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鲁迅《呐喊》与《彷徨》
【精选】鲁迅作品《呐喊》《彷徨》 之 论 略

鲁迅作品《呐喊》《彷徨》之论略内容摘要:(一),对鲁迅作品的简要概述;(二),分析鲁迅作品的部分背景;(三),对呐喊彷徨的剖析;1 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强烈的概括性及战斗性;2 对辛亥革命进行了深刻的总结。
3 对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4 表现了农民的苦难生活和精神上遭受的迫害;5 对知识分子道路的探索;6 对妇女命运的关注;(四)鲁迅的呐喊,彷徨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而且还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为中国小说的现代化作出宝贵的贡献。
1 更新小说的观念,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理论基础。
2 选取新题材,塑造新人物。
关键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封建思想麻木愚昧封建伦理冷漠剥削阶级Contents summary:(一) Say to the Lu synopsis of the fast work all;( Two)The analytical Lu parts of background of the fast work;( Three)Resemble the analysis of the Huang to the battle cry;1Have the higher thought and mightiness generally and combat;2Carried on the deep summary to the hot revolution of Hai3Carried on the violent attack to the feudal system, the feudalism soc ial morals and feudalistic ideas;4Persecution suffer on distress life and spirits that expressed the far mer;5To the quest of the knowledge member road;6To the concern of women's destiny;( Four)Fast battle cry of Lu, resemble the Huang to not only have the deep th ought content, and but also have the very high art achievement, make a prec ious contribution for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Chinese novel.1Renew the idea of the novel, lay the theories foundation of the Chine se modern novel creations.2Selection new topic, mold the New appointee thingKeyword:Its unfortunate Nu of Ai it does not contend for the feudal syst em feudalism social morals feudalistic ideasNumbnesFatuityFeudalism ethiInhospitalityExploit the rank目录(一),对鲁迅作品的简要概述; (1)(二),分析鲁迅作品的部分背景 (2)(三),对呐喊彷徨的剖析; (9)1 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强烈的概括性及战斗性;2 对辛亥革命进行了深刻的总结。
从《呐喊》到《彷徨》:鲁迅小说中的国民痛史

从《呐喊》到《彷徨》:鲁迅小说中的国民痛史【摘要】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他的小说作品深刻揭示了中国国民的痛苦与困境。
本文从《呐喊》到《彷徨》探讨了鲁迅小说中的国民痛史。
首先分析了《呐喊》中所呈现的社会现实与国民痛苦的呐喊,接着探讨了《阿Q正传》中国民的自卑与虚伪,再进一步探讨了《狂人日记》中个体心灵的彷徨与痛苦,最后深入剖析了《彷徨》中国民的失落与精神困顿。
文章指出,鲁迅小说中对国民痛史的深刻揭示呼吁人们对此进行关注与反思。
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分析,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中国国民的困境,促使人们关注并反思国民痛史,以期改变现状。
【关键词】鲁迅、小说、呐喊、彷徨、国民痛史、社会现实、国民自卑、狂人日记、国民失落、精神困顿、反思、困境、呼吁。
1. 引言1.1 介绍鲁迅及其小说创作背景鲁迅(1881-1936)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作家,也是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上的杰出人物。
他的小说以其激烈的思想性和深刻的社会批判著称,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
鲁迅的小说创作始于20世纪初期,正值中国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不堪的时期,他深受当时社会现实的煎熬和国民痛苦的呐喊所感染,以鲜明的个人特色和独立的思想立场,塑造了一幅现实主义描绘的中国社会画卷。
鲁迅的小说创作背景主要包括中国晚清时期的政治动荡、社会变革和思想启蒙运动。
晚清时期,中国遭受列强侵略、国家衰落,社会富裕阶层的腐朽和无能逐渐暴露无遗,人民的疾苦和贫困更加深重。
这种社会现实的种种弊端和黑暗,深深触动了鲁迅的心灵,激发了他对国民痛苦的关注和揭露。
鲁迅以其独特的创作手法和犀利的文笔,将中国社会的种种丑恶现象毫不留情地暴露在读者面前,从而引发了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转型。
他的小说作品不仅是对中国社会现实的无情揭露,更是对国民痛苦的深刻呐喊和控诉。
鲁迅在小说创作中体现出了对中国国民的深切关怀和对国家命运的深切担忧,他的作品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座璀璨的文学丰碑。
论《呐喊》《彷徨》中的对比手法

论《呐喊》《彷徨》中的对比手法
《呐喊》《彷徨》是著名作家鲁迅先生留给我们的经典篇章,它
们所采用的对比手法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双重意义的世界。
《呐喊》故事发生在一个村庄,其中有一家姓吴的家庭,老父亲
受到宋江和卢俊义集结民众讨伐英雄山的号召,离开家乡进行反抗。
离开后,鲁迅用肃穆的叙述方式让孩子们看到了刻骨铭心的一幕,那
就是妻子的哭泣声和孩子们的悲叹。
而这里面最突出的对比就是老吴
对于家国热爱的感情和妻子和孩子们的痛苦。
作者通过对比手法表达
了不幸的学者与抗争之间发生的冲突。
而《彷徨》则是作者在反思和批判政治局势时所渗透出的表达方式。
主人公迷失在一片沧海中,无暇起伏,只能彷徨于此,一时无智,被政治的困境所束缚。
然而在这种沉寂的氛围中,作者还是让读者看
到了另外一种对比手法——那就是大海的宽阔与主人公的狭隘的心态
相照的对比。
作者在这种表达方式下向读者展示了当物欲忘却其情义时,努力捍卫自己理想、信仰和希望的可贵精神。
从上述论述中可以看出,《呐喊》《彷徨》两篇文章都采取了对
比手法以展现他们所批评的社会现实。
一方面,鲁迅先生通过对比来
表达对民众反抗的赞美;另一方面,通过对比来表达对物欲忘却其情
义的愤怒。
这就是鲁迅先生的精神,他并不是把眼泪流下来,而是带
着勇气走进改变的世界,把自由和希望带给人民。
论鲁迅的《呐喊》和《彷徨》

论鲁迅的《呐喊》和《彷徨》——基于女性形象的视角探讨鲁迅的妇女观XX(XXXXX大学名学院专业)摘要: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启蒙者,鲁迅先生在《呐喊》《彷徨》中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创造了那个时代中一个相对完整的女性世界,这深刻反映了鲁迅先生对女性问题的关注。
他以小说寄予了对中国妇女的同情,深入挖掘她们被扭曲、被践踏的封建根源,客观批判了她们的历史弱点,并为中国女性的解放探索出路。
本文以小说中不同的女性形象为出发点,剖析鲁迅先生的妇女观,对鲁迅小说表现出来的女性意识以及文化批判和经济审视进行再解读。
关键词:鲁迅;女性形象;妇女观;妇女解放1 引言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启蒙者,鲁迅先生于1918至1925年期间,创作了《呐喊》与《彷徨》,这位中国现代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以这两部作品将中国现代小说带入了成熟阶段。
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的手中开始,又在鲁迅的手中成熟,这在历史上是并不多见的[1]。
因此,如若探讨20世纪的中国文学,中国文化乃至中国思想,鲁迅及其作品断然不可以被忽视,鲁迅先生是20世纪中国不可回避的文化思想和文化遗产[2]。
鲁迅先生的一生都在不断追求人的意识觉醒与思想解放,这其中自然也包含了女性意识的觉醒与解放。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直至生命的结束,鲁迅先生始终在其小说和杂文的创作中不停地注入着关于女性问题的思考。
他对妇女身份、地位、生命价值、生存意义的思考与辛亥革命时期出现的男女平等意识,及五四反封建的启蒙精神是相一致的,而他的论述却更为现实与深刻。
2《呐喊》、《彷徨》与女性形象在小说《呐喊》与《彷徨》中,鲁迅先生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女性形象,这不但深刻反映出了他对于女性问题的关注,同时也表达了鲁迅先生的妇女观。
他站在广大被压迫妇女的立场上,感同身受地体察到了她们的悲惨处境,批判了造成妇女悲剧命运的封建制度和伦理道德,反对男尊女卑,主张男女平。
同时,鲁迅也表达了自己怒其不争的态度,针砭了女性的麻木和愚昧,并希望她们能够自醒自爱,走向彻底的解放。
理解《呐喊》《彷徨》的文学史意义

理解《呐喊》《彷徨》的文学史意义
把《呐喊》、《彷徨》理解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强调的是其不同于传统小说作品的思想发掘和艺术创新;而“成熟标志”,则强调这种思想发掘和艺术创新的深刻性与独到性,及其对于现代小说发展的典范意义。
这可从鲁迅小说“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两方面加以把握。
所谓“表现的深切”,首先应该注意从鲁迅的启蒙主义文学观念这一背景入手,来认识他独特的表现视角,即对农民与知识分子“精神病苦”的深入挖掘,对现代中国人灵魂的“拷问”;注意鲁迅小说中“看/被看”、“离去—归来—再离去”两种情节结构模式。
所谓“格式的特别”,着重分析鲁迅小说在“新形式”方面的探索,比如其别具视野的小说叙述者、反讽式结构、主体性的渗入以及独具个性魅力的语言风格等。
对这一方面的理解,最好结合对具体文本的解读。
《呐喊》《彷徨》表现生活的视角与小说的结构模式:
1.无论是农民题材还是知识分子题材,鲁迅的表现视角都是“内向性”的,即对于精神创伤与灵魂病苦层层深入的揭示与拷问,并最终指向“绝望的反抗”:这正是其小说现代性的重要体现。
2.“看/被看”的结构模式常常是多层次的,或者说,这种“看客文化”是无处不在、深入中国文化内部肌理的,既有“鉴赏”与“表演”的“看/被看”,也有“启蒙者”与“被启蒙者”(或“独异个人”与“庸众”)的“被看/看”,甚至还有“隐含作者”与“看客”
间的“看/被看”。
3.“归乡”模式是一种复调小说模式,叙述人的故事(常表现为“我的故事”)与被叙述人的故事(他/她的故事)互相渗透、影响、质疑,实现小说层层深入的灵魂“拷问”,也内蕴着鲁迅的“反抗绝望”。
从《呐喊》到《彷徨》:鲁迅小说中的国民痛史

从《呐喊》到《彷徨》:鲁迅小说中的国民痛史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小说作品具有强烈的社会意识和人道主义精神,通过深入揭示中国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成为了一项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文学成就。
《呐喊》和《彷徨》是鲁迅创作的两部重要小说,它们都描绘了中国国民的痛苦历史。
《呐喊》是一部包括了《孔乙己》、《药》、《明天》、《孤独者》和《祝福》在内的短篇小说集。
这些作品以鲁迅精湛的笔触和独特的视角,展现了当时国民所面临的困境和痛苦。
《孔乙己》描写了一个可怜的酒保,在酒肆中备受鄙夷和欺负;《药》讲述了一位久病不愈的人通过误食药物而获得短暂的幸福;《明天》描述了一个饱受压迫的人民对未来的希望。
这些作品中,鲁迅透过描写个体的遭遇,展示了普通人民在抵御外来压迫和自身矛盾冲突中所遭受的痛苦。
鲁迅在小说中采用了现实主义的手法,用哲学的思辨和社会的关怀,揭示了人性的边缘与人民生活的痛苦。
从《呐喊》到《彷徨》,鲁迅的小说作品虽然以不同的形式呈现,但都揭示了中国国民的痛苦历史。
在前者的短篇小说中,鲁迅以小人物的视角展示了中国人民日常生活中的苦难和压迫,通过对个体的描写,揭示出整个国家的黑暗与痛苦。
而在后者的长篇小说中,鲁迅以白求恩的形象,描述了一个对中国社会充满热爱却始终无法融入其中的主人公。
从这个角度来看,《彷徨》更加深入地探讨了中国国民在传统道德和制度之间的痛苦和彷徨。
无论是《呐喊》还是《彷徨》,鲁迅都以深入揭示中国国民的痛苦历史为出发点,通过哲学的思辨和社会的关怀,表达了他对旧中国社会的不满和对人性的思考。
他的作品从病态的现实中挖掘出人性的可能性,通过对人性的揣摩和探讨,提出了一种对于更美好社会的向往和探索。
这使得他的小说作品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代表作品之一。
从《呐喊》到《彷徨》:鲁迅小说中的国民痛史

从《呐喊》到《彷徨》:鲁迅小说中的国民痛史鲁迅,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不朽的文学巨匠,他的作品深刻揭示了中国近现代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
在他的小说中,蕴含着对国民痛苦的深切体察和对社会现实的无情抨击。
从《呐喊》到《彷徨》,鲁迅小说中犀利的笔触和深刻的思想观念,勾勒出了一幅中国近现代国民痛苦的画卷。
《呐喊》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以真实的笔触,深刻地描绘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挣扎和痛苦。
作品中描绘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落后、文化的沦丧以及人民的疾苦和绝望。
全书通过七个章节,以不同的角度揭示了中国社会的种种黑暗面,展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
其中《狂人日记》的主人公孔乙己,就是鲁迅对中国封建社会的一种讽刺,他受尽了社会的歧视和嘲笑,最终走向了自我毁灭。
而《风波》则用一位在社会底层挣扎的小人物的视角,展现了中国社会的丑陋和黑暗。
《无声的故事》则以“土黑的车夫”为主题,反映了社会的道德沦丧和人性的扭曲。
整部小说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揭露和对人民痛苦的思索,勾勒出了一幅当时中国社会的真实画面,以及人民在其中所遭受的巨大痛苦。
作品中的形象和事件,都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病和社会底层人民的疾苦。
《呐喊》不仅是对中国社会的一次深刻揭露,更是对中国国民痛苦的一次刻骨铭心的呐喊。
《狂人日记》中的孔乙己被认为是鲁迅笔下最具代表性的角色之一。
孔乙己是一个性格懦弱、生活贫困、酗酒成性的小人物,他成了整个社会的耻笑对象,也成了自己内心苦闷的倾倒物。
孔乙己的命运不幸与周围社会的冷漠息息相关,他最终走向了自我毁灭。
孔乙己的悲剧形象,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和残酷,也彰显了鲁迅对封建社会的不满和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关注。
孔乙己不仅是一个形象,更是中国社会底层人民的活生生的写照。
在封建社会的压迫下,底层人民疾苦不堪,他们的生活充满了挣扎和绝望,也是这种挣扎和绝望激发了鲁迅内心深处的痛苦思索,激发了他对国民痛苦的关注和呐喊。
论鲁迅的《呐喊》和《彷徨》(可编辑)

本科毕业论文题目:论鲁迅的《呐喊》和《彷徨》姓名:张静丽学号: 0903专业: 汉语言文学教学站点: 山西省电大朔州分校入学时间: _______200903____________指导教师:王卯根兰州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制2011年3月16日提纲一序论1.中心论题;论鲁迅的《呐喊》和《彷徨》2,写作意图:《呐喊》与《彷徨》在艺术特色和思想内容上,与以往传统小说对比,鲁迅的作品“多采自病态社会中的不幸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思想的深刻,眼光的独到:重在揭示中国人病态的灵魂。
二、本论对鲁迅作品的简要概述:对呐喊彷徨的剖析1 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强烈的概括性及战斗性;2 对辛亥革命进行了深刻的总结。
3 对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4 表现了农民的苦难生活和精神上遭受的迫害;5 对知识分子道路的探索;6 对妇女命运的关注;(四)鲁迅的呐喊,彷徨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而且还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为中国小说的现代化作出宝贵的贡献。
1 更新小说的观念,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理论基础。
2 选取新题材,塑造新人物。
三、结论《呐喊》与《彷徨》,继承中国古代文学精华,借鉴外国文学艺术形式、致力于中国现代小说形式的革新。
突破中国传统小说的格局,建立中国现代小说新形式。
融个、散文、戏剧、音乐、美术等多种艺术手法于一炉,进行小说文体实验。
以出色的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心理,表现时代特征。
摘要分析鲁迅作品的部分背景对《呐喊》、《彷徨》的剖析,鲁迅的《呐喊》,《彷徨》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而且还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为中国小说的现代化作出宝贵的贡献。
更新小说的观念,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理论基础。
选取新题材,塑造新人物。
关键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封建思想麻木愚昧封建伦理冷漠剥削阶级论鲁迅的《呐喊》和《《彷徨》对鲁迅作品的简要概述:鲁迅在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鲁迅《呐喊》与《彷徨》
作者:马文婧
来源:《青年时代》2016年第04期
摘要:《呐喊》与《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之作,也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
鲁迅极富创造力与想象力的文学创作,其《呐喊》与《彷徨》小说以其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最终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我国文学小说发展迎来一个新时代。
关键词:鲁迅;悲剧命运;叙事模式
一、犀利笔锋下审视悲剧命运
从农民的视角解读,《呐喊》与《彷徨》两部小说集充分表现了从辛亥革命前夕到国民内革命战争之前,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集中的揭露了封建主义的罪恶,反映处于经济剥削和精神奴役双重压力下的农民生活的面貌。
在《祝福》里深刻的描写祥林嫂的阿毛被狼吃后,她到处向人倾诉自己的痛苦,没有引起旁观者的真正的理解与同情。
这种深刻性在于描写了祥林嫂在封建势权下所感到的恐怖。
在《故乡》里,闰土一声声“老爷”震动人心,更好的映衬出他受封建礼教毒之深,显示他心灵的麻木。
《明天》里四嫂的不幸不仅在于寡妇失子,更大痛苦是她的孤独与空虚。
这些小说无不透视着底层农民命运的悲剧,也是一种时代悲剧的体现。
从知识分子题材的视角解读,《呐喊》与《彷徨》揭示人的精神病态,是为了揭露造成精神病态的社会。
鲁迅由此而开掘出“封建社会吃人”的主题,不仅是对人肉体的摧残,更是“咀嚼人的灵魂”。
在《酒楼上》中辛亥革命独占多数的英雄吕维甫摆脱不了孤独者的命运,在强大的封建压力下,像一只蝇子飞了一圈,又回来停在原点,在颓废消沉中无辜消磨生命。
冯生和子君冲破封建家庭的阻扰幸福的结合,婚后他们失去前进的目标。
子君很快成了家庭主妇,冯生失业后,他们的婚姻破裂,子君回到曾决裂的家庭后,痛苦死去。
冯生在子君离开后,并未找到所希望的出路。
最终陷入深深的自责和怨恨之中。
对人的精神的创伤与病态的无止境的开掘,使鲁迅的小说具有一种内性,它是显示灵魂的深处。
鲁迅独特的眼光,把悲剧的人物描写的栩栩如生,从不同的群体展开描写,透视时代悲剧的本质。
所以鲁迅小说的人物具有代表性,是中国20年代社会的缩影,更是对旧制度及迂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
鲁迅先生对民族生存浓厚的忧患意识和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流露出来。
也有对生活在封建势力重压下的农民及知识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关怀,使悲剧自然的摆在我们面前。
二、悲剧烛照下审视叙事模式
鲁迅小说描写人物的悲剧性可谓淋漓尽致,通过其叙事的内部规律,我们总结出三种模式:看客模式、吃人模式、归乡模式。
(一)看客模式(看与被看)
鲁迅在《呐喊》中运用独特的小说结构模式:看与被看。
在看与被看的结构模式中,我们便会看到两种情况。
一种是发生在群众与群众之间。
另一种是受生在先驱者与群众之间,也可以说“启蒙者”与“被启蒙者”“医生”与“病人”、“牺牲者”与“受益者”的关系在中国现代社会中,也被鲁迅看作是“被看”与“看”的模式。
孔子己就是典型的被看对象,看客们对孔子己的看法便形成他在社会所处的“被看”地位,作品还以主人公为“叙述者”,自己为旁观者的身份观察描写孔乙己的可悲可笑。
看客的麻木和残酷,形成了“被看”与“看”的看客模式。
(二)吃人模式
《呐喊》与《彷徨》中吃人现象并不少见。
《药》中可以看到这样一个现象。
人们争先恐后去“看”杀夏瑜。
好像久饿的人看到食物一样,眼中闪射出夺取的目光,真是惊心动魄,更可恶的是,夏瑜被杀后,血被当药买,得了肺痨的华家小栓正用人血馒头治病。
病未治愈,最后冒昧死去。
也便形成“被吃”与“吃”的吃人模式。
“祝福”中祥林嫂与鲁镇的关系,我们不难看出,吃人模式的诠释,更是写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三)归乡模式
归乡模式。
具体说是离去一归来再离去的模式。
祥林嫂的故事,闰土的故事,吕纬甫、魏连段的故事中,都以不同的人物为线索,进行归乡的描写。
如“故乡”从我回到相隔两千余里别了二十多年的故乡说起。
将人生历程的第一段反而推到了后景,续写我过去的故事,当年被聚族而居的封建宗法制度的农村所挤压,我不得已才离开了故乡,到异地寻求别样的生活。
但二十年过去了,仍在为生活辛苦忙碌。
,连精神家园也失去了。
所以再次回到家乡,寻找那时记得的故乡。
闰土的故事和杨二嫂的故事把自己从梦的故乡中惊醒,帮助我完成了幻境与现实的剥离。
我的回乡却不在存有《故乡》主人公那样的寻梦的奢望。
我既明白故乡的一切没有发生变化,又清醒与自己与鲁镇社会的不相容性,早已决计离去。
我注定是一个没有家的流浪者。
我的最后再离去,就多少含有了对家乡现实所提出的生存困境的逃避性质。
正是归乡模式内涵的一个揭示。
总之,正如钱理群曾经所的评价:《呐喊》与《彷徨》所建立的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势既是自觉地借鉴外国小说形式的结果,也是不自觉的借鉴中国传统经验的结果,当然,借鉴并不能代替作家创作,鲁迅的成功主要得力于他的无羁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因此鲁迅的《呐喊》与《彷徨》正是“继承传统”与“冲破传统”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