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颗粒探针检测核糖体失活蛋白
转几丁质酶和核糖体失活蛋白双价基因大豆的获得与抗病性鉴定

Vol 132,N o 112pp 11841-1847 Dec 1,2006作 物 学 报ACT A AG RONOMIC A SI NIC A第32卷第12期2006年12月 1841~1847页转几丁质酶和核糖体失活蛋白双价基因大豆的获得与抗病性鉴定郭玉双1 张艳菊2 朱延明1,3 李 杰1 柏 锡1 张淑珍2 吴书音1李海燕1Ξ(1东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30;2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30)摘 要:以东北地区4个主栽大豆品种为试材,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2个抗真菌病基因,即几丁质酶基因和核糖体失活蛋白基因构建在同一植物表达载体上,对受体材料进行遗传转化,获得了经S outhern 检测同时整合双价基因的T 0代转基因大豆植株,转化频率为015%。
将T 0代转基因大豆植株扩繁至T 2代,并进行了大豆疫霉根腐病和大豆灰斑病的抗性检测,4个株系的抗性均比对照有明显提高。
分子生物学验证及RT 2PCR 检测表明,2个外源基因在4个株系中均进行了转录表达。
关键词:转基因大豆;几丁质酶基因;核糖体失活蛋白基因;大豆疫霉根腐病;大豆灰斑病中图分类号:S 565Obta inment o f Tr ansgenic Soybean Plants w ith Chitinase and Ribosome Inactivating Pr otein G enes and Their Resistance Identi f i cationG UO Yu 2S huang 1,ZHANG Y an 2J u 2,ZHU Y an 2M ing 1,3,LI J ie 1,B AI X i 1,ZHANG S hu 2Zhen 2,W U S hu 2Y in 1and LI Hai 2Y an1(1Life S cience C ollege ,N ort heas t Agricultural Universi ty ,Harbin 150030,Heil ongjiang ;2A gricul t ural C ollege ,N 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 ity ,H arbin 150030,H eil ongjiang ,C hina )Abstract :S oybean is one of the m ost im portant sources of edible oil and pr otein in the wor ld 1H owever ,it suf fers fr om many kinds of fungal diseases ,such as fr ogeye leaf spot (Cercospora so jina )and s oybean Phytophora r oot rot (Phytophthora megasperma Drechs)1F ungal disease is a ma jor limiting fac tor in soybean pr oduction 1The fungal disease can be e ffectively contr olled by breeding plant cultivars with genetic trans form ation 1R ecently bean chitinase gene (chi ),barley r ibosome 2inactivating pr otein gene (rip )and β21,32glucan have been successfully introduced to several plant species and achieved increasing resistance to several funga l diseases 1In this study ,plant expression vector c ontaining bivalent fungi 2resistance gene chi and rip was c onstructed and these two genes were transferred into four main soybean cultivars in Nor theast China by Agrobac ter ium 2m ediated trans form ation 1T he identifica tion o f T 0regenerated plants was determ ined by PC R and S outhern blot analysis ,transgenic s oybean c o 2integrated the two anti 2fungal pr otein genes wer e obtained ,the trans form ation frequency was 015%1F our T 2bivalent transgenic soybean lines G 0421,G 0422,G 0423and G 0424were obta ined and the resistance to P 1megasperma and C 1so jina of the four lines were characterized 1C om paring to the non 2transgenic type which was sensitive to P 1megasperma ,G 0421,G 0422and G 0423were resistant ,and G 0424was m oderately resistant to P 1megasperma 1All the four lines were resistant to C 1so jina while the non 2transgenic type is m oderately r esistant to C 1sojina 1PCR am plification dem onstrated that the T 2bivalent tr ansgenic soybean lines c ontained the tw o trans ferred genes 1RT 2PCR analysis sh owed that b oth of the tw o trans ferred genes expressed in the transgenic s oybean lines 1These transgenic s oybean lines with increasing resistance to P 1megasperma and C 1sojina w ill be useful in s oybean resistance breeding 1Ξ基金项目:国家转基因植物研究与产业化开发专项(J 992B 2013)。
核糖体失活蛋白的应用研究进展

RI s 一类 从高 等植 物 中分 离获 得 的具 有抑 制核 糖 体 翻译 功能 的毒 蛋 白. P 是 蓖麻 蛋 白 (i n 是第 一 r i) c 个 从植物 中分 离得 到 的对 核糖 体蛋 白质翻译 具有 强烈 抑制作 用 的毒蛋 白 , 美洲 商陆 蛋 白的全 长9 9 p 编 3b , 码 3 3 氨基 酸 , 端 2 1个 N 2个 氨基酸 为信 号肽 , C端 2 个 氨基 酸 为稳定 区 , 9 成熟 蛋 白是不 带 信号 肽 和 C末 端 稳定 区 , 这样 的蛋 白就 有 了抗 病活 性 和N一 糖苷 酶 活性. 随后人们 陆续 从 1 8种单 子 叶植物 和 1 2种 双子 2 叶 植物 中检 测到 了 RI s1 表 1 列 的是 常见 的核糖 体失 活 蛋 白 的类 型. I s按结 构 可 分为 两种 类 型 : P [. ] 所 RP I型为单 链蛋 白, 有R 糖 苷酶 活性 ; 型RI s 具 NA N一 Ⅱ P 是两 条 多肽链 ( A链 和B链 ) 通过 二硫 键结 合 而成 ,
作 一综 述.
关 键 词 : 糖 体 失 活 蛋 白 ; 病 毒 ; 真 菌 ; 昆虫 ;抗肿 瘤 ;抗 艾 滋 病 核 抗 抗 抗
中 圈 分 类号 : 8 Q7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10 —8 92 0 ) 20 0—7 002 3 (0 7 0—2 40
Th o e s o b s m e I a tv tng Pr t i e Pr gr s n Ri o o - n c i a i o e ns App i a i n lc t o
《DNA功能化纳米探针的设计及在miRNA检测中的应用》范文

1.纳米材料的选择
设计DNA功能化纳米探针的首要步骤是选择合适的纳米材料。常用的纳米材料包括金纳米粒子、量子点、碳纳米管等。这些材料具有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质,如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较高的比表面积和易于修饰等。
2. DNA分子的设计与合成
DNA分子的设计与合成是DNA功能化纳米探针设计的关键步骤。根据目标分子的序列和结构,设计出具有特定序列的DNA探针。这些DNA探针通常通过特定的化学键合方式与纳米材物技术的快速发展,DNA功能化纳米探针已成为生物医学研究的重要工具。这类探针利用DNA分子的特异性识别能力与纳米材料的优越物理化学性质相结合,在生物分子检测、疾病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本文将重点介绍DNA功能化纳米探针的设计原理及其在miRNA(微小RNA)检测中的应用。
二、DNA功能化纳米探针的设计原理
1.纳米材料选择:DNA功能化纳米探针通常选用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光学性质的纳米材料,如金纳米粒子、量子点、碳纳米管等。这些材料能够与DNA分子有效结合,提高探针的稳定性和灵敏度。
2. DNA分子修饰:通过化学合成或生物工程方法,将DNA分子修饰在纳米材料表面。修饰的DNA序列需与目标miRNA具有高度的互补性,以保证探针的特异性。
四、展望与挑战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DNA功能化纳米探针在miRNA检测中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和深入。未来,研究者们将进一步优化探针的设计和制备方法,提高其稳定性和灵敏度,降低检测成本。同时,随着对miRNA功能和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DNA功能化纳米探针将在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然而,仍存在一些挑战需要克服,如如何提高探针的特异性、降低非特异性吸附等。
3.信号检测与分析:通过光学、电化学等方法检测杂交后产生的信号,对miRNA进行定量分析。同时,结合信号放大技术,提高检测灵敏度。
核糖体失活蛋白的应用研究进展

核糖体失活蛋白的应用研究进展胡俊;孙素荣;张智;兰海燕;张富春【期刊名称】《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07(024)002【摘要】核糖体失活蛋白(ribosome-inactivating proteins,RIPs)是一类广泛存在于高等植物中能抑制核糖体翻译功能的毒蛋白.本文就核糖体失活蛋白在抗病毒、抗真菌、抗昆虫、抗肿瘤及艾滋病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及应用作一综述.【总页数】7页(P204-210)【作者】胡俊;孙素荣;张智;兰海燕;张富春【作者单位】新疆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新疆,乌鲁木齐,830046;新疆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新疆,乌鲁木齐,830046;新疆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新疆,乌鲁木齐,830046;新疆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新疆,乌鲁木齐,830046;新疆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新疆,乌鲁木齐,83004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78【相关文献】1.通过细胞穿膜肽和皂苷增强一种核糖体失活蛋白抗肿瘤活性 [J], 刘洋;曹雪玮;卢美雅;王富军;赵健2.丝瓜籽核糖体失活蛋白Luffin-α的基因克隆、表达及抗肿瘤活性研究 [J], 楼秋雯;陈为为;黄志广;安紫珲;朱振洪3.两种麻疯树核糖体失活蛋白基因Curcin和Curcin C在种子萌发过程中的表达模式研究 [J], 张敬;吉柔风;杨千;丁蒙蒙;陈放;徐莺4.剧毒性Ⅱ型核糖体失活蛋白蓖麻毒素和相思子毒素的检测鉴定方法研究进展 [J], 梁龙辉;夏俊美;刘昌财;刘石磊5.麻疯树中一种Ⅱ型核糖体失活蛋白基因的克隆和表达调控分析 [J], 李笑;王菲;彭婕;陈放;徐莺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核糖体失活蛋白的研究应用进展

核糖体失活蛋白的研究应用进展
陈执中
【期刊名称】《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年(卷),期】2007(000)004
【摘要】核糖体失活蛋白(RIPs)是一类存在于药用植物和葫芦科植物种子中具有核糖核酸(RNA)N-糖苷酶活力的生物毒性蛋白.文章综述RIPs的提取、分离纯化、化学结构分析、生物活性测定等的研究及其在抗艾滋病病毒和抗癌中的应用进展.【总页数】4页(P187-190)
【作者】陈执中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药学院,上海,20003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
【相关文献】
1.植物核糖体失活蛋白研究进展 [J], 黄梦琦;周娴;李婧姝;郭诗华;崔永红
2.丝瓜籽核糖体失活蛋白Luffin-α的基因克隆、表达及抗肿瘤活性研究 [J], 楼秋雯;陈为为;黄志广;安紫珲;朱振洪
3.两种麻疯树核糖体失活蛋白基因Curcin和Curcin C在种子萌发过程中的表达模式研究 [J], 张敬;吉柔风;杨千;丁蒙蒙;陈放;徐莺
4.剧毒性Ⅱ型核糖体失活蛋白蓖麻毒素和相思子毒素的检测鉴定方法研究进展 [J], 梁龙辉;夏俊美;刘昌财;刘石磊
5.被子植物中核糖体失活蛋白基因家族分子进化研究 [J], 薛亚杰;余亚军;侯佳佳;程柯;韩雅彭;袁红雨;周思源;程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纳米技术在生物医学检测中的应用及其诊断效果评估

纳米技术在生物医学检测中的应用及其诊断效果评估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纳米技术成为了当今世界的热门研究领域之一。
纳米技术的应用可以被广泛的运用于各个领域,其中在生物医学检测中的应用尤为突出。
纳米技术在生物医学检测中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检测的准确性和灵敏度,还可以极大地提升诊断的效果。
本文将探讨纳米技术在生物医学检测中的应用及其诊断效果评估。
一、纳米技术在生物医学检测中的应用1. 纳米颗粒在生物医学检测中的应用纳米颗粒是纳米技术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形式。
纳米颗粒可以通过表面修饰来实现对生物标志物的特异性识别,从而用于生物医学检测中。
通过改变纳米颗粒的表面性质,可以实现对不同生物标志物的选择性检测,因此在癌症早期诊断、感染病原体检测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2. 纳米传感器在生物医学检测中的应用纳米传感器是一种利用纳米技术制备的传感器,具有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的特点。
纳米传感器可以通过监测生物标志物的变化来实现对疾病的早期检测和诊断。
目前已有研究表明,纳米传感器在肿瘤标志物检测、病原体快速筛查等方面表现出色,为生物医学检测提供了更为便捷和准确的方法。
3. 纳米荧光探针在生物医学检测中的应用纳米荧光探针是一种利用纳米技术制备的荧光标记物,可以用于生物标志物的定性和定量检测。
纳米荧光探针具有高荧光强度、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可以在体内实现对生物标志物的实时监测。
目前,纳米荧光探针在肿瘤分期、微生物感染等方面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二、纳米技术在生物医学检测中的诊断效果评估1. 灵敏度评估纳米技术在生物医学检测中的一个显著优势就是其高灵敏度。
纳米颗粒、纳米传感器等纳米材料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表面活性,可以实现对极微量生物标志物的检测。
与传统的生物医学检测方法相比,纳米技术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可以在疾病的早期阶段实现准确的诊断。
2. 特异性评估纳米技术在生物医学检测中往往通过表面修饰来实现对生物标志物的特异性识别。
这种特异性识别不仅可以区分不同生物标志物,还可以避免对其他分子的干扰,提高了检测的特异性。
凝胶HPLC测定相思子毒素纳米粒包封率

凝胶HPLC测定相思子毒素纳米粒包封率宋良才;李丽琴;徐建富【摘要】目的建立相思子毒素的凝胶HPLC分析方法,用于测定相思子毒素纳米粒的包封率.方法采用TSKgel G2000SWXL凝胶色谱柱;流动相为20mmol/L PB,pH =7.3,流速为0.8mL/min;柱温为25℃;分析时间为20min;紫外检测波长为214nm;进样量60μL.结果 2种纳米粒上清液对于相思子毒素的测定均无干扰;相思子毒素保留时间为10.35±0.55min (n=20);在浓度范围12.5~400μg/mL内,峰面积与相思子毒素含量成良好的线性关系:y=52.85676x-342.656,R=0.9999( n=6,P<0.0001);相思子毒素日内平均回收率为100.47%~107.73%,RSD为0.17%~0.25%;日间回收率为100.87%~106.33%,RSD为1.48%~2.18%;温度对于相思子毒素舍量变化影响很小,5日内,相思子毒素样品在室温、4℃以及-20℃保存均较为稳定,检测浓度平均回收率为98.04%~106.86%,RSD<3%;蛋白的最低检测限为49.5ng.结论该方法专属性强,可用于相思子毒素纳米粒包封率和释药率的测定,也可用于较低舍量相思子毒素的定量分析.【期刊名称】《现代仪器与医疗》【年(卷),期】2012(018)003【总页数】4页(P24-26,20)【关键词】相思子毒素;凝胶HPLC;纳米粒;包封率【作者】宋良才;李丽琴;徐建富【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化研究院第四研究所北京102205;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化研究院第四研究所北京102205;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化研究院第四研究所北京1022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57.7;R93相思子毒素(Abrin)是存在于豆科藤本植物相思子(Abrus Precatorius)种子中的一种蛋白毒素,分子量约60~62KD,属Ⅱ型核糖体失活蛋白(RIPs)[1]。
核糖体失活蛋白及其抗病毒转基因研究

摘 要 综述 了几种 常见 核糖 体 失活蛋 白在 植物 抗病毒 基 因工程 中的研 究 , 并对核 糖 体 失活蛋 白的发 展 前景进 行 了展 望。 关 键词 核 糖体 失 活蛋 白 ; 商陆抗 病毒 蛋 白 ; 粉蛋 白; 天花 玉米核 糖 体 失活蛋 白 ; 病毒研 究 抗 中图分 类号 Q 8 7 文献 标识 码 A 文 章编 号 0 1— 6 120 )5 146 0 57 6 1(07 3— 11- 2
待解决的一大难题 。 核糖体失活蛋 白( i sm - at an 链 碱 性 蛋 白, 子量 约 为 3 能 专 一水 解 真 核生 物 核糖 Rb o ei cvt g o n i i 分 0k D,
美洲商陆植 物体 内, 存在 4种抗病毒蛋 白:A 、A . P PPP1 I、
RP 有 R AN 苷 酶 活性 , 异 地 I具 N 精 可特 P PS P PH 目前研 究 最 为深 入 的抗 病 毒蛋 白是 P P A -和 A -。 A ,
2 . P P概 况 。 A 是 从 美 洲 商 陆 中 分 离 出来 的一 种单 .I A 1 PP 体 2S2S R A上 一特 定 腺 瞟 呤 处 糖 苷键 , 织 E 2 T 6/8 N r 组 FG P / 复合 物与核 糖体 6 大亚基 的结合 , 蛋 白质合 成受阻 。A 0 S 使 PP 除能 降解 r N R A外 , 具有 双 链超 螺 旋 D A切 割 活性 秘 在 还 N 。
陆 叶片 和种 子 。A -p 近 年来 从 商 陆根 中分离 出的一 种 P PH 堤: 新 型核 糖 体 失 活蛋 白 , 分子 量 是 2 . k 等 电点 是 7 。 9 D, 5 .试 8 验发 现 。A . 商 陆 根 的 分 泌物 之 一 , 化 的 P P H不 P PH是 纯 A . 具 有抗 真菌 活性 。 2. A .2 1 P P基 因 的克 隆及 其在 植 物抗 病毒 基 因工 程 中 的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纳米颗粒探针检测核糖体失活蛋白 (作者: __________ 单位: ___________ 邮编: ___________ )
【摘要】建立了纳米颗粒探针检测核糖体失活蛋白的方法。 以聚苯乙烯纳米颗粒为载体并进行表面修饰,在其表面固定特异性蓖 麻毒单抗并作为探针,用于蓖麻毒蛋白的检测。米用场流分离技术对 纳米颗粒探针进行准确表征,并利用扫描电镜比较聚苯乙烯纳米颗粒 的形貌变化。结果表明:通过扫描电镜图片能够观察到聚苯乙烯纳米 颗粒表面结合的蛋白,此纳米颗粒探针能够与蓖麻毒蛋白等核糖体失 活蛋白的特异性结合,应用于目标蛋白的检测。 【关键词】 纳米颗粒探针;蓖麻毒素;核糖体失活蛋白;场流分离; 扫描电镜;聚苯乙烯 1引言
核糖体失活蛋白(Ribosome ]inactivating proteins, RIP)存在于 许多植物中,植物核糖体失活蛋白的生理功能是起防御作用, 即抵抗 病虫害或者恶劣的环境[1]。根据蛋白质的一级结构,RIP可以分成 两类:1型,由一条多肽链组成;H型,是双链蛋白。H型双链RIP由2 条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或者4条多肽链组成,分子量约为60或120 kDa,其中一条是A (Active)链,具有N[糖苷酶活性;另一条是B (Binding)链,这两条链通 过二硫键和非共价键连接[2,3]。蓖麻毒是一种典型的核糖体失活蛋 白,由于蓖麻毒来源广泛,禁止化学和生物武器公约把蓖麻毒列为最 为严格的控制对[4,5]。因此,开展对蓖麻毒等核糖体失活蛋白的检 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6〜8]。目前,检测核糖体失活蛋白的方法有免 疫分析法和生物质谱法[9〜11]。纳米材料因具有颗粒尺寸小、比表 面积大、表面能高、表面原子所占比例大等特点而被广泛应用于蛋白 检测中[12,13]。场流分离(Field flow fractionation, FFF)是 Giddings 提出的一种新的分离分析理论[14,15],它将流体与外加场联合作用于 样品,实现样品组分的分离。场流分离技术可分离提纯、收集流体中 范围为0.02〜1呵的悬浮物颗粒,也可作为一种表征技术对样品中 纳米颗粒的质量、密度、电荷及其它物理参数的准确测定。场流分离 技术根据外加场的不同,可分为沉降场、流体场、热力场、电场和磁 场等多种分支,其中沉降场流分离(Sedime ntatio n field flow fractionation)技术较为完善且应用较多[16,17]。 本研究建立了纳米颗粒探针检测核糖体失活蛋白的方法。以聚 苯乙烯纳米颗粒为载体,经表面修饰后在其表面固定特异性单抗, 利 用沉降场流仪对纳米颗粒探针进行准确表征, 测量出单个聚苯乙烯纳 米颗粒结合的目标分子数目,并利用扫描电镜比较聚苯乙烯纳米颗粒 的形貌变化。通过扫描电镜图片能够观察到聚苯乙烯纳米颗粒表面结 合的蛋白,此纳米颗粒探针能够与核糖体失活蛋白的特异性结合, 可 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应用于目标蛋白的检测。 2实验部分 2.1仪器与试剂 沉 降场流分离仪(Postnova, UT, USA);Anton Paar DMA (60/602)振动管密度计(奥地利Anto Paar公司);场发射扫描电镜 (LEO 1550 EDS/OPAL/EBSD/STEM, Zeiss, Thornwood, USA); Sputter Coater SC7640 离子溅射仪(Quorum Tech no logies, UK); NAP]5及NAP[10凝胶渗透柱(通用公司);5417C离心机(德国 Eppendrof 公司)。 蓖麻毒素A链(Ricin A Chain,纯度98.99%)及其单抗IgG均 由美国农业部西部研究中心友情提供;聚苯乙烯纳米颗粒(240 nm, 10%,w/V, Bangs Laboratories Inc. PA, USA);NH4HCO3 (99.5%)
、 表面活性剂FL_70(Fisher公司);实验用水为Milli^Q超纯水(18 M Q)。 纳米颗粒探针制备用试剂套装(含聚氧乙烯]聚氧丙烯[聚氧乙烯嵌段 共聚物(F108_PDS)、3(2吡啶二巯基)丙酸N羟基琥珀酰亚胺酯 (SPDP)、二硫苏糖醇(DTT)和磷酸盐缓冲液,pH 7.4)购自Sigma公 司。 2.2实验方法 2.2.1离心沉降分离检测技术场流分离技术可视为一种单相 的色谱技术,其系统设计为在超薄的样品分离通道的垂直方向上引入 一个可调控的外加场(如重力场、离心场等)[11〜13]。含有纳米颗粒 悬浮液样品在流动相的作用下流过分离通道。 当样品进入通道后,样 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品将暂停一段时间(即Relaxation time,停留注射或松弛步骤)。此时 样品中的不同组分由于物理性质的差异, 在外加场的作用下,靠近 通道壁的流体比中心处流得慢,不同质量的纳米颗粒在通道中的流速 差别会导致其相应的保留时间较大的差异, 在流体及外加场的联合作 用下,样品组分就得到了分离,沉降场流分离仪结构 [18]及分离原理 如图1所示。 分析化学第38卷第5期全灿等:纳米颗粒探针检测核糖 体失活蛋白 图1 (a)沉降场流分离仪结构图[18]和(b)沉降场流通道分 离原理示意图 Fig.1 (a) Structure diagram of the field _flow fractionation(FFF) system[18]a nd (b) worki ng prin ciple scheme of FFF cha nnel 纟纳米颗
粒在尺度为940 mm X20 mm >0.254 mm的线型光滑通道中进行,该 通道的空隙保留体积为4.49 mL,死体积为0.439 mL,外加场为离 心力场。检测时将线型光滑通道置于离心场中随离心机轴向旋转, 距 离离心机轴的径向距离为15.5 cm。流动相为流速为1.5 mL/min的 0.1% FLJ0溶液。样品进样体积为10山,松弛时间为12 min以确 保样品在分离通道中平衡,离心机转速 500〜2000 r/min,紫外检测 器波长为254 nm。聚苯乙烯纳米颗粒的密度为1.053 g/cm3[19]。利 用振动管密度计测定0.1% FL_70的流动相密度为997.1 kg/m3 [20]。 2.2.2纳米颗粒表面修饰 利用修饰剂F108]PDS对聚苯乙烯表 面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进行修饰,并利用离心沉降分离仪进行表征:按比例取适量修饰剂 F108[PDS (10 g/L)加入到聚苯乙烯纳米颗粒悬浮液中,在一定条件 下使聚苯乙烯颗粒表面物理吸附足够量的修饰剂 F108〕PDS,经分离 机离心分离未结合或结合不紧密的修饰剂 F108]PDS ,弃去上清液后 用磷酸盐缓冲液重新稀释纳米颗粒,重复上述步骤3次并合并悬浮液 涡旋混合,取10山纳米颗粒悬浮液样品进行离心沉降分析。 223蓖麻毒单抗表面修饰 利用修饰剂SPDP对蓖麻毒单抗 进行修饰,并利用离心沉降分离仪进行表征:按比例取适量修饰剂 SPDP加入到蓖麻毒单抗溶液(2.0 g/L)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后,利 用NAP[5柱分离除去过量的修饰剂 SPDP及一些小分子反应产物, 再加入适量修饰剂 DTT,再利用NAP_10柱分离除去过量的修饰剂 DTT。 2.2.4纳米颗粒固定单抗将端基化的抗体与经表面修饰后的 聚苯乙烯纳米颗粒温和反应,离心除去未结合及结合松散的抗体上清 液,用缓冲盐再次悬浮并涡旋混合,再离心沉淀的纳米颗粒,即得到 具有特异性抗体修饰的纳米探针颗粒,取 10 gL纳米探针颗粒悬浮 液进行FFF分析,测定其表面抗体结合的程度。 2.2.5蓖麻毒蛋白的检测 取5 gL蓖麻毒蛋白,加入到 2.2.4 节制备得到的纳米颗粒探针中,恒温反应。取 10 g-纳米探针颗粒 悬浮液进行FFF分析,测定其表面抗体与蓖麻毒蛋白的结合程度。 2.2.6扫描电镜法 将固含率为1%的聚苯乙烯纳米颗粒悬浮, 液滴在带有碳膜的电镜用铜网上,待悬浮液中的载液用氮气吹干后, 利用离子溅射仪进行离子溅射镀膜,最后将样品放入电镜样品台上进 行扫描电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镜观测。 图2纳米颗粒探针制备机理 3结果与讨论
3.1实验机理 以聚苯乙烯纳米颗粒为载体,经表面修饰后在其表面固定特异 性单抗,利用离心沉降场流仪对纳米颗粒探针进行准确表征, 测量出 单个聚苯乙烯纳米颗粒结合的目标分子的数目,实验机理如图 2所 示。由于聚苯乙烯纳米颗粒比表面积大,在溶液中分散性好,本实验 中纳米颗粒的抗原包被、免疫反应均在准均相溶液中进行,反应更充 分,反应物用量更少,反应更完全,可用于痕量、超痕量目标分子的 快速检测。 3.2沉降场流分离法 在2.2.1节的实验条件下,聚苯乙烯纳米颗粒典型的沉降场流 分离谱图如图3所示,保留时间约为46 min。图3聚苯乙烯纳米颗 粒典型的沉降场流分离谱图 Fig.3 Fractogram from typical FFF analysis of bare polystyre ne(PS) particles
利用沉降场流分离技术测定纳米粒径的原理的报道较多,根据 在外加力场作用下,不同质量的纳米颗粒在分离通道中具有不同的保 留时间进行分离。在一定实验条件下,通过测定的纳米颗粒的保留时 间Tr,计算纳米颗粒的水力学粒径 d,如式(1): R=V0/Vr=6兀coth0.5 入2刀(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