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反应商朝政治特点.doc
高一甲骨文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一甲骨文知识点归纳总结甲骨文是古代中国最早的文字形式之一,起源于商朝晚期,流传至西周时期。
它是通过在龟骨或兽骨上打刻纹饰,以记录宴会、祭祀、政治、军事等活动的一种文字。
甲骨文的出现对于我们了解古代社会、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就是对高一学生所需了解的甲骨文知识的总结。
一、甲骨文的概述甲骨文是古代中国最早的一种文字,由于存世较多的甲骨刻文主要出土于商代遗址,所以又称商代文字。
甲骨文主要以象形字和指事字为主,发展至商末周初逐渐转为会意字和形声字。
甲骨文的解读主要依靠现代学者对甲骨文字的研究和总结。
二、甲骨文的基本特点1. 图形简洁明了:甲骨文中的字形多以物象作为汉字的表意成分,在刻写时简化为几笔,具有简洁明了的特点。
2. 笔画形状多样:甲骨文的字形笔画多样,既有直线、曲线,也有横、竖、撇、捺等基本笔画。
3. 字义广泛:甲骨文的字义广泛,一字多义的现象相当普遍。
三、甲骨文的分类根据甲骨文的特点和用途,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1. 祭祀用甲骨文:主要记录各种祭祀活动,如祭祀天地、祖先、贵族等。
2. 史书用甲骨文:主要记录国家重大事件,如战争、外交、宴会等。
3. 国政用甲骨文:主要记录有关政治和行政活动的内容,如贵族的任命、赏罚等。
4. 商业用甲骨文:主要记录商业和贸易活动,如买卖、物资库存等。
5. 工艺用甲骨文:主要记录工匠技艺和工艺制品的制作过程,如铁器、陶器等。
四、甲骨文的解读方法解读甲骨文需要运用多种方法,主要包括:1. 字形解读:通过对甲骨文中字形结构的分析,来推断其含义。
2. 造字法解读:将甲骨文中的字形与其他已知字形进行比较,找出相似之处,以推断其含义。
3. 声韵学解读:结合甲骨文中的声韵部分,来推测其音值和字义。
4. 文化背景解读:通过对甲骨文所处时代和文化背景的了解,来推断其含义和用途。
五、甲骨文的研究进展自20世纪以来,对甲骨文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主要包括:1. 甲骨学的建立:20世纪初,甲骨学作为学科正式建立,成为研究甲骨文的学科。
夏朝的建立-甲骨文-分封制与宗法制

董仲舒
儒学创立(孔子儒学思想:仁、礼、德)。
儒学发扬(孟子儒学思想:仁政、民贵君 轻)。 秦始皇焚书坑儒。摧残了文化,钳制了 思想,扼杀了人的创造力。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 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
民国初年 (近代)
李大钊、 胡适、陈 独秀
新文化运动中,“打倒孔家店” ,儒 学的正统地位受到严重动摇。
•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2、商代甲骨文 (商汤、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①甲骨文含义: 商代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 字,叫甲骨文。
②甲骨文内容:
记录商王的占卜活动,反映了商朝的政治、 经济状况。
③甲骨文意义:
•甲骨文是我国至今发现最早的成熟文字,距 今约三千多年历史。 •今天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发展过来的。 •殷墟发现的甲骨文,证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 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文化大革命 毛泽东 (现代)
“破四旧”,儒学遭受新一轮摧残。
3、孔子和儒学与当代世界:
(1)概况: 孔子热与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的兴办;各国 对儒学的研究。
(2)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说明世界对中 国传统文化的重视。
(3)我们的态度:
批判地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 其糟粕,推陈出新,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容, 古为今用。
楚
④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体现了教育公平的思想,维护 了公民的受教育权。
制度的创新和完善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 展和民族的团结。
图1西周封国图
图2秦朝行政系统简表
图3隋朝中央行政 系统表
西周、秦朝、隋朝分别实行了什么新的政治制度?
西周: 分封制
八年级历史上册夏商周三代的特点与演变

八年级历史上册夏商周三代的特点与演变夏商周三代的特点与演变八年级历史上册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重要的三个朝代,也是中国历史上的原始社会时期。
本文将围绕夏商周三代的特点与演变展开,探讨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和影响。
一、夏朝的特点与演变1.政治制度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建立者为禹,夏朝实行的是封建制度。
夏朝政治权力高度集中,禹建立的政权实行世袭制,夏朝的王权至高无上,并设有九卿负责各项事务。
然而,夏朝王权过于集中,导致贵族势力过大,威胁到王权的稳定。
这也是夏朝最终灭亡的原因之一。
2.经济农业夏朝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农耕生产是当时社会经济的基础。
虽然夏朝时期农民与地主之间存在一定的剥削关系,但相对于后来的商周时期来说,夏朝农民的地位相对较高。
夏朝的农业生产比较发达,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
3.文化特点夏朝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起点,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
夏朝人民发明了象形文字,这对后来的汉字演变和传承产生了重要影响。
夏朝时期,人民的文化活动比较丰富多样,有音乐、舞蹈、礼仪等方面的发展,充分展现了夏朝文化的繁荣与进步。
二、商朝的特点与演变1.政治制度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实物证据的文明时期,商朝政治制度经历了从王室世袭到诸侯割据的演变。
商朝初期的政治制度比较稳定,王权仍然相对集中,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诸侯的割据现象逐渐增加,导致政权分裂和社会动荡。
2.经济特征商朝时期,商代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同时也有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商朝的商业交往活跃,出现了以青铜器为主的商业贸易活动。
商朝王室通过向贵族授予土地和封号来维持政权的稳定和统治的合法性。
3.文化传承商朝在文化方面的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
商朝的文字系统较为复杂,商代的甲骨文正是后来汉字发展的基础。
此外,商代社会的礼乐制度和宗教信仰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周朝的特点与演变1.政治制度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周朝政治制度以封建制为基础,实行诸侯分封制度。
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商朝以后,青铜器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制作工艺高超。主要用于饮 食、祭祀及军事等方面,功能也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 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
夏爵
商爵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比较夏、商青铜器工艺有何区别? 活动与 探究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西周利簋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兽尊: (商)象尊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鸟尊: (西周)鸭尊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汉字的雏形
结绳记事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大汶口灰陶 尊上的符号
甲骨文记事
半坡彩陶上的符号
二里头陶器上的符号[夏]
西周青铜器种类更加丰富,大量用于祭祀。和商代相比,西周时期的 青铜器的组合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商代以酒器为主,表示身份地位的高 低是看随葬青铜酒器数量和套数的多少,西周以炊食器为主,随葬鼎的 多少则是地位高低的标志。
西周 毛公鼎
毛公鼎铭文
今存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毛公鼎,铸于西周后期的宣王之世(公元前827—前782年), 它以32行499字,成为现存最长的铭文:完整的册命。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贞,登 妇好三千, 登旅万, 呼伐羌。”
当年商王武丁命妻子妇好率三千人马及奴隶士兵一万人,去征伐商王朝的宿敌羌国 的一场战争。这是甲骨文中记载的商朝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对外战争。
甲骨文记事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甲骨文的史料价值——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甲骨文五帝解读

甲骨文五帝解读
甲骨文五帝是指商代(约公元前16世纪到公元前11世纪)朝代的五位大帝。
这五位大帝在甲骨文(古代中国最早使用的文字)中得以留下记载,也因此被称为“甲骨文五帝”。
这五位大帝分别是:商宣王、商靖王、商穆王、商夷吾王、商武王。
商宣王在三百五十年的统治期间,发展了商代的政治和文化,其统治领土由今的河南一直延伸到今的河北省甚至内蒙古,是商朝最悠久统治者之一。
商靖王是商宣王的继承者,他继承商宣王那更加强大的权势,经营水利管理,改造水运,以此来强力保护和扩大自己的统治领土,也有助于商朝加快工业发展,这要归功于他的政治观点、外交政策和土地管理制度的强化。
商穆王延续商靖王的政治改革策略,他不仅继承和完善了商靖王的土地管理制度,而且加大对工业的发展支持力度,在商朝的末期,大大推动了工业经济发展,比如冶金、航海、水运、建筑等。
商夷吾王是商穆王之子,他开启了新的政治观念,推行“融汇贯通”的政策,以强化商文化,他推动了多朝融汇的历史进程,同时改变了商朝先前对外开放的政策。
商武王是商朝最后一位大帝,他以英勇坚定的面貌,将商朝的文明推向高潮。
他是伟大的领袖,开发了新的商业发展模式,引领了更加强大的发展潮流,改变了商朝的统治局势,使其成为当时经济发展最强大的朝代。
总的来说,商宣王、商靖王、商穆王、商夷吾王、商武王是甲骨文五帝,他们的统治领土遍布中国大片土地,他们的政治制度、外交政策和文明建设,开创了新的民族文化,使商朝发展至前所未有的繁荣,丰碑永垂不朽。
人民版 高中历史必修一 专题一第一课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一课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课标要求: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中国早期国家出现的背景、过程,并概括其特征;2、初步掌握从历史传说中汲取相关历史知识的能力;3、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概括从文明初期到西周时代的历史演进过程;4、概括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分析宗法制对我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及教师提供的考古资料,进行思考和分析,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学会运用阅读法(包括文字资料、地图、古代文物图像)、观察法、讨论法、推理法、概括法等来学习相关问题;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向学生展示考古资料的同时,要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独立思考解答问题,并随时予以恰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中国早期文明起源的知识,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激发对祖国历史的自豪感,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西周的宗法制和分封制难点:概括并理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专题概述:本专题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从早期国家制度(夏商周)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影响,到战国时期出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到此后的历朝历代都体现出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到晚清时期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走向衰亡!教法设计:问题探究式教法,同时配合史料阅读,课堂讨论。
课时安排:1个课时教学流程设计:(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本周要学习的专题一是《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历史学习其实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做阅读理解。
下面,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第3页,大家快速阅读导语,解决一个问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有哪几个阶段?早期国家制度(夏商周)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影响,战国时期出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此后的历朝历代都体现出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到晚清时期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走向末日。
甲骨文专题‖课件

通过对甲骨文的研究和传播,可 以增强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和自豪感,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承 和发展。
THANKS
甲骨文的字形和结构与现代汉字有着明显的区别,需要通过专门的释读才能理解其 含义。
甲骨文与殷墟文化的关系
殷墟是商朝晚期的都城遗址,也 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城市遗址之
一。
甲骨文是在殷墟遗址中发现的, 是殷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殷墟文化不仅代表了商朝的文化 艺术成就,也是中国文化的代表 之一,对后世文化的发展产生了
甲骨文是汉字的早期形式之一 ,其演变过程经历了从简单到 复杂、从抽象到具象的发展过 程。
随着时间的推移,甲骨文字逐 渐由图画文字向符号文字转变 ,字形结构也更加规范和稳定 。
甲骨文字的演变过程反映了汉 字的发展历程,对于研究汉
甲骨文与金文、小篆、隶书、楷 书等文字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
甲骨文作为汉字的早期形式,对后来 的汉字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 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甲骨文所记录的商代历史和卜辞,为 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提供了宝贵 的资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华 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甲骨文在中华文化传承中的价值
01
甲骨文作为中华文化的珍贵遗产 ,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 价值。
商朝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达到了巅峰,文化艺术也取得 了巨大的成就。
商朝的统治者实行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并制定了各种法 律和规章制度,为后世政治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甲骨文的卜辞内容
甲骨文是商朝晚期的一种文字,主要用于卜辞和祭祀记录。
卜辞是商朝统治者为了预测未来而进行的一种占卜活动,卜辞的内容涉及国家大事 、军事战争、祭祀典礼等多个方面。
。
甲骨文的书写方式
商朝的历史文献与史书史记中的商代记载

商朝的历史文献与史书史记中的商代记载商朝的历史文献与史书《史记》中的商代记载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它的兴起和发展对于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
商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独特的特点和成就,这些重要信息主要来自于商代的历史文献和史书《史记》中关于商代的记载。
本文将通过分析商朝的历史文献和《史记》,探讨商代记载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商朝历史文献是我们了解商代的重要信息来源之一。
商代的历史文献主要包括甲骨文、青铜文和彩陶文等。
甲骨文是商代晚期最为重要的历史文献资料之一,它们是在龟甲和兽骨上刻写而成的。
甲骨文主要记录了商代的政治、军事、经济和宗教等方面的内容,为我们了解商代社会提供了珍贵资料。
青铜文是商代文化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青铜器上的铭文记录了商代的宗祀、祭祀和贡献等活动,也反映了商代社会的制度和风俗习惯。
彩陶文则是商代早期保存较少,但也提供了一些关于商代早期社会的有限信息。
史书《史记》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史书之一,其中关于商代的记载占据了一定篇幅。
《史记》记述了商朝的兴起、衰落以及历代商王的事迹,对于我们了解商代的政治制度和历史演变有着重要的意义。
《史记》尤其重要的是记载了轩辕、帝喾和商汤等商朝的重要君王,揭示了商朝最初建立和统一的历史过程。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史记》是司马迁在西汉时期完成的,距离商代已经过去了千余年,因此其中的记载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和夸大成分。
商代的历史文献和《史记》中的记载为我们了解商朝提供了重要的线索,但我们也需要认识到这些记载的局限性。
首先,商代的历史文献残存较少,很难全面了解商代社会的方方面面。
其次,《史记》是一部具有明确立场和目的的史书,其中的记载可能受到了作者主观意识和时代背景的影响。
此外,商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远古时期,与现代相比,时空距离遥远,因此对于一些记载的准确性和真实性我们也需要持谨慎的态度。
综上所述,商朝的历史文献和史书《史记》中的记载为我们了解商代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线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甲骨文反应商朝政治特点
商朝(约前17世纪 前11世纪),因契被封于商,所以他的
后世子孙商汤在亳建立的王朝称为 商 。下面是有商朝政治特
点,欢迎参阅。
商朝政治特点
商王朝的职官有中朝任职的内服官和被封于王畿以外的外
服官之别。内服官中又分外廷政务官和内廷事务官。最高的政务
官,是协助商王决策的 相 ,又称 阿 、 保 、 尹 。王朝高级
官吏统称卿士。三公,则是因人而设的一种尊贵职称、并不常设。
另外有:掌占卜、祭祀、记载的史,掌占卜的卜、掌祈祷鬼神的
祝,掌记载和保管典籍的作册(又称守藏史、内史),武官之长的
师长,乐工之长的太师、少师。
内廷事务官是专为王室服务的官员,主要是总管的宰和亲
信的臣。臣管理王室各项具体事务,有百工之长的司工,掌粮食
收藏的啬,掌畜牧的牧正,掌狩猎的兽正,掌酒的酒正,掌王车
的车正,为商王御车的服(又称仆、御),侍卫武官亚,卫士亚旅,
掌教育贵族子弟的国老,掌外地籍田的畋老。外服官主要有方国
首领的侯、伯,有为王朝服役的男、有守卫边境的卫。商代在实
行贡纳制度的同时,还有劳役租 助 ,就是要求农人助耕公田(籍
田),收获皆为统治者所得,其比例约占农人收获的十分之一。
殷纣王加征赋税,用以充实鹿台和巨桥。商朝的政治理念是神权
观念笼罩下的政治思想,商代统治者「尚鬼」、「尊神」。所奉行
的最高政治原则,就是依据上帝鬼神的意志治理国家。
商朝经济文化
商人从一开始就是一农业为主的民族,商汤曾派毫人帮助
葛人种地。甲骨卜辞中多次见到 其受年 (能获得丰收吗)的问语,
反映商朝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在畜牧业在商代出土的除了有六
畜的遗骸外,还有象骨,说明当时北方还有训象。并且掌握了猪
的阉割技术,开始了人工养淡水鱼。手工业全部由官府管理,分
工细,规模巨,产量大,种类多,工艺水平高,尤以青铜器的铸
造技术发展到高峰。成为商代文明的象征。而且商朝人已经发明
了原始的瓷器,洁白细腻的白陶颇具水平,造型逼真,刻工精细
的玉石器表现了商代玉工的高超技艺。丝织物有平纹的纨,绞纱
组织的纱罗,千纹绉纱的縠,已经掌握了提花技术。
商代农业和手工业的进步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出现了
许多牵着牛车和乘船从事长途贩运的商贾。到商代后期,都邑里
出现了专门从事各种交易的商贩,吕尚就曾在朝歌以宰牛为业,
又曾在孟津卖饭。
自商代起,中国音乐进入了信史时代。民间的音乐和宫廷
的音乐,都有长足的进步。由于农、牧ˋ手工业的发展,青铜冶
铸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从而使乐器的制作水平飞跃,大量精美豪
华的乐器出现了。乐舞是宫廷音乐的主要形式。可考证的有《桑
林》、《大护》,相传为商汤的乐舞,为大臣伊尹所作。从事音乐
专业工作的,主要有 巫 、音乐奴隶和 瞽 三种人。有关商朝的
民间音乐的材料很少,《周易 归妹上六》和《易 屯六二》就是
商代的民歌。
商代甲骨文兼有象形、会意、形声、假借、指事等多种造
字方法,已经是成熟的文字。在出土的甲骨卜辞中,总共发现有
四千六百七十二字,学者认识的已有一千零七十二字。甲骨文因
刻写材料坚硬,故字体为方形。而同时的金文,因系铸造,故字
体为圆形。
商朝科学发展
天文:商代日历已经有大小月之分,规定三百六十六天为
一个周期,并用年终置闺来调整朔望月和回归年的长度。商代甲
骨文中有多次日食、月食和新星的记录。数学:商代甲骨文中有
大至三万的数字,明确的十进制,奇数、偶数和倍数的概念,有
了初步的计算能力。光学知识在很早就得到应用,商代出土的微
凸面镜,能在较小的镜面上照出整个人面。
商朝残余势力
武庚,纣王之子,幼时聪明好学。约公元前1066年2月底,
商亡周立。武庚管理殷余民,殷民大悦。 武王为防武庚叛乱,
又在朝歌周围设邶、 卫三国。朝歌以东设卫国,使管叔由管徒
封卫,朝歌西与南为 ,使蔡叔由徒蔡封 ;朝歌以北为邶,使霍
叔自霍徒封邶。共同监视武庚。此时,武庚留居在纣宫(今淇县
城内的西坛、三海一带)续殷祀。 殷亡第二年,(公元前1065年)
武王死,子成王年幼,武王之弟周公旦代成王掌管国事。
对此,管叔、蔡叔皆不满,散布周公想篡位之谣言,并串
联武庚起兵反叛。 周公和召公为保周江山, 内弭父兄,外抚诸
侯 ,周公以成王命率军东征,伐朝歌叛军,武庚兵败被诛。周
公又杀管叔、放蔡叔、贬霍叔,将朝歌 殷顽 迁于洛阳管教之。
武庚之乱后,使周初统治都更深刻地认识到封建亲戚、蕃屏周室
的重要性。在武王分封的基础上,周分、成王再次大规模分封诸
侯。相传周公分封七十一国,其中有五十三人是姬姓子弟,他们
都是文王、武王和周公的后人,如文王之弟封于东虢、西虢,文
王之子封于邗、晋、应、韩;周公之子封于凡、蒋、邢、茅、砟、
祭。原来属于武庚的封和殷遗民被一分为二,一部分纣兄微子启,
他在灭商后投降周,也未卷入叛乱,因此封于商丘,国号宋。另
一部分封给成王的叔父康叔,在殷商故墟。国号卫。此外,还有
一些异姓贵族为周公、成王所封。两次分封,不仅使周人巩固了
在原属殷商的广大地区的统治,而且扩大了周人的势力和影响,
使周成为国力和疆域远远超过商朝的强大国家。
: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试题及答案
2.商代的文化知识商朝
3.商代的政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