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吴昌硕的一生讲解
吴昌硕人物画鉴赏

吴昌硕人物画鉴赏2014年是中国近现代杰出的书画大师吴昌硕(1844〜1927 年)诞辰170 周年。
吴昌硕属于大器晚成的艺术家,曾言自己“三十始学诗,五十始学画”。
且金石、书法、诗歌、绘画“四绝”,又融为完整的一体。
其篆刻、书法和绘画水平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公认为艺坛泰斗和“后海派”艺术的开山代表。
纵观中国书画中的人物画发展史,其从宋元之后便开始走向衰落。
尽管明万历时期学者利玛窦(1552〜1610 年)、清康熙至乾隆年间宫廷画家郎世宁(1688 〜1766 年)这两位意大利传教士为其注入了西洋人物画技巧等新的血液,但总归是难挽颓势、影响甚微。
相较于清代山水花鸟画的繁荣,人物画日趋没落。
直至吴昌硕时代,中国的水墨人物画开始呈现崭新的面貌。
1. 1893 年作《临金农醉钟馗图》立轴纸本设色99 X 39.5厘米浙江省博物馆、西泠印社与澳门艺术博物馆联合举办的吴昌硕作品展所展出精品此图系大师50 岁时所作,著录于2007 年澳门民政总署出版的《与古为徒:吴昌硕逝世八十周年书画篆刻特集•下》和2009 年江西美术出版社《中国历代书画名家经典大系•吴昌硕(上卷)》。
图中笔墨尚显稚嫩,但笔意朴拙。
尽管钟馗形象睅突其目,臃肿其躯,宽大其服,不同于以往人们印象中的钟馗,却多了一分憨态与人情味。
配以自题俚语,倒也不失为一幅大师早期的人物佳作。
2. 1908 年作《灯下观书图》立轴水墨纸本106 X 40.3厘米中国美术馆藏该图是据友人沈石友诗意而作,著录于2009 年江西美术出版社《中国历代书画名家经典大系•吴昌硕(上卷)》。
该画笔墨变化微妙,浓淡枯湿交融,显示出作者用墨的奇巧。
画面人物倚卷观书,膝前置一竹架油灯,扬眉睁目,仅用寥寥数笔就画龙点睛般表现出人物专注读书的神采;十分活脱的泼墨衣衫,亦把文人冬季挑灯苦读的情形表现得淋漓尽致,正所谓“苦铁(吴昌硕的名号)画气不画形”。
吴昌硕人物画的题材、画法与特点吴昌硕绘画师从清末画坛“海派四杰”之一的任伯年(1840〜1896年), 他与任伯年的关系也是亦师亦友。
昌硕故里的大师足迹

昌硕故里的大师足迹作者:余连祥来源:《文化交流》2014年第08期1913年,吴昌硕被公推为西泠印社首任社长。
他在印社观乐楼题写长联道:“印讵无原,读书坐风雨晦明,数布衣曾开浙派;社何敢长,识字仅鼎彝瓴甓,一耕夫来自田间。
”“一耕夫来自田间”,既是自谦,又为实情。
吴昌硕于清道光二十四年八月初一,即1844年9月12日,生于浙江省孝丰县鄣吴村一个读书人家。
鄣吴村原先称鱼池乡归仁里。
此地山青水秀,宜居又宜稼穑。
吴氏高祖吴瑾于南宋年间由淮安渡江,在此繁衍生息,至明代中叶成为第一大姓,归仁里由此改叫“鄣南吴家村”,简称鄣吴村。
嘉靖中,吴氏有“父子叔侄四进士”,传为浙西科举史上的佳话。
及至清代,吴氏一直是官宦望族,举人、进士不下百人。
官宦富豪在鄣吴村大兴土木,铺着卵石的街巷纵横交错,高大的门楼、牌坊溪边林立,亭台楼阁鳞次栉比。
村民引山溪穿村而过,名鲤鱼溪。
这条溪从吴氏大户人家的厨房间缓缓流下来,各家取水洗涤特别便利。
传说,吴氏宗族操办红白喜事,菜肴放在木盘上,可以从上家厨房漂流到下几家厨房。
现在,这条溪还淙淙流淌;鄣吴人尽管喝上了自来水,但仍爱在清溪水里淘米洗菜。
山坡上的吴氏宗祠,气势雄伟,被当地人误誉为“金銮宝殿”;吴家官墓,当地俗称“天官墓”,附有“金头御葬”的神奇传说。
因而当地有“大大鄣吴村,小小孝丰城”的童谣。
如今,村里尚留有“状元坊”“状元桥”“天官府”“天官墓”“下马石”等地名和遗迹。
吴昌硕为吴氏二十二世孙,初名俊,又名俊卿。
父亲吴辛甲,咸丰元年(1851)举人,有“截取知县”虚衔,著有《半日村诗稿》。
鄣吴村西有崇山峻岭,村东和村中溪边古木参天,日照短,人称“半日村”。
吴昌硕晚年忆故乡,刻有一方“半日村”朱文印。
祖父吴渊,嘉庆戊午(1798)举人,曾任嘉兴府海盐县教谕,后任孝丰古桃书院山长,著有《天目山房诗稿》。
吴昌硕六岁时即由父亲破蒙,七八岁时便入亭子山下的溪南静室读书,十二三岁时随父亲下田劳动。
吴昌硕简介

吴昌硕(1844-1927),我国近现代金石书画艺术大师,名俊、俊卿,初字香补,中年更字昌硕、仓石,民国元年(1912),号缶庐、苦铁等,敬慕者以“缶翁”称之。
他成功最早的是篆刻,雄浑苍老,创为一派;功力最深的是书法,尤擅石鼓文;影响最大的是国画,以篆书、狂草入画,喜作大写意花卉。
他的艺术达到熔诗、书、画、印“四绝”于一炉,为近现代书画篆刻大师,在中国艺术史上享有极高的地位,被尊为“一代宗师”。
鄣吴镇是一代书画宗师吴昌硕先生的故里,更值得一提的是:鄣吴还是制扇之乡。
镇域经济以制扇和竹制品加工为主,从业人数达3800余人,产品主要销往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等地。
吴昌硕绘画作品艺术风格浅析

吴昌硕绘画作品艺术风格浅析夏万杰(江苏省盐城高等师范学校江苏盐城224001)吴昌硕(1844~1927),名俊卿,字昌硕,号缶庐、苦铁、大聋等,为浙江安吉人士,出身于一个贫穷的书香门第。
他一生经历了诸多磨难,尤其是在其早年,十七岁时遭遇战乱,一家人流离失所,在外飘泊五年之后才得以重返家乡,到那时全家九口人只剩下了吴昌硕父子二人,父亲迁居安城,开垦荒园,过了近十年的耕种生活。
后来吴昌硕出门游历,以篆刻为生,直至50岁,经友人推荐才做了一个安东知县,但一月便辞官而去。
辞官后久居上海,潜心于书画、篆刻的艺术创作,终成清末海上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审美观中,把传神写照、笔精墨妙、不似之似、超以象外、迁想妙得等传统审美观点视为评判中国画的重要标准。
中国画讲究“神韵”,要求表现对象在似与不似之间,继而有创造性地表现出自己的思想境界。
在吴昌硕的画中既有传统画风的精髓,同时浓厚的个人情感,用墨用色大胆、运笔流畅、笔力苍劲、独具一格,具有高超的艺术境界。
他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选择和表现对象,融合晚清各家之长,然后遗貌取神,加以创造革新,以极度简练概括的笔墨来表现深邃的意境,抒发丰富的思想感情。
他所作的画笔恣墨纵、不拘成法,外貌粗疏而内蕴浑厚、虚实相生、能纵能收、疏可走马、密不容针,这正是“大处着眼,小心收拾”的结果。
他以泼墨写叶,浓墨勾叶筋,淡墨画花卉蔬果,而盘旋往复,贯通全画的则是以书入画,画因书的流动而生意盎然。
设色古朴,用笔豪放,充分表现了吴昌硕古拙、浑重、豪迈的画风。
吴昌硕有着独特的艺术发展道路:先习篆刻、石鼓文,而后学画,致使他的笔法与他人也有着很大的不同。
他总是以篆籀之法入画,用石鼓文的笔法作画,精心苦练,创造了惊人的艺术效果,并自成一家,开拓了宽博厚朴的画风。
他的画作一扫清末画坛的萎靡柔弱之风,将钟鼎金石之力、气、姿、韵融于绘画中,使笔下的蔬果、花卉,绝不飘浮轻滑,而是古茂厚重,色彩斑斓,有一股雄劲苍古的金石之气,百看不厌,耐人寻味,流露出苍茫厚重、雄浑遒劲的古韵。
吴昌硕 西泠印社记 赏析 01

吴昌硕《西泠印社记》赏析已打印一、吴昌硕简介吴昌硕,诞于清道光廿四年(1844),殁于民国十六年(1927),享年84岁。
年轻时曾从俞樾、杨岘学艺(两人分别为道光进士、咸丰举人,著名学者和书法家),结交名收藏家、画家,多见历代名迹,心追手摹,书画篆刻皆卓而不凡,成为中国近代一大书画篆刻名家。
书法着力于《石鼓文》,参以草法,篆书凝练遒劲,气度恢弘,自出新意;楷书从颜真卿入,又取法钟繇;隶书以《祀三公山碑》为主,遍习汉碑;行书初学王铎,后冶欧阳询与米芾于一炉。
晚年以篆隶笔法作狂草,苍劲雄浑,恣肆烂漫。
篆刻融会皖、浙两派风格,更吸纳秦汉玺印、封泥、瓦匋等文字,独创以厚刃钝刀冲切入石,雄浑苍劲,别于浙、皖成规,自成一派。
作画以花卉为擅长,效法陈淳、徐渭、朱耷、任颐,融合篆书笔意入画,气酣墨饱,气势磅礴,不落前人窠臼。
综观其书画艺术,皆以雄浑苍劲为显著特点。
特别是晚年,在挥洒自如中毫无柔滑、甜熟姿态,将气势的酣畅与笔画的苍茫、涩重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风中残荷,傲骨凸显。
昌硕在书画篆刻方面的艺术成就,既是他多年勤奋耕耘的结果,也与他的文学修养、立身气度密不可分。
早年从艺于俞、杨,苦研辞章、训诂,中晚年则显其诗才敏捷,援笔立就。
昌硕也曾遵循当时多数文化人读书做官的道路,53岁时曾任江苏安东县令,但为官一月后,深感统治者压迫百姓之不公,即弃官而去,终身以艺术为业。
昌硕在世时,已是誉满天下的艺坛巨匠。
晚年寓居苏州、上海,传人众多,形成名扬天下的海派书画篆刻艺术,为中国的艺术领域注入新的气象,成为中国艺术百花园中枝繁叶茂的重要组成部分。
赏析吴昌硕撰写的《西泠印社记》,应对其习篆的历程进行一番分析。
吴昌硕的篆书,甚得益于对《石鼓文》的反复研习。
他在65岁时自记:“余学篆好临《石鼓》,数十载从事于此,一日有一日之境界。
”早年昌硕临《石鼓》,循守绳墨,点画毕肖(见其46岁临写的《石鼓文》)。
石鼓文据考证是战国时期秦地的文字,唐张怀瓘称石鼓文为“仓颉之嗣,小篆之祖”,一方面它与商周金文一脉相承;另一方面,它又是秦始皇统一中国文字所厘定的小篆的始祖。
吴昌硕诗词欣赏

吴昌硕诗词欣赏摘要:一、简介吴昌硕及其诗词成就二、吴昌硕诗词的特点与价值三、具体诗词欣赏与解析四、总结与启示正文:吴昌硕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艺术家,不仅在绘画、书法等领域具有高超的技艺,同时在诗词创作上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他的诗词作品既有传统诗词的韵味,又具有现代审美意识,成为了一位独具特色的诗人。
一、简介吴昌硕及其诗词成就吴昌硕,原名吴俊,字昌硕,号缶庐,浙江安吉人。
他是清末民初的一位杰出艺术家,生于1844年,逝于1927年。
吴昌硕的诗词作品题材广泛,既有山水田园,又有咏史抒怀,作品形式多样,诗、词、曲均有涉猎。
他的诗词成就与他的绘画、书法成就并驾齐驱,被誉为“诗、书、画、印”四绝。
二、吴昌硕诗词的特点与价值1.个性鲜明:吴昌硕的诗词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他善于运用生动的描绘手法,表现自己的情感与审美。
他的诗词语言质朴、形象生动,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2.艺术创新:在传统诗词的框架内,吴昌硕敢于尝试新的创作手法,形式多样,富有变化。
他的诗词作品既有古风的韵味,又具有现代审美意识,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创新精神。
3.情感真挚:吴昌硕的诗词作品充满了真挚的情感,他对生活、友情、家国等都有着深厚的感情。
在他的诗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爱、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家国的忧虑。
4.历史文化价值:吴昌硕的诗词作品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他以独特的视角观察历史,咏史抒怀,表达了自己对历史的见解。
同时,他的诗词作品也是研究近现代诗词史的重要资料。
三、具体诗词欣赏与解析以下是吴昌硕的一首代表作《咏梅》的赏析:雪后梅花瘦,春来竹叶青。
傍人皆妒艳,独自守幽贞。
这首诗以梅花为题,表达了诗人对梅花的赞美。
诗中运用了对比、拟人等手法,生动地描绘了梅花在雪后更显清瘦、春天里竹叶生机勃勃的景象。
诗人借梅花之美,抒发了自己高洁的品质和对生活的热爱。
四、总结与启示吴昌硕的诗词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他的创作不仅传承了传统诗词的韵味,还展现了现代审美意识。
吴昌硕|从仿作飞鸿堂到“重量级”篆刻大师60年

吴昌硕|从仿作飞鸿堂到“重量级”篆刻大师60年吴昌硕是近代篆刻史上“重量级”的大师,习印过程与多数大家无异,都有着逐步发展、探索创新、成熟定型的过程,在不同地域和条件下,交友、学习、研究、创作等外在环境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伴随着他的艺术探索过程,其篆刻风格亦随之而变。
萌生与基础29岁之前,居安吉老家,风格多以模仿前人为主,取法对象主要有浙派的丁敬、黄易、钱松以及皖派的邓石如等,亦有相当的秦玺、汉印样式,偶有《飞鸿堂印谱》等流传甚广的集体印谱的痕迹。
美人香草小景在屈原词稿金彭挚父仓石刻于吴门寓馆。
(文彭款略)飞鸿此期印风,基础扎实、眼界开阔、初具潜质,为其篆刻生涯之“序篇”,作品虽优劣参半,却也是任何一位艺术大家所必经之路。
广收博览29—44岁,云游江浙沪各地,结交了诸多的金石书画家,见到了在老家安吉无以得见的各类金石拓片、名家真迹、印石原作等,眼界大开。
模仿借鉴的方向不再囿于浙、皖二宗,而将重点转移到以秦汉印章这一体系为核心的古代经典上来——细致而深入研究古代诸多风格,为其个人风格的塑造积聚了丰富的资源;进一步熟练掌握了各种字法、布局、线条等形式语言,得心应手、渐入佳境。
仓硕·俊卿之印(1877年,34岁)丁丑九月刻面面印,以便行箧携带。
缶记。
此拟穿带印,昌硕。
明道若昧(1884年,41岁)明道若昧,進道若退。
甲申,仓硕吴俊刻。
安吉吴俊章京口月明船不哗,大江东去天无涯。
便须挂席翦沧海,击楫和以铜琵琶。
庚辰作于京口,仓硕。
三百里程争一日,望亭亭野接丹阳。
云沉水国天何远,秋入芦花气乍凉。
失路几惊穷鸟叹,踏车休笑老牛僵。
河鱼香稻纷纷饱,输尔南归雁数行。
丹阳道中。
竹里西风搜破屋,无眠定坐镫前卜。
谁家马磨声隆隆,大儿小儿俱睡熟。
寄内。
十月十五日还吴下,又刻。
癖斯(1874年,31岁)和嶠有钱癖,杜预有左传癖,非余斯焉癖斯。
甲戌二月,昌石道人。
溧阳程云驹长寿日利(1876年,33岁)丙子中秋后四日,为宽弟作,吴俊。
吴昌硕七言对联释文

吴昌硕七言对联释文摘要:一、吴昌硕简介二、七言对联释文解读三、对联艺术价值与应用场景正文:吴昌硕,原名吴俊,字昌硕,号缶庐,浙江安吉人,是我国近现代画坛杰出的艺术家。
他不仅在绘画、书法领域具有高超技艺,还擅长诗词创作。
今天,我们将探讨他的七言对联,感受其艺术魅力。
一、吴昌硕简介吴昌硕生于1844年,卒于1927年,享年83岁。
他自幼喜爱绘画、书法,后拜师学艺,博采众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的作品具有浓厚的民族气息和鲜明的个性,尤其在花卉、蔬果、鸟类等题材方面具有很高造诣。
吴昌硕还是一位热心的教育家,培养了许多优秀学生,对中国美术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七言对联释文在这幅七言对联中,上联为“笔底龙蛇舞”,下联为“砚田黄粱肥”。
横批为“艺海无涯”。
我们来逐句解读:上联“笔底龙蛇舞”,意味着吴昌硕在书法创作中,笔法犹如龙蛇舞动,变化无穷,展示了他在书法领域的高超技艺。
同时,龙蛇舞动象征着生命力旺盛,寓意着艺术家的事业蒸蒸日上。
下联“砚田黄粱肥”,意指吴昌硕勤奋耕耘于艺术殿堂,用自己的才华换取生活的丰盈。
黄粱肥寓意着美好的生活,是对艺术家努力付出的褒奖。
横批“艺海无涯”则强调了艺术的道路永无止境,激励后人不断追求、创新。
三、对联艺术价值与应用场景这幅七言对联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首先,吴昌硕的书法功底扎实,笔法独特,字迹潇洒飘逸,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其次,对联内容富有诗意,寓意深刻,既展示了艺术家的才华,又传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应用场景上,这幅对联适合悬挂在书房、画廊等场所,既可以欣赏吴昌硕的书法之美,又可以品味其诗词意境,受到艺术熏陶。
同时,它也是一件寓意深刻的礼品,适合赠送给热爱书法、追求艺术的朋友,以表达对对方的敬意和祝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师吴昌硕的一生摘要:如果说书画天地也有王国,有诗书画印“四绝”的吴昌硕(号缶庐、老缶),堪称“帝王级”人物。
笔者不习书画,但这无碍于敬仰大师,深为家乡(浙江安吉)有如此大号人物而自豪。
吴昌硕未成名时,以艺会友,以金石篆刻铺垫,结交名人雅士,有心奔走于“朱门”,并非一个潜心书斋、甘于寂寞的宅男。
晚年是个“热闹人”,其社交生活呈流俗或迎俗取向。
爱赶“场面”,喜欢结交名流,留恋上流社会酬酢。
缶翁到老有虚荣心。
如果说书画天地有王国,有诗书画印“四绝”的吴昌硕(号缶庐、老缶),堪称“帝王级”人物。
笔者不习书画,但这无碍于敬仰大师,深为家乡(浙江安吉)有如此大号人物而自豪。
介绍、评述、研究吴昌硕的文字很多,多从褒扬角度述其人其艺。
但在以尊崇之心仰望大师的同时,不妨换个角度,考察缶翁另一面。
既可见人性的丰富和复杂,也可略窥大师的立体性或多面性。
一中青年时期吴昌硕,热心交际、喜攀附名流。
太平天国战乱后,吴22岁,在安城芜园定居。
耕读之余,他和本邑施旭臣、朱正初、张行孚等文人多有交集。
当时寄籍安吉的外地士子,如潘芝畦、沈楚臣、袁学赓、钱国珍、徐士骈等,不论长辈还是同辈,吴亦多有往来。
年轻时,吴就表现出爱多方交友的外向型性格,尤喜和志同道合者切磋交流。
但在家乡能结识的名流或良师益友毕竟不多。
26岁后,吴不时外出游学。
在杭州、上海、苏州等地,先后结识名儒俞樾、画家高邕之、金石家吴云等。
32岁时赴湖州,在陆心源家任司账,并协助整理文物。
借此平台,结识了丁葆元、施补华、凌霞等“湖州(潜园)六才子”。
36岁时编成《篆云轩印存》,携往杭州,请俞樾题辞,有借名人以自抬的考量。
39岁结识晚清大书法家、经学家杨藐翁。
40岁在苏州与当地望族、著名收藏家、朝廷大臣潘祖荫结交。
47岁,结识金石学家、高官吴大澂。
在攀援名流上,一直“可持续发展”。
吴昌硕看重中青年时期的交游。
49岁时作回忆生平交游事迹系列文二十余篇,结集为《石交录》,以志师友之谊,多少也有自炫人脉之意。
他自我总结:“自余策名微秩,十余年来,风尘奔走,德业不加进。
每思之未当不悔。
独幸所遇贤豪长者,往往契合,非伏处岩穴所能庶几,此则差足自慰矣。
”还说:“非敢引公自重,然不可谓非受知。
”话说得有点圆滑。
这些结交对象不乏达官贵人。
如陆心源任福建盐运使,吴云官至苏州知府,潘祖荫光绪年间官至工部尚书,杨藐翁曾任常州知府,吴大澂曾任广东、湖南巡抚,工部左侍郎。
这些人兼具书法家、学者、大收藏家等身份。
吴还期望高攀更重量级的朝廷要员。
1894年,他在北京拜谒翁同龢不遇,即以诗和印谱赠翁。
当时以篆刻出名的吴,曾多次主动以印章赠当朝重臣,盼其援引。
他刻过“张之洞”一印,还为直隶总督端方治印。
“雅贿”说不上,“干谒朱紫”则无疑问也。
当然,吴昌硕并非只攀援权贵。
其挚友中,也有毫无官场背景的职业画家任伯年,贫困潦倒、一生清寒的蒲作英。
总之,吴昌硕尚未成名时,喜欢以艺会友,以金石篆刻为铺垫,结交名人雅士,有心奔走于“朱门”,并不是一个潜心书斋、甘于寂寞的宅男。
不过,和众多高文化素养的学者型官员交往,并没有让吴沾染官场习气,而在学识和眼界上获益颇丰。
吴昌硕研究专家丁羲元在论及其广泛交游时说,这“对吴昌硕的艺术形成及其一生艺术道路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信然。
二仕途情结和遗老心态分别贯穿吴昌硕前半生和后半生。
吴22岁时考中安吉县补考庚申科秀才。
后来很长一段时期,他对功名的渴望虽未淹没习艺的热情,但仕途之想一直念兹在兹。
其心理动因大致有三:一是想为家族增辉。
吴有“我祖我父皆通儒”“回思祖德诵清芬”等诗句。
明嘉靖年间,其先祖中先后有兄弟父子四人考取进士,号称“父子叔侄四进士”,并分别官至中央或省级大员。
吴想以仕途发达为家族增光,有宗族文化传承之因。
二是现实生计所迫。
29岁成亲到整个中年期,吴昌硕的生活状态可谓清苦乃至惨淡。
“胡为二十载,日被饥来驱。
”(《饥看天图自题诗》)鬻艺为生,不足以养家糊口。
1885年,吴41岁时在某印章上刻“功名未成”边款。
1884年,吴又自取“印丐”号并刻自用印,还自嘲“刻印只能吃到菜饭”(相比与后来“画画可吃到肉饭”)。
艺术之外,吴身无谋生之别技,欲改变生活窘境,也只有期望在仕途有所斩获。
三是吴昌硕较早就厕身于“体制内”。
38岁时,在苏州经友人荐举为“佐贰”小吏(帮助主官处理事务者)。
自嘲为“酸寒尉”的吴,也算踏入了仕途。
公务之余,他以书画为媒介结交名儒大宦,其中不乏欣赏他的人。
他一心期盼得到“贵人”提携。
终于,在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在同乡丁葆元保举下,吴56岁时,破例得到淮安府安东令(今江苏省涟水)截取县令的实职。
虽只当了“一月安东令”,但不妨说在辞去安东令前,“吴昌硕曾对仕途不离不弃,以之为人生唯一正途。
”(吴晶语)在60岁前,做纯粹的艺人并不是其人生终极目标。
一位在混乱的封建末世,半生营求入仕的文人书画家,最终自觉放弃仕途而转向市场活跃的海上艺林,以书画为职业和志业,这是时代使然,也是大师的必然选择。
缶翁的人生和艺术之路,在近现代书画史上颇有特殊意义。
相映成趣的是,吴昌硕的遗老心态在晚年一直挥之不去。
1912年是民国元年。
这一年他开始以字行,自刊一印“吴昌硕壬子岁以字行”。
此年作此举,显然有本名(俊、俊卿)已殉清之意味。
民国前期,他在上海仍以故清廷官吏之身份,频繁与一些著名遗老交往。
在《缶庐集》卷四中,常“写有背于时代潮流的对逊清的孤忠”(王家诚语),如:“帝王家在山河破,雅训何堪续内讧。
”在缶翁看来,推翻帝制的辛亥革命是一场“内讧”。
难怪在清朝灭亡后,他有时书画落款居然还是“宣统××年”。
吴昌硕大半辈子生活在清朝,接受的是传统封建士大夫文化教育。
他当过清朝的官,结交的对象不少是清廷旧官僚。
从内因外因看,缶翁不做遗老也难。
晚年身边不乏遗老遗少。
如民国以后,郑孝胥以大牌遗老曾蛰居沪上,与吴交往颇频繁。
十多年间,彼此一直保持翰墨酬酢、诗酒流连的交谊。
郑孝胥《日记》屡及吴昌硕。
民国十四年(1925年),郑还为吴之子吴藏龛代订润格。
无论在价值观,还是个人情感上,吴昌硕对民国心存隔阂,甚至有违拒心理。
其墓志铭由陈三立撰文、朱孝臧书丹、郑孝胥书盖。
人选想必正合缶翁心意,因这三位皆大号遗老也。
台湾王家诚在其《吴昌硕传》中,对缶翁的遗老情结多有说辞,然缺乏“同情的理解”。
不过,影响深远的新文化运动,对晚年吴昌硕几乎毫无影响,可见其时他已明显落后于时代。
三吴昌硕虽不乏艺术家性情,但在为人处世上多有世故的一面,称得上人情练达。
69岁到上海后,他敏锐觉察到浙江人、湖州人在上海的地缘和人缘优势,便充分利用同乡之谊和原先的人脉关系,广泛而积极地参与和周旋于海上诸团体,如书画会、印社、诗社、同乡会等,在社交活动中扩大自身影响,逐渐确立并彰显艺坛领袖地位。
还自立社团,如海上题襟馆金石书画会,在吴昌硕定居上海之初倡议成立。
同时,广收弟子(晚年先后投其门下执弟子礼的多达百余人),以壮门庭声势。
再加上王一亭等海上达人及日本友人的大力追捧,缶翁晚年尽得地利人和。
在待人接物上,缶翁也自有心计。
如他有“大聋”之别号,表面上指晚年重听,其实是取装聋作哑、以聋自晦的姿态。
耳聋心不聋,颇有韬光养晦、明哲保身之用意。
其诗友诸宗元曾戏探着问他是否“聋以自晦,其有托耶”,吴含笑点头。
不愿听的就装作听不见,“大聋”其实不聋。
篆刻家陈巨来说:“有时其子女细声谈论老人贪吃零食等等,渠必声辩不认多吃。
故有人云他的聋是做作云云。
”在小事上也可见吴昌硕不乏“计谋”。
他酒量不大,家中待客时,却频频举杯祝酒。
原来他用一只特制的青瓷杯,大小看上去和别的酒杯一样,但杯身、杯底特厚,可盛之酒很少。
客人用常规杯,主人用特制杯。
秘密被揭穿时,缶翁妙语解颐:“你们都说我的画好,名气大,其实和这酒杯一样,徒有其表而已。
”吴昌硕晚年享有盛誉,很多人向他请教。
然在艺术品评和传授上,他常以打哈哈的腔调敷衍之。
对他人作品笼统地称好,很少发表实质性意见(对潘天寿这样的天才则另当别论)。
陈巨来在《安持人物琐忆》一书中,回忆他当年第一次“诣缶庐进谒……余以所作印存汇订一册,恭敬呈求匡谬。
乃渠一手接了印册,只见封面,未阅内容,即连连说道:‘好极了,好极了,佩服佩服。
’余对之深为不满。
”后来,陈又向吴昌硕请教篆刻刀法,“昌老云:‘我只晓得用劲刻,种种刀法方式,没有的。
’”不过,这倒合乎其大师口吻。
李可染中年时向90岁的齐白石请教“笔法三昧”。
老人迟疑地从右手边笔堆中拈起一支笔,注视了好一会儿,像是自言自语地说:“抓紧了,不要掉下来。
”南吴北齐,大师腔则一。
不过,当缶翁得知陈巨来是自己当年在苏州时老友的子侄辈时,“乃改容相对”,其“所说、所示范,无一不诚恳异常”。
另外,吴昌硕在日常生活中不失艺术家性情的同时,也略有放任之嫌。
比如晚年在上海喜欢出席各色应酬,且常吃花酒。
冒鹤亭在《孽海花闲话》中,不客气地爆料吴昌硕与赛金花相会的一桩糗事。
黄裳《珠还集》里有《吴仓硕小笺》一则,记缶老当年应邀去妓院吃花酒而留便条的掌故。
不过,黄裳有持平之论:“吴仓老是近代鼎鼎大名的画家、书家、印人。
我也看过几本他的传记,记载的大抵是他怎样刻苦作画、吟诗、刻图章的故事,但对画家生活的全貌却不大清。
这张便条使我们知道他有时也吃花酒,就很有价值。
好像也不会成为盛德之累。
因为他生活在那个时代,无法跳出那个具体环境,这一切原是很自然的。
”以前吃了那么多苦,如今乐享人生,也是人之常情,何况书画本身是一门感性的艺术。
至于缶翁晚年乐当女戏子的干爹,多少就有点流俗了。
陈巨来说:“其时大世界大剧场有小女伶名潘雪艳者,面貌娟秀,一无伶人习气。
吴、况(况周颐、号蕙风,著名词人)、朱(朱孝臧,号彊村,著名诗人)三公群相赞美。
步君(沪上小报娱记)遂提议拜三公为寄父,三公一致同意。
乃由步君设席于先外舅(况蕙风)家中,宾朋满座。
朱丈端肃如恒,昌老与先外舅,欣乐高兴,一洗平日道貌岸然之态矣。
”再如王一亭不时请吴昌硕到“六三园”(日本人在上海的一家私人高级会所)聚餐,席间常听日本歌妓叶娘鼓琴。
吴有多首写六三园招饮的诗。
如《六三园樱花齐放约贞壮一亭往游,叶娘鼓瑟花下》,内有“琴声入耳风泠泠……似诉似泣传幽情”之句。
另一首中则写道“杏失故态娇,桃羞静女姝……携手素心人,蹑级苔径行。
”喝花酒赋诗,语不乏暧昧。
如今还有一张摄于1926年的传世照片,吴、王两位听叶娘弹琴的三人合影。
1935年,上海《新闻报》在社会新闻版刊出此照,并题为《大师情事》,披露一代海派书画巨擘晚年的桃色秘辛:与合影中弹筝的艺伎有红颜白发情。
此类花边新闻,可能是无良报人为博眼球而捕风捉影或胡编乱造。
不过,陈巨来说的一则轶事恐非空穴来风:“昌老在七十前,曾纳一妾,未二年,即跟别人不别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