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详细勘查报告

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详细勘查报告
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详细勘查报告

XX市XX煤矿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施工图设计阶段详细勘查报告

XXXXXXXXX

XX年XX月

目录

1前言 (3)

1.1项目由来 (3)

1.2目的与任务 (3)

1.3勘查依据及执行技术标准 (3)

1.4以往相关地质工作程度 (4)

1.5勘查工作概况及工作质量评述 (4)

2以往工程概况 (6)

2.1地质与水文地质 (6)

2.2环境地质 (6)

2.3生态保护与修复 (6)

3勘查区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条件 (7)

3.1自然地理、气象水文 (7)

3.2地质环境条件 (8)

4勘查区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12)

4.1矿山地质问题概述 (12)

4.2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分区 (14)

5废石、水的物理化学性质分析 (16)

5.1素填土(废石)物理参数 (16)

5.2素填土土壤质量评价 (16)

5.3水质分析评价 (16)

6斜坡基本特征与分析评价 (17)

6.1边坡基本特征与稳定性分析评价 (17)

7既有保护工程评述与保护修复方案建议 (20)

7.1既有保护修复工程评述 (20)

7.2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基本原则 (20)

7.3修复方案建议 (21)

8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效益评价 (22)

8.1社会效益评估 (22)

8.2经济效益评估 (22)

8.3环境效益评估 (22)

9结论与建议 (22)

附表:

附图:(如需要图件或附件电子版请联系QQ272394145)

附件:

1前言

1.1项目由来

2018年10月,xx省申报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方案成功入围国家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根据试点方案,以“抓源头、控污染,抓重点、治焦点”为目标,按照“新账不能欠、老账逐年还”的要求,深入推进矿集区历史遗留问题治理修复工程。

xxxx锑煤矿区是五大试点矿区之一,分布于xx县、xx市与xx市3个县、市。为加快推进xxxx锑煤矿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的实施,受xx县人民政府委托,我公司于2018年11月至2019年5月,编制了《xxxx锑煤矿区(xx 县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实施方案》,通过了xx省自然资源厅专家组审查与批复。

1.2目的与任务

1.2.1勘查目的

查明xxx片区地质环境与矿山生态现状等,查明岩土体类型、结构、空间几何特征和体积、物理力学与化学性质、水文地质等条件,查清矿山生态环境问题、类型、空间分布、及其影响,提供生态修复设计需用的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满足生态修复的地质要求。

1.2.2勘查任务

(1)收集勘查区的自然人文环境资料,包括自然地理、气象水文、交通运输、人类工程活动等资料;收集勘查区矿业活动的历史与现状资料;

(2)查明勘查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包括地层岩性、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岩土结构特征及外动力地质现象等;

(3)查明勘查区矿山生态环境问题、类型、空间分布、形成与演化规律,分析评价其稳定性及危害;

(4)采取岩(土)样,进行室内物理力学测试及化学分析,提供治理工程设计参数指标;

(5)查明取土场的地层分布特征,计算取土方量;

(6)结合周边环境现状、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与群众需求,进行生态环境现状

分析与生态保护修复可行性与适宜性评价,提供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工程措施建议。

1.3勘查依据及执行技术标准

(1)《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规范》(DZ/T223-2009)

(2)《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技术规范(试行)》(HJ651-2013)

(3)《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规划)编制规范(试行)》(HJ652-2013)(4)《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规程》(TD/T1011-2000)

(5)《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1012-2000)

(6)《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18-2006)

(7)《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GBT 32864-2016

(8)《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19-2006)

(9)《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DT/T0239-2004)

(10)《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DB50/5029-2004)

(11)《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453.1~16453.6-2008)

(12)《土地复垦技术标准》(2007 年 12 月,试行)

(13)《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HJ192-2015)

(14)《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2009版)

(15)《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330-2002)

(16)《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 50123-1999)

(17)《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

(18)《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GB/T 50266-1999)

(19)《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规程》(JGJ/T 87-2012)

(20)《地质灾害分类分级》(DZ0238-2004)

(21)《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标志技术规范》(HJ/T433-2008)

1.4以往相关地质工作程度

1.4.1区域地质与水文地质

(1)《1/20万xx幅区域地质报告》

(2)《1/5万xx县幅区域地质报告》

(3)《1/20万xx幅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

以上成果资料,为xxx矿山生态修复勘查提供了地质与水文地质基础资料。

1.4.2环境地质

(2)《xx省xx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6~2020)》

(3)《xx市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评价》。

(4)《xxxx锑煤矿区(xx县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实施方案》。

1.5勘查工作概况及工作质量评述

1.5.1勘查依据

1)政策、法律、文件依据

(1)《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建设长江经济带的实施意见》;

(2)《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意见》;

(3)《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

(4)《xx省“矿山复绿”行动规划》;

(5)《xx省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专项规划》;

(6)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年最新修订)(978-7-5093-5354-7);

(7)《xx省湘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

(8)《xx省湘江保护和治理第二个“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实施方案》;

(9)《xx省湘江流域和洞庭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方案(2018-2020年)》;

(10)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关于修订《重点生态保护修复治理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建[2017]735号;

(11)《xx市xx市锑煤矿区(xx县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实施方案(2010~2020年)》(简称《实施方案》。

2)技术依据

(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2009年版)

(2)《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GB/T32864-2016);

(3)《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19-2006);

(4)《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B50143-2003)

(5)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规范(DZ/T 0223-2011);

(6)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编制规范(DZ/T 223-2007);

(7)矿山地质环境综合防治方案编制规范(DB43/T 1042-2015)

(8)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规划)编制规范(试行)(HJ 652-2013);

(9)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技术规范(试行)(HJ 651-2013 );

(10)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小型蓄排水工程(GB/T16453.4-2008);

(11)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GB/T15774-2008);

(12)生态公益林建设规划设计通则(GB/T18337.2-2001);

(13)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GB6000-1999);

(14)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HJ192-2015);

(15)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91-2002);

(16)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SL277-2002);

(17)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GB50363-2018);

(18)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2018);

(19)水工挡土墙设计规范(SL379-2007);

(20)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L191-2008);

(21)《生态型土地整治项目工程技术规范》(DB43/T1407-2018)

(22)其他与本工程相关的资料。

1.5.2勘查时间

本区勘查外业开始于2019年6月,根据方案确定的范围,进行勘查区1:1000地形图测量后,先进行水工环地质测绘,工程地质勘探基本同步进行,于2019年9

月10日完成野外作业,随即进入内业资料整理与室内土工试验。

1.5.3勘查阶段

根据《xx市xx市锑煤矿区(xx县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实施方案(2010~2020年)》的批复,下阶段进行项目实施。因此,本次勘查按施工图设计详细勘查进行。

1.5.4勘查范围

勘查范围的确定原则:

(1)权证灭失矿山;

(2)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区及由此影响生态环境区;

(3)生态环境测绘范围考虑外延,其中向山坡上部50m,向山坡下部100m,以调查生态环境现状,主要是土地利用情况、植被类型与生长情况等。

xxx片区主要受露天开采和废石矸石堆控制,使区内及部分周边植被完成破坏,形成荒漠化。

勘查范围除了包括露采区、废石堆、矸石堆等占用、破坏土地资源与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的边界,以及周边的矿山工业广场分布区,即植被生态破坏和土地资源压占破坏区域,略向外延,,对于水污染问题,不作安排。本次勘查围绕xxx山顶,向周边幅射,向北向南至沟谷地带废石堆占区,向东至露采区与废石堆边界,向西则为山顶露采区边界,平面上呈不规则的梯形,最长约500m,最宽约230m面积约

0.06km2。

1.5.5勘查完成工作量

勘查各项工作按照相关规范、规程、标准及设计进行,完成了全部设计工作量,数据采集及时、准确、真实,工作质量满足本阶段勘查要求,完成实物工作量详见表1.5.5-1。

1.5.6勘查工作质量评述

(1)地形测绘

①1:1000地形测量:本测量工程严格按照规范执行外业测量及内业成图工作。外业测量采用RTK配合全站仪进行,测定实地地物、地貌,并测定浅井等地质点三维坐标。内业地形图地物取舍得当,地貌表示合理;地面倾斜变化处均测注了高程注记点,基本等高距为1m。在地形图上展绘了GPS点、图根点等测量控制点。平面中误差平面不大于0.03m。高程中误差不大于0.05m,精度满足规定要求。

②图根测量:图根控制在高级点上布设支点采用RTK方法联测,图根布设的数量以满足施工放样、测图需要为准,图根点实地用红油漆书写点号,采用钢钉标志,图根点的高程均用GPS拟合高程。

③剖面测量:根据设计实地测定1:500剖面,断面端点均用木椿固定,变形处测出三维坐标,并绘制剖面图。平面中误差不大于0.03m,高程中误差不大于0.05m,精度满足规定要求。

(2)工程地质、地质灾害测绘

利用1:1000地形图,采用穿越法进行测绘,对典型地质问题追索圈定,定点采用RTK现场确定。测绘内容除了有代表性的地质、地形、地貌、不良地质等地质点外,主要为废石堆、露采区、工业广场、矿山道路等准确范围及主要特征,植被与耕地的分布、类型、覆盖率、历时变迁与原因,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情况,当地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的过程和经验等,过程中进行无人机摄像、现场拍照等。地测绘点和各种界线在图上的误差不超过2mm,所布设的调查点的数量与密度完全满足

1:1000工程地质测绘的精度及规范要求。

(3)浅井

浅井主要揭露地表浅部覆盖层物质组成与结构特征。本次在勘查区内施工浅井21个,间距按50×70m网状,深度按2.5m控制,对揭露的岩土体认真做了编录,并按四壁一底绘制了素描图。满足了山地工程地质编录及素描图的有关规定。勘探

点定位均实地测量放孔就位,确保孔位的准确性和精度。

(4)取样及室内试验

在场地采取扰动样为主,以废石、矸石等填土的土壤含量、颗粒组成,以及土壤肥力等;采取水质分析样进行土的化学指标分析。样品的采取、保管、运输、试验等,严格按照《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规程》(JGJ/T87—2012)采样并定期送检。试验项目齐全,结果可靠,满足规范要求。

通过本次勘查已基本查明本勘查区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类型、物质组成、空间分布等地质特征。对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与生态保护修复设计所需物理力学参数,均作出定性或定量评价;勘探点均做到了综合利用,取样和现场原位测试达到了规范要求。在勘查过程中工程技术人员严把质量关,工程验收100%通过。因此,本次勘查符合《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B50/143-203等规范及强制性条文的有关要求。所提交的成果基本可作为本次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工程施工图设计和施工依据。

2以往工程概况

区内地质工作程度较高,几十年来,开展了一系列区域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矿山地质等普查、勘探、科研、专项调查以及开发利用等工作,提交了相应成果资料。这些资料是本次进行详细调查的重要基础资料,为本区开展地质灾害详查奠定了良好的地质基础。

2.1地质与水文地质

(1)《1:20万xx幅区域地质报告》,xx地质局区域地质测量队,1973年8月。

(2)《1:5万区域地质调查报告》(xx幅),xx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418 队,1992年。

(3)《1:20万xx幅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中国人民解放军○○九三九部队,1978年8月。

(4)区内设有矿权的矿山,均开展过矿山勘查,定期年检、储量核实报告,编制开发利用方案等工作。2.2环境地质

(1)《xx省xx市xx县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价报告》(xx市人民政府、xx

省地质环境总站)2008年10月。

(2)《xx省xx市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评价》,xxxx,2016年底开始设计,2017~2018年完成调查,正在进行资料整理与成果提交。

2.3生态保护与修复

(1)复绿工程

复绿工程开展得较少,在过程中主要是矿产资源的无序开采,造成大面积的占用土地资源、淋滤水污染等问题,近几年,矿山闭矿时,要求进行恢复,仅在勘查区南部矿部与北部公路边废石堆进行了少量覆土、植树等修复工作,面积小、效果较差。

(2)水土保持工程

没有发现专门针对矿山环境治理的水土保持工程,使得区内水土流失严重,斜坡坡面有冲刷成槽,部分道路被掩埋,部分道路被冲蚀破坏等,甚至在山坡既有道路内侧的挡土墙被废石堆积损坏的现象。

(3)污染防治

主要是矿山生产过程中采取的污水收集池,目前仍在使用,主要是北部矿山在坡下建有污水池,收集矿山淋滤水集中至污水池,经过处理后向外排放。但是效果较差,且还有许多淋滤水没有收集到一起,随坡面流放。在矿山闭坑后,没有进行专项污染防治措施。

3勘查区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条件

3.1自然地理、气象水文

3.1.1地理位置与交通

xx县xx镇xxx片区位于xx县城北东约20Km,南距xx市16Km。区内X048公路直达xx镇,与S312公路相接,可到达xx县城和xx市,交通较为方便(图3.1.1-1)。

勘查区位于xx镇xxx境内,平面上呈不规模的水滴形,南北展布最长约500m,东西最宽约230m,公路网坐标(2000坐标系):X =3080720~3081160,Y = 545700~

545930。

插图3.1.1-1 勘查区地理位置与交通图

3.1.2气象

xx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这种气候既有光丰富的大陆性气候特色,又有雨水充沛、空气湿润的海洋性气候特色,气候温暖、阳光充足。据xx县气象局近

30年以来的资料,该县气象资料统计见表3.1.2-1,典型暴雨统计见表3.1.2-2。

xx县气象资料统计表表3.1.2-1

xx县典型暴雨统计表表3.1.2-2

3.1.3水文

勘查区位于湘江支流涟水上游源头地区,是湘江流域与资江流域的分水岭地带,地势高,地表无长期径流。

3.2地质环境条件

3.2.1地形地貌

勘查区位于低山区地貌区,整体上处于中部高、四周低的山地地形,最高处位于勘查区中东部的山顶地带,高程为604.54m,勘查区周界地表高程一般在530m~550m,以最南端冲沟为最低。原始地表坡度一般在20°~30°,因露天采矿,微地貌变化很大,多形成陡坡、平台、山崖地貌。地表基本无植被覆盖,无居民居住,周边则为较茂密的灌木林,形成鲜明的对比。

照片3.2.1-1 xxx片区鸟瞰图

3.2.2地层岩性

生态修复区出露的地层由新至老依次为第四系全新统(Q4);石炭系下统测水组(C1c)、梓门桥组(C1z)。现由新至老分述如下:

(1)第四系全新统(Q4):上部为由废石、矸石组成的素填土①(Q4ml),下部

为残坡积(Q4el+dl)角砾②、粉质粘土③。分布极不均匀,平面分布基本没有叠加。

①素填土(Q4ml):即为区内广泛分布的废石堆,堆积时间一般在10年左右。

废石堆多呈灰黄色、灰色,松散,稍湿,主要由砂岩、页岩、泥岩等角砾、碎石组成,含量一般达85%,砂岩、泥岩碎屑约占15%。其粒径大小不一,且随分布区与埋深的不同而变化较大,一般在10~50mm,大者可达200mm,也常见有1~2m 直径的块石成堆分布,棱角状。其厚度变化也较大,一般在废石堆、矸石堆的顶部与自然斜坡下部、自然沟谷凹地等地段较厚,可达10~15m,薄者1~2m,极不均匀。在区内的分布区很广,约占素填土分布面积的90%,占整个勘查区面积的30%~40%。

(2)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层(Q4el+dl)

②角砾:褐黄色,稍密,稍湿,主要由约50~60%砂岩角砾、碎石与40~50%粘性土、砂组成,角砾与碎石粒径一般0.2~3cm,棱角状,较坚硬,其分布不均匀,局部呈团块状分布;粘性土中含砂质可达20%。该土为场地原始地表风化残留的土层,厚度一般1~2m,但大部分地区被煤矿开挖所揭露,仅能在自然地貌破坏区可见,分布不均匀。

③粉质粘土:褐黄色,硬塑,含约30%角砾,粒径10-20mm,呈尖棱状,成份为砂岩。分布在勘查区西部山腰的修复区与自然区的交界地带,厚度一半在2~4m。

(3)石炭系下统梓门桥组(C1z):

为灰—黑色薄至中厚层状泥质灰岩,中下部夹泥岩及钙质泥岩,一般厚110m,与下伏煤系地层呈整合接触。

(4)石炭系下统测水组(C1c):为区内含煤地层,区域上厚度91m,根据岩性及含煤性分为上下两段:

上段(C1c2):含不可采煤层。以浅色岩性为主,由灰—灰白、杂色之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细砂岩、石英砂岩组成。厚45.55~87.18m,一般厚为63m。

下段(C1c1):含煤层。岩性较稳定,以深色岩性为主,由砂质泥岩、粉砂岩、细砂岩及少量石英砂岩和煤组成。层厚3.26~59.55m,一般厚为28m。与下伏地层呈假整合接触。

3.2.3地质构造

勘查区位于天平背斜中段南东翼,地层走向北东,倾向南东,局部倾向南南东,

倾角20°~25°。部分地段,地层有微褶皱状延伸,倾角可达40°~50°。断裂不发育,构造复杂程度属简单类型。

3.2.4水文地质条件

勘查区属低山区,地形坡度较陡(25~45°),残坡积层厚0~4m,基岩裂隙发育,但闭合性较好,延伸较短,大气降水通过残坡积层孔隙及基岩裂隙渗入矿坑的水量较少。

区内无地表水系和水体,无地表水倒灌矿坑的隐患。

(1)含水层

①碳酸盐岩岩溶裂隙溶洞水含水层:梓门桥组(C1z),以灰~黑灰色泥质灰岩为主,底部夹薄层泥岩、钙质泥岩,该层出露于勘查区西南部,地下溶洞裂隙不发育,地势陡不易于大气降水渗透补给,富水性弱。该层底部有约15m厚之泥岩及钙质泥岩可作为相对隔水层,一般情况下对坑道开采无充水影响。

②碎屑岩类裂隙含水层:测水组(C1c)由泥岩、泥灰岩、砂岩、煤层组成,该组除由数层砂岩组成—含水层(组)外,其余各岩层均不含水。该组在矿区大面积出露,勘查区未见泉水出露,为微弱裂隙承压水。

(2)隔水层

①梓门桥组底部有约15m厚之泥灰岩及钙质泥岩可作为相对隔水层,可阻止梓门桥组岩溶水进入坑道。

②下石炭统测水组上段(C1c2)有一层泥岩、砂质泥岩,厚约10—30m,为相对隔水层;测水组(C1c)地层中还有数层泥岩、砂质泥岩相对隔水层。

(5)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及动态

勘查区部分基岩裸露,地下水受大气降水补给,通过岩溶空隙和裂隙渗入深部径流。

大气降水为矿井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其动态规律是:一般旱季降雨量小,地下水缓慢下降,2—3月为连续细雨,由于雨量少,地表径流小,有利于下渗补给地下水,地下水缓慢上升;进入雨季后,地下水位迅速上升,疏干漏斗紧缩。

综上所述,勘查区及矿区范围内地形切割大,自然排水条件好,矿区无地表水体不发育,勘查区水文地质条件属简单类型。

3.2.5矿床特征

(1)含煤岩系与煤层

矿井煤层赋存于石炭系下统测水组下段(C1c1)中,本段以深色岩性为主,含煤5层,其中3煤层可采,2、5、6、7煤层均不可采。

3煤层:位于测水组下段上部,其顶板和底板均为砂质泥岩。该煤层结构简单,均为单煤层,不含夹矸。矿井煤巷测量见煤点12个,煤层厚0.78—1.56m,平均1.21m,属稳定薄至中厚煤层。

(2)煤层顶底板

3煤层伪顶为黑灰色炭质泥岩及粘土质泥岩,质软易碎,随采随落,厚0~0.5m,一般厚0.2m,直接顶板为砂质泥岩,岩性、厚度变化较大,强度较差,易破碎,属Ⅱ类“中等冒落”顶板,厚3.70m。底板岩性亦为砂质泥岩,厚2.20m,开采过程中未出现鼓底现象,底板较好管理。

(3)煤质

矿山3煤属中灰、低硫、低磷、高热值无烟煤,化验结果见表3.2.5-1。

3.2.6岩土体工程地质条件

(1)岩体类型

露采区出露的岩性主要为灰—黑色薄至中厚层状泥质灰岩、泥灰岩、灰岩、钙质泥岩、砂质泥岩、泥岩、砂岩组成,岩体工程地质类型可划分为2类,分述如下:

①硬~较硬灰~黑色薄至中厚层状泥质灰岩、泥灰岩、灰岩岩性综合体。其极限饱和单轴抗压强度40~60M Pa,软化系数约0.44~0.55。地表出露于勘查区的中部及中南部。

②软硬相间中至薄层状砂质泥岩、钙质泥岩、泥岩、砂岩岩性综合体。其极限饱和单轴抗压强度15~30M Pa,软化系数约0.35。地表出露于勘查区的北部。

综上所述区内岩土体工程地质条件应属中等复杂类型。

3.2.7人类工程活动

勘查区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矿业活动:本矿开采为勘查区内主要工程经济活动,矿产开采过程中留下的废石占用与破坏土地资源、破坏自然景观,矿山废水、淋渗水对水土环境的轻度污染。矿业活动情况下节详述。

(2)林业及农业:矿区绝大部分处于山坡上,多为荒草地、疏林地,少量旱地,林业以杂木、灌木为主,在矿业开发前保持较好,近几年破坏严重;农业耕作较轻,仅在低缓斜坡地带有旱地。目前,农业在区内基本停止,林业受采矿活动,破坏严重。

(3)民用建筑与道路建设:勘查区内无居民居住,仅周边居民零散居住,最近的居民区为西部山底的沟谷地带,距离勘查区约220m;勘查区周边道路网较好,周边山腰与山坡均有村道相通,呈环形包围勘查区,或从勘查区通过,勘查区内主要以矿山道路为主,为采矿开挖或简易平整形成的砂石路或祼露基岩路。

综上所述,勘查区人类工程活动活跃,对生态环境影响严重。

3.2.8矿业活动

xxx生态修复区涉及矿山有集云煤矿、钢厂边煤矿、富山煤矿、xxx煤矿,均已关闭。最近十多年以来,区内无证私采黑土活跃,以露采方式,对环境破坏很大,经执法已被取缔。

2018年,xx县拟在区内设置xx县砖瓦用页岩矿,已完成了勘查,处于申报待

批阶段。

区内矿业设置情况见插图3.2.8-1。

(5)拟设矿权情况

根据xx县政府矿产开发利用规划,拟在勘查区西侧新设立xx县xxx砖瓦用页岩矿,于2018年完成了拟设矿权拐点坐标见表2.1-3。

4勘查区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4.1矿山地质问题概述

xx县xx镇煤矿区主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为土地资源占用与破坏、自然景观破坏、含水层破坏、矿山地质灾害等,引发的原因主要为矿山露天采场、煤矸石堆和废石堆(大部分为民采)、工业广场、抽排地下水,以及老窿水与淋滤水,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有地表植被荒芜、水土流失、井泉干枯与地下水位下降、地表水污染与土壤污染等,在极短时间内给生态环境造成毁灭性破坏,自然状态下很难恢复。

xxx片区地处xxx管辖范围,地形起伏较大,总体呈中部高周边低。主要矿山环境问题是压占土地资源,破坏自然地形地貌景观,水土流失,植被荒芜,土地贫瘠,视觉效果差;多处有淋滤水渗出,旱季溪水呈红褐色,受到污染。

4.1.1占用与破坏土地资源

区内占用与破坏土地资源非常严重,也是最大的矿山环境问题。中部主要为黑土私采形成的露天采场及废石堆,总面积为4.4hm2,废渣堆积高度2~20m不等,俯视呈凹陷状坑体,形成多级台阶陡坎,高差10~30m;周边山体因露采剥离表土,使基岩裸露,坡高且陡,水土流失严重;纵贯全区的矿山道路大部分为基岩祼露,雨水沿道路径流,并强烈冲刷成槽,崎岖难行。

勘查区压占土地资源情况统计见表4.1.1-1,典型破坏类型情况见照片

4.1.1-1~4.1.1-2:

2

4.1.23.破坏地形地貌景观

勘查区露天开采面积占据整个区的8.3%,废石堆场所占面积约56.6%,采坑深、

壁陡,基岩祼露,破坏了地形地貌与植被;所取岩土随坡堆放形成废石堆,压盖植被,破坏自然景观,使地表呈现一片灰黄色、深灰色的荒漠景象,土地极其贫乏,极少见有植物生长,有植物生长的地段,一般为地形较缓、地表为颗粒细小的废石堆场区,稀疏生长以芦茅根、狗牙根等杂草与马尾松等为主,长势差。

其次,矿山道路、工业广场等建设用地,需要挖高填低、整平场地,改变地形地貌,影响地表植被,破坏了地形地貌景观。

在勘查区内有少量的区域自然景观没有破坏,但斜坡上部废石因水土流失进入植被生长区域,或在开挖时少量岩土堆弃其间,影响生长;或呈孤岛状的绿地(植被区)分布其间,与周边环境反差极大,视觉效果很差。

近几年,矿山虽然对工业广场附近进行了矿山复绿,但分布面积小、时间短,没有系统性管护,复绿效果一般。

综合以上分析,区内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影响程度为严重。

照片4.1.1-1 中部的露采坑及废石堆

照片4.1.1-2 南部的露采区及废石堆

4.2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分区

根据xxx片区压占与破坏土地资源、破坏自然景观的平面分布位置,结合地形地貌、矿山建设、矿山道路等分布特征,把xxx生态修复片区作为一个区,并根据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类型,细分为不同的亚。

4.2.1各分区情况汇总

各分区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与面积等情况见表4.2.1-1,问题特征见附表:xxx片区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分区统计表。

xxx片区矿山生态环境问题分区表表4.2.1-1

4.2.2各破坏类型特征

(1)废石堆

IFS1:位于该区最北端,从山顶堆积至山腰,黄色、灰黄色,沿坡松散堆积,厚度一般1~6m,坡度15°~50°,中部较平坦。主要成份为砂岩角砾、碎石,粒径一般5~100mm,少量粘性土,并见有块石。坡面少量植被生长,坡脚有松动,坡面有水土流失,欠稳定。

IFS1 废石堆鸟瞰图 IFS1 废石堆实景图IFS2:覆盖于整个区域,平面呈不规则形,沿坡松散堆积,坡度20~45°,有垮塌现象,成分主要由深灰、灰黄等杂色,由废石、矸石组成,松散,粒径一般5~20mm,并含少量粘性土,坡体欠稳定,水土流失严重,坡面杂草生长,覆盖率约5%。

IFS2 废石堆鸟瞰图 IFS2 废石堆实景图(2)露采区

ILC1:位于该区的北部,分别东西两侧开采,平台地带有少量泥岩、砂岩角砾、碎石、块石、矸石分布,厚度一般0.5~2m,露采斜坡坡高且陡,坡度50~60°,坡面砂岩、页岩与煤线等基岩出露,产状紊乱,局部有崩落、掉块等现象,欠稳定,地表少量植被。

ILC2:位于该区的中部,分别东西两侧开采,平台地带有少量泥岩、砂岩角砾、碎石、块石、矸石分布,厚度一般0.5~2m,露采斜坡坡高且陡,坡度50~60°,坡面砂岩、页岩与煤线等基岩出露,产状紊乱,局部有崩落、掉块等现象,欠稳定,地表少量植被。

ILC3:位于该区的南部,分别东西两侧开采,平台地带有少量泥岩、砂岩角砾、碎石、块石、矸石分布,厚度一般0.5~1m,露采斜坡坡高且陡,坡度近似垂直,坡面砂岩、页岩与煤线等基岩出露,产状紊乱,局部有崩落、掉块等现象,欠稳定。

露采区鸟瞰图露采区实景图(3)自然景观破坏区

IJG1:位于该区北侧,呈不规则形,分布于山坡地带,为原始地貌,灌木杂草间杂木生长较好,周边均为废石堆,坡体较稳定。

IJG2:位于该区西部,呈椭圆形,分布于近山顶的西坡地带,海拔585~605m,坡度约35°,坡体上覆粘性土厚1~2m,坡面灌木杂草丛生,坡体较稳定。

IJG3:位于该区东部,呈条形,分布于近山顶的西坡地带,海拔555~600m,坡度约30°,坡体上覆粘性土厚1~2m,坡面灌木杂草丛生,坡体较稳定。

IJG1鸟瞰图 IJG1鸟瞰图

IJG2 鸟瞰图 IJG3鸟瞰图

5废石、水的物理化学性质分析

5.1素填土(废石)物理参数

(1)颗粒级配分析

场区废石主要由砂岩、泥岩、页岩等组成,分布很大且不均匀,颗粒大小、含量等各处不同,有一定变化,一般为角砾、碎石等素填土。通过浅井、钻探等,在场地取素填土(废石)扰样12件进行颗分试验,废石以角砾为主,少量碎石,含粉、细砂级配量较高,说明碎石破碎严重。另外,没有更粗颗粒,是由于取样过程中对粗大颗粒没有采取,还有散布的块石也没能通过室内试验反映出来。试验成果统计见表5.1-1.

素填土(废石)颗粒级配分析统计表表5.1-1

(2)重度

本次勘查取128组废石进行室内比重试验,最大值为2.26,最小值为2.01,平均值为2.17,则废石平均重度取值为21.70kN/m 3,试验结果见表 5.1-2。

5.2素填土土壤质量评价

本次勘查取素填土(废石)12组样品进行土壤PH值、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有效硫分析,指标统计见表5.2-1。

根据《xx省土地整治项目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技术指南》(xx省土地综合整治局),区内素填土(废石)按表层土壤质地划分,属于砾质土,砾质含量大于50%,部分达到70%;土壤中各指标变化较大,显示土壤质量均匀差。按PH值分类,属于5级;按平均有机质含量分类,属于3级。

根据《生态型土地整治项目工程技术规范》(DB43/T 1407-2018),按照贫瘠土壤改良,有机质平均含量达到旱地标准;有效磷、速效钾均低于旱地标准。

土中有效硫含量普遍很高,最高达1112g/Kg,平均266.6g/Kg,远高于区域背景值。

5.3水质分析评价

本次勘查取区内地表渗水或就近溪水水样共2组进行全分析,经检测,水的PH 值最大为3.23,最小值为2.19,平均值为2.70,远低于区内背景值(一般为5.5~7.5),属于酸性水,根据《地质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17),水质类别为Ⅴ类;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水是PH值对混凝土结构具强腐蚀性。水质分析指标统计见表5.3-1。

水质分析主要指标统计表表4.3-1 分析项目单位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备注

pH值 3.23 2.19 2.70 强腐性性

Na++K+mg/L 204.65 10.76 86.55

Ca2+mg/L 162.4 35.6 91.2

Mg2+mg/L 171.2 0.1 55.0 微腐蚀性

NH4+mg/L 20.82 0.09 3.70 微腐蚀性

Cl-mg/L 127.0 4.33 51.69 微腐蚀性

SO

4

2-mg/L 1522 264 720 微腐蚀性HCO3-mg/L 0 0

CO32-mg/L 0 0

砷mg/L 0.0869 0.0003 0.0315

汞mg/L 0.00004 0.00004 0.00004

Pb mg/L 0.07(L) 0.07(L) 0.07(L)

Cd mg/L 0.010 0.005 0.007

Cr6+mg/L 0.004(L) 0.004(L) 0.004(L)

Zn mg/L 2.67 0.83 1.74

Mn mg/L 16.2 3.39 9.74

6斜坡基本特征与分析评价

6.1边坡基本特征与稳定性分析评价

场地内主要边坡可分为由废石堆积形成的土质边坡和因露天开挖形成的岩质边坡。

6.1.1废石堆场土质边坡

(1)废石堆场的基本特征分类

区内废石堆、矸石堆共计2处,部分堆积高度低于5m,边坡较缓,较稳定;部分堆积于沟谷地带,形成的边坡虽然较高大,但堆积坡脚向下已经到了自然斜坡的部底,没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稳定性较好。区内存在安全隐患的土质边坡主要是南部山腰一带的边坡,主要由废石堆积而成,高度一般在10~20m,。自然坡积形成的坡度一般在35°,高度一般在10m即设有宽约1~3m的平台,少数高度在20m

未设平台。典型堆场斜坡见照片6.1.1-1。

照片6.1.1-1 典型废石堆积形成的土质边坡

(2)稳定性计算依据

①《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18-2006);

②《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B 50/143-2003);

③《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330-2013);

④《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

⑤《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 0219-2006)。

⑥《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2009版);

⑦《xx省重大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勘查技术指南》(xx省国土资源厅2015年8月);

(2)计算方法

考虑素填土厚度大、物质成分较均一,边坡可能的破坏面位于素填土(废石)层中,呈圆弧形,稳定性分析采用简化Bishop法,计算方法如下:

F s=

∑1m

oi

[C i l i cosθi+(G i+G bi?U i cosθi)tanφi]

n

i=0

∑[(G i+G bi)cosθi+Q i cosθi]

n

i=1

M oi=cosθi+

cosθi tanφi

F s

U i=

1

2

γw(?wi+?wi?1)l i

简化Bishop法计算模型式中:F i—边坡稳定性系数;

C i—第i计算条块滑面粘聚力(kPa);

φi—第i计算条块滑面内摩擦角(°);

l i—第i计算条块滑面长度(m);

θi—第i计算条块滑面倾角(°),滑面倾向与滑面方向相同时取正值,滑面倾向与滑面方向相反时取负值;

U i—第i计算条块滑面单位宽度总水压力(kN/m);

G i—第i计算条块单位宽度自重(kN/m);

G bi—第i计算条块单位宽度竖向附加荷载(kN/m),方向指向下方时取正值,指向上方时取负值;

Q i—第i计算条块单位宽度水平荷载(kN/m),方向指向坡外时取正值,指向坡外时取负值;

h iw—第i及第i-1计算条块滑面前端水头高度(m);

γw—水重度,取10kN/m3;

i—计算条块号,从后方起编;

n—条块数量。

(3)计算工况

边坡稳定性计算荷载应考虑滑体自重、地表荷载、动荷载、水压力、地震荷载等因素。

①自重:坡体自重,作用在条块上的最重要作用力,勘查区内未见地下水,不需要考虑浮重度,故采用天然重度与强降雨时的饱和重度。

②地表荷载:坡体上地面加载因素,不考虑地表荷载。

③水压力:滑坡区未见地下水,不考虑水压力作用。

④地震荷载:勘查区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边坡稳定性计算不考虑地震荷载。

(4)计算参数

素填土(废石)计算参数主要包括容重及其抗剪强度参数(C、φ值),根据试验数据、《工程地质手册》(第四版)经验数据及工程类比参考地区经验值综合确定,见表6.1.1-1。

(5)计算剖面

按照斜坡高度与自然堆积形成的坡度,绘制剖面进行稳定性分析。

剖面基本情况:坡高22m,坡度51~56°,分二级台阶进行放坡,马道设置宽2m。

计算简图

(6)计算过程

采用简化Bishop法由计算程序自动搜索,计算软件为理正岩土5.11,计算结果见表6.1.1-2。

素填土(废石)典型边坡稳定性计算结果表 6.1.1-2

(7)稳定性综合评价

根据调查,区内废石堆形成的边坡均自然堆积,没有支护,其稳定性与所处的地形条件有关。堆积于平缓地带或沟谷底部的废石堆,坡脚没有进一步下滑的空间,

同时汇水面积相对较小,一般稳定性较好,堆积斜坡高度在20m可基本保持自然稳定,有可能变形的以斜坡局部滑落为主,或雨水冲刷水土流失,对堆积体整体稳定性影响不大。通过计算分析,也基本得到验证。

有部分废石堆积于长大斜坡的中部的凹形坡地带,汇水面积大,且长期有雨水汇积渗流,这些区域的废石堆积斜坡,一般稳定性差,处于欠稳定-不稳定状态。具体可参考附表: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分区统计表。

6.1.2露采区岩质边坡

区内岩质边坡较多,主要分布于中上部的露采区,距离道路、房屋等相距较远。出露主要以中厚层状砂岩为主,部分地段夹页岩、泥岩与煤层,边坡高度一般在10~20m,坡度60°~80°,少数超过85°,岩体多呈强风化~中风化,裂隙发育,但杂乱,延伸不长,相互切割,使岩体呈镶嵌碎裂结构,岩体不完整。典型岩质边坡见照相6.1.2-1、6.1.2-2。

(1)稳定性分析

岩质边破稳定性利用理正软件进行赤平极射投影稳定性分析,岩体参数见表6.1.2-1,结果见插图6.1.2-1、图 6.1.2-2。

典型边坡特征统计表表6.1.2-1

插图6.1.2-1 ILC2东面边坡赤平投影分析图

插图6.1.2-2 ILC3东面边坡赤平投影分析图

(2)稳定性评价

根据调查,区内没有发现岩质边坡整体滑动现象,但坡面较粗糙,有松散块石、碎石分布在坡面上,表明坡体经常有块石坠落现象,岩体稳定性较差。经过对典型坡面采用赤平极射投影分析,ILC2岩质边坡整体较稳定,发生整体滑塌的可能性小。ILC3岩质边坡反映出岩层陡倾,稳定性较好,发生滑坡的可能性小,可能发生局部崩塌。

7 既有保护工程评述与保护修复方案建议

7.1 既有保护修复工程评述

区内分为生态修复工程与既有水土保持工程,其中生态修复工程主要为废石堆

上自然生长的杂乱松树,既有水土保持工程主要区内修路建设的一些边坡支挡、排水等措施。都对矿山生态环境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但是,量少、分布局限,系统性不够,在勘查区整体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的背景下,效果较差。

7.1.1 生态修复工程

区内没有为生态保护而设置的生态修复工程,但局部废石堆上已自然生长一些杂乱的松树,多为小树苗,胸径一般2-5cm ,冠高50cm 左右,树龄一般在1-2年,密度一般2-3m/棵。

7.1.2 水土保持工程

区内没有为生态保护而设置的水土保持工程,主要为区内雨季自然冲刷形成的水沟,大多分散、规模小,没有系统性,发挥作用欠佳,需要重建。 7.2 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基本原则

7.2.1 总体思路

(1)系统布局,分区治理,突出重点,统筹兼顾

贯彻“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理念与生态系统理论,以xxx 山体为中心,并与周边生态环境相协调。以山形地貌为背景,结合矿山环境问题,进行生态修复适宜性论证,分区块连片实施,达到整体修复与美化效果。

(2)突显成效,塑造典型

针对各片区内不同的地质环境问题,提出不同的工程治理措施,以恢复植被为主,同时兼顾耕地;通过引进植物生态修复技术,抓生态环境问题典型,塑生态环境修复示范;以“青山绿水”为基本目标,与美丽乡村相结合;以能产生经济价值、带动社会经济发展为目标,配合国家“振兴乡村”实施。

(3)统一“源头控制、过程拦截、末端修复”的指导思想,

通过对矿业活动形成的露天采场、废石堆与矸石堆等固体废弃物、矿山公路与工矿厂房等矿业广场等,而压占与破坏土地资源、破坏地形地貌与植被等自然景观问题,实施土地复垦、地质灾害治理等一系列措施,彻底解决生态环境与地质灾害等威胁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问题,最终达到修复植被、耕地、水资源等生态系统。

7.2.2 生态修复原则

(1)践行“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要把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放在首位,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对矿山环境

问题重点地段、人口密集较大的地段,重要公共设施地段的生态环境重点保护与修

复。

(2)坚持科学发展观原则

本项目要紧密结合xx县与周边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规划、需要,结合已有生态修复工程,科学合理提出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避免重复建设。

(3)坚持保护为主,在保护中进行生态修复的原则

(4)以自然恢复、绿色修复为准则,以“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建则建、宜景则景”为原则,因地制宜地开展生态修复

(5)社会参与的原则

尊重群众意愿,群众与有主矿山积极参与,源头控制、过程拦截、末端修复,达到区域综治的效果。

7.2.3修复范围的确定

根据《实施方案》,修复区即为生态环境破坏的范围,不涉及水土污染区。

7.3修复方案建议

7.3.1修复方案建议

建议对区内生态环境破坏区以林地修复为主,采用林、灌、草与藤相结合的方式,局部平整、水源条件好的区域,进行耕地修复。

(1)林地修复

造林前根据地形条件及营林目的,实施边坡处理、场地清理、截排水设施、整体整地、穴状整地、鱼鳞坑整地、带状整地等整地工作。整地工作结束后分别实施栽植乔木、栽植灌木、栽植藤本、草地等措施,统一养护与管理2年。局部保留的自然景观破坏区实施封禁治理,涉及溪沟的区域实施溪沟治理工程,矸石与废石堆存产生的边坡实施拦挡。

(2)耕地修复

旱地修复:根据现场条件实施条田修筑、客土回填、细部平整、旱地梯田、耕作层剥离、耕作层回填,措施,配套建设灌溉排水工程与田间道路工程,涉及溪沟的区域实施溪沟治理工程。

7.3.2生态修复材料分析评价

(1)土料

区内地表少量粘性土覆盖,土地较贫瘠,局部需要覆土,作为植被生长的土壤。经过调查,拟在勘查区南东侧存在厚约2-5m的粉质粘土,可作为覆土土源。

取土的基本原则,需剥离表层0.5m厚的植被生长土层作为取土场生态修复土壤,就近堆放,待取土完成后,再回填覆盖至取土区,做好水土保持措施,确保不造成生态环境破坏;开挖最大斜坡坡率1:2,并与地形地貌、周边人类工程活动相结合,不形成高陡边坡、深大采坑等对地形地貌造成不利改变的边坡形成,应有利于今后开发利用。

土源场地基本特征、分析评价表

(2)建筑材料

生态修复所需建筑材料主要为砂、石、水泥材料。

石料可就近在采石场购买,水泥与砂场需至xx镇或温塘镇购买,相距约8~15km。有X048县道通往,交通较便利。

(3)水、电

区内地势较高,无可用的井泉与地表水,需要从周边村庄或溪河取水,最近距离约200m,高差将达100~150m。

区内有农电线路通过,可作为施工用电使用。

8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效益评价

8.1社会效益评估

修复区地形地貌景观破坏严重,荒废了大量的土地,大面积水土流失,给生态环境造成毁灭性的破坏,一片灰黄的贫瘠景象,与周边的青山绿水形成极大反差,周边群众深受其害,社会反响很大,各级政府压力很大。对该区域的生态恢复治理,有积极的社会效益,群众十分拥护。

十八大以来,生态环境保护是国家三大攻艰战之一,保护好青山绿水,全面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是稳定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具有重大的社会效益。

8.2经济效益评估

生态环境保护恢复的经济效益,着眼长远,分步实现。最基本的目标是扼制生态环境破坏的不良势头,治理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恢复青山绿水的基本生态环境,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平台,以此基础发展可持续经济,改善民生,达到振兴乡村的目标。

因此,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为振兴乡村、社会经济转型提质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经济效益巨大。

8.3环境效益评估

修复区位于主要交通线可视范围外,工程修复施工对周边环境及交通影响小。而且,通过对因采矿引发的压占土地资源、地形地貌景观破坏、水土流失与土地荒芜、矿山地质灾害等问题的综合整治,使土地得到平整,地面林草植被增加,水土得以保持,环境得到美化,地质灾害体得到稳定,具有显著的生态与环境效益。

9结论与建议

(1)xxx片区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工程详细勘查以《实施方案》为依据,进一步进行资料收集与综合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地形测绘、水工环地质测绘与生物多样性调查、山地工程与岩土水取样分析试验等勘查方法,全面查明了区内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类型、分布、规模、植物等特征,对其成因与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评价,勘查手段合理,勘查精度严格执行相关规范要求,提交的成果报告内容全面、准确、详实,可作为下阶段施工图设计的基据。

(2)勘查区地处低山地貌区,呈中部高、四周低的山地地形,中部山顶高程

为605m为最高,周界地表高程一般在530m~550m。原始地表坡度一般在15°~25°,因露天采矿,微地貌变化很大,多形成陡坡、平台、山崖地貌。地表基本无植被覆盖,无居民居住,周边则为较茂密的灌木林,形成鲜明的对比。

(3)勘查区矿业开发活跃,有主矿山与无证私采相互重叠,以露采方式采掘

黑土为主,对环境破坏很大,经执法已全部关闭。

(4)xxx片区地处xxx管辖范围,主要矿山环境问题是废石、矸石、露采区等压占土地资源、破坏自然地形地貌景观等,造成大面积水土流失,植被荒芜,土地贫瘠,并伴生有废石堆滑坡地质灾害。这些区域的垂直投影面积达4.4hm2,集中连片分布,视觉效果极差。其中以废石与废石堆破坏最为严重,面积达3.83hm2,约

占整个区域的56.6%。

(5)区内废石以砂岩、泥岩、页岩等角砾、碎石混杂堆积,并常见有块径超

过1m的砂岩块石,随坡堆积,松散,废石堆边坡坡度一般在30~35°,位于山体中上部与沟谷地带的废石堆相对较稳定,位于斜坡中部、靠近山脚地带沿自然斜坡堆积的废石堆则多处于相对稳定~欠稳定状态,以坡面浅部的水土流失型小滑塌为主,使坡面冲刷成槽。

(6)根据《xx省土地整治项目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技术指南》(xx省土地综合

整治局),区内素填土(废石)按表层土壤质地划分,属于砾质土,砾质含量大于50%,部分达到70%;土壤质量均匀差,按PH值分类,属于5级;按平均有机质含量分类,属于3级。根据《生态型土地整治项目工程技术规范》(DB43/T 1407-2018),按照贫瘠土壤改良,有机质平均含量达到旱地标准;有效磷、速效钾均低于旱地标准;土中有效硫含量普遍很高,最高达1112g/Kg,平均266.6g/Kg,远高于区域背景值;区内地下水PH值最大为3.23,最小值为2.19,平均值为2.70,远低于区内背景值(一般为5.5~7.5),根据《地质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17),水质类别为Ⅴ类.

(7)修复区内极少植物生长,所见的植物主要有芦茅根与马尾松为主,成活

率较低,生长缓慢,覆盖率低,自然恢复难度大。

(8)近1~2年部分矿山自然生产了些马尾松,但杂乱,生势慢,还没能体现整体效果;既有水土保持工程主要区内修路建设的一些边坡支挡、排水等措施。都对矿山生态环境起到了一定的保护,因其量小、分布局限,系统性不够,在整体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的背景下,效果较差,需要修补并加强。

(9)生态环境保护是国家三大攻艰战之一,保护好青山绿水,全面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工作,使土地得到平整,地面林草植被增加,水土得以保持,环境得到美化,地质灾害得到治理,为振兴乡村、社会经济转型提质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具有显著的生态与环境效益,是稳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具有重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

(10)对区内生态环境破坏区以林地修复为主,采用林、灌、草与藤相结合的方式,局部平整、水源条件好的区域,进行耕地修复。

(11)修复区范围不包含水土污染区。

(12)建议在场区南东侧斜坡上设取土场,分布为含砾粉质粘土,厚度较大,距离修复区近,交通方便,基本可满足本项目生态修复使用。在开采时,应剥离表土统一堆放,待开采土体后,再覆盖至土料场区,使其自然生态修复。

关于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项目的调研

乌梁素海项目 1.项目名称 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项目 2.总投资 57.46亿元 3.资金来源 申请国家资金25.52亿元,自治区配套10亿元,市级筹资11.94亿元,引入社会资本10亿元。截至2019年2月,已到位资金16.5亿元。 4.项目内容 工程主要围绕流域内矿山、沙漠、湖体、林草、农田、湿地等生态要素; 涉及①沙漠综合治理工程(沙)、②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山)、③水土保持与植被修复工程(林草)、④河湖连通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水)、⑤农田面源及城镇点源污染治理工程(田)、⑥乌梁素海湖体水环境保护与修复工程(湖)、⑦生态环境物联网建设与管理支持共7大类重点项目38个项目。 5.业主单位 内蒙古河套灌区管理总局 乌梁素海流域投资建设有限公司 巴彦淖尔市自然资源局(整个项目的行业主管部门) 巴彦淖尔市生态环境局 巴彦淖尔市林业和草原局 巴彦淖尔市农牧局 6.项目来源 2018年7月份,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组织申报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内蒙古自治区将巴彦淖尔市作为全区唯一符合条件地区重点申报。最终巴彦淖尔市申报的“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以评审答辩全国第一的成绩获得国

家批复。 7.项目进展 2019年4月16日,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项目开工仪式在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红圪卜扬水站举行; 2019年5月份,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内蒙古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厅联合下发《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实施方案》(网上未公布)。 2019年7月7日,市政府召开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项目调度会。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晓兵出席会议并讲话,副市长郭占江,河灌总局党委书记郭玉根参加会议。 2020年,乌拉特前旗将重点推进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在乌拉特前旗实施的项目有4大类24项,总投资34亿元,占全市总任务量的三分之二。这4大类24项项目包括:矿山治理4项内容、林草生态修复4项内容、水工程建设6项内容、农田工程10项内容,其中由前旗自行实施的子项目6个。 2020年5月,目前已开工34个子项目,完成投资23.45亿元,占总投资的48.15%。其中市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实施项目共4个,投资合计1.62亿元,已完成投资0.57亿元。 注:目前,试点工程任务包含7大类,35个子项,总投资50.86亿元。 8.新闻热点 2020年6月8日,近日,内蒙古地矿集团召开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与修复试点工程乌拉山矿区地质环境治理工程设计评审会。 参会的7位专家对集团两家直属单位编写的《乌拉山北麓铁矿区地质环境治理工程(水泉沟治理区)设计》与《乌拉山北麓铁矿区地质环境治理工程(乌尔图治理区)设计》进行了评审。设计编写单位对设计进行了详细汇报,专家组详细查阅了相关报告和图件,认为设计目标任务明确,重点突出,技术路线、工作方法可行,工作部署及人员安排合理,并针对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对完善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20年5月11、12日,市自然资源局协助内蒙古淖尔开源实业有限公司、内蒙古乌梁素海投资建设有限公司组织专家组,依据《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项目管理办法》的规定,对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乌拉山北麓铁矿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5个治理区进行了初步验收。

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关于推进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通知-国家规范性文件

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关于推进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 修复工作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环境保护厅(局):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要求整合财政资金推进山水林田湖生态修复工程。为抓好贯彻落实,现就推进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工作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开展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的重要意义 加快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实现格局优化、系统稳定、功能提升,关系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进程,关系国家生态安全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长期以来,受高强度的国土开发建设、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等因素影响,我国一些生态系统破损退化严重,部分关系生态安全格局的核心地区在不同程度上遭到生产生活活动的影响和破坏,提供生态产品的能力不断下降。此前开展的一些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由于缺乏系统性、整体性考虑,客观上存在各自为战的状况,生态整治修复效果不尽理想,财政资金使用绩效亟待进一步提高。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就开展生态保护修复作出了明确的部署要求。开展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有力举措,是破解生态环境难题的必然要求。各地要充分认识开展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的重要性、迫切性,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开展工作,不断开创生态保护建设的新局面。 二、积极推进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工作 各地要认真学习领会并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的部署要求,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以“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重要理念指导开展工作,充分集成整合资金政策,对山上山下、地上地下、陆地海洋以及流域上下游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真正改变治山、治水、护田各自为战的工作格局。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一般应统筹包括以下重点内容:(一)实施矿山环境治理恢复。我国部分地区历史遗留的矿山环境问题没有得到有效治理,造成地质环境破坏和对大气、水体、土壤的污染,特别是在部分重要的生态功能区仍存在矿山开采活动,对生态系统造成较大威胁。要积极推进矿山环境治理恢复,突出重要生态区以及居民生活区废弃矿山治理的重点,抓紧修复交通沿线敏感矿山山体,对植被破坏严重、岩坑裸露的矿山加大复绿力度。 (二)推进土地整治与污染修复。应围绕优化格局、提升功能,在重要生态区域内开展沟坡丘壑综合整治,平整破损土地,实施土地沙化和盐碱化治理、耕地坡改梯、历史遗留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等工程。对于污染土地,要综合运用源头控制、隔离缓冲、土壤改良等措施,防控土壤污染风险。 (三)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要加快对珍稀濒危动植物栖息地区域的生态保护和修复,并对已经破坏的跨区域生态廊道进行恢复,确保连通性和完整性,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带动生态空间整体修复,促进生态系统功能提升。 (四)推动流域水环境保护治理。要选择重要的江河源头及水源涵养区开展生态保护和修复,以重点流域为单元开展系统整治,采取工程与生物措施相结合、人工治理与自然修复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推进生态功能重要的江河湖泊水体休养生息。 (五)全方位系统综合治理修复。在生态系统类型比较丰富的地区,将湿地、草场、林地等统筹纳入重大工程,对集中连片、破碎化严重、功能退化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和综合整治,通过土地整治、植被恢复、河湖水系连通、岸线环境整治、野生动物栖息地恢复等手段,逐步恢复生态系统功能。 三、加强对地方开展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的指导和支持 (一)加强开展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的指导。地方要在全面摸清本地生态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云南省玉溪市抚仙湖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案例

云南省玉溪市抚仙湖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 理案例 (一)案例背景 云南省玉溪市抚仙湖是珠江源头的第一大湖,也是我国内陆湖中蓄水量最大的深水型淡水湖泊,水资源总量占全国湖泊淡水资源总量的9.16%,是滇池的13倍、洱海的7倍、太湖的4倍。但是受流域磷矿开发、山地垦植、人口快速扩张等因素影响,抚仙湖2002年局部暴发蓝藻,污染负荷逐步增加,大部分水域水质呈现快速下降的趋势,流域生态退化日趋严重。2017年开始,抚仙湖地区被纳入全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省、市、县各级党委政府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围绕突出问题,推动抚仙湖流域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取得了积极成效。 (二)具体做法 一是加强流域国土空间格局优化与管控。玉溪市按照“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战略导向,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产、以水定人,在整合原有多项规划的基础上,发挥国土空间规划的引领作用,编制了抚仙湖保护和开发利用总体规划,合理划定生态、生产、生活空间,合理规划抚仙湖流域人口、产业、城市建设等发展水平,构建了以抚仙湖为核心,以山体、河流、湿地和自然保护区等为生态屏障的生

态安全空间格局。同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坚持“四条红线”,即抚仙湖最高蓄水位沿地表向外水平延伸110米范围内不得建永久性设施,严格控制生活生产取水并严禁取水做景观,污水零排放、垃圾无害化和设施景观化,严禁建设高密度地产项目,加强国土空间管控。 二是推进腾退工程。按照“湖边做减法、城区做加法、减轻湖边负担”的原则,推进抚仙湖流域腾退工程,还自然以宁静。强力推进抚仙湖“四退三还”(退人、退房、退田、退塘,还湖、还水、还湿地),抚仙湖一级保护区内共退出农田8400亩、鱼塘493亩,最大限度地减少面源污染。22家中央和省市县属企事业单位、16家私营企业全部退出抚仙湖一级保护区,退出地块面积1343.19亩,拆除建筑面积22.5万平方米。开展抚仙湖径流区餐饮住宿专项整治,共关停153户,整改达标户全部安装油、气、水等处理设备。抚仙湖径流区内退出规模畜禽养殖1090户、水产养殖149户;全面禁止机动船艇,取缔机动船艇2000余艘。同时,实施抚仙湖环湖生态移民搬迁3万余人,采取“进城、进镇、进项目”的方式进行集中安置,并按照规划要求,将腾退空间用于还湖、还水、还湿。 三是推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程。通过实施修山扩林工程,加大磷矿山废弃地修复和矿山磷流失控制力度,减少流域磷污染负荷。实施调田节水工程,推广清洁农业、水肥一

山水林田湖草综合生态修复的重要性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916959612.html, 山水林田湖草综合生态修复的重要性 作者:叶胜兰牛岩 来源:《农业与技术》2019年第13期 摘要: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我国的生态环境不断退 化。石川河项目的综合生态系统修复,主要通过确定科学合理的客土厚度——污染修复——生态重构——保障措施等,以打造一个蕴含“山水林田湖草”为一体的生态系统。为当地的生态环境重塑及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活力。 关键词: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石川河 中图分类号:S18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754/j.nyyjs.20190715027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迅猛增长,人口不断增多、社会活动等因素对城市周边的设施、生态环境等造成了恶劣的影响,最终导致了我国部分地区出现严重的生態系统退化情况。针对目前已有的生态退化区域,我国陆续组织开展了相关的生态保护与环境建设等重大工程,这对林草植被的提高、森林覆盖面积的增大等方面起到了显著的效果[1-3]。但由于不同施工工程之间缺乏连续性、系统性、全面性考虑,存在着治理方向零乱,修复治理后期功能不全面等现象;这些治理方案形成的局地效果较好,但治理的整体效应较弱等突出矛盾,生态系统全方位的服务功能并没有得到实际意义的恢复和提升。近年来山水林田湖草整体生态修复系统的提出,能有效改善各自为政、此消彼长的局限问题。让当地环境达到人文、景观和谐发展。 生态系统综合修复在生态保护站的广泛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认可。生态系统的综合修复即合理利用系统的工程并结合当地的人文景观等改善环境退化区域的生态问题[4]。保持该区域 内的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污染治理方案与生态保护等达到和谐共生状态,形成持续长效的发展目标。本论文从石川河最初的污染状况到生态治理修复再到对当地产生的生态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能进一步推广及应用生态系统整体修复来改善各污染、退化等状态土壤的环境问题。 1 目前石川河基本情况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着力打造示范河湖

2019.11中国水利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 着力打造示范河湖 宁夏回族自治区河长制办公室 2018年以来,在水利部的关心支持下,宁夏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大力实施生态立区战略,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碧水保卫战和新时代黄河保卫战,推进河长制湖长制落地见效。黄河宁夏段22年来首次连续18个月保持Ⅱ类水质,全区河湖生态环境面貌及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一、强化河长统领,践行绿色发展 一是河长统领。各级河湖长既挂帅又出征,主动履职巡河,落实河湖管治保第一责任人责任,抓住问题要害,统筹部门作战,协调解决河湖重大问题。省级领导包抓督办中央环保督察涉水反馈问题整改,自治区党委书记、总河长石泰峰率先垂范全线巡查黄河,发出打好新时代黄河保卫战的动员令,五级河湖长全年巡查3.6万人次,县级以上河湖长巡河督导5928次,推动河长制湖长制“有名有实”。协同检察机关大力整治河湖“四乱”问题,全面禁停黄河宁夏段河道采砂,清理河湖管理范围内堆场、非法企业200余家,拆除违法建筑物71万m2,61个涉河问题启动司法检察程序,发出诉前检察建议134个,初步建立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 二是规划引领。全力推进省级空间规划试点,强化“三区三线”管控,发布生态保护红线,编制河湖管理保护规划、黄河岸线保护利用规划,明确河湖管理保护“责任田”。加快河湖水域岸线划界确权,自治区出台《河湖水域岸线划界确权工作方案》,优先安排保护任务重、涉水事务多的重 点河湖水域划界确权。截至2018年 年底,自治区级河长管理的7条河流 管理范围全部划定;市、县级河流完 成自治区规定的到2018年年底完成 总任务量40%的阶段性目标。 三是立法先行。先后出台《生态 保护红线管理条例》《湿地保护条例》 《水资源管理条例》等地方法规;推进 “宁夏河湖保护条例”立法,已列入自 治区2019年立法计划,拟于10月前 出台;建立与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 跨界河流水污染联防联控联席会议 制度,形成治污合力,持续完善流域 保护和治理长效机制。 二、坚持系统治理,构建 绿水青山 一是统筹资金。秉承“山水林田 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理念,运用 系统思维解决河湖突出问题和薄弱 环节,统筹项目实施河湖水污染防 治,治理资金同比增长501%,重点投 入到河湖沟库水系连通和生态清淤、 重点河流防洪、中小河流治理、排水 沟综合整治及人工湿地建设、河湖沟 渠岸线绿网提升、水土保持、水污染 防治工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黑臭 水体整治、河湖管理保护范围划定、 水资源水环境监控能力建设等方面。 茹河、渝河生态综合治理修复试点、 石嘴山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 和苦水河生态水量研究试点成果斐 然,茹河经验、渝河模式成为自治区 宣传名片;典农河、渝河、茹河、葫芦 河、沙湖、星海湖、南干沟等河湖水生 态修复治理成为样板工程。 二是节水优先。持续深化省级节 水型社会示范建设,大力实施“四大节 水”行动,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持 续提高,万元GDP用水量比上年下降 7.3%。节水的同时,2018年优先保障重 点河湖生态补水2.22亿m3,超年度计 划34%,切实维护河湖生命健康。 三是绿化国土。动员全社会大规 模开展绿化造林,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912km2、盐碱地28万亩(1亩=1/15hm2), 自治区首府银川市荣获首批“国际湿 地城市”称号,“贺兰山东麓山水林田 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纳入国家试 点,贺兰山生态保卫战受到中央环保 督察组充分肯定。 四是水岸共治。河长主导、部门 联动,上下游联治、左右岸共治、点和 面同治,“大动脉”与“毛细血管”齐抓 并举。全区36个城镇污水处理厂全 部完成提标改造,22个省级工业园区 全部实现污水集中处理,13条城市黑 臭水体全部完成整治,直接入河湖工 业企业排污口全部关停取缔,农业面 源污染防控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量负 增长,实行山水田林路庄全面整治, 助推农村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三、创新治理模式,打造 示范河湖 一是凸显“政府+市场”多元共治 理念。彭阳县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通 过项目整合、PPP模式,大力建设美丽 茹河,形成水环境生态带、风景园林带 和产业经济带,采取控源、截污、修复、 管理4项治理措施,实现流域生态环 境全面提升,形成“茹河建设经验”。 (下转第8页) 河湖管理 13 水

全市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耕地提质改造(旱改水)项目实施方案

全市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耕地提质改造 (旱改水)项目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中发〔X〕4号)、《国土资源部关于改进管理方式切实落实耕地占补平衡的通知》(国土资规〔X〕13号)以及《X自治区环境保护厅财政厅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X左右江流域革命老区(百色、X、X)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绩效考核目标的函》(X环函〔X〕169号)文件精神,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着力加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确保建设占用耕地实现“占一补一、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市人民政府决定,从X年至X年利用3年时间在全市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耕地提质改造(旱改水)项目(以下简称“旱改水”项目),为顺利完成工作目标,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按照“安全、绿色、高效、法制、和谐”的工作定位,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落实国土资源部提出的质量提升要求,全面加强耕地保护工作。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守住耕地保护红线不能突破、基本农田不能随便占用为总体目标,通过对符合条件的旱地进行提质改造,采取工程、生物、农艺等措施加速土壤熟化提质,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强化土壤肥力保护,

有效提高耕地产能,缓解我市保护耕地和占补平衡的压力,确保建设占用耕地实现“占一补一、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加快发展我市的农业现代化,增加粮食综合产能,为我市粮食生产安全提供有力支撑。 二、任务目标 根据我市耕地后备资源调查、X—X年“旱改水”立项及用地规模等情况,确定各县(市、区)X—X年实施50310亩“旱改水”项目。其中:X年实施40350亩并通过竣工验收;X—X年实施9960亩并通过竣工验收。具体任务如下:扶绥县11370亩(其中X年9096亩,X-X年2274亩)、大新县4515亩(其中X年3612亩,X-X 年903亩)、天等县4020亩(其中X年3216亩,X-X年804亩)、宁明县9090亩(其中X年7272亩,X-X年1818亩)、龙州县6135亩(其中X年4908亩,X-X年1227亩)、凭祥市510亩(其中X 年510亩)、江州区14670亩(其中X年11736亩,X-X年2934亩)。 三、责任分工 (一)项目责任主体。 项目所在地县(市、区)人民政府为项目责任主体,负责组织实施“旱改水”项目,按照目标要求完成建设任务。开拓创新助推项目建设,支持鼓励“以奖代补”方式实施“旱改水”项目。 (二)项目实施主体。 项目实施主体由项目所在地县(市、区)人民政府确定,实施主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对策研究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对策研究 摘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主要目的就是实现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该理论是在十九大中提出的重要生态理论,为后续开展的生态建设工作奠定了良 好的理论基础。针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的治理涉及多个学科,需要由生态学、环 境学和系统工程学的共同参与方能实现该系统的有效构建。具体治理工作中应遵 循一定的原则,同时认识到系统治理的原理。为确保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的有 效治理,应结合相关的治理学科,对其治理对策展开研究。 关键词:生态建设;山水林田湖草系统;环境保护 在十九大会议中针对生态环保工作提出了多个发展理念,会议中明显指出应 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任务,严格落实绿色生产和生 态环保的发展理念,并将其作为践行一切生产活动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提出了统 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的生态建设规划,要求各类社会生产活动的开展均需要充分 落实生态环保理念,降低社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作用。为落实十九大的会议 精神,应加大对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工作策略的研究力度。 一、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所涉及的主要学科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生态学、环境学以及系统 工程学的合理应用,借助上述内容进行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过程,对于改善当 前的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具有积极的作用。在我国的多次人大会议中,均对环境 问题和生态问题做出了战略部署,这也可充分说明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的重要性,应明确生态和环保的重要工作任务,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提上日程。 1、生态学 生态学的研究范围较广,是针对整个生态系统所开展的一系列研究工作,主 要内容包括对各类动植物的生长规律以及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作用的研究,从中 找出生态发展的规律。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为生物和环境,生物包含自然界中 所有的生命体,而环境则是指整个生态环境。对于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工作的 开展与生态学存在直接的关系,其系统组成也与生态学所研究的内容相关联。通 过生态学的研究,可以找出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的直接联系或者间接联系,通过 分析个部分的作用关系,形成较为完善的系统治理方案,可使生态建设工程得到 更好的落实。 2、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所研究的主要内容为人与自然的发展关系,通过了解人类的社会活 动规律来分析其与环境演化的直接关系,从而找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 规律,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提供保障。从宏观的角度来分析,是围绕人和环境 的作用和制约关系所展开的研究,有望通过环境科学的研究实现对社会经济发展 与环境发展关系的有效构建。从微观的角度来分析,其是围绕人类具体活动的污 染现象以及对环境的影响所展开的研究。在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工作中, 借助环境科学,可更加直观的了解到社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作用,为生态建设提 供准确的资料参考,确保生态建工程的科学开展。 3、系统工程学 它是从整体出发合理开发、设计、实施和运用系统科学的工程技术,以信息 处理和计算机仿真技术等为基础,分析研究复杂系统随时间推移而产生的行为模式,把系统的行为模式看成是由系统内部的信息反馈机制决定的。通过建立系统 工程学模型,可以研究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行为之间的动态关系,以便寻求较优

莱城区2018年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项目规划设

莱城区2018年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 工程项目规划设计说明 一、项目名称 莱城区2018年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项目规划设计。 二、项目立项依据 莱城区自然资源丰富,山水林田湖自然生态要素齐备,是泰山生态区重要的生态屏障。近年来,由于各类开发活动加剧,辖区内矿山地质环境、水土、河道等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污染,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成为制约莱城区持续健康发展的最大瓶颈。为此,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是当前一项紧迫任务。 根据市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下达山东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莱芜市)绩效目标考核任务的通知》(〔2018〕1号),结合中央环保督察、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离任审计提出的整改任务和省政府考核市政府工作任务要求,莱城区确定了2018年优先保障实施的12个项目,其中5个项目尚未开展规划设计编制工作。为做好项目实施,拟通过政府采购确定5个项目规划设计承担单位。 三、项目说明 5个项目具体情况分别为:

1、莱城区牛泉-高庄一带矿山生态修复工程项目。具体包括高庄街道办谭家楼村东矿山地质环境修复工程;高庄街道办事处黄沟村西矿山地质环境修复工程;高庄街道办事处石棚村南采石场矿山地质环境修复工程;高庄街道办事处塔子村南采石场矿山地质环境修复工程,高庄街道办事处井峪村北采石场矿山地质环境修复工程。主要采取危岩卸载、台阶式削坡、修建挡土墙、覆土绿化等措施,修复矿山生态环境。 2、莱城区口镇-苗山一带矿山生态修复工程项目。具体包括口镇塔山村矿山地质环境修复工程;苗山镇陈家峪村山砂场地质环境修复工程、苗山镇东杓山村山砂场地质环境修复工程、苗山镇田家楼村山砂场地质环境修复工程、苗山镇西杓山村山砂场地质环境修复工程、苗山镇祝上坡村地质环境修复工程、苗山镇东泉村地质环境修复工程、苗山镇苏上坡村长石矿地质环境修复工程、苗山镇兰子村地质环境修复工程、苗山镇常庄村地质环境修复工程。主要采取危岩卸载、台阶式削坡、修建挡土墙、覆土绿化等措施,修复矿山生态环境。 3、牛泉镇亓毛埠-毕毛埠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主要采取危岩卸载、削坡、挡土墙、排水沟、客土回填、绿化工程等,达到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的目的。 4、和庄镇马家峪村崩塌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主要采取修建挡土墙、排水沟、客土回填、绿化工程等,达到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的目的。 5、莱芜八大景地质遗迹保护工程项目。主要包括宫山夕照地质遗迹、苍峡雷鸣地质遗迹、仙人遗迹地质遗迹、云台山和尚洞地

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关于推进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

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关于推进山水林田湖生态 保护修复工作的通知 【法规类别】环保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财建[2016]725号 【发布部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 【发布日期】2016.09.30 【实施日期】2016.09.30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E0303 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关于推进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通知 (财建[2016]72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环境保护厅(局):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要求整合财政资金推进山水林田湖生态修复工程。为抓好贯彻落实,现就推进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工作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开展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的重要意义 加快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实现格局优化、系统稳定、功能提升,关系生态文明建

设和美丽中国建设进程,关系国家生态安全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长期以来,受高强度的国土开发建设、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等因素影响,我国一些生态系统破损退化严重,部分关系生态安全格局的核心地区在不同程度上遭到生产生活活动的影响和破坏,提供生态产品的能力不断下降。此前开展的一些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由于缺乏系统性、整体性考虑,客观上存在各自为战的状况,生态整治修复效果不尽理想,财政资金使用绩效亟待进一步提高。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就开展生态保护修复作出了明确的部署要求。开展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有力举措,是破解生态环境难题的必然要求。各地要充分认识开展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的重

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资金绩效评价办法

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资金绩效评价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资金管理,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推动实现工程绩效目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央对地方专项转移支付管理办法的通知》(财预〔2015〕230号)、《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关于修订〈重点生态保护修复治理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建〔2017〕735号),以及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省环保厅等10部门《关于印发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资金筹集和管理办法的通知》(鲁财建〔2018〕29号)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绩效评价,是指对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以下简称工程)有关资金绩效进行的综合评价。 第二章绩效评价原则和依据 第三条绩效评价坚持公平、公正、规范、高效的原则。各级开展的绩效评价,由本级财政、国土资源、环保部门按照工程资金管理办法等规定组织实施。市级要按照工程绩效管理季报制度等规定向省级报送绩效评价报告。根据工作要求和实际需要,绩效评价具体工作可以依规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 第四条绩效评价的依据: (一)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有关方针、政策,财政部、自然资源部(原国土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原环境保护部)制定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相关规章、制度、办法和文件。 (二)国家、省级下达的工程资金、绩效目标等文件。 (三)《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实施意见》(鲁政办字〔2018〕70号),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省环保厅《关于印发山东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鲁财建〔2018〕10号),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省环保厅等10部门《关于印发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资金筹集和管理办法的通知》(鲁财建〔2018〕29号)等文件。 (四)市、县(市、区)制定的推进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实施的有关工作方案、管理制度、考核办法等文件。 (五)其他相关资料。 第三章绩效目标管理

云南省玉溪市抚仙湖山水林田湖草综

xxxxxxxxxx草综 合治 理案例 (一)案例背景 云南省玉溪市抚仙湖是珠江源头的第一大湖,也是我国内陆湖中蓄水量最大的深水型淡水湖泊,水资源总量占全国湖泊淡水资源总量的9.16%,是滇池的13倍、洱海的7倍、太湖的4倍。但是受流域磷矿开发、山地垦植、人口快速扩张等因素影响,抚仙湖2002年局部暴发蓝藻,污染负荷逐步增加,大部分水域水质呈现快速下降的趋势,流域生态退化日趋严重。2017年开始,抚仙湖地区被纳入全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省、市、县各级党委政府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围绕突出问题,推动抚仙湖流域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取得了积极成效。 (二)具体做法 一是加强流域国土空间格局优化与管控。玉溪市按照“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战略导向,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产、以水定人,在整合原有多项规划的基础上,发挥国土空间规划的引领作用,编制了抚仙湖保护和开发利用总体规划,合理划定生态、生产、生活空间,合理规划抚仙湖流域人口、产业、城市建设等发展水平,构建了以抚仙湖为核心,以山体、河流、湿地和自然保护区等为生态屏障的生态安全空间格局。同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坚持“四条红线”,即抚仙湖最高蓄水位沿地表向外水平延伸110米范围内不得建永久性设施,严格控制生活生产取水并严禁取水做景观,污水零排放、垃圾无害化和设施景观化,严禁建设高密度地产项目,加强国土空间管控。 二是推进腾退工程。按照“湖边做减法、城区做加法、减轻湖边负担”的原则,推进抚仙湖流域腾退工程,还自然以宁静。强力推进抚仙湖“四退三还”(退人、退房、退田、退塘,还湖、还水、还湿地),抚仙湖一级保护区内共退出农田8400亩、鱼塘493亩,最大限度地减少面源污染。22家中央和省市

关于推进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通知(可编辑修改word版)

关于推进ft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通知 财建[2016]725 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环境保护厅(局):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ft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要求整合财政资金推进ft水林田湖生态修复工程。为抓好贯彻落实,现就推进ft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工作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开展ft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的重要意义 加快ft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实现格局优化、系统稳定、功能提升,关系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进程,关系国家生态安全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长期以来,受高强度的国土开发建设、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等因素影响,我国一些生态系统破损退化严重,部分关系生态安全格局的核心地区在不同程度上遭到生产生活活动的影响和破坏,提供生态产品的能力不断下降。此前开展的一些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由于缺乏系统性、整体性考虑,客观上存在各自为战的状况,生态整治修复效果不尽理想,财政资金使用绩效亟待进一步提高。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就开展生态保护修复作出了明确的部署要求。开展ft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有力举措,是破解生态环境难题的必然要求。各地要充分认识开展

ft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的重要性、迫切性,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开展工作,不断开创生态保护建设的新局面。 二、积极推进ft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工作 各地要认真学习领会并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ft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的部署要求,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以“ft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重要理念指导开展工作,充分集成整合资金政策,对ft上ft下、地上地下、陆地海洋以及流域上下游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真正改变治ft、治水、护田各自为战的工作格局。ft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一般应统筹包括以下重点内容: (一)实施矿ft环境治理恢复。我国部分地区历史遗留的矿ft环境问题没有得到有效治理,造成地质环境破坏和对大气、水体、土壤的污染,特别是在部分重要的生态功能区仍存在矿ft开采活动,对生态系统造成较大威胁。要积极推进矿ft环境治理恢复,突出重要生态区以及居民生活区废弃矿ft治理的重点,抓紧修复交通沿线敏感矿ftft体,对植被破坏严重、岩坑裸露的矿ft加大复绿力度。 (二)推进土地整治与污染修复。应围绕优化格局、提升功能,在重要生态区域内开展沟坡丘壑综合整治,平整破损土地,实施土地沙化和盐碱化治理、耕地坡改梯、历史遗留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等工程。对于污染土地,要综合运用源头控制、隔离缓冲、土壤改良等措施,防控土壤污染风险。 (三)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要加快对珍稀濒危动植物栖息地区域的生态保护和修复,并对已经破坏的跨区域生态廊道进行恢复,确保连通性和完整性,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带动生态空间整体修复,促进生态系统功能提升。

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案例

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 理案例 (一)案例背景 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是赣江、东江、韩江三江发源地,属于南方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全国重点生态功能区,也是毛泽东同志1930年开展“寻乌调查”的地方。寻乌县稀土资源丰富,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稀土开采不断,但由于生产工艺落后和忽视生态环境保护,导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水体污染、土地沙化和次生地质灾害频发等一系列严重问题,遗留下面积巨大的“生态伤疤”。 近年来,寻乌县坚持“生态立县,绿色崛起”的发展战略,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先后开展了文峰乡石排、柯树塘及涵水片区3个废弃矿山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按照“宜林则林、宜耕则耕、宜工则工、宜水则水”的原则,统筹推进水域保护、矿山治理、土地整治、植被恢复等生态修复治理;在治理过程中坚持“生态+”理念,因地制宜地推进生态产业发展,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取得了积极成效。 (二)具体做法 一是坚持全景式规划。寻乌县坚持规划先行、高位推进,编制了《寻乌县山水林田湖草项目修建性详细规划》和《项目实施方案》等指导文件,专门成立了县山水林田湖草项目办公室,确保项目实施有规可依、有章可循。在项目推进上

坚持“抱团攻坚”,打破原来山水林田湖草“碎片化”治理格局,一体化推进区域内“山、水、林、田、湖、草、路、景、村”治理。统筹各类项目资金,在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资金的基础上,整合国家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东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低质低效林改造等各类财政资金7.11亿元;由县财政出资、联合其他合作银行筹措资金成立生态基金,积极引入社会投资2.44亿元,确保项目推进“加速度”。 二是加强系统性治理。在具体工作中,寻乌县创新实践了“三同治”模式:山上山下同治,在山上实施边坡修复、沉沙排水、植被复绿等治理措施,在山下填筑沟壑、兴建生态挡墙、截排水沟,消除矿山崩岗、滑坡等地质灾害隐患,控制水土流失;地上地下同治,地上通过客土置换、增施有机肥等措施改良土壤,平整后开展光伏发电或种植油茶等经济作物,山坡坡面采取穴播、喷播等多种形式恢复植被,地下采用截水墙、高压旋喷桩等工艺将地下污染水体引流至地面生态水塘、人工湿地进行污染治理;流域上下同治,在上游稳沙固土、恢复植被,减少稀土尾沙、水质氨氮等污染源头,在下游建设梯级人工湿地、水终端处理设施等水质综合治理系统,实现水质末端控制和全流域稳定有效治理。同时,对所有项目统一设置了水质、水土流失控制、植被覆盖率、土壤养分及理化性质等4项考核标准,对所有施工单位明确了4年的后续管护任务,确保治理全覆盖。

浙江省钱塘江源头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项目管理办法

附件2 浙江省钱塘江源头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项目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和规范浙江省钱塘江源头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项目管理,根据《关于推进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通知》(财建〔2016〕725号)、《重点生态保护修复治理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建〔2019〕29号)、《关于印发浙江省钱塘江源头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浙财建〔2019〕35号)和《浙江省钱塘江源头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以及国家、省相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浙江省钱塘江源头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项目(以下简称“试点项目”)是指列入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财政部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项目。 试点项目涉及杭州市建德市、淳安县和衢州市开化县、常山县〔以下简称“四县(市)”〕,建设内容包括土地综合整治、矿山生态修复、流域水环境保护治理、污染与退化土地修复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等重点工程。

第三条试点项目的实施,秉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人工治理为辅的原则,按照“统筹规划、突出特色;保护优先、规模治理;分类实施、系统推进”的总要求,对山上山下、地上地下、流域上下游进行整体保护、综合治理,探索促进钱塘江源头地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生态修复模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第四条建立浙江省钱塘江源头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工作例会推进制,由省政府领导召集定期召开会议,省财政厅、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水利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林业局等部门和两市四县(市)负责人参加,听取工作进展汇报,分析存在的问题,研究推进工作的举措。省自然资源厅牵头抓好具体工作落实,建立相关厅局处室负责人参加的联络员制度,联络员办公室设在省自然资源厅。 试点项目相关市、县(市)人民政府分别成立钱塘江源头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由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财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水利、农业农村、林业等有关部门为成员单位,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于同级自然资源部门。 第五条省级自然资源厅、省财政厅、省生态环境厅、省水利厅、农业农村厅、省林业局主要负责组织编制《浙江省钱塘江源头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三

某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第一项施工方案与技术措施 第1章工程概况 1.1 工程名称 xx市xx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项目 1.2 建设地点 本项目建设地点位于xx市xx镇xx村、xx村、xx社区 1.3 建设规模 本项目建设内容划分为四项,包括农田面源污染综合防控工程、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程、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工程、地表径流污染治理工程。 主要内容包括: 对项目区域内的9880亩耕地进行测土配方施肥与农药统防统治;安装太阳能灭虫灯120盏;建设农田废弃物收集池60座;建设秸秆转运中心1座,配备秸秆清运车1辆、秸秆收集打捆机3套,建设50㎡仓储库房3座;在xx 村沼液输送泵1台,田间沼液输送管道600米,沼肥一体化设备1套,配备吸粪车1台,安装加压泵1台;xx社区建设沼液储存池150m3,沼液输送泵2台,干湿分离机1台,田间沼液输送管网2000米,配备吸粪车2台,加压泵2台;新建水产养殖区周边生态沟渠300m,建设鱼塘水循环净化系统1套,2500㎡生态塘一座,池塘清淤1250m3,配备漂浮式曝气净水一体化设备6套,消毒设备3套;在xx村建设一处25m3/d的人工湿地,一座380㎡生态塘,四池净化系统35套,污水收集主管网1130m,入户收集管网1350m,包含跌水井8个,沉泥井7个,检查井30个,接户井68个。新建生态沟渠1条共500m;xx村建设两处人工湿地,分别为25m3/d与50m3/d,四池净化系统65套。污水收集主管网1894m,入户收集管网3100m。包含跌水井12个,沉泥井14个,检查井48个,接户井162个。新建生态沟渠450m;xx社区新建生态沟渠1000m,修整沟渠2000m。 1.4 招标金额

泰安山水林田湖草芝田河生态修复工程

泰安市山水林田湖草芝田河生态修复工程地形图测绘政府采购需求报告书 一、项目概况 1、项目编号:SDTATS2018-0294-00 2、项目名称:泰安市山水林田湖草芝田河生态修复工程地形图测绘 3、预算控制价:18万元 4、采购方式:竞争性磋商 5、项目概述:本项目为芝田河河道测量,测绘范围约6.5平方千米,项目北起刘家庄水库,测绘范围为水面线外围100米,芝田河以现状河道中心线为界,两侧各150m,其中卸甲河入河口位置可以现状驳岸为界向两侧各100米。测绘胸径20cm以上的孤植乔木、成排乔木、成片乔木林需给出范围及植物种类。 二、资格要求 2.1符合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的相关条件; 2.2供应商须具备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颁发的测绘行业乙级及以上测绘资质,在人员、设备、资金等方面具有相应的服务能力; 2.3 本项目不接受联合体投标。 三、商务要求 1、付款方式:本项目无预付款,完成工程量的60%付至合同价款的50%,测绘完成并交付成果经招标人及相关部门审核通过后一次性付清。 2、服务期限:合同签订后 15 日内提交全部成果资料。 3、售后服务要求:无 四、技术标准:

一、项目内容 1、0.03米分辨率航空摄影 采用后差分或实时差分无人飞机搭载高效数码航摄仪进行航空摄影,获取测区内0.03米分辨率航空影像数据。 2、像控测量及DOM制作 以航摄影像为基础,利用集群式影像处理系统,经像控测量、空三加密、正射纠正、镶嵌裁切等工序制作0.03米分辨率数字正射影像图(DOM)。 3、作业区域1:1000地形图测绘 完成作业区域内1:1000地形图测绘。 (二)作业依据 (1)GB/T27920.1-2011《数字航空摄影规范第1部分:框幅式数字航空摄影》; (2)CH/T 2009-2010《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技术规范》; (3)GB/T27919-2011《IMU/GNSS辅助航空摄影技术规范》; (4)GB/T 23236-2009《数字航空摄影测量空中三角测量规范》; (5)CH/T 9008.1-2010《基础地理信息数字成果 1:500 1:1000 1:2000 数字线划图》; (6)CH/T 9008.3-2010《基础地理信息数字成果 1:500 1:1000 1:2000 数字正射影像图》; (7)GB/T 20257.1-2007《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第1部分: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图式》; (8)其它相关国家、行业规范。 (三)技术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