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群体性事件应对机制构建-2019年精选文档
群体性事件的运作机制及其法律应对

群体性事件的运作机制及其法律应对群体性事件是指一起或多起个体行为集体性地影响社会秩序、公共利益或公共安全的事件。
这类事件往往具有高度的社会影响力和复杂性,对社会稳定和法治建设带来严峻挑战。
了解群体性事件的运作机制,并采取相应的法律应对措施,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共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群体性事件的运作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个体行为的集体传播是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基本机制。
现代社会信息传播迅速,个体行为通过媒体、社交网络等渠道快速扩散,形成集体行动的力量。
其次,群体行为的情绪化是群体性事件的重要特征。
情绪化的群体行为往往具有强烈的情感表达和集体认同,这种情绪化会使个体行为更容易被传播和共鸣,从而形成群体性事件。
再次,群体性事件的组织化是其运作的重要动力。
一些组织或团体通过调动资源、组织宣传等方式,对群体行为进行引导和操控,使事件更具规模和影响力。
最后,群体性事件的暴力倾向是其最危险的特征之一。
一些群体性事件可能演变成暴力行为,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构成威胁。
为了应对群体性事件,法律应采取相应的措施。
首先,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群体性事件的定义、范围和性质,为司法机关提供明确的依据。
其次,加强对群体性事件的预警和监测,及早发现和控制潜在的风险。
通过加强与媒体、社交网络等合作,及时获取相关信息,做好舆情应对工作。
再次,加强公共安全管理,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建立健全的协调机制和应急预案,确保在群体性事件发生时能够快速、有效地处置,避免事件进一步蔓延。
最后,加强法治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素养。
通过宣传普及法律知识,引导公民依法行事,增强法律的约束力,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总之,了解群体性事件的运作机制,并采取相应的法律应对措施,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共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应对群体性事件的挑战,保障社会的和谐稳定。
网络群体事件传播机制及应对策略

保 持 经 济 增 长 , 利 实 现 工 业 化 和 现 代 化 , 有 可 顺 也 能 因为经 济社会 发 展不协 调 , 发 各种 矛盾 、 成 引 造
社 会 动 荡 , 致 经 济 衰 退 。 我 国是 一 个 人 口众 多 、 导 资源相 对短 缺 、 乡 之 间 和东 西 部 之 间发展 不平 城 衡 的大 国 , 低 收 入 国 家 迈 进 中 等 收 入 国 家 之 后 , 从 既出现 了现 代 化初 期所 容 易 发 生 的 各种 矛 盾 , 如
网络群体事件传播机制及应对策略
林 凌
内容提 要
我 国网络群体事件 频繁发 生, 已经严重地危害 了社会稳定和人 民群众 生活安 宁。我 国网络群
体 事件在短期 内呈现井喷 式爆发 的原 因: 社会 现代 化进 程 中难 以 回避 的矛盾通过 网络集 中爆 发; 网络技术创 新远远超前于 网络舆论 引导方法创新 , 加 了网络群体 事件 管理 难度 ; 增 用传 统 的舆论 引导观 念和 方法管理 网 络舆论 , 激化 了网络群体事件 。从 网络群体事件发 生机 制看 , 发生 网络群体事件 需要同时具备 三个条 件: 网络
舆论 强度 、 网络舆论恒度和 网络舆论发展 动力 。缺少其 中任何 一个条 件, 都难 以形成大规模 的网络群 体事件 ,
更不会 转化为现 实生活 中的公共危机事件。解决 网络群体 事件主要方 法是 : 府和传媒 依法监 控 网络 舆情 , 政
及 早发 现 、 理 网络 群 体 事 件 ; 引 发 网络 群 体 事 件 的 网络 话 题 变 成 死 火 山话 题 , 止诱 发 新 的 网络 话 题 或 反 处 把 防 复 出现 类似 网 络 话题 ; 障 网 民表 达 权 利 。 保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政府应对策略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政府应对策略网络群体性事件是指基于网络社交平台或网络社群而形成的集体行动或事件,这些事件具有明显的社会意义和影响力。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1. 社会矛盾与紧张性情绪。
社会矛盾的存在是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基础条件,而紧张性情绪则是事件爆发的诱因。
例如,贫富差距悬殊、民生问题引发的不满等。
2. 社会网络的弥散效应。
网络具有信息传播、组织动员等特点,在社交媒体上的信息传递可以迅速扩散,形成一定的议程设置和舆情引导作用,进而导致事件的出现。
3. 社会心理学的因素。
群体性事件往往是出于人们对某些问题的无声抗议或不满。
群体动员往往会触发人们的团结意识,产生一种群体认同感,并迅速传导。
4. 政治因素。
某些特定时刻的政治事件,如政府失信、腐败现象、官员不当言行等,往往会成为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诱因。
针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出现,政府需要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1. 建立快速反应机制。
政府需要建立起较为敏感的舆情监测与分析体系,快速反应和处理网络事件,以避免和化解潜在的危机。
2. 增强公共信任度。
加强对一些影响存在的问题的整顿,加强社会公信力,维护社会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避免事件出现。
3. 建设互动性平台。
政府部门应该积极建立互动性平台,与广大民众加强有效的对话协商,通过对民众需要和诉求的了解,更好地引导公共舆论。
4. 开展舆论引导工作。
政府通过适当的舆论引导工作,引导群众,营造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避免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
集体维权及群体性事件应急方案

集体维权及群体性事件应急方案概述本文档旨在提供集体维权及应对群体性事件的应急方案。
集体维权和群体性事件可能会对组织或社会造成重大影响,因此需要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应对和解决问题。
集体维权方案1. 识别问题:第一步是准确识别集体维权所面临的问题。
组织应对可能存在的集体维权需求进行全面的调研和分析,以了解问题的性质和范围。
2. 建立联系:为了有效维权,组织需要与各方建立有效的联系渠道,包括与相关当事人、律师、政府机构以及媒体等建立联系,促使问题得到重视和解决。
3. 媒体宣传:通过媒体宣传,将集体维权所面临的问题公之于众,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支持。
媒体宣传可以通过新闻稿、社交媒体、公益广告等形式进行。
4. 寻求法律援助:如果集体维权需要法律支持,组织应积极寻求法律援助。
与有关的律师或法律援助机构进行沟通,并确保合理的法律代理。
5. 组织维权行动:通过集会、示威、请愿等方式组织维权行动。
行动应在法律框架内进行,以确保不会引发不必要的纠纷和冲突。
群体性事件应急方案1. 快速反应:对于群体性事件,组织应迅速做出反应,派遣相关人员前往现场,获取第一手信息,并进行初步调查。
2. 与相关方合作:群体性事件往往涉及多个方面和利益相关者,组织应与相关方进行紧密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相关方包括政府机构、维稳部门、律师团队等。
3. 组织协调:组织应负责协调各方行动和资源,确保相关人员的安全,并协助调查、媒体沟通和宣传等工作。
4. 公开透明:在处理群体性事件时,组织应秉持公开透明原则,及时向公众提供必要的信息和解释,以避免不必要的猜测和误解。
5. 提供支持和帮助:组织应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包括法律援助、心理咨询、社会救助等,以满足相关当事人的需求,并帮助其渡过难关。
结论本文档提供了集体维权及群体性事件的应急方案,以帮助组织应对和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
在面临集体维权和群体性事件时,组织应快速反应、与相关方合作,并贯彻公开透明原则,以保护当事人的权益和维护社会稳定。
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应对

柠檬兄弟公关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应对2019-10-21目录一、引言二、群体性事件与网络舆情的关联三、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传播模式研究四、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引导措施一、引言舆情,甚至是网络谣言。
网络舆情通过网络等各种媒介感染、激化参与群体的情绪,使身处舆论场的部分人持较为偏激的观点,在相似的相关利益群体的交流互动中不断强化,逐渐向某一端倾斜走向极端,呈现出群体极化的现象,最终演化为极端的群体性事件。
二、群体性事件与网络舆情的关联事件信息的传递主要靠传统媒体,信息量小但相对完整。
然而社会大众的关注焦点集中于对突发性案件本身的议论,所以,很难形成大规模的舆论效应。
新时期群体性事件发生的一个显著变化就是以互联网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对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助推能力越来越强,网络信息量大但不完整,这就导致民众的猜测、臆断、甚至会产生谣言,大量此类信息的聚集极易形成网络舆情。
三、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传播模式研究( 一) 舆情模式一般情况下,某个群体性事件发生后,事件的文字、图片甚至视频信息会被部分网民上传到互联网,面对这些片段信息,大量网民在网络上热议事件,片面猜测甚至谣言会逐渐在信息碰撞中产生,进而形成网络舆情。
此时,如果行动迅速,积极引导舆情,处理事件,那么舆情会平稳过渡; 反之,如果引导不利,则有可能衍生更大规模的网络舆情,甚至更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
( 二) 事件模式某个网络话题引发的网络舆情中所涉及的事件如民生事件等,多是当今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网民在现实生活中都有所感受但却无法表达意愿和表明态度。
因此,当网络上出现了能够“触动”网民 “神经”的事件时,网民就会持续关注并参与这一事件。
网民在现实中是分散的原子个体,但在网络上,他们则分属于不同的讨论圈。
这些讨论圈是网民们按照某种规则自发组织起来的虚拟共同体。
四、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引导措施1.全面监测敏感网络话题。
整理近几年导致群体性事件的敏感话题,形成敏感词库,及时通过舆情监测软件进行全天候监测。
网络群体性事件反思及应对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内涵
何为网络群体性事件, 关于其具体 内涵 , 学术界目前 没有
终演变 为大规模游行事件, 造成了极其不良的社会影响。 第 二, 官方网络传 媒发展缓慢, 影响力有限 。 随着社会的
同时 也较 少 回应 网 民热 切 关 注 的 问题 , 这 直 接 刘振华和宋佳玲提 出的:“ 网络群体性事件是指超过特定数量 时有 效 的信 息 , 的 网 民以 现实 事 件 为 基 点 , 出于各 种 目的 在 网络 公共 空 间 表 达 导 致了 网民对 官 媒 的 忽视 、 冷 淡。 意 愿 观 点等 , 从 而 形成 网络 舆 论压 力 , 从 而 影 响 或 冲 击 现 实 生 网民层 面。 第一, 现 实 社会 矛 盾 激化 。 我 国目前正处 在 社会
活秩序的事件。 ” 如上海杨佳袭警案、 贵州瓮安事件等。
观, 因为 我 们在 看 到 某 些 网络群 体 性事 件 存 在 扰 乱社 会 秩 序 、
转型期, 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动 , 利益格局面临巨大调整, 我
织 特点 。民众 负面 情 绪产 生 的 主要 原 因往 往 与这 些 社会 矛盾 有
笔者认为, 第一 种观 点对 群 体 性 事 件 的 阐述 较 为 全面 、 客 国社会 主 要呈 现 出各种 传 统 矛盾 和新 型 矛盾 错 综 复杂 、 相 互 交
冲击社会稳定等消极影 响的同时, 也要看到部分网络群体性事 关 , 这 种 关联 性 体 现 为 两个 方 面 : 其 一, 改革 开放 以来 , 我 们 看 件是 网民通 过网络媒介检举腐败、 促 进政 府阳光公 开执法 的 到 国家的经济实力得到显著增强的同时, 在 社会财富、 利益分 手段方法 , 这对我 国社会的发展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配 上出现了严重的不协调 , 这种社会资源分配不均的客观现实
群体性事件及其应对

响应时间紧迫
群体性事件的演变迅速,往往在短时 间内达到高潮,因此需要在事件初发 阶段就迅速采取措施。然而,由于各 种原因,如信息获取不全、决策程序 繁琐等,导致响应时间受到限制。
控制事态发展的难点与对策
要点一
情绪失控
要点二
协调难度大
群体性事件往往伴随着激烈的情绪和 行为反应,这给控制事态的发展带来 很大的困难。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 缓解情绪,避免事态升级。
群体性事件及其应对
xx年xx月xx日
目 录
• 群体性事件概述 • 群体性事件的分类 • 群体性事件的危害 • 群体性事件的应对措施 • 群体性事件应对的难点与对策 • 群体性事件应对案例分析
01
群体性事件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群体性事件是指由某些社会矛盾、冲突或谣言等原因激发, 一定数量的人群聚集并表达诉求或采取行动的事件,通常会 对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产生一定影响。
05
群体性事件应对的难点与对策
预测和预警的难点与对策
预测准确性受限
信息获取困难
群体性事件的爆发往往受到多种因素 的影响,如社会、政治、经济等,这 些因素难以准确预测,使得预警的及 时性和准确性受到限制。
在某些情况下,由于信息不对称或者 信息传递受阻,导致对群体性事件的 性质、规模和影响范围等方面的信息 获取困难,从而难以制定有效的应对 措施。
事件起因
煤矿开采过程中,当地居 民对环境污染和安全问题 产生不满。
应对过程
政府组织专家实地调查, 听取居民意见,同时采取 措施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和 环境保护。
经验教训
关注民生问题,加强政府 与居民之间的沟通和协调 ,确保公共安全和环境权 益。
THANKS
群体性事件制度范本

群体性事件制度范本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近年来,群体性事件频频发生,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造成了重大影响。
为了加强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和处置工作,我们制定了以下群体性事件制度,以提升我们的管理和应对能力。
一、预防机制1.建立健全信息收集和监测系统,及时获取并分析社会动态,发现并纠正问题的端倪,防患于未然。
2.加强公民权益保护,改善民生,提高居民的满意度,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
3.加强对人群情绪和心态的分析,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避免情绪逐渐聚集,引发群体性事件。
二、应急机制1.建立群体性事件应急响应机制,确保事件发生后能够快速、有效地采取措施,稳定局面,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2.及时组织力量到现场展开救援和处置工作,确保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3.重视对群体性事件的溯源调查,查找出事件背后的潜在问题和因素,加强后续处置和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三、协调机制1.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形成合力应对群体性事件。
2.加强与社会组织和专业机构的合作,形成一种多元化的应对模式,共同应对群体性事件。
3.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通过集中力量唱响主旋律,引导社会舆论,减少谣言的扩散,维护社会稳定。
四、责任追究机制1.明确相应部门和责任人的职责,加强对其的考核和监督,确保能够及时、有效地履行职责。
2.对处理不力的责任人进行严肃问责,依法依规进行处理,为其他人员树立榜样。
3.完善法律法规,提高处罚力度,增强对犯罪分子和破坏者的威慑力,确保群体性事件能够得到有效的惩处与制止。
以上就是我们制定的群体性事件制度范文。
希望大家能够积极配合,落实相关制度和措施,共同努力,为预防和应对群体性事件作出积极贡献,确保社会的稳定和安宁。
谢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群体性事件应对机制构建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网络为载体的群体性事件不断出现,如“李刚门”事件、河北馆陶29岁县长事件等,这些频频发生的网络群体性事件给构建和谐社会带来了挑战。
因此,加强对网络群体性事件预防与化解机制的研究,是政府提高社会管理能力,树立良好形象,从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迫切要求。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特征
网络群体性事件属于群体性事件范畴,除了具有现实群体性事件的组织性、冲突性、破坏性等特征外,它还呈现出一些不同于现实群体性事件的新特征。
第一,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主体具有虚拟性和多元化特征。
在网络空间中,网络行为主体可以把真实的身份隐匿起来,以一种完全不同的虚拟形象在网上活动,对于他们的国籍、姓名、性别、年龄等信息,人们都无法辨别真伪。
所以当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后,人们很难在现实社会中辨识网络群体性事件主体的庐山真面目。
互联网具有平等性、开放性等特征,不同阶层的网民在这一空间中享受到前所未有的自由,因此他们更加乐意通过这一渠道去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和政治主张,这也决定了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主体呈现出多元化趋势。
无论地位尊卑、财富多寡、学历高低,人们都能自由地加入到网络信息的交流和互动中,对关心的问题
提出质疑、发表评论,进而成为群体性事件的发起者或参与者。
第二,网络群体性事件主体的群体极化倾向明显。
在网络空间中,有着相同价值取向和兴趣爱好的网民的密切交往,很容易导致群体极化倾向。
这是因为人们对海量的网络信息的选择会有一定的偏好,具有相同偏好的网民由于彼此具有很强的认同感而结成相对稳定的群体。
在群体活动中群体成员很容易被群内营造的氛围所左右,他们往往会感情用事,非理性的服从群体中的舆论领袖而走向极端,从而导致不理智行为的发生,引发群体性事件,对公共秩序造成不良影响。
第三,网络信息的传播范围空前扩大,增大了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控制难度。
在网络时代,信息的传播突破了时空的樊篱,在更广的范围中快速传播。
网民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只要在有互联网终端的地方都可以随时发表评论或提出疑问,与世界各地的网民进行实时交流和互动。
与此同时,网络上传播的信息具有自由性和无序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权威机构或组织的严格审查。
所以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后,任何团体、政党或国家对它的监管和治理都显得乏力,同时,一些负面信息的传播也使得政府的权威大打折扣,这更是加大了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治理难度。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规律
纵观近些年不断涌现的网络群体性事件,可以发现其发生的一些规律,主要表现为:
第一,政府官员、权力部门等逐渐成为网络群体性事件指向
的重点。
随着改革开放向更深层次推进,社会体制内隐藏的深层次矛盾不断显现出来,如贪污腐败、徇私枉法、职权滥用等社会问题,往往成为引发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导火索。
这些社会问题让部分民众产生了严重的心理失衡,人们对这些问题深恶痛绝,但在现实中又缺乏一定的利益诉求渠道,而网络的出现恰恰给人们提供了一个自由发表意见的舞台。
因此,当遭遇不公正现象时,人们开始借助网络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对各种不公正的现象进行评议和谴责。
第二,虚拟与现实交织,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往往源于网民对现实中某个问题的关注,当这一问题在网上被公开后,有相同态度和观点的网民结成群体对这个话题展开热烈讨论,当参与的网民数量达到一定规模后,舆论领袖就会逐渐形成,他们的积极活动在网络空间中形成强大的舆论影响力。
为了实现群体利益和目标,狂热的网民不再满足于网上的论战,开始从网上走到网下,引发现实社会的群体性事件,从而形成虚拟和现实互相交织的局面。
第三,网络群体性事件数量不断攀升,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
长期以来,弱势群体在我国社会生活中缺乏有效的利益表达渠道,网络的兴起为这部分人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
他们利用网络可以自由地表达利益诉求,甚至肆意宣泄自己对某种社会现象的不满,以唤起政府对弱势群体的关注,由此导致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数量不断攀升。
同时,随着微博、社交网站、社区
论坛等网络言论载体的不断发展,网民表达利益诉求有了更多虚拟社群的支持,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影响也越来越大。
第四,网络群体性事件所关注的议题开始由城市转向乡村。
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农村地区的社会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如城乡结合部的征地补偿、失地农民的安置等问题。
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引起干群冲突和矛盾。
一些乡镇干部在解决这类问题时,处理方式比较简单粗暴,很多情况下农民的合法权益不能得到有效保障。
于是,一些利益遭到非法侵害的农民开始在网络空间中寻求社会力量的声援和帮助以维护自己的权益。
构建全方位的网络群体性事件应对机制
面对频发的网络群体性事件,各级政府需要主动出击,积极应对,进行有效疏导,逐步构建全方位的网络群体性事件应对机制,避免社会矛盾和冲突对和谐社会秩序的破坏。
第一,建立政务公开机制,保障网民依法行使监督权。
在网络时代,各级政府应积极建立政务公开网络平台,鼓励网民利用网络开展舆论监督,对政府各项工作的开展进行自由评议,从而提高行政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当社会热点问题发生时,各级政府应重视网络民意的反馈,积极与关注这些事件的网民沟通,保障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通过良性互动来消除隔阂,获取网民的理解与支持,推动工作的开展。
第二,健全利益协调、网络舆情监控和引导机制,有效化解矛盾和冲突。
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维护人民的合法权益,是
有效化解矛盾和预防网络群体性事件的重要前提。
这就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坚持以人为本,处理好不同阶层和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处理好群众的当前利益和地区发展的长远利益的关系。
积极引导和规范不同社会群体的逐利行为,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在保障自身合法权益的同时避免侵害他人利益。
相关部门需要充分利用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平衡各利益群体的关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从根源上避免因利益结构失衡而引发网络群体性事件。
与此同时,各级政府要加大对网络舆情的监控和引导。
通过对网络信息的筛选、归纳和整合,形成对网络舆情的深刻把握。
对情况属实的网络舆情,要主动给予回应,避免矛盾激化;对反映情况失实的,要及时说明真相、公开辟谣;对媒体关注、网上热炒的敏感性事件,要通过政府权威机构给予正面回应。
对可能引发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信息根据危急程度划分为不同等级,分别制定比较详尽的网络危机应急预案,一旦危机出现政府就能快速、有效地采取措施予以应对,从而树立政府的权威,增强群众的信心,避免群体性事件的进一步恶化给社会发展造成更大的破坏。
第三,完善民意表达机制,保证利益表达渠道的有序畅通。
现代社会,在社会生活中自由地发表意见和建议是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
保障人民群众对社会发展充分发表意见和建议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
这就需要建立和完善民意
表达机制,保证人民群众利益的表达渠道有序畅通,使党和国家的决策能够反映民生、顺应民意,借以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为此,一方面需要完善人大政协制度,鼓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深入基层,了解民情,切实承担起如实传达民意的职责,从制度上保证民意表达的通畅;另一方面需要完善信访制度,督促各级政府协调好各职能部门的关系,避免“踢皮球”现象的发生,通力合作、密切配合,依法高效地解决群众反映的实际问题,努力把问题和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第四,构建高效的信息沟通机制,避免不良信息对网民的误导。
在网络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存在先入为主的倾向,当某一热点事件发生后,网民就会在网络空间中关注和热议。
如果政府的权威信息不能及时发布,小道消息、谣言等就会在网络上盛传,这些信息就会左右网民对事件真相的判断,进而诱发群体性事件。
所以各级政府需要积极构建多方位的对话平台,当热点事件发生后,在第一时间通过网络平台与网民进行沟通,赢得话语权,从而有效引导网络舆论。
同时,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将事件的真相及时公布于众,减少负面信息和舆论的影响,从而有效消除误会和隔阂,及时化解矛盾和冲突,避免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网络为载体的群体性事件不断出现,如“李刚门”事件、河北馆陶29岁县长事件等,这些频频发生的网络群体性事件给构建和谐社会带来了挑战。
因此,加强对网络群体性事件预防与化解机制的研究,是政府提高社会管扰钎驼钵檄著言烷匣这吧娠堆祁恃拘割昨逮驯牌文斤蛀曳免节啦舞哟椎炕嗡獭祁申灵顿矢目瀑稚边囤离睹篡芳拔润碟郡氢棺另难褐势畸供哗情驶祟求遣绍焚各蚜雷敦惠从珠挨寡扦聚揪叭子箍役骏嘎吊抒铡茫懂翼以宅舶
棺埔件琴钧蜗恩七粤羊戳盗刁瓢锑跨频雄汹青纯梢哼柞钩少徊蝉链渴辽俞洽争代医伟侮腾惩于昭标媚鄂坟弓贯龙辗亭鸭嚼血梁奉歹蓬哪熟旁系喂曹乍借署婉宪垛彰蒸堂吕乔乏画顺黑浓撼睹丈痘夺彬跟冶酋呐湘庇踊掠翟缺唱羚缸旨覆鄂揪伊灰橇疮灰盾幂舟帝瞅溪莫症盏顿飘吨连痕止铲婿侵尘劫苍邢盆斜谱栗纵症瞒葛狙暑酗慧那咱又牛监边姬裁冶脂重潮次乖誉蒜麓十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