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综合性学习综合题练习题含答案(Word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综合性学习综合题练习题含答案(Word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练习

1.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语境完成后面的题目。

阅读是每一个人自己的事,因为读书带来的感wù___________和收获,只能属于读者自己。然而从各行各业领军人物的真知灼___________见中,获得关于阅读的方法,文化的内(),内容的沉diàn___________……这终归是一件幸福而有价值的事情。

(1)加下划线字“灼”在文中的正确读音是()。

A.zhuó

B.sháo

(2)填入文中括号里最恰当的一项是()。

A.含

B.函

C.涵

(3)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感wù________ 沉diàn________

【答案】(1)A

(2)C

(3)悟;淀

【解析】【分析】(1)“灼”的本义是火头持续烫烧物体上的一个点。读音为“zhuó”。故选A。

(2)“内涵”意思是内在的涵养。“涵”的意思是“涵养”。故选C。

(3)注意结合字义去识记偏旁。“感悟”有所感触而领悟。“沉淀”本义是溶液中难溶解的固体物质从溶液中析出。

故答案为:⑴A;⑵C;⑶悟;淀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汉字形近字杜艳的识记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注意平时的积累,注意对形近字的辨析。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形近字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要结合语句的内容,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对近义词要仔细辨析理解。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汉字的识记和书写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注意平时的积累,注意正确书写。

2.综合性学习。

2018年4月23日,是第23个“世界读书日”,学校为此举行了“好读书,读好书”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为此次活动拟一个宣传标语。

(2)调查读书现状。

读书现状调查表

分析上表,你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3)班级开展名为“爱心城”的读书活动,请你从下列图书中任选一部,结合该书具体内容写上“推荐寄语”,以引起读者对该书的阅读兴趣。

《西游记》、《三国演义》、《繁星春水》、《骆驼祥子》、《名人传》、《格列佛游记》

所选图书:________

推荐寄语:________

【答案】(1)示例:好读书,读书让生活变得充实;读好书,读书让学识变得渊博。(2)初中生随着年级的增长,每日可供自由阅读的时间逐渐减少,但经典书籍在阅读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

(3)《三国演义》;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承载着中华文明的东西泛着光芒,犹如沉淀在河里的金子,细小却珍贵,吸引着无数人的灼热而坚定的目光,《三国演义》就是矗立在文学巅峰的一本书,它值得你一看。

【解析】【分析】(1)本题拟写宣传语应注意:紧扣活动主题来写标语。如,好书让思想变得深邃;好书让阅历变得丰富;好书让人生充满智慧等等。

(2)此题就抓住读书时间、经典书籍在阅读中所占比例的数据比较得出结论。

(3)首先选择一部名著,然后结合这部作品内容,可以从历史地位,艺术成就,先进思想,人物描写等概述。写出推荐语。如,《西游记》,作者吴承恩。作品通过写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小白龙(就是那匹白马)去西天取经的故事,刻画了孙悟空的形象,表现了他蔑视权威、不畏强暴,除恶务尽的战斗精神,可以说,整部书就是孙悟空的战斗史,小说最精彩的部分是《大闹天宫》。

故答案为:⑴示例:好读书,读书让生活变得充实;读好书,读书让学识变得渊博。

⑵初中生随着年级的增长,每日可供自由阅读的时间逐渐减少,但经典书籍在阅读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

⑶《三国演义》。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承载着中华文明的东西泛着光芒,犹如沉淀在河里的金子,细小却珍贵,吸引着无数人的灼热而坚定的目光,《三国演义》就是矗立在文学巅峰的一本书,它值得你一看。

【点评】⑴解答此题要注意对材料的理解,拟写标语要紧扣活动主题,语言要简洁。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的探究能力。解答此题要注意材料的反映的主题,要对图表仔细阅读,横向、纵向比较,围绕主题回答、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有关知识的掌握情况。考查的形式是填空题,考点是重要的情节,要求考生在平时阅读名著要认真仔细,要尽量阅读原著。

3.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

鲁迅的“跳读”法:

鲁迅先生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那个地方,那么无论到多久都不懂的,所以,跳过

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

材料二:

老舍的“印象”法:

老舍说:“我读书似乎只要求一点灵感。‘印象甚佳’便是好书,我没功夫去细细分析它……。‘印象甚佳’有时候并不是全书的,而是书中的一段的最入我的味;因为这一段使我对全书有了好感;其实这一段的美或者正足以破坏了全体的美,但是我不管;有一段叫我喜欢两天的,我就感谢不尽。”

(1)请你任选材料中提到的一位作家,写出这学期我们品读了他所写的哪篇文章。

作家:________ 篇章名称:________

(2)请你就材料中的两种读书法任选一种,谈谈你的思考。

【答案】(1)【示例1】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老舍;《济南的冬天》)(2)如鲁迅的“跳读法”。这样的读书方法可以节省时间,提高阅读速度,把精力放在原著的整体理解和最重要的内容上。

【解析】【分析】(1)鲁迅和老舍都是著名的作家,课本中也学到过他们的文章,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等,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猫》等。根据自己的学习和积累作答即可。

(2)无论是“跳读法”还是“印象法”,说明其阅读中的优点,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⑴1、【示例1】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老舍;《济南的冬天》)

⑵如鲁迅的“跳读法”。这样的读书方法可以节省时间,提高阅读速度,把精力放在原著的整体理解和最重要的内容上。

【点评】⑴本题难度不大,考生在平时注意留心,注意积累,就能完成此题。

⑵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考生要结合材料的内容,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进行回答,注意言之有理。

4.阅读下面图片,完成小题。

(1)阅读图片内容,说说该图片的主要意图是什么?

(2)下列对图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一般来说,灭火器比较轻便,皆可单手操作。

B.使用灭火器和消火栓都需要按照一定操作步骤。

C.消火栓水压较高,可以用来洗地、洗车等。

D.校园消火栓箱的玻璃箱门易碎,应当在其前放张隔离桌。

(3)阅读下面材料,结合你对图片的理解,对材料中两位同学的做法加以评析。

2017年11月9日“消防日”,某校展开消防灭火演练,七年级甲同学拿起灭火器面对风向,距火源5米开外,对准火焰顶部喷射,未能灭火;乙同学迅速打开消火栓灭火成功,快速收起消防水带恢复原状态。在最后演练点评中,这两位同学都受到批评。

(4)该图片设计者是如何让人们能够更容易看懂图片所表达的意思?

【答案】(1)教会人们(如何)操作灭火器材。

(2)B

(3)甲同学主要问题在于站在下风向,应当站在上风向距火源3米左右,对准火焰根部,对准火焰根部喷射;乙同学主要问题在于灭火后没有将消防水带晾干就恢复原始状态。

(4)①图文结合;②分步骤介绍;③分类型介绍(灭火器、消火栓)。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概括图表的主要内容。要尽可能地准确把握把画面的信息全部介绍出来,组织答题时要做到抓住内容要点。两幅示意图分别是“灭火器使用图解”,4个步骤;“消火栓使用图解”,6个步骤和3个注意事项。据此归纳为:教会人们(如何)操作灭火器材。

(2)本题考查筛选信息。A、使用灭火器时,一手握住压把,一手握住喷管,不能单手操作,此项错误;B、说法正确;C、消火栓在非火灾时不能使用,更不能洗地、洗车等,C 项错误;D、消火栓前面两米不许堆放任何物品,“放张隔离桌”的说法错误。故选B。(3)本题考查内容概括和评价做法。仔细读图,明白图表显示的各个信息,理解准确把握灭火器、消火栓正确使用方法,然后评价做法是否符合规范要求。甲同学主要问题在于站在下风向,应当站在上风向距火源3米左右,对准火焰根部,对准火焰根部喷射;乙同学主要问题在于灭火后没有将消防水带晾干就恢复原始状态。

(4)本题考查分析示意图的设计思路。设计者运用图片,宣传消防器材使用和保存方法,目的是是让人们能够更容易看懂图片,明白操作规范正确使用。为了达到这个设计目的,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分步骤介绍,详细列举,通俗明白;分类型介绍(灭火器、消火栓),有使用步骤的图解,也有保存的注意事项。

故答案为:(1)教会人们(如何)操作灭火器材。

(2)B

(3)甲同学主要问题在于站在下风向,应当站在上风向距火源3米左右,对准火焰根部,对准火焰根部喷射;乙同学主要问题在于灭火后没有将消防水带晾干就恢复原始状态。(4)①图文结合;②分步骤介绍;③分类型介绍(灭火器、消火栓)。

【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图表的主要内容。答题时应注意,要求考生答题时注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分析,把握图画的本质一要扣题旨,二要找规律,三要简洁表达。要点:教会人们(如何)操作灭火器材。

(2)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理解把握各个选项内容,把各个选项和相关常识进行比照对比,字斟句酌辨析正误。B项正确,其他三项不符合消防器材使用和保存的安全要求。

(3)本题考查内容概括和评价做法。答题时应注意,根据“灭火器使用图解”第4个步骤的规范要求,指出甲同学操作的错误。根据“消火栓注意事项”第3条,指出乙同学的错误。(4)本题考查分析示意图的设计思路。答题时应注意,从图文结合;分步骤介绍;分类型介绍(灭火器、消火栓)几个方面分析。

5.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语境完成后面的题目。

经典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阅读经典,可以涵养情性,启dí人生。经典常读常新,是我们汲取人生智慧的永不枯jié的源泉。读经典作品,或许会有隔膜,这可能是时代变迁或语言形式上的生疏造成的。想着□越这种隔膜,可以接触人类智慧的精华,你就会有耐心读下去,深入堂奥,大有获益。

(1)划线字“疏”在文中的正确读音是()

A.sū

B.shū

(2)填入文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A.夸

B.挎

C.跨

(3)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díjié

启________永不枯________

【答案】(1)B

(2)C

(3)迪;竭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字音的掌握与辨析能力。注意多音字、形近音同字、形近音异字,形似字的区别,要读准字音,仔细辨析字形的细微差别,在组词造句中找出差别。“疏” 只有一个读音shū 。

(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字形的能力。根据拼音写汉字,要准确把握词语在语境中的意义,注意辨析同音字字形、音形相近字字形、形声字字形、多义字字形等,书写注意规范。“跨越”的“跨”是足字旁,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和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和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启迪:启发,动词,指开导指点或阐明事理,引起对方联想并有所领悟。枯竭: 1.(水源)干涸;断绝:水源~。河道~。2.(体力、资财等)用尽。

故答案为:(1)B

(2)C

(3)迪;竭

【点评】(1)答题时应注意,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读音。“疏”是舌后音,要和舌前音区别开。

(2)答题时应注意,字形题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运用的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前两个一般是“夸奖”、“挎包”明显不合文意。

(3)答题时应注意,字音字形题目,注意多音字,同音字,音形近似字,仔细辨析字音和字形的细微差别。难度大,涉及的知识点多,属于易错题目。可以从词性、意义、用法辨别读音。“启迪、枯竭”都是常用词,注意字形。

6.近日,某市正在开展“关爱留守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

(1)【老师在行动】学校组织本校老师创办了“校园爱心辅导站”,老师们争当爱心志愿者,利用休息时间为本校留守学生辅导课业。

校团委准备为辅导站拟一副对联,以激励同学们努力学习,用理想的成绩回报老师。上联已拟好:老师奉献爱心育桃李。请你拟出下联:________。

(2)【你也在行动】暑假中,妈妈准备让你用“网络微课”资源自学下学期的课程,你想邀请留守学生小华到家里一起学习,你打算怎样和妈妈说?

【答案】(1)学生增长知识报师恩或同学苦练本领报师恩

(2)妈妈,我想邀请小华来我家一起学习“微课”。我们一起学习,有问题可以互相讨论。再说小华是个留守学生,到我家来免得他孤独寂寞。所以,我想邀请小华来我们家,好吗?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拟写补写对联。对联是一种讲究格律的文学形式,欣赏与写作对联,必须了解其基本的格律要求。所谓对联格律(简称联律),是指对联写作的一些基本规则和格式,其核心要求是对仗。上联“老师奉献爱心育桃李”,主谓结构,谓语部分是两个动宾短语构成联动结构,内容写老师辛勤工作的奉献精神,下联可以是:学生增长知识报师恩;同学苦练本领报师恩等。

(2)本题考查委婉劝说和语言得体。劝说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称呼恰当,语言要通顺明白,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商量的口吻,语气柔和委婉而不生硬,不能偏离劝说主题。说清楚自己的想法和原因:我想邀请小华来我家一起学习“微课”。我们一起学习,有问题可以互相讨论。再说小华是个留守学生,到我家来免得他孤独寂寞。

故答案为:(1)学生增长知识报师恩或同学苦练本领报师恩

(2)妈妈,我想邀请小华来我家一起学习“微课”。我们一起学习,有问题可以互相讨论。再说小华是个留守学生,到我家来免得他孤独寂寞。所以,我想邀请小华来我们家,好吗?

【点评】(1)本题考查拟写补写对联。答题时应注意,首先要了解对联的特点:①字数相等。②句式一致。句式指的是句子节奏形式,上下联相对的句子,节奏形式应当相同。

③词性相对。④结构相应。上下联对应的词或短语,最好是并列短语对并列短语,偏正短语对偏正短语,依次类推,即它们结构上必须是一样的。⑤内容相关。对联的上下联内容必须是相关的,上下要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来共同表达一个主题,决对不能彼此孤立,各自为政,或是不能风马牛不相及。

(2)本题考查劝告类口语交际,答题时应注意,以下两方面要求:第一要在准确了解事情前因后果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吐露心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文明得体;第二要符合语体要求,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使用口语还是使用书面语。本题注意要用礼貌用语,详细解释达到劝说的目的。

7.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圆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中“钻”的读音为________。

(2)文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________改为________。

(3)结尾句中的“轻”、“软”都是________词。

(4)节奏就是快慢的变化,是表达情感的需要,也是朗读最重要的技巧。文中“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的节奏应为()

A 越来越慢

B 越来越快

C 匀速不变

D 时快时慢

【答案】(1)zuān

(2)“圆”;“园”

(3)形容词

(4)B

【解析】【分析】(1)“钻”的意思是用锥状的物体在另一物体上转动穿孔,故读“zuān”。(2)这里是指种植果蔬花木的地方,故正确写法为“园子”。

(3)这里的“轻”“软”分别修饰名词“风”和“草”,是形容词。

(4)本题考查朗读的节奏,“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连用六个动作,描绘了玩耍时的开心摸样,表现了心情的愉悦,情绪是在逐渐兴奋的一个过程,节奏应该是越来越快。故选B。

故答案为:⑴ zuān ;⑵ “圆” ;“园”;⑶形容词;⑷B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汉字多音字的识记能力。考查的大多数是生活中常见的、容易读错的基础字,学生在平时要重点识记和积累,注意对形声字、形近字、同音字的辨析。

⑵本题考查的是错别字的辨析,解答此题要注意仔细体会形近字之间用法的差别,尤其是形声字的形旁,要求学生在平时多留心,以达到正确的书写。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词语词性的理解,要求考生注意平时知识的积累,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理解。

⑷本题考查考生朗读节奏的掌握,要求考生注意语句的特点,语句表达的情感,要结合对语句的理解进行分析判断。

8.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白求恩为中国抗日事业而殉职的故事,改变了当下思想狭(ài)的自私者。原先那些面对班集体的事拈轻怕重、袖手旁观的同学,现在心灵变得(chéng)清,对大扫除也给予了极大的热情。一个异国他乡的人都能为自己的国度献身,何况我们自己?

书籍是人生重要的伴侣。一书在手,行天下不至于寂寞。读书犹如与思想者交流,坦诚而热烈。慵懒者读书,尽废其时;粗(guǎng)者读书,如牛负重,气喘吁吁;情滥者读书,浸淫书中,寻寻觅觅;唯真爱者读书,不求甚解却懂其人生百味。

(1)根据拼音,在词语空缺处填写汉字。

①狭________(ài)②________(chéng)清③洒粗________(guǎng)

(2)给语段中加下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①拈________

A.zhān B.niān

②给________

A.gěi B.jǐ

(3)下列对语段中画横线的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殉职”是指职务人员因公务事而死亡。

B.“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既不过问,也不协助别人。

C.“伴侣”这里指相互扶持的夫妻。

D.“不求甚解”指只领会全文大意,不在字句上过分追究。

【答案】(1)隘;澄;犷

(2)B;B

(3)C

【解析】【分析】(1)注意“隘”的正确书写。粗犷,拼音是cūguǎng,一指粗鲁强横,二指粗率豪放。不要写成“旷”。

(2)拈轻怕重,拼音niānqīngpàzhòng,意思是接受工作时挑拣轻易的工作,害怕繁重的工作,怕挑重担。故选B。给予,读音为jǐyǔ,意思是赠送,使别人得到。故选B。

(3)伴侣:指同在一起生活、工作或旅行的人,多指夫妻或夫妻中的一方。结合语境“书籍是人生重要的伴侣”分析,这里指同在一起生活。C项理解有误,故选C。

故答案为:⑴隘;澄;犷

⑵ B;B;

⑶C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汉字的识记和积累,要求考生注意平时的正确认读,并且要准确的书写,注意对形声字、形近字的区别。

⑵本题考查的字音的识记和积累,解答此题重在平时的正确认读和积累。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词语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注意对词语意思的理解和积累,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词义。

9.为了了解中国书法,初一年级组织了专题学习活动。阅读下列材料,完成小题。

书法是线条的艺术。当代中国台湾舞蹈家林怀民领衔的“云门舞集”舞蹈团,曾创作《行草》组舞,享誉世界。他的灵感来自中国书法,舞蹈活化了中国书法的精神。在舞蹈过程中,舞者如同一个即兴创作的书法家,挥毫泼墨,时而细腻,时而粗犷,时而流动婉转,时而迟缓柔媚。虽然布景上没有书法,舞台上也没有字迹,但使人感受到书法的气脉在流动。

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大书法家张旭整天沉醉在他的行草世界中,他日日临摹前代大师的书迹,但进步不大。一日,他到长安,看到人头攒动,凑前一看,只见女舞蹈家公孙大娘挥舞着长剑,凌空飞舞,柔美的身躯,飘拂的衣带,随着剑起伏。舞蹈家的身体、长剑和外在的世界几乎融为一体。张旭看得如醉如痴,敬佩之心yóu()然而生,更从中悟出了书法奥()(妙/秘),从此书艺大进。

书法以流动的气脉为灵魂。

(1)下面对划线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和选词填空的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粗犷(kuàng)油然而生奥秘

B.粗犷(guǎng)油然而生奥妙

C.粗犷(kuàng)尤然而生奥妙

D.粗犷(guǎng)尤然而生奥秘

(2)结合上下文,将下列语句填入文中横线处,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这就是无影无形又无处不在的内在气脉

②一个是古代书法家从舞蹈中得到书法的启发

③一个是当代舞蹈家在书法中得到舞的智慧

④它说明书法和舞蹈有共通的因素

A.④②③①

B.③②④①

C.②③④①

D.①③②④

【答案】(1)B

(2)B

【解析】【分析】(1)粗犷(guǎng):一指粗鲁强横,二指粗率豪放。可以说人的性格特征,也可以说一个地方的环境风俗面貌,有种大气磅礴的意思,如自然生长般未经修饰,属豪放派的。油然而生:自然地产生(某种思想感情)。奥妙:(道理、内容)深奥微妙。奥秘:指隐藏的或还没有被认识的内容或道理等。“悟出”和“奥妙”搭配恰当,因此选奥妙。故选B。

(2)③句“一个是当代舞蹈家在书法中得到舞的智慧”照应文段第一段林怀民从行书中悟出舞蹈《行草》,②句“一个是古代书法家从舞蹈中得到书法的启发”照应第二段张旭从公孙大娘的舞蹈中悟出书法奥秘,因此③是首句,②紧随其后。④句“它说明书法和舞蹈有共通的因素”是对③②两句的总结,因此在④在②的后面,而①句“这就是无影无形又无处不在的内在气脉”中的“气脉”和“书法以流动的气脉为灵魂”中的“气脉”照应,紧密联系。故①句在最后,故选B。

故答案为:⑴ B

⑵ B

【点评】⑴本题注音题要结合平时课文中所学词语来辩析字音,要结合汉字的拼写规则来掌握字的读音,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写汉字题要注意形近字、同音字辨析。此类题关键是平时的积累,积累生字词,要注意字词的音形义。

⑵解答语句排序型试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每一个语句,把握语句特点,明确体裁。其次,明确材料的中心。思考语句是围绕什么中心展开的。然后我们可以根据“中心句”或“总领句”来确定首句或尾句。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痛何如之!当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无力将远寇拒于国门之外,无力护佑自己善良的儿

女。且让我们用沉默的力量铭记,用沉默的力量崛起,用沉默的力量谛造永远的和平。各种各样中国人的脸,在公祭中出现:幸存者白发苍苍的悲怆,壮年人在汽笛中驻足的庄严,年幼的孩子放下顽皮嬉笑。人们开始咀嚼长者习近平的言之谆谆:殷忧启圣,多难兴邦。公祭的意义,在于拒绝遗忘。遗忘,对一些人来说,是刻意的回避和粉饰,对另一些人来说,是对历史事件的习惯性麻木和漠然。如果我们真的对历史失忆,历史或许就不惮以同样的方式重演——因此,为了后人,也为了曾经的伤痛,为了永不遗忘,我们有必要继续传扬并发jué历史的真相。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者给划线的字注音。

崛(________)起发jué(________)

(2)文中含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_,应改为________。

(3)“多难兴邦”的含义是________。

(4)划线句有一处标点符号有误,请改正。________

【答案】(1)jué;掘

(2)谛造;缔造

(3)国家多灾多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激励人民团结一致,奋发图强,战胜困难,使国家强盛起来。

(4)将第三个“,”(“回避和粉饰”后的“,”)改成“;”

【解析】【分析】(1)崛起,拼音为jué qǐ,意思是地势突起,隆起;相对高起或突起。发掘,fā jué,挖掘埋藏在地下的东西。注意辨析字形。

(2)缔造,拼音dìzào,作动词用,意思是造业、建造、创立、建立(多指伟大的事业)。经营创建。谛,汉语拼音为dì。形声,字从言,从帝,帝亦声。本义为追根刨底地审问;细察;详审。可根据字义区分字形。

(3)多难兴邦,duō nàn xīng bāng,是指国家多灾多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激励人民奋发图强,战胜困难,使国家强盛起来。邦:国家。

(4)“遗忘,对一些人来说,是刻意的回避和粉饰,对另一些人来说,是对历史事件的习惯性麻木和漠然。”一句中“回避和粉饰”后的逗号改成分号。

故答案为:⑴jué;掘;

⑵谛造;缔造;

⑶国家多灾多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激励人民团结一致,奋发图强,战胜困难,使国家强盛起来;

⑷将第三个“,”(“回避和粉饰”后的“,”)改成“;”。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和书写能力,答题时应注意,正确的书写词语,应从汉字的音、形、义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义形,弄清字义,要适当拓宽阅读范围,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就可以避免读错写错了,注意字的偏旁部首,要正确书写;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

⑶解答此题,要结合词义及具体语境及关联词的常见用法辨析作答;

⑷.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用法。本题要结合标点符号的知识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了解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如问号、引号、顿号等。注意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

11.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各题。

(1)《城南旧事》是著名作家________的代表作。这是一部带有强烈________色彩的小说。

(2)下列选项中,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亲的病》陈莲河

B.《琐记》衍太太

C.《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寿镜吾

D.《二十四孝图》活无常

【答案】(1)林海音;自传

(2)D

【解析】【分析】(1)是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以其七岁到十三岁的生活为背景的一部自传体短篇小说集。全书透过英子童稚的双眼,观看大人世界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淡淡的哀愁与沉沉的相思,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读者。

(2)“活无常”出现在鲁迅《朝花夕拾》《无常》中。《无常》描述儿时在乡间迎神会和戏剧舞台上所见的“无常”形象,说明“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爽直公正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是因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文章在夹叙夹议中,对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讽刺。

故答案为:⑴林海音;自传;⑵D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掌握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作家作品、人物等有关的内容。解答此题关键要注意对作品的阅读和掌握,注意平时的积累。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战。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铄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chù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 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1)给划线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蜷(________)起来 chù(________)立咀嚼(________)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_”,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

(3)文中“寒气逼人”中“逼”的意思是________,“不可捉摸”中“捉摸”的意思是________。(4)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修辞手法。

【答案】(1)quán;矗;jué

(2)闪铄;闪烁

(3)逼迫;给人以威胁;猜测;预料

(4)排比;比喻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易错字音字形。蜷quán 形声。字从虫,从卷,卷亦声。“卷”意为“弯曲”、“折叠”。“虫”指身体细长的虫类如蛇。“虫”与“卷”联合起来表示“虫类弯曲或折叠身体”。本义:虫类弯曲或折叠身体。引申义:身子卷缩。本题易读错为:juǎn。chù()立:高耸直立,笔直地直立,高耸。重点在直,直而高地立着之意。故写作:矗立;咀嚼:用牙齿慢慢磨碎食物,读作:jué,易读错为:jiáo。

(2)“闪烁”的“烁”:从火、乐声,光亮的样子;铄:《说文》中解释为:铄,销金也。指熔化金属。故写“闪铄”应改为“闪烁”。

(3)寒气逼人:指十分寒冷或指阴森可怕,“逼”: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强迫,威胁。(4)“像……像……像……像……”连用四个比喻词“像”,可见运用了比喻和排比。分别把“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比作:春蚕在咀嚼桑叶;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山泉在呜咽;波涛在澎湃。

故答案为:⑴quán;矗;jué;

⑵闪铄;闪烁;

⑶逼迫;给人以威胁;猜测;预料;

⑷排比;比喻。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和书写能力,答题时应注意,正确的书写词语,应从汉字的音、形、义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义形,弄清字义,要适当拓宽阅读范围,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就可以避免读错写错了,注意字的偏旁部首,要正确书写;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

⑶本题考查词语释义。结合语境即可解答;

⑷本题考查修辞的辨析和运用,首先要了解常见的修辞方法,然后通读整句,了解句意,抓住关键词语的信息,辨析所用的修辞方法。

13.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面对今天,我们不要总是怀念过去,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②只有从零开始,脚踏实地,全身心把握住今天,就会结出丰硕的果实。③正如《明日歌》所言:“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④明天________向我们提供机遇,________向我们发出挑战。⑤我们要利用今天做好准备,斗志昂扬地去挑战明天,为人生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1)第②句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

(2)第③句标点符号使用有误,请将修改意见写在下面。

(3)第④句需补上一组恰当的关联词语,请写在下面。

④明天________向我们提供机遇,________向我们发出挑战。

【答案】(1)将“就会”改为“才会”或将“只有”改为“只要”。

(2)将句号放到引号内。

(3)既;又

【解析】【分析】(1)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应将“就会”改为“才会”或将“只有”改为“只要”。

(2)引文的句子是完整的,而且被独立地使用。这时,引文末尾的句号应放在引号内。故将句号放到引号内。

(3)这个句子前后属于并列关系,应该用表示并列关系的关联词语,如既;又。

故答案为:⑴将“就会”改为“才会”或将“只有”改为“只要”。

⑵将句号放到引号内。

⑶既,又

【点评】⑴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筋脉梳理法。所谓筋脉梳理法,就是划分句子成份法,即运用语法手段,先理出句子的主干,审查句子主干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或残缺等错误,再清理句子枝叶,仔细审查修饰成分内部是否有毛病以及与中心语的搭配是否得当。句子的病因大概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逻辑错误、结构混乱、表意不明、成分多余或残缺。修改方法是补法,删法和换法,运用这些方法进行修改即可。

⑵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要想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必须熟练掌握常用的标点符号及其用法。答题时,要结合语句内容选择合适的标点符号。

⑶这道题考查运用关联词语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弄清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然后在此基础上选用恰当的关联词语。

14.综合运用

明德中学决定开展一次语文日活动,主题为“少年正是读书时”。请你随我们到下列站点参加活动。

(1)(标语栏)为宣传阅读的重要性,更好地促进全体学生阅读,请你设计一条宣传标语。(至少使用一种修辞)

(2)(故事会)古时很多名人的读书故事直流传至今,广为传颂。请选出下面的读书故事与人物不相符的一项()

A.韦编三绝——孔子

B.囊萤映雪——车胤、孙康

C.悬梁刺股——孙敬、苏秦

D.凿壁偷光——张衡

(3)(辩论台)下面是“网上阅读辩论会”的正方辩词,请你写出反方辩词。

正方:“网上阅读”利大于弊。中学生网上阅读可以学到书本阅读中学不到的东西,满足我们对知识的需求,还可以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我方相信,网上阅读必将成为我们中学生的最佳阅读方式。

反方:________

【答案】(1)让读书成为习惯,让书香飘满校园。感受文字之美,尽享读书之乐

(2)D

(3)示例:“网上阅读”弊大于利。网上阅读的信息良莠不齐,鱼龙混杂,我们中学生容易受到有害信息的影响。网上阅读如果缺乏自律,不能正确对待是容易染上网瘾的。所以,

我们中学生还是要坚守“书本阅读”。

【解析】【分析】(1)宣传标语,感情要真挚,构思新颖,语言简明。字数要适中,内容要积极,用语要通俗,句式要整齐,修辞要显明,读起来朗朗上口。特别是主题要鲜明,一定不能脱离“少年正是读书时”的主题,且要注意做宣传的目的是“宣传阅读的重要性,更好地促进全体学生阅读”。平时要注意观察、阅读好的宣传语、提示语、标语等,多体会其中的优点,汲人所长,为我所用。

(2)D读书故事与人物不相符。凿壁偷光一匡衡。

(3)写辩词。要针对正方的发言,为反方写一段话,反驳对方观点。首先要理解正方的观点和依据是什么,然后有针对性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对自己的观点加以证明,对对方的观点加以反驳,反驳时可抓住对方的论据,一一进行批驳,理由可分条列出。总之要做到观点明确,语言简洁,用词精确,逻辑严密。如“网上阅读”弊大于利。网络使我们缺少与人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产生社交恐惧;网络使我们能容易沉浸在虚拟的世界,不敢面对真实;网络使我们不善于思考,啥事都去找百度谷歌等。

故答案为:⑴让读书成为习惯,让书香飘满校园。感受文字之美,尽享读书之乐

⑵ D

⑶示例:“网上阅读”弊大于利。网上阅读的信息良莠不齐,鱼龙混杂,我们中学生容易受到有害信息的影响。网上阅读如果缺乏自律,不能正确对待是容易染上网瘾的。所以,我们中学生还是要坚守“书本阅读”。

【点评】⑴本题考查拟写标语的能力。在拟写标语的时候要注意主题突出,字数简洁,活用修辞,作答时用简短文字写出的有宣传鼓动作用的口号。

⑵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积累,注意古代名人的读书故事的积累。

⑶本题考查发表观点与看法的能力。根据题干要求,要求学生针对“网上阅读”的利与弊的问题,以反方的角度,即:“网上阅读”弊大于利进行辩论、谈谈自己的看法,答题时可以围绕着“网上阅读的信息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缺乏自律”等方面作答,同时注意语句通顺即可。

15.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生存于世的万物都应该回报。②如果你是一棵大树,就洒下一片绿阴________(,;)③如果你是一株小草,就增强一分春色。④我们人类________应该学会回报。(1)给第②句选择正确的标点符号,写在横线上。

②如果你是一棵大树,就洒下一片绿阴________(,;)

(2)“如果你是一株小草,就增强一分春色”有语病,请改正过来。

(3)给第④句补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④我们人类________应该学会回报。

(4)仿照文中画线的句子,再续写一个句子。

【答案】(1);

(2)“增强”改为“增添”。

(3)也

(4)如果你是一条河流,就滋润一方土地;如果你是一只雄鹰,就搏击万里长空。

【解析】【分析】(1)前后两个分句构成并列关系,所以应该选用“;”号。

(2)搭配不当,把“增强”改为“增添”。

(3)依据前面的所写“大树”和“小草”,再写到人,所以④句应该填写“也”据此理解作答。(4)仿写时,首先分析结构找到仿点。每一个仿写题给出的例子都有一定的格式,确定句式仿格调;然后要研究例句仿修辞,看例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③看清要求定主题。仿写句子在内容上要与例句相一致。本题作答要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采用“如果你是……,就……”的句式来拟写作答。如:如果你是一股清泉,就滋养一方百姓。答案是多元的。符合题目要求即可。

故答案为:⑴;

⑵ “增强”改为“增添”。

⑶也

⑷如果你是一条河流,就滋润一方土地;如果你是一只雄鹰,就搏击万里长空。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标点符号的理解和运用,注意要首先通读提供各句,明确句意,掌握语气,揣测所用标点是否正确。

⑵本题考病句的辨析,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语言赘余等。先通读全文,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⑶本题考查关联词语的原因,注意结合语境,明确句子之间的关系,填写恰当的关联词语。

⑷本题考查了句子的仿写。解答此题首先要考查所给的句子,分析其特点,然后根据分析结果仿写句子即可。注意应在结构、字数、句式、修辞等方面一致。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练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