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商代甲骨文数字的起源构字含义

合集下载

商朝的文字与甲骨文研究

商朝的文字与甲骨文研究

商朝的文字与甲骨文研究商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之一,其文字系统对于了解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和历史起到了重要作用。

而甲骨文则是商朝时期最早的文字记录形式,通过研究甲骨文,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商朝的政治、经济、宗教和社会风貌等各个方面。

本文将就商朝的文字和甲骨文进行探究。

一、商朝文字的发展和特点商朝文字的发展经历了演变的过程,最初的商朝文字称为“商代炙”,主要用于刻录器物上。

后来逐渐发展为甲骨文,用于记录各类事务和巫术祭祀等活动。

商朝文字的特点是形态多变,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类型。

1. 象形文字:商朝文字中的大部分字符都是以物象形,即通过图形的形状来表示物体的形态或特征。

例如,“人”字就是描绘一个人的形象。

“日”字则表示太阳的形状。

2. 指事文字:一部分商朝文字是通过指事的方式来表达意义。

这些字符通过简化和抽象物体的特征来表示。

比如,“上”字因为上升物体的形态,而表示位置的上。

3. 会意文字:商朝文字中还有一些字符是通过两个或多个符号结合起来,表示一种综合的意义。

这种形式的文字称为会意文字。

例如,“和”字由口和禾组成,表示合作或谐和的意思。

4. 形声文字:商朝文字中还有一类字符是通过一个形旁和一个声旁组合起来,表示意思。

这些字符称为形声文字。

形旁表达意义的范畴,声旁则表示读音。

例如,“言”字由讠和口组成,表示说话的意思。

二、甲骨文的发现及研究意义甲骨文是商朝时期最早的文字记录形式,其主要体现在龟甲和兽骨上。

据考古学的研究,甲骨文的主要载体是用于预测吉凶和记录祭祀活动的卜辞和诸侯间的牌状文字。

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不仅帮助我们对商朝社会有更深刻的了解,还为研究古代汉字的起源、发展和演变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通过对甲骨文的研究,我们可以推断商朝的政治制度、财产关系、礼制与文化传承等方面的情况。

此外,甲骨文的研究也对于破译后世的汉字提供了启示。

许多甲骨文的字形在后来的汉字中得到了延续和发展,因此通过对甲骨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后世汉字的演变和发展。

甲骨文数字与记数法

甲骨文数字与记数法

数学史话在中国,用来记录的数字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阿拉伯数字,也是现今国际上通用的数字;第二种是用繁体字书写的大写数字.那么中国古代的记数方式又是怎样的呢?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人们很早就开始运用数字来计数.在商朝,人们在龟甲兽骨上刻画数字,如图1,并且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记数方法.图1如图2所示,前九个甲骨文数字是对数字1-9的记录,后四个则是位值符号.与现在的大写中文数字相比,“一”字基本未变,“二”和“三”只有横画之间长短比例的调整,“四”则有很大的不同,甲骨是用四横线表示的,西周金文也延用了甲骨文的写法.为什么这么表示呢?2002年,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中发现了一种漆木杆,杆体上黑、绿、红三色相间并呈规律性分布,研究者认为,它们与日影的长度密切相关,这种表示方法源于日影的刻度表.图2甲骨文数字“五”在X的基础上加了两条横线.数字“六”发展至秦代已经完全变成现代汉字中的“六”.“七”在商周甲骨文中呈十字状,横竖大致等长,与“甲”字相似.“八”则呈“)(”括号状,被后人逐渐简化并弱化了部分比划.“九”字与现代汉字中的“九”相同,但是斜置的.“十”像一根竖立的杆.甲骨文中的奇数数字具有单一性、不可分性的特点,偶数数字则相反.甲骨文数字采用十进位制,十、百、千、万都有专门的符号.甲骨文的记数方式是由1-9九个数字和若干十进制的位值符号组成的,记数的时候将两组符号通过乘法结合在一起,以表示位值的若干倍.如图3所示,50是由数字5与数字10组成的,表示5的10倍;500由数字5与数字100组成,表示5的100倍.如果是非整数的数字,例如3359,则需要将3000、300、50和9的四个符号并列联合书写.但是这种记数方式只适用于文字记载.图3上述这种构形法在古文字中很常见,也称之为“并书”.汉代以后,位值的倍数不再采取合写的方式,而是将位值符号紧接在数字之后表示.甲骨文记数法与现代记数法虽然有所不同,但是记数的原则不变,始终遵循乘法分群的原则.60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怎样解读中国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的本义?

怎样解读中国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的本义?

怎样解读中国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的本义?解读中国数字的本义,应该从每个数字字形产生的情况,确定其本义。

不能用其引申义来解读,否则,是无法解读中国数字的。

例如,我们经常说“一心一意”。

如果,用“一心一意”来解读“一”字本义,那就大错特错了。

因为“一心一意”是“一”字的引申义,是从“一”字最小原始单位本义中引申出的字义。

实践证明:解读中国数字“一至十”的本义,要从这十个数字的字形最早产生的时间去认识、解析、确认。

“一”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

从甲骨文上看,这“一”横,说明它是个特殊的指事字,是最小的、正整数的原始单位,是抽象符号,是“一”字的起源,应该是“一”字的本义。

自此后,才有了引申义,例如,什么相同的、独一无二的、一心一意的、整体的、全部的等等,好多好多。

“二”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

从“二”字上下一横来看,是天下两极组合,《史记·五帝本纪》曰:“天下谓之浑沌。

”这很说明问题了,“二”字也是纯符号的指事字,其本义就是指天、地两极。

以后,“二”字又出现了引申义,例如:一加一的和,数字顺序“二”。

由“一”分出天地“二”极。

“三”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

从“三”字上中下三横来看,也是表数的符号,是“三”字的本义,序数为“三”。

“道立于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天、地、人,衍生宇宙万物,“三”字仍然是指事字。

之后,有了引申义表示多次、多数等。

“四”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

“四”字是以四道横,以积划成数的方式表示数字的,两倍于“二”字的整数“亖”出现的,不是今天我们所见到的这个“四”的字体。

“四”字的本义,仍然是表数的符号,是指事字。

后来,引申表示序数第“四”,为工尺谱中的音符名之一等。

“四”字出现在金文,晚于甲骨文,是从“亖”字衍化而来的。

“五”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

“五”字的甲骨文字体,用五横画表示数字“五”,与一、二、三、四造字方法一样。

看上去有交错、代替之形,有寓意天、地万物的交汇之意,以表示“五”是大于“四”的正整数。

从“一”到“十”的中国汉字,祖先造的数字,真不一般

从“一”到“十”的中国汉字,祖先造的数字,真不一般

从“一”到“十”的中国汉字,祖先造的数字,真不一般自古流传着“仓颉造字鬼神惊”的神话,因为仓颉造的字正好向世间万物诉说着天机的惊人秘密。

当然,严肃地说,仓颉不论是长相还是造字的功劳,应该都是后人对他的崇敬给他的安排的一种神化。

现在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造字这么庞大的工程,不是一个人能够完成的。

而目前看到的最早的汉字数字写法,是从商代开始的,殷墟甲骨文的出土,让我们了解到了当时的人们怎么写数字。

而对于一至十是描述十个数字的汉字,无不反映了中国文字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古人高超的造字智慧。

“一”表示初始也表示混沌的整体“一”的甲骨文(图1)是特殊指事字,抽象符号“一”既代表最为简单的起源,也代表最为丰富的浑沌整体。

文字一至四横划表示数字一至四,是原始记数符号。

“一”字本义是表示最小的正整数。

《玉篇·一部》:“一,王弼曰:一者,数之始也。

”又表示序数,指第一。

《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金文(图2)、篆文(图7)承续甲骨文字形。

春秋战国以后,“一”字又可写作“弌”(图9)或“弌”(图10),累增“弋”或“戈”旁,是一种繁化写法。

后世这种繁化写法均被废弃。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道家思想“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以“一”也表示“全,满”。

“二”表示天地两极“二”是一个指事字,它除了表示正整数“二”以外,还用以表示天地两极。

《说文解字注》里说:地之数也。

易曰:天一地二。

惟初大始。

道立于一。

有一而后有二。

元气初分。

此二横画历代写法无大异。

战国时期产生两种新写法:一增繁从“戈”(图5);二增繁从“戈”从“肉”(于6)。

古文字从“戈”从“弋”每无别,从“戈”者后代写作“弍”,作为“二”的异体字。

(图6)的“肉”旁可能是临时赘加的符号,也可能是从“贝”的讹误。

从“贝”者后代写作“贰(贰)”,作为“二”的大写。

“三”生万物“三”,其本义为特殊指事字,指衍生万物的天、地、人,后引申为二,四之间的正整数、多多地、一再地等。

甲骨文字源及解释

甲骨文字源及解释

甲骨文字源及解释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甲骨文字是中国古代殷商时期流行的一种文字系统,主要刻在龟甲和兽骨上,因此得名。

甲骨文字是中国最早的文字之一,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左右。

甲骨文字的发现并研究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甲骨文字的源流及其解释。

甲骨文字的发现和研究主要得益于中国地理学家、历史学家、甲骨学的奠基人——石珏。

石珏在20世纪初,发现了商代时期的殷墟遗址,并从中出土了大量的带有甲骨文字的祭品。

这些甲骨文字被认为是殷墟遗址的祭品记录,对研究商代社会、政治、经济、宗教等方面具有极大的价值。

甲骨文字中的文字形态多种多样,包括象形文字、指事文字、会意文字、形声文字等。

这些文字都是通过结合图形和数字的方式,来表达一定含义的符号系统。

由于甲骨文字的年代比较古老,因此并不像后来的汉字那样规范和简化,造成了识别和解读的困难。

通过大量的研究和解译工作,现今人们已经可以比较准确地解读甲骨文字所表达的内容。

甲骨文字的解释主要涉及到祭品记录、预言、征兵、天文、历法等方面。

祭品记录是最为常见的形式。

殷墟出土的许多甲骨上都刻有祭品的数量、种类、时间等内容。

通过这些记录,我们可以了解到商代社会的宗教信仰、社会结构、等情况。

预言是另一种常见的形式,商代的人们相信通过卜卦、占卜等方式可以预测未来的吉凶祸福,这些内容也被刻在甲骨上。

征兵是殷商时期经常发生的事件,各种各样的战斗、征战、俘虏等内容也会在甲骨上得到记录。

天文、历法等方面的内容也会有所涉及。

通过对甲骨文字的解释,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殷商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宗教等方面的情况。

甲骨文字的研究不仅有助于还原出商代社会的真实面貌,也对后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甲骨文字中的文字形态和意义,后来都成为了后代汉字的组成部分,甚至有些甲骨文字本身直接演变为今天汉字的一部分。

甲骨文字的源流及解释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的甲骨文繁体字

数的甲骨文繁体字

数的甲骨文繁体字甲骨文是中文古代文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了先民对于各种事物的认识和文字表述方式。

数的甲骨文也是其中之一,它用棍棒、点、横、竖等图形表示数字,至今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由于它的古老和稀有性,被誉为中国文字的瑰宝。

以下是一些数的甲骨文及相关参考内容。

1. “一”:代表“一”,表现为一条纵向的直线。

在古代,人们用这个字符来表示一个单位。

例如:“一日”,就表示一天的时间;“一夜”,就表示一晚上的时间。

2. “二”:代表“二”,表现为两条横平的直线。

这个字符在古代用来表示“双数”或者“两个”。

例如,有的甲骨文中,“二”表示双手,有时会带有一点,表示表示手指的数量,如“二”(两根手指)。

3. “三”:代表“三”,表现为三条竖向的直线。

这个字符在古代表示“三的数量”,用于计算和表示数量。

例如:“三天”就表示三天的时间,“三月”表示一个季度等等。

4. “四”:代表“四”,表现为四条横平的直线。

甲骨文中,“四”的意义很广泛,除了表示数字4外,还可以表示“状况良好”,“事情顺利”等意思。

例如:“四季平安”就是表示一年四季都安全和稳定。

5. “五”:代表“五”,表现为一个横平的直线和一个“人”字交叉,字形非常独特。

在古代,“五”常用于表示“手”的数量或者“五行”。

另外,“五”也常用于表示“中间”。

例如,“五脏六腑”就是表示人体内部的各个器官。

6. “六”:代表“六”,表现为一条横平的直线和两个“口”字相交。

在甲骨文中,“六”常常用于表示“分法”或者“划分”。

例如,“六分之一”表示一份被分成六份的情况。

7. “七”:代表“七”,表现为三条竖向的直线和一个“卜”字。

在甲骨文中,“七”常常代表不好的意思,例如“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良药”,就是说由七年的病,需要三年的好药才能治愈。

8. “八”:代表“八”,字形为两个垂直的横线。

在古代,“八”表示分裂或者断绝的意思。

例如,“断粮之痛是八分之一”,就是说人们饥饿的痛苦达到了无法承受的地步。

甲骨文-数字的奥秘

甲骨文-数字的奥秘
甲骨文-数字的奥秘
contents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目录
• 甲骨文简介 • 甲骨文中的数字 • 甲骨文与现代数字的关联 • 甲骨文数字的艺术价值 • 甲骨文数字的未来展望
01
CATALOGUE
甲骨文简介
甲骨文的起源
01
02
03
商朝晚期
甲骨文起源于商朝晚期, 是已知最早的汉字体系之 一。
占卜记录
甲骨文主要用于记录占卜 活动,是当时人们与神灵 沟通的一种方式。
甲骨文数字的创新
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甲骨文数字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与 现代设计、科技等领域相结合,展现出更加丰富的艺术表现 力和文化内涵。
05
CATALOGUE
甲骨文数字的未来展望
甲骨文数字的研究前景
深入挖掘甲骨文数字的内 涵
随着研究的深入,未来将更全面地揭示甲骨 文数字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
04
CATALOGUE
甲骨文数字的艺术价值
甲骨文数字的审美价值
甲骨文数字的独特美感
甲骨文数字在形态、线条和结构上具 有独特的审美价值,给人以古朴、典 雅的感觉。
甲骨文数字的象征意义
甲骨文数字常常被用来表达吉祥、祝 福和祈愿等意义,具有深刻的文化内 涵和象征意义。
甲骨文数字的文化内涵
甲骨文数字的历史背景
甲骨文中的数字符号比较简单,但已 经具备了现代数字的基本特征,如十 进制的计数原则和位置值等。
数字的运用
在甲骨文中,数字被广泛应用于祭祀、卜辞、天文观测等领域,用以记录和表达 数量和时间等概念。
甲骨文中的数字符号不仅是一种计数工具,还是一种表达思想和文化的语言,反 映了古代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跨学科研究与应用

金文与甲骨文、战国文字的数字特点比较

金文与甲骨文、战国文字的数字特点比较

金文与甲骨文、战国文字的数字特点比较金欣欣【摘要】表示数字的汉字字形在金文、甲骨文、战国文字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变化.对比1-10的字形、20-90的整十数字、"百"以上的数字以及卦画,就一些问题做探讨.比如:甲骨文与金文孰先孰后的问题,甲骨文、金文对"十"、"百"、"千"、"万"的称说问题,商代人与周代人对整十的数字的认知心理差异,卦画和数字的区别.【期刊名称】《淮南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19)001【总页数】7页(P100-106)【关键词】金文;甲骨文;战国文字;数字;合文;卦画【作者】金欣欣【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 210023;商务印书馆汉语编辑中心,北京1007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2表示数字的汉字字形在金文、甲骨文、战国文字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变化。

本文拟对这一演化过程做一些探讨。

笔者所依据的金文、甲骨文、战国文字的相关字形分别来源于《新金文编》①董莲池:《新金文编》,北京:作家出版社,2011年。

相关页码均随文标注。

、《新甲骨文编》②刘钊,洪飏,张新俊:《新甲骨文编》,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

相关页码均随文标注。

和《战国文字编》③汤馀惠主编:《战国文字编》,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

相关页码均随文标注。

本文之所以立足于金文,从金文出发,比较甲骨文和战国文字,是出于下面的考虑。

裘锡圭教授《文字学概要》修订本指出:“我们可以把甲骨文看作当时的一种比较特殊的俗体字,而金文大体上可以看作当时的正体字。

所谓正体就是在比较郑重的场合使用的正规字体,所谓俗体就是日常使用的比较简便的字体。

”④裘锡圭:《文字学概要》(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年,第48页。

刘钊教授在《新甲骨文编》的后记中指出:“和西周金文比较,要重视甲骨文是当时的一种俗体这一特点(甲骨文是当时的一种俗体的认识是由裘锡圭先生最先提出的,台湾的张光远先生也曾有类似说法),辩证地看待甲骨文与西周金文在时间早晚与字形结构上的关系,这对理解甲骨文字的结构非常重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商代甲骨文数字的起源构字含义
原创经达华欢迎转帖2013年7月
甲骨文数字的写法:
1、2、3、4都是“积划为数”,直观又必然。

10为一竖。

对于习惯十进制的人,10也是某种1,但又有别于1。

在1为一横的情况下,10为一竖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

余下的5、6、7、8、9,现今的说法是“假借字”,基本上等于说不知道为啥这么写。

但是,俺认为5、6、7、8、9不是假借字,是有其必然的构字道理的!
俺接下来要探讨5、6、7、8、9的构字,从而得出其起源含义!
一、“5”字的含义
5的甲骨文:
甲骨文一横=1,甲骨文一竖=10,一横一竖构成十字形二维坐标。

俺解读:
在这个坐标里,交叉代表介于一横一竖的中间,即交叉代表介于1与10中间的数。

于是,5用交叉表示。

二、“6”的的含义
6的甲骨文:
太直白了:房屋!
屋顶2面+四周4面=6面。

这是“象形字典”的甲骨文“六”字条下一个网友的看法。

俺给拿过来。

三、“7”字的含义
7的甲骨文:
甲骨文一横=1
甲骨文一竖=10
俺解读:
一竖被一横分成两部分,上半竖是完整的,即上半竖=5;下半竖短一些,即下半竖=1至5的中间的数。

于是,7为下半竖短一些的十字。

正常的“十”字是甲骨文的“甲”。

甲是天干第一,是第一位天神。

“甲”的含义:
甲骨文“甲”=“十”字=甲骨文的1+甲骨文的10=从一到十=全部=神。

为了更明显地区别于甲“十”字,后来7的下半竖中间位置作弯曲处理:
四、“8”字的含义
甲骨文的8及现今的8,样子一直差不多:
关于“八”,《说文》:“别也。

象分别相背之形。


现今对“八”的解读至此而止。

俺解读:
“八”即“分”。

所谓的“分”,在古人的结绳记事计数中,极限之“分”=“米”字形=分为8份=简化为“八”。

于是“八”代表8。

五、“9”字的含义
9的甲骨文:
俺解读:
甲骨文9字=甲骨文5+四连折=5+4
“四连折”发展到后来,以“弯钩”示意了:
甲骨文的数字123456789就是这么来的,其道理简单明了:
六、甲骨文数字的起源
俺认为:
甲骨文数字的起源于“结绳记事”,即每个笔画都是一条绳!
所以,
上文解读“6”是房屋,如此解读起来是简单,但不是俺的心目中的解读。

其他数字的解读,都可以溯源于结绳记事。

现在同样地,俺以结绳记事的角度来解构“6”:
“八”即“分”。

所谓的“分”,在古人的结绳记事计数中,极限之“分”=“米”字形=分为8份=简化为“八”。

于是“八”代表8。

甲骨文“6”=“八”“尖”=“米”“减去尖”=8-2。

以留下与其他数字的区别特征来简化,于是就有:“6”=“尖”。

如果真的这样子,甲骨文里应该有加减乘除!
难道真有99乘法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