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题、论述题

简答题、论述题
简答题、论述题

2002-2011

法理学简答题

1、法对经济体制改革的促进和保障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第一,法可以将经济体制改革的大政方针确认下来,使改革获得法的依据,凭借法的普遍性、强制性,在全国范围内有效地进行。

第二,法可以将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和经验确立和巩固下来,并使其得以有效地推行,指导改革健康地发展。

第三,法可以发挥它的权威性、普遍性,为经济体制改革需要的安定和社会环境和社会秩序提供保障。

2、我国立法活动总体上可分为几个阶段?各阶段的主要工作是什么?

答:(1)立法的准备阶段。主要工作包括接受立法建议、进行立法预测和规划、形成立法议案和法律草案等。

(2)法的形成或确立阶段。主要工作包括法律议案的提出和审议、法律草案的审议、通过和法律的公布等。

(3)法律的完备阶段。主要工作包括法的修改、废止、立法解释、法律清理、法律汇编和法律编纂等。

3、我国法律监督的内容及其重点是什么?

答:.我国法律监督的内容包括:

(1)国家立法机关行使国家立法权和其他职权的行为;

(2)国家司法机关依法行使司法权的行为;

(3)国家行政机关依法行使国家行政权的行为;

(4)共产党依法执政和各民主党派依法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行为;

(5)各社会团体、社会组织以及普通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的行为等法律活动。

法律监督的重点是国家司法机关的司法行为和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执法行为。

4、.法的一般性有哪几种含义?

答:①法是一种抽象、概括的规定,它适用一般的人或事而不是特定的人或事

②法在生效期间可以反复适用,而不是仅用一次

③同样的情况同样适用,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5、国家权力机关监督的客体有哪些?

答:①由国家权力机关及其常设机关产生并向其负责的国家机关及其组成人员。

②有关国家机关及其组成人员。

③国家武装力量、各政党、社会团体、企事业组织及个人。

6、为什么说“法是商品交换的必然产物”?

答:①商品交换是平等自愿交换,它需要具有特殊权威性的法来确认交换主体的地位,以便交换能在平等条件下进行;

②商品交换的实质是改变商品的归属关系,它需要具有普遍性和权威性的法来确认商品的所有权以解决交换资格和有效性;

③商品的交换过程需要规则和秩序,其纠纷的解决需要法这种特殊的规范;

7、简述法律规范的逻辑构成。

答:所谓法律规范的逻辑构成,就是指法律规范的内部组成,任何一个法律规范都是由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两部分组成的。例如,我国刑法第l34条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这一法律条文正好是一个法律规范,其前一部分就是行为模式,禁止伤害他人身体,是禁止人们这样行为或不应这样行为的行为模式;而后一部分则是法律后果,“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这是否定式的法律后果。

8、简述立法的特征。

答:立法活动具有如下特征:

①它是一项国家机关的活动,是同国家权力紧密相连的活动

②它是国家机关的法定职权活动,是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专门国家机关的活动。

③是依照法定程序进行的活动。

④它是一项具有专业性和技术性的活动

⑤立法是产生或变更法的活动,这是立法的内容和要达到的结果。

9、影响法律实施的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法实施的因素主要有:

①个人方面的因素,即行为受法律调整和负有执法、司法职责的个人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水平及其理想、道德、文化、纪律等综合素质水平。

②体制方面的因素,是指有关法律执行、适用、监督机关的组织、结构是否健全、合理、有效。

③环境方面的因素,包括有关法律实施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自然环境。

④法律本身的因素,包括法律内容方面的因素和法律形式方面的因素。

10、为什么国家离不开法?

答:①法为确认国家政权的合法地位必须

②法为组织国家机构,确认国家体制所必须

③法为实现国家职能所必须

④法为国家政权活动所必须

⑤法为巩固和完善国家制度所必须

11、简要求回答“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的立法原则的含义和要求

答: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从实际出发是维护和保障立法科学性的重要原则。按照这一原则,在立法中我们应该做到:

①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

②必须从建设和改革的需要和可能出发

③搞好调查研究是正确立法的基础。

12、简述一个完整的法律监督机制的构成要素。

答:①法律监督的主体即有谁来监督,主要包括: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

②法律监督的客体即谁被监督;

③法律监督的内容包括客体行为的合法性有关的所有问题;

④法律监督的权利与权力即监督主体和监督客体的权利和权力;

⑤法律监督的规则,包括法律监督的实体规则和客体规则。

13、简要回答“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一原则的意义。

答:①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②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保障

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必要条件

④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题中应有之义。

14、简要说明法律溯及力在不同法律规范之间存在的情况。

答:①有关侵权、违约的法律以及刑事法律原则上不溯及既往。

②在刑事法律方面各国采用“从旧兼从轻”的原则。

③在某些有关民事权利的法律中,具有溯及力,即“有利”原则。

15、简要叙述立法的意义。

答:第一,它是国家意志形成和表达的必要途径和方式。

第二,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必须利用立法手段,来确认那些有利于自己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第三,立法者利用立法手段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矛盾。

第四,立法还有指导未来的预测功能。

第五,立法是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前提条件,是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基础性活动。

17、简要说明中国法律监督的实质。

答:①我国法律监督的基础是社会主义民主。

②法律监督的指导原则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③法律监督的核心是所有的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通过对国家机关之间权力的合理划分与相互制约,依法对各种行使国家权力的行为和其他活动进行。

18、法学所摄取的研究方法。

答:①社会调查的方法;②历史考察的方法;③比较分析的方法;④经济分析的方法;⑤价值分析的方法。

19、在法律理念上法律全球化对一国法制的影响。

答:①法律价值观的转变;②法律发展观的更新;③法治理念的转变。

20、法律职业与法律思维的关系。

答:①法律职业伴随法律的理性化而成熟。在法律职业化和专业化之前,法律职业阶层的独特法律思维是不存在的。

②法律职业化使从业者形成了独特的思维方式。法律职业化使得法律人形成与普通人不同的思维、职业技巧等,进而形成有别于大众的独特的思维方式。

21、法律传统的社会功能。

答:①文化传承功能。②社会整合与控制功能。③精神凝聚功能。

22、简述法理学的构成要素。

答:法理学的构成要素:1、法理学的内容问题;2、法理学的方法问题;3、法理学的渊源问题。

23、法对社会的调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法对社会的调控主要表现:

1、通过调和社会各种利益冲突,保证社会秩序得以确立和维护;

2、利用法解决经济、政治、文化、科技、道德、宗教等方面的社会问题;

3、通过法有效地控制社会,还必须使法和其他社会生活调整方式相配合。

24、简述法定解释的含义与特征。

答:法定解释又称为正式解释、有权解释或官方解释。它是指由特定的国家机关根据宪法和法律所赋予的职权,实现法的价值,发挥法的作用;通过法有效的控制社会还必须使法同其他社会调整方式相互配合。对有关法律规定所进行的解释。

特征:1、解释主体是法定有权解释的主体;2、解释文体具有法的效力;这种法的效力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24、简述中国学者对法治概念的理解。

答:中国学者对法治概念的理解:

1、法治是一种治国方略或者社会调控方式;

2、法治指依法办事的原则;

3、法治指良好的法律制度;

4、法治具有某种价值规定的社会生活方式。

25、科学技术对法的影响。

答:1、科技发展影响法律制度的内容;2、科技发展诱发法律制度变迁;3、科技发展影响立法制度和立法技术;4、科技发展影响法律适用;5、科学技术影响信息机制,并由此影响整个法的运行机制和法学研究方法。

26、.实现法的形式的规范化应当坚持哪些基本要求?

答:实现法的形式的规范化应当坚持:

1、不同种类和层级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只能由不同的或地位相应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予以制定;

2、不同种类和层级的规范性文件法律的法律地位、效力等级和相互关系应当有明确的规定

3、不同中卫和层级的规范性文件应当有各自的专有名称

4、规范性法律文件应当有统一的表达方式,文字应当简练明确,法律术语应当严谨、统一。

5、

27、举例说明法律事件中的相对事件与绝对事件的区别。

答:绝对事件是指基于某种自然原因而非基于主体的行为而发生的事件,比如自然灾害,人的死亡等;相对事件是基

28、我国现行《监督法》在哪些方面强化了人大常委会对“一府两院”的监督?

答:1、对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决定和命令进行监督

2、对同外国缔结的条约和协定进行监督

3、对地方性法规进行监督

4、对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进行监督

5、对授权立法进行监督

29、比较法定解释和非法定解释的异同。

答:(1)法定解释是指有权的国家机关和人员根据宪法和法律所赋予的职权,对有关法或法律规

定所作的具有法的效力的说明、解答或阐述。

非法定解释是指不享有法定解释权,所作的解释不具有法的效力的解释。

(2)非法定解释和法定解释的主要区别是:

第一,解释的依据不同,一个是依法定职权,一个不是;

第二,解释的效力不同,一个有法的效力,一个没有法的效力;

第二,解释的主体不同,法定解释的主体只能是有权的国家机关和人员,非法定解释的主体则非

常广泛,不限于有权的国家机关和人员。

30、执政党的监督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在我国,中国共产党在法律监督方面具体表现为:

(1)党组织通过行使政治领导权,督促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自觉守法,依法办事,教育广大群众遵纪守法;

(2)通过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对自己的党员和党组织,特别是对法律工

作者与法律机关的活动实行全面监督,促使他们模范地执法和守法。

31、法治建设对法律意识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法治建设对法律意识的作用体现在:

(1)法治建设是增强法律意识的物质基础。

(2)法治建设是增强法律意识的实践基础。

(3)法治建设的运作过程就是法律意识的增强过程。

(4)法治建设是增强法律意识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32、法律正义的成因包括哪些内容? 36.为什么法律需要正义?

答:(1)法需要以正义为一种基本的价值目标,从而使法在其基本路向上达致比较理想的境况。

(2)正义可以作为评判法之良恶优劣的标准。

(3)正义观念是促进法的进步性变革的经常性力量。

33.简要回答司法独立原则。

答:1、司法独立原则是指司法机关在审理案件的活动中依法独立地行使司法权。

2、该原则的具体内容包括:(1)司法的排他性。(2)司法的中立性。(3)司法的公开性。

3、必须建立规范的监督体系,尤其是处理好党委、权力机关和社会舆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关

系,以保障司法独立。

(1)首先,要正确处理党对司法工作的领导关系,以保障司法独立。

34.为什么说“法制是民主的保障”?

答:(1)法制确认民主。

(2)法制规定民主的范围。

(3)法制提供了民主的实现路径和方法。

(4)法制是保卫民主的后盾。

37.法律责任免除的情形。

答:(1)时效免责(2)不诉免责(3)因履行不能而免责(4)协议免责、辩诉交易免责(5)自首,立功免责

38.我国法学界所认为的划分部门法的根据是什么?

答:关于部门法的划分根据大体上由两种学说:即主观说和客观说。

(1)主观说,即根据立法者的立法目的和意图进行划分。

(2)客观说,即以法自身的客观属性,如调整对象、调整方法等作为根据。

(3)我国法学界长期采用客观说。并且认为,对部门法划分的标准首先是法所调整的对象,即

法调整的社会关系,其次是法调整的方法。

39.简述法的基本特征。

答:(1)法是为主体提供行为标准的社会规范。

(2)法是以国家政权意志形式存在的社会规范。

(3)法是作为司法机关办案主要依据的社会规范。

(4)法是普遍的、明确的和肯定的社会规范。

(5)法是以权利和义务为主要内容的社会规范。

40.如何理解立法的科学原则?

答:(1)现代立法应当是科学活动。坚持立法的科学原则,有助于产生建设现代法治国家所需要的

高质量的良法,有益于尊重立法规律、克服立法中的主观随意性和盲目性,也有利于避免或减少

错误和失误,降低成本,提高立法效益。

(2)坚持立法的科学原则,需要实现立法观念的科学化和现代化。

(3)坚持立法的科学原则,需要从制度上解决问题。

(4)坚持立法的科学原则,更具直接意义的是要解决方法、策略和其他技术问题。

(5)立法法确立了立法的科学原则,使这一原则可以凭借法的力量在立法实践中予以推行。

43.简述法律责任的构成。

答:法律责任的构成即法律责任的归责条件,指构成法律责任所必备的主客观要件的总和。包括

以下几个方面:(1)行为;(2)心理状态;(3)损害事实;(4)因果关系。

42英国政治思想家戴雪对法治原则的概括包括哪几个方面?

答:(1)法律具有绝对的至高无上的地位。

(2)任何人的权利和义务都必须由普通法院来审决。

(3)不是宪法赋予个人权利与自由,而是个人权利产生宪法。

45.简述法定解释的含义与特征。

答:1、法定解释是指有权的国家机关和人员根据宪法和法律所赋予的职权,对有关法或法律规定所

作的具有法的效力的说明、解答或阐述。

2、特征:

(1)解释主体是法定有权解释的主体。

(2)解释文本具有法的效力。

(3)这种法的效力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46.简述中国学者对法治概念的理解。

答:法治是以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为基础,以法律至上为核心的一种治理国家的方略。具体包括以下

几个方面的内容:

(1)法治意指一种治国方略或社会调控方式。

(2)法治意指依法办事的原则。

(3)法治意指良好的法律秩序。

(4)法治代表某种具有价值规定的社会生活方式。

47简述法理学在法学体系中的位置。

答:法理学在法学体系中的位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法理学的研究范围、涉及法学体系中其他分支学科。

(2)法理学研究的是法学领域中重要的、基本的、根本的主题。

(3)法理学还研究法、法的现象及同其他种种社会现象的关系。

(4)法理学对其他法学分支学科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48法以权利和义务为主要内容是法的基本特征之一,这一特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法是以权利和义务为主要内容的社会规范,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规则中的几种行为模式的唯一内容,就是关于权利和义务的规定。

(2)规则中的几种行为模式不仅直接地分别规定着权利和义务的内容,还间接地分别包含着权利

义务的内容。

(3)规则中的后果模式也以权利义务为内容。

49.简述我国社会法律监督体系的构成。

答:社会的法律监督体系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1)社会组织的监督;(2)公民的监督;(3)法律职业群体的监督;(4)社会舆论的监督;(5)执政党的

监督。

法理学论述题

1.在我国现阶段如何理解和贯彻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的原则?

答:依照我国宪法和相关的法律规定,司法机关独立依法行使职权的基本含义是:

(1)司法权的专属性。国家的司法权只能由各级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统一行使,其他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都无权行使此项权力。

(2)司法权行使的独立性。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独立行使各自的职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非法干涉。

(3)司法权行使的合法性。司法机关审理案件必须严格遵循法律规定,不得滥用职权,枉法裁判。

在我国现阶段条件下,要贯彻这一原则应当着重解决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正确处理司法机关与党组织的关系。

第二,在全社会进行有关树立、维护司法机关权威、尊重、服从司法机关决定的教育。

第三,推进司法改革,从制度上保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

2.如何正确理解法对于国家政权的积极作用?

答:.第一,法为确认国家的政权的合法地位所必需。法是在经济上、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共同意志的体现,国家政权必须以法律形式确认自己的合法地位,确认和体现国家政权的性质以及国家的各项基本制度。

第二,法为组织国家机构,确立国家体制所必须。只有运用法律手段组织国家机构,确定国家机构的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及其活动方式和原则,才能保证整个国家机器的有效运转。

第三,法为实现国家职能所必需。法具有高度规范性和特殊强制性,它可以将国家职能的各项任务明确化、具体化,并以其特殊强制力保障实现。

第四,法为制约国家政权活动所必需。现代民主国家的各项职能活动都需要有法律上的根据,受法的制约,以防止其背离民主政治的要求。第五,法为巩固和完善国家制度所必需。法的高度规范性有助于建立和保障稳定的社会秩序,巩固国家制度;法作为治理国家的经验总结和立法者自觉活动的产物,是根据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国家制度的有效手段。

3.试述资本主义两大法系的主要差别。

答:民法法系和普通法法系是资本主义法的两大传统,在阶级本质、总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方面,都是一致的,但在其他方面,却存在很多差别。总的来说,这些差别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微观差别,即具体部门法法律制度、法律规则方面的差别;另一类是宏观差别,宏观方面的差别现在大体上有以下几种:(1)法律渊源方面的差别。(2)在适用法律技术方面的差别。(3)在法典编纂方面的差别。(4)在法律分类方面的差别。 (5)在法律概念、术语上也有不少差别。(6)以上这些差别主要是由于两大法系的不同历史背景造成的,也体现了不同的哲学倾向。

4.试述“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含义及意义。

(1)“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含义:①在我国,法律对于全体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社会出身、宗教信仰、财产状况等,都是统一适用的,所有公民依法享有同等的权利并承担同等的义务。②任何权利受到侵犯的公民一律平等地受到法律保护,不能歧视任何公民。③在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要保证诉讼当事人享有平等的诉讼权利,不能偏袒任何~方当事人;在刑事诉讼中,要切实保障诉讼参加人依法享有的诉讼权利。④对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必须同样地追究法律责任,依法给予相应的法律制裁,不允许有不受法律约束或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殊公民,任何超出法律之外的特殊待遇都是违法的。

(2)实施这项原则时意义:①实行这项原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②实行这项原则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

5. 试论我国的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如何相互促进。

答:(1)在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在实质上都是一致的。(2)社会主义法律和道德的相互关系也体现在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3)执行法律的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司法工作人员,应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法律在促进道德水平中的巨大作用。 (4)国家工作人员和一般社会成员的道德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法律的实施。

6.法和道德的相互作用:

答:(1)道德是法律的重要的精神力量。一是从立法的角度,国家的立法活动渗透着道德的内容和精神;二是就法的实施来讲,道德对人们内心自觉守法的要求和启发是国家强制力无法取代的,从守法者到执法者、司法者的道德水准都有益于法律实施;三是道德还可以弥补法律的不足或“空白”。

(2)法是传播、推行道德的有效途径。一是通过立法将道德理念、原则等内容制度化,赋予其法律规范的强制力,从根本上保障这些道德规范的实现和传播。二是通过法律的实施进一步宣传和推进道德。三是对守法行为的表彰和奖励,对形成社会的良好道德风尚具有积极的意义。

7. 法律监督的意义:

答:(1)建立完善的法律监督制度是建设现代廉洁的民主政治的需要。通过法律监督可以对权力进行制约,防止权力滥用;同时,真正的民主制度必须使通过民意选出来的人能按照人民的意志行使权力,这了需要监督。

(2)设置健全的法律监督制度是现代国家管理和社会管理的需要,是对人性不完善的弥补。现代社会关系日益复杂、社会事务空前增多,必须运用新的管理方法,即对权力进行分工和监督。人性中有不可避免的恶的方面,通过法律监督可以防止掌权者利己专断,滥用权力。

(3)法律监督是法律调整各个阶段得到有力保证的良好机制,也是法律价值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

(4)总之,法律监督对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尊严,作用极其重大。一个国家的建设,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通过立法、司法将法律价值确立并加以落实,法律监督是法律价值实现的重要保障。

8.试述:正义是法的基本价值目标之一,根据实际生活说明正义是法之阙失的重要弥补者。答:(1)由于正义是人类社会在道德上所追求的最高的理想,因此,将正义引入法律,法和法律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就会因之获得光明的引导,社会主体也会因而从法律秩序中获得正当以至高尚的利益。而法一经以正义作为基本的价值目标,其本身就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转化为法律正义,法的精神品格也因之获得升华。

(2)由于正义是法律的基本的价值目标,因此,在法律适用和解释中,当法律不健全或有漏洞时候,法官可以根据实际生活的需求,运用正义处理案件,使正义转化为法律正义。

9.试论中国法治的基本原则。

答:中国法治的基本原则:

1、法律应当成为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基本准则。国家一切活动都应当接受法律的规范,社会生活各个基本环节都应当由法律来规制。

2、法律应该在整体上臻于良法之境。,良法的标志包括法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法能够对实际生活的需要给予适时的调整、法是技术水平较高的科学的法。

3、法应当在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具有极大的权威。所有个人和组织的法律权利都能得到应有的保障,所有个人和组织的法律义务都能得到应有的兑现。

4、法应当体现和保障国家权力的分权与制衡。一方面通过法律制度保障国家权力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化集权为分权;另一方面通过法律制度对分工行使的各项权力实行有效的制衡。

10.试根据实际生活中的现象,阐述法和道德的相互作用。

答:法和道德的相互作用:

1、道德是法律的重要的精神力量。一是从立法的角度,国家的立法活动渗透着道德的内容

和精神;二是就法的实施来讲,道德对人们内心自觉守法的要求和启发是国家强制力无法取代的,

从守法者到执法者、司法者的道德水准都有益于法律实施;三是道德还可以弥补法律的不足或“空

白”。

2、法是传播、推行道德的有效途径。一是通过立法将道德理念、原则等内容制度化,赋予

其法律规范的强制力,从根本上保障这些道德规范的实现和传播。二是通过法律的实施进一步宣

传和推进道德。三是对守法行为的表彰和奖励,对形成社会的良好道德风尚具有积极的意义。

11.根据自己的认识,试论述法律监督的意义。

答:法律监督的意义:1、建立完善的法律监督制度是建设现代廉洁的民主政治的需要。通过法律监督可以对权力

进行制约,防止权力滥用;同时,真正的民主制度必须使通过民意选出来的人能按照人民的意志

行使权力,这了需要监督。2、设置健全的法律监督制度是现代国家管理和社会管理的需要,是对人性不完善的弥补。现代社会关系日益复杂、社会事务空前增多,必须运用新的管理方法,即对权力进行分工和监督。

人性中有不可避免的恶的方面,通过法律监督可以防止掌权者利己专断,滥用权力。3、法律监督是法律调整各个阶段得到有力保证的良好机制,也是法律价值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4、总之,法律监督对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尊严,作用极其重大。一个国家的建设,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通过立法、司法将法律价值确立并加以落实,法律监督是法律价值实现的重要保障。

12.根据自己的认识,阐述和评价资本主义法治。

答:(1)资本主义法治的含义是指依法治理国家的一种原则和方法。法治的内容主要包括:

一是所有的社会主体的活动,都严格遵守法律;二是国家机关应当依法行使职权;

三是公民的权利和自由以法定制度予以保障,依法履行法律义务,没有法律的规定,国家机关不

能限制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或追加法律以外的义务;

四是没有法律的依据不得对公民进行逮捕、监禁、审问和处罚。

(2)资本主义法治原则是资产阶级革命中提出的并在夺取政权后用法的形式肯定下来的;是人

类历史上的一大进步,因为这与专制、特权、等级制度相对立。

(3)资本主义法治经历了自由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两个阶段。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后,

资本主义法治受到其制度内在的那些抵消法治因素的侵蚀,但资本主义法治也经常发展,尤其是

二战以后。

13试论法律意识的培养举措。

答:法律意识对法和法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培育法律意识的举措可以包括:

(1) 加强法治建设。整个法治建设的过程是良好法律的形成过程;不能将法律意识培养与法治

建设割裂,两者是并驾齐驱的。

(2)抑制旧法律传统、旧法律意识的影响。我国封建历史很长,集权专制主义传统根深蒂固,这

是法治建设和增强公民权利意识的巨大障碍,因此,增强法律的过程就是不断消除旧法律意识的

过程。

(3)开展法制宣传,普及法制教育。开展法制宣传、普及法制教育能够传播完整、集中、科学的

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有助于提高包括国家工作人员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的法律意识水准。

45.请举例论述法律解释的含义和特征。17-477

答:1、法律解释,就是有关主体根据立法原意、法律意识和有关需要对法律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的内容、含义和有关术语所作的说明、解答或阐述。

2、特征:

(1)法律解释的主体不是确定的,有解释权的主体可以解释法,没有解释权的主体也可以解释法,前者有法的效力,后者无法的效力。

(2)法律解释的范围或对象主要是规范性法律文件,可以是完整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也可以是

它们中的有关规定或有关条文;以及同规范性法律文件相附随的情况。

(3)法律解释可以是同具体案件密切相关的,如针对具体案件的法的适用方面的解释,这种解

释的效力往往只及于案件本身;也可以是同具体案件没有密切或直接关系的。

(4)法律解释总是在解释者的法律意识的支配或影响下进行的,因而通常都具有一定的价值取向。

46.试论法律监督的意义。20-537

答:(1)建立完善的法律监督制度是建设现代廉洁的民主政治的需要。建立健全法律监督制度是廉洁政治的需要,通过法律监督可以对权力进行制约,防止权力的滥用。任何不受制约的权力都有

可能走向独裁和腐化。这是由国家权力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健全法律监督制度是现代廉洁政治

的需要,也是建立现代民主制度所不可或缺的。

(2)设置健全的法律监督制度是现代国家管理和社会管理的需要,是对人性不完善的弥补。从

经济不发达社会的行政指挥、直接管理为主,转变为法律宏观控制、间接管理为主,这是现代国

家管理和社会管理发展的趋势和特点。要实现宏观控制、间接管理,则离不开完善的监督制度。

法律监督是一种对违法行为的预防和救济措施。

(3)法律监督既是法律调整各个阶段得到有力保证的良好机制,也是法律价值得以实现的重要

45.试论社会主义法制与人权的关系?14-424

答:1、社会主义法制对人权的作用:

(1)社会主义立法直接确认和保障人权。

(2)社会主义法的实施直接维护和保障人权。

(3)社会主义法制对人权得以实现的环境发生作用,由此而间接保障人权。

(4)我国积极参加国际人权条约,维护和保障人权。

2、人权对社会主义法制的作用:

(1)发展人权就要求法制在确认、维护和保障人权方面发挥种种作用。这种要求对社会主

义法制的发展而言,是重要的动力。

(2)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现人权,就意味着实现人民当家做主,意味着实现公民的生存

权、发展权、人身权、政治板、经济权、文化教育权、社会权等等。

(3)而这些人权的实现,无疑会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法制的发展。

46.试论中国法律传统的表现。21-559

答:(1)礼法文化。“礼”贯穿于中华民族的整个古代社会,形成一个观念与学说,成为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且礼、法的相互渗透与结合,构成了

中华法系的本质特征,形成了特有的法律文化现象。

(2)德治传统。德治是中国古代颇具特色的治国理论,中国古代的德治传统,一是要求统

治者集团以身作则,注意修身和勤政,充分发挥道德感化作用。二是重视对民众对道德教化,德主刑辅。

(3)诸法合体、重刑轻民。从战国李悝所著《法经》开始,直到最后一部封建法典《大清

律例》,其内容都以刑法为主,兼有民事、行政、诉讼等方面的内容。从制度分析,中国传

统法律虽然包括了关于民事、婚姻、家庭、诉讼等方面等规定,但这些内容都被刑法化了。

在中国古代的法律条文中,民事方面的内容所占比例很小。

(4)政法合一。国家君主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的司法者和行政首脑。即国家行政机

关和立法机关或司法机关之间存在权力不分的情况。从立法权来看,中国的君主是法律产生

的渊源。最高司法审判权仍然属于皇帝,由皇帝直接掌控重要法律纠纷或重大疑难案件的最

终决定权。

45.为什么说法的实施是建立法治国家的关键环节?12-347

答:1、法的实施是实现法的作用和目的的前提条件。

(1)法在付诸实施以前,还仅仅是一种处于应然状态的、具有规范人们行为的潜在使用价值的

书面规范。

(2)法的实施的功能和作用就在于将法律规定落实到社会生活中去,使书本上的应然的法转换

为生活中的法和行动中的法,使法由抽象的规定模式转变为人们生活中的准则,由应然的要求转化为实然的状态,使法所具有的调整社会关系的作用得以发挥。

2、法的实施是实现权利和义务的必要环节。法的基本内容是权利和义务,法所规定的权利和义

务是以观念形态存在的,具有书面意义的东西,它们只有经过法的实施,才能转换为现实的东西,没有这种转换,它们就只能是画中之饼、镜中之花。

3、法的实施是建立法治国家的重要内容和条件。法如果不被人们所实施,只能是一纸空文,法

治永远也不可能实现。

4、法的实施具有补充和促进立法发展的作用。

(1)法在实施过程会被执法和司法的实践不断补充、丰富和发展。

(2)随着反复的实施,法的各种不足和缺陷便会显现出来,并经过执法者和司法者的总结反馈

46.试论中国法治建设的基本原则。19-523

答:1、法律应当成为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基本准则。国家一切活动都应当接受法律的规范,社会生活各个基本环节都应当由法律来规制。应当使法律成为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第一位基本准则。

2、法律应当在整体上臻于良法之境。良法在不同国情、不同时代和不同语境之下,应当有不同

的内涵,在当代中国,良法的主要标志应当是:

(1)法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充分反映和保障人民主权和其他各种需要以法的形式反映和

保障的权利。

(2)法是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摹本需要的适当反映,能够对实际生活的需要适时地予以制度描

述和制度满足。

(3)法是技术水平比较高超的科学的法j 融会了现代各国法律制度中先进的并且可以引进为我

所用的法律技术,是完全可以用来实施而不是难以实施的法。

3、法应当在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具有极大的权威。

(1)所有个人和组织的法律权利都能得到应有的保障,所有个人和组织的法律义务都能得到应

有的兑现。

(2)任何合法行为都能受到法的保护,任何违法行为都能受到法的应有追究。

(3)不允许存在超越法或凌驾于法之上的特权人物和特权组织。

(4)法就是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最重要、最有权威的准则。

4、法应当体现和保障国家权力的分权与制衡。以法律制度保障适合中国国情的分权制衡体制,

是中国法治的一项基本原则。

(1)通过法律制度保障国家权力资源的合理和有效配置,化集权为分权。

(2)通过法律制度对分工行使的各种权力实行有效的制衡,以免分权之后,出现以小专权代替

大集权、多专权代替大集权的的状况。

45.试论述司法公正的含义以及实现司法公正的方式。12-363

答:1、司法公正,是指司法机关在司法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中坚持和体现公平和正义的理念,公正地解决人们之间的争端和纠纷、并将法平等地、合理地适用于所有人。

2、司法公正一般是通过两种方式实现的:

(1)是在司法活动中要公正、合理地适用法,不能因人而异,公民在法的适用上一律平等,即

司法的实体公正。

(2)是司法活动要严格依法定程序适用法,保证争议或纠纷的解决要在公开、公平的前提下实现,即司法的程序正义。

3、司法公正既要求司法活动的结果体现公平和正义的精神,也要求司法活动的过程遵循平等和

正当的原则。

46.从法制运行系统的角度,论述法律监督的意义。20-537

答:(1)建立完善的法律监督制度是建设现代廉洁的民主政治的需要。建立健全法律监督制度是廉洁政治的需要,通过法律监督可以对权力进行制约,防止权力的滥用。任何不受制约的权力都有

可能走向独裁和腐化。这是由国家权力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健全法律监督制度是现代廉洁政治

的需要,也是建立现代民主制度所不可或缺的。

(2)设置健全的法律监督制度是现代国家管理和社会管理的需要,是对人性不完善的弥补。从

经济不发达社会的行政指挥、直接管理为主,转变为法律宏观控制、间接管理为主,这是现代国

家管理和社会管理发展的趋势和特点。要实现宏观控制、间接管理,则离不开完善的监督制度。

法律监督是一种对违法行为的预防和救济措施。

(3)法律监督既是法律调整各个阶段得到有力保证的良好机制,也是法律价值得以实现的重要

保障。法律监督是法治建设的重要环节,与立法、守法、司法等活动相伴相生。法律监督在整个

45.试论法律关系是体现意志性的思想社会关系。13-371

答:1、法律关系是依法存在的社会关系,离开了法便无所谓法律关系,而法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所以法律关系也就体现了国家意志。

(1)把人们之间的一定关系确认为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这一过程就体现着国家意志的要求,

就是一定的国家意志活动的结果。

(2)各种法律关系的具体实现,实际上也就是法所体现的国家意志的实现。国家意志正是在很

大程度上有赖于法律关系才得以在社会生活中变为现实的。

2、法律关系的形成和实现,特别是它的实现,通常是要通过它的参加者的意思表示的,通常都

表现了该法律关系主体的某种意志。

(1)法律关系的产生和实现,大多是基于参加者的意思表示的,如买卖关系、租赁关系、合同

关系、婚姻关系等,通常都是通过当事人的意思表示而形成和实现的。

(2)有的法律关系,比如继承法律关系,在形成时未必一定要基于双方或各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而可以基于一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

(3)还有一种法律关系,它的形成事实上并没有经过具体参加者有意识的活动。

46.从我国国情出发,试述中国现时期的法治基本原则。19-523

答:1、法律应当成为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基本准则。国家一切活动都应当接受法律的规范,社会生活各个基本环节都应当由法律来规制。应当使法律成为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第一位基本准则。

2、法律应当在整体上臻于良法之境。良法在不同国情、不同时代和不同语境之下,应当有不同

的内涵,在当代中国,良法的主要标志应当是:

(1)法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充分反映和保障人民主权和其他各种需要以法的形式反映和

保障的权利。

(2)法是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摹本需要的适当反映,能够对实际生活的需要适时地予以制度描

述和制度满足。

(3)法是技术水平比较高超的科学的法j 融会了现代各国法律制度中先进的并且可以引进为我

所用的法律技术,是完全可以用来实施而不是难以实施的法。

3、法应当在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具有极大的权威。

(1)所有个人和组织的法律权利都能得到应有的保障,所有个人和组织的法律义务都能得到应

有的兑现。

(2)任何合法行为都能受到法的保护,任何违法行为都能受到法的应有追究。

(3)不允许存在超越法或凌驾于法之上的特权人物和特权组织。

(4)法就是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最重要、最有权威的准则。

4、法应当体现和保障国家权力的分权与制衡。以法律制度保障适合中国国情的分权制衡体制,

是中国法治的一项基本原则。

(1)通过法律制度保障国家权力资源的合理和有效配置,化集权为分权。

(2)通过法律制度对分工行使的各种权力实行有效的制衡,以免分权之后,出现以小专权代替

大集权、多专权代替大集权的的状况。

45.论述法律职业的特征。18-502、503

答:法律职业的特征可以概括如下:

(1)法律职业具有法律专业性。法律职业的从业者一般是经过专门法律训,因为法律职业的知

识是一种专业性的知识。

(2)法律职业具有相当大的自主性、自治性和精英性。法律职业者从事法律活动,不受外部力

量的干涉,他们对自己的职业活动负责,自主或自治地决定自己的活动。精英性表明的是法律职

(3)法律职业具有共同的职业精神和伦理。法律职业是一种以法律为信仰的职业,有着共同的

职业精神追求。同时也形成了法律职业者自身的职业伦理,这种职业伦理关乎法律职业者的社会地位和声誉。

(4)法律职业的思维方式具有独特性。法律职业者的思维方式是一种法律思维,而法律思维的

最大特点是思维的程序性。

(5)法律职业是法律秩序的维护者,是社会现行价值与传统价值沟通与融汇并藉此倡导价值观

更新与进步的使者。

46.结合我国的政体,论述我国《监督法》的意义和内容。20-542-544

答:(1)意义:体现了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本质,即在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的前提下,明确了行政、审判、检察等国家机关职权的分工,同时它们又向人大负责,接收其监督的制度。

(2)内容:《监督法》在五个方面强化了人大常委会对“一府两院”的监督,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一,《监督法》突出监督形式——主要是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专项工作报告;

第二,突出监督内容——直接反映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普遍要求解决的问题,

第三,突出监督效果——注重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四,“一府两院”要将对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的研究处理情况,向人大常委会提出书面报告。

第五,人大常委会工作监督的情况,包括“一府两院”执行人大常委会决议的情况,都要向人大代表通报,并且向社会公布,要把人大的监督置于人大代表和全社会的监督之下。

试题类型简答题、论述题

试题类型:简答题、论述题 1.如何充分认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的阐述 2.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如何理解这一总目标 3.如何理解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出的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4.为什么要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 5.为什么要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 6.如何理解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出的“三个进一步解放” 7.眼下,一场剑指作风积弊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在全党深入开展。这次教育实践活动,是党的十八大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请你谈谈对这次教育实践活动的认识。

8.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 9.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是什么 10.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要求,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谈对于这一思想的认识。 11.如何理解十八大关于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 12.谈谈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的理解 13.为什么要继续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14.领导干部应该树立怎样的权力观 15.如何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 16.为什么必须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

17.中国共产党建立90多年来团结带领人民完成和推进了哪三件大事 18.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其实践要求是什么 19.如何正确看待党的十八大强调的公平正义 20.结合当前风云变化的国际形势,谈如何做好我国的改革发展稳定等各项工作,这对我们党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21.当代青年如何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上创造新的青春业绩 22.为什么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 23.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胡锦涛是如何评价辛亥革命的意义和作用的 年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怎样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简答题论述题

简答题 1.教师道德的特点有哪些? 第一,教师职业具有任务的全面性和艰巨性。教师要使自己的受教育对象获得全面、充分、和谐的发展。 第二,教师职业具有工作方式的个体性和独立性。教师当然也需要合作和相互学习,但更多地是独立地开展工作。 第三,教师职业具有工作对象的主体性、多样性和发展性。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成长中的人。 第四,教师职业具有工作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正如俗话所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第五,教师职业具有工作价值的迟效性和间接性。教师的工作价值要转化为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以及学生将来对社会所作出的贡献。 第六,教师职业具有工作成果的集成性和社会性。任何一个学生的成长和成功都不可能是某一个教师的工作所能作到的。它是教师集体以及各种教育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简述教师的职业纪律。 答:教师职业纪律就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应遵守的规章、条例、守则等。 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①要有教师意识并不断强化这种意识;②认真学习教师职业纪律的有关规定;③在教育劳动中恪守教师职业纪律;④从一点一滴做起;⑤虚心接受批评,勇于自我批评,善于改正错误。 3.教师职业良心的含义是?其具体要求是? 答:教师职业良心就是教师在对学生、学生家长、同事以及对社会、学校、职业履行义务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特殊道德责任感和道德自我评价能力。

具体要求是:克尽职守、自觉工作、爱护学生、团结执教。 4.教师职业道德强化的意义是? 答:1.可以为解决教师队伍中存在的问题提供良好的途径和方法,为教师职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机遇;2.可以改变以往人们对教师职业的认识,即只要有知识就可以当教师的传统旧观念;3.可以提高在职教师的专业水平,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4.可以吸引更多的素质较高的、有志于从事教育事业的青年学生投身于教师职业。 论述题 在当代,请结合实际,谈谈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师德观。 答:(1)新世纪我们需要的是“理想与现实的统合”的师德观。(2)“理想与现实的统合”的师德观就是既满足教师个体的内在需要,也顾及社会规范的要求,是一种可信又可爱的师德观。其构建应符合三大原则:服务性原则,时代性原则,张力性原则。(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交往于陌生的业缘群体之中,但利益关系却相互依赖,每个人都享受他人服务,同时每个人又主动服务于他人。人们处在一种互惠合作、相互依赖的利益关系之中:社会提倡以义取利的伦理观,精神的满足离不开物质的满足,劝人放弃物质欲望来实现社会大治的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4)只有把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师德统合起来,才能在正视现实和重视现实价值引导的基础上营造出让教师觉得可以接受、可以做到的师德。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新闻:某某老师惩罚学生。关于惩罚,学生和老师各执一词。学生认为老师惩罚自己侵犯了自身的权利,给自己身心造成伤害,老师认为惩罚学生就是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成长。没有惩罚的教育就是不完整的教育吗?请结合你所学知识和自身实际,谈谈你对教育和惩罚的理解。 答:惩罚绝不等于休罚,更不是伤害,不是心理虐待、歧视。教育不是改造人,是唤醒人,唤醒人内心中沉睡的巨人。当一个孩子犯了错,要惩罚他,首先要肯定他是一个好孩子,再指出他的错误。孩子犯了错,在不伤害其自尊的前提下实施“惩罚”,是必要的。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

毛概简答题和论述题答案

简答题: 1.为什么说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的坚持马克思主义?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首先,它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创造性的运用它们分析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实际,做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概括。其次,它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根植于人民的政治立场,贯彻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对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进行了理论上的总结和升华。最后,它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创新的巨大勇气。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所以说,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的坚持马克思主义。 2.简述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及内在的辩证关系。 答: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在党的思想路线中,实事求是内在的包含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 总之,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都是围绕实事求是的。所以“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 3.简述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与教训。 答: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经验是: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在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实现了平稳过渡,避免了可能发生的社会动荡和经济破坏。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不仅保证了社会的稳定,而且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偏差。主要是对社会主义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以至在长期间遗留了一些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4.怎样理解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还要继续解放生产力? 答:首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原理告诉我们,生产力是最积极活跃的因素,而生产关系一旦形成则是相对稳定的。所以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展开,生产关系就会逐渐落后于生产力,这时就必须对生产关系进行变革和调整,解除对生产力的制约和束缚,实现解放生产力的目标。这是适用于任何社会形态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基本规律。社会主义社会也不例外。 其次,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原油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其他各方面体制存在着种种弊端,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我们必须通过改革,继续不断的解放生产力,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出广阔的前景。 5.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答: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改革和发展是稳定的基础,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 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应该遵循以下主要原则: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互相协调和互相促进,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第三,把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6.为推动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方式要实现哪三个转变? 答:(1)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2)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3)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金融学 简答题和论述题

简答题和论述题(金融学) 1、国民经济中的货币收支包括哪五个方面的货币收支体系? 2、货币形态的发展,并举例。 3、货币的职能有哪几种? 4、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5.简述汇率的决定: 6.简述汇率与利率的关系 7.简述汇率决定说有哪些? 8、论述各汇率决定理论的主要内容。 9、汇率的波动对一国经济和金融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10.简述现代信用的形式 11.利息的实质 12.商业信用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13为什么说现代经济是信用经济? 14、中国的金融中介体系由哪些机构组成? 15.西方国家金融机构体系构成 16金融产业与一般产业的异同 17、简述商业银行的作用。 18、西方商业银行的类型 19、按不同的标准划分,商业银行的贷款可以分为哪些类型? 20、请列举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 21论述商业银行三大业务,及其相互关系。 22、中央银行的三大职能是什么? 23、中央银行作为银行的银行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24、中央银行的类型 25、试分析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问题 26、中央银行产生的客观必要性 27. 论述中央银行的职能 28.简述金融市场的功能? 29.金融资产的特征有哪些? 30.简述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主要区别,并列出主要的金融工具。 31.简述目前较为流行的金融衍生工具合约及其特征。 32.设计一张金融市场资金融通的流程图,并对金融市场这个大系统进行分类介绍。 33.就证券市场进行分类,并介绍各市场的功能、主要特征。 34、简述金融市场的风险类型。 35、研究市场效率的意义。 36.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区别和联系。 37.证券交易所和场外交易市场的异同点。 38.证券交易所内证券交易的程序。 39.简述凯恩斯的利率理论。 40.简答实际利率理论的内容 41.简答马克思的利率决定理论

简答题及论述题

【简答题及论述题】 1.《氓》以对比手法刻画人物性格的特点:(1)对比的焦点一是双方对对方不同的态度,二是两个人物本身思想行为的前后变化。(2)通过前后对比、相互映衬,显出两个人的善恶美丑及彼此间的强烈反差。 2.以被弃为界,分析《氓》的女主人公形象:以结婚为界,分析氓的形象:(1)女主人公由单纯、天真、热情而略带软弱转变为成熟、理智、冷静而坚毅刚强。(2)氓在婚前“信誓旦旦”急于成亲,婚后“至于暴矣”终至遗弃,暴露了他忠诚是假,虚伪是真的本质。 3.分析《国殇》第一段,全景鸟瞰,局部特写,动静结合的特点:(1)第一段写激战。①描写旌旗蔽日、敌军压境的壮阔场面,有鸟瞰全局之势。②在此背景下描写敌我短兵相接:陷入泥潭的战车、死伤的战马、楚军鼓手不屈不挠的身影,如一组组特写。③“严杀尽兮弃原野”激战之后的寂静与先前激战的场面形成强烈对比,动静结合。(2)第二段礼赞为国捐躯的战士。前段为后段的铺垫,后段为前段的升华。外形描写与精神赞美相结合。 4.分析《哀郢》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即怎样通过流亡历程的叙写表达深沉的思想感情:(1)在叙述自己流亡过程的同时,不断抒发对故都的思念和对楚国命运的忧虑。(2)表现为:离开郢都频频回首,思君念国;至洞庭湖向东,梦魂思念,离都日远;到了陵阳,恍恍惚惚,忧愁相接。然后总结郢都沦陷、百姓流亡、自己流放的原因在于君王亲近小人,小人日进,诬陷贤者,贤者日益疏远。 5.《冯谖客孟尝君》如何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刻画冯谖、增强文章趣味:(1)抑:冯谖“无好”“无能”,弹铗而歌,诛求无厌,有了车则招摇过市,炫耀于人。(2)扬:而后收债于薛,市义而归,棋高一着;深谋远虑,“复凿二窟”。可见冯谖奇异性格与不凡的见识。 6.分析《项羽本纪》项羽形象的性格特征:(1)钜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和乌江自刎等场景,刻画了项羽缺乏智谋、勇武粗豪的性格。尽管他在战场上叱咤风云,所向无敌,不可一世,然而,勇武有余而谋略不足。鸿门宴上由于寡断少谋,轻易放走了敌手,导致日后自刎乌江的悲剧。(2)作者在极写项羽豪霸之气的同时,也未忽略对他内心矛盾与痛苦的刻画。在陷入垓下重围之中,项羽夜饮不眠,慷慨悲歌,涕泪并下,这些情节和场面的描写,展示了人物性格的不同侧面,显得丰满而有立体感。 7.分析“霸王别姬”的情节对于丰满项羽形象、增强文章悲剧气氛的作用:(1)“霸王别姬”充分表现了项羽面临失败的复杂心情。通过夜饮、吟唱、泣下等细节描写,可见他对难以逆转败局的痛苦,对天时不利的愤激不平,以及对虞姬的依恋不舍。(2)展现了项羽隐于粗豪形表之后的沉重的内心世界,让人看到了项羽性格的另一些侧面,同时也渲染了作品的悲剧气氛。 8.分析《苏武传》中苏武形象:《苏武传》是《汉书》中写得极为生动,富有文学性的一篇,也是充满爱国精神的佳作。(1)苏武处处维护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利益,不忘使臣之命,既表现了对匈奴的修好之愿,而又不为所屈,奋力抗争。(2)他对于卫律的始而威胁,继而利诱,终以断水绝粮相通等手段一一从容处之。在受审讯时他以自刎对之,义不受辱,最后匈奴欲以冻饿置之死地,他千方百计自救,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而对李陵的劝降,苏武只是以君臣和国家大义自剖心迹。(3)苏武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处事得体,不失汉朝使节的身份,正气凛然,维护了民族尊严,感人至深。 9.分析《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兰芝、仲卿的形象,并指出他们之间的差异:(1)兰芝:知书识礼,勤劳能干,忠于爱情,不能忍受无理逼迫,对事情有清醒的认识,有反抗性;(2)仲卿反抗性逊于兰芝,对问题的认识远不如兰芝。10.曹操《短歌行》的艺术特点:(1)隐约曲折的表达方式。(2)引用《诗经》成句,巧妙表达自己的愿望。(3)运用比兴手法,形象生动,含蓄深沉。【参见前:《短歌行》第8题具体说明】 11.曹丕《燕歌行》中景物描写的作用:(1)萧瑟悲凉的秋景烘托凄清寂寞的氛围,燕雁南归对照丈夫不归。(2)秋夜景色,牵牛织女,表达无限悲伤。 12.分析曹植《赠白马王彪》借景物抒写情思的表现手法:(1)第二章受淫雨影响,路途险阻难行的情景,抒发了诗人对京城的依恋,对前途的忧惧。(2)第四章写初秋原野的萧条,抒发凄凉孤独之感。(3)“归鸟”“孤兽”情景交融,感物伤怀,抒发生离死别的悲哀。 13.分析曹植《赠白马王彪》艺术特点:(1)借景抒情与直抒胸臆相结合。(2)比兴手法的运用。(3)章与章蝉联的顶针形式。(诗除第一、第二章外,为首尾相接的辘轳体。如第三章结尾:我马玄以黄;而第四章开头:玄黄犹能进;结尾:抚心长太息;第五章开头:太息将何为。以此类推,构成辘轳体) 14.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揭露了怎样的社会现实:以涧底松、山上苗的对比发端,与“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人间不平现象形成鲜明的对照,揭露了门阀制度下庸才盘据高位,英俊屈居下属的不合理现象,为古今受压抑者鸣不平。 15.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描写田园风光的特点,表达作用怎样的思想感情:(1)质朴、宁静、平和,充满生活气息。(2)热爱田园,田园生活悠闲,与官场的丑恶、纷扰成为鲜明的对照,回到田园的诗人无比喜悦。 16.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开头“心远地自偏”四句的哲理:心远地偏,重在把握自我。内心超脱。远离争名夺

马原简答题与论述题

马原简答题与论述题 概论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答: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其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来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或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念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念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的基本原理: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事件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重要理论品质;四、实现物质财富极大理论、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 1、哲学基本问题? 答: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全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的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概念及意义? 答: 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3、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答: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的发展是指合乎历史前进的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要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4、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答: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办法——矛盾分析法。

《政治经济学》简答题论述题及参考答案

《政治经济学》简答题论述题及参考答案(部分) 一、简答题 1、经济规律的客观性,特点及人们与经济规律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是指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任意创造规律,也不能任意消灭或改造规律。 经济规律的特点是:①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变而改变;②经济规律发生作用不能离开人的社会经济活动;③各种经济学都带有阶级性,因而会影响经济学对经济规律认识的程度。 人们可以发现掌握、利用规律为社会谋福利。但如果人们不按经济规律办事,就会遭到规律的惩罚而失败。如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由于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造成后来经济上的蹦溃。 2、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即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及作用是什么? 答: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其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商品价值量为基础。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值规律的作用有:①价值规律作用于各生产部门内部的关系,刺激生产者通过改进技术、节约生产资料,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在展开激烈的竞争、促进商品生产者发生分化,形成优胜劣汰的局面。③价值规律作用于部门之间的关系,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部门的分配。 3、社会化大生产基本规律的内容,决定社会总劳动在各部门分配的因素,该规律 如何实现? 答:社会化大生产基本规律的内容,是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必须保持一定比例。决定社会总劳动在各部门之间分配的因素:一是社会的需求结构;二是物质财富的生产条件。 这一规律有两种实现形式:一是完全依靠价值规律的作用来实现;二是政府的干预,即有意识的分配。在当代,无论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还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都是实行的主要依靠价值的基础作用和政府干预相结合的劳动分配形式。 4、为什么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答:剩余价值规律,就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剩余价值的客观必然性。剩余价值规律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手段,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高涨和危机,发展和灭亡,因此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5、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形成及其特征,经济全球化的两重作用是什么? 答: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性增强。趋势的形成:生产社会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生产社会化程度越高,国际间分工和合作关系越紧密,要求整个世界经济连成一个整体;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科技革命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

计算机网络简答题和论述题

计算机网络题库中简答题与综合题大全 1.简述电路交换、分组交换、报文交换的优缺点 电路交换必须经过“建立连接-->通信-->释放连接”三个步骤,在通话的全部时间内,通话的两个用户始终占用端到端的固定传输带宽,当其中的一段链路出现故障,则整个通信电路就要中断。 分组交换具有高效,灵活,迅速,可靠等特点,在分组传输的过程中动态分配传输带宽,对通信链路逐段占用,每个结点均有智能,为每一个分组独立地选择转发路由,以分组作为传送单位,可以不先建立连接就能向其他主机发送分组,网络使用高速链路,完善的网络协议,分布式多路由的分组交换网,使网络有很好的生存性。 报文交换是不分组的分组交换,具有存储转发的优点。 2.论述分组在网络上传输可能出现的延迟以及影响这些延 迟的原因 传输延迟:由带宽决定,是计算机节点发送数据到链路上所需要的时间 传播延迟:数据从链路的一端到另一端所需要花的时间,由物理链路的长度和物理链路的传播速度决定。 排队延迟,数据到达路由器的输入队列,等待路由器处理的等待时间,由网络拥塞程度决定 节点处理延迟,路由器处理数据选择路由所花的时间,由路由器的性能决定3.请简述计算机网络TCP/IP体系结构的基本工作原理,包 括如何分层,为什么分层,每层如何协同工作? 计算机网络TCP/IP协议体系结构。分为5层是目前internet的分层标准,即TCP/IP参考模型,包括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2分)每层功能上相互独立,下层对上层提供一个服务访问点,实现透明传输,网络协议分层有利于把设计问题划分成较小的易于处理的片断,当某一层的协议的改变不会影响其他的协议。 各层功能的描述: 物理层:涉及到通信在信道上传输的原始比特流,这里的设计主要是处理机械的、电气的、过程的接口,以及物理层下面的物理传输介质问题。数据单元是比特。 数据链路层:指定在网络上沿着网络链路在相邻节点之间移动数据的技术规范,数据单元是帧,主要处理一段链路上的帧的可靠传输问题,以及解决流量问题,对共享信道的访问等问题。HDLC,PPP,等都属于这一层的协议。 网络层:最关键的问题是确定分组从源端到目的端的路由,包括静态路由和一些动态路由协议,如RIP,OSPF,BGP等还包括IP地址的格式,ICMP协议,组播协议等。数据单元是IP分组。通过协议字段向上层提供服务。 传输层:保证主机与主机之间正确通信的协议,TCP,UDP都属于这一层,其

心理学题库--简答题.论述题

《心理学》简答题.论述题题库 试卷一 简答题 1.简述心理的实质 (1)心理是脑的机能; (2)脑是心理的器官; (3)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的能动的反映。 2.简述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 (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 (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 论述题 1.论述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功能。 教师掌握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可以了解学生心理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来指导教育、教学及自身的发展。心理学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 (1)教师通过掌握心理学理论,了解学生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能自觉地实施有效地教育,在教育教学中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性,才能够使学生理解掌握、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能提高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和掌握心理保健的方法,有利于自身的心理保健、预防某些心理性疾病的发生,而且可以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某些不健康心理进行及时指导与纠正,使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得到提高;; (3)教师掌握心理学原理,可以更好地开展教育科研活动。 2.结合实际论述知、情、意三者之间的关系 (1)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是一个统一的总体,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2)认识过程是产生情感的基础;情感过程也反作用于认识过程。 (3)认识过程是意志活动的前提;意志也可以影响人的认识过程。 (4)人的情感对意志行动有一定的影响;意志可以调节人的情感。 (5)联系实际。

试卷二 简答题 1.简要说明注意的含义、特点和功能。 (1)注意是心理活动的意识倾向特征,指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并集中于一定的对象。 (2)特点:①注意是心理活动的指向性;②注意是心理活动的集中性;③注意是心理活动的一种特性。 (3)功能:①选择功能;②信息整合加工作用;③维持(保持)功能;④调节与监督功能; ⑤预测与预见功能。 2.引起随意注意的因素有哪些? (1)对活动目的与任务的依从性:随意注意是一种有预定目的的注意。目的越明确、越具体,随意注意越易于引起和维持。 (2)对兴趣的依从性:对有趣的事物,容易引起随意注意。在随意注意的产生中,间接兴趣有重要作用。 (3)对活动的合理组织:①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有利于引起和保持随意注意。②根据任务的需要,提出一定的自我要求,经常提醒自己保持注意。③提出问题有利于加强随意注意。 (4)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 (5)个性特点:对性格、意志品质的依存性。随意注意也叫“意志的注意”,它体现了人的意志的特点。因此,一个具有顽强、坚毅性格特点的人,易于使自己的注意服从于当前的目的与任务;相反,意志薄弱、害怕困难的人,不可能有良好的随意注意。 3.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是什么? 客观因素:客观刺激物本身特点 (1)刺激物的新异性。 (2)刺激物的强度大小。 (3)刺激物与背景对比的差异大小。 (4)刺激物的变化和运动。 主观因素:人本身的状态 (1)符合主体的需要、兴趣和期待的事物,最容易引起人的注意。 (2)情绪和生理心理状态的影响。 (3)过去知识经验的影响。

简答题+论述题题目

四、简答题 1. 井下发生瓦斯煤尘爆炸事故时,如何自救、互救和避灾? 2. 井下透水前的征兆有哪些?发生透水征兆时怎么办? 3.发生冒顶事故时的紧急避险措施有哪些? 4.煤矿职业病主要有哪些? 1.什么是职业病?煤矿井下职业危害因素主要有哪几种? 2. 什么是停风后先撤人? 3. 煤矿事故形成的四个条件是什么? 4. 乘坐“猴车”时必须注意的安全事项有哪些? 15. 煤矿安全避险“六大系统”是什么? 14. 劳动合同有哪些? 13.创伤急救方法有哪些? 11. 井下安全供电应做到“三无”、“四有” 9. 发生冒顶事故的紧急避险措施有哪些? 8. 做好现场急救的目的是什么? 7. 预防瓦斯爆炸的措施有哪些? 6. 发现井下透水预兆时怎么办? 5. 煤矿从业人员在安全生产方面有哪些权利? 4. 乘坐“猴车”必须注意的安全事项有哪些? 3. 煤矿事故发生的四个原因是什么? 煤矿井下职业危害因素主要有哪几种? 16、矿井透水的危害有哪些?

15. 矿井开拓方式主要有哪些? 14. “综采工作面”与“高档普采和普采”有什么区别? 13. 高档普采与普采有什么区别? 12. 综采工作面“三机”指的是什么? 2. 工伤保险的概念? 11. 煤矿井下职工意外伤害保险制度? 10. 自救设施与设备有哪些? 9. 哪些煤矿属于存在重大危险源的矿井? 9. 煤矿职业禁忌症有哪些? 7. 煤矿安全用电“十不准”是什么? 5.什么是井下电网的三大保护? 4.什么是电器设备的失爆? 3. 预防瓦斯爆炸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瓦斯爆炸的充分条件 瓦斯爆炸的必要条件: 1.安全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完整版)金融学简答题和论述题大全

简答题 1、如何理解金融范畴。 答:在信用货币制度下,信用与货币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货币制度也建立在信用制度之上,没有不含货币因素的信用,也没有不含信用因素的货币,任何信用活动也同时都是 货币的运动。信用的扩张意味着货币供给的增加,信用的紧缩意味着货币供给的减少,信用资金的调剂则影响着货币的流通速度和货币供给的部门构成和地区构成。当货币的运动与信用的活动不可分析地联系在一起时,就产生了由货币和信用相互渗透而形成地新范畴——金融。因此,金融是货币运动和信用活动地融合体。 2、简述利率在经济中的作用 、答:利率作为经济杠杆在宏观与微观经济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表现在 1)在宏观经济方面:①利率能够调节货币供求;②利率可以调节社会总供求;③利率可以调节储蓄与投资; 2 在微观经济方面:①利率可以促使企业加强经济核算,提高经济效益;②利率可以影响个人的经济行为。 3、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答:(1)第一次明确提出货币需求的三个动机,即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2)推出货币需求函数,即:Md=M1+M2=L1(y)+L2(r), 说明的是,由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决定的货币需求是收入水平Y 的函数,且与收入正相关;而由投机动机决定的货币需求则是利率水平R 的函数,且与利率负相关。 4、怎样运用宏观紧缩政策治理通货膨胀? 答:(1)运用紧缩性货币政策治理通货膨胀,主要手段包括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出售政府债券、提高再贴现率和提高商业银行的法定准备率; (2)运用紧缩性财政政策治理通货膨胀,主要手段包括削减政府支出和增加税收;( 3)运用紧缩性的收入政策治理通货膨胀, 主要手段包括确定工资—物价指导线、管制或冻结工资以及运用税收手段。 5、如何理解金融发展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答:金融发展对经济的作用: (1)金融发展有助于实现资本积聚与集中,可以帮助实现现代化大规模生产经营,实现规模经济效益。 (2)金融发展有助于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从而提高社会经济效率。 (3)金融发展有助于提高用金融资产进行储蓄的比例,因而有助于提高社会的投资水平。 1、简述商业银行的负债管理理论。 、答:这是20 世纪60 年代开始的金融创新中发展起来的理论。由于直接融资的发,商业银行深感资金缺乏、竞争激烈、加之流动性的巨大压力,商业银行不得不从货币市场引进资金来保证资产流动性的要求。负债管理认为银行的流动性不仅可以通过加强资产的管理来获得,也可以通过负债管理,即向外借款来提供。其核心是:银行主动借入资金来保持自身的流动性,从而扩大资产业务,增加银行收益。但负债管理也有明显缺陷:①提高了银行的融

简答题及论述题

简答题及论述题 1.文义文化应把握的三种要点? 答:(1)文工团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类为中心的概念。 (2)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的历史的全过程式是一个传达室承发展的综合概念 (3)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是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2.狭隘文化应握的三个要点? 答:(1)狭义文化不但发为为中心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农场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枋的 (2)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加紧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因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 (3)狭义文化关注的不公是全人类的普遍的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文化事象对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所起的作用称作文化事象的功能。 3.中国文化形成的统一文化的原因? 答:主要基于以下三个原因第一它有着共同的文化源,第二多地了的各民族文化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相互交流互相渗透互丰促进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第三汉民族文化在整流器个中华文化中起死回生放导作作,是中华文化的主体文化它在共同估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团结和凝聚务民族文化的作用。 4.为什么说文化是一个历史的概念? 答:(1)首先,一切文化事象部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存在变民发展,从而具有某一时代拭目以待特色 (2)其次文化是在历史传承的过程式中积演并确立了自身的传统。 (3)因此我们描写各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历程式,只有在各阶文化纵比较的基础上探求文化发展的总体脉络,总结合文化发民兵的规律,才能对民族和国别文化有清醒的认识。

5.文化传统的物点和作用? 答:(1)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务类文化的核心精神,这种核心精神也是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所共有的 (2)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3)文化传统即有对社会发展的专心致志积极作用的也有对社会起负面作用的。 6.简述中国地理的整体性? 答:(1)首先是从多的河流如血脉一样将大主席大的专区连系在一起 (2)其次是地理通道虽然地形多样,山岭众多,但不论多么险峻的地势均力敌,大自然总会留给人们以交通的便利。 7.地域文化对统一文化的作用? 答:(1)从逻辑上说一开始没有所谓的正统文化中原文化当初实际只是一个地域文化祖国统一是经过一定的吸收融摄后才升为事先正统文秘以地域文化是正统文化的资历源 (2)地域文化的相互交融可以产生文化的典范人物,典范著述从而扒进正统文化并作用于地域文化的发展 (3)我们的文化人未断绝,地域必珠保存之功力实在是不小。 8.古代自然利用方面的成就? 答:(1)古朝历代都有极其重视土地的垦殖古代相当重视对土地的深长利用 (2)水利的兴修不公关系着农业的兴衰而且关系着环境的美联社恶性循环唐朝中期,正是由于大量光建水利工程江南农作物产量才大辐度提出高。最终在唐朝中期以后南方成为经北京时间中心(3)古代必造成利用自然的另外一顶重要举措是开凿利用运河,的历史非常悠久到隋唐的时候沟通南北的大运河体系已经形成。

简答题论述题

一.简述题: 1、什么是生态学?简述其研究对象和范围。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由于生物是呈等级组织存在的,因此,从生物大分子、基因、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直到生物圈都是生态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2. 简述生态学研究的方法。 生态学研究方法包括野外调查研究、实验室研究以及系统分析和模型三种类型。 野外调查研究是指在自然界原生境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考察研究,包括野外考察、定位观测和原地实验等方法。实验室研究是在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受控生态实验系统中研究单项或多项因子相互作用,及其对种群或群落影响的方法技术。系统分析和模型是指对野外调查研究或受控生态实验的大量资料和数据进行综合归纳分析,表达各种变量之间存在的种种相互关系,反映客观生态规律性,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方法技术。 3、简述环境、生态环境和生境的区别与联系。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事物的总和;生态环境是指围绕着生物体或者群体的所有生态因子的集合,或者说是指环境中对生物有影响的那部分因子的集合;生境则是指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其中包括生物本身对环境的影响。 4、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生态因子分为哪几类? 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其可分为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和人为因子。4、简述李比希(Liebig)最小因子定律。 在一定稳定状态下,任何特定因子的存在量低于某种生物的最小需要量,是决定该物种生存或分布的根本因素。这一理论被称做“Liebig最小因子定律”。应用这一定律时,一是注意其只适用于稳定状态,即能量和物质的流入和流出处于平稳的情况;二是要考虑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5、简述谢尔福德(Shelford)耐性定律。 生物的存在与繁殖,要依赖于综合环境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使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这一理论被称为Shelford 耐性定律。 6、试述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 (1)综合作用。生态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生态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都是在其他因子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中发挥作用,任何一个单因子的变化,都必将引起其他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及其反作用。 (2)主导因子作用。在对生物起作用的诸多因子中,其中必有一个或两个是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的生态因子,称为主导因子。主导因子发生变化会引起其他因子也发生变化。 (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环境中的一些生态因子对生物产生间接作用,如地形因子;另外一些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状况则对生物起直接的作用。 (4)阶段性作用。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具有阶段性,这种阶段性是由生态环境的规律性变化所造成的。 (5)生态因子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虽然不尽相同,但都各具有重要性,不可缺少;但是某一个因子的数量不足,有时可以靠另外一个因子的加强而得到调剂和补偿。 7、试述光的生态作用。 太阳光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得以生存和繁衍的最基本的能量源泉,地球上生物生活所必需的全部能量,都直接或间接地源于太阳光。 (1)不同光质对生物有不同的作用。光合作用的光谱范围只是可见光区,红外光主要引起

公共行政论述题简答题

什么是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试述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关系。 答:管理层次:管理层次是指公共组织内部划分管理层级的数额。任何国家的政府组织都是按层级化原则设计的。管理幅度:管理幅度是指领导机关或领导者直接领导下属的部门或人员的数额。 管理幅度的划分是行政目标的分解,是公共行政管理职能的扩大,也是一种行政分权。公共组织结构层级化和分部化的基本问题是处理好以效率为中心的层级隶属的程度与部门设置的限度,也就是处理好管理层次与管理层级之间的关系的问题。这是公共组织结构的关键问题。管理层次的划分必须适当,必须以提高行政效率为准则,不宜过多,也不宜过少。管理 幅度的划分式行政目标的分解,式公共行政管理职能的扩大,也是一种行政分权。它的目的是管理专业化和规范化,扩大 管理职能,使管理更加有效率。但是管理幅度不能过宽,也不能过窄。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必须适当。一般来说,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成反比,管理幅度越大,则管理层次越少;相反,管理幅度越小,则管理层次越多。但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 之间的关系是很复杂的,是由许多相关因素决定的。如还要看工作性质、人员素质、领导能力和技术手段等因素来决定。 一般来说,公共组织的层级化应控制管理层次,应尽量减少信息传递的中间环节,各级政府和各级领导应当明白,管理层 次过多则会增加信息的流失率和政策的执行力,便于弄虚作假,阳奉阴违,暗权行动。领导层和执行层缩短行政距离,便 于领导和沟通,便于监督和考察. 试析政府失效的主要表现。 政府失效的主要表现答:(1)政府成本过高。政府的行政成本很难量化,很难计算。因为政府的大多数的行政目标是模糊不清,只能定性而不能定量。这样使政府的成本和效益都很难计算。而且政府活动的涉及面广,行政目标的变量多,比较 复杂,需要的成本具有很大的弹性。政府往往希望多办事情,扩张权力,扩大管理范围,这样就追求扩大财政预算,而效 益却无法确定。正因为成本与效益分离,往往会出现行政成本过高的现象,造成浪费。(2)政府的低效率。根据帕金森定律,政府机构庞大,人员过多,成本高,效率低是一种必然趋势。由于政府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制定出低质量的公共 政策。同时,政府部门人员素质不高,公共政策执行部门执行不力等,都是造成政府低效率的主要原因。(3)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在资源配置领域,因为信息不完全,政府的配置效率比市场低。一般来讲资源配置由市场完成,而不是由政府 进行低效率的配置。但在发展中国家由于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政府在一定领域仍然承担资源配置的作用,随着市场体制 的不断完善,政府将逐步减少资源配置的作用。(4)寻租。在政府干预经济的条件下,企业即寻租者为了从政府那里得到某些资源或某领域经营的特许权或开发权,甚至垄断权。寻租活动不是经营活动,是寻租者花费大量的金钱、时间和精 力进行寻租,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寻租者在政府的庇护下获取高额利润,消费者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政府付出了政治成本,社会付出了道德成本。(5)造成另一种不公平。市场经济只能造成社会贫富不均,财富分配不平等。只能依靠政府进行再分配,以便使社会财富相对公平。但是,政府通过强制力进行再分配也可能出现另一种不公平,就是政府利用强制力将 富人的财富转移到穷人的手中,或者将穷人的财富集中在强势集团的手中。 试述行政效率在公共行政中的作用? 行政效率在公共行政中的作用。答:(1)提高行政效率是公共行政的宗旨。行政效率是公共行政活动的起点,也是落脚点。政府管理国家和社会的各个方面的公共事务,都必须讲投入产出和成本效益,都必须讲效率。行政效率在公共行政活 动一开始,就作为重要的因素来指导公共行政活动。高效率就是低成本,高产出,是实现公共利益的重要方面。(2)行政效率是检查和衡量公共组织和公共行政管理活动的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标准。公共行政的高效化,是公共行政现代化的重 要方面。通过行政效率,可以检查和衡量公共行政的各个要素、各个环节、各种管理制度和各种手段是否现代化、科学化 和法制化;也可以检验和衡量国家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的队伍素质是否较高,能力是否较强,工作态度是否积极,人际关 系是否协调;还可以检验和衡量行政体制是否科学合理,公共组织的机构设置,权责划分是否合理,分工是否明确,层次 是否得当,幅度是否适宜;还可以检验和衡量行政运行的每个环节是否科学合理,行政程序是否精简实用,这些都是影响 行政效率的重要因素。最后,通过行政效率可以检验和衡量行政制度的合理性和行政方法的有效性。(3)行政效率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只有大幅度地提高行政效率,才能够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够大幅度地

简答题、论述题

21.德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22.德育工作者的概念及素养。 23.学生品德修养的作用。24.社会德育的基本要求。25.品德的“三维结构说”。 2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德育的特点。22.贯彻德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的要求。 23.班集体的涵义及其德育作用。24.德育工作者的素养。25.学校德育管理的主要原则。 21.简述品德修养的基本过程。22.班集体的德育作用有哪些?23.简述学校德育的特征。 24.简述说理疏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的贯彻要求。25.简述社会精神文化对品德发展的作用。 21.现代德育的基本特点。22.确定德育目标的依据。23.如何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24.德育效果检测与评定的原则。25.社会德育的特点。 21.德育的内涵。22.政治经济制度对德育的制约作用。23.班集体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24.社会德育的特点。25.德育工作者劳动的意义。 21.德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22.德育工作者的概念及素养。23.学生品德修养的作用。 24.社会德育的基本要求。25.品德的“三维结构说”。 21.简述政治经济制度对德育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22.简述因材施教原则的贯彻要求。 23.简述学校德育队伍建设的意义。24.简述德育过程的基本构成要素及其规律性联系。 25.社会德育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21.德育规律的涵义及特点。22.班集体的德育作用。2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德育的特点。 24.社会德育的特点。25.品德修养的涵义及作用。 21德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22.什么是品德测评?品德测评应遵循哪些原则?23.德育目标的涵义及其作用。24.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有哪些? 21.(1)培养符合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要求的人的品德。(2)培养一定社会的政 治领导人才。(3)传播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观点和制造社会舆论。 22.(1)品德测评是按照一定法则,用数字来描述人的品德行为,并据此进行分 析和作出评定。(2)品德测评应遵循:①方向性原则②教育性原则③客观性原则④科学性与可行性相结合原则⑤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原则23.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的标准。它对德育工作有重要的指导、选择、协调、激励作用。24.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有:说服教育法(语言说理法)、形象感染法、实际训练法、品德评价法、品德修养法等。25.(1)爱国主义教育(2)理想教育(3)集体主义教育(4)劳动教育(5)自觉纪律教育(6)民主和法制教育 (7)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8)道德教育 1.阐述杜威的道德教育思想。 2.如何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德育的性质和特点? 3.为什么学校德育在品德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4.如何理解德育的定义? 5.简述班集体德育工作的基本 21.课外活动的涵义与特点。22.柯尔伯格的道德教育思想。23.如何组织和培养班集体?24.德育效果检测与评定的原则。25.德育工作者劳动的特点。21.课外活动的涵义与特点。22.柯尔伯格的道德教育思想。23.如何组织和培养班集体?24.德育效果检测与评定的原则。25.德育工作者劳动的特点。 1.什么是德育内容?确定德育内容的依据有哪些? 2.社会生产、科学技术、商品经济是如何制约德育的? 3. 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应遵循哪些原则?4.你是怎样理解德育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素养的? 5.学校德育的概念及其特征。25.我国新时期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1.简述马卡连柯的德育思想。 2.简述品德发展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其各自的作用怎样? 3.如何理解和贯彻德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4.确定德育目标的依据是什么? 5.进行社会德育的基本要求是怎样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