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经济发展水平评价

福建省经济发展水平评价
福建省经济发展水平评价

福建省经济发展水平评价

摘要:要评价系统的有关替代方案的各种要素分解成若干层次,并以同一层次的各种要素按照上一层要素为准则,进行两两判断比较并计算出各要素的权重,根据综合权重按最大权重原则确定最优方案。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权重、一致性、指数

福建是中国加快发展的重点地区之一。1978-1998年,福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国内生产总值居全国的位次从1978年的第23位上升到目前的第11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第22位上升到第6位。城乡居民收入显著提高,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对外开放向高层次宽领域纵深化推进,全省已初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台商投资区、保税区、高科技园区等多层次、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培育和符合国际惯例的商品和要素市场。

层次分析法是70年代由美国运筹学家T.L.Saaty提出的,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已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将要评价系统的有关替代方案的各种要素分解成若干层次,并以同一层次的各种要素按照上一层要素为准

则,进行两两判断比较并计算出各要素的权重,根据综合权重按最大权重原则确定最优方案。它是在简单加性加权法的基础上推导得出的。

运用AHP法进行决策时,需要以下4个步骤:

1、建立系统的递阶层次结构;

2、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

3、针对某一个标准,计算各备选元素的权重;

4、计算当前一层元素关于总目标的排序权重,进行一致性检验。

一、指标模型的建立

经济发展水平

人均GDP

年人均财政收入

农民年人均收入

城镇居民年人均收入

第三产业占GDP比重

二、经济发展水平权重确定

A

人均GDP

年人均财政收入

农民年人均收入

城镇居民年人均收入

第三产业占GDP比重

人均GDP

1

6

3

3

6

年人均财政收入

1/6

1

1/2

2

农民年人均收入

1/3

2

1

1

2

城镇居民年人均收入1/3

2

1

1

2

第三产业占GDP比重1/6

1/2

1/2

1

计算判断每一行乘积值Mi i

1

2

3

4

5

Mi

324

1/12

4/3

1/48

计算Mi的n次方根Wi i

1

2

3

4

5

Wi=

3.178

0.608

1.059

1.059

0.461

权值计算

由得,∑Wi=6.365

1

2

3

4

5

wi=Wi/∑Wi

0.499

0.095

0.167

0.167

0.072

计算判断矩阵最大特征根λmax 由的结果可知,

Aw=

i

1

3

4

5

A wi

2.503

0.489

0.834

0.834

0.370

λmax=∑ =5.059 一致性检验

n

1

2

3

4

6

7

8

9

RI

0.58

0.90

1.12

1.24

1.32

1.41

1.45

CI= =0.002

RI=1.12 CR=CI/RI=0.002

所以该数值满足一致性检验。

四、通过查询《福建统计年鉴》,得到以下数据:指

经济发展

人均GDP

(元)

年人均财政收入(元)

农民年人均收入(元)

城镇居民年人均收入(元)

第三产业占GDP比重(%)

XX年

11601

11804

3230

7432

40

XX年

14953

15199

3734

10000

39.1

经过简化处理,得指

经济发展Ei

人均GDP

年人均财政收入

农民年人均收入

城镇居民年人均收入第三产业占GDP比重

0.775

0.777

0.865

0.743

40

XX年

1

1

1

1

39.1

五、分别计算XX年和XX年福建省的经济发展e 指数

年份

经济发展指数e=∑Ei*wi

0.7191

XX年

0.9561

通过上述数据的比较,可以得出XX年福建省经济发展指数是XX年的经济发展指数的1.33倍。一定程度上这是由福建省实施“十五”计划和XX年远景目标规划,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区域发展布局上,将以厦门经济特区为龙头,加快闽东南开放与开发,内地山区迅速崛起,山海协作联动发展,建成海峡西岸经济繁荣带。

参考文献:

[1]福建统计局.XX年福建省统计年鉴.福州:福建统计局,XX

[2]福建统计局.XX年福建省统计年鉴.福州:福建统计局,XX

河南各地市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河南各地市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河南省各地市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了河南省各地市的经济发展情况.首先依据恰当的原则,建立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利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经济发展水平作出大致的分类.最后,分别选用TOPSIS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各地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作了综合评价,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得出最终结论. 关键词:综合评价;聚类分析;TOPSIS法;主成分分析法 1 引言 近年来,河南省的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在经济繁荣的背后也隐藏着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各地市的综合经济实力如何?发展是否均衡?分别有什么优势和劣势?解决这些问题能够使人们清楚认识经济发展现状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为行政部门提供一定的决策依据,对河南省今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主要研究了河南省各地市的经济发展状况,首先从GDP总量、人均GDP 等经济指标出发,对河南省经济发展状况作出定性分析.为了对各地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我们选取了四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构建了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在研究过程中,本文主要选用了聚类分析、TOPSIS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各地市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得出:郑州市以绝对的优势领跑全省;济源市、三门峡市、洛阳市分列二到四位,处于第二集团,较其他

城市有较大的优势;其余城市的发展还有待努力. 图1论文结构图 2 河南省经济发展概况 2.1 河南省历年GDP增长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目前,河南已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的首位经济大省,也是全国最重要的经济大省之一. 图2河南省历年GDP增长趋势 从图2中可以看出,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河南省的经济总量维持在一个缓慢增长的状态,GDP总量低于1000亿元;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我省的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于2000年突破5000亿元的大关;进入21世纪,国家先后提出了中原崛起和建设中原经济区战略,以此为契机,我省的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GDP总量突破两万亿,仅次于广东、

关于新中国经济增长与发展阶段(1949—2004)的探索(一)

关于新中国经济增长与发展阶段(1949—2004)的探索(一)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2003 年GDP 增长9.1%, GDP总量达到11.6万多亿元,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国际经验反映:进人人均1000 美元的经济发展阶段,是一个国家加快经济发展非常重要的战略起点,也是矛盾凸现的时期。① 在工业化、城市化加快过程中,资源约束的矛盾正在突出;随着社会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各种利益摩擦也在加剧;就业、“三农”、金融问题累积,等等。这表明我国步人一个新的增长阶段, 面临重大战略调整。在这样的时刻, 回顾中国经济历史上的增长与发展,有助于全面客观地认识现存的矛盾与摩擦,把握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阶段, 了解“路径依赖”可能带来的障碍。从而对于适当地把握战略和政策均将有所裨益。 关于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经济发展,目前已有连篇累牍的著作和论文。其中关于阶段划分标准不同。例如从五年计划的角度、经济体制变革的角度、党和国家关于经济重大决策的角度、中外经济关系变化的角度,等等。不同标准所划分的阶段多少和起点终点也有所不同。在这些标准的背后,实际上均不同程度地体现着生产要素形成与配置方式的制约。 面临新的增长与发展阶段,从国民经济发展的角度。我们尝试从国民经济体系的初步形成(简称要素形成)、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简称要素优配)、知识和技术创新(简称要素创新)三个层面,大体概括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前两个阶段大体以20 世纪80 年代前期为界;后两个阶段大体以20 世纪末一21 世纪初为界。每两个阶段之间的界限,不像重大决策颁布或五年计

划起止那样具体到某年某月某日,阶段划分是指其主要特点的变化,各个阶段之间有所交叉和过渡。 1952 年,新中国经济恢复到战前最好水平时,零星的工业企业、占工业产值72%的手工生产、残缺的产业结构、畸形的工业布局等现象表明,中国的工业尚未形成规模和体系。与任何发展中国家一样,中国在工业化初期也面临工业化所需生产要素匮乏的所谓发展性短缺问题。这些生产要素包括货币资本、有一定素质与技能的职工、工业原料和土地、机器设备、以及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在这种情况下,尤其中国在遭受了割地赔款、经济掠夺和多年战乱之后,就更容易陷入“贫困的恶性循环”之中,即:低收入导致低储蓄,而低储蓄又造成低投资,从而无法跨人工业国家的行列。 我国的要素形成阶段,由于底子薄、基础差、遭受国际封锁,经历得十分艰苦。为了建立大国所必需的工业体系,特别是重工业建设,国家通过计划经济体制,集中财力、物力、人力,强化积累、压低消费,来保证建设与开发。在体制上,以单一的公有制取代了多种经济成分;在决策上。以国家和集体的公共决策取代了企业和个体的选择。在要素形成的初期,在冷战的环境下,这样做在整体上有利于在稳定国内政治的同时强制建立和强化比较劣势的部门和行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样一个阶段可能是难以回避的。同时,由于经验的缺乏和认识的僵化,我国在实施单一公有制过程中走了弯路。在经济体制上放弃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探索。从“批反冒进”、“阶级斗争为纲”直至“文革”,从经济体制到具体政策曾经出现了一系列失误,也导致“要素的优化配置”与

复合指标法及其在测度中国省域城市化水平中的应用_代合治

复合指标法及其在测度中国省域城市化水平中的应用 代合治 刘兆德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来测度城市化水平,应该说,这种方法在单指标方法中是最科学的,在有关资料不够健全的地区也是最可行的,但它也存在诸多弊端与局限性,如城市人口难以包容城市化的全部内涵,且缺乏科学统一的界定标准等,往往造成地区之间或同一地区不同时间测度的城市化水平具有不可比性。因此,笔者采用复合指标法测度我国省区城市化水平,以图在城市化水平测度方法和客观判定地区城市化差异方面有所突破。 一、复合指标体系的构建 1.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第一,全面系统性原则。城市化过程是人口、经济、社会文化、地域景观等多要素的系统转化过程,既有乡村型地域向城市型地域的转化,也有城市型地域的城市功能进一步强化的转化,因此指标选择应具有全面系统性。第二,层次性原则。在众多城市化指标中,其性质和特点各异,反映的城市化内涵也不尽相同,故应合理确定其在指标体系中的层次与位置。第三,可比性原则。有些指标在统计口径上不统一或时有变化,故不选取,主要选取近些年我国统计部门稳定使用的指标。第四,可操作性原则。确定的指标应能在统计资料中查到或者通过有关资料可以计算获得。 2.指标体系的设置 依据上述原则,笔者选取了4大类22项具体指标。其中人口类(P)包括3项指标,经济类(E)包括5项指标,社会文化类(S)包括7项指标,地域景观类(R)包括7项指标。每类指标中,由于反映城市化的内涵不同,又分两类,一是反映乡村型地域向城市型地域转化的指标,列为A 类,即外延型城市化指标,二是反映城市型地域的城市功能进一步强化的指标,列为B类,即内涵型城市化指标。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 二、城市化水平综合指数的测定 城市化水平综合指数的测定分两步进行,首先确定各指标对于城市化水平的贡献度即权重,其次在对各指标值进行标准化处理的基础上加权求和,获得综合指数。 1.指标权重的确定 由于各指标对于城市化的贡献度不同,因此,必须确定适宜的权重。指标权重的确定分为两步,第一步确定中间层人口类、经济类、社会文化类、地域景观对城市化水平的权重,采用层次分析法,构造出判断矩阵,进行排序,经CR一致性检验后得出中间层的权重,分别为:W P=0.390,W E= 0.152,W S=0.068,W R=0.390;第二步确定各指标对城市化水平的权重,每类中间层指标中均包含A和B两类指标,依据其重要程度,A类指标(外延型指标)的权重确定为所属中间层指标权重的60%,B类指标(内涵型指标)的权重确定为所属中间层指标权重的40%,那么每项具体指标对于城市化水平的权重就等于其所属中间层指标的权重乘以60%(A类指标)或40%(B 类指标)再除以同类指标的个数。如市区非农业人口占省域人口比重这一指标,属于人口类中的A类指标,该类中同类指标只有一项,故其权重为W PA1=W P×60%÷1=0.390×60%÷1=0. 234,同理可以计算出各指标对于城市化水平的权重,如表1所示。 总第84期城市问题1998年第4期

中国经济发展第四阶段论述

美媒称,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经济一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增长。将过去三四十年划分成四个不同阶段是很有意义的。目前,中国正处在第四个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刚刚启动,且困难重重。 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网站6月18日报道称,发展中国家要成功进入发达阶段,需要采取两套政策。第一套政策显而易见,旨在直接改善企业经营环境——给予其所需要的资源,如良好的基础设施、资金和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力。 第二套政策不易描述,它旨在切实改善社会资本,以使个人和企业能够高效地使用这些资源。这些改革包括建立富有成效的激励体制、具有可执行力的强大和高效的法律体系、可高效分配资本的金融体系、限制政治阶层和精英阶层干涉财富积累过程、禁止权力寻租,以及鼓励创业和为社会创造经济价值的能力等。 报道认为,这种增加社会资本的自由化改革很可能不受精英阶层的欢迎,除非财富或生产力的积累足以让精英阶层在利益分配份额减少的情况下仍可以获利。 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可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首次自由化阶段。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北京推动了一系列旨在增加社会资本的自由化改革。这些改革废除了严重束缚中国高效行动能力的法规,让经济活动的增长出现井喷,创造了巨大的财富。 2、“格申克龙”阶段。中国开始了令人惊讶的第二阶段增长,其特点是大量国内资源为投资繁荣提供了资金,促进了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中国着手推动的一项计划化解了经济学家亚历山大·格申克龙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所提出的限制经济发展的因素:即储蓄不足,无法为国内投资需求提供资金;私营部门没有进行建设性投资而普遍失利。 报道称,尽管所有中国人都从这一财富创造过程中受益,但新的精英阶层获得了更多的利益,这在很大程度是由于为增加存款而对家庭收入增长设限的措施。 3、过度投资阶段。由统治精英阶层主导的投资持续快速增长造成了经济迅速增长的幻象。然而,由于这种增长是由更加快速的债务增长所支撑的,它最终是不可持续的。 4、第二次自由化阶段。现在,中国所需要的是第二次自由化改革,促使社会资本大幅增长,从而创造更多生产活动。这些措施必须包括改变法律结构、具有可执行力的商业法律、改变资本定价和分配的方式,以及其他具有激励机制的因素。

我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及战略取向

我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及战略取向 在扩大内需和结构调整政策的引导下,近几年来我国经济自主增长机制明显增强。20XX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达到%,是亚洲金融危机以来的最高点。与以往的经济周期性变化相比,目前经济增长的速度不仅恢复到了潜在的经济增长率水平,而且表现出了许多新的结构性特点,预示着经济发展已经开始进入新的阶段。 一、新阶段的主要特征 从近两年经济增长及其结构变化趋势看,我国经济已经进入重化工业主导的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经济发展有三个明显特征。 1、消费结构升级带动产业结构变化,形成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经济高增长 20XX年工业增加值增长率为%,其中重工业增长率为%,轻工业增长率为%,20XX年则分别提高到%、 %和%。两年中重工业比轻工业的增长分别高出1个百分点和4个百分点,重工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例也从%提高到%。重工业增长不仅明显超过轻工业,成为带动工业增长的主要力量,而且从整个经济增长来看,重工业增长也发挥着主导作用。1998―20XX年工业增长为%,同期GDP增长为%,工业增长高出GDP增长个百分点;20XX年GDP增长%,工业增长%,工业增长高出GDP增长个百分点。20XX年GDP增长%,在农业和服务业增长速度均比上一年有所减慢的情况下,工业增长速度却达到%,高出GDP增长个百分点。因此,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增长速度的提高,不是短期因素所为,而是由长期积累因素作用的结果,反映了我国经济未来结构变动的趋势。 经济高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于投资的高增长。20XX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是亚洲金融危机以来的新高。与近几年消费增长平稳和净出口增速下降的情况相比,投资的增长无疑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从理论上讲,投资高增长是工业化进程中重化工业加速发展阶段支撑经济高增长的必要前提,与前期以轻工业为主和后期以服务业为主的发展阶段相比,新的发展阶段必然伴随着投资的大量增加。20XX年我国工业投资14460亿元,同比增长%,提高了个百分点。带动投资高速增长的主要工业行业大多集中在重化工业领域,据20XX年统计公报显示,在500万元以上项目中,钢铁投资增长%,电解铝增长%,水泥增长%,汽车增长%,纺织增长%,煤炭增长%。另外,就长期趋势而言,投资增长的作用也反映在近几年我

福建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福建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一、基本省情 福建简称“闽”,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与浙江、江西、广东相接,国土面积12.14万平方公里,是我国沿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中处于重要位置。东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相望,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居主体地位,与台湾地区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具有对台交往的独特优势。 福建辖9个市、85个县(市、区)。境内峰岭耸峙,丘陵连绵,河谷、盆地穿插其间,山地、丘陵占全省总面积的80%以上,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2014年,福建年末常住人口3806万人,城镇人口比重61.8%。 表1 福建基本省情 指标名称单位福建 国土面积万平方公 里12.14 市(州)个9 县(市、区)个85 2014年末常住人口万人3806 2014年城镇人口比重% 61.8 2014年森林覆盖率% 65.95 二、福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一)国家对福建总体战略规划。 2009年,《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4号)出台,从国家战略高度,规划了福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到2012年,福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接近或达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显著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改善;地方财政收入较大幅度增长;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持续下降;生态环境继续改善;服务两岸直接“三通”的主要通道基本形成并不断完善,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功能更加凸显。 到2020年,率先建立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统筹协调能力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社会保障体系健全,人民生活更加富足,社会更加和谐。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生态环境

城市化水平衡量方法的比较研究_王新娜

【城市研究】 城市化水平衡量方法的比较研究 ○王新娜1,2 (1.烟台大学经管学院,山东烟台 264005;2.东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辽宁大连 116025) 内容提要:城市化是一种复杂的、多维的社会、经济、文化等的作用过程与结果,这决定了对于城市化水平的度量方法也纷繁复杂、多种多样。目前,学界采用的方法主要可以分为单一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两大类。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选择后者,并采取主成分法、熵值法、层次分析法等各种方法进行估算评价。对于不同的评价方法及其结果,根据多配对样本的K e n d a l l协同系数检验和I C C检验,评价标准及其结果具有一致性。 关键词:城市化;单一指标法;复合指标法;一致性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0)05-0092-04 当前中国已经进入了快速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国内学界对城市化的讨论也异常热烈。由于城市化是一种复杂的、多维的社会、经济、文化等的作用过程与结果,因此国内学者采用繁多的方法进行测度,以期能全面综合反映真实的城市化水平,而这也是城市化研究的逻辑起点和计量基础。本文试图理清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方法,并采用单一指标法、复合指标法(主成分法、熵值法、层次分析法)来比较各种方法测度结果是否一致。 一、城市化水平衡量方法之争 当前国内学界对于城市化水平的测度方法众多,大体可以分为两大类:单一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两大类方法的争论反映了从单一的人口城市化到城市化质量提高和城乡一体化,从城市化的量变到质变的关于城市化内涵理解的演进路径。 (一)单一指标法 城市化的基本标志是大量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并集中地进行工业生产、服务等社会活动[1]。H.E l d r i d g e认为“人口的集中过程就是城市化的全部含义”,C.G.C l a r k则将城市化视为“第一产业人口不断减少,第二、三产业人口不断增加的过程”[2]。单一指标法抓住了城市化的这一本质特征———人口城市化,来对城市化水平进行度量。 这类方法主要采取城市人口比重指标、非农业人口比重指标和城市用地比重指标,其中最为常用的是前两种。但是由于从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通过并实施以来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一直实行严格的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控制劳动力从农村流向城市,因此早期的城市化衡量方法基本上是采用城镇户籍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反映城市化水平。而这种衡量方法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的确反映了中国城市化的真实水平和状况。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户籍制度的逐渐放宽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劳动力流动性的不断增强,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持续的、大规模的涌入,形成了在城市居住、工作、生活却又被隔绝于城市非农业人口统计之外的暂住人口群体。同时农村改革的成功推进,形成了乡镇企业主导下的农村城市化,使我国城市化的内涵进一步扩展并愈加复杂化。我国市镇的建制标准也多次发生变化,例如1980年实行的撤县建市、撤乡建镇以及市带县的体制,使城镇人口统计口径、标准不一,以非农人口户籍统计数据作为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准显得愈发不合时宜,有失偏颇。城市暂住人口、流动人口是城市活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之一,应该归入城市人口,这已成为学界的共识。国内学者在实际操作中选取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建国以来进行的5次人口普查。一方面,5次人口普查只有节点数据没有时序数据;另一方面,5次人口普查的城镇人口统计口径也频繁变化,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采用市镇行政辖区的总人口作为城镇人口,1964年二普时则改用市镇行政辖区的非农业人口,1982年三普的标准是市镇行政辖区的总人口,1990年四普的口径为设区的市采用区的总人口而对不设区的市和镇采用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的人口,2000年进行的五普口径进一步改变,这给学术界的理论研究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二)复合指标法

心得体会:全面推动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心得体会:全面推动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作出了重大判断,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这一重大判断进一步明确为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作出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部署。2018年的经济工作,高质量发展将是统领全局的核心关键词。 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已经走过了长达40多年的高速增长期,许多年份实现了高达两位数的增速,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经济面貌,而且创造了人类经济史的奇迹。无论是近代还是当代,更不用说古代了,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尤其是大国能像中国这样,保持这么长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更没有任何国家能像中国,仅用一代人左右的时间,就完成了近现代工业化国家用几代人才能完成的产业变革、城市变迁以及社会进步等。中国经济用几十年的高速增长,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更是中国发展道路上的必然选择,是新的时代对经济发展内涵与目标提出的新要求。以往的高速增长,固然为我们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大大缩短了与世界先进国家之间的距离,但也存在发展效率不高、依赖传统动能过重、资源环境消耗过大等问题,一句话,需要尽快提高发展质量。只有提高发展质量,才能很好地解决发展中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而且,有质量的发展,尽管速度可能会慢一些,但发展的效果要比没有质量的高速增长更好。在现阶段,如果经济增速是7%左右,但经济增长的动能主要来自科技进步,经济发展更加协调,市场上的有效供给明显增加,无论是产品还是服务的质量显著改善,这样发展的效果应该比质量不高的10%增长更好。如果经济发展的质量得到普遍改善,真正实现高质量的发展,经济增速还可以低一点。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是主要经济工作的基本出发点。 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提高经济创新力 在经济领域推动高质量发展涉及多方面的内容,包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激发各类市场活力、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各个方面,无论是哪一个方面的经济工作,都关系到通过创新来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关系到依靠创新之路

江苏省各地市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 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 年级 2007 专业统计 班级统计072 学号 040307212 学生姓名张轲 指导教师籍艳丽职称 论文提交日期 2010-05-20

常熟理工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诚信承诺书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本人签名:日期:2010-05-22 常熟理工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常熟理工学院有关收集、保留和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本科生在校期间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常熟理工学院。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毕业设计(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将毕业设计(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毕业设计(论文),并且本人电子文档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 保密的毕业设计(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本人签名:日期:2010-05-22 导师签名:日期:2010-05-22

江苏省各地市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分析 摘要 论文首先阐述了科学进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的意义,并建立江苏省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叙述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的原理和步骤。文章以江苏省各地市2009年的原始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计算出各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排名,再根据城市排名进行聚类分析,把江苏省13个市分为5类,从分析的结果中得出江苏省各市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苏南经济发展最好;苏中次之;苏北最差,针对这个问题对各个区域提出了各自切实可行的建议,以逐步缩小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从而使江苏省的经济发展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关键词:经济发展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

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与布局调整思路.

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与布局调整思路 中国统计信息网2003.01.06 08:50:49 福建省第七次党代会提出:“九个设区市的发展按三个层面同时推进。”这是新一届省委在总结我省区域发展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顺应新世纪初的发展要求,确定的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路。本文分析这一新的战略思路对我省区域经济布局的影响,比较三个层面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和特点,提出推进三个层面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若干思路。 一、三个层面发展战略对我省区域经济布局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所处阶段的特点和任务,福建省在区域经济发展上先后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思路。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大念山海经、建设八大基地”战略;90年代初期提出“沿海、山区一盘棋”和“南北拓展,中部开花,连片开发,山海协作,共同发展”战略;1995年省第六次党代会提出:“以厦门经济特区为龙头,加快闽东南开放与开发,内地山区迅速崛起,山海协作联动发展,建设海峡西岸繁荣带,积极参与全国分工,加快与国际经济接轨”的战略布局。这些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对于推进我省区域经济发展和提升全省经济综合实力起到了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进入了新世纪,面对入世后的新形势,省第七次党代会提出构建三条战略通道的战略构想,对省内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做出了新的战略部署:“九个设区市的发展按三个层面同时推进。福州、厦门、泉州、漳州四市发展相对较快,要向更高水平迈进,尤其要进一步发挥厦门经济特区的龙头作用和福州省会城市的带动功能。莆田、宁德两市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扩大开放,壮大经济实力,努力与福厦漳泉联成一线,形成沿海连片繁荣。南平、三明、龙岩三市要加快开放、开发步伐,对接沿海,辐射边界,拓展我省腹地。”三个层面区域发展思路既对过去地区

城市化水平测度

城市化水平测度方法 目前确定城市化的指标和测度方法主要有两种.①主要指标法。选择对城市化表征意义最强和便于统计的个别指标,来描述城市化水平。以人口比例指标和土地利用状况指标为主,而城市人口占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人口的比例是最基本、最主要的指标。②复合指标法。选用与城市化有关的多种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对具体城市进行分析时,往往使用不同的指标设计方法。 一般而言,度量城镇化水平最常用的指标是“城镇化率”,即: 一个国家或区域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但在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格局下,利用人口比重的方法来计算或预测城镇化水平已经不能全面体现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城镇化水平。课本上有四点原因。(主要指标法) 1、城镇的定义不同将直接影响到人口数量的统计,进而影响城市化水平的计算与统计 2、城市人口的定义不同也将影响城市化水平的计算。 3、以城市人口比重衡量城市化水平只是测度了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不能反映城市化其它实质。 4、以城市人口比重衡量城市化水平,只能反映城市化发展的相对水平,不能反映城市化的总体规模。 (用复合指标法)城市化水平测度总的来说也是大同小异。 同:都有三个大的步骤。用的都是层次分析法。 1、指标体系的构建(层次结构模型的确立) 2、各体系权值的确定(因素分析法、专家打分的方法) 3、城镇化水平的测定(分值比较) 异: 1、指标体系内容的差异 (1)第一类:经济现代化, 包括人均 GDP、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非农产业比重和城市居民收入 4 个指标; 第二类: 基础设施现代化, 包括人均铺装道路面积、百人拥有电话机数、每万人拥有医生数、城市污水排放处理达标率 4 个指标; 第三类: 人的现代化, 包括人均居住面积、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数、市区绿化覆盖率、二氧化硫年日平均浓度、人均生活用水量 5 个指标

城市常规公共交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城市常规公共交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城市常规公共交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城市常规公共交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2007-01-29 交通运输论文 城市公共交通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是城市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所必须的公益性事业。它不仅满足城市居民出行的需求,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对城市功能的正常发挥起到了一定的组织作用。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交通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公共交通所具有的个体交通无法比拟的强大优势也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自1980年代起,我国政府就明确提出了城市客运交通以公共交通为主的发展方针,并且先后发布了相关的技术政策和产业政策,为公交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评价现有公共交通的运行状况,找出存在的问题及可能发挥的潜力,把握公交总体发展水平,可以为公交进一步发展提供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的依据,对整个城市交通系统管理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实用的公共交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可分为两大系统:定点、定线公共交通系统和非定点、定线的公共交通系统。前者包括公共汽车、无轨电车、有轨电车、地铁、轻轨、小公共汽车以及索道、缆车、登山电梯等。后者主要是出租汽车。各种交通方式有各自的运行特征,本文针对最常见的公共汽车交通问题进行研究。 评价是一些归类的指标按照一定的规则与方法,对评判对象从其某一方面或多方面或全面的综合状况做出优劣评定。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应遵循以下原则:

客观性原则:保证评价指标体系的客观公正,保证数据来源的可靠性、准确性和评估方法的科学性; 科学性原则:指标的选择与指标权重的确定、数据的选取、计算与合成必须以公认的科学理论为依据; 非线性原则:城市公共交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评价指标选取应遵循非线性原则,实现指标体系的结构最优化; 实用性原则: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水平评价工作的意义在于分析现状,认清所处阶段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指导实际工作,因此,尽量选取日常统计指标或容易获得的指标,以便直观、简便地说明问题。 涉及公共交通的评价指标至少有几十种,精确的量化不等于评价的准确,对于发展水平的总体评价,应选取尽量少的指标,反映最主要和最全面的信息,每项指标应具有独立性、可量化和通用性。 城市常规公交评价涉及面广、内容多,评价指标选取考虑的因素也多,因此,用简单的`线性结构难以描述各指标的内在联系,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树状的关系结构,运用目标层次分类展开法,将目标按逻辑分类向下展开为若干目标,再把各个目标分别向下展开成分目标或准则,依此类推,直到可定量或可进行定性分析(指标层)为止。目标层次分类法是最常用的方法,选取的指标直接与目标相关,具有层次性,并可随着目标的增多而扩充。 城市常规公共交通的要素包括流动的人、行驶的车、变化的路,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该系统的指标多达数十种,对指标进行归类分析整理,认为评价体系可以从建设投入水平、运营服务水平、综合效益水平三个方面来反映总体发展水平。

福建经济发展的自然条件评价终板

福建经济发展的自然环境评价 2010地理学(国家理科基地班)109022010013 摘要:福建经济正处于从工业化向工业化后期过渡与发展阶段,2011-2012年福建省域综合竞争力排行第九,服务业竞争力上升,经济向外向型经济转化,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实施以来,福建省经济协调发展。本文分别对影响经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原材料现状、自然灾害、港口、能源等自然条件进行评价。 关键词:福建;经济发展自然环境 正文: 十六大后全国各省市区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国民经济高速增长。以2011年平均汇率折算福建省在2011-2012年省域综合竞争力位于第九,人均GDP超过6500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达到了中等偏上国家的发展水平。[1]有学者认为福建经济从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过渡与发展阶段[2],福建产值结构保持在“二,三,一”的格局,第二产业比重较大,第三产业比重逐年上升,表明我省服务业竞争力上升。2000年来,特别是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实施以来,福建省经济协调发展,在沿海地区持续发展同时,闽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显著上升。原来以鹰夏铁路中段为主体的经济发展轴向南北延伸,西部山区发展轴展露雏形,并与沿海经济发展带一起构成了福建省的两条纵向经济发展轴线。[3] 近年来,常以区域全面发展竞争力作为评价一个区域的综合实力的方法,包括环境发展竞争力,社会发展竞争力和经济发展竞争力。环境发展竞争力体现一个区域经济发展赖以依存的资源环境状况,它作为区域的环境子系统,又体现在自然资源竞争力、资源消耗竞争力、基础设施竞争力和环境保护竞争力四个方面。自然资源作为区域的资源禀赋,它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资源获得的便利性问题,尽管某些可以通过区域外的要素获得,但区域自身的资源要素仍将影响到经济发展,而某些自然资源对于社会发展则是不可转移的,它是环境发展竞争力的重要内容。[4] 一、福建省经济发展的自然资源评价 (一)、水资源 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资源。福建省淡水资源相对富余,水资源总量为1168.7亿m3,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4.3%,居全国第8位,人均拥有量3367m3,是全国的1.52倍,居全国第七位。但福建省水资源主要来自江水,受降雨时空和河流走向的影响,时空分布不均,出现地域性、时间性水资源短缺。莆田、泉州、福州市人均水资源量也仅为915、1121、1468、1705m3,按照国际通用概念,这些地区也基本都属于“贫水区”“水资源紧张区”,而这一地区由于人口密集、经济较为发达,水资源供需平衡矛盾十分突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用水大幅度增长,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凸显,同时,一些流域的水质污染也造成部分地区水质性缺水 对于水资源中的海洋资源,福建海区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处北回归线东侧,面临台湾海峡,是东海和南海之间的通道,福建省的海洋资源优势主要有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矿产资源、海洋能源、滨海旅游资源、海岸滩涂资源、海洋空间资源、海水化学资源。 (二)、土地资源 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和宝贵性越加突出,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资源。根据2000年土地详细变更调查资料,在全省土地总面积中,林地面积占67.3%,耕地占11.1%,水域占4.7%,城镇、工业区、交通、园地等占9.2%,未利用土地占7.7%。福建省土地利用结构的特点决定了在生态稳定和优化的条件下实现耕地资源调整的空间狭小。林地面积虽大,但不能毁林开荒,因为在优越的生态环境中又隐藏着特殊的生态脆弱性,

河北省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分析

河北省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分析 本文在分析城市化研究领域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究了城市化内涵,并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河北省城市化水平的指标体系,对近十几年河北省城市化水平进行了评价分析,来更加全面的研究河北省城市化的发展进程;最后对加快河北省城市化提出了对策措施。 标签城市化;河北省;层次分析法;指标体系 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推动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河北省从2008年起在全省开展了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工作,计划利用三年时间,达到城市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承载能力显著提高、居住条件大为改观、现代魅力初步显现、管理水平大幅提升的工作目标,向经济繁荣、居住舒适的现代化城市迈出关键步伐。经过2年的努力,今天的河北,三年大变样已取得初步成效,城市建设正走向大建设大发展的新时代。本文在这个背景之下,对河北省城市化水平进行了分析。 1 城市化的内涵 城市化,又称为城镇化,是当今世界上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之一。尽管国际学术界对城市化的研究已有数十年的历史,但是,由于各个学科对城市化的理解不一,迄今为止,关于城市化的概念还没有一个完整统一的解释。人口学认为城市化是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社会学认为,城市化是农村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生活方式的过程;经济学则认为城市化是农村经济转化为城市化大生产的过程。不同学科对城市化的差异理解,互相补充,使城市化的内涵更为充实。 尽管不同学者对城市化的内涵理解不同,但理论界对城市化内涵的共识还是有的,从根本上说,城市化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农村城市化、城市规模化和城市现代化的过程,包括经济城市化、产业结构城市化、人口城市化、生活方式城市化以及文明程度城市化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是一个随时间变化的动态过程。 2 河北省概况 河北省地处华北的腹心地带,北京、天津两市的外围,自古即是京畿要地。漳河以北,东临渤海北京周边,西为太行山地,北为燕山山地,其余大部为平原。总的来说,河北省的地势有三大地貌单元,其中坝上高原平均海拔1200-1500 米,占全省总面积的8.5%,燕山和太行山地,其中包括丘陵和盆地,海拔多在2000 米以下,占全省总面积的48.1%,河北平原是华北大平原的一部分,海拔多在50 米以下,占全省总面积的43.4%。河北省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大部分地区四季分明。 河北省海岸线长487 公里,总面积达18.77 万平方千米,总人口7034 万,现有11个省辖市(石家庄、承德、张家口、秦皇岛、唐山、廊坊、保定、沧州、

城市化水平测度方法研究综述

基金项目石河子大学校级项目:新疆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研究(RWSK 2006-Y22)。 作者简介徐秋艳(1972-),女,河南省兰考人,硕士,讲师,从事统计学 及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 收稿日期2007-07-30 城市化,是当今世界上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之一。在其各种各样的定义中,较为主要的提法是“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这一过程包含了社会、人口、空间及经济转换等多方面的内容。城市化水平即指城市化发展的程度,对它的测度一般采用城市地区人口占地区人口的比重。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化水平的测度方法主要有两种:单一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笔者对目前国内外学者城市化水平的测定作一回顾与总结,并简要地对各种方法作一评论,使读者对这一方面的研究情况有所了解,以便明确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1 国外研究综述 对单一指标法研究具有代表性学者如诺瑟姆把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衡量一国或一个地区的城镇化水平。 国外对于复合指标法来衡量城市化水平的系统研究的著述并不多见,大多分散于各种社会、经济发展理论中。由于发达国家已经基本完成城市化的过程,近年来甚至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因此对于复合指标法的研究,比较成熟的有以下几种:第一,联合国和社会事务部统计处建立的指标系统采用19个社会经济指标来考察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与经济、社会、人口统计变化之间的关系。第二,英国地理学家克劳克从人口、职业、居住及距离城市中心距离远近等16个指标进行分析,建立城市化的指标系统。第三,美国斯坦福大学社会学教授因克尔斯提出的现代化指标体系。该标准作为现代化的标准体系在国际上较为通行。尽管该指标体系并非直接描述城市化,但是它可以反映城市化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内涵。此外,1980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出的社会指标体系15项,1982年英国制定的社会指标体系10项,1982年印度提出的社会指标体系7项,1986年欧洲的33个世界卫生组织成员国联合发起建立“健康城市”,提出38项目标等,也是对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有益探索,可供借鉴。 2国内研究综述 单一指标法最常用的是人口指标法,即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但这种方法却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市镇的建制标准多次发生变动。由于市镇人口的多少与市镇的设置标准密切相关,不断地调整市镇的设制标准必然会导致同一地区设市(镇)前后城镇人口的统计出现差异,从而不能如实地反映出该地区城市化水平的变化。二是城镇人口统计的地域范围与城镇实体的地理界线不一致。我国城镇人口的统计是按市镇的辖区范围为单元进行的,而中国市镇的行政辖区要远比城镇的实体范围大。1980年实行的撤县建市、撤乡建镇以及市带县的体制,使统计出的城镇人口中包含了大量的农业人口,导致测出的城市化水平不真实。另外国民经济统计资料及人口普查都是以各级行政区为基本单元统计的,一旦行政区划改变,本来在实体上并没有很大变化的城市人口,在统计资料上却有了很大的变化。三是城镇人口的统计对象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1963年以前,我国把市镇辖区内的全部常住人口都统计为城镇人口。1964年以后,规定只限于市镇辖区内的非农业人口为城镇人口。1982年以后,又把区内农业人口统计在内。1980年以后,有大量流动人口涌入城市,对城市的发展起很大作用,但是他 们却不被公安部门登记为城镇非农业人口,而这部分人口无论是从事的职业上,还是在生活和集聚性上,都具有相当大程度的城市特性。有的学者曾对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这一指标的计算方法做出相应的修正,用以消除与实际的偏离,试图能反映一个地区比较真实的城市化水平。李文博等利用国民经济中从业人员的就业比重推算总人口中城市化人口比重。还有采用非农业人口比重指标,即某一地区的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城市化水平评价指标。这一指标体现了人口在经济活动上的结构关系,较准确把握了城市化的经济意义和内在动因。但由于存在大量在城市从事各种各样工作的非农业人口,使该指标与实际也有很大偏离。此外,还有采用城市用地指标等进行衡量。赵燕菁将城市化看作对社会分工水平和规模的度量。在这个新的理论看来,将职业和居住的空间位置作为分析的基础本身就是不牢靠的。真正的城市化指标应当建立在分工的基础上,这种分工无论发生在什么地方都一定会推动城市化的进程。他在参与一项关于中国城市化道路的中美合作研 城市化水平测度方法研究综述 徐秋艳 (石河子大学商学院商务信息系,新疆五家渠831300) 摘要对国内外学者有关城市化水平的测定作了回顾与总结,并简要地对各种方法作一评论,使读者对目前在这一方面的研究情况有所了解,以便明确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关键词城市化;城市化水平;测度法中图分类号F2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11(2007)29-09407-02Summarization of Researches on Measuring Method of Urbanization Level XU Qiu 蛳yan (College of Business,Shihezi University,Wujiaqu,Xingjiang 831300) Abstract Measuring methods of urbanization level of some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were reviewed and https://www.360docs.net/doc/c914747910.html,mentary on each method was briefly conducted,which helped reader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research situation in this aspect and nail down the direction of further study. Key words Urbanization;Urbanization level;Measuring method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of Anhui Agri.Sci.2007,35(29):9407-9408责任编辑曹淑华责任校对王淼

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评价分析

安庆市经济社会发展评价分析 摘要:安庆,又名宜城,是位于中国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北岸的一个地级市。原安徽省省会。长江沿岸著名的港口城市,中国民族工业的发源地;历史悠久,二千多年前为皖国,安徽省简称“皖”即源于此。安庆为安徽省皖西南区域中心城市,是安徽省皖西南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交通和航运中心,是皖赣鄂三省交界处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军事战略要地。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核心城市、长江经济带通关一体化开放型城市。 关键词:土地面地人口 GDP 人均GDP 投资消费产业结构社会保障 1 马鞍山市基本情况 1.1城市简介 安庆,古称舒州,别称宜城,简称“宜”。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北岸,皖河入江处,安庆素有有“万里长江此封喉,吴楚分疆第一州”的美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素有中国“黄梅戏乡”之称,国粹京剧的起源地。 “千年古城、文化之邦、百年省会、戏剧之乡”。二千多年前为春秋古皖国,安徽省简称“皖”即源于此,安徽省的名称是由“安庆府”与“徽州府”各取一字而来。公元1260年建城至今,安庆已有近800年历史,自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至民国二十六年(1938年),安庆是安徽省承宣布政使司和安徽最早的省会所在之地。 1.2城市地理位置、气候 安庆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下游上段北岸,北纬29°47’~31°17’、东经115”46’~117”44’。长江流经市境200余公里。其四周为:隔江与江西省九江、湖口、彭泽和安徽省东至、贵池、铜陵等地相望;北、西绵亘大别山南脉,与安徽省霍山和湖北省英山、蕲春、黄梅等地峰壑相通;东北与安徽省无为、庐江、舒城等相接。 安庆地区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具有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无霜期长等气候特点,适宜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但由于地处中低纬度,冷暖气团活动和交锋频繁,降水的年际年内变化大。加之地形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