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大气之大气的受热过程

2.1大气之大气的受热过程
2.1大气之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之大气的受热过程》学案

【追寻高考】

(2015·广东卷)1.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可能造成地表温度下降。其合理的解释是火山爆发导致( )

A.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B.高纬度地区极光现象减少

C.地球表面长波辐射增强 D.到达地面的短波辐射减弱

(2017·全国1卷)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图3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据此完成2—3题。

2. 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3. 该地寒冷期()

A. 最低气温高于-16℃

B. 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C. 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D. 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

【分析考点】

考向一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及其应用

1.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大气通过对太阳短波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实现了受热过程,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大气受热过程的延续。具体图解如下。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3.大气保温作用的应用

(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温室气

体排放增多→

大气吸收

的地面辐

射增多

大气逆辐射

增强,保温

作用增强

气温升

高,全球

气候变暖

(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①采用塑料大棚发展反季节农业,利用玻璃温室育苗等。塑料薄膜、玻璃能使太阳短波辐射透射进入棚内或室内,而地面长波辐射却不能穿透塑料薄膜或玻璃把热量传递出去,从而使热量保留在塑料大棚和玻璃温室内。

②人造烟雾、浇水防冻。秋冬季节,我国北方常用人造烟雾来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地里的农作物免遭冻害。浇水可增加空气湿度,增强大气逆辐射;水汽凝结释放热量;水的比热容大,浇水可减小地表温度下降的速度和变化幅度,减轻冻害。

③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3)利用大气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

①高海拔地区(以青藏高原地区为例)

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的削

弱作用弱

→太阳能丰富

②内陆地区(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气候较为干旱→

晴天多、阴

雨天气少

大气的削

弱作用弱

→太阳能丰富

③湿润内陆盆地(以四川盆地为例)

4.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

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方面分析。

考向三逆温现象及其影响

1.逆温现象的表现分析

一般情况下,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大约每升高1 000米,气温下降6℃,但有时会出现气温随海拔升高而上升的现象,即出现了逆温现象(如下图所示B、C之间),根据其成因分为辐射逆温、锋面逆温、平流逆温和地形逆温等。

2.辐射逆温的产生、消失过程分析

(1)图a为正常气温垂直分布情况。在晴朗无云或少云的夜晚,地面很快冷却,贴近地面的大气层也随之降温。离地面越近降温越快,离地面越远降温越慢,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图b)。

(2)随着地面冷却的加剧,逆温逐渐向上扩展,黎明时达到最强(图c)。

(3)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逆温层便逐渐自下而上消失(图d、e)。

辐射逆温厚度从数十米到数百米,在大陆上常年都可出现。夏季夜短,逆温层较薄,消失较快;冬季夜长,逆温层较厚,消失较慢。

3

类型成因特点

辐射逆温在晴朗无云或少云的夜晚,地面辐射强,

冷却快,离地面越近,降温越快

大陆上常年均可出现,尤以冬季最强

平流逆温

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

或水面上而发生的冷接触作用

愈近地表,降温愈快

锋面逆温冷暖气团温度差异显著,暖气团位于锋面上部出现于锋面附近地形逆温冷空气沿斜坡向低谷和盆地流动出现于山谷或盆地4

成雾早晨易出现多雾天气,降低大气能见度,影响人们的出行,易出现交通事故

【巩固考点】

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1~3题。

1.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

A.地面辐射

B.太阳辐射

C.大气辐射

D.大气逆辐射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以及它在图中对应字母的组合,正确的是()

A.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A

B.大气的反射作用——D

C.大气的吸收作用——B

D.大气的逆辐射作用——C

3.沙漠地区白天气温高主要因为()

①A较强②B增强③C减弱④D减弱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017年2月26日,我国华北地区遭遇大范围严重雾霾。结合“大气受热

过程示意图”,完成4~6题。

4.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

A.太阳辐射、大气的削弱作用、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B.太阳辐射、大气的削弱作用、地面辐射、大气辐射

C.地面辐射、大气的削弱作用、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

D.太阳辐射、大气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5.出现雾霾时,会导致()

A.①增强

B.②减弱

C.③增强

D.④增强

6.出现严重雾霾天气的气象条件是()

A.交通污染加重

B.空气对流很强

C.空气流动微弱

D.大风降温

7.近年来,某城市利用温室大棚发展了冬季草莓采摘游活动。下图中温

室大棚的主要作用是()

A.增强太阳辐射强度

B.增加土壤肥力

C.降低作物生长环境的湿度

D.减少温室大棚内地面热量的散失

读图,回答8—10题。

8.图中所示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

A.A B.B C.C D.D

9.从数量上看,A>B的原因是()

A.大气对A具有削弱作用B.B大部分被大气吸收

C.A大部分被大气吸收D.B大部分被地面吸收

10.在图中,夜晚阴天比晴天气温高,是因为()

A.辐射A减弱B.B辐射增强C.C辐射增强D.D辐射增强

某综艺节目组来到甘肃月牙泉(周围为沙丘)上演大漠公主争夺战。下面左图为大气热力作用示意图,右图为月牙泉地区景观图。读图回答11—12题。

11.节目拍摄过程中,队员感觉当地昼夜温差明显较大,其合理的解释是()

A.②弱、③强B.①强、③弱 C.②强、④强D.②强、④弱

12.剧组人员还了解到这里深秋容易出现霜冻,主要是因为()

A.①的减弱B.③的增强 C.④的减弱D.①的增强

近年来,雾霾天气在我国频繁出现,空气质量问题已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图6是气温垂直分布的4种情形。读图,完成第13-14题。

13.图中最不利于雾霾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情形是( )

A.①B.②C.③D.④

14.2013年1月-2月,我国京津冀地区多次遭受严重的雾霾天气。此季节,能使雾霾迅速消散的天气系统最可能是()

A.冷锋 B.暖锋C.热带气旋D.弱高压

(2018届河南省高三4月普通高中毕业班高考适应性考试)读我国某城市四种下垫面不同日期地表气温均值对比图,回答15—17题。

15.推测①②③④最可能分别为

A.裸地、植被覆盖地、城镇建筑用地、水体B.城镇建筑用地、水体、裸地、植被覆盖地

C.水体、植被覆盖地、裸地、城镇建筑用地D.水体、裸地、植被覆盖地、城镇建筑用地

16.2010年3月4日,四地气温均值差异较大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台风影响B.阴雨天气C.湿度较大D.天气晴朗

17.同一天不同下垫面气温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热力性质B.正午太阳高度C.地形D.天气

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采取地膜覆盖的方式栽培作物一般都能获得早熟增产的效果,其效应表现在增温、保温、保水、保持养分、增加光效和预防病虫害等方面。结合下图回答1—2题。

18.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左图),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了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

A.减弱了地面辐射B.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C.增加了太阳辐射总量D.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19.山东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右图),其主要作用是

A.减弱地面辐射,保持地温B.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温

C.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D.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温

读南京北城郊秋季某日垂直温度梯度(0°C/100米)时空变化图。完成下列20-22题。

20.该日此地发生大气逆温现象的时段是

A、8时—16时30分

B、17时—23时

C、16时30分—7时

D、23时—5时

21.发生大气逆温现象的最大高度约为

A、500米

B、100米

C、350米

D、150米

22.当某地大气发生逆温时

A、空气对流更加显著

B、抑制污染物向上扩散

C、有利于大气成云致雨

D、减少大气中臭氧的含量

(2018届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高三第五次适应性月考)在对流层,气温垂直分布的一般情况是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大约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或者地面上随高度的增加,降温变化率小于0.6℃/l00米,这种现象称为逆温。下图是12月22日我国某地午夜时所测得的地面到空中某高度的气温垂直变化图。据此完成23—25题。

23.图中①—④段中发生逆温现象的是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24.该地冬季常出现逆温,原因主要是

A.大气保温作用弱B.沿海海陆温差大C.受准静止锋影响D.夜长地面散热快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7年5月20日,印尼卡罗锡纳朋火山喷发,火山灰直冲云霄,形成巨大的火山灰云团,对当地的环境及飞机的飞行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1)火山喷发时产生的火山灰云团,削弱了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反映在大气热量平衡示意图中相应的数字编号是_____、_____;增强了射向近地面的大气逆辐射,图中相应的数字编号是_____。从理论上说,空中火山灰云团使得当地昼夜温差变____。

(2)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导致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据图说明二氧化碳增多,是如何加强大气“温室效应”的?

参考答案

1.A解析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2.D解析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主要通过大气逆辐射实现。

3.D解析沙漠地区云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导致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气温较高。

4.A解析该题主要考查从太阳辐射到大气逆辐射的过程:太阳辐射—地面吸收—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

5.D解析雾霾中的水汽、杂质使白天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夜晚大气逆辐射强,保温作用增强。

6.C解析空气流动微弱,使空气中的颗粒物等杂质不易扩散,易形成雾霾天气。

7.D解析温室大棚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很小,而对地面辐射的拦截能力较强,可通过逆辐射将热量返还给地面,因此,温室大棚的主要作用是减少温室大棚内地面热量的散失。

8.C 9.A 10.D

解析:8.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地面辐射,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

9.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作用),所以从数量上看,A>B。

10.大气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大气逆辐射使得大气把从地面辐射中获取的热量还给了地面,夜晚大气层把吸收的大量地面辐射的热量还给了地面。所以多云、阴天时的夜晚比晴天气温高。在图中,夜晚阴天比晴天气温高,是因为D辐射增强。

11.D 12.C

解析:11.节目拍摄过程中,队员感觉当地昼夜温差明显较大,即白天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温度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温度低。图中①是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③是地面辐射,④是大气逆辐射。其合理的解释是②强、④弱。故选D。

12.这里深秋容易出现霜冻,主要是因为大气逆辐射弱,夜晚降温快,形成霜冻。结合前面分析,为④的减弱,C 对。与①③的变化关系不大。故选C。

13.C 14.A

15.C 16.D 17.A

解析:15.图中①地表气温最低,比热容最大,最可能是水体,A、B错;②表示植被覆盖地,气温较低;③表示裸地的气温较高,④表示城镇建筑用地多是水泥地面,比热容最小,气温最高,C对、D错。故选C。

16.结合上题分析,四地的下垫面不同,2010年3月4日,四地气温均值差异较大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天气晴朗,水体升温慢,其它地面升温快,建筑用地升温最快,导致差异大,D对;台风影响多暴雨天气,阴雨天气、湿度大,温差较小,A、B、C错。故选D。

17.同一天不同下垫面气温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不同下垫面的热力性质不同,A对;同一城市正午太阳高度、地形、天气没有明显差异,不是主要因素,B、C、D错。故选A。

18.A 19.C

解析:18.我国北方春播时地温较低,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减弱地面辐射,从而减少地面热量的散失,起到保温的效果。

19.在果树下进行地膜覆盖可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提高光合效率,而且可使苹果着色均匀,提高产品质量。

20.C 21.C 22.B

23.B 24.A 25.B

解析:23.①②两处气温随海拔升高而升高,③处随海拔升高降温<0.6℃/100米,所以这三处有逆温现象,故选B。24.冬季,在中纬度的沿海地区,因海陆温差大,当海上暖湿空气流到大陆上时,常出现较强的平流逆温,该地大致为30°N的杭州附近,位于沿海地区。故选B。

25.(1)①②③小

解析图中①表示反射,②表示吸收或散射,③表示大气逆辐射,④表示地面辐射。火山灰云团通过反射、吸收或散射削弱了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增强了射向近地面的大气逆辐射,使当地昼夜温差变小。

(2)更多地吸收地面长波辐射,提高大气温度;增加大气逆辐射,补偿地面损失的热量

解析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使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增强,大气温度升高,进而使大气逆辐射增强,从而使地面温度升高,产生温室效应。

高中地理必修1课时作业34:2.1.1大气的受热过程 热力环流练习题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课时1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 读下列图表,回答1~2题。 部分城市某日天气预报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北京晴转多云,最低气温出现在午夜 B.上海中雨,应防范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发生 C.哈尔滨有雾,大气能见度低,需注意行车安全 D.西宁晴,外出应做好防晒、防中暑准备 2.该日上海与北京最高气温不同,图中能正确解释其根本原因的序号是()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1.C 2.B 解析第1题,一日内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最高气温出现在14时左右。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不可能出现滑坡、泥石流灾害。西宁位于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强,白天外出应防紫外线伤害,该日西宁最高气温为22°C,不会出现中暑情况。第2题,该日北京最高气温高于

上海,是因上海出现阴雨天气,太阳辐射被削弱。 下图为“吉林省东部山区P村庄某时刻等压面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2018年1月中上旬某日,人们在清晨发现整个村庄弥漫着浓密的烟尘。下列关于这种现象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A.冬季燃煤取暖释放的烟尘较多 B.村民做早饭释放大量烟尘 C.谷地地形易形成逆温现象,烟尘不易扩散 D.此时盛行山风,山坡易形成地形雨,多云雾 4.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图中等压面一般出现在夜晚②图中等压面一般出现在白天③此时吹山风 ④此时吹谷风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3.C 4.D 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整个村庄弥漫着浓密的烟尘,表示空气流通不畅,原因是受地形的影响出现了逆温现象。第4题,在山谷地形中,白天谷地的气压高于山坡上的气压,风从山谷吹向山坡,形成谷风。 5.读下列四幅海陆风示意图,判断能正确表示近地面大气运动的是()

大气的受热过程(基础学习知识题)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读图“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1~3题。 1.图中序号含义正确的是 A.①太阳辐射B.②大气辐射C.③大气逆辐射D.④地面辐射 2.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 A.① B.②C.③ D.④ 3.人类通过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可以使 A.①增强 B.②增强 C.③减弱 D.④减弱 4.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无关的现象是 A.多云的夜晚通常比晴朗的夜晚温暖些 B.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C.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的气温不会太高 D.日出前的黎明天空明亮 电视剧《闯关东》中的场景:“主人公朱开山为了避免所种的庄稼遭受霜冻危害,在深秋的夜晚带领全家人及长工们在田间地头点燃了柴草……”。结合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5-6题。 5、关于图中a、b、c所代表的内容叙述正确的是 A.a代表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 B.a、b、c所代表的辐射波长的大小关系是a

C.①④②⑤③ D.①④②③⑤ 图2为甲(拉萨地区)、乙(杭州地区)两地间,年降水量和年太阳辐射量关系曲线图。读图回答8~9题。 8.图中反映甲地年太阳辐射总量比乙地多的原因主要是 A.甲地纬度低B.甲地距海近 C.甲地气候干燥,降水少,晴天多D.甲地缺少地面植被覆盖 9.甲地的气候资源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是 ①复种指数高②小麦颗粒饱满③瓜果甜度高④水稻种植面积广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 实际日照时数是指太阳光线照射地面所经历的小时数(去除地物、云、雾等遮蔽时间)。读湖北省某月多年平均日照时数分布图(单位:小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0~11题。 10.据统计,武汉市全年实际日照时数可以达到1950小时。据图判断,图示月份最可能是() A.1月 B.4月C.7月 D.11月 11.下列关于甲、乙两地实际日照时数的空间分布差异的描述,正确的是() A.甲地受夏季昼长影响,日照时间长,故日照时数较大 B.甲地受背风地形影响,气流下沉少雨,故日照时数较大 C.乙地受盆地地形影响,水汽难以扩散,故日照时数较小 D.乙地受地形抬升影响,湿润多雨,故日照时数较小 太阳辐射强度受纬度高低、大气透明度、地形地势等多种因素影响。下图示意我国某地某日的太阳辐射强度日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各题。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学案

2.3 大气环境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学习目标】 1.了解大气的组成及其作用;认识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的影响;知道大气的结构,掌握对流层和平流层大气的特点。 2.了解对流层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并能解释相关现象。 3.理解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并运用其原理解释日常生产生活中的现象。 4.知道影响地面获得太阳辐射大小的主要因素。 【摄影小技巧—巧用散射光】 散射光是指太阳被云遮住,光通过云层由四周反射到景物上的光线。这种光线往往没有一个主射方向,或主射方向不明显,会使反差减弱,影调柔和。其缺点是明暗界面不明显,层次少,出现过多的灰色调子,画面平淡。在阴天,阳光被云层所遮挡,不能直接射向被摄对象,只能透过中间介质或经反射照射到被摄对象上,光会产生散射作用,这类光线称为“散射光”。 “直射光”会产生反差较强的光线,致使阴影较浓厚,调子变化较少,所拍出的影像线条及影调较硬。而“散射光”会产生反差较弱的光线,故阴影较淡,调子变化较丰富,会得出较软的柔和的影像线条及影调。所以摄影者应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适合的光线。 因为没有阳光的直射,光是透过云层等散射出来的,所以散射光很柔和,不会出现直射光经常遇到的光线太强睁不开眼,脸部有阴影、阴阳脸,以及逆光拍摄经常遇到的大黑脸等等问题。所以对新手来说散射光有两大优势:一、拍摄时难度很低,不用太多考虑侧光、逆光等问题,想怎么拍就怎么拍;二、因为散射光一天之中的强度变化不明显且柔和,所以不用注意拍时间的问题,什么时候拍都行。散射光最大的缺点在于光线没有直射,所以人物面部缺少立体感和明暗层次对比也无法营造出逆光等各种光影效果画面总体色彩较平淡,缺少扎眼的亮点。所以,直射光和散射光各有优劣,对于新手来说,如果你还不能灵活的运用好直射光,那利用散射光拍摄也是不错的,这样可以避免很多因直射光造成的光线问题。所以并不是拍照就一定要在晴天,阴天拍人像也是很合适的。 【自主学习】 一、大气的垂直分层和组成部分 (一)、大气的主要组成成分及作用 1、低层大气主要是由、和三部分组成。 ★干洁空气主要由__________(78%)、__________组成。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设计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课题】大气受热过程 【教学内容】地理必修Ⅰ(人教版) 2.1 节第一部分《大气的受热过程》 【课型】新授课 【课程标准】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课标分析】本节课的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而大气受热的主要过程 可以用“太阳辐射及其作用---- 地面辐射及其作用 ----大气逆辐射及其作用”三个层层递进的 过程来概括。课标淡化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把重点放在地面从太阳辐射获得热量、 大气从地面获得与保持热量的过程。教学中不宜把受热过程划分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过 程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从简化角度来看,应把受热过程看作一个整体。以图表的形式整体表达,一气呵成。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给了“图 2.1大气的受热过程” 和“图 2.2月球表面和地球表面受热 过程比较” 两幅图表。以图表的形式具体阐述课标“大气受热过程” 。图 2.1放在正文部分,详细解释了“太阳辐射使地面增温”和“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这两个受热过程。而“大 气逆辐射及保温作用”这一过程,以图 2.2 的形式,用两个小问放在活动内容呈现,既具有 延伸性,也体现了学生思考逐步成熟的过程。既完成了课表要求的内容,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 作为知识铺垫,说明物体温度越高,向外辐射能量的能力越强,辐射出光线的波长越短。 比较太阳表面温度和地面温度不难知道两种辐射的波长差异,这可以让学生自学完成。另外,和上一版本人教版教材相比较,对于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等不同波段辐射的表现形式不 提及。散射作用及其现象也予以删除。把精力更加集中在“大气受热过程”这一整体上。 本节课对学生学习能力要求较高,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相关能力集中训练的机会。 大气受热过程分析突出了逻辑推理能力,而在这个分析过程的同时又要把相关原理同生活中 的具体现象结合起来,在运用中形成能力。 【学情分析】 本节课推理过程严谨,涉及的光学和热学知识较多,而这些知识学生没有学过,学生学习大气受热过程的知识障碍较多。这要求教学时给学生必要的相关知识铺垫。所以设置“教 材梳理”板块。学生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正在建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的方 法给予辅助,启发引导学生完成新知识的构建。【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之间的关系; 2、理解和掌握太阳辐射大部分到达地表,使地面增温; 3、理解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4、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保温作用及其意义; 5、学会灵活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去解释生活生产中的实际现象或问题。 过程与方法: 1、能用图表分析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

2018版第2章第1节第1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

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 第1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 1.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作用。 2.理解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的关系。(难点) 3.掌握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重点、难点) 教材整理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阅读教材P32~P33,完成下列问题。 1.大气的热源 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受热能量的根本来源,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2.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到达地面。 (2)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转化为热能增温。 (3)地面增温的同时,把热量传递给大气。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形式特点 反射云层和较大的尘埃反射部分可见光,无选择性 散射空气分子或细小尘埃会对太阳辐射进行散射,散射具有选择性

吸收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吸收具有选择性 4.太阳辐射分布不均 (1)表现:由低纬度向两极递减。 (2)原因:低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径短,被大气削弱的少,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多。高纬度地区相反。 正误判断: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2)太阳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 (3)低纬度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被削弱的多。() 【提示】(1)√ (2)×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 (3)×低纬度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被削弱的少。 教材整理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阅读教材P34~P35第1段,完成下列问题。 1.大气的保温作用可分三个过程 (1)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地面增温。 (2)地面增温后产生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强烈吸收地面辐射而增温。 (3)大气产生大气辐射,它将其中很大部分返还给地面,大气逆辐射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地面辐射所损失的能量,从而起到了保温作用。 2.意义 缩小了气温的日较差,使地表附近的气温变化幅度减小,从而为生物的生长发育和人类的活动提供了适宜的温度条件。 正误判断: (1)地面辐射温度比太阳辐射温度低,为短波辐射。() (2)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3)寒带地区终年严寒,没有大气的保温作用。()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的受热过程 【学习目标】 1.描述大气的受热过程,并能运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及保温作用原理解释各种地理现象。 2.比较不同情况下温差(日较差和年较差)的大小,并能说出温差的影响因素。 3.学会分析逆温现象及逆温的影响。 【课前预习区】 【基础诊断】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七次缔约方会议于2011年11月28日在南非召开。回答1~2题。 1.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效应增强是德班气候大会关注的焦点,温室效应增强的大气过程是大气() A.对太阳辐射的散射增强B.射向地面的辐射增 C.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强D.射向宇宙空间的辐射增强 2.气象谚语有“露重见晴天”的说法。就此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天空云量少,大气保温作用强B.地面辐射强,地表降温慢 C.空气中水汽少,地表降温慢D.大气逆辐射弱,地表降温快 读下面大气受热过程图,回答3~5题。 3.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顺序是() A.①-②-③B.①-④-② C.②-③-④D.③-④-② 4.影响近地面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递减的是箭头() A.①B.②C.③D.④ 5.青藏高原与同纬度地区相比太阳辐射强,但气温低,主要是由于() A.大气吸收①辐射少B.大气吸收②辐射少C.地面吸收③辐射少D.地面吸收④辐射少太阳辐射中被绿色植物用来进行光合作用的那部分能量称为光合有效辐射,简称PAR。它直接影响着植物的生长、发育、产量和产品质量。读太湖地区太阳总辐射(Q)与PAR 的多年月平均值变化曲线图,回答6~7题。 6.太湖地区太阳总辐射(Q)与PAR的季节变化特点是() A.Q值夏秋季节大,冬春季节小 B.PAR值冬春季节大,夏秋季节小 C.Q值比PAR值季节变化更大 D.Q值与PAR值在同一个月达到最大值 7.造成太湖地区太阳总辐射(Q)6月和8月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太阳高度 B.白昼长度 C.天气状况 D.地面反射率 【基础知识梳理】 一、大气的垂直分层 层次主要特点原因 高层大气存在若干层,能反射,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

高中地理(新教材)《大气的受热过程》导学案

第三节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第一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三种削弱作用 2.大气削弱作用的纬度差异:低纬度地区的太阳高度□07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径短,被大气削弱得少,地球表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就□08多。高纬度地区的情况则相反。 1.判断正误。 (1)就整个地球大气而言,热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辐射。(√) (2)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不是均匀分布的,而是由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递减的。(√) 2.太阳辐射被削弱的方式中,叙述正确的是() A.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最显著 B.散射使得太阳辐射都回到宇宙空间 C.平流层中臭氧吸收红外线

D.对流层中的水汽、二氧化碳吸收紫外线 答案 A 解析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最显著,云层越厚反射越强烈,故A项正确。散射是向着四面八方的,一部分被散射回宇宙,故B项错误。平流层中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故C项错误。对流层中的水汽、二氧化碳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故D项错误。 3.阴天时,气温一般比晴天低。为什么? 提示阴天云层厚,对太阳辐射反射强烈,很多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表,大气获得太阳的能量较少,所以气温不会太高。 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三种辐射特征 2.地面接收到太阳辐射后,再以地面辐射的形式把能量辐射向大气;几乎全部被大气中的□03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从而使大气温度升高。所以□04地面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3.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05长波辐射。大气辐射仅有一小部分射向宇宙,而大部分则射向地面,其方向与地面辐射的方向相□06反,所以称为大气逆辐射。 4.大气逆辐射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散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07保温作用。 5.地球外部存在大气层,将吸收的太阳辐射热量保存在大气—地面之间,类似于玻璃温室的作用,人们称之为大气的“□08温室效应”。

高中地理必修1课时作业3:2.1.1大气的受热过程 热力环流练习题

40分钟课时作业 『基础过关』 读图,完成1~3题。 1.图中所示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 A.①B.② C.③D.④ 2.白天多云时,气温比晴天低是因为() A.①B.② C.③D.④ 3.早春和晚秋,多云的夜晚不会有霜冻,主要起作用的是() A.①B.② C.③D.④ 答案 1.B 2.D 3.C 解析根据大气的受热过程,可判断出①表示太阳辐射“暖”地面;②表示地面辐射“暖”大气;③表示大气以逆辐射形式“还”大地;④表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地面辐射;白天多云时,云层的反射作用强,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气温降低;多云的夜晚,会使大气逆辐射增强,减少地面损失的热量,使温度不至于太低。下面左图为“模拟温室效应的小实验示意图”,右图为“太阳辐射略图”。读图回答4~6题。 4.图中两支同样的温度计静置在阳光下,一刻钟后透明玻璃瓶内温度计读数与瓶外的相比() A.变大B.变小 C.相同D.变化不定

5.右图中与全球变暖相对应的大气热力作用是() A.①B.② C.③D.④ 6.右图中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 A.①B.② C.③D.④ 答案 4.A 5.D 6.C 解析透明玻璃瓶起到保温作用,温度会升高;全球变暖说明大气逆辐射加强;大气的热量来源于地面辐射,图中①是太阳辐射,②是大气削弱作用,③是地面辐射,④是大气逆辐射。读图,完成7~8题。 7.利用人造烟雾来防御霜冻的原理是() A.减弱①B.增强②C.减弱③D.增强④ 8.人类通过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能使上图中变化相对明显的是() A.①增强B.②增强C.③减弱D.④减弱 答案7.D8.D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准确理解示意图中箭头的含义,理清大气的受热过程。第7题,图中①~④代表的含义分别为太阳辐射、被大气削弱后的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人造烟雾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能够吸收地面辐射的红外线,从而增强大气逆辐射,减少夜晚地面辐射损失的能量,对应图中④增强。第8题,人类通过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减少碳排放,不增加或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使大气逆辐射减弱,使大气保温作用减弱。9.矿物能源的大量使用,会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不断提高;开发利用新能源,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是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途径。下面甲、乙两图反映的是开发利用新能源的两种途径,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大气的受热过程导学案

课题:大气的受热过程导学案 班级: _____姓名:__________ 目标锁定: 1. 通过图表能分析大气的受热过程。 2. 能说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知识存盘】 【自主学习】【知识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本热源:①。 2. 地球大气接收与转化太阳辐射能的环节:太阳辐射穿过 ② 一太阳辐射到达地表 T地面吸收③ ___________ 增温,同时把热量传给④ ____________ 。 【知识点二: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 __________________ 图中A为⑤_______________ ,是大气中的⑥ _____________ 和较大的尘埃对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作用。 2 .图中B为⑧__________ ,是大气中的⑨ _______________ 或⑩_____________ 对可见光的作用。 3. __________________ 图中C为? ___,是?______________ 对紫外线、? ___ 和?对红外线的 作用,对能量最强的?____________ 作用不大。 4. 影响:使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由低纬度向两极? 。 【知识点三: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大地暖大气:上图中D为? ____________________ ,它经过大气时,几乎全部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 吸收,所以? _______ 是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热源。 2 ?大气暖大地:上图中E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地面起到G22 _______ 作用。人们通常把 它称为大气的“023 ____________ ”。 3 .大气的0 4 _____________ 和0 5 _________________ 共同影响的结果是O 2 6 ________ 了气温的日较差。 【自学检测】 《齐民要术》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凡五果,花盛时遭霜,则无子。天雨新晴,北风寒彻,是夜必霜。此时放火作煴(无焰的火),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 1 .造成“是夜必霜”的原因是() A. 雨后的夜晚,气温必定很低 B. 受冷气团影响,加之晴朗夜晚,大气逆辐射弱 C. 晴朗夜晚,地面辐射减弱 D. 晴朗夜晚,地面辐射增强 2 .“放火作煴,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的原因是() ①“烟气”使大气逆辐射增强,使地面温度不至于过低 ②“烟气”的成分主要是CO,对地面有保温作用③“放火作煴”直接把地面烤热④“放火作煴”直接把大气熏热 A.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3 .如果夜间多云,人们是否还需制造烟雾来防止作物冻害?为什么? 4 .请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新疆谚语“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所呈现的现象。 【合作探究】 1 .为什么说地面长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增温的直接热量来源? 2. (1)你知道为什么白天多云时气温比晴天低吗? (2)交通信号为什么“红灯停”? 3 .为什么冬春季节霜冻总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反思归纳】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表现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散射和 ________ 三个方面。 1

高三一轮复习大气的受热过程学案

专题一大气的组成、垂直分层及大气的受热过程【学习目标】 (1)掌握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的组成;大气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能够用大气的受热过程原理解释地理现象【课本知识回扣】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大气的组成: 氮:含量最多(78%)是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干洁氧:含量第二(21%)是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空气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组成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使生物免遭伤害,少量紫外线有杀菌作用。 水汽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雨后的空气是清新的。 固体杂质 2.垂直分层 ①依据: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在垂直方向上的差异。

大气温度随高度变化曲线:②各层的特点及原因: 层次特点原因 对流层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每上升 100米降低0.6℃;②对流动动显着 (纬度越低,对流层越厚);③天气 现象复杂多变。 热量绝大部分来自地 面,上冷下热,对流强, 水汽杂质多、对流运动 显着。 平流层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大气平稳天气 晴朗有利高空飞行。 臭氧吸收紫外线;上热 下冷;水汽杂质少、水 平运动。 高层大气存在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 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 线作用 3.逆温现象: (1)概念:一般情况下,对流层温度上冷下暖。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有时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这种气温逆转的现象我们称之为“逆温”。 类型发生的条件 辐射逆温经常发生在晴朗无云的夜间,由于地面有效辐射很强,近地面大气层气温迅速下降,而高处大气层降温较慢 平流逆 温 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或气层上 地形逆温主要由地形造成,由于山坡散热快,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较暖空气被较冷的空气抬挤上升 锋面逆温锋面之上的暖空气与锋面之下的冷空气之间温度差异显着 垂直运动的发展,使大量烟尘、污染物、水汽凝结物等聚集在它的下面,

人教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1课时)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教学 方案 教学目标 1.运用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2.根据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和保温作用原理解释常见的地理现象,理解大气的重要性; 3. 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并能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4. 分析海陆间和城乡间的热力环流形成过程,认识到热力环流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5. 理解大气运动的受力状况,在等压线图上判断风力的大小及风向。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热力环流原理。 【教学难点】 1.运用事实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热力环流。 2.说明风的形成和风向规律。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课程引入】 出示:《闯关东》视频片段 此处引用平台资源【课程引入】闯关东“霜头来了” 师:观看视频,思考:

1.影片中的片段发生在哪个季节? 生:(可能的回答)秋季 2.剧中人物所说的“霜头”是什么现象? 生:(可能的回答)霜冻 3.为了应对“霜头”,主人公朱开山带领大家做的措施是什么? 生:(可能的回答)在田间地头点燃柴草。 师:大家知道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吗?片段中农民的行为蕴含着什么样的地理原理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大气的受热过程。 (板书)大气的受热过程 【讲授新课】 师:大气中的一切物理过程都伴随着能量的转换。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什么是辐射?辐射有何特点? 出示:太阳辐射光谱示意图 师:读图,回答: 1.太阳辐射按照波长分成了哪三部分,每个部分的波长范围是什么? 生:(可能的回答)紫外线,波长小于0.4um;可见光,波长0.4-0.7um;红外线,波长大于0.76um。 2.太阳辐射中最主要的部分是? 生:(可能的回答)最主要的是可见光部分 师:温度高于绝对零度的物体都能产生辐射,温度越高,辐射能量越大。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由于太阳表面的温度达到近5500℃,因此向外放出能量较强的辐射,我们称为太阳辐射,属于短波辐射。地球表面均温约22℃,我们将其向外放出的辐射成为地面辐射,能量不及太阳辐射,属于长波辐射;近地面大气均温为22℃,我们将其向外放出的辐射成为大气辐射,也属于长波辐射。 出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图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教师王安强【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护作用;理解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与大气受热过程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根据“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示意图认识削弱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特点;结合“大气的温室效应”示意图理解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运用大气热力性质解释一些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大气热状况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通过对“天空的颜色”“温室效应”的学习,明确成因,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树立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2.理解大气的温室效应。 教学难点: 1.大气的温室效应。 2.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四种辐射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式与方法的选择】 图文结合。启发、探究式教学法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①学生思考,说说自己身边气温的昼夜变化情况; ②思考:为什么月球上昼夜温差巨大,而地球上昼夜温差比较小? ★ 学习主题Ⅰ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复习回顾 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 提出质疑 大气为何不直接从太阳辐射中汲取热量,反而要劳驾地面呢? 学生活动 自学教材P32相关内容,了解大气的受热程,及大气削弱作用的环节。 设计意图 使学生初步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三种削弱作用,通过设疑导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设计意图 教师环环设问激发着学生步步为营。此时每一问题后教师的小结很重要,尤其要让学生领会吸收、散射的选择性和反射的无选择性。 设计意图 用学生比较熟悉又感觉神秘的月球与地球相比,激发大家的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

大气的受热过程-导学案

百度文库 高一地理 编号:DL-013-01-009 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第一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 导学案 1、 2 、 编写人:周爱 审核人:高一地理组 班级: 级别: 编写时间:2013-11-10 组名: 姓名: 【学习目标】 能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能理解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能阐述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 A 太阳短波辐射吸收较少,大部分能够透过 【重点难点】 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和保温作用的原理 【学法指导】 通过图解分析探讨理解“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地面”的原理 【知识链接】 针对大气受热过程,复习时要正确理解大气受热过程原理, 形成分析昼夜温差的思路。能运 用以上原理、方法分析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玻璃温室、水库建设、热力环流的常见 形式及其影响。 【学习过程】 大气的受热过程 1、基础梳理(A 级) (1) 大气最重要的热源: ______________ (2) 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_______________ 从大气的受热过程来看, 地球大气对图中的 大气射到地面;大气对图中的 B 吸收较多,因此大气增温的最重要方式 大代戻 制约着大气的 ◎ 她农吸收 (3)、影响:影响着大气的 2、读图 级) 2、 1,运用大气增温过程解释“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地面”原理( 大气保 温作用 地面增温:地面吸收④ 大气增温:近地面大气吸收⑤ 而增温 而 增温 大气保温效应:⑥ 将大部分热 量返还地面 3、大气逆辐射对地面有什么作用?如果用“大气保温作用”概括你认为合适吗?( B 级) 合作探究: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吴忠市回民中学李小梅 【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使用的是中图版的地理教材。本节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第1册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第一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这一节的内容属于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范畴,是前面知识的延伸,也是后面学习大气环流、气压带和风带、天气系统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的理论依据,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本节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体现课改中培养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理念,有利于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二、教材内容分析 从正文看,教材的编排紧贴课标的要求,首先呈现的是大气受热过程的三环节,进一步分析可从中提取出大气受热过程的两个作用。接下来教材较详细地阐述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的原理。阅读部分的标题是“天空的颜色”,意在让学生运用本部分知识解释地理现象,体味地理的“有用性”,进一步认识人地关系。本部分教材中主要有三张地图: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的“温室效应”、太阳辐射在地面的不均匀分布,意在使学生“运用图表说明”,指明了学习路径。 【教学目标的确定】 课标解读: 内容标准: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课标解读①课标中的行为动词“说明”属于理解的知识水平; ②“课标”中的“大气”是指低层大气; ③学习和说明大气受热过程,需要借助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④这就要求学生能够自选或运用给定的图表准确而完整地解释“大气的受热过程”,运用这部分知识解释一些地理现象,进一步认识人地关系。准确而完整地解释“大气的受热过程”的基础是对大气受热过程有一完整的感知和记忆,即大气受热过程的三环节、两作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记住大气受热的完整过程: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太阳辐射到达地表和地表把热量传给大气这三个环节,以及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这两个作用。 2、学生能够运用自选或给定的图表准确而完整地解释“大气的受热过程”。 3、学生能够运用这部分知识解释一些地理现象,从而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树立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进一步认识人地关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掌握大气受热过程,以及受热过程中的有关现象 难点:1、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的理解。 2、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理解。 【学情分析】 学生刚升入高中不久,对地理学习有较浓厚的兴趣,加之本部分知识可以很好地解释学生日常生活中关注的一些现象,所以教师有技巧的设问,一定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导学生由感知形成结论,由结论解释现象。通过第一章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关于太阳辐射和对流层大气特点等的知识储备,也有了关

大气的受热过程(优秀)导学案

高中地理必修1导学案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第1课时 大气的受热过程 1 . 了解大气的热源。 2 . 】 3. 理解大气的两种热力作用,学会分析昼夜温差大小。 4. 理解大气受热过程原理,掌握其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1.理解大气的热力作用: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 2.应用大气的热力作用原理。 <一>、预习思考(各小组长检查完成情况)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的热源 (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________ (2)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________ # 2.受热过程

(1) A 在穿过大气过程中,部分被大气 或反射,大部分到达地面,使地面增温。 (2) 地面升温后,又以B 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使大气增温。 (3) C 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 <二>、预习自测(展示并评价:由学生讲解) 1.读辐射转换图,完成下列要求: $ : : (1)说明图中字母的含义; (2)大气对太阳辐射有什么作用 。 2.【活动】完成P29页活动题(2),分析月球表面的昼夜温度变化比地球表面剧烈主要与什么因素有关(提示:月球自转的周期为天) 大气上界 A B D C E F 地面

<三>、疑问存档 。 — 探究问题1 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 晴天的昼夜温差大还是阴雨天的昼夜温差大为什么 》 探究问题2 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请解释以下农业生产现象: ①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 -

②利用烟雾防霜冻。 · ? 第小组姓名成绩组平均分评卷人 一、单项选择题:请把答案写在相应的括号内,每题1分,共5分 读下图(图中e、f、g 表示不同作用,a、b、c、d 表示不同辐射),回答1--3题。 1.在图中箭头所示的辐射中,属于短波辐射的是() ^ A 箭头a B 箭头b C 箭头c D箭头d 2.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是() A 箭头a 表示的辐射B箭头b 表示的辐射 C 箭头c 表示的辐射 D 箭头d 表示的辐射 3.当大气中的云量和水汽含量增加时() ①箭头f 可能增强②箭头e 可能增强③箭头c 可能增强④箭头a 可能增强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 4.与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平原相比,青藏高原气温日较差大的原因为() % ①青藏高原距离太阳近②青藏高原比长江中下游平原太阳高度角大③地势高,空气稀薄④白天太阳辐射强⑤云层厚⑥夜晚大气逆辐射弱 A.①②③B.④⑤⑥C.③④⑥D.②⑤⑥ 5.撒哈拉大沙漠地区气温日较差较大的原因是()

大气的受热过程学案

《大气的受热过程》学案2012.11. 高考考点:大气受热过程 1.识记: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2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大气水平运动。 3应用:等压面图和等压线图的判读。 高考定位:以等压线图为背景考查有关大气运动、天气等知识的题目一直是高考命题的热点。 探究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原理 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热量的直接来源,太阳辐射是根本来源,大气的受热过程具体图: 1 填出图中序号所代表的内容 ①为()辐射②为()辐射 ③为()辐射④为()辐射 ⑤为()作用⑥为()作用 2 根据各种辐射的波长范围,太阳辐射分为紫外区、()区和()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性。 3 就整个地球多年平均状况看,地区的热量收支状况是()的。 例题:吐鲁番盆地为我国夏季气温最高的地区之一,请说明形成原因。 规律总结: 【思考】什么情况下地面辐射获得的能量会更多些? 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探究二:热力环流的形成、应用 大气运动: 1.能量来源: 2.原因:根本原因: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 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同一水平面上的差异。 水平运动的原动力:力。 3.方式:垂直运动:气流上升或下沉水平运动: 4.基本类型: (1)最简单形式::概念:由于而形成的环流。 形成原因:地面冷热不均引起气流上升或 下沉运动,并导致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的差 异,产生力,形成空气的水 平运动。 形成过程: ①冷热状况:受热,冷却。 ②气压高低:低压,高压(A、B) 典例:、、。(2)大气水平运动——风 ①形成风的三种作用力(图1) 图1(半球)图2 (半球)图3(半球) ②海平面等压线和风向: 受个力的作用,在等压线闭合的低压区,气流从四周向中心, 字母力的名称方向影响风向与等压线的关系 高空风(图2)地面风(图 3)A受力 和力, 风向最终于等 压线。 风压关系: B C

专题复习大气受热过程

考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知识梳理】 1.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最重要的能量源泉。 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可见光(0.4~0.76微米) 太阳辐射——“短波辐射”,地面辐射——长波辐射,大气辐射——长波辐射 2.受热过程: ①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增温。 ②地面放出长波辐射,大气中的CO2和水汽强烈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而增温 ③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 较少。 ②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尘埃越多,反射作用越强。例多云的白天温度不太高。 ③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例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等。 4.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①大气逆辐射指大气射向地面的辐射,它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云层、尘埃,水汽, 二氧化碳能增强大气逆辐射。因而多云的夜晚气温比晴天高。 【能力拓展】 1.影响地面辐射强弱的主要因素: 1)纬度因素: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导致地面受热面积小,太阳辐射强度大。纬度低,太 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程短,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因而,纬 度低,太阳高度大,太阳辐射强。 2)海拔因素:海拔高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程短和海拔高大气稀薄,削弱作用弱。 因而,海拔高,太阳辐射强。 3)气象因素:云量少,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强。因而干旱区太阳辐射强。 2.影响气温的因素

分析:通过影响大气受热过程的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吸收能力,保温作用和削弱方面思考。 1)纬度:纬度低,太阳辐射能从低纬向高纬递减因而全球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2)海陆:海陆热力性质有差异,即海洋比热容大,陆地比热容小。冬季大陆冷,海洋热,夏 天大陆热,海洋凉爽:夜晚大陆冷,海洋热,白天海洋冷,大陆热。大陆的气温年较差, 日较差大于海洋。(湖区、库区、沼泽、湿地的气温变化小。原因:湖区、库区、沼泽、 湿地的比热容大) 3)天气系统:冷锋过境,伴随降温。暖锋过境后,气温上升。阴雨白天气温低,阴雨夜晚气 温较高。 4)地形地势:海拔高气温低,对流层中高度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6℃。 盆地和河谷气温冬季比同纬度地区高,因为山地阻挡冷空气。 盆地和河谷气温夏季比同纬度地区高,因为盆地不易散热。 山地阳坡比阴坡气温高。原因:阳坡太阳辐射量>阴坡太阳辐射量 5)洋流:暖流增温,寒流降温。 6)植被:裸地的气温变化>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的气温变化。原因: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对太 阳辐射的阻隔作用强。,对太阳的反射率低 7)人类活动:城市的热岛效应。 3.影响气温昼夜温差的因素 (1)下垫面性质:比热容大,地面增温和降温速度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温差一般小于 陆地。 (2)天气状况:晴天时,大气白天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 用都弱,昼夜温差大。阴天则相反。 (3)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大气白天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对地 面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影响气温年较差的因素 (1)纬度:气温年较差随纬度的升高而增大。 (2)海陆:海洋气温年较差越小,陆地气温年较差越大。 (3)海拔:愈高年较差越小。 (4)天气:云雨多的地区小于云雨少的地区。 (5)植被:有植被的地区小于裸地。 4.气温分布规律: 水平:全球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一月份最冷的地方在北半球高纬大陆 七月份最热的地方在撒哈拉沙漠。 世界极端最低气温在南极大陆 受海陆分布的影响陆地等温线一月向南凸海洋一月向北凸 地形,陆地水体和洋流,等因素也会影响等温线弯曲 垂直:一般情况下,对流层大气由于热量主要直接来自地面辐射,所以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海拔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6°C 日变化:最高气温14点。(太阳辐射12点最强,大气要吸收地面辐射增温,故气温最高时间延后)最低日出前后。(太阳辐射是地-气系统主要能量来源。夜晚是地面散热过程,至太阳升起前达到最低值,气温也最低) 年变化:北半球陆地一月最低,七月最高。海洋二月最低,八月最高。 5.逆温现象:

2.1.2 大气的受热过程(学案)

专题大气圈与大气运动 第二课 一、学习目标: 1.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2.学会分析大气温室效应及其影响。 学习重点:大气热量的来源,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 学习难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二、自学指导与检测 导学指导导学检测及课堂展示 知识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阅读课本29-30页,完成右框内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地球大气能量的根本来源:。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臭氧和氧原子主要吸收,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 2.低层大气主要的热量来源:。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同时向外,由实验得知,物体的温度越高,波长越,反之越长;相对于太阳辐射来说,地面辐射为,地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并且绝大部分被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使大气。 3.大气逆辐射:大气在增温的同时,向外放出,其中朝向地面的部分,辐射方向与地面辐射相反。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 4.右图为大气的受热过程图,完成填空。 A: B: C: D: 5.大气的两个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①吸收(选择性吸收):臭氧和氧原子吸收,水汽和二氧化碳吸 收。 ②反射:无选择性反射,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 ③散射:改变太阳辐射的的方向,波长较短的蓝、紫光最易被散射。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合作探究】1.晴朗的天空为什么是蔚蓝色的? 2.霜冻为什么出现在晴朗的早晨(晴朗的夜晚气温低)?

三、巩固诊断 1.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主要是因为( ) A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 B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 C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 D 、大气逆辐射作用 2.深秋,我国北方有寒潮活动的地区,农民经常有浓烟笼罩大白菜地,防止大面积冻伤,原因是( ) A 、浓烟散射地面辐射,增强大气温度 B 、浓烟反射大气逆辐射,增加大气温度 C 、浓烟可阻挡冷锋前进,防止大面积作物冻伤 D 、浓烟吸收地面辐射,增加大气逆辐射。 3.谚语说“十雾九晴”(深秋、冬季和初春的时候),指大雾多发生在晴天时,因为( ) A 、晴天时水汽多 B 、晴天时大气运动缓慢 C 、晴天时尘埃多 D 、晴天时大气逆辐射弱 4.图中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 ) 图12是“大气热力作用关联示意图”,读图回答7—9题。 5.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直接来自( ) A .a B .b C .e D .d 6.表示大气补偿地面辐射损失热量的箭头是( ) A .a B .b C .c D .d 7.倡导低碳生活,减少CO 2排放可以使( ) A. a 增强 B. b 增强 C. c 减弱 D. d 增强 闯关题: 1.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可能造成地表温度下降。其合理的解释是火山爆发导致( ) A. 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B.高纬度地区极光现象减少 C.地球表面长波辐射增强 D.到达地面的短波辐射减弱 3.结合课本第30页“活动”,解释温室保温的原理。 总结 昼 夜 陆地 A 昼 夜 陆地 C 昼 夜 海洋 B 昼 夜 海洋 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