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产业发展思考
加快贵州茶产业发展的思考

美 国的经 济学 家罗 斯托 和 日本 的经 济学 家 筱原 三
代平 , 很早 就十分 重视 和探 索对 支柱产业 演进规 律
的研究 。揭 示 了支柱 产业 的演进 , 仅与 国 内外 经 不 济环境 和地 区经济 发展 密切相关 , 而且按 照客, 有机 到
和现实作用 。
一
据统 计 , 截止2 0 年 , 0 8 贵州 全省 茶 园面积 17 8. 6
万亩 , 中 , 其 投产茶 园 10 亩( 0万 无公 害茶 园1 万亩 , 3
有 机茶 园7 万多 亩 )分布在 全省8 个 县( 、 )面 , 1 市 区 , 积 1 亩以上 的县( 、 )0 。另据统计 ,0 8 万 市 区 4个 2 0 年
产业之 一。借助 国内外有关 产业 发展研 究的理 论 ,
从贵州 茶产业发 展的实 际 出发 , 对有关加 快贵州 茶 产业发展 问题进行 分析研 究 , 这对 于促进 “ 十二 五 ” 时期贵州 优势 产业发展 ,提高农业 综合 生产能 力 , 增加广 大农 村 茶农 收入 , 有十 分重要 的战略 意义 具
产量 的3 %,0 5 超过 印度后 ,成为世界第 一大 1 2o年
生产 国; 茶叶 出口量2 0 年跃居世界第 二位。随着 07 人们消费水平 的不断 的提 高 , 消费者对名 优茶 叶及
地 区需要 进 口茶叶 ,年贸易量 15 5 万吨左右 。2 0 08
消费快速增 长。从 总体上看 , 消费结构 由低 、 高 中、 档 向中 、 、 高 低挡转 变 。特色茶 、 礼品茶具市场也在
不断扩大 。 目前 , 国茶 树种植 面积约 占世界茶 园 我 面积 的5 %, 0 居世 界第 一 ; 叶产 量约 占世界 茶叶 茶
云南成品茶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

云南成品茶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目录一、内容简述 (1)二、云南成品茶产业发展现状 (1)1. 茶叶种植情况 (2)1.1 种植面积与产量 (3)1.2 茶叶品种与特色 (4)1.3 茶叶产区分布 (5)2. 成品茶加工情况 (6)2.1 加工工艺与技术 (8)2.2 成品茶品牌与市场份额 (9)2.3 成品茶出口情况 (10)三、云南成品茶产业发展问题 (11)1. 产业结构问题 (13)1.1 产业集中度低 (14)1.2 产品同质化严重 (15)1.3 缺乏高端品牌和产品创新力弱的问题并存 (16)2. 市场问题 (17)一、内容简述本文档旨在深入剖析云南省成品茶产业的当前发展状况,全面梳理存在的问题,并基于实际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
云南省作为中国重要的茶叶产地之一,其成品茶产业在国内外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该产业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本文档将从产业规模、产品结构、品牌建设、市场渠道等方面详细分析云南省成品茶产业的发展现状,深入挖掘存在的问题,如产业结构调整滞后、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品牌影响力不足等。
结合云南省的地理优势和资源禀赋,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推动云南省成品茶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云南成品茶产业发展现状资源优势:云南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适宜茶叶生长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使得云南茶叶品质优良,资源丰富。
种植规模:云南茶叶种植规模较大,茶园面积广泛,茶叶产量稳步上升,为成品茶产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
产业结构:随着产业的发展,云南成品茶产业结构逐渐完善,涵盖了绿茶、红茶、普洱茶、乌龙茶等多个品类,且品质各异,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品牌建设:云南成品茶在品牌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普洱、滇红等知名品牌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产业链整合:云南成品茶产业在上下游产业链整合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包括茶叶种植、加工、销售等环节,逐步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
漳平水仙茶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在加工环节上 , 由于漳平水仙茶在 炒青后 紧压造 型的特 殊工艺 , 每个茶饼需单 独制成 , 目前大多是传统 家庭 作坊式
5 . 建 设 园 区路 网
负责按 照龙头 企业确定 的标 准和要求 , 组织茶农 进行茶 园
量3 8 6 5 吨, 产值 3 . 2 亿元 , 分别 占该市茶 叶面积 、 产量和产值
的4 2 . 3 %、 3 5 . 1 %、 4 2 . 7 %。
全市现 有漳平水 仙茶生产 加工企业 1 0 0 0 多家 , 其 中市
级龙 头企业 5 家 。全 市 通 过 绿 色食 品 认 证 企 业 8 家、 有机食
8 . 推进茶园标准化
配备采茶机 、 修剪机 、 割草机 、 耕作机等 , 提高茶 园作业
生产 效率 。 7 . 组建茶叶专业合作社
以茶 叶生产销 售企业 、 初制厂 、 种 植大户 为龙头 , 以村
组为单位组建 茶叶生产合作社 , 作为外联企 业和市场 , 内 联
以龙头企业 、 茶 叶庄园和茶 叶生产合 作社为载体 , 以认
品认证 企业 3 家、 G A P 认证企业 1 家, 出 口备案企业 3 家, Q s
认证企业 2 1 家。
乌龙茶类唯一的紧压茶 , 品质珍奇 , 风格独特 , 畅销于闽西各 地及广东 、 厦 门一带 , 并远销东南亚国家和地 区。 漳平 水 仙茶 饼 的制作 综 合 了闽北 与 闽南 乌龙 茶 的初
制 技术 , 主要 特点 是晒青 较 重 , 做 青前 期 阶段 使用 水筛 摇 青, 做 青后 期 阶段 使 用摇 青 机摇 青 , 前 后各 两 次 , 杀青 后 采 用木模 压 制造 型 、 白纸定 型是 特有 的工 序 , 再 经精 细的 烘焙 , 便 形成 了其 独特 的优 异 品质 。加工 工艺 流程 为 : 晒
名山茶产业的调查与思考

关键词 : 名 山; 茶产业 ; 问题 ; 对策建议
Ke y wo r d s :Mi n g s h a n; t e a i n d u s t y; r p r o b l e m; c o u n t e me r a s u r e s a n d s u g g e s t i o n s
基金项 目: 本 文 为 西 南 石油 大 学 暑 期社 会 实 践 校 级 重 点 团 队— — 茶叶产业 已成 为推进 当地农村经济发展 的优势 产业 , 农民 赴 雅 安 灾 后 经 济 重 建 调 研 项 目的 研 究 成 果 。 增 收致 富 的 “ 绿 色 银 行 ” 。 近 年 来 , 在 新 的市 场 环 境 下 , 面 对 作者简 介 : 代 伯春( 1 9 9 0 一) , 男, 江苏泰兴人 , 硕 士研 究生 , 研究 方 向为 石 油 工 程 系 统 模 拟 与优 化 决 策 。 国内众 多著名茶叶品牌( 如西湖龙井 、 安溪铁观 音、 黄山毛
Va l u e En g i ne e r i n g
・1 9 1・
名 山茶产 业 的调查与思考
I nv e s t i g a t i o n a nd Tho ug ht s o n Te a I ndu s t r y o f Mi ng s ha n
中 图分 类 号 : F 3 0 4 . 3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6 — 4 3 1 1 ( 2 0 1 3 ) 2 8 — 0 西汉甘露年 间( 公元前 5 3 — 5 0
雅 安 市 名 山 区位 于 成 都 平 原 西 南 边 缘 , 属 于 亚 热 带 季 年 ) ,茶 叶鼻 祖 吴 理 真 就 开 始 在 名 山境 内 的 蒙 顶 山上 种 植 风性湿润气候 , 冬无严寒 , 夏无酷暑 , 雨量充沛 , 温暖 湿润。 茶 叶, 蒙 顶 山 由 此成 为 我 国有 文 字记 载 的人 工 种 茶 最 早 的 全年平 均气 温 1 5 . 4 ℃, 降雨 量 1 5 0 0毫 米 , 无霜 期 2 9 8天 , 地方, 被誉 为“ 世界 茶 文 化 的 发 祥地 ” 。名 山 蒙 顶 山茶 历 经 日照 时 间 1 0 1 8小 时 , 相 对 湿度 8 2 %, 这 ~ 气 候 条 件 非 常 适 两 千 多 年 , 由药品、 饮品 、 贡品到 商品 , 凭 借 本 身 的 优 异 品
对加快宜宾茶产业发展的思考

需要 在组织形 态上 进行 改变 ,比如 生态农 户合 作社 目前发展 得较好 的有 稻鸭共 育 、沼气 技术 以及秸秆
等 。低 碳农业 很有市 场前 景但仍 需政 府补 贴和 相应 还 田的生态农业 模式 。 的政策 支持和 技术 匹配 。 比如需 要 大面积 地采用 生 参 考 文献
1 茶树 资源优势 . 2
收( 比其他茶农 每年每 亩茶多增 收1%左 右 ) 0 。
宜宾形成 了市 、 县农业 农技 部 门与龙 头企业 、 重 3 茶 业 规划 目标
点茶 场 、 专业村 社 、 业大 户相 结合 的优 良茶树 品种 专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十一五” 茶业规划 目 :l00 各类茶园发 标  ̄2 1年, J 的选育 扩繁体 系 。 目前 选 育和扩 繁 了全 国著名 的本 展到5 万亩 ,茶树 良种茶 园 达到全 市茶 园总面 积 的 0 地茶 树优 良品种 “ 白尖 ” 筠连 “ 丁 茶 ” “ 鼎 系 8 %, 中无性 系 良种茶 园 比例达 到全市茶 园总面积 早 、 苦 、福 5 其
农业 不 占其 国 民生产 的 主要地 位 ,但 其受 教育 程度 和技术基 础是其 发展 低碳农 业 的便利 条件 。在我 国
一
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 北京 : I . 科学出版社 ,0 9 20
『1 低碳农业经济略论叨冲 国农业信息,o 88 5 王昀. zo ( )
3 一 2
专题论述21. 00 5
境 ,0 8 1( ) 2 0 ,83
有市场的衔接。
加快丽水茶产业发展的对策思考

二 、存在 的问题
1 .组织化程度低 。 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
相同品种 比杭州提 早半个月左右开采 , 这在茶叶特别是明前 茶外发上 , 蕴藏着巨大的商机 。 丽水 市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秀山绿水 , 环境优 美 , 是无公害茶 、 有机茶 、 绿色食品茶的理 想生产基地 ; 丽水市庆元县是全国生态第一 县, 龙泉市 、 景宁
5 .从区域 内向区域外拓展市场转变
与此 同时 , 过近 几年坚持 不懈地抓 以 “ 树 良种化 、 通 茶 品质生态化 、 产品品牌化 、 产标准化 、 生 经营集约 化”为特色 的茶产业 “ 五优化 ” 发和名牌 战略的实施 , 动 了丽 水市 开 推 茶产业 从量 的扩张 向质 的提 高转变 , 直接促进 了茶产业效益 的提高。 以茶叶平均 收购单价 为例 . 丽水市 2 0 年茶 叶平均 01
县、 云和县均进入全 国生态十强县 。 生态环境 、 地形地貌和土
目前 , 丽水茶农与茶农 之间 、 企业与 茶农 之间组织 化程 度低 , 茶叶经营分散 , 加丁企业 多 、 规模 小 , 生产方式 和生产 没备落后 , 管理水平低下 。 茶叶龙头企业规模不大 , 大多处于 起步 阶段 , 整体 综合实 力不强 , 动能力 弱 , 带 辐射 影响 力不
维普资讯
加快丽水茶产 业发展的对策思考
林 天宁 潘建义 尚勇庆
( .中共 丽 1
一
、
发展现 状
丽水市地处浙江省西 南部 , 产茶历史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悠久, 据记载在 三围时期 就 已产 茶 , 唐宋 以来 曾数度辉煌 。 茶业是 丽水的一大特色 优势产业 ,当前丽水市茶产业 的发展 , 正 处于一个发展转型时期 , 主要表现在 5个
提升江山茶产业发展的思考

1 9 年 全 市 茶 园 面 积 只 有22 亩 , 名 茶 生 产 趋 向 混 乱 , 茶 叶 茶 场 、 江 山 十 罗 洋茶 场 、 江 山 绿 牡丹 茶 厂 等 4 浙 江 省 示 范茶 99 .万 家
生产总量在全省排名退居2 位之外。 1 9 年市委提 出了 重 厂 , 目前 全 市有 1 家茶 厂 通过 Q 、 1 0 0 H C P 系 认证 0 9 9 0 S 5 0、 A C 体 09 振江 山绿牡丹 的 口号 ,成 立了江山市绿牡丹 名茶产业化协 会,扎 实开展了创 品牌、 建基地、扶龙头、 拓市场等方面 的 工作, 做到质量标准、 生产 基地、市场营 销、 品牌管理协调 发展。 经过十年的努力,江 山绿牡丹茶走上 了品牌化、标准 化、绿 色化和产业化发展 的轨道,而且发 展势头强劲, 良种 茶园面积年均递增2 0 多亩。2 0 年 我市茶叶总产值突破亿 00 07 元,成 为亿 元产 业,在衢 州市名列第二。在2 0 年浙江 十大 06 名茶评 选活动中,江 山绿牡 丹茶综合测评 总分排名第十 二。
峡口镇、保安乡、凤林镇、新塘边镇、塘源 口乡、石 门镇、张 村乡、碗窑乡等东南部山区乡镇。2 1 年全市有9 0 00 2 多户茶农, 茶园面积43 .万亩,其中采摘面积40 .万亩,与1 9 年相比,茶园 9 9
面积 增 N2 亩。 虽 然今 年我 市 春茶 遇到 极 端低 温天 气 ,损 失 较 万 重 ,但 通 过 生 产 自救 、 强化 管 理 等措 施 , 全 年 茶叶 产 业 态 势 良
籍,因其品质优异,受到了国内外消费者的喜 爱。 落后的局面有所改善。2 0 年全 市启动茶 叶 ̄ - 厂优化改造 04 jr n
上世纪八 十年代江山市有茶园5 万多亩,是浙江省2 个茶 工作,淘汰 了脏、乱、差、 小茶厂7 多家,改造初制茶厂5 0 0 0 叶 基地县之一, 由于上世 纪九十年代 出现 茶改果等现 象,到 多家, 先后建成了浙江省江 山仙 霞茶场、江 山市廿八都枫溪
加快磐安茶叶产业化发展的思考

为主线 , 磐安茶业得到快速 、 康发展 , 健 为磐安茶农致富奔小
康作 出了积极贡献。
一
二 、存在 问题
、
产 业 现 状
1 .生产 经 营 规 模 小
由于生产规模 小 、 总量不大 , 加上茶类特 色不 明显 , 造成
1 .茶 园面 积 不 断 扩 大
“ 中生态茶 叶市 场” 易人气不旺 , 浙 交 制约了市场对产业带 动作用 的发挥。
20 0 4年建成使 用 的浙 中生态茶 叶市 场 ,占地面 积 5 0 亩, 总投资 5 0 00余万 元 , 市场 总建筑 面积 3 0 0平方米 , 50 一
期 2万平方米 已竣 工 , 内有 店铺 18间 , 7 交易 大厅 内有摊位
难度 比较大 , 面临茶 园流转代价不低 、 初期投人成本较高 、 市
加快 磐 安茶 叶产业 化发展 的思 考
倪 顺 尧
( 江 省 磐安 县 农 业 局 ,32 0 浙 2 3 0)
磐安 位于浙江 中部 , 是一个 “ 山半水半分 田”的山 区 九
5 0余个 , 0 市场服务功能齐全。茶 叶主产 区乡镇都 出现数量 不一 的茶 青交易市场 ,并在 尚湖镇栗 树山和尖山镇新宅村 建成 了两 个标 准化茶青市场 , 面积 10 6 0多平方米 。近年先
20 0 7年 1 1月 “ 磐安 云峰 ” 明商标成 功注册 , 被确 证 并
定为全县茶叶 中心品牌 , 解决 了制约磐安茶 叶产业长期悬而
技术人员 , 承担着茶产业的生产 、 加工 、 品牌宣传等一 系列任
务, 人手不够 , 无法进行 系统 的管理协调。 部分重点产茶 乡镇 虽配有茶叶干部 , 由于人员经费 、 但 管理考核在 乡镇 , 中心 做 工作多 , 履行专业职能不足 。二是宏观管理指导不够。茶叶 产业虽为支柱产业 ,但 缺乏长远性的规划和宏观调控力度。 三是行业管理难到位。茶业协会成立后虽做 了大量工作 , 但 由于体制 、 人员 、 经费 等方 面的制约 , 能充分发挥 行业作 未 用 。四是专业合作组织功能有限 。开展服务的层次低 , 多数 局 限于茶树病虫害统防统治方面 的服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茶产业发展思考
茶产业发展思考
茶产业是一项劳动密集型产业,产业链条长,带富能力强,具有
经济和生态效益,是山区人民致富的首选项目。**有得天独厚的条
件和比较优势,又遇上罗霄山片区开发的大好时机。我认为**发展
茶产业要围绕“三做二建一整合”的思路,抓好每一个环节,促进茶
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一、“三做”。既做大基地、做强企业、做优品牌。
1、做大基地:一是要把规划作好。按照适地、适宜、连片的原
则,把东岗岭片区、南岭片区、**暖水片区规划起来,并结合旅游
打造成有规模、有品味、有档次的休闲观光茶园。二是要把老百姓
动员起来。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效益保障机制,引导农民进行土
地转包、转让、出租、互换、入股等科学合理流转,抓好“阳光工程”
专业技术培训和生产技术指导,着力培养一批种植大户和农民专业
合作社。三是解决农民建园资金问题。启动农户联保、公职人员担
保等贷款融资业务,做大产业规模,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到茶产业开
发行列,让产业效益惠及千家万户。四是建设良种培育基地。建立
茶树良种繁育体系,优化茶园结构,提高茶叶品质和土地收益,为
产业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2、做强企业:一是培育龙头企业。为企业做好项目包装,争取
更多的项目资金支持技术力量雄厚、生产装备先进、产加销体系健
全,在产业上有带动力,品牌上有影响力的企业,增加加工设备购
置补助和标准厂房建设补助项目,支持企业进行茶叶深加工,拉长
产业链条,只有真正把龙头企业做强,才能把产业做大。二是优化
发展环境。减化审批程序,形成发展共识,从产业规划、用地审批、
土地流转、企业融资、秩序维护,到企业证照办理、政策扶持、宣
传推介等制定规范程序,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三是拓宽融资渠道。
鼓励干部职工投资入股,制定投资回报保障措施;银行部门要加大
贷款规模,简化贷款手续,允许企业以茶园及其它固定资产抵押或
担保形式向银行贷款。四是打造营销平台。安排专项资金鼓励企业
参加茶博会、产品展销会、推介会等活动;以定额补助形式,支持
企业到全国各地开设产品直销商店,畅通外销渠道,扩大对外影响。
3、做优品牌:一是实施茶园生产标准化建设和管理。做好茶园
选址和茶园环境保护,严格农资投入规定,禁止违禁农药和化肥投
入基地,抓好无公害产品基地认定和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实
施标准化加工体系,确保食品安全和产品质量。二是提高技术装备。
加大人才引进和培育力度,加强茶艺师、技术骨干、营销高手的选
拔培养,建立科技开发队伍,深化科技创新;引进先进的加工设备,
全面推广标准化生产,保证品牌品质。三是抓好品牌整合。组织企
业整合优势资源,建立产品标准体系,探索品牌打造、使用和维护
路径,进行强强联合,抱团入海,形成集团化运作模式,变单枪匹
马为集团作战。四是提炼品牌文化。按照“区域特征明显,文化内涵
深刻,品名意境深远”的产品商标要求,打造公用品牌,深挖**茶历
史文化,融入品牌宣传和产品包装,扩大品牌影响。五是加大品牌
宣传。安排品牌宣传推广专项经费,利用电视、网络媒体和会议、
活动、路牌、宾馆、餐桌等场所进行全方位的宣传,使**品牌家喻
户晓。
二、“两建”,既建设茶叶交易市场,建立产业保障体系。
1、建设茶叶交易市场。在县城附近规划建设茶叶交易市场,打
造设施完备、功能齐全、形象突出、辐射力强的茶叶集散中心,以
满足茶产品交易、茶产品展示、茶艺表演、茶文化交流的需求。
2、建立品牌保障体系。建立**茶叶生产标准体系、产品加工标
准体系、质量监测体系、产业发展考核体系、奖励扶持和质量追溯
体系,建设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的产品监测中心,严格市场准
入,打击假冒伪劣,确保上市茶叶质量。
三、“一整合”。既整合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