; 第4阶段:股骨头向上向后脱位,但与髂骨翼不相接触.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主要病理特点是什么? ①股骨颈短,股骨颈变粗,股骨颈前倾角增大;可增至45度甚至90度。②股骨头变成不规整的椭圆形,有受压征,关节软骨变性、脱落,股骨头骨骺中心出现及发育迟缓。③圆韧带拉长、增宽、肥厚,部分病人与关节囊粘连成一片而消失。④关节囊拉长松弛,关节囊挛缩成葫芦状。⑤髋臼窝变小变浅呈斜坡状,髋臼指数增大;髋臼呈椭圆形、三角形,髋臼向上、向前方旋转;髋臼前缘内上方缺损区;关节盂唇增大内卷;髋臼内脂肪增生。6 髂腰肌内收肌紧张、挛缩,压迫髋臼的入口; Salter骨盆截骨术的手术适应症及注意事项是什么?1、手术适应症:年龄在1.5-6岁的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患儿,髋臼指数在45°以下,股骨头大小与髋臼基本适应者。2、注意事项:手术前准备:必须进行牵引,可行皮牵引或骨牵引,牵引时间不应少于3-4 周,必须使股骨头达到髋臼Y形软骨线水平。手术时对内收肌和髂腰肌均应切断,在关节囊外分离髂腰肌至股骨小转子处应注意保护股神经;髋臼内的脂肪组织和圆韧带均应清除,特别注意要切断髋臼横韧带;作髂骨截骨时应用线锯锯断而不应用骨刀,理想的截骨应是在髂骨上、下棘之间,保持内低外高,后低前高;髂骨远端应以耻骨联合为轴心,向前、下、外方向牵引旋转,改变髋臼的方向;注意保持不能造成髂骨截骨后方张开,这样达不到髂骨充分旋转。6-8周折石膏并可拔出固定钢针;三个月后开始下地行走。

发育性髋关节脱位

发育性髋关节脱位 一诊疗原则 【诊断依据】 病史: 1.单侧脱位出现跛行,双侧脱位表现为鸭步态,臀部明显后突。 2.臀部不对称,皮肤皱纹加深加宽;患肢短,轻度外旋;腹股沟空虚,股动脉搏动弱。 体格检查: 1.Allis征阳性:新生儿平卧,屈膝85°一90°,两足平放床上,两踝靠拢可见两膝高低不等,则称为Allis征阳性。 2.Barlow试验(弹出试验)阳性:是诊断髋关节发育不良,髋关节不稳定的可靠方法。患儿仰卧位,检查者面对婴儿臀部,双髋、双膝各屈曲90°,拇指放在大腿内侧小转子处加压,向外上方推压股骨头,感到股骨头从髋臼内滑出髋臼外的弹跳,当去掉拇指的压力,则股骨头又自然弹回到髋臼内,称为阳性。 3.Ortolani征或外展试验阳性:此法可靠,是新生儿普查的重要方法。患儿平卧,屈膝、屈髋各90°,检查者面对小儿臀部,两手握住双膝同时外展、外旋,正常膝外侧面可触及床面,当外展一定程度受限,而膝外侧不能触及床面,称为外展试验阳性。当外展至一定程度突然弹跳,则外展可达90°,则为Ortolani征阳性,是髋关节脱位最可靠体征。一旦出现Ortolani征阳性,就可以确诊为髋关节脱位。 4.套叠试验阳性:小儿平卧,屈髋、屈膝各90°,检查者一手握住膝关节,另一手抵住骨盆两侧髂前上棘,将膝关节向下压可感到股骨头向后脱出,膝关节向上提可感到股骨头进入髋臼,即为阳性。 5.Trendelenburg试验阳性:单腿站立,另一腿尽量屈髋、屈膝,使足离地,脱位侧臀中肌松弛无力,不能平衡地拉住患侧骨盆,使对侧骨盆下降,即为阳性 辅助检查: X线检查能够明确是否有脱位,以及髋臼和股骨头发育情况。但是在新生儿期股骨头骨骺尚未骨化,诊断困难,目前多采用B超检查以补X线检查的不足。此外还可以考虑MR检查,可显示股骨头和髋臼软骨的情况。近几年,较大儿童进行螺旋CT三维成像,比X线检查能更直观的显示髋臼的缺损部位,股骨头股骨颈情况。 1.Perkin象限当股骨头骨骺核骨化出现后可利用Perkin象限,即两侧髋臼中心连一直线称为H线,再从髋臼外缘向H线做一垂线,将髋关节划分为四个象限,正常股骨头骨骺位于内下象限内。若在外下象限为半脱位,在外上象限为全脱位。 2.髋臼指数从髋臼外缘向髋臼中心连线与H线相交所形成的锐角,称为髋臼指数,其正常值为20°~25°,髋脱位时则明显增大,甚至在30°以上。 3.CE角也叫中心边缘角(centeredge angle),即股骨头中心点与髋臼中心连线,髋臼外缘与股骨头中心点的连线,两者所形成的夹角。对诊断髋臼发育不良或半脱位有价值。正常为20°以上。 4.Shenton线正常闭孔上缘弧形线与股骨颈内侧弧形线相连呈抛物线,称为Shenton线,脱位时此线中断或消失。 5. Von—Rosen氏摄片法婴儿仰卧位,双下肢外展45°,内旋位摄片,正常时股骨干轴线的向上延长线,经髋臼外缘相交于腰5与骶1的平面以下。脱位时此线则经髂前上棘相交于腰5骶1平面以上。 6.股骨头上移程度:在Y线下经耻骨联合上缘再做一平行线,如有脱位,则该侧大粗隆向上

髋臼上缘再造治疗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全1例报告

髋臼上缘再造治疗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全1例报告 摘要:目的探究髋臼上缘再造治疗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全的成效。方法选择我 院1例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患者,在患者行健侧上缘1厘米处,采用游骨截 骨取骨术,截取下宽大约4厘米的骨块,接下来将截取下的骨块的下缘裁剪为半 弧形,使其最终成为正常的髓臼上缘的弧形。结果患者能抛开拐杖行走,患者疼 痛逐渐退去,骸关节的功能也恢复正常。结论临床实践证明,髋臼上缘再造治疗 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全成效显著,该技术应用范围广泛,既适用于治疗髋臼发育 不良者,也适用于治疗先天性髓脱位并骨性关节病患者。临床上应积极推广髋臼 上缘再造术。 关键词:髋臼上缘再造;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全 髋臼、股骨头缺如、颈发育不良等症状会使腕关节功能出现障碍,除此之外,腕关节功能障碍还与先天性髋臼发育不良及出生时臀位外伤有密切的关系。针对 髋臼缺如,当前临床上没有特殊的治疗手段,较有成效的治疗方法是髋臼再造治疗。笔者选取1例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对患者实施髋臼上缘再造治疗手术,并探讨髋臼上缘再造手术的功效,以便更好地在临床上推广。 1.临床研究资料与方法 1.1研究资料:选择我院2014年间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全的患者,人数为1例,女性患者,29岁。患者在出生时臀位外伤。 1.2临床表现 患者的临床表现为:患者行走姿势和步态出现一些异常,病症严重的患者行 走需借助拐杖,患者持重物会出现疼痛。患肚较健侧缩短了5到7厘米,患肢较 健肢肌肉出现明显的萎缩,患者髋关节内旋外展的功能出现障碍。患者的X光片 显示患侧髋臼消失,仅存有残迹影像,颈很短,未能显示股骨头。如图1所示: 图1 髋臼缺如股骨头、颈发育不良 1.3临床适应症状 髋臼上缘再造手术所适合的患者:患肢缩短5厘米以上的患者;髓关节出现剧烈疼痛的 患者,X光片显示患者髋臼缺如的患者。 1.4手术方法 具体的手术操作方法如下: ①取骨:在行健侧上缘1厘米的地方,采用游骨截骨取骨术,取下一块骨块,4厘米宽。 ②裁剪成半弧形:将取下的骨块的下缘裁剪成半弧形,最终使其成为正常髋臼上缘的弧形。 ③固定:用自行设计的“[” 字形加压钢板螺栓固定健侧骨盆,用自行设计的加压钉螺栓 固定患侧再造髋臼的骨块。 ④进行人工全髓置换手术。如图2所示【1】: 图2 髋臼再造 2.治疗结果 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在实施髋臼上缘再造治疗手术之后,患者病情明显好转,具 体表现为:患者能丢弃拐杖行走且行走的步态正常。医生对患者进行6个月的随访,随访过 程中了解到患者疼痛明显减轻甚至消失,骸关节功能恢复正常。如图3所示【2】: 3.讨论

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DH)术后康复指导

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DH)术后康复指导 目的探讨大龄儿童发育性髋脱位行改良Pembertonsa术后的康复护理要点。方法对本组9例大龄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行改良Pemberton手术,术后进行心理护理及采用有计划、分阶段、循序渐进的康复训练。结果本组9例(13髋)术后关节功能:优8髋,良4髋,可1髋,复位成功率100%。结论大龄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术后康复护理至关重要,复位效果与康复护理密不可分,只有医、护、家长和患儿密切合作,才能获得满意疗效。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 in older children of rehabilitation nursing of dislocation after improved Pembertonsa operation in patients with. Methods 9 cases of this group of older developmental dislocation of the hip in children treated by modified Pemberton operation,psychological nursing after operation and th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plan,phased,step by step. Results In this group,9 cases (13 hips)postoperative joint function:excellent in 8 hips,good in 4 hips,1 hips,the reduction rate of 100%. Conclusion Rehabilitation nursing is very important to the older developmental dislocation of the hip after operation,close reduction and rehabilitation nursing,nursing,medicine,only the parents and children in close cooperation,in order to obtain satisfactory curative effect. Key words:Dislocation of the hip;Congenital;Rehabilitation training 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又称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是小儿骨科常见病及多发病。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本病治疗的基本原则[1]。早期治疗可采用简单的手法复位加外固定,愈后良好。大龄患儿病变复杂,矫正畸形的手术创伤大,患儿在治疗中往往会出现再脱位、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关节僵硬等并发症[2]。术后正确的康复训练可保证手术质量,建立髋关节功能。自2005~2008年笔者所在科共收治9例(13髋)发育性髋关节脱位大龄儿童,给予术后康复训练,收到良好效果[3]。现报告如下。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主要病理特点:①髂腰肌紧张、挛缩,压迫髋臼的入口; ②关节囊变形呈葫芦样;③股骨头颈变形,主要有股骨头呈椭圆形,股骨颈短,股骨颈前倾角增大;④髋臼变形,主要有髋臼窝浅小,呈三角形,髋臼指数增大,关节盂唇内卷;⑤股圆韧带增粗变长,关节软骨变性等。 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经非手术治疗失败或失去保守治疗机会者,需手术治疗,骨盆截骨术是治疗髋臼发育不良的主要手段,其目的是重建髋关节正常的解剖关节,改变负重力线,增加负重面积,同时还可使细胞活性增加,改善髋关节周围的血运,促进髋臼软骨的发育。骨盆截骨包括:①髂骨截骨(Salter)②髋臼成形(Pemberton)③游离髋臼截骨(Steel三处截骨或转盘式髋臼截骨)④造盖术(Staheli)⑤髋臼内移截骨(Chiari)。

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危害

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危害 每一个人来到人世间都会伴随着一些疾病,有一些疾病是无法避免的,比如说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所以我们每个家长都应该格外注意宝宝的言行举止,如果发现异常一定要及时的进行治疗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期,否则会给宝宝的身心健康带来很大的影响,下面一起了解一下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 婴儿髋关节发育不良危害大吗?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危害: ★一、婴儿髋关节发育不良 这种病起病慢,病程长,常常是双侧发育不良,而股骨头发育多为正常,主要表现为髋臼的发育不良,表现为髋臼平浅,倾斜度大,对股骨头的包容不够,甚至呈半脱位伴有髋外翻,扭曲和牵拉周围血管加重股骨头的缺血,甚至坏死。 ★二、先天性髋关节脱位 在新生儿或婴儿期,由于没有下地行走,症状多不明显,若

怀疑病变,需做相应体检,如髋外展受限,蛙式试验阳性,完全脱位时,Ortolani征阳性可确诊。至幼儿时期,患儿开始走路时间较正常孩子晚,单侧脱位者,双侧臀位皱褶不对称,患肢短缩,臀部变宽,步态蹒跚或鸭步行走,到儿童时期畸形步态更严重。 ★三、先天性髋内翻 先天性髋内翻是发育畸形疾病,出生数月即可发现,女性多于男性。在患儿开始行走后,出现跛行摇摆步态,形似鸭步,多由于畸形导致臀肌肌力减弱形成。患者颈干角变小,股骨颈变短,可在股骨头下缘形成股骨颈假关节。逐渐形成髋关节不稳,最后导致股骨头坏死。 出现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如果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会对以后的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有些严重的可能会导致出现身体的残疾,所以每个宝宝出生以后的体检是特别重要的,为了能够让许多先天性的即便得到最快的治疗,在宝宝出生以后一定要及时带宝宝到医院进行体检。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护理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护理 一、护理评估 1、神志、面容、表情、营养及精神状况。 2、患儿髋关节活动度、步态及双侧腹股沟皮纹情况。 二、护理措施: (一)术前护理 (1)术前准备:术前 8-12 小时禁食,6-8 小时禁水。 (2)患儿心理护理:消除患儿的紧张情绪,增加病房环境的亲切感,使患儿能积极配合治疗护理工作。 (3)做好骨牵引的护理:骨盆截骨术前须行股骨髁上牵引,牵引过程中保持牵引装置的稳定、安全、有效。要注意若牵引针与周围皮肤有红肿、皮疹,予以 75%酒精消毒针孔处,2 次/天。 (二)术后护理 1、了解麻醉方法和手术方式、术中情况、切口和引流情况,严密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 2、观察肢端温度、感觉、血运情况及活动。 3、观察伤口处渗血情况,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4、做好石膏固定的护理: (1)应妥善保护好患肢,制动体位,禁止患肢屈曲。 (2)石膏松紧应适宜,与皮肤容纳一个手指空隙即可。 (3)在固定期间,要注意保持石膏清洁干燥,以防大小便污

染。 (4)密切观察被固定肢体的末梢血液循环,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5)石膏干后,应抬高患肢,以利静脉回流,防止患肢肿胀。 5、做好皮肤的护理,防止受压部位发生压疮。 6、用分散注意力的方法来减轻患儿的疼痛感,严重时遵医嘱予以镇静止痛药。 7、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少食多餐。 8、加强功能锻炼 (1)早期锻炼:练习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和足趾的活动,帮助患儿按摩肌肉,忌旋转。 (2)后期锻炼:拆除石膏后,帮助患儿进行屈髋、屈膝、坐起练习,再循序渐进指导患儿练习外展、内收、内旋直到下蹲运动,使髋关节功能恢复到最佳状态。 三、健康指导要点 1、石膏固定时应经常检查松紧度,密切观察末端肢体的血液循环及活动情况。 2、指导患儿及家属配合维持有效牵引。 四、注意事项: 1、加床栏保护,防止患儿坠床 2、注意防止再脱位或半脱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