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近代中国军队装备变化看中国军工业近代化
晚清中国社会的历史巨变与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晚清中国社会的历史巨变与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晚清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的转型时期,中国社会从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
社会性质发生巨大变化,社会经济结构、阶级关系、政治统治、思想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在这一时期也开始起步并逐步发展。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晚清中国社会的历史巨变与向近代社会的转型,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知识归纳一、晚清政局的演变1.鸦片战争前夕清朝政治的腐朽从乾隆后期开始,清朝政治的腐败日益暴露,表现为:①官场中,结党营私,互相倾轧,卖官鬻爵,贿赂成风。
②军队里,装备陈旧,操练不勤,军备废弛,纪律败坏。
③财政上,国库日益亏空,入不敷出。
④阶级关系上,阶级矛盾激化,农民的反抗斗争越来越激烈。
⑤清朝统治集团中,以"天朝上国"自居,皇帝和大臣闭目塞听,愚昧无知。
2.19世纪中期,清朝面临内忧外患的形势及政局的变动(1)内忧外患的形势①内忧:鸦片战争后,阶级矛盾激化,各地起义不断。
1851年,爆发太平天国运动;1853年,太平军建立了同清朝对峙的政权;1853~1856年,太平天国发动北伐、西征和东征,深入到清朝统治中心地区,攻破江南、江北大营,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统治。
②外患:清王朝在鸦片战争中战败,被迫割地、赔款、通商,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失去了更多的主权和领土,英法联军攻占了清朝统治中心北京,火烧了皇家园林圆明园,清朝皇帝弃城出逃。
(2)清朝政局的变动①总理衙门的设立。
总理衙门是近代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
②辛酉政变和"借师助剿"。
1861年慈禧太后和奕沂发动政变,逮捕了辅政大臣,由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奕沂为议政王。
以辛酉政变为契机,中外反动势力开始走上公开勾结的道路。
1862年初,清政府决定向英法两国"借师助剿",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太平天国。
③汉族官僚势力的扩大。
中国近代化

1、(开始)1898年的戊戌变法主张实行 君主立宪制,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一次 伟大尝试。 2、(里程碑)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伟大成就;1912年 春,孙中山在南京颁布《中华临时约 法》。
3、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国民大革命对政治民
主化的贡献 、新文化运动
是辛亥革命在思想领域内的延续,提倡科学、民主,主 张在中国建立民主共和国,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
所 占 比 例
根据此曲线图,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回答中 国民族资本主义经历了怎样的曲折发展 历程,最后走向了什么样的归宿?
1860 1870
1895
1912 1914 1919
1927
1937
1945
1949 1952 1956
时间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原因及影响)
1、产生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中国的近代化历程
一、概念: 近代化也叫现代化, 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 标志,其核心是工业化,是人类社 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 会转变的必经阶段。
二、中国近代化的两大任务(两大主题):
一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 二是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
三、近代化内容:其核心是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
洋务运动之我见
“洋务运动到底是利大于弊, 还是弊大于利呢?”
“李鸿章所办商务,无一成效可睹者,无他,官督商办一语累之而已。”
——梁启超
“徒袭人之皮毛,而未顾己之命脉,犹不能与欧洲颉颃。” ——孙中山
为期三十多年的洋务运动,对十九世纪后半叶的中国历史,也产生过 一定的作用。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在本质上并非革命运动,而是封建阶级的一种自救运动…… 洋务运动在‘西学为用’方面,在学习和设立资本主义性质的事业方面, 客观上是进步的。而在‘中学为体’,在维护封建统治方面,则是保守 的、反动的。但由此而开展了‘学校与科举之争、新学与旧学之 争’。”“洋务运动是失败了,但它替戊戌运动开辟了道路。” ——吕振羽
洋务运动对中国的影响

洋务运动对中国的影响洋务运动在中国军事史上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从1865年到1895年,洋务派在各地创办了20多个制造枪炮、弹药和船舰的工厂。
中国军队武器装备的改善,使其战斗力有所增强。
洋务派的海军建设成效显著。
经过李鸿章、左宗棠、沈葆桢等洋务派苦心经营,洋务派建立起了北洋、南洋和福建水师保护清政府。
但是好多原因制约北洋海师发展,例如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建议严禁北洋海师增加新的“舰、炮、军火”。
北洋海军部分继承了晚清军队落后的制度和习气,水师后勤管理腐败。
到了1891年,晚清政府觉得已经可以一劳永逸,不知道海军是一个要持续投入、持续发展的军种。
在户部尚书,即光绪帝老师翁同龢的主张下,严禁北洋水师再添加新的"舰、炮、军火。
"李鸿章只能通过在天津的兵工厂,给北洋水师生产炮弹。
经费的大幅度削减,令北洋水师举步维艰。
首先是燃煤问题,北洋水师的用煤来自于开平煤矿。
丁汝昌曾向开平煤矿的总办张翼写了一封信:"……煤屑散碎,烟重灰多,难状气力。
" 但是张翼根本不予理会,一是北洋水师的报价太低,根本买不起优质煤;二是朝廷大员和张翼多有瓜葛,甚至连直隶衙门也有开平煤矿的股份,丁汝昌根本拿他没办法。
随之而来的是锅炉问题,北洋水师的军舰舰龄较久,在甲午战争前夕,大部分军舰的锅炉已经到了报废年限。
1893年丁汝昌多次申请更换锅炉,但是局限于户部的政令,此事基本不具有可行性。
"锅炉汽管本皆旧朽,经此震动,多有渗漏"则是对于"靖远"舰当时的描述。
三是炮弹问题,北洋水师所使用的炮弹,多是天津机械局生产的实心弹,"穿而不炸"已经见怪不怪,而且多有尺寸不合格,无法使用的。
清朝后期,以翁同龢为首的清流言官和李鸿章为代表的北洋洋务派关系日益恶化。
作为翁同龢的门生,光绪皇帝深受其思想熏陶,深以清流言官的意见为是。
光绪皇帝认为李鸿章胆小怯懦,认为其在对日作战上过于谨慎。
中考一轮复习:第9讲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

工业
最大的船舶修造厂)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特点
官办性质,管理方式存在官僚衙门的恶习,生产成本高,效率 低,管理水平低
创办 近代 军事 和民 用企
业
从19世纪70年代起,以“求富”为口号,开办了轮船招商局
民用 企业
概况
(1872年,上海,李鸿章)、开平煤矿(1878年,滦州,李鸿章)、 汉阳铁厂(张之洞,中国第一个近代化的钢铁厂)、湖北织布局
口号 “自强”(前期)、“求富”(后期)
目的 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创办 近代 军事 和民 用企 业
从19世纪60年代起,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
(1861年,安庆,曾国藩,洋务派仿造西式枪炮的开端)、江南
概况 制造总局(1865年,上海,李鸿章,洋务派创办的最大的近代军
军事
事工业)、福州船政局(1866年,福建马尾,左宗棠,当时中国
洋务运动知之甚少,思想还处在愚昧迷信和封建礼教的束缚阶段
启示
学习西方,不仅要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还要学习先进的政治制度和思 想文化
【易错警示】
1.洋务运动是一次地主阶级领导的封建改革,而不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主要 是因为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 2.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是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鸦片战争;中国经济近代 化的开端是洋务运动;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是戊戌变法;中国教育近代化序幕是 洋务运动时创办的京师同文馆。洋务运动创办的是民用企业,不是民族资本主义企 业 3.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是京师同文馆,戊戌变法时期创办的是京师大学堂.
清军直隶提督聂士成殉国。7月中旬,天津失陷
结果
1900年8月14日,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帝西逃,途中下令 剿杀义和团
【新】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10课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学案岳麓版必修2

第10课 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目标导航]一、经济结构的变化 1.鸦片战争前(1)经济结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
(2)特点:以家庭为单位,耕织结合,自给自足。
2.鸦片战争后(1)变化: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2)影响:中国逐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
买办迅速发展成为一个新兴的社会阶层。
[易混易错]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但是并不意味着自然经济的消失。
这是因为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破产,但就整体而言,其瓦解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二、洋务运动与官办企业1.兴起:19世纪50~60年代,清政府内部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重要性,发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
2.概况 (1)军用工业①1861年,曾国藩创办了中国第一家官办的军用企业——安庆内军械所。
②1862年,中国人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台实用蒸汽机问世,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
③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一家官办军用企业。
(2)民用工业①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提出“寓强于富”的口号,开始创办民用工业。
②1881年投产的开平煤矿是中国第一个使用机械开采的煤矿,达到了分洋利的目的。
3.评价:由于兴办过程中存在种种问题,未能真正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但是,它对中国早期现代化起到了不小的推动作用。
[思维点拨]洋务运动引进了一些西方近代科技和先进工具,培养了一批初步掌握近代先进科学技术的知识分子和技术工人,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诱导和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改革封建文化教育制度方面打开了缺口。
三、民族工业的出现和艰难发展1.出现(1)时间:19世纪70年代前后。
(2)原因:外资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
(3)代表: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完整word版)中国近代化历程

“所谓近代化就是走出封建的中世纪,从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即发展社会生产力,建立健全民主政治,实现国家文明、民主、繁荣、富强。
"[1],它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领域上的工业化、商品化,思想上的理性化、科学化。
在近代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都在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层面探索中国近代化之路.面对实现近代化的历史主题,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或投身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或献身于政治制度的改革,或致力于近代思想的启蒙,对中国的近代化进行了艰辛的探索与实践。
一、经济近代化的探索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从此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社会各阶层开始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
地主阶级改革派的代表林则徐、魏源关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利用外国先进技术以强国御侮,启迪人们挣脱闭关锁国的牢笼,放眼看世界,追求近代化。
19世纪 60年代初,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农民起义风暴的扫荡,清朝统治已处于风雨飘摇的境地.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一部分成员主张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设近代企业,兴办洋务。
中国社会迈向近代化的第一场实践运动———洋务运动开始了。
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学习西方军事技术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企业,如安庆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
这个过程不仅仿照西方的技术生产了枪炮、轮船等现代武器,而且“使外国制器之器(机器)也由此而入中国,中国社会因之出现了若干大规模机器生产的场所" [3].此外,洋务派还创建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近代海军,并且兴办近代学堂,如京师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等。
洋务运动的军事自强,改善了清朝军队武装落后的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清朝的国防力量,推进了中国国防的近代化;新式学堂的开办,近代化人才的培养则开启了中国教育近代化之门。
洋务运动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兴办了一批民用工业,如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漠河金矿、上海机器织布局、湖北织布官局等,并在1880年修筑了唐山—胥各庄铁路。
李鸿章与中国近代化

李鸿章与中国近代化20XX年.12·61·务都是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输入的,无不与西洋有着直接的关系,输入的内容无不与工业文明有着直接的联系。
因此,洋务运动的内容体现了近代化的本质——工业化;而且在近代化的模式上,可以归结为外源性近代化道路,这也是由近代中国地国情决定的。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他在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期间,几乎处于左右朝局的地位。
我国资产阶级历史学的创始人梁启超早在80 余年前就曾指出:“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读中国③近世史者势不得不口李鸿章。
”《清史稿》也说他“独立国事④数十年,内政外交,常以一人当其冲……近世所未有也。
”因此,李鸿章的历史活动,尤其是洋务实践活动,与中国近代化的走向、进程是息息相关的。
展工商业的思想——“欲自强必先裕饷,欲浚饷源莫如振商”,⑦“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
”在洋务派创办的20 多个民用企业中,其中李鸿章于1872 年委派朱其昂在上海成立的轮船招商局,是洋务运动中由军工企业转向兼办民用企业、由官办转向官督商办的第一个企业,也是民用企业中最有成绩的企业之一。
李鸿章在此过程中无疑是扮演了近代化倡导者的角色。
尤其是“官督商办”这一企业形式,在开始是受到私人资本欢迎的。
1875—1894 年间办起的24 家商营近代采矿企业中,便有23 家挂着官督商办的招牌;连反对官办主张商办最力的郑观应亦曾对官督商办一度加以赞扬,寄予莫大希望,并积极参予其事。
因此,“官督商办”企业在早期还是起到促进民族资本发展的积极作用。
从“自强”到“求富”,从仿造枪炮到仿行铁路、电报、开矿、纺织,这就在朝向“采二、李鸿章的洋务实践活动与中国近代化。
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的道路即近代化道路上大大前进了一李鸿章(1823—1901)一生的主要行迹不仅仅局限于对内步。
3.派遣留学生,设立翻译馆和各种专门化学校,系统学习西镇压太平天国革命和对外签订不平等条约上,他还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三十余年时间从事对近代中国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洋方科学知识,培养造就了中国近代第一代科技人才。
19世纪40——70年代世界和中国

中国(近代化孕育、启动) 世界(近代化发展)
政 治
经 济
列强入侵,破坏主权,民族 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不断 危机出现,阶级矛盾激化, 扩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诞生, 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 推动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发 建社会,进入旧民主主义革 展 。德意志统一、德意志帝 命时期。 鸦片战争、《南 国宪法、法国1875年宪法;早 京条约》及附件、三元里抗 期三大工人运动、空想社会主 义、《共产党宣言》、巴黎公 英 社、马克思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 工业革命扩展,主要资本主 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 义国家开始向工业文明转型 ; 市场。 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资本主义列强加紧对外侵略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入侵; 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 洋务运动兴起、民族工业 步形成。工业革命 、世界市 产生,经济近代化开始 场初步形成,自由贸易政策、 国际经济交流资本准则
概念解析
2、四大美术流派及特点
提示:(1)印象画派与立体画派是从绘画的技艺上区别, 立体画派是属于现代主义。 (2)中国画里面与印象画派相仿的是写意画派,但在表 现手法上,印象画派是油画,中国画是水墨画。
例:《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俄国画家列宾的代表作, 以下文艺名作中,与《伏尔加河上的纤夫》风格一致的 有 P155
强调色彩的作用。代表作 ----法国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 知识定位 艺术流派——概念内涵、外延 解题关键点 导人民》 。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 义和现代主义美术流派的特点。现代主义美术采用夸张、变形与抽象 ( 2 )现实主义美术( 19 世纪中期): :注重表现社会 的表现手法,大胆运用各种新材料。题干材料体现了现代主义美术的 现实。代表作 --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特点,故D项正确。 (3)印象画派:借助当时光学领域的新成就,醉心于光 和色的研究,强调捕捉光和色之下世界万物的“瞬间印 象”,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代表作---凡高的《向日葵》 (4)现代主义美术(20世纪以来):反传统和反理性, 重视艺术家内心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流露 出艺术家愤怒、消极、悲观、失望等复杂心理。代表作-毕加索的《格尔尼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近代中国军队装备变化看中国军工业近代化 吕阳 文学院2013级新闻班 201300052021 摘要: 军事工业即与军队或战争(战备)有关的工业方面,在我国,主要是指主要为国防建设服务,直接为部队提供武器装备和其它军需物资的工业部门和工厂。 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入侵中国,在中国设立工厂,是中国近代工业之始。这时期的外资工业主要是为外商对华贸易服务的。外国在华创办工业后20余年,清政府开始创建用机器生产的工业。从1861~1894年,清政府一共经营了21家军用工厂(包括一家船厂),所费资金从低估算在5000万两左右。其中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和湖北枪炮厂,规模较大,设备比较齐全,是中国近代工业创建时期的大型工厂,亦可视为中国军工业之始。 近代中国屡受战火创伤,中国的近代化历程可以视为中华民族不屈的抗争史。在战争中取胜离不开强大的军队装备,而军队装备的生产与采购离不开军工业的发展与壮大。从近代中国军队的装备变化中可以看出中国军工业的近代化历程。 关键词:近代;中国军队;装备;军工业;近代化。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军工业 1840年6月,懿律率领的英国舰船40余艘及士兵4000人的机动舰队从印度出发到达中国海面,标志着第一次鸦片战争正式开始。经历过技术革命的英国舰队配备了燧发滑膛炮,士兵则配备了布伦士威克式步枪。 就此配备来说,英国舰队的燧发滑膛炮在设计和性能上与18世纪的一般火炮并无太大差别;而布伦士威克式步枪由于没有采用圆锥弹丸,在射击速度、射程、侵彻力和准确性上相较18世纪的滑膛枪也没有显著改进。但正是这样算不上顶级的军队装备,竟能帮助英国军队在短时间内以极少的代价击溃了清政府军,逼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 在两次鸦片战争中,清军使用的火器,主要不是中国发明研制的,而是仿造明朝引进的“佛郎机”、“鸟铳”、“红夷炮”等西方火器样式制作的。由此可说,清军使用的是自制的老式的“洋枪洋炮”。就形制样式而言,与英军相比,整整落后了200余年。 在比较中可以得出,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军工业可以说是非常落后甚至于不存在的。军队装备主要依靠仿造从西方引进的老式装备,且由于缺乏熟练工匠,制造工艺十分粗糙,军队战斗力极其低下,这也为西方列强入侵中国埋下了伏笔。 二、洋务运动时期的中国军工业 经历惨败的清政府痛定思痛,决心“师夷长技以质夷”,开展了一场以富国强兵为口号的洋务运动。在这场运动中,清政府操练新军,并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和湖北枪炮厂等一批军工企业,促进了工业近代化,也提升了军工业发展水平。清末军事工业与当时国家的军事需求紧密联系。军工企业的建厂目的、规模和产品,都与军事需求直接相关。上海、苏州洋炮局的建立,直接为淮军进攻太平天国江浙根据地和天京大本营提供武器。 福州船政局、江南制造总局造船部的创办,直接为福建、南洋水师提供军舰。刘铭传办台湾机器局,是台湾保卫战的需要。 军事工业的布局也与军事需求直接相关。天津机器局和神机营机器局分别选址于津、京,以便就近向京守军提供武器,这是吸取鸦片战争教训,加强 京师防卫的重要措施之一,在吉林设机器局,是为了阻止沙俄用兵珲春。与军事需求紧密联系 , 对军事工业的发展至少带来三点益处。第一,为直接满足具体军事活动的需要,必须不断建立新的军工企业,从而带动了军事工业的整体发展。第二,军工生产直接与军事活动挂钩,可以使前者更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充分发挥军事工业的作用和成效。第三,洋务派正是利用军事需求的紧迫性,为军事工业的发展清除阻碍。 清军装备的近代化始于淮军。1862年李鸿章率淮军抵达上海,在与西方军队以及洋枪队(常胜军) 共同镇压太平军的过程中,他开始认识到用洋枪洋炮来改进部队装备的重要性,首先在部队中组建洋枪队,次年又组建了洋炮队,逐渐淘汰了旧式武器。 此后,随著洋务运动的发展,不仅淮军、湘军、练军以及部分绿营兵和八旗兵,均装备了从欧洲进口或中国军事企业仿制的近代枪炮。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清军的装备基本上能够随 著西方武器的发展而不断更新,特别是淮军,其更新速度之快和近代化程度之高,在清军各部队中是首屈一指的。 1870年以后,西方先进的后膛枪炮开始输入我国,导致淮军装备的又一次更新。英国的马梯尼、士乃德、法国的哈乞开司、德国的老毛瑟、美国的林明敦和黎意等枪种,均进入淮军部队。 到甲午战争前夕,部分部队还装备了更为先进的后膛连发枪,主要枪种有奥地利的 曼利夏、德国的新毛瑟和中国江南制造局仿造的快利枪等。如赵怀业部即"皆系一色快枪"。 在炮兵装备上,淮军主要有英国的阿姆斯特郎式、格鲁森式和德国的克虏伯式后膛炮。 另外,到甲午战争前,江南制造局共造出后膛大炮145门,大部分用来装备了淮军。淮军火炮中, 有一部分阿姆斯特郎和格鲁森式钢炮还是西方80年代末才发明的速射炮。由此可见,淮军的装备无论是质与量,都是堪称一流的。 但由于中国军事企业仍缺乏自主研发能力,产品不进入市场,生产效率仍较低下,除去淮军之外,其他中国军队的装备水平大都仍停滞不前,导致中国军队装备整体水平仍处于低水平。在甲午战争中,中国军队被日本军队击败,洋务运动也因此失败,中国军工业高速近代化进程暂告一段落。 三、清末的中国军工业 在落后国家迈向近代化的过程中, 政府必须起到主导作用,扮演火车头的角色。这时候, 政府的政权性质、人力和财力就成了决定国家能否成功转型的关键条件。清廷在这些方面的条件尚不成熟,军工企业的发展没有得到可靠的制度保证,导致中国近代军工业在发展过程中遭遇了重重困难。 一面是西方列强的步步紧逼,另一面是国内民众的革命浪潮,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统治者极力维护自己的封建统治,在镇压民众上花费了大量金钱;另一方面吏治腐败,加上巨额的战争赔款,清政府实际上已无力发展军工业,中国军工业陷入停滞乃至倒退的境地。在当时的中国军队中,仍有大量士兵无法拥有或操作火器,仍使用刀剑、弓箭等武器,面对大规模使用冷兵器甚至赤手空拳的义和团,竟需要联合西方国家的力量进行剿灭。 终于腐朽的清政府在革命浪潮中被推翻,中国军工业也终于迎来新的转机。 四、民国时期的中国军工业 中华民国建立后,并没有彻底消除封建残余,同时也依然面临着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政局并非十分稳定。民国领导人为摆脱列强束缚,大力鼓励发展民族工业,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发展了军用工业,以提升国力。在民国时期,政府创办了或改建了清朝期间创立的多处军用工厂(见下表1)。
可以看出,民国时期创办的军用企业集中于我国的西南内陆地区,而且数量并不在少数。但仔细观察表格可以发现,民国时期的军用企业主要产品类型十分单一,并且无法生产重武器,仅能生产威力较小的轻武器。同时,因为工业基础薄弱,武器制造工艺也远落后于西方强国,生产效率低下。即便在黄金十年期间,政府也无力建立起航空铝材、发动机、空气动力学等任何一方面的科研生产体系。据记载,民国机枪可以自产,但质量很一般,以至于后来得到美国军援的7.92mm枪弹,都不得不减少装药,以免炸膛事故。 厂名 简称 厂址 厂长 主要产品 汉兴公司 汉厂 重庆鹅公岩,张家溪 丁天雄 枪弹 手榴弹 甲雷 机枪 天成公司 汉药厂 重庆纳溪沟 熊梦莘 发射药 黑药 忠恕林场 炮技处 重庆空水沱 庄权 小炮弹 药包 巩固商行 巩厂 四川铜锣驿 李待宸 炮弹 步机枪 手榴弹 川益公司 川一厂 重庆铜元局 李维城 枪弹 甲雷 铜皮 宁和号 宁厂 重庆颠簸石 李承干 步机枪 迫炮 迫炮弹 昆明分厂 昆明始甸 范志远 迫炮 迫炮弹 荣光公司 光学厂 云南昆明 周自新 望远镜 测远镜 洽芦东斋 巩分厂 四川泸县 吴钦烈 面具 特种药 火药 蓬光别墅 渝钢厂 重庆磁器口 杨吉辉 钢料 手榴弹 念吾农场 重庆张家溪 丁天雄 枪弹 手榴弹 铜皮 第26工厂 四川长寿 周宗祥 炸药 济川公司 陕一厂 重庆王家沱 李世琼 手榴弹 掷弹筒 掷榴弹 柳丝农场 桂厂 四川綦江 刘守愚 枪弹 掷弹筒 掷榴弹 桐叶公司 粤一厂 贵州桐梓 钟道錩 机枪 步枪 绿溪林场 粤面具厂 贵州遵义 陈正修 面具 务实林场 粤二厂 重庆郭家沱 江杓 炮弹 炮样板 无逸林场 昆明海口区 毛毅可 轻机枪 无量林场 云南宜良 王仍之 炮 炮弹 泸汉公司 重庆大渡口 杨继曾 钢铁 工兵器材 万能林场 四川万县 刘东騋 枪 掷弹筒 掷榴弹 表1 由于以日本为首的西方国家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事一触即发,更新军备的需求迫在眉睫。但国内军工业规模小,水平低,政府不得不斥巨资对外购进了大量的武器装备。外国武器装备的引入进一步压榨了国产武器的生存空间,同时巨额的军费支出也不利于中国军工业的发展。据说中国曾得到了德国37mm反坦克炮的完整资料,但由于自身制造水平限制,只能够依靠“来料加工”的方式建造了几十门,从始至终未能实现量产。面对外来威胁加之国共十年对峙、自然灾害频发,民国时期的中国军工业始终艰难地在夹缝中生存、发展。 五、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军工业 随着中日战争的爆发,国内局势再次陷入紧张之中。因为战争,中国军工业的正常生产受到了很大的影响。随着战争的逐渐深入,政府不得不加紧武器装备的制造,增加对军工企业的扶持力度。 早在1936年初,主管全国重工业建设的资源委员会就拟订了发展经济必须遵循的三项基本原则:(1)中国经济建设,必须以工业化为中心;(2)工业化必须以重工业建设为中心;(3)重工业建设必须以国营事业为中心。并确定了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尽量利用外资和尽量利用外国技术。在这一时期,南京国民政府也积极制定了多项发展重工业的相关计划,但这些计划尚未完全实行,抗日战争便爆发了。 抗日战争爆发之后,国民政府的体制一度改为战时体制,政府成立了大本营,下设6个部。其中主管经济和兵工的是第三部。抗战初期,国民政府草拟了总动员计划,其中有关工业方面的内容主要有:(1)完成工业品的自给自足,不依靠外国;(2)维持制造军用品及日用工业品的工厂;(3)加强日用品生产和销售的管理;(4)协助上述工厂自沿海潜入内地;(5)积极推进制造军用品、日用品之工厂的设立;(6)以财力和技术协助上述工厂;(7)防止工人发生罢工及工厂停工的事情;(8)以军警的力量来保护上述工厂。这8条内