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专题5生态工程5.1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教案新人教版选修3

高中生物专题5生态工程5.1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教案新人教版选修3
高中生物专题5生态工程5.1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教案新人教版选修3

高中生物专题5生态工程5.1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教案新人教版

选修3

[学习目标] 1.简述生态工程的概念,关注生态工程的建设。2.简述生态工程的原理,举例说出各原理的内容。3.尝试运用生态工程原理,分析生态环境问题及解决对策。

知识点一 关注生态工程的建设

知识梳理

1.生态工程

(1)原理和方法:应用□

01生态学和□02系统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技术手段:系统□

03设计、调控和□04技术组装等。 (3)任务: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05重建,对造成□06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传统生产方式进行改善。

(4)结果:提高生态系统的□07生产力,促进人类社会和□08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2.生态工程建设

(1)目的:遵循自然界□

01物质循环的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

02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 (2)特点:与传统工程相比,生态工程是一类□

03少消耗、多效益、□04可持续的工程体系。 (3)原因:传统经济模式正在毁坏水、□05大气、土壤和□06生物资源,消耗地球赠给我们的自然资本。

3.生态经济

(1)原则:□

01实行“循环经济”。 (2)目标:一个系统产出的□02污染物,能够成为本系统或另一个系统的□03生产原料,从而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

(3)手段:□

04生态工程。 [问题探究] 1.导致1998年长江洪水泛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提示:长江上游乱砍滥伐森林,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功能急剧降低,造成大量泥沙淤积河道;中游围湖造田、乱占河道,造成具有蓄洪作用的湖泊面积急剧减少。

2.解决长江洪水泛滥的措施是什么?

提示:以生物措施为主,结合工程措施,提高森林覆盖率;“退耕还湖”和改革不合理耕作方式等。

3.“石油农业”如何理解?

提示:①“石油农业”是指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和机械的生产方式,因对石油等能源有高度的依赖性而得名。②优点:高产、高效、省时、省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产量,解决粮食需求矛盾。③缺点:高投入、高成本、高污染。④改进的具体措施包括:可以根据田间作物的需要适量施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多施有机肥,提高作物对水、肥等资

源的利用效率,对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进行再利用,实现物质的多级利用,等等。一方面要不断提高土地的产出水平;另一方面要减少农业活动对环境的污染,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如何理解“污染物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这句话?

提示:对环境造成危害的污染物,采用一定的措施和技术,就能够进行回收和循环利用,这样不但能够减少环境污染,而且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了资源的浪费。例如,对废污水中的重金属或氮、磷等养分就可以进行回收再利用。因此说“污染物是放错了地方没有被利用的资源”。

典题分析

题型一无废弃物生产体系的考查

[例1] 下列选项的叙述完全符合生态经济的是( )

①建立“原料—产品—原料—产品”的无废料生产体系②在资源不增加甚至减少的条件下实现经济增长③在经济产出不变甚至增加的条件下,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大大减少④先生产后治理,提高经济效益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 D.②③④

解题分析生态经济以“循环经济”为原则,使一个系统产出的污染物,能够成为本系统或另一个系统的生产原料,从而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

答案 B

题后归纳

理解生态经济的概念应把握的几个方面

(1)原则:循环经济。

(2)优点:是实现“原料—产品—原料—产品”的无废弃物生产体系,可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

(3)可持续发展:能够满足我们的需求而又不会危及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的发展方式。生态利益应和社会利益与经济增长协同考虑。

题型二石油农业和生态工程的区分

[例2] 石油农业与无废弃物农业相比,其主要特点是( )

A.物质可以循环利用,对环境几乎没有破坏性

B.使用植物易于吸收的化肥作肥料,在促进植物快速生长的同时也有助于周围环境的净化

C.以煤和石油等原料为动力,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D.是一种低投入高产出的农业生产方式

解题分析石油农业与无废弃物农业相比,其主要特点是石油农业以煤和石油等原料为动力,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C正确。

答案 C 知识拓展

生态工程与石油农业的区别

知识点二 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

知识梳理

1.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1)理论基础:□

01物质循环。 (2)含义:物质能够在各类生态系统内进行□

02区域小循环和□03全球地质大循环,使物质循环往复,□

04分层分级利用,进而达到“□05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效果。 (3)意义:可避免□

06环境污染及其对系统稳定和发展的影响。 (4)实例:□07无废弃物农业。 2.物种多样性原理

(1)理论基础:□

0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内容:生物□

02多样性程度高,可提高系统的□03抵抗力稳定性,提高系统的□04生产力。 (3)意义:避免了系统结构或功能的失衡。 (4)实例

①反面:辽宁西部章古台地区的樟子松林,由于缺少昆虫与其天敌相生相克的□05食物链而成为一片“不毛之地”。

②正面:由□06珊瑚虫和某些□07藻类共生组成的珊瑚礁区,物种繁多,系统稳定。 3.协调与平衡原理

(1)理论基础:生物与环境的□

01协调与平衡。 (2)内容:处理好□

02生物与□03环境的协调与平衡,需要考虑□04环境承载力,即某种环境所

能养活的生物种群的□

05最大数量。 (3)意义:可避免系统的□06失衡和破坏。 (4)实例:太湖富营养化问题。 4.整体性原理

(1)理论基础:□

01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 (2)内容: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不但要考虑到□02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更重要的是,还要考虑到□

03经济和社会等系统的影响力。 (3)意义:统一协调各种关系,保障系统的□

04平衡与稳定。 (4)实例:在进行林业工程建设时,一方面要号召农民□05种树,另一方面要考虑贫困地区农民的□

06生活问题,如粮食、烧柴及收入等。 5.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 (1)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

①理论基础:分布式优于□

01集中式和环式。 ②含义:生态工程需要考虑系统内部□02不同组分之间的结构,通过改变和优化结构,达到□

03改善系统功能的目的。 ③实例:我国南方水网地区的□04桑基鱼塘模式。 (2)系统整体性原理

①理论基础:整体之和大于部分之和。

②含义:系统各组分之间要有适当的□

05比例关系,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完成能量、物质、信息等的□

06转换和流通,并且实现□07总体功能大于□08各部分之和的效果,即“1+1>2”。 ③意义:保持系统较高的生产力。 ④实例:珊瑚礁中藻类和珊瑚虫的关系。 [问题探究] 1.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1)“无废弃物农业”是一个生态系统吗?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分别是什么? 提示:是一个生态系统。生产者是作物,消费者是牛、羊、猪等家畜和人,分解者是土壤中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

(2)“无废弃物农业”是怎样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的?物质是以什么形式循环的? 提示:该生态系统的人畜粪便、作物残留物都再返回到农田土壤里通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再供生产者利用,物质循环是以元素形式循环的。

2.物种多样性原理

(1)为什么樟子松林的松毛虫会肆虐,小小的杨树天牛将几十亿株杨树毁于一旦? 提示:纯樟子松林、杨树林的生物多样性低,食物链短而单调,缺少松毛虫、天牛的天敌,而成片单一的林木又为其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因而导致了树林的毁坏。

(2)珊瑚礁区为什么能够在养分稀少的深海中,保持着很高的生物多样性?

提示:珊瑚礁区的生物多样性高,食物链复杂,不同的生物在珊瑚礁区占据不同的位置,因而充分利用了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环境。

(3)从上面正面和反面的实例,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你认为生物多样性的破坏有人为因素吗?

提示:只有保持生态系统较高的生物多样性,才能保证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生物多样性的破坏有人为因素,而且往往作用巨大。

3.协调与平衡原理

“协调”与“平衡”原理中,“协调”主要指?“平衡”主要指?

提示:协调:生物与环境协调,强调生物与环境相适应。平衡:种群数量与环境承载力要平衡。

4.整体性原理

依据整体性原理,在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是以哪些部分作为一个整体?

提示:在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不但要考虑到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还要考虑到经济和社会等系统的影响力,使社会、经济、自然三方面协调统一,保障整个系统的稳定与平衡。

典题分析

题型三生态工程所遵循原理的考查

[例3] 我国西北土地沙化非常严重,原因有多种,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超载放牧,导致草地退化。试分析上述事实主要违背了生态工程的什么原理( )

A.整体性原理B.协调与平衡原理

C.物质循环再生原理D.物种多样性原理

解题分析处理好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需要考虑环境承载力。超载放牧,超出了草原的环境承载力,使得草的生长速度跟不上被牲畜消耗的速度,从而使得土地沙化严重,这违背了生态工程的协调与平衡原理。

答案 B

题后归纳

题型四整体性原理与系统整体性原理的区分

[例4] 豆科植物和固氮菌互利共生,当把它们分开时,两者的生长都要受到损害,这体现了生态工程的什么原理( )

A.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

B.整体性原理

C.系统整体性原理

D.协调与平衡原理

解题分析自然生态系统是通过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协同进化而形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系统整体性原理是指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将豆科植物和固氮菌分开,破坏了它们的整体性,所以这体现了系统整体性原理。

答案 C

高中生物选修3优质课时作业9:5.1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专题5 生态工程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基础巩固 1.下列观点不符合生态农业建设思路的是() A.调整产业结构,开发多种经营 B.保持生态系统内的生态平衡 C.以高能量获得农业的高产量 D.循环利用农业有机废弃物 2.生态工程建设的实质目的是() A.减少生产消耗,增加生产效益

B.减少环境污染,发挥资源潜力 C.征服自然世界,主宰经济发展 D.遵循自然规律,实现可持续发展 3.下列叙述违背生态工程中生态学原理的是() A.充分考虑环境因子对生物的影响 B.尽可能减少种间竞争所产生的耗损 C.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D.以单一种群获得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4.我国南方桑基鱼塘是低洼稻田挖深做塘,塘内养鱼,塘基上种桑,用桑养蚕,蚕粪养鱼,鱼粪肥塘,塘泥肥田、肥桑,从而获得稻、鱼、蚕三丰收,大大提高了系统生产力。这种模式主要应用了生态工程的哪个原理() A.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B.整体性原理 C.物种多样性原理D.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5.下图是“无废弃物农业”物质和能量流动图,该图所体现的主要生态工程原理是() A.物种多样性原理B.整体性原理 C.物质循环再生原理D.协调与平衡原理

能力提升 6.我国西北土地沙化和盐渍化非常严重,原因有多种,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超载放牧,导致草地退化。试分析上述事实主要违背了生态工程的什么原理() A.系统整体性原理B.协调与平衡原理 C.物种多样性原理D.整体性原理 7.在“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中注意了以下两个问题:①考虑到树种的生态适应性问题;②考虑到树种多样性问题。这分别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哪些原理() A.系统学原理和物种多样性原理 B.协调与平衡原理和物种多样性原理 C.整体性原理和物种多样性原理 D.物种多样性原理与整体性原理 8.同学们在“设计某地人工生态林”时提出以下观点:①选择适合本地生长的树木种类;②尽量增加树木种类;③选择树种时注意不同品种生长的高度。上述观点提出时遵循的主要生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一知识点汇总

生物选修1知识点总结 专题1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 课题1果酒和果醋的制作 【补充知识】发酵 1.概念:利用微生物或其他生物的细胞在有氧或无氧条件下繁殖或积累其代谢产物的过程。 2.类型: (1)根据是否需要氧气分为:需氧发酵和厌氧发酵。 (2)根据产生的产物可分为:酒精发酵、乳酸发酵、醋酸发酵等。 一.基础知识 (一)果酒制作的原理 1.菌种是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新陈代谢类型异养兼性厌氧型,有氧时,进行有氧呼吸, 大量繁殖,反应式为:C 6H 12O 6+6H 2O+6O 2 →6CO 2+12H 2O+能量;无氧时, 能进行酒精发酵,反应式为:C 6H 12O 6→2C 2H 5OH+2CO 2+能量。 酶 酶

2.酵母菌繁殖的最适温度20℃左右,酒精发酵一般控制在18~25℃。 3.自然发酵过程中,起作用的主要是附着于葡萄皮上的野生型酵母菌。也可以在 果汁中加入人工培养的酵母菌。(二)果醋制作的原理 1.菌种是醋酸菌,属于原核生物,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需氧型。只有在氧气充足时,才能进行旺盛的生命活动。变酸的酒表面观察到的菌膜就是醋酸菌在液面大量繁殖形成的。 2.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 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反应简式为C 2H 5OH+O 2→CH 3COOH+H 2O 。 3.醋酸菌的最适合生长温度为30~35℃。 4.菌种来源:到生产食醋的工厂或菌种保藏中心购买,或从食醋中分离醋酸菌。二.实验设计 1.流程图 挑选葡萄→冲洗→榨汁→酒精发酵→醋酸发酵 ↓↓ 果酒 果醋 2.制作实例 (1)实验材料葡萄、榨汁机、纱布、醋酸菌(或醋曲)、发酵瓶(如右图)、气泵、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等。 (2)实验步骤 酶

高中生物选修三专题四、专题五知识点填空含答案(人教版)

专题四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 一、对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的争论 1、对转基因生物安全性问题存在争论的原因是: (1)由于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目前科学家对、以及的了解相当有限。 (2)被转移的基因虽然都是的基因,但不少却是异种生物的基因。 (3)外源基因插入宿主基因组的部位往往是的,在转基因生物中会出现一些人们意想不到的后果。 2、转基因生物引发人们在、和三个方面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1)转基因生物与食物安全 ①反方观点:反对、出现滞后效应、出现新的、营养成分。 ②正方观点:有、科学家负责的态度、无实例无证据。 (2)转基因生物与生物安全:转基因生物释放到环境中,可能会 对构成潜在的风险和威胁。①反方观点:扩散到种植区外,变成野生种类,破坏生态平衡; 有可能成为,威胁生态系统中其他生 物的生存;可能通过而进入杂草,成为 超级杂草;有可能与某些细菌或病毒杂交,从而 重组出对人类或其他生物有害的病原体。 ②正方观点:生命力有限、存在、距离有限、花粉存活时间有限。 (3)转基因生物与环境安全:转基因生物可能会对和造成破坏。 ①反方观点:会打破物种界限、二次污染、重组出有害的病原 微生物、某些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 会通过____________的传递进入其他动物或人体 内。 ②正方观点:不会改变生物原有的分类地位;可以减少 _________________;保护农田土壤环境。 3、理性看待转基因技术 ①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而不能。 ②制定政策和法规,如我国制定的《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办法》、为维护消费者对转基因产品的 和而颁布的《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

选修3-5-1专题5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学案

专题5 5.1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本节目标】 1、简述生态工程的概念,关注生态工程的建设。 2、简述生态工程的原理,举例说出各原理的内容。 3、尝试运用生态工程原理,分析生态环境问题及解决对策。 【课前预习】请同学们阅读课本107—113页,完成下列知识填空。 1、生态工程是指人类利用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系统设计、调控和技术组装,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重建,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传统生产方式进行改善,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从而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2、生态工程建设目的:遵循自然界的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达到和的同步发展。(少消耗、多效益、) 3、生态经济:主要是通过实行“”原则,使一个系统产生出的污染物,能够成为本系统或者另一个系统的,从而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而实现循环经济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是。 4、生态工程原理 1)原理:物质能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 2)原理:物种繁多复杂的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 3)原理:生态系统的生物数量不能超过(环境容纳量)的限度 4)原理:生态系统建设要考虑自然、、的整体影响。 5)原理:①系统的结构决定原理:要通过改善和优化系统结构改善功能;②系统整体性原理:系统各组分间要有适当的,使得能量、物质、信息等的转换和流通顺利完成,并实现总体功能大于 各部分的效果,即“1+1>2” 【自我检测】 1.实现循环经济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是() A.大力发展“石油农业” B.生态工程 C.清除污染物 D.禁止产出污染物 2.协调与平衡原理主要是指() A.生物与环境的适应及环境对生物的承载力 B.系统各组分之间要有适当的比例关系 C.自然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协调统一 D..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协调统一 3.单一的人工林比天然混合林的稳定性低,容易遭受害虫危害,这体现了生态工程的什么原理() A.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B.协调与平衡原理 C.物种多样性原理 D.系统整理性原理

人教版选修3 5.1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作业

专题5 生态工程 5.1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理一理 判一判 1.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原理是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2.在建设高新农业时,沼气池的建立遵循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3.某湖中水体富营养化,引起大面积水华,违反的是物种多样性原理。(×) 4.与石油农业相比,“无废弃物农业”最大的优点是遵循了物质循环再生的原理。(√) 5.整体性原理是考虑自然系统的规律,所有的人类活动必须完全以生态系统为核心。(×) 6.系统整体性原理是指系统各组分之间要有适当的比例关系。(√) 7.以单一种群获得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违背生态工程中物种多样性原理。(√) 8.我国南方地区的桑基鱼塘模式体现了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的原理。(√) 悟一悟 1.判断生态工程原理的方法 (1)如果强调充分利用废弃物,则为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2)如果强调生态系统稳定性,则为物种多样性原理。 (3)如果强调各成分之间关系,则为协调与平衡原理。 (4)如果强调社会、经济和自然协调统一,则为整体性原理。 (5)如果强调整体的功能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则为系统整体性原理。 以上所述只是一般规律,如果遇到特殊情况,还要具体分析,一个生态工程也可能涉及多个原理。 2.整体性原理≠系统整体性原理 (1)整体性原理是指社会、经济、自然三方面协调统一,保障整个系统的稳定与平衡,例如林业建设中自然系统、社会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关系问题,即种树的同时考虑经济收入、粮食、燃料等问题,如图所示:

(2)系统整体性原理属于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之一,强调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的效果,即“1+1>2”,目的是保持系统有很高的生产力,互利共生的生物能体现系统整体性原理,如藻类和珊瑚虫、大豆和根瘤菌等。系统整体性是指系统各组分之间要有适当的比例关系,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完成能量、物质和信息等的转换和流通,并且实现总体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的效果。 感悟体会: 练一练 1.[2019·黑龙江双鸭山一中高二期中]下列不属于生态工程建设目的的是( ) A.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传统生产方式进行改善 B.防止环境污染 C.单纯追求粮食产量 D.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解析: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就是遵循自然界物质循环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根据分析可知,A、B、D都是生态工程建设

高二生物选修一专题一二测试卷(含答案)

高二生物选修一专题一二测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35x2=70) 1.关于果酒的制作过程,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先去烂子粒和枝梗,再用清水冲洗掉污物 B.发酵的温度维持在18~25 ℃最好 C.发酵过程中需要适时打开瓶盖放气,以防止发酵瓶破裂 D.需要不断地充入氧气 2.下列关于果酒和果醋制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制作果酒和果醋实验中,一直保持厌氧环境 B.当氧气、糖源充足时,醋酸菌能将果汁中的糖发酵为醋酸 C.由于酵母菌的繁殖能力很强,不需对所用装置进行消毒 D.温度对酵母菌酒精发酵的影响很大,而对醋酸菌的发酵影响不大 3.对制葡萄酒和葡萄醋发酵条件的控制中,错误的是 A.葡萄汁装入发酵瓶时,要留有的空间 B.用清水冲洗葡萄除去污物,应反复多次冲洗 C.制葡萄酒的过程中,除在适宜的条件下,时间应控制在10~12d D.制葡萄醋的温度要比葡萄酒的温度高些,但时间一般控制在7~8d左右 4.下列关于果酒和果醋的制作原理、发酵过程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果酒和果醋的发酵菌种不同,但代谢类型相同 B.制作果酒和果醋时都应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对发酵瓶消毒 C.变酸果酒的表面观察到的菌膜可能是醋酸菌的菌落 D.果酒和果醋的制作可用同一装置,但需控制不同发酵条件 5.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利用葡萄汁产生酒精 B.醋酸菌在无氧条件下利用乙醇产生醋酸 C.泡菜腌制利用了乳酸菌的乳酸发酵 D.腐乳制作利用了毛霉等微生物的蛋白酶和脂肪 6.与醋酸发酵有关的微生物是 A.一种细菌和另一种细菌 B.丝状真菌和细菌 C.酵母和细菌 D.酵母和丝状真菌 7.下列对腐乳实验操作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前期发酵,将笼屉中的温度控制在15~18 ℃ B.豆腐块分层摆放,逐层加盐,层数加高盐量不变 C.卤汤中的酒量应控制在12%左右 D.腌制腐乳的玻璃瓶冲洗后要用沸水消毒,装瓶后密封,瓶口通过酒精灯火焰8.某同学在制作腐乳的过程中,发现豆腐腐败变质,下列不属于其原因的是A.用盐腌制时,加盐量太少 B.用来腌制腐乳的玻璃瓶,没有用沸水消毒 C.制作卤汤时,料酒加的量较多 D.装瓶后,没有将瓶口密封 9.下列关于腐乳制作的叙述,错误的是 A.毛霉可利用其体内的酶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肽和氨基酸

生物选修三 专题2测试题

专题2细胞工程单元检测 一、选择题 1.下图为植物组织培养得基本过程,则制作人工种子,及生产治疗烫伤、割伤得药物——紫草素,应分别选用编号就是得 ( ) A.④② B.③② C.③④ D.④③ 2.某同学在学习“细胞工程”时,列表比较了动植物细胞工程得有关内容, ?A 3.试管婴儿、试管苗、克隆羊三者均属于生物工程技术得杰出成果,下面对其 生物学原理及技术得叙述正确得就是() ?A.都属于无性生殖,能保持母本性状B.都就是细胞工程得技术范围 ?C.都充分体现了体细胞得全能性 D.都不会发生基因重组与变异 4.两个亲本得基因型分别为AAbb与aaBB,这两对基因按自由组合定律遗传,要培育出基因型为aabb得新品种,最简捷得方法就是?( ) A.单倍体育种B.杂交育种C.人工诱变育种 D.细胞工程育种5.下列关于细胞工程得叙述中,错误得就是() A、植物细胞融合必须先制备原生质体 B、试管婴儿技术包括人工授精与胚胎移植两方面 C、经细胞核移植培育出得新个体只具有一个亲本得遗传性状 D、用于培养得植物器官或组织属于外植体 6.下面关于植物细胞工程得叙述,正确得就是 () ?A、叶肉细胞脱分化后可形成无定形状态得薄壁细胞 B.叶肉细胞经再分化过程可形成愈伤组织 C、融合植物叶肉细胞时,应先去掉细胞膜 D.叶肉细胞离体培养时,可以表现出全能性 7.关于单克隆抗体得不正确叙述就是( )?A、化学性质单一 B.用有性繁殖获得 C.特异性强 D.可用于治病、防病 8.下列关于细胞工程得有关叙述,不正确得就是( ) ?A.利用花药离体培养得到单倍体植株,从紫草得愈伤组织中提取紫草素,利用细胞工程培育“番茄-马铃薯”杂种植株,都利用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而利

人教版选修三 生态工程的实例和发展前景教案

选修三 专题5 5.2 生态工程的实例和发展前景 一、学习目标 1.举例说出生态工程的实例,说出这些实例所运用的主要生态工程原理。 2.评述生态工程发展前景,说出生态工程的局限性,举例说出我国生态工程的特点。 3.尝试设计简单的生态工程。 二、教学建议 1.课时数:本节教学建议用2课时。 2.课时侧重点: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3.教学策略 教材选择的六个生态工程各有特色,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经验,区域的特点进行选择,“搭配”出适于学生学习的内容。例如,在第一节的教学中组织了实践活动《调查沼气工程的实施情况》,教师要精心设计参观内容,让学生通过调查,总结出以沼气工程为中心的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的特点。 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工程的教学可以通过资料分析进行;如果学生的家乡有这类问题,教师就应从社会调查入手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对具有我国特色的生态工程有一定的了解。教学中要注意强调我国农民和科技工作者在实践中的创造,让学生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培养学生求实、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大区域生态系统恢复工程的教学,师生可以通过搜集资料了解我国沙漠化现状和三北防护林建设的背景、发展前景及存在的问题。在有条件的地区,应组织学生开展植树等志愿者活动,积极参加生态工程的建设。 湿地生态恢复工程的教学,可适当加入湿地的生态功能、我国湿地面临的问题,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等内容。可采取聘请专家开设专题讲座等多种方式进行,也可以组织志愿者活动,如去湿地观鸟、考察等,让学生重视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关注湿地生态恢复工程的建设,在教学中注意整体性原理的应用。 关于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工程的教学,如果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经验,除教材中的实例外,教师可查阅相关资料,如向学生介绍德国的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工程(德国在这方面的工作很有特点)。 城市环境生态工程的教学,一种方式是对环境问题进行调查,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如将学生分成不同的课题小组,分专题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的主要问题,调查城市生态工程的现状,以小专题(如校园或小区绿化)的形式设计城市生态工程,撰写调查报告和开答辩会等。另一种方式是可以带领学生调查城市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讨论目前所采用办法的利与弊,并在有条件的地方,组织学生参观城市环境生态工程,如污水处理厂、生态园区等。但无论哪种教学模式,都要把教学落实在学生的行动上,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生态工程的建设和环保活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并用行动教育周围的居民自觉地保护环境。 关于“生物圈2号”内容的教学,虽然“生物圈2号”在初中和高中必修模块中都有介绍,但作为人工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工程,在本专题中还有必要进行认真地分析。对这部分内容的讲授,一方面是从科学实验的角度学习,如教师提出实验方案,与学生讨论其设计思路,最主要的是总结分析其失败原因和带来的启示。另一方面,可以从一个导游者的角度,带领学生进行“生物圈2号”虚拟参观,让学生以游记的形式记录所见所闻,或以当年进入“生物圈2号”的科学家的口气描述实验的过程,反思其失败的原因。 1

高中生物选修三生态工程知识点

专题四生态工程 一、生态工程的概念 生态工程是指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与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结构与功能相协调原则,结合系统分析的最优化方法而设计的促进物质被分层多级利用的生产工艺系统。 二、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生态工程的设计所依据的是生态学和工程学原理 1、生态学原理 (1)物种共生原理:自然界任何一种生物都不能离开其他生物而单独生存和繁衍,存在着共生、竞争等关系,这构成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和反馈机制。 (2)生态位原理: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都占有一定的生态位,依据此原理,可构建一个具有多层次、多种群的稳定而高效的生态系统。 (3)食物链原理:食物链/食物网是实现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基础,物种间的食物关系是生态工程设计的重要因素。 (4)物种多样性原理: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越高,抵抗力稳定性越陷越高,生态系统就越稳定。(如“三北防护林”虫害、珊瑚礁区的生机) 2、工程学原理 (1)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质能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分层分级利用。我国古代的“无废弃物农业”——利用收集到的一切可能的有机物质转变为有机肥料,改善了土壤结构,培育了土壤微生物,实现了N、P、K等元素的循环利用。 (2)协调与平衡原理:要处理好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数量不能超过环境承载力(环境容纳量)的限度。太湖等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水葫芦和藻类疯长现象;西北衰败的杨树和繁茂的当地树种间的大反差。 (3)整体性原理:生态工程建设,不但要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还要考虑到社会和经济等系统的影响力。只有应用整体性原理,才能统一协调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开发与环境建设之间的关系,保障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三、生态工程建设的基本过程

选修专题五生态工程

专题五生态工程 考查人工建立新的生态系统 例1请仔细读图,然后指出该生态农业的优点: (1)生态农业设计的基本原理是①,②。(2)生态农业的优越性表现在。(3)在“农作物→猪→农户”这条食物链中,若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产出300摩尔氧气,则农作物同时产出摩尔葡萄糖,农户从猪中获取的能量最多相当于摩尔的葡萄糖。 答案(1)①生态系统中能量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②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 (2)各种农产品的生产互相协调,互惠互利,实现了能量和物质的多级利用(3)50 2 对生态工程的实例分析 例2 下图为窦店村综合发展生态工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该工程主要运用了哪些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2)这一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有哪些特点?

。(3)蓝绿萍的代谢类型是,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是。 答案(1)物质循环再生原理、整体性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 (2)以沼气工程为核心,农林牧副渔业全面发展,增加了劳动力就业机会,促进了经济发展,降低了环境污染,促进了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3)自养需氧型生产者 1.珠江三角洲的农民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建立了该地特有的蔗基鱼塘和桑基鱼塘,请据图回答: (1)这种人工生态系统最基本的生物因素是。要使它长期稳定发展,除了有稳定的来源,各类生物要。 (2)建立这一生态系统的目的是使生产者的能量;其能量利用率高的原因是其在营养结构上具有的特点。 (3)蚕粪、蔗叶进入鱼塘经过的作用又被桑基、蔗基所利用。蚕粪中的氨经过 作用,形成被植物吸收。 (4)概括地说,该生态系统功能的维持取决于它的 。答案(1)生产者和分解者能量保持相对稳定 (2)尽量多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食物链短 (3)分解者硝化细菌的化能合成亚硝酸盐和硝酸盐 (4)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相对的稳定性 2.如图为“秸秆的多级利用”农业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秸秆的多级利用”充分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原理,最大限度地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减轻了燃烧秸秆造成的效应。 (2)图中属于生产者的是;消费者是;分解者是。

高中生物选修一专题五专题六答案

专题五蛋白质技术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 【典例1】下列有关血红蛋白的提取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凝胶色谱法是一种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来分离蛋白质的有效方法 B.电泳只是利用待分离样品中各种分子带电性质不同,从而迁移速度不同来分离蛋白质的 C.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一般按照样品处理→粗分离→纯化→纯度鉴定的顺序进行 D.装填色谱柱时要尽量紧密,减小颗粒间隙;避免出现气泡;洗脱液不能断流 【答案】B 【解析】电泳法依据的原理:①在一定pH下,蛋白质分子的某些基团解离后会带上正电或负电。在电场的作用下,带电分子会向着与其所带电荷相反的电极移动。②待分离样品中各种分子间存在带电性质的差异以及分子本身的大小、形状的不同,这使得带电分子在电场作用下会产生不同的迁移速度,从而实现样品中各种分子的分离。 【变式1】如图表示血红蛋白提取和分离的部分实验装置,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血红蛋白是人和其他脊椎动物红细胞的主要组成成分,它在红细胞中的作用体现了蛋白质具有________功能。 (2)甲装置中,B是血红蛋白溶液,则A是________ ;乙装置中,C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3)甲装置用于________,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乙装置分离蛋白质的方法叫________,是根据________________分离蛋白质的有效方法。 (4)用乙装置分离血红蛋白时,待________________时,用试管收集流出液,每5 mL收集一管,连续收集。 【答案】(1)运输 (2)磷酸缓冲液洗脱血红蛋白 (3)透析(粗分离) 去除样品中分子量较小的杂质 凝胶色谱法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 (4)红色的蛋白质接近色谱柱底端 【解析】(1)红细胞中含有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可以运输氧,其在红细胞中的作用体现了蛋白质具有运输功能。(2)由血红蛋白提取和分离的实验原理可知,甲装置中,B是血红蛋白溶液,则A是磷酸缓冲液,其可抵制外界酸、碱对溶液pH的干扰而保持pH稳定;乙装置中,C溶液的作用是洗脱血红蛋白。(3)甲装置用于透析,目的是去除样品中分子量较小的杂质。用乙装置分离蛋白质的方法叫凝胶色谱法,是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分离蛋白质的有效方法,分子量大的流动速度快。(4)用乙装置分离血红蛋白时,待红色的蛋白质接近色谱柱底端时,用试管收集流出液,每5 mL收集一管,连续收集。 专题六植物芳香油的提取 【典例1】下列是与芳香油提取相关的问题,请回答: (1)用于提取玫瑰精油的玫瑰花要在花开的盛期采收,大约是每年的5月上、中旬,原因是在此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 (2)玫瑰精油适合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其理由是玫瑰精油具有___________的性质。蒸馏时收集的蒸馏液________(填“是”或“不是”)纯的玫瑰精油,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2017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三5.1《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教学案(最新整理)

选修三 专题5 5.1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一、学习目标 1.简述生态工程的概念,关注生态工程的建设。 2.简述生态工程的原理,举例说出各原理的内容。 3.尝试运用生态工程原理,分析生态环境问题及解决对策。 二、教学建议 1.课时数:本节教学建议用2课时。 2.课时侧重点: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3.教学策略 新课的引入可采取三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充分地利用题图进行课堂讨论,思考这个电脑合成作品的寓意。认真阅读引言,分析“地球需要我们细心的呵护”的含义,从而引出主题。另一种方法是:教师利用自己收集的资料或课本中提供的信息,如利用第二节的“思考与探究”第1题的资料分析内容,讨论如何使受损环境修复,从而引出生态工程这一主题。第三种方法是:让学生说出当地生态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再进一步引出生态工程的概念。 《科技探索之路──生态工程的兴起》,从人们的认识发展变化的角度写出了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提出的生态工程的含义。建议布置学生课外阅读,并搜集有关可持续发展观提出的背景资料,布置展板,进行学习交流。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可利用查阅的资料,从可持续发展提出的背景入手,组织学生讨论教材中的漫画。还可以模拟历史上的关于“增长极限”的讨论,在课堂上举行小型辩论会。让学生自己归纳出为什么提出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工程。可持续发展的最初定义来自《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中文翻译可能有些拗口,学生可以和原文对比学习,理解这一定义。此外,教师应该给学生推荐一些课外参考书。 《关注生态工程的建设》的教学,建议从资料分析中总结出建设生态工程的意义。可以用教材提供的两则资料分析讨论问题。一则是1998年长江发生的特大洪水灾害问题,首先,通过分析图“被洪水淹没的大地”,让学生感受环境问题的紧迫性,再通过搜集长江沿岸湖泊面积减少的资料和有关长江成为悬河的资料(最好是图片),引入对问题的分析讨论。课前(或课后)可布置学生搜集资料,了解最近几年来,我国采取了哪些治理措施防治洪灾,从而提出生态工程是恢复被破坏的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另一则是分析目前我国农业上存在的一些环境污染的问题,对这一问题,可采取与上述同样的方法进行教学。通过对这两则资料的分析、讨论,让学生理解进行生态工程建设的必要性,理解通过生态工程实现“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这一思路。另一种教学方式是教师或学生可搜集本地区的资料,从本地区发生的事件或其他热点实例入手,认识进行生态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这部分教材着力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中必须推行“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这一思想,但没有给这两个词一个严格的定义,主要是因为学生从媒体中可以接触到这些词,从字面上也能够理解其含义。L.R.布朗的一段话,寓意深刻,希望教师能阅读一些有关的参考书,与学生共同交流对这段话的理解和认识。 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包括生态学、系统学和工程学的原理。由于前四个原理的理论基础是必修模块中学习过的内容,建议在教学时,用案例引出对原理的学习,再利用原理分析讨论对案例问题的解决。例如,从植树造林中出现的不注意多样性的问题,引出对物种多样性原理的学习,在此基础上再阅读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特点,以此为鉴,鼓励学生为当地植树造林设计生态工程。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引用的实例是我国古代“无废弃物农业”,

高中生物选修一专题五、六

专题五蛋白质技术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1.方法及原理 方法原理 凝胶色谱法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分离蛋白质 电泳法各种分子带电性质的差异以及分子本身大小、形状的不同 【典例1】下列有关血红蛋白的提取的叙述,错误的是() A.凝胶色谱法是一种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来分离蛋白质的有效方法 B.电泳只是利用待分离样品中各种分子带电性质不同,从而迁移速度不同来分离蛋白质的 C.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一般按照样品处理→粗分离→纯化→纯度鉴定的顺序进行 D.装填色谱柱时要尽量紧密,减小颗粒间隙;避免出现气泡;洗脱液不能断流 【变式1】如图表示血红蛋白提取和分离的部分实验装置,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血红蛋白是人和其他脊椎动物红细胞的主要组成成分,它 在红细胞中的作用体现了蛋白质具有________功能。 (2)甲装置中,B是血红蛋白溶液,则A是________ ;乙装置 中,C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3)甲装置用于________,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乙装置分离蛋白质的方法叫________,是根据 ________________分离蛋白质的有效方法。 (4)用乙装置分离血红蛋白时,待________________时,用试 管收集流出液,每5 mL收集一管,连续收集。 专题六、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 1.植物芳香油的提取 (1)提取玫瑰精油实验①方法:水蒸气蒸馏法。②实验流程 (2)提取橘皮精油的实验①方法:一般用压榨法。 ②实验流程石灰水浸泡→漂洗→压榨→过滤→静置→再次过滤→橘皮油 2.胡萝卜素的提取 (1)胡萝卜素的性质:不溶于水,微溶于乙醇,易溶于石油醚等有机溶剂。 (2)实验设计①方法:萃取法,石油醚最适宜作萃取剂。 ②实验流程胡萝卜→粉碎→干燥→萃取→过滤→浓缩→胡萝卜素 (3)鉴定方法:纸层析法。 【典例1】下列是与芳香油提取相关的问题,请回答: (1)用于提取玫瑰精油的玫瑰花要在花开的盛期采收,大约是每年的5月上、中旬,原因是在此阶段_________。 (2)玫瑰精油适合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其理由是玫瑰精油具有___________的性质。蒸馏时收集

高中生物选修1专题4和专题5的高考试题

(2007山东)乙醇等“绿色能源”的开发备受世界关注。利用玉米秸杆生产燃料酒精的大致流程为: (1)玉米秸杆经预处理后,应该选用酶进行水解,使之转化为发酵所需的葡萄糖。 (2)从以下哪些微生物中可以提取上述酶?(多选) A.酿制果醋的醋酸菌 B.生长在腐木上的霉菌 C.制作酸奶的乳酸菌 D.生产味精的谷氨酸棒状杆菌 (3)若从土壤中分离产生这种酶的微生物,所需要的培养基为(按功能分),培养基中的碳源为。 (4)从生物体提取出的酶首先要检测,以便更好地将酶用于生产实践。在生产糖液的过程中,为了使酶能够被反复利用,可采用技术。 (5)发酵阶段需要的菌种是,在产生酒精时要控制的必要条件是。(2008.江苏生物)为探究洗衣粉加酶后的洗涤效果,将一种无酶洗衣粉分成3等份,进行3组实验。甲、乙组在洗衣粉中加入1种或2种酶,丙组不加酶,在不同温度下清洗同种化纤布上的2种污渍,其他实验条件均相同,下表为实验记录。请回答下列问题。 (1)提高洗衣粉去污能力的方法有________。甲组在洗衣粉中加入了________。乙组在 洗衣粉中加入了_________。 (2)甲、乙组洗涤效果的差异,说明酶的作用具有_________。 (3)如果甲、乙和丙3组均在水温为80℃时洗涤同一种污渍,请比较这3组洗涤效果之 间的差异并说明理 由。。 (4)加酶洗衣粉中的酶是特殊的化学物质包裹的,遇水后包裹层很快溶解,释放出来的 酶迅速发挥催化作用。请说明这是否运用了酶的固定化技术及其理由。

(2009.江苏卷)下列关于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固定化细胞技术在多步连续催化反应方面优势明显 B.固定化酶的应用中,要控制好pH、温度和溶解氧 C.利用固定化酶降解水体中有机磷农药,需提供适宜的营养条件 D.利用固定化酵母细胞进行发酵,糖类的作用只是作为反应底物 (2009.江苏卷)酶解法制备原生质体的原理是利用酶溶液对细胞壁成分的降解作用。蜗牛酶液从蜗牛(以植物为食)消化腺中提取;果胶酶、纤维素酶从微生物中提取。为了研究不同酶液的酶解效果,某实验小组取无菌烟草幼叶,切成相同大小的小片,等量放入6支试管中,试剂用量和实验结果列于下表。请回答有关问题。 (注:“+”越多表示绿色越深,“一”表示颜色无显著变化) (1)实验过程中,需要轻摇试管,其目的是,使原生质体从叶小片中游离出来,以便观察悬浮液绿色的深浅。 (2)从绿色的深浅可推测:蜗牛酶液酶解效果最好,原因是蜗牛酶液含有等多种酶。该实验中是空白对照组,其设置意义是。 (3)用网筛过滤原生质体到离心管内,离心后收集沉淀物,并用洗涤。 (4)原生质体是否符合要求还需进行检验,其检验的方法是。 (2009年广东)(1)商品化植酸酶主要来自微生物。在产酶菌株筛选过程中,常在基本培养基中添加不溶于水的植酸钙制成固体平板,植酸钙被植酸酶分解后可在平板上产生,可根据其大小选择目的菌株,所得菌株需要进一步测定植酸酶活性。活性测定可以植酸钠作为底物,活性可用一定条件下单位时间的 表示。 (2)利用上述所得菌株制备植酸酶的流程如下图:

高中生物选修三专题四和专题五

选修三专题 4 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 时间:01—23 编号:43 课标点击: 1.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Ⅰ) 2.生物武器对人类的威胁(Ⅰ) 3.生物技术中的伦理问题(Ⅰ)知识梳理: 一、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 1、转基因生物存在安全性的原因 (1)目前对基因的结构、调控机制及基因间的相互作用了解有限。 (2)目的基因往往是异种生物的基因。 (3)外源基因往往是随机插入宿主细胞基因组的。 2、理性看待转基因生物 (1)转基因生物的优缺点 优点:①解决粮食短缺问题;②减少农药使用,减少环境污染;③增加食物营养,提高附加值; ④增加食物种类,提升食物品质;⑤提高生产效率,带动带动产业发展。 缺点:①可能产生新病毒或新过敏原;②可能产生抗除草剂的杂草;③可能使疾病的传播跨越 物种障碍;④可能会损害生物多样性;⑤可能干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2)对待转基因生物的正确态度是趋利避害,不能因噎废食。 二、生物技术中的伦理问题 1、克隆人(1)分类 类型 项目 治疗性克隆生殖性克隆 区别 目的治疗人类疾病用于生育,产生新个体水平细胞水平个体水平 联系都性无性繁殖,产生新个体,新组织,遗传信息相同。 (2)态度 中国政府的态度是禁止生殖性克隆,但不反对治疗性克隆。 2、试管婴儿与设计试管婴儿 (1)试管婴儿是利用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等技术繁殖个体,其主要目的是解决不孕夫妇的生育问题。 (2)设计试管婴儿与试管婴儿相比需要在胚胎移植前对胚胎进行遗传学诊断,以筛选符合特殊 要求的胚胎,进而生出特定类型的婴儿。 3、基因检测 (1)概念:指通过基因芯片对被检测者细胞中的DNA分子进行检测,分析邮被检测者所含的各种致病基因和疾病易感基因的情况的一种技术。 (2)争论焦点 ①基因检测能否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②是否引起基因歧视及其他危害。 三、生物武器 1、种类 种类例证 病菌炭疽杆菌 病毒天花病毒、动物痘病毒 生化毒剂肉毒杆菌毒素 经基因重组的致病菌通过转基因技术改造的蜡状杆菌、重组流感病毒 2、特点 (1)传染性强。(2)污染面广,危害时间长。直接喷洒的生物气溶胶,可随风飘到较远的地区,杀伤范围可达数百至数千平方千米。在适宜条件下,生物战剂存活时间较长,不易被发现。 (3)难以防治。(4)具有一定的潜伏期。(5)受自然条件影响大。 3、局限性 (1)生物武器主要指病原微生物,所以它们的生存、繁殖、死亡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 (2)受地形、风向等多种条件影响。(3)生物武器使用不易控制,使用不当可危害本方安全。 选修三专题 5 生态工程

(完整版)高中生物选修三知识点整理(完整加强版),推荐文档

生物选修3 知识点 (区别不同工程和不同操作水平) 专题1 基因工程 概念:按照人们的愿望,进行严格的设计,通过体外DNA 重组和转基因技术,赋予生物新的遗传特性,创造出更符合人们需要的新的生物类型和生物产品。 基本原理:让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内稳定且高效的表达 理论基础:DNA 是生物遗传物质的发现,DNA 双螺旋结构,遗传信息传递方式 核心:构建重组DNA 分子 (1)基本工具(技术基础) Cf 工具&工具酶 1.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1)来源:主要是从原核生物中分离纯化出来的 (不切割自身 DNA 的原因:原核生物中无该限制酶的识别序列或其已被修饰)(2)功能:识别和切割 DNA 分子内一小段特殊的脱氧核苷酸序列(偶数碱基对回文序列)特异性表现:识别特定片段、切割该片段中的特定位点、形成一种末端 Cf —G↓GATCC— & —↓GATC— (3)结果:DNA 片段末端形成末端碱基互补的黏性末端或平末端 ①用切割(质粒) ②根据目的基因的位置或剪辑序列来确定限制酶的种类 ③切割后的片段要画全 2.DNA 连接酶 (1)功能:连接具有末端碱基互补的 2 个 DNA 片段,形成重组 DNA 分子 Cf DNA 聚合酶:只能将单个脱氧核苷酸逐个添加到已有的脱氧核苷酸链之后, 需模板 DNA,连接磷酸二酯键 3.载体 (1)条件:①能在受体细胞中稳定保存并大量复制,基本不影响受体细胞正常生命活动 ②一至多个限制酶酶切位点(必须在所需标记基因外),供外源 DNA 片段插入 ③标记基因,便于筛选含有重组 DNA 分子的受体细胞 ——往往需要根据需求改造天然载体 (2)功能:①作为运载工具将目的基因转移到受体细胞内 ——载体选质粒的原因:具有环状结构,能够携带目的基因 ②利用它在受体细胞内对目的基因进行大量复制和转录/表达 (3)质粒(最常用的载体) 一种能够自主复制,在细菌(或酵母菌)中独立于染色体之外存在的双链环状 DNA 分子(4)其它载体:噬菌体、动植物病毒 (二)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 第一步:获取目的基因 1.目的基因:人们所需要的编码蛋白质的结构基因 2.方法 (1)序列已知 ①化学合成法——较长 DNA 单链合成过程中容易出现碱基缺失 如反转录法(e.g 获取 mRNA 逆转录成 cDNA 再用 DNA 聚合酶生成双链) ②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教案

5.1《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教案 周航 ★新课标要求 1.简述生态工程的概念,关注生态工程的建设。 2.简述生态工程的原理,举例说出各原理的内容。 3.尝试运用生态工程原理,分析生态环境问题及解决对策。 ★教学重点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教学难点 生态工程的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 ★教学方法 自学法、讨论法、归纳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课件]展示专题题图: [问题]你觉得本专题题图有什么寓意? [学生]干裂的土地,赤红的荒山;幼苗的上方是蔚蓝 的地球。地球似乎化作一滴甘露,滋润着幼苗和大地; 幼苗又可寓意生态工程,虽然柔弱,但却顽强地支撑 着地球;地球和幼苗组合和谐,象征着希望。通过师 生共同分析以引起同学的思考,引导学生进入本专题 的学习。 [阅读]生态工程的概念:人类应用生态学和系统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系统设计、调控和技术组装,对已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重建,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传统生产方式进行改善,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从而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和谐发展。 [点拨](1)涉及的学科包括生态学和系统学;(2)运用到的技术手段或方法有系统设计、调控和技术组装;(3)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和谐发展。 [阅读]《科技探索之路──生态工程的兴起》给学生呈现了生态工程的兴起过程。

[归纳](1)经济的不当发展对环境的破坏;(2)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则是循环经济;(3)实现循环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是生态工程。 (二)进行新课 [阅读]本节内容。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1)阅读课本内容,在必修本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的学习后,你对生态工程的应用前景肯定吗? (2)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是什么? (3)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则是什么? (4)生态工程遵循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1.关注生态工程建设 资料1 [讨论]导致1998年长江洪水泛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根本原因:长江上游乱砍滥伐森林,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功能急剧降低,造成大量泥沙淤积河道;中游围湖造田、乱占河道,造成具有蓄洪作用的湖泊面积急剧减少。 直接原因:1998年度的罕见降雨。但这也与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而导致的温度升高、气候异常有关。 解决长江洪水泛滥的措施有:我国政府提出的“积极营造长江中上游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计划,即以生物措施为主,结合工程措施,提高森林覆盖率;“退耕还湖”和改革不合理耕作方式等。 在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要考虑到怎样解决农村(尤其是湖区或山区的迁出人员)的能源来源问题以及如何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 [讨论]洪灾的发生反映出经济发展模式存在什么问题? [提示]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不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没有考虑生态成本,经济的发展以巨大的生态环境破坏为代价。 资料2

高中生物选修1练习:专题5 专题测试卷 含解析

专题测试卷(五)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15小题,1~10小题每小题3分,11~15小题每小题5分,共5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关于DNA和蛋白质提取与分离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都要用猪血细胞来做实验 B.提取细胞中的DNA和蛋白质都需用蒸馏水涨破细胞 C.在蛋白质提取和分离过程中进行透析可以去除溶液中的DNA D.蛋白质和DNA都可以用电泳的方法进行分离纯化 [解析]猪血细胞中不含DNA,所以不能用于提取DNA,A错误;提取DNA时,如果是用动物的细胞需要用蒸馏水涨破,如果用植物细胞则不需要,而是用洗涤剂溶解细胞膜,B错误;在蛋白质提取和分离过程中进行透析可以去除溶液中的小分子杂质,而DNA属于大分子物质,C错误;电泳法是常规分离纯化的方法,蛋白质和DNA都可以用电泳的方法进行分离纯化,D正确。 [答案]D 2.如图表示细胞内DNA复制和细胞外PCR扩增两个过程,两反应过程的条件中相同的是()

A.模块B.原料C.酶D.能量供应 [解析]细胞内的DNA复制和细胞外的PCR扩增过程,需要的原料相同,都是四种脱氧核苷酸。 [答案]B 3.下列关于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红细胞的洗涤效果与洗涤次数、离心速度和离心时间有关 B.凝胶柱中适量气泡的存在会提高分离的效果 C.凝胶色谱法是一种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来分离蛋白质的方法 D.判断纯化的蛋白质是否达到要求可以采用电泳法 [答案]B 4.通常用哺乳动物的血液来提取和分离血红蛋白,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实验时向新鲜的血液中加入柠檬酸钠的目的是防止血红蛋白变性 B.洗涤红细胞的目的是避免细胞粘连在一起 C.分离红细胞时要进行较长时间的高速离心

高中生物选修三 专题训练试题

模块测试试题(2):P109—115 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选择题)两部分,1-100,考试用时90分钟。 第1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1.下图为四种限制酶Bam HⅠ、Eco RⅠ、HindⅢ以及BglⅡ的辩识序列。箭头表示每一种限制酶的特定切割部位,其中哪两种限制酶所切割出来的DNA片段末端可以互补?其正确的末端互补序列是【 D 】 A.BamHⅠ和EcoRⅠ;末端互补序列—AATT— B.BamHⅠ和HindⅢ;末端互补序列—GATC— C. EcoRⅠ和HindⅢ;末端互补序列—AATT— D.BamHⅠ和BglⅡ;末端互补序列—GATC— 2.下面图中a、b、c、d代表的结构正确的是【 D 】 A.a—质粒RNA B.b—限制性外切酶 C.c—RNA聚合酶 D.d—外源基因 3.下列关于基因文库的叙述,错误的是【 C 】 A.基因文库是以不同片段的DNA在受体菌中保存的 B.一种生物的基因组文库含有本物种生物的全部基因 C.cDNA文库中包含某物种生物的全部基因 D.基因组文库包含的基因多,cDNA文库包含的基因少

4.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不包括【 B 】 A.基因枪法 B.显微注射技术 C.农杆菌转化法 D.花粉管通道法 5.目的基因能否在真核细胞中稳定遗传的关键是目的基因是否【 D 】A.进入受体细胞 B.进入细胞核 C.插入线粒体的DNA D.插入染色体的DNA 6.科学家将人的α—抗胰蛋白酶基因导入羊的受精卵,培育出了转基因羊,该羊基因羊能分泌含α—抗胰蛋白酶的奶。以下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D 】 A.这一过程涉及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 B.可用显微注射技术将重组DNA分子导入羊受精卵 C.该转基因羊可以称为乳房生物反应器 D.该转基因羊中α—抗胰蛋白酶基因只存在于乳腺细胞 7.基因工程培育的“工程菌”通过发酵工程生产的产品,不包括【 C 】A.白细胞介素—2 B.干扰素 C.聚乙二醇 D.重组乙肝疫苗 8.以下关于蛋白质工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 】 A.蛋白质工程以基因工程为基础 B.蛋白质过程就是用蛋白酶对蛋白质进行改造的过程 C.蛋白质过程就是酶过程的延伸 D.蛋白质工程只能生产天然的蛋白质 9.下列关于植物体细胞杂交与动物细胞过程中所用技术与原理的匹配,不相符的一项是【 B 】 A.纤维素酶、果胶酶处理和胰蛋白酶→酶的专一性 B.植物组织培养和动物细胞培养→细胞的全能性 C.原生质体融合和动物细胞融合→生物膜的流动性 D.紫草细胞培养和杂交瘤细胞的培育→细胞分裂 10.下图显示“白菜—甘蓝”杂种植株的培育过程,下列对此描述正确的是【 D 】 A.白菜和甘蓝植物体细胞杂交的工程实质上是细胞质融合的工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