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部点测量记录表

碎部点测量记录表
碎部点测量记录表

碎部点测量记录表

日期: 第页共页

观测:记录:复核:

碎部测量

实验五碎部测量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经纬仪测绘法测绘地形图的方法和步骤。 2.能合理选定地物、地貌的特征点。 3.练习用地形图图式和等高线表示地物、地貌。测图比例尺为1:500,等高距为1米。 二、计划与设备 1.实验安排2学时,每组4 ~ 5人,分工为观测、记录、绘图和立尺。 2.设备为每组J6光学经纬仪1 台,小平板1块绘图纸1张,水准尺1根,花杆1根,皮尺1把,比例尺1根,量角器1个,计算器1个,记录板1个,地形图图式1本,小三角板1副,小针1根,铅笔1支,橡皮1块。 3.测图场地选择在校园内,在平坦地段选一直线,在直线的两个端点上安置仪器进行测图。 4.实验结束,每组交整饰好的图纸一张,碎部测量记录一份。 三、方法与步骤 1.以控制点A为测站点安置经纬仪,盘左置水平度盘读数为0°00′,瞄准另一控制点B为起始方向,量取仪器高I至厘米,随即将测站名称、仪器高记入碎部测量记录本。 2.在图纸上展出测站点a和起始方向b,连接a、b为起始方向线,并用小针将量角器的圆心角固定在测站点a。展绘直线两端点a、b时,右在图板适当位置画一直线,先定一端点a,然后将地面的直线按测图比例尺缩小的长度,在图板上以a为起点,定出b点。 3.将视距尺立于选定的各碎部点上,用经纬仪瞄准水准尺,读取下丝、上丝、中丝数值,竖盘读数和水平角读数,将各观测值依次记入表格。 4.计算视距、竖直角、高差、水平距离和碎部点高程。 5.将计算的各碎部点数据,依水平角、水平距离,用量角器按比例尺展绘在图板上,并注出各点高程,描绘地物。

四、注意事项 1.读取竖直角时,指标水准管气泡要居中,水准尺要立直。 2.每测约20个点,要重新瞄准起始方向,以检查水平度盘是否变动。实验报告 碎部测量记录 日期班组姓名 测站测站高程仪器高

极坐标法测碎部点

极坐标法测定碎部点 一、实验目的 我们学生巩固、扩大和加深从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获得实际测量工作的初步经验和基本技能,进一步掌握全站仪的操作方法,提高计算和绘图能 力,对测绘小区域大比例尺地形图的全过程有一个全面和系统的认识,并在实习的过程中增强其独立工作与团队协作意识,为今后解决实际工作中的有关测量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验要求 1.熟悉掌握全站仪的基本操作 2.学会利用全站仪进行极坐标测量的方法 3.利用极坐标法进行进行碎部点的测量 三、实验原理及步骤 极坐标法是根据测站点上的一个已知方向,测定已知方向与所求点方向的角度和量测测站点至所求点的距离,以确定所求点位置的一种方法。如图所示,设A、B为地面上的两个已知点,欲测定碎部点(房角点)1、2、、、、n 的坐标,可以将仪器安置在A点,以AB方向作为零方向,观测水平角1、 2、、n,测定距离S1、S2、、Sn,即可利用极坐标计算公式 x1 =xA+SA1 · cosɑ y1=yA+SA1·sinɑ计算碎部点i ( i = 1、2、、、n) 的坐标。 测图时,可按碎部点坐标直接展绘在测图纸上,也可根据水平角和水平距离用图解法将碎部点直接展绘在图纸上。

当待测点与碎部点之间的距离便于测量时,通常采用极坐标法。极坐标法是一种非常灵活的也是最主要的测绘碎部点的方法。例如采用经纬仪、平板仪测图时常采用极坐标法。极坐标法测定碎部点时,适用于通视良好的开阔地区。碎部点的位置都是独测定的,因此不会产生误差积累。 四、实验总结 由于全站仪的普及,使得极坐标法得到广泛普及,它可以直接测定并显示碎部点的坐标和高程,极大提高了碎部点的测量速度和精度,在大比例尺数字测图中被广泛采用。

四等水准测量手簿

3、测高差 (1)按四等水准方法,测量由已知水准点 BM和导线点(B、D、E、F、G、H、I)组成闭合水准路线,经误差分配后,计算出导线点的高程。 要求: 1)观测顺序按“后后前前”(黑红黑红)进行; 2)每站前、后视线长不超过 100m ,前后视距差不超过 3m ,前后视距累计差不超过 10m 。 3)红黑面读数差不大于 3mm ;红黑面高差之差不大于 5mm 。 测站记录和计算 根据观测程序,将读数依次记入观测手簿,见表二、四等水准测量手簿相应的栏?~?内;随即进行计算,填入表中①~⑨栏;计算值如果符合限差要求,可以迁站继续观测;否则应重新观测,直至所测数据符合要求。 1.视距部分 后视距:①=[(1)-(2)]×100; 前视距:②=[(5)-(6)]×100; 上两式中100为视距乘常数; 前后视距差:③=①-②; 前后视距累积差:④=本站的③+前站的④。 2.高差部分 后视尺红黑面读数差:⑤=K 后 +(3)-(4); 前视尺红黑面读数差:⑥=K 前 +(7)-(8); 上两式中的K 后及K 前 分别为后前水准尺黑、红面的起点读数差,亦称为尺 常数。其值分别为4.6874787 和.,主要是检核黑、红面读数是否正确。 黑面高差:⑧=(3)-(7); 红面高差:⑨=(4)-(8); 红黑面高差之差:⑦=⑧-(⑨±0.100)=⑤-⑥; 注:⑦=⑤-⑥ 由于两水准尺的红面起始读数相差0.100m,即4.6874787 和.之差,因此,红面测得的实际高差应为⑨±0.100。取“+”或“-”应根据后、前尺的K值来确定。 例如表5-8中第一测站,后视尺 4.787 K= 后,前视尺 4.687 K= 前 ,因此,红面 高差为⑨-0.100,到第二测站因两水准尺交替,红面高差为⑨+0.100。 高差中数:⑩=[⑧+(⑨±0.100)]∕2 ,作为该测站的高差值。 注:⑩=[⑧+⑨]∕2

二等水准测量手簿

线段一(二)等水准测量观测手簿No 20 年 测记于No 前接手簿后接手簿 (测量单位名称)

温度............................................... 云量......................................... 风向风速................................. 天气............................................... 土质......................................... 太阳方向.................................

温度............................................... 云量......................................... 风向风速................................. 天气............................................... 土质......................................... 太阳方向.................................

温度............................................... 云量......................................... 风向风速................................. 天气............................................... 土质......................................... 太阳方向.................................

四等水准测量手薄

仪器:年月日观测者:记录者: 测站编号立尺 点号 后尺 上丝 前尺 上丝 方向及 尺号 水准尺读数(m) K+黑-红 (mm) 平均高差 (m) 备注下丝下丝 黑面红面 K1= K2= 后视距前视距 视距差d(m) Σd (m) (1)(4)后(3)(8)(14) (18)(2)(5)前(6)(7)(13) (9)(10)后-前(15)(16)(17) (11)(12) 1 1798 159 2 1922 6605 4 222.5 2048 1805 1697 6485 -1 250 213 225 120 5 37 37 2 5597 2008 94 3 5730 0 -1108 5861 2293 2051 6738 0 264 285 -1108 -1008 0 -21 16 3 540 2421 735 5421 +1 -1911 931 2872 2648 7430 +5 391 451 -1913 -2009 -4 -60 44 4 6551 608 5 1933 6725 -5 351 6899 6267 1581 6275 -7 348 182 352 450 2 166 210 5 1315 6218 1570 6255 2 -118 1826 6737 1685 6476 -4 511 519 -115 -221 6 -8 202 6 6318 6378 1435 6222 0 -566 6929 7003 2000 6689 -2 611 625 -565 -467 2 -14 188 7 1735 6163 1989 6672 4 385 2241 6611 1602 6389 0 506 448 387 283 4 58 246 计算校核Σ(9)= Σ[(3)+(8)]= -Σ(10)= -Σ[(6)+(7)]= Σ[(15)+(16)]Σ(18)= 2Σ(18)= 总视距=Σ(9)+Σ(10)= 第六组四等水准测量手簿

碎部测量

碎部测量 简介 碎部测量就是测定碎部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 碎部测量(detail survey)是根据比例尺要求,运用地图综合原理,利用图根控制点对地物、地貌等地形图要素的特征点,用测图仪器进行测定并对照实地用等高线、地物、地貌符号和高程注记、地理注记等绘制成地形图的测量工作。 碎部点的选择和碎部测量的方法 一、碎部点的选择 前已述及碎部点应选地物、地貌的特征点。对于地物,碎部点应选在地物轮廓线的方向变化处,如房角点,道路转折点,交叉点,河岸线转弯点以及独立地物的中心点等。连接这些特征点,便得到与实地相似的地物形状。由于地物形状极不规则,一般规定主要地物凸凹部分在图上大于0.4mm均应表示出来,小于0.4mm时,可用直线连接。对于地貌来说,碎部点应选在最能反应地貌特征的山脊线、山谷线等地性线上。如山顶、鞍部、山脊、山谷、山坡、山脚等坡度变化及方向变化处。根据这些特征点的高程勾绘等高线,即可得地貌在图上表示出来。 二、经纬仪测绘法 经纬仪测绘法的实质是按极坐标定点进行测图,观测时先将经纬仪安置在测站上,绘图板安置于测站旁,用经纬仪测定碎部点的方向与已知方向之间的夹角、测站点至碎部点的距离和碎部点的高程。然后根据测定数据用量角器和比例尺把碎部点的位置展绘在图纸上,并在点的右侧注明其高程,再对照实地描绘地形。此法操作简单,灵活,适用于各类地区的地形困测绘。操作步骤如下: 1.安置仪器于测站点A(控制点)上,量取仪器高I填入手簿。 2.定向置水平度盘读数为0°00′00″,后视另一控制点B。 3.立尺立尺员依次将尺立在地物、地貌特征点上。立尺前,立尺员应弄清实测范围和实地情况,选定立尺点,并与观测员、绘图员共同商定跑尺路线。 4.观测转动照准部,瞄准标尺,读视距间隔,中丝读数,竖盘读数及水平角。 5.记录将测得的视距间隔、中丝读数、竖盘读数及水平角依次

水准仪四等水准测量实习心得

水准仪四等水准测量实习心得 水准仪四等水准测量实习可以让各位掌握四等水准测量观测程序和具体施测方法,熟悉四等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与检核方法。下面提供水准仪四等水准测量实习心得,欢迎阅览! 水准仪四等水准测量实习心得(1) 一.实习目的 通过实习了解水准路线的布设,学会选择水准点得位置,要求每位同学对每一个环节要心中有数,达到会测、会算、会画,掌握坐标、高程的计算。以团队为单位进行四等水准测量和地形图测绘,每人轮流进行测量中的各种工作,并且成员对自己的工作认真负责,完全正确掌握对四等水准仪和经纬仪的操作,初步学会整理运用测量数据,以提高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在工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扩展视野,把基本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对课堂理论知识进一步消化与吸收,激发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在实习过程中,要救做到以下几点: 1. 巩固上课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并运用到实践中。 2. 加强我们的实际动手能力仪器操作能力,以及处理紧急情况应变能力

3. 锻炼我们的团队意识,以及我们的组织能力,团队容洽力。 4. 掌握精密水准仪和经纬仪的测量方法。 5. 巩固水准记录和高差计算,学会画地形图。 二.正文 1. 四等水准测量安排 时间及任务要求:第18周进行四等水准测量,周一早上一二节到0629进行实习动员,之后到五栋领取仪器进行水准测量,路线为环绕桂林理工大学雁山校区,进行闭合水准测量,起点为三栋广场前右下坡的一已知高程点,要求周四下午完成测量任务,每人完成1.52KM的四等水准测量、记录和计算工作。 每组配置的仪器:四等水准仪1台、水准三角架1个、水准尺2根、脚架2个、草帽六顶。 作业方法:用水准测量方法测定高差hAB。在A、B 两点上竖立水准尺,并在A、B两点之间安置架可以得到水平视线的仪器即水准仪,设水准仪的水平视线截在尺上的位置分别为M、N,过A点作一水平线与过B点的竖线相交于C。因为BC的高度就是A、B两点之间的高差hAB。 每一站的观测顺序:安置水准仪的测站至前、后视立尺点的距离,应该用步测使其相等。在每一测站,按

碎步测量

碎部测量就是测定碎部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 碎部测量(detail survey)是根据比例尺要求,运用地图综合原理,利用图根控制点对地物、地貌等地形图要素的特征点,用测图仪器进行测定并对照实地用等高线、地物、地貌符号和高程注记、地理注记等绘制成地形图的测量工作。专业书上,基于控制下直接进行散点测量。 点的选择 前已述及碎部点应选地物、地貌的特征点。对于地物,碎部点应选在地物轮廓线的方向变化处,如房角点,道路转折点,交叉点,河岸线转弯点以及独立地物的中心点等。连接这些特征点,便得到与实地相似的地物形状。由于地物形状极不规则,一般规定主要地物凸凹部分在图上大于0.4mm均应表示出来,小于0.4mm 时,可用直线连接。对于地貌来说,碎部点应选在最能反应地貌特征的山脊线、山谷线等地性线上。如山顶、鞍部、山脊、山谷、山坡、山脚等坡度变化及方向变化处。根据这些特征点的高程勾绘等高线,即可得地貌在图上表示出来。 测量方法 经纬仪测绘法 经纬仪测绘法的实质是按极坐标定点进行测图,观测时先将经纬仪安置在测站上,绘图板安置于测站旁,用经纬仪测定碎部点的方向与已知方向之间的夹角、测站点至碎部点的距离和碎部点的高程。然后根据测定数据用量角器和比例尺把碎部点的位置展绘在图纸上,并在点的右侧注明其高程,再对照实地描绘地形。此法操作简单,灵活,适用于各类地区的地形图测绘。操作步骤如下: 1.安置仪器于测站点A(控制点)上,量取仪器高I填入手簿。 2.定向置水平度盘读数为0°00′00″,后视另一控制点B。 3.立尺立尺员依次将尺立在地物、地貌特征点上。立尺前,立尺员应弄清实测范围和实地情况,选定立尺点,并与观测员、绘图员共同商定跑尺路线。 4.观测转动照准部,瞄准标尺,读视距间隔,中丝读数,竖盘读数及水平角。5.记录将测得的视距间隔、中丝读数、竖盘读数及水平角依次填入手簿。对于有特殊作用的碎部点,如房角、山头、鞍部等,应在备注中加以说明。 6.计算依视距,竖盘读数上或竖直角度,用计算器计算出碎部点的水平距离和高程。 7.展绘碎部点用细针将量角器的圆心插在图上测站点A处,转动量角器,将量角器上等于水平角值的刻划线对准起始方向线,此时量角器的零方向便是碎部点方向,然后用测图比例尺按测得的水平距离在该方向上定出点的位置,并在点的右侧注明其高程。 同法,测出其余各碎部点的平面位置与高程,绘于图上,并随测随绘等高线和地物。 为了检查测图质量,仪器搬到下一测站时,应先观测前站所测的某些明显碎部点,以检查由两个测站测得该点平面位置和高程是否相同,如相差较大,则应查明原因,纠正错误,再继续进行测绘。

全站仪碎部测量

全站仪碎部测量 控制测量完成后,就可以根据控制点进行碎部测图或施工放样工作,本章主要通过采用全站仪进行碎部测量和施工放样,来介绍GTS-602的“程序”测量模式的应用方法。 一、碎部测量的数据采集 图1 GTS-602内安装的测量程序进入程序测量模式。将全 站仪安置于测站控制点上,从 GTS-602开机界面(图1)中,选择 键(“程序”),即显示仪 器内安装的测量程序,如图2所示。 在图2界面中,可选择“标准测量” 程序模块中,如图3所示。 图2 GTS-602内安装的测量程序 图3 GTS-602标准测量程序界面 创建作业。在图4SETUP”菜单,如图4所示,通过“光标”移动,选择

“JOB”然后按图4,屏幕弹出下一级菜单,显示“NEW”、“OPEN”、“DEL”菜单键。 “NEW”创建新的作业;“OPEN”打开原有作业;“DEL”删除原有作业。 图4 作业管理菜单图5 创建新的作业对话框 进行碎部测量,碎部点观测数据和坐标高程,将直接保存在文件中,供下一步内业数字成图使用。创建作业,相当于给观测的数据存放起一个文件名。在图9-9的对话框输入文件名,确认即可。作业名最多包含8个字母或数字。当然也可打开一个原有的作业名, 方法是按“OPEN”,然后选择已有的文件名。 1、数据采集的测站准备工作 数据采集的测站准备工作,即设置测站点、后视点信息,并后视归零。 (1)测站点信息设置 在图6中,从“RECORD”菜单选择“OCC PT” 项,便进入测站点信息输入屏幕,如 图7所示。输入该测站点的详细信息: 点号、 已经存放在创建的作业中,则系统自动调用该 点的坐标和高程,若文件中没有该点信息,则 显示坐标和高程输入屏幕,如图8所示。在图8 屏幕对话框中输入该点的North(X)、East (Y)、Elev(H)坐标和高图6 RECORD菜单内容 程后, 图7 测站点信息输入界面图8 坐标和高程录入对话框

四等及等外水准测量

四等及等外水准测量 水准测量 国家水准测量依精度不同分为一、二、三、四等。一、二等水准测量是国家高程控制的全面基础,三、四等水准测量直接为地形测图和各种工程建设提供所必须的高程控制。精度低于四等的水准测量称为等外水准测量。本节阐述四等及等外水准测量的布设形式、技术要求、选点埋石、外业施测和内业计算等有关内容。 一、水准路线的布设形式 由水准原点或任一已知高程点出发进行水准测量所经过 的路线称为水准路线。水准路线每隔一定的距离需要埋设一个固定点,称为水准点。水准测量的目的就是以已知高程点为起算点,沿选定的水准路线逐站测定各水准点的高程。根据已知水准点的情况和测量工作的实际需要,水准路线可以布设成以下三种形式。 (1) 附合水准路线:从一已知高程的水准点出发,进行水准测量,最后附合到另一已知高程的水准点上。 (2) 闭合水准路线:从一已知高程的水准点出发,沿一条环形路线进行水准测量,测定沿线上水准点的高程,最后又回到该水准点。 (3) 支水准路线:从一已知高程的水准点出发,沿一条水准路线测定沿线上其他水准点的高程,最后不与任一已知高程点连测。

为了提高成果的精度及其可靠性,规范规定支水准路线必须进行往返观测或单程双转点观测,且应限制支水准路线的长度。 (4)水准网 二、四等及等外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各等水准测量对所使用的仪器类型、水准路线长度、不符值或闭合差的限差等都有相应的规定,其中四等及等外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如表4-27所列。 三、水准路线选线和水准标石埋设 (1)收集资料 在确定水准路线布设形式之前,首先要收集已有的水准测量资料,包括水准路线图、水准点“点之记”、成果表、技术总结等。而且还应到实地调查,确定已知成果可否利用。 (2)图上初步选线 在测区已有的地形图上设计拟定的水准路线。水准路线应尽量选设在地势平坦、土质坚实、施测方便的道路附近,尽量避免通过水滩、沙土、易塌陷易受雨水冲刷的地区。选线的同时还应考虑水准点的埋设位置。最后绘制一份水准路线布设图,图上按一定比例绘出水准路线、水准点的位置,注明水准路线的等级、水准点的编号。 (3)实地选线 在图上设计的基础上到实地选线。根据实地的具体情况,如沿线的实际坡度、土质特征来修改图上的设计路线,确定最有

碎部点的测量方法

碎部点的测绘方法 所谓碎部点就是地物、地貌的特征点,如房角、道路交叉点、山顶、鞍部等。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过程是先测定碎部点的平面位置与高程,然后根据碎部点对照实地情况,以相应的符号在图上描绘地物、地貌。测量碎部点时,可以根据实际的地形情况、使用的仪器和工具选择不同的测量方法。碎部点的测量方法有极坐标法、方向交会法、距离交会法等。 一、极坐标法 极坐标法是根据测站点上的一个已知方向,测定已知方向与所求点方向的角度和量测测站点至所求点的距离,以确定所求点位置的一种方法。如图6-17所示,设A、B 为地面上的两个已知点,欲测定碎部点(房角点)1、2、??、n的坐标,可以将仪器安置在A点,以AB方向作为零方向,观测水平角β1、β2、??、βn,测定距离S1、S2、??、S n,即可利用极坐标计算公式(5-*)计算碎部点i ( i = 1、2、??、n) 的坐标。 测图时,可按碎部点坐标直接展绘在测图纸上,也可根据水平角和水平距离用图解法将碎部点直接展绘在图纸上。 图6-17 极坐标法 当待测点与碎部点之间的距离便于测量时,通常采用极坐标法。极坐标法是一种非常灵活的也是最主要的测绘碎部点的方法。例如采用经纬仪、平板仪测图时常采用极坐标法。极坐标法测定碎部点时,适用于通视良好的开阔地区。碎部点的位置都是独立测定的,因此不会产生误差积累。 值得一的是,由于全站仪的普及,它也可用于测定碎部点,这实际上也是极坐标法,不同的是它可以直接测定并显示碎部点的坐标和高程,极大提高了碎部点的测量速度和精度,在大比例尺数字测图中被广泛采用。 二、方向交会法

方向交会法又称角度交会法,是分别在两个已知测点上对同一碎部点进行方向交会以确定碎部点位置的一种方法。如图(6-18(a))所示,A 、B 为已知点,为测定河流对岸的电杆1、2,在A 点测定水平角α1、α2,在B 点测定水平角β1、β2,利用前方交会公式(5-*)计算1、2点的坐标。也可以利用图解法,根据观测的水平角或方向线在图上交会出1、2点,如图(6-18(b))。 方向交会常用于测绘目标明显、距离较远、易于瞄准的碎部点,如电杆、水塔、烟囱等地物。 A B (a) (b) 图6-18 方向交会法 三、距离交会法 距离交会法是测量两已知点到碎部点的距离来确定来确定碎部点位置的一种方法。如图(6-19(a))所示,A 、B 为已知点,P 为测定碎部点,测量距离 S 1、S 2后,利用距离交会公式(5-*)计算P 点坐标。也可以利用图解法,利用圆规根据测量水平距离,在图上交会碎部点,如图(6-19(b))。 (a) (b) A B 图6-19 距离交会法 当碎部点到已知点(困难地区也可以为已测的碎部点)的距离不超过一尺段,地势比较平坦且便于量距时,可采用距离交会的方法测绘碎部点。如城市大比例地形图测绘、地籍测量时,常采用这种方法。 碎部点的高程可以根据第三章三角高程测量的方法测定,城市地区可以用水准测量的方法测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